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_万代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

万代吉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藏族小学

【摘 要】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有三方面:一是“生活”,二是“儿童”,三是“社会”。关于这三方面,杜威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践行者。“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最核心的一个理论支点。因此,杜威将其总结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

【关键词】生活 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1-0108-02

在西方学者眼里,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三部不朽的教育名著。我曾细读过卢梭的《爱弥儿》,觉得确实很有收获,但很费劲,到底不如小说来得轻松,再说,笔者只是一个普通小学教师,没有太高的要求,觉得没有必要那么钻研,所以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也只是粗枝大叶地了解了一下,便觉满足,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买回来近5年,都没有详细读过,这次参加培训,这本书在必读书之列,故只得认真阅读,越读越感叹:一感叹百年前先人的教育研究成果的先进,许多理念正是现在新课程大力提倡而目前还没有具备的;二感叹教育大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大家,就是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行实践和思考、不断提升,进而造福了社会、影响了人类。三感叹教育教学之学问博大精深。虽然由于没有系统的教育理论框架,读起来难免有些吃力,我并不能完全读懂或读透先人的思想,先人的思想也难以很快内化为我的教育思想,但我感受到这本书如同美酒,要慢慢去品、去思考、去多次地研读。在此,感谢这次培训机会督促我亲近这本书。

本书是杜威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结合生物进化论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及科学实验方法论证适合时代和现实需要的新教育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实施问题及对一些教育理论问题的评价,即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

一 《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主要观点

1.民主社会和民主教育

民主社会就是社会成员共享利益,能互相依赖、互相关爱、自由交往、平等相待、思想自由、开放式的社会。民主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土壤。在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自由平等的社会,人人得享求学之福,通过教育使人人发挥其开拓创新的才能。这就是民主教育。

2.教育和学校

杜威看来,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并不是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他自称他的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操诸经验和为着经验的”教育哲学。在这里,他首先提出了“儿童中心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一切的教育活动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社会是教育的归宿;在儿童和社会之间形成一条直线,这就是教育历程;教师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应该彻底改变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教育不是回顾性工作,过去的文化乃是辅助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平台,教育并不是重蹈前人覆辙而亦步亦趋地重演或爬行……杜威教育理论的实施方案是:“学校即社会”,把学校安排成适合儿童生活、生长的环境,使儿童生活生长于其中,借以扩充经验的数量和提高经验的效用。儿童理想的学校不是书斋或学府,而是快乐的生活园地。学校为发扬民治精神而存在,为民众幸福而存在……要求教师支付时间,善于思考,必须具有真知灼见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师只有品德高尚且学问广博,才能安排合适的环境,诱导儿童好好地过生活而改造经验……教育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未来发展,而以现实生活为起点逐步增加生活广度和经验深度,学校就能善尽其责了。

3.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存在于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循序渐进发展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教育是具有实验性质的,是当前向未来发展而逐步实现的,绝非以否定受教育者当前兴趣与需要为代价。生长和生活无止境,因此也就没有最终的目的。这就是趣味教育无目的论……事实上杜威的教育目的就是如祁尔德所说的“民主的生活方式”“科学的思想方法”,杜威视适应社会需要为教育的归宿点,并没有抹杀儿童的社会性,他所论证的教育就是朝民主社会的要求,引导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从而使新生代符合和满足民主社会的希望……教师要有超前性理解,把生长的连续性作为永恒的标语,把儿童现在的生活和他们未来的发展衔接起来,把它们打成一片。

4.教学论

杜威倡导“从做中学”。杜威把人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个人是通过参加社会活动而得到发展的。杜威说“思维起于疑难”就是说人在生活中遭遇难题从而解决,才进行思维。真理和生活需要分不开,探求真理不能脱离实践经验。这种实用主义认识论应用在教育上,便是“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改造”;应用在教学上,便是“从做中学”。

归纳杜威关于“从做中学”的论证,他强调的是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师应该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旁观者或监督者。在这种共同参加的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人,学生虽自己不知道,其实也是一个教师,师生愈不分

-108-

彼此愈好。如果他们忘记谁是生,谁是师,就太理想了……教法的因素和思维因素是相同的。因为有意义的活动必然蕴含着思维活动。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舞儿童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教学中学生活动为主、读书和听讲为辅,读书和听讲知识为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参考。要实现这种教学理论就要靠设计教学法。

就课程和教材来说,杜威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学校要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务引进学校,作为学校的教材。美国学校采用的经验课程和设计课程就源于此……如果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那么只有儿童提供标准;一切科目都处于从属地位,并且是儿童生长生活和经验改造的工具,它们必须以服务于儿童生长的各种需要来衡量其价值,学校就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的乐园了。学校中求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学习获得知识以适应需要的方法。

杜威认为知和行是良好的伴侣,携手共进,“从做中学”能充分发挥这种效能。因为儿童在活动中求知,即会有真实的学习目的,会产生兴趣和努力。所谓目的就是对于活动发展的预见或假定,有理性因素的存在;所谓兴趣爱好则是情感,所谓努力就是坚毅意志的根本。所以在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中教学,必然是知、情、意连带向前而无法分开的,教育性教学乃是自然体现。

5.道德教育论

杜威引用古语“一个人做好人还不够,要做有用的好人”,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社会特别需要优良的公民道德品质,道德是民主社会最基本和最宝贵的柱石。道德就是教育。在道德实施方面,杜威的原则是由活动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他在教学论主张“从做中学”如出一辙。杜威主张学校要布置活生生的社会环境,令学生生活其间,从而理解人与人相处之道,形成善良的习惯和态度。“这种好的品格不是依靠单纯的个人训诫、榜样或说服所形成,是依靠某种形式的组织或社会的生活施加于人的影响,也就是社会机体以学校为它的器官来产生道德的效果”……关于道德的目的,杜威在《德育原理》中提及“道德的目的是各学科教学共同和首要的目的”。“知道如何把表现道德价值的社会标准加到学校所用的教材上,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种科目被当作理解社会生活方式的手段而进行教学,它就具有积极的伦理内涵了。”……杜威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三者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在方法方面主要是抓住学生的情感反应,培养学生乐善和好善的精神力量。教师要把儿童秉赋着的行善本能冲动引导到儿童从内心而做善人、行善事,而不是为了教师表扬和赢得奖品等外在动机才行善。

二 本研究的三个内容

1.现实中教育性教学的缺失和设想补救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实行了一段时间,但是课堂教学问题仍比较突出,“以牺牲人格发展换取知识接受”“对教材一丝

不苟,对学生视而不见”“以炫技代替助人”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能很好地落实。为了使课堂回归到教育最根本——从学生真实的需要出发设计,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体现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是对生命发展的成全与善待,实践“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基于以上考虑,我坚定了以“从做中学”理论和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为依据,把研究学生自主构建历史知识的课堂教学策略作为方向,审视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尽力摆脱弊端,帮助学生实现生命的发展。

2.对于如何实现“从做中学”教学理论

杜威说实现这种教学理论要靠设计教学法,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把思维活动分为五步:设计教学法,包括安排真实的情境;在情境中有刺激思维活动的课题;要有可利用的资料以作出解决疑难的假定;要从活动中验证假定;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联系我原先设计的“双主五环节问题导学思辨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激疑、设疑、释疑的问题导学为主要教学方法,思维训练为主线,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以概念突破和逻辑架构提供资料和支架、以问题设计和解构来刺激思维活动、以归纳提升得出结论,应算是对该理论的实践尝试。

3.历史学科的教育是实现其道德价值

杜威说:“道德的目的是各学科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一个教师若在上课时仅仅做到史实的罗列陈述,不力求与现实生活相沟通,就是传授死知识,无助于学生形成品德,但如果把历史事实联系社会生活,便能使学生受到启发,理解人与人和人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和应持的态度,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与生活紧密相连,不应和社会脱节,否则纵有学术价值,于学生成长也无益。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第4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美〕辛普森、〔加拿大〕杰克逊、〔美〕艾科克著.杜威与教学的艺术(耿益群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2009

[4]〔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饶从满、杨秀玉、邓涛.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邓建明.汉语拼音教学三题[J].云南教育,2003(Z4)[8]梁云.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3)

〔责任编辑:林劲〕

-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