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形态与主题(1)

合集下载

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与形成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中初步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及其变化对艺术和审美有决定性影响。

2. 理论奠基阶段: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撰写美学著作,但他在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研究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例如,《资本论》(1867年)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异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审美感受的变化。

3. 早期传播与发展阶段: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系统地引入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

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翻译和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美学领域。

4. 体系化阶段:20世纪中叶,苏联和东欧等地的学者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如卢那察尔斯基、日丹诺夫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原则,强调艺术作品应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阶级斗争。

5.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经过不同发展阶段,从早期介绍到逐步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和发展。

我们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后续又有众多学者如蔡仪、王朝闻、朱光潜等人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6. 当代深化与拓展阶段: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继续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繁荣发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学者们不仅对经典文本进行细读和深度解读,而且结合时代变迁与文化多样性,探讨全球化、现代科技、生态美学等新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内涵和外延。

总之,马克思美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吸收实践经验和学术成果的过程,它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又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导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导论

第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研究第一章文艺本质论一、关于文艺本质的几种观点(一)20世纪以前,除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外,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大体上有两种观点:一、“摹仿说”和在它的阻碍下所形成的机械反映论的文艺观。

亚里士多德以为艺术摹仿自然,但并没把摹仿看成是被动和机械的。

在提出艺术即仿照的同时,提出艺术即形式,以为形式是能动的制造性力量。

从文艺振兴开始,“摹仿说”慢慢变成了“镜子说”、“再现说”,以为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复制,是对生活本来来本的“再现”,而轻忽了文艺制造的能动性。

二、艺术本质的“表现论”观点。

柏拉图以为艺术表现理念,黑格尔以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都属于表现论观点。

文艺上的表现论要紧指随着浪漫主义的产生而显现的主张文艺是作家自我表现的观点。

该理论进展到极至,产生了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罗齐等人以为艺术是表现人的本能的盲目冲动的理论,即艺术即直觉表现的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作家创作个性、情感等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有着“再现说”没有的优势,但由于过度夸大创作中的“自我”因素,便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二)今世文艺美学研究中,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20世纪西方主流派都进行了探讨和解答。

前苏联美学界围绕文艺本质问题展开的讨论大体可分为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艺术熟悉本性论”、“艺术意识形态本质论”、“艺术审美本质论”。

我国对文艺本质的研究归纳起来有几种大体观点,一是形象反映论,二是情感特质说,三是审美本质说,四是综合说。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的本质是从两个角度来讨论的:其一、以为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故意识形态的性质。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以为意识是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1.“意识形态”的含义:“意识形态”一词最先由法国的观念论哲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在1801年提出,其大体含义是观念学的意思。

他的观念学强调“感觉”在熟悉论上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的审美观

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的审美观

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的审美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也对艺术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的审美观认为艺术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存在,它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审美的基本原则和实践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的审美观。

一、历史背景和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的定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崛起和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并成为一种引领社会改革的思想体系。

在这一时期,艺术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无论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还是工人阶级文化的崛起,都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相互呼应。

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的定义可以概括为:艺术是一种表达社会现象、反映社会冲突的文化形式。

艺术作品既是一种审美的表达,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出社会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剥削以及人类对自由的追求等主题。

二、马克思主义审美的基本原则1. 阶级性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阶级的存在决定了艺术的存在和发展。

不同阶级的人对艺术产物有不同的需求和评价标准。

马克思主义审美强调要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为观众和受众,为他们提供与他们实际需要相适应的艺术作品。

2. 辩证唯物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审美反对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强调艺术要以真实、深刻、有社会价值的方式表达和反映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审美强调艺术作品要体现人民大众的利益和追求,呼吁艺术家要坚持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进步。

3. 社会关怀原则:马克思主义审美要求艺术家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以“为谁创作、为谁服务”为出发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呼吁通过艺术的方式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艺术独立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审美充分认识到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虽然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但并不否认艺术本身存在的美和审美追求。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文艺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文艺观

书目图片展示
玛﹒哈克奈斯作品 《城市姑娘》
译文版《新与旧》 原著敏﹒考茨基
歌德的文学作品 《伊菲姬尼亚》
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创作原则:
1、文艺作品应忠于 现实, 真实地反映社会生 活的本来面目。 2、文艺作品应把 “对现实关系的真实 描写”作为现实主义 真实性原则的核心。 3、文艺作品应坚持 现实主义真实性与描 写的具体性和生动性 的统一
4、坚持真实性与倾向性 的辩证统一。
5、应注意创造典型化
的真实。
1841年,巴尔扎克制定了一个宏伟的创作计划,决定写137部小说,分风俗 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大部分,总名字叫《人间喜剧》,全面反映 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写出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到巴尔扎克逝世时, 《人间喜剧》已完成了91部小说。这些小说中最有名的就是《欧也妮· 葛朗 台》(Eugénie Grandet,1833) 和《高老头》(Le Père Goriot,1835)。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主要内容
揭示了文艺的社会本质
阐述了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 阐述了文学艺术内部的特殊规律
阐述了文学艺术的创作原则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形成
1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考察了文艺与社会分工的 相互关系。认为文学艺术归根到底是一定社会经济 关系的产物。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 劳动创造美的命题,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物质生产活动 之间的的不平衡现象。
图书目录 前言 上篇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 的文艺观 第二章 俄国、苏联时期 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第三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 第四章 邓小平文艺理论 第五章 江泽民文艺论述 下篇 第六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 创始人的文艺观 第七章 法兰克福学派文 艺观 第八章 当代英美马克思 主义文化批评 第九章 法国西方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程》 主义文艺理论 作 者: 葛朗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后记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创作的相互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理论的影响以及它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理论观点和现实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使读者对这一话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的相互关系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提出。

19世纪末,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这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表达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觉悟。

因此,他们对文艺创作的研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理论观点1. 唯物史观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利益,反映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文艺作品应当关注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2. 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它能够描绘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并提供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文艺作品应当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3. 人民大众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当发扬人民大众的创造性。

人民大众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他们的观点和声音应当在文艺作品中表达出来。

文艺创作应与人民大众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满足和鼓舞。

现实应用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在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文艺创作受到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强调为人民服务和社会现实反映,鼓励艺术家关注劳动人民和工农大众的生活。

许多文艺作品描绘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的奋斗和牺牲。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手法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方法概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方法概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方法概述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的一些研究方法的简单分析、概述,让大家了解其研究方法的本体性、基础性、永恒性,在面对许多美学、文艺学的问题时,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体论、一般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寻求一些答案。

关键词哲学本体论;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恩格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笛卡尔通过总结自己对方法的认识,得出方法是一种用高级的认识能力—理性,是可以指导一切活动的认识论,并且是反对神秘主义、信仰主义、经验主义的。

马克思的认为的方法是辩证法、实践论、历史观,不同于笛卡尔的片面理解,认识不仅指导实践,而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指导实践的认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升华。

马克思主义的文论、美学理论的方法也不例外,它是以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相统一为原则的,侧重于审美和无功利的,且遵循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

可见,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含有许多重要的美学、文论方法,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认真的研究和运用,来发挥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方法的巨大作用。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文论、美学呢?在之前我们较多的接触到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重要的理论以及一些实践证明的真理,而对马克思主文论、美学比较陌生。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过程中,许多人也感到困难和茫然,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理论多夹在马克斯、恩格斯与一些作家的书信中,或者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跟随者所发表的书信和报告,并不是像其他文艺理论一样是整体、系统的理论专著。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也越来越被人们熟悉,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中的一些理论,逐渐变成人们在研究一些文本和理论的重要的方法,并在当今文学创作中非常值得借鉴。

首先,要知道文艺学、美学的研究方法,最根本的是审美哲学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由文学理论和美学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

2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2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 其二,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往往是 不平衡的,因而,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 发展之间有不平衡性,这就决定了文艺作为意识 形态有独立自主性。
▪ 其三,文学界艺术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与 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还存在着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的关系属性,这是由于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距 离较远,它是一种“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 态领域。”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艺观的核心命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现象的基本定位:
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上层建筑部 分,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 马恩的社会结构理论: ➢ 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宗教、 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 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 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 其次,在明确了文艺为谁服务的方向之后,毛 泽东进一步阐述的是如何服务的问题:
▪ 一方面,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践斗争中。 ▪ 另一方面,普及与提高。
三、邓小平文艺观的核心命题
▪ 邓小平文艺观的核心命题是,作为精神 生产的一个门类的文艺,应该积极促进 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 义新人的培养。
▪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 A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 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 行动”的客观条件。
▪ 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制 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 B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 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
▪ 如何表现倾向性?恩格斯有两点精辟的见解:
▪ 第一,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 流露出来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人文的审美向度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人文的审美向度

150艺术家The artists人文不仅包含了美学、艺术和文学,还包含了历史、哲理、教育、法律等综合性元素。

人文的审美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哲学,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研究范围来看,文艺审美所体现出来的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自由独特性,它不仅有利于人类本质潜能的开发,还有利于展现和培养人的需求性,以促进人们进行全面自由的发展。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出发,对人文的审美向度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人文审美向度;分析文学也是一种人学,一旦脱离人的存在和人的立场之后,就无法真正了解和探讨文学的审美价值。

除此之外,人文的审美还会涉及很多日常生活的世俗化、娱乐化的现实问题。

抛开人的存在去谈论人文审美,就等同于将生活审美和文艺审美等问题简单化,无法突出人文审美的真正价值,因此,不论从文学本质来讲,还是从当下的文艺理念出发,都应当将人文审美放在人的视野和立场进行分析,这不仅有助于帮人们掌握审美的人学价值,还能够弘扬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一、马克思原理下的文艺审美与人类特性马克思原理认为,种类整体特性存在于生命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性质中,而自由意识就是人类最重要的特点。

马克思的观点认为,自由被称为人最根本的标志,是因为自由需要依赖于自觉性的发展动力,既然文学也是人学,自由作为人的根本特性,那么人文审美与人和自由特点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人的自由性影响了审美文艺的出现验证了人的自由,首先,文艺的产生也取决于人性的自由,如果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与动物没有差别,就不会产生超越动物之外的人的需求,也不会创造相关的艺术和文学。

因为动物不需要文学艺术,也不知道什么是文学艺术。

而自由是人不同于动物的一种根本特征。

由此可见,文艺的诞生是人类超越动物原始欲望的一种自由化的社会表现,因此,文艺的出现不仅有着审美的需求,还融合着人文主义特征[1]。

(二)人文审美的发展凸显了人的自由性在文艺发展的最初阶段,诗歌、音乐和舞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文学和艺术的结合出现了分离,人文审美也逐渐向全方位、多元化和多方面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新媒体等文体的艺术审美形态。

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一、导论(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文论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简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论。

2、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诞生于马克思的《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美学诞生于19世纪的中期,并且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成熟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3、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审美能力产生于劳动,从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观念,产生审美的渴望起,便开始了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审美对象产生于劳动。

劳动成果的美的创造又反过来要求劳动过程的美的创造,即劳动组织,劳动场景乃至劳动秩序的和谐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使劳动本身变成一种最高的需要,一种能使身心愉悦的活动,即建立劳动本身的美。

4、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文论原则。

恩格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指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这可以看作马克思主义文论关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经典规定。

典型化原则(恩格斯):对于这两种环境里的人物,我认为您都用您平素的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给刻画出来了;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该如此。

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指出:“我局不是反对倾向诗本身……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5、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属性:其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文学艺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其二,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无产阶级。

其三,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达工人们的普遍情绪。

其四,他们坚持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方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方的发展,主要精力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几个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与文艺创作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与文艺创作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社会理论,它对于艺术的观点和文艺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念。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主张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以革命和社会进步为前提,强调艺术的社会性和现实性。

在文艺创作中,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提倡揭示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塑造进步形象的创作理念。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一、社会性与现实性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强调艺术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认为艺术创作必须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求和愿望。

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社会意义,传递正能量,带动社会进步。

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中国,文艺创作者以描绘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主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变化,以此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展。

二、人民性与大众性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强调艺术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大众创作。

在文艺创作中,要表现出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品格,展示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

艺术家应该走进人民群众,了解真实的生活,并从中获取艺术创作的灵感。

只有这样,文艺作品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引起广大人民的共鸣。

例如,中国文艺创作中出现了一大批真实、朴素、生动的作品,描绘了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追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革命性与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主张文艺创作要具有革命性和时代性。

革命性体现在文艺作品必须与社会主义革命和进步事业相契合,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和理念,引导人民走向革命。

时代性则要求作品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变革。

艺术家应该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通过作品表达对时代发展方向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文艺创作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旨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困难,引导人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四、审美与功能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认为艺术不仅有审美的功能,还有实践的功能。

2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2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文学
▪ 恩《致康·施米特》:艺术属于“更高地悬浮 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
(二)“文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马 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命题
首先,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中 心概念,它直接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 史观为哲学基础,同时也蕴涵了唯物主 义关于意识与存在关系最基本的哲学思 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对文艺问题的全面而深入的理 解和把握,具有根本性的革命转换意义。
▪ 再次,文学为什么能够能动反映现实,这 是由作家的创造性所决定的。
3、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根本方向 ▪ 毛泽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文艺和人民的关
系的理论
▪ 首先,毛泽东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作为文 艺理论的核心问题,并从思想高度和理论高度 上加以系统论述。
▪ 人民:工农兵、城市小资产阶级分子和知识分 子
▪ 主要著作《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 会上的祝词》
▪ 基本内容; ▪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
为指导,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所面临 的任务。 ▪ 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贡献。 ▪ 一方面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发挥 文艺作为意形态所具有的批判作用。 ▪ 2、辩证地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 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 ▪ 但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 ▪ 3、关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
▪ 形成“不平衡”现象的原因:A文艺具有相 对独立性。B文艺受其它意识形态的影响, 其中受政治的影响尤为直接。C艺术经验的 积累和承传,可能促进文艺的发展和繁荣。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内在特征的论述;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的真实性与倾 向性相统一的思想
▪ 恩格斯明确地表示了自己不反对作品的倾 向性,并列举了西欧文学史上一些有影响 的作家来说明他们的作品无不具有强烈的 倾向性,但他又进一步指出:“可是我认 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 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 时我认为,作者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 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艺术观与文艺创作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艺术观与文艺创作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艺术观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艺术观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对于文艺创作的看法和要求。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强调文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性,以及艺术与革命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革命艺术观与文艺创作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将艺术视为一种社会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和反映。

艺术是以表现形式为媒介,通过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来反映和塑造现实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人民的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是服务于全人类的。

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关注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

二、革命艺术观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革命艺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文艺创作提出的要求和期望。

在革命艺术观的引领下,文艺创作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批判和揭示社会问题,关注阶级斗争,展现革命的英雄群体形象,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推动社会进步。

文艺创作的成果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贴近人民生活的作品。

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艺术观对文艺创作的启示1. 艺术要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文艺创作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关注现实生活,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 艺术要在阶级斗争中发挥作用。

文艺创作要关注阶级斗争,批判剥削阶级,提倡社会主义思想,为革命事业服务。

3. 艺术要走群众路线。

文艺创作要深入人民群众,倾听人民的呼声,全心全意为人民创作,反映人民的精神面貌。

4. 艺术要助推社会变革。

文艺创作要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推动社会进步,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

四、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艺术观在当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艺术观对当代文艺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社会主义文艺在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资本主义的侵蚀和浅薄娱乐化倾向的困扰,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艺术观,保持社会主义文艺的特点和优势。

只有如此,才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唤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激情。

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和科学认识的时代派别,以人民为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领,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有前瞻性的理论体系”。

在艺术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艺术的定位、社会功能、审美价值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和探索,为现实主义美学和文学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基本特点是以阶级斗争为根本标准,以现实为基础,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反抗黑暗统治和追求人类自由解放,反对艺术脱离现实,强调艺术必须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强调了自由创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艺术家应该把自己降到人民的立场上来,以传达人民的愿望、想法和感情,与人民生死与共,使艺术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

二、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内核现实主义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人民性,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呈现、反映与批判,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和抨击来反对那些异化和剥削的文化实践。

现实主义美学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反抗黑暗统治和追求人类自由解放。

现实主义文学关注人民的生活,以反映人民的生活为宗旨,用真实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批判社会现实,引导人们向更美好的生活进发的目标。

三、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文学艺术作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慰藉,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的社会功能包括宣传、教育、审美和反映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

艺术作品的宣传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艺术形式来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增强人民的理性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艺术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艺术形式来进行对人民的教育与培养,来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创新和革新来展现出来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十分重要。

它帮助人民从理性审美的角度,来了解和探讨文化变革。

艺术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载体,对揭示社会现实、批判当时黑暗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摘要:别林斯基说过,“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①这种在文艺批评中结合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最主要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对文艺二重性的认识,在文艺批评时坚持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有机融合。

本文将约略谈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这一重要理论。

关键词:审美本质,社会本质,美学观,历史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这个提法是对马克思文艺观的中国化,可以说是完全切合当时的革命形势的。

但这样一来便将文艺的阶级性过分拔高,文艺的思想内容得到强调,故而毛泽东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便失于偏颇。

他说,“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并强调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

正是这种将文艺的政治性置于其自身审美性的做法,导致了后来的无视文艺审美规律的偏激做法。

而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将文艺的社会本质和审美本质同等对待的,且认为二者是融合为一的。

关于这一点,首先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说起。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其社会实践的观点,而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正是以此观点为基础的。

他认为,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产物。

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谓内在尺度,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自然规律的把握而形成的,其中也包含着美的规律。

而在实践过程中又体现了人们的愿望、要求、需要与目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因此可以说,美正是人在劳动中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是体现在人化的自然中的,我们也只能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美。

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整体性和学术张力——读《艺术与人的解放》之后

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整体性和学术张力——读《艺术与人的解放》之后
研 究 的整 体 性 和 学术 张 力

读 《 术 与 人 的 解 放 》 后 艺 之
韩 清 玉
( 京大学 文学 院, 苏 南京 209) 南 江 l0 3
摘 要 : 艺 术 与 人 的 解 放 》 书 充 分展 现 了马 克 思 主 义 关 学 的 整 体 性 和 学 术 张 力 , 于我 们研 究马 克 思 主 义 文 《 一 对
审美 与人 的 自由和解 放 的关 系作 为马 克思 主义美
学 和 文 论 的 基 本 问 题 视 域 ”】 _6 ] 。 笔 者 认 为 。 学 术 著 作 的 评 析 上 既 要 看 到 该 在
这一 “ 面” “ 入 ” 全 和 深 的期 望 达 到 了 , 只是 我 们 在 对著 作研读 的过程 中不 要 对 诸 位 理论 家 作 单 一 、
第 1 2卷第 5期
21 0 0年 1 0月
武 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a i o c. Te h ( o ilS in eEdt n . fW h n Un. fS i& c . S ca ce c ii ) o
V o1 2, O 5 .1 N .
思 主 义 美 学 和 文 论 的 基 本 理 论 主 题 , 而 将 艺 术 因
演进 与思 想取 向的 区分 有 机 统 一起 来 , 助于 这 借
种 研 究 方 法 找 到 属 于 自己 的 理 论 分 析 构 架 。 … …
这 种 区分 , 既从 发 生学 的角 度 理 清 了各 种 类 型 的
化 分 析 型 。这 种 宏 观 的理 论 概 括 的 学 理 依 据 自然
该 书 意 在 阐 明 马 克 思 主 义 美 学 理 论 视 域 中 的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和文艺批评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和文艺批评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和文艺批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不仅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领域,也对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和文艺批评是对艺术和文学进行理论研究和批判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和文艺批评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对当代文学和艺术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1. 艺术和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与社会密不可分。

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马克思主义关注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强调艺术家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创作,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群众的利益。

2. 艺术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形态。

艺术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它对阶级斗争具有深刻的参与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艺术家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通过艺术作品揭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不公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3. 艺术的创新和突破马克思主义鼓励艺术家进行创新和突破,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规范和框架。

艺术的创新是对旧有社会秩序和文化禁锢的挑战,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要求艺术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二、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1.社会历史性文艺批评必须将文学作品置于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解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文学批评应该关注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进程,揭示作品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2.阶级性文艺批评应该关注作品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不可能超越阶级立场,因此文艺批评的分析必须从阶级的角度出发,揭示作品中存在的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3.人民性文艺批评应该关注作品对人民的关怀和关注。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反映人民大众的利益和命运,文艺批评应该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评价作品对人民的深度影响和积极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和文艺批评的意义1. 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和文艺批评为艺术家和文艺批评家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艺术和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 美学

马克思主义 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人类审美意识、美与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P.拉法格、F.梅林、г.В.普列汉诺夫、列宁、Α.В.卢那察尔斯基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充实和发展。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第四:艺术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等作了论述。

[编辑本段]马克思和恩格斯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批判地吸取改造了美学史上、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成果,并对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科学阐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这可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呢!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文艺世界的好多扇大门。

你看啊,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强调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这就好比我们照镜子,社会生活是啥样,文艺就会映射出啥样。

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震撼人心的绘画、动人心弦的音乐,哪一个不是从生活这个大土壤里长出来的呢?就拿《骆驼祥子》来说吧,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他的悲惨命运不就是当时黑暗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写照吗?祥子一开始是个充满希望、勤劳努力的小伙子,想通过自己的双手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可社会呢,像一个无情的大怪兽,不断地打击他,把他的希望一点点碾碎。

这就是文艺反映社会生活呀,要是没有那样的社会现实,怎么会有祥子这样的人物形象诞生呢?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还重视文艺的阶级性。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不同的人住在不同的房子里,有穷人的小茅屋,也有富人的大别墅。

不同阶级的人,他们的思想、情感、需求都不一样。

文艺作品呢,也会带上创作者所属阶级的烙印。

比如说,贵族们可能喜欢那些描绘奢华宫廷生活、优雅舞会的文艺作品,因为这和他们的生活贴近,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

而劳动人民呢,可能更钟情于那些讲述平凡人奋斗、反抗压迫的故事。

这就像不同口味的菜,四川人喜欢麻辣的,广东人喜欢清淡的,各有各的喜好。

文艺作品也是这样,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审美和需求。

那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对创作者有什么要求呢?它要求创作者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这就如同盖房子要有稳固的地基一样。

创作者要是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像在沙滩上盖房子,风一吹就倒了。

一个创作者如果只看到生活中的黑暗面,天天在作品里传播消极悲观的情绪,那他的作品能给人带来什么呢?相反,像鲁迅这样的作家,他有深刻的世界观,他看到了旧中国的种种弊病,可他不是只发牢骚,而是用犀利的笔触去揭露、去批判,同时又在字里行间给人希望,激励人们去改变。

这就是有正确世界观的创作者的力量啊。

再说说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吧。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之美学观[整理]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之美学观[整理]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之美学观建环一班摘要:在人类文艺理论史上,历代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过艺术的本质与特点,提出过不同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论的角度考察艺术,认为艺术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更加突出了艺术创作自由自觉的生产本性,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人类文艺理论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艺术美学的定义文艺美学是研究有关文艺的美学问题和观点。

文艺美学的研究其实可以被理解为美学、文艺理论内在话题的当代延伸,它的任务就是提供一种从内在结构层面观照艺术的具体审美存在特性、审美表现方式、审美体验过程和规律等的特定理论思路、讨论形态。

质言之,文艺美学的定位可以在当代美学、文艺理论的自身问题中获得确立,“学科化”的“文艺美学”实际就是一种当代形态的“文艺的美学研究”。

文艺美学被正式当作一门特定的理论“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

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接受西方美学学科方法之后在自身后期发展中的一种努力,文艺美学研究及其学科化建构不仅追蹑了现代中国美学的理论意图——把美学的思辨过程延伸进感性形象的文艺活动之中,正是自王国维以来中国美学一以贯之的学理追求之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中国美学界对于“美学的中国化”、“美学体系建设”的一种具体回应方式和现实态度。

美学的内容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形态
与主题(1)
如果将德国古典美学解体之后直到今天这一历史时段称为现代文艺美学的发展时期的话,那么一个勿庸置疑的事实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是构成这一现代发展期的重要一翼,确切地说,是最重要的一翼。

说它最重要,是因为在现代文艺美学发展史上,还没有另外一种文艺美学有比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更为久远的历时年代,有比它更为庞大的理论队伍,有比它更为阔大的影响空间。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在现代文艺美学领域里的地位,正如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在现代思想和社会领域里的崇高地位一样,是任何其他的理论都难以比肩的。

就历时态而言,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大致上经历了两大发展时期: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是这一全新的文艺美学理论的创始期,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9世纪末叶至今,则是这一全新的文艺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期,参与并推动了这一理论发展时期的人员数量众多且身份多样,其理论代表人物也因研究者的理论阐释和评价的重点相异而各有不同。

上述两大发展时期,也可以简单地命名为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经典”时期和马、恩之后的“后经典”时期。

应该说,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艺美学思想,国际学术界已做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对其理论内容、理论性
质和理论价值的认知与评价也有着较多的共识,在前苏联和中国学者中尤其如此。

而对后经典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中国学界甚至国际学界的研究,相对来说就不是那么充分,而且在其理论版图的厘定,尤其是在对其不同理论派别代表人物的理论性质和成就的认识与评价上往往存在着较大的甚至根本相异的分歧。

这样一种研究状况,是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的学者都自然会遇到而且不能不面对的。

从科学地全面地把握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历史状貌、理论内容、理论性质和理论价值来说,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后一个发展时期的研究面临着更多的理论困难和挑战。

虽然如此,我们却必须勇敢地去迎对这种困难和挑战。

这首先是因为后一个发展时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产生了新的理论代表人物,提出了新的理论观念和命题,形成了新的建构,忽视乃至完全漠视之,就不足以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整体状貌和丰富多样的理论内容。

进一步来说,虽然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创始期的思想成果和理论遗产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学说联系紧密而直接,其“马克思主义”性质无可置疑,但马、恩的文艺美学思想毕竟是在19世纪的文艺现状和现实需求基础上产生的,其理论内容的现实指向或针对性必然使之与我们今天的现实需求和理论
创生语境形成一定的“距离”和“疏隔”;而尽管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后一个发展时期的人员构成和理论内容复杂多样、驳杂不一,有不少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尚存争议,但它们大都是在20世纪以来的文艺现状和现实需求基础上生成的,其理论指向或针对性更具当下性,从而与我们今天的理论创造有着更为亲近、直接的共时性关联。

就此而论,尽管我们在当代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创造中依然要在艺术审美理想、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诸方面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汲取理论滋养,但在现实问题的应对、理论观点的创生、理论创新的取向等方面,我们却与近一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有着更多的亲近感和相关性,而且作为发展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上世纪20年代后期逐渐创生与发展起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在很多年代很多情况下往往就是以西方同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为范本、为参照、为资源、为动力的。

因此之故,对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来说,认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创始期的经典理论是必要的,而认真地研究、分析与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后经典时期的理论成就与贡献、发展经验与教训同样也是必要的。

而从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发展与中国现当代文艺美学发展的共时性关联和影响关系以及学界对其研究的相对不足来看,对后经典时期的研究应该说有着更强的现实价值和现实
紧迫性。

由于每个研究者的知识素养和理论旨趣的差异,对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研究当然可以是多样而不同的。

就其人员构成而言,可以做个案式的单人研究、流派研究,也可以做总体性的历史描述与分析;就其理论内容而言,可以做个别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可以做总体理论特征的归纳,还可以做不同理论观念与模式的比较性分析;就其理论特色与价值而言,可以对其不同的理论家和理论派别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后经典时期单个人的理论、某一流派的理论甚至整个时期的理论与经典理论加以比较,还可以将它们与不同时期的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加以比较,在比较中做出分析与评判,如此等等。

可以说有多少不同的研究个人,就可能有多少不同的切入视角,有多少不同的理论认知与评判。

而在我们看来,后经典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整体历史状貌和基本理论主题问题,相对而言更为重要一些,应首先予以关注,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为如上所胪列的其他相关研究奠定基础,而且可以给当下的理论创新提供重要的理论参照和启示,从而将对对象的研究最终转化到当下的理论创造中来。

不难理解,就上述整体历史状貌和基本理论主题两方面研究而言,整体历史状貌的研究应该是对基本理论主题作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但是,由于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
义文艺美学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然,整体历史状貌的分析本身就不是那么容易展开的。

我们知道,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拉法格、梅林、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人在致力于工人运动的实践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同时,也大量涉及美学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起始,直到当今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家詹姆逊、伊格尔顿等人,后经典时期具有国际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家少说也有几十位之多。

就身份而言,这其中既有拉法格、考茨基这类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士和学生身份名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名工人运动活动家、第一和第二国际的领导人,有列宁、毛泽东这样公认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政治家、革命领袖,也有卢卡契这类既有政治活动经历又主要以学术扬名的人物,更有像阿道尔诺、马尔库塞、阿尔都塞、戈德曼、威廉斯、詹姆逊、伊格尔顿这样一大批以学术为业的书斋学者。

就思想倾向而言,这其中既有正统甚至今天也已成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有在诸多思想领域向正统马克思主义提出挑战的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或“新马克思主义”者,也有的基本上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思想成份中只有少量的马克思主义的因素。

这种多样而复杂的状况,自然就给研究工作带来了相当的困难。

在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研究中,虽然也有因年代演进而带来的前后期思想的发展变化,有因个性差异和研究
者的不同而带来的两位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上的细微差别,但他们二人的理论观点包括文艺美学思想在总体上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可以做统一的整体的描述,而对后经典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在内,做统一的整体的描述则不是很容易。

通常,在对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采取两种著述方式:大部分研究著作是按年代顺序、按国别、或将年代与国别相结合的方式分而述之,在一一缕述中显示其整体的历史状貌,如我国学者吕德申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王善忠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和前苏联著名美学家卡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史》等都是如此;也有少部分著作是按不同的理论取向或理论摸式进行模块式研究,如英国学者戴维·福加克斯在其参与撰写的《现代文学理论导论》第六章中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五种模式的分类,[①]弗朗西斯·马尔赫恩在其1992年新出版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一书“引言”里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三种相位的概括,[②]以及我国学者冯宪光在其《“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里以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基本走向为经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面貌的历史梳理,[③]即属于此类研究。

应该说这两种研究方法各有优点,按年代顺序和国别区分进行的编著体例有利于呈现各个文艺美学家及其文艺美学思想在历史绵延中的时空分布,而
按观念取向和理论模式进行的研究方法则有利于凸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理论疆界、思想高地和动态走向。

但这两种研究方法也各有其缺陷,前者容易使人只见到一棵棵树木的方位,而形不成关于整个森林的印象,而后者勾画了整个森林的大致轮廓,却又易于模糊了一棵棵具体树木的方位及其相互之间的时空关联。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