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教案)
-突破方法:通过实际情境,如图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直观感受权值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
-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突破方法:设计不同难度的实际问题,如商品销售统计、调查问卷分析等,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加权平均数。
-解决涉及加权平均数的综合问题:学生需要将多个知识点综合运用,对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要求较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突破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帮助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思路框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直观演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同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掌握核心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探究加权平均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其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需要让学生明确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理解权值对平均数的影响,以及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八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3.探究性作业:
布置一道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让学生调查家里每个月的各项开支,如水电费、食品支出、交通费等,计算各项开支的加权平均数,并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分析权重分配的合理性。
4.小组合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以下任务: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点。要求每组提交一份报告,内容包括:应用场景、计算方法、权重设置及优点分析。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否灵活运用加权平均数,分析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如何在小组讨论中发挥个人优势,提高团队整体学习效果。
4.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数学素养。
八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数据统计、成绩计算等。
3.掌握权重的概念,理解权重在加权平均数中的作用。
4.能够分析数据,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学习心得。
5.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6.拓展提高: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升能力。
7.课后作业:设计适量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8.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八年级数学下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回顾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算术平均数在数据处理中的局限性。
(二)讲授新知
1.正式介绍加权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公式和图示,解释权重在平均数计算中的作用。
-解释:加权平均数是在考虑每个数值的重要性(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出的平均数,它更能反映数据集的真实情况。
2.通过具体案例,演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如计算水果的平均价格,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加深理解。
-强调:权重的确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如销售量、价值等。
八年级数学下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区分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理解加权平均数在数学及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学会使用加权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和预测,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比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让学生理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加权平均数更为合适。
-讨论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何时使用加权平均数,何时使用算术平均数。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小票、考试成绩等,讨论如何应用加权平均数来分析问题。
-任务:每组制定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计划,确定权重,计算加权平均数,并分享结果。
五、课堂小结
1.让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教案:加权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2.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引入问题:小明的期末成绩是数学93分、语文85分、英语78分,三门课的权重分别为3、2、1。

请问小明的加权平均分是多少?2. 讨论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思考。

Step 2:概念解释1. 介绍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加权平均数是根据不同数值的权重,计算各个数值的平均数。

2. 解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加权平均数可以用来体现不同数值的重要性,更加客观地评估综合指标。

Step 3:计算方法1. 按照权重给出各个数值。

2. 将各个数值与其权重相乘,得到各个数值的加权值。

3. 将所有加权值相加,除以权重的总和,得到加权平均数。

Step 4:练习与巩固1. 练习1:计算下列加权平均数:(1)1、4、9的权重分别为2、3、5;(2)2、5、7、9的权重分别为4、2、3、1。

2. 练习2:小明参加一个实验班,期末考试包括数学、英语和物理三科,三科的权重分别是4、3、2。

小明在数学、英语和物理的期末考试中得到了85分、90分、80分,求小明的加权平均成绩。

3.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选择两个能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的实际问题,并计算出结果。

Step 5:拓展应用1. 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如平均绩点计算、市场指数计算等。

五、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用于展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例。

2. 个人计算器:用于计算加权平均数。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通过引入问题和练习,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步骤。

九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4.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及应用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他们需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应用。然而,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2.解题过程中,注重思考和分析,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小组合作任务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思考与反思部分,真实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作业批改与反馈:
1.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
b.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共同分析问题,运用加权平均数进行数据解读。
c.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4.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加权平均数教案范文

加权平均数教案范文

加权平均数教案范文教案:加权平均数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式。

2.学会使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辨别不同数据对计算结果的贡献程度。

3.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学生练习题和实战题。

3.计算器或电子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讲解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假设你去超市买三包苹果,第一包5元/kg,第二包4元/kg,第三包7元/kg,如果要计算平均价格,用什么方法?2.引导学生讨论,说明直接平均的方法可能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二、概念解释(15分钟)1.定义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一种计算方法,通过考虑不同数据的权重或重要程度,给出综合的平均数。

2.通过公式解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权平均数=Σ(数据值×权重)/Σ权重。

3.强调权重的重要性,解释不同数据对计算结果的贡献程度。

4.通过实例计算加权平均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解题方法(20分钟)1.与学生一起分析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识别关键信息,确定不同数据的权重,然后计算加权平均数。

3.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题,鼓励学生独立解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实际应用(20分钟)1.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如股票指数、学习成绩、调查数据等。

2.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用加权平均数解决。

3.学生展示他们的解答,并彼此进行讨论和评价。

五、练习与总结(15分钟)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练习题的答案和解题方法。

3.总结加权平均数的重点内容,强调应用的灵活性和实际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1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1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加权平均数》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加权平均数,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能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加权平均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实际例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时的折扣、比赛成绩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问题的平均数。

从而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加权平均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权重与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究,小组商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权重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利用之前的知识很自然地可以计算出,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用这组数据中全部数据的和除以全部数据的个数。

教师强调每个符号的读法和含义,从而引出课题,继续对数据进行分析,学习加权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探究活动:探究“权重〞和加权平均数情境1:商店里有两种苹果,一种单价为3.50元/千克,另一种单价为6元/千克。

小明妈妈买了单价为3.50元/千克的苹果1千克,单价为6元/千克的苹果3千克,那么小明妈妈所买苹果的平均价格是两个单价相加除以2吗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数学学习小组的形式组内交流探究心得。

预设1:学生结合之前的平均数的知识,认为小明妈妈所买苹果的平均价格即为两个单价相加除以2;预设2:两种苹果的质量不同,所得的平均价格应为(3.5×1+6×3)÷4=5.375≈5.38(元)。

问题1:你同意哪种算法为什么情境2: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常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而是按照“平常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其中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这样,如果一个学生的平常成绩为70分,考试成绩为90分,那么他的学期总评成绩为多少要求学生结合情境1的计算过程,自主计算,并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预设学生的答复:70×40%+90×60%=82(分)。

问题2:通过刚刚情境1和2的计算过程,你认为数据的平均数受什么影响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并安排代表致辞,教师适时点拨,最后达成共识:数据的平均数,不仅受数据大小的影响,还要受到它们占这组数据总数的比值的影响。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能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如何将加权平均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可提出一个问题:小明期末考试总成绩为90分,其中卷面成绩占60%,作业成绩占40%,求小明的加权平均分。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教师简要介绍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即将各个数据乘以对应的权重,并求和后除以权重的总和。

然后,通过解释上述问题的解决过程,逐步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示范计算过程教师用具体的数字示范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过程,确保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例如,将小明的卷面成绩乘以60%后再将作业成绩乘以40%,然后将结果相加后除以100%即可求得加权平均分。

4. 概念归纳和巩固教师总结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与学生一起进行概念归纳。

然后,通过给学生一些类似的练习题,巩固他们的计算能力。

5.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个实际问题。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加权平均数的知识,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例如,某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卷面成绩占50%,平时表现占30%,课堂表现占20%,求该学生的加权平均分。

6. 总结和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通过讨论和解答,确保学生对加权平均数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教师可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加权平均数实际问题,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和解决。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相关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等,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教案主题:加权平均数教案目标:1. 了解什么是加权平均数以及它的计算方法。

2. 掌握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

3. 理解加权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笔和纸。

教学流程:1. 引入(5分钟)介绍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加权平均数是根据每个数据的权重,计算出来的平均数。

权重表示了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数据的权重可以不同。

举例说明:例如,考试中不同题目的分数可以根据题目难易程度来确定权重,再计算出总分的加权平均数。

2. 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步骤(10分钟)a. 确定数据和权重:给出一组数据和对应的权重,例如:数据:80, 90, 70,权重:0.4, 0.3, 0.3。

b. 计算加权分数:将每个数据乘以对应的权重,然后将它们相加。

c. 计算加权平均数:将加权分数的总和除以权重的总和。

3. 示例计算(15分钟)a. 给出一个示例:假设小明参加了数学、英语和物理三门科目的考试,分别得分为90,80,85,而每门科目的考试成绩所占的权重分别为0.4, 0.3, 0.3。

我们来计算小明的加权平均分数。

b. 让学生自己计算小明的加权平均分数,并在黑板或课件上展示计算过程和最终结果。

4. 引导思考和讨论(1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加权平均数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超市的货架上标有单位价格和数量,可以根据销售的数量计算出平均价格。

b. 鼓励学生举例说明如何使用加权平均数来做决策。

例如,购买股票时,可以根据公司市值的权重来计算加权平均股价,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5. 小结(5分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再次强调加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延伸:1. 练习计算加权平均数:给学生几道习题,让他们自己计算加权平均数。

2. 拓展应用: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和探讨加权平均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比如市场调研、投资、平均工资计算等。

评估:可以设置一些练习题或者小测试,考察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20。

1。

1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师姓名所在学校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数学
思考
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
问题
解决
让学生理解“权”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差异对数据的影响;
情感
态度
在求加权平均数的实践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经验和规律,体验数学活动乐趣.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学生对权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教具准备与教法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教学随笔
(一)、情境引入:
1 2 3 4 5 6
朱涛108 107 90 104 120 115
李雨蒙104 105 92 90 108 107
朱涛x=105 李雨蒙x=104
朱涛2s=125 李雨蒙2s=84
(1)、收集自己八年级六次数学大考的成绩;
(2)、分析两位同学的成绩的两组数据,说说谁的成绩更好?
(3)、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更全面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
求下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
(1)3,5,6;
(2)3,3,5,5,5,6,6,6,6;。

《加权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加权平均数教案(共6页)

《加权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加权平均数教案(共6页)

《加权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加权平均数教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加权平均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权”的差异对于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应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能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加深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权”的意义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设置问题:1. 数据2、3、4、1、5的平均数是________,这个平均数叫做________平均数.2.一次数学测验,3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60,80和100分,则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你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的分子分母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并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设置问题:问题 : 计算意大利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小A求得意大利队员的平均年龄为你认为小A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以前学的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已经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从而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此问题。

问题:“权”的意义是什么?“权”可以是百分数或者分数吗?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从课本中寻求答案,之后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

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理解权的意义在于反应各个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三.推进新课加权平均数:一般地,若n个数的权分别是,我们把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例题讲解:例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

他们的各项成绩如下: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 :3 :3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设置意图:通过此例题,加深学生对每个数据相对应的“权”的理解。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设计:一、复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平均数,但有时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某些情况。

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作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

这样计算得到的学期总评成绩更为准确。

这就是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1.加权概念的引入由于各个指标在总结果中占有不同的重要性,因而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

例如,上述例子中的40%与60%就是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在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到的学期总评成绩就是上述两个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让学生通过计算XXX的数学成绩,熟悉按权重计算平均值的方法。

2.例题讲解某公司对应聘者A、B、C、D进行面试,并按三个方面给应聘者打分,每个方面满分20分。

如果你是人事主管,会录用哪一个应聘者?显然,不同方面的分值应该有所不同,比如专业知识就应该比仪表形象更重要。

因此,应该使用加权平均数来计算每个应聘者的总分,再根据总分来选择录用哪一个应聘者。

让学生分析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给出了A应聘者得分的计算方法,要求学生模仿该方法计算另外三位应聘者的最终得分,并从计算结果中确定应该录用哪位应聘者。

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给出了答案。

教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三个方面的重要性之比为10:7:3,那么哪个方面的权重最大?哪位应聘者应该被录用?当学生重新计算四个人的得分后,发现得分最高的人也改变了。

这一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权重的选择应该符合客观实际。

接下来,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架电梯的最大载重是1000千克,现有13位“重量级”的乘客要搭乘电梯,其中11位先生的平均体重是80千克,2位女士的平均体重是70千克。

加权平均数教案2篇

加权平均数教案2篇

加权平均数教案加权平均数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如何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如何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1.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2. 分析和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和课件。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提出加权平均数是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

2. 概念解释解释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即根据各数据的权重计算平均值。

权重越大的数据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3. 计算方法分步教学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a. 根据给定的数据和权重计算各数据的乘积。

b. 将所有乘积相加。

c. 将上一步得到的总和除以权重的总和。

4. 应用实例提供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加权平均数进行计算。

例如,某班级的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求该班级的加权平均数。

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例如,比较不同学科的加权平均数,分析各科目的权重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

6. 拓展应用提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根据市场调查数据计算产品的市场份额。

7. 总结反思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理解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3.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释加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2. 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3. 加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初中加权平均数教案设计

初中加权平均数教案设计

初中加权平均数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2. 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3. 能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2. 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 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2. 提问: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更重要,我们可以如何调整平均数?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被赋予更大的权重,这些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更大;2. 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乘以其对应的权重,然后将乘积相加,最后除以权重的总和;3. 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并引导学生跟随计算;4. 强调加权平均数的性质:加权平均数大于等于算术平均数,小于等于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数。

三、练习巩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计算加权平均数;2. 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3. 讨论练习题中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计算;2. 引导学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解释结果的意义;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同学交流解答。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3. 强调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2.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3. 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数学《加权平均数》教案

数学《加权平均数》教案

数学《加权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 掌握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3. 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将加权平均数应用到数学和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
1. 经验教学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2. 合作学习法:带领学生合作讨论,以加强学生对于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
1. 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概念讲解:讲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给出例子。

3. 计算方法阐述:详细地阐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练习:引导学生通过例题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5. 实际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日常生
活中的应用。

六、教具准备:
1. 黑板、白板、彩笔等教学设备。

2. 加权平均数的例子和练习题。

七、教学时间:
一般需要1-2学时。

八、教学反思:
1. 需要从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过渡,尤其是在初中数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引用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2. 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印象。

《加权平均数》教案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加权平均数》教案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加权平均数》教案-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一章:加权平均数的引入1.1 现实生活案例分析:票价的计算1.2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性质1.3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1.4 课堂练习:计算实际问题中的加权平均数第二章:加权平均数的基本性质2.1 学生自主学习:加权平均数的基本性质2.2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2.3 课堂讨论:探究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2.4 课后作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章: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1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3.2 教师讲解:如何快速计算加权平均数3.3 课堂练习:利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数据集的平均值3.4 课后作业:设计一个数据集,求其加权平均数第四章:加权平均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1 生活案例分析:商品的定价策略4.2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3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4.4 课堂练习: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5.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5.3 课后作业: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加权平均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5.4 课堂拓展:探讨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创新应用第六章:加权平均数与标准平均数的比较6.1 学生自主学习:标准平均数的概念6.2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与标准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6.3 课堂练习:判断并解释几个实际问题中应使用加权平均数还是标准平均数6.4 课后作业:分析数据集,选择合适的平均数进行计算并解释原因。

第七章: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7.1 生活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7.2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7.3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7.4 课堂练习:使用加权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第八章:加权平均数的问题解决策略8.1 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8.2 教师讲解: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8.3 课堂练习:解决一个涉及加权平均数的实际问题8.4 课后作业: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加权平均数应用的问题解决案例。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教案:加权平均数一、课程背景加权平均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用每个数值乘以相应的权重后再求和并除以权重总和所得的结果。

在实际问题中,加权平均数常用于计算年终考试成绩、股票指数、物价指数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能正确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掌握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3. 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例子解释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并与算术平均数进行比较。

解释为什么加权平均数更适合描述一些情况。

3. 计算方法(15分钟)解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值乘以相应的权重,再将结果相加,并除以权重总和。

通过几个例子演示具体的计算过程。

4. 实际应用(20分钟)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计算学生在不同科目上的加权平均分数,或计算不同城市的物价指数。

5. 深入拓展(10分钟)进一步探讨加权平均数的特点和性质,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加权平均数的局限性和可能的改进方法。

6. 练习与总结(15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加权平均数的计算练习,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思考。

四、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含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解释、计算方法演示和实际应用问题。

2. 习题集:提供一些加权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参与和提问,评估学生对加权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评分:通过批改学生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评估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深入理解程度。

六、拓展延伸在拓展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复杂的加权平均数计算问题,例如考虑不同权重的情况下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或者探究加权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关系,如加权中位数、加权众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数学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它对数学教材、数学教育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灵魂。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二)教材分析“数据的集中程度”是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的重要工具,继小学初步接触之后,感受数据的收集方法,掌握数据的整理过程的进一步延伸,是课程标准中统计与概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问题,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做出判断和预测,平均数是人们常用来刻画“平均水平”,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的一种重要的统计量,对描述和分析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具体问题,更进一步地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入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认识“权”的重要性,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这一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重要统计量,对描述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具体问题,更进一步地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后续从多角度体会中位教、众数与平均数的差别作为参考,提供工平台,也为九年级“随机事件概率”的学习做铺垫。

(三)学情分析小学阶段学生对平均数已有初步认识。

本节内容是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第一节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第2课时,在学习算术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加权平均数,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⑴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⑶会用加权平均数及权解决实际问题.过程方法:⑴学生在参与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⑵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不断挑战、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情感态度: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权”的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师生合作教学,多媒体辅助。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发猜想阳光超市出售一种牛奶糖和一种水果糖,牛奶糖单价15元/千克,水果糖单价10元/千克,超市决定把这两种糖各一千克混合销售,其平均单价是多少?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不同口味,超市决定把两种糖混合销售.有五种混合方式:牛奶糖水果糖(千克)① 1 1② 1 4③ 2 3④ 3 2⑤ 4 1猜想:这五种混合糖的平均单价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认为哪一种最高?哪一种最低?设计意图:从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先通过计算算术平均数,再导入加权平均数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链接。

活动2二、验证猜想,探索新知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生思考分析,计算混合糖的平均单价。

可以同桌或小组交流。

2、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上往下,从下往上,观察四个式子中平均单价各有什么变化?并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发现两种糖各自所占份数对平均单价的影响;能否准确表达这种关系。

教师在学生体会到两种糖的份数对平均单价的影响之后,点出“权”。

学生说出⑵、⑶、⑷、⑸中数据15和10的权。

3、总结归纳,计算公式(1)牛奶糖单价变为x元/千克,水果糖单价变为y元/千克,把m千克牛奶糖和n千克水果糖混合,混合后的平均单价该如何计算?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把数字变为字母,给出问题,学生继续计算混合糖的平均单价.教师追问:问题中两种糖的单价的权分别是什么?(2)归纳:如果一组数据x1,x2 ,…,xn的权分别是w1,w2 ,…,w n ,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如何计算?在上面的探索基础上,教师把有限个数变为无限个数,让学生思考归纳出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公式.(3)追问、在①中两种糖的单价的权是多少?它们有何关系?让学生知道小学学过的平均数其实就是特殊的加权平均数,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统一.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发展学生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实现对加权平均数和权的概念的建构,从而突破教学重点.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某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要进行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外语水平和临场应变能力四项测试,各项测试均采用10分制,两名选手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你是电视台台长,从甲乙两人中招聘一人,你会录用谁?2、如果规定按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外语水平和临场应变能力四项测试的成绩各占60%,20%,10%,10%计算总成绩,你会录用谁?3、若既想突出专业素质,又想让其余三项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该如何修改方案?设计意图:通过解决主持人招聘中的系列问题,强化学生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能力,深刻体会权的含义及作用.培养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意识.2、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职位考试,综合成绩=笔试成绩×3 0%+面试成绩×70%。

下表给出了其中两人的成绩:(1)请你通过计算说明甲、乙谁的最终成绩更好一些?(2)最终甲、乙成绩较好者被录取者,而丙因为笔试成绩只有71分而未能参加面试,丙认为如果让他参加面试,他有可能被录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权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以致用.3、自我评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课堂表现,从下面四个方面(每一项都是100分)给自己打分,按要求计算自己的平均成绩.课堂表现A注意力集中程度B回答参与程度C学习兴趣程度D交流与合作程度成绩A、B、C、D各按20%、20%、30%、30%的比例计算,则自评成绩(百分制)为()。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进行量化评价,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反馈,也是课堂评价的体现,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再次体会加权平均数的应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体现数学的价值.四、总结反思、提升自我1、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应用、启示方面总结收获.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正确表述权的含义及表现形式;②是否体会到加权平均数及权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对知识和情感加以升华.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反思,总结知识,提炼方法,进一步明确本节的主题和中心环节.教师的总结既是对知识的提升,又给学生以启迪和鞭策,实现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并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诗意.2、布置作业知识性作业:必做题:P8习题A组1、2题。

选做题:P9习题B组2题。

实践性作业:搜集生活中用平均数分析社会现象的事例.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性作业的完成,强化学生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能力,感受加权平均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通过实践性作业的完成,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在生活中广泛应用,逐渐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八)教学反思(教案设计说明)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索,实践和思考的过程,所以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创新,教师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好朋友,而非居高临下的“统治者”、“管理者”. 基于这些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采取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目的是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直接参与到概念出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进而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教师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享学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其次才以引导者出现,善于捕捉学生每一次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学生陷入困境的时候再及时给予点拨,使学生自始至终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为了真正做到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在概念的再认识过程中,我把问题交给学生解决、抽象概括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与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堂开始通过问题情境,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使他们有兴趣的进入数学课堂,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接下来出示的问题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没有问题,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问题2的设计是为了引出本节的课题,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比较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平均数,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在新知介绍这个环节上,我感觉自己讲的较多,因为概念相对较难理解,所以唯恐学生自己理解不透,这是以后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在练习的设计上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特别是问题2招聘员工这个问题,设计上与课本有所不同,我的设想是经小组讨论后,决定录用谁,各小组给出权重,并计算验证是否合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深对权的理解,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