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
最新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学案(全册 共368页 附答案)
最新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学案(全册共368页附答案)目录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原子核核素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1课时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第2课时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重点突破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1课时化学键及其类型第2课时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第3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快慢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1课时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第2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甲烷的性质与结构第2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第二节石油和煤重要的烃第1课时石油的炼制乙烯第2课时煤的干馏苯第三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乙醇第2课时乙酸第3课时酯和油脂第4课时糖类蛋白质第四节塑料橡胶纤维第1课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第2课时塑料橡胶纤维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本章知识体系构建与核心素养解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用原子或物质结构解释元素或相关物质的性质,其实质是能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典型物质的结构(电子式、结构式等)、典型物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化物)性质的变化规律等,通过知识的类比迁移,推断、比较、解释元素及相关物质的性质。
例析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W>Z>Y>X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C.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W>ZD.元素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答案 A解析 根据短周期元素W 原子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可推知W 是P 元素。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利用PPT课件12(2份)
电极材料
电子流向
活泼性较弱的金 属或非金属导体
电子流入正极 阳离子移向正极 还原反应
离子移动方向 阴离子移向负极 发生反应 电极现象 氧化反应
溶解(质量减少) 增重或有气泡冒 出的极 的极
【动手设计】蔬菜水果电池 材料准备:锌片、铜片、碳棒、西红柿、苹果 导线、电流表、
两极
一液
一回路
我们用的电池就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制成的。
锌棒
铜棒
H+
H+
H+
H+
H+ H+
H2 H2
H+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活动探究二】 实验准备:锌片、铜片、稀硫酸、蒸馏水、 导线、电流表、烧杯、碳棒、干电池
(1)原电池有两电极,如何判断? (2)铜片是否参加反应?作用是什么? 能否用其它材料代替?
实验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可以)
(可以)
(可以)
形成条件一: 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干电池(一次电池):日常使用的锌锰电池
电 池 的 分 类
蓄电池(二次电池):汽车用的铅蓄电池、 手机用的镍氢电池、 锂电池
燃料电池:用于航天、军事领域。
课堂小结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工作原理)
e失电子 (氧化反应)
负极
正极
得电子 (还原反应)
←闭合回路
电解质溶液
我的收获
作业
导学案达标测试 课本54页2题55页3题
第3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化 学 反 应 放 出 的 能 量 把 飞 船 送 入 太 空
学习目标:
1 、了解原电池的定义;了解原电池的 构成条件及其工作原理。 2、学会判断该装置是否是原电池装置、 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 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 乐趣,感受化学世界和生活息息相关。
高一化学2—3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
“高一化学§2—3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教学设计设计者:宁德五中化学组黄慧碧一、概述本节课是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
是在学生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特征;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能量、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的规律、所属反应类型及对电流的形成和电流的流向等知识后来学习的。
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更好地了解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巩固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高中化学选修部分“化学原理”中“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起到铺垫作用,是知识逐步转向能力的桥梁,同时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并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了解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
(3)认识常见的实用电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得到培养。
(2)通过交流、讨论、分组实验等活动,学会交流、合作的能力。
(3)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实物及多媒体动画帮助下逐步理解抽象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电池的学习,了解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难点: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学生生活中见过干电池、铅蓄电池,对电池有了不全面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电池为什么能“发电”大部分学生知道甚少;另外对本节课起铺垫作用的知识中A层次学生能熟练写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并能在教学的引导下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来分析该反应,而B层次学生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来分析该反应可能仍存在一些障碍,针对学生的现状,本人认为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内能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课堂教学,进而轻松、愉快地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用于解决简单的问题是本节教学设计的关键。
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
教学重点: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那么对于t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V(结晶)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V(结晶)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
那么: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r2O72-+ H2O 2CrO42-+ 2H+K2Cr2O7为橙色,K2CrO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然后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步骤滴加3~~10滴浓H2SO4滴加10~~20滴6 mol/LNaOHK2Cr2O7溶液实验结论:V 正V 逆 V 逆V 正V ′正V ′逆【实验探究二】: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Fe 3++3SCN -Fe (SCN )3 (红色)实验步骤:向盛有5 ml 0.005mol/L FeCl 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ml 0.01mol/L KSCN 溶液,溶液显红色。
(1)将上述溶液均分置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饱和FeCl 3溶液4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向另一支试管滴加4滴1 mol/L KSCN 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各滴加0.01mol/LNaOH 溶液3~~5滴,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编号 12步骤(1) 滴加饱和FeCl 3溶液滴加1 mol/L KSCN 溶液现象步骤(2) 滴加NaOH 溶液滴加NaOH 溶液现象结论【思考与交流】1、 上述两个实验中,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你是如何判断的?2、从中你能否推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小结:(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 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 移动。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2高一化学必修二课件
3. 气体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
❖ 1、氯气比空气重且能溶于水,应用什 么方法收集?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还可以用排饱和食 盐水法收集。
❖ 2、氯气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应 如何处理?
常见尾气的处理方法
A
B
C
❖ 氯气微溶于水且比 空气重,故用向上 排空气法收集。
❖ 氯气有毒,污染空 气,故用浓氢氧化 钠溶液吸收。
❖ 交流·研讨
1、到目前为止,你已经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你 对化学反应的实质、规律有了哪些了解?
我们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单质 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了解了这些物质之间的 化学反应。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化学键 的断裂、新化学键的生成,既有物质的变化也有能 量的变化。
2、化学反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化工生产有着密 切的联系。请你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和化工 生产中,化学反应有哪些应用?
氯气的工业制备
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备氯气
通电
2NaCl+2H2O
2NaOH+Cl2↑+H2↑
(一)反应原理
化学方程式:
得2e-
MnO2+4HCl(浓) = MnCl2+2H2O+Cl2↑
离子方程式:
失2×e-
△
MnO2+4H++2Cl-=Mn2++2H2O+Cl2 ↑
注意◆1.二氧化锰为难溶于水的黑色固体。
❖ 3、根据气体的水溶性和对空气的相对 密度选用收集装置。
❖ 4、尾气有毒或污染空气,不能直接排 空,需要尾气处理。
【思考、讨论】 回忆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氧气、
氨气时所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比较得出 在气体
高中化学_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2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本质上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初步了解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2.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本质和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过程分析的方法,运用抽象与概括、对比异同点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
2.经过具体到抽象、宏观到微观结构的认识,培养想象力和分析推断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理论认识的科学美。
2.增强认识科学世界的信心二、教学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成因和本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小组教学、合作探究、问题推进法、总结归纳法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处理预习案课前预习案反馈订正答案通过对优秀预习案的展示,激发学习热情课堂探究一【合作交流】探究氯化氢的形成1.实验推测2.理论依据1.完成任务卡片12.对展示学案点评3.小组讨论、展示启发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视角分析共价键的成因及六、板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二课时)一、共价键与离子键1.共价键2.离子键二、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附:《课前预习学案》和《课堂探究学案》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二课时)课前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2.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定义,会比较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异同。
学习重点、难点:对离子键和共价键本质的理解【自主学习】一、共价键1.氯化氢分子是怎样形成的?2.共价键的定义是什么?【小资料】结构式:在化学上,常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我们把这样的式子叫做结构式。
例如:H-Cl (来自人教版必修2)二、离子键实验步骤取一块黄豆大已切去氧化层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预热。
待钠熔融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扣在钠的上方。
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思考:1.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2.3.2《氧化剂和还原剂》教学设计(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氧化剂和还原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投影交流2】【探究1】元素由游离态转变为化合态是否一定被氧化?【交流】不一定。
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探究2】非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作反应物时一定是氧化剂吗?【交流】不一定。
非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作氧化剂如Cl2、O2,也可能作还原剂,如C、H2。
【典例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经化学变化变成还原剂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被氧化,还原剂被还原C.在化学反应中,能把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是氧化剂D.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生成的氧化产物一定只具有氧化性【答案】C【解析】氧化剂、还原剂都是反应物,氧化剂经化学变化变成还原产物,A项错误;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还原剂失电子被氧化,B项错误;氧化剂能把其他物质氧化,还原剂能把其他物质还原,C项正确;还原剂、还原产物都具有还原性,氧化剂、氧化产物都具有氧化性,但氧化产物也可能具有还原性,D项错误。
【典例2】某种飞船以N2H4和N2O4为动力源,发生反应:2N2H4+N2O4===3N2+4H2O,反应温度可高达2 700 ℃,对于该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N2H4是氧化剂C.N2O4是还原剂D.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探究1】指出下列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对应的还原产物。
【交流】【探究2】指出下列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对应的氧化产物。
【交流】【典例1】1.实验室制取少量的氮气,常利用的反应是NaNO2+NH4Cl NaCl+N2↑+2H2O。
关于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是()A.NaNO2是还原剂B.生成1 mol N2时转移的电子为6 molC.NH4Cl中的氮元素被氧化D.N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答案】C【解析】在该反应中,NaNO2为氧化剂,其中氮元素被还原;NH4Cl为还原剂,其中氮元素被氧化;氮气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生成1 mol N2时转移3 mol电子。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利用氯气的制备》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新课标鲁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引入】化学反的特点是什么有新物质生成,人们利用这些反应,来制备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用途的新物质,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利用多媒体展示: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评价与概括】1、到目前为止,你已经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你对化学反应的实质、规律有了哪些了解?我们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了解了这些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
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生成,既有物质的变化也有能量的变化。
2、化学反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化工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请你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和化工生产中,化学反应有哪些应用?概括学生发言,展示各种图片(可由网上下载)。
指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被应用在新物质的合成、新材料的研制上,能量的变化被应用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
【点评】重在分析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认识。
肯定学生在课前准备中所作的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认识人们是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以及能量的转化。
本节课先来探究有关新物质的制备。
【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一、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讲述】消毒剂和漂白剂的有效成分中大多含有氯元素,如次氯酸盐和二氧化氯等,它们都可以由氯气和其它物质反应制得,那么,氯气又是如何制备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以氯气的制备为例来学习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
【板书】1、探究实验室制取氯气【思考】回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做同步训练相关题目。
【讲述】反应②是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石时,把盐酸和软锰矿矿石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有一种令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生成,产生的就是氯气。
至今,实验室中仍用这种方法制取氯气。
反应③也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制取氯气的方法之一。
【板书】反应原理:MnO2+4HCl =MnCl2+Cl2↑+2H2O△ 【过渡】确定了反应原理和药品,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装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和乙酸 教案(公开课)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乙醇和乙酸》教案第一课时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加深认识这些物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2)从这两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3)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建立乙醇、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来学习“(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研究烃的衍生物的程序和方法;(2)通过学习乙酸的性质,使学生体会利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科学结论的过程;(3)通过乙醇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学习,充分理解官能团对性质的影响,学会通过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乙醇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3)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4)对学生进行“本质决定现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官能团的概念、乙醇、乙酸的组成;2.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3.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乙酸的酯化两个重要反应。
三、教学过程【课题引入】古往今来,无数咏叹酒的故事和诗篇都证明了酒是一种奇特而富有魅力的饮料。
【材料一】杜康酒的由来相传杜康酒就是偶然将饭菜倒入竹筒,用泥土封住后形成的。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酿酒技术提高的同时,也形成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传颂着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和故事。
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方向的微观本质,掌握熵增原理及其应用。
2. 学会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可能性与可能性大小。
3. 培养科学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熵增原理,掌握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化学反应方向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熵增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微观粒子的统计规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案例等。
2. 准备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演示。
3. 准备相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
4.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5. 准备练习题,用于学生巩固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方向,掌握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方向的判断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步骤:1. 引入课题:首先,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方向对于实际应用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的方向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化学反应方向的概念: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将详细介绍化学反应方向的概念,包括焓变、熵变等概念。
通过讲解这些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方向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3. 讲解熵变和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熵是衡量混乱度的物理量,而熵变则是衡量物质系统混乱度变化的物理量。
我将通过实例讲解熵变和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熵增加的反应更容易进行。
4. 课堂讨论与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方向,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实验。
讨论部分,学生可以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实例,分析它们进行的方向。
实验部分,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溶解、结晶等,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的方向。
5. 总结与反馈:在课堂结束之前,我将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化学反应方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本节课的疑问和收获,以便于进行反馈和改进。
高中化学(人教2003课标版)必修1 3-2-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高中化学(人教2003课标版)化学1(必修)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面团变馒头——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教学要求是这样陈述的: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叙述中强调了两个侧重点:(1)课堂设计要贴近生活;(2)要开展实验探究。
【教材分析】一、本课时内容源自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二、教材的地位:1、初中化学介绍了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纯碱不是碱,是盐;本课时要求学生对比碳酸钠碳酸氢钠碱性的强弱;在后面的第四章第一节实验4-1中:有要求在硅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的操作;选修四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要重点学习盐溶液的酸碱性,本课时教材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初中化学有溶解度、溶解性,溶解热效应的介绍;本课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别在1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中加入几滴水和10毫升水时的现象区别,这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
3、第一章学习了《从实验学化学》,本课时的学习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具体的认识材料。
4、第二章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本课时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分类是高效学习的好方法。
同时与“离子反应”相互衔接,教材要求学生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更关键的是:元素化合物本身就是是中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构成世界的基础物质。
同时本课时学习中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都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本课时教材无论从知识体系,还是能力培养,还是认识世界等各个方面都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一、知识方面:1、已有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碳酸钠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纯碱不是碱,是盐;学生学习过溶解度、溶解性,溶解热效应,学生知道碳酸钠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习题:2.3.1 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 Word版含解析.docx
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1课时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课后篇巩固探究A组1.实验室为了简便制取干燥的氨气,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A.加热氯化铵固体,产生的气体用碱石灰干燥B.在N2和H2混合气中加入铁触媒并加热至500 ℃C.在浓氨水中加入NaOH固体并加热,产生的气体用碱石灰干燥D.加热NH4HCO3,生成的气体用P2O5干燥解析:A中氯化铵分解生成的氯化氢和氨气遇冷重新化合成氯化铵,B项是工业制备氨气的方法,D中使用P2O5干燥氨气是错误的,且反应还生成CO2。
答案:C2.已知KMnO4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生成Cl2,若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制备纯净、干燥的Cl2,并使它与金属反应。
每个虚线框表示一个装置单元,其中有错误的是()A.①②B.②C.②③D.②③④解析:②中应选用饱和NaCl溶液,③中导气管应“长进短出”,④中气体不流通。
答案:D3.下列各图所示装置,肯定不符合气密性要求的是()解析:D中上下缓慢移动左右两边装置,两端液面等高,说明装置漏气,因此不符合气密性的要求。
答案:D4.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且符合安全要求的是()解析:A项短进长出,应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故A错;B项为排水法收集氧气,正确;C项应先验纯,再点燃,故C错;D项应将浓硫酸缓缓倒入水中,故D错。
答案:B5.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可用CaO干燥的气体有()①H2②O2③N2④SO2⑤H2S⑥NH3⑦CO2A.①②③B.①②③⑦C.④⑤⑥D.④⑤解析: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酸性,所以碱性和还原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①②③④⑦,CaO不能用于干燥酸性气体,所以上述能被浓硫酸干燥的气体中又能用CaO干燥的是①②③。
答案:A6.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收集气体并验证其某些化学性质,你认为正确的是()解析: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氨气极易溶于水,进行检验时,导管不能插入溶液中,否则会造成倒吸,A项错误;NO2通入KI淀粉溶液,溶液变蓝是由于NO2溶于水生成HNO3,HNO3有氧化性,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B项正确;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还有二氧化硫气体,C项错误;氯气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退色,是由于其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高中化学必修2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思维导图
普通高中化学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必修2(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思维导图
你是否发现笔记记得越多,思维也越混乱?你是否经常为琐事缠身而苦无分身之术?你是否总是感叹一天的时间太少?思维导图来了!它可以“解救”你!
思维导图是一种终极的思维工具,由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发明,并在全球得到广泛推广,已成为21世纪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到目前已被世界上2.5亿人所使用。
思维导图注重开发人的左、右脑,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绘制起来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趣!它可以帮助人们改善思维,提高记忆力和办事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2 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原电池史学强
本资料利用思维导图整理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中每一节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大家增强记忆、改善思维、提高化学的学习效率!
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2-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2-2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2-3化学反应的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
【要求】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简单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课前预习案】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以Cu-Zn- H2SO4原电池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
由于_____活泼,容易_____电子,锌原子失去电子被______
成Zn2+进入溶液,锌片的质量减小,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 溶液中
的______从铜片得到电子而被______形成氢原子, 氢原子再结合成氢气分子从铜片上逸出。
电极反应式:负极: Zn -2e- = Zn2+正极: 2H++2e-=H2
总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正极反应式+负极反应式)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______离子移向正极, ______离子移向负极。
2、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有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从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设计成原电池)
注:负极必须能与电解质溶液的粒子发生反应
二.电极反应式和原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1)负极——失电子,发生反应(一般是负极本身失电子)(2)正极——得电子,发生反应(一般是溶液中阳离子在正极上得电子或正极本身得电子)
(3)总反应式(即电池反应)= 正极反应式 + 负极反应式
例1.一原电池如右图所示:试写出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
反应式:正极:
负极:
总式:
FeCl3溶液
4、原电池正负极判定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的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电流(内电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
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方向:阳离子移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移向原
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反应类型:
正极:____电子,发生_____反应,现象是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 2的放出。
负极:____电子,发生_____反应,现象则是电极本身的消耗,质量减小。
【预习检测】
1.能够组成原电池装置的是( )
2、原电池的正极一定是( )
A 、化学性质较活泼的金属
B 、化学性质较不活泼的金属
C 、电子流出的极
D 、电子流入的极
3、把镁和铝用导线连接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能形成原电池
B .形成原电池时铝为正极
C .形成原电池时铝为负极
D .形成原电池时镁为负极
4:(2007潮州)在理论上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
A.2Al+2NaOH+2H 2O=2NaAlO 2+3H 2
B.Ba(OH)2•8H 2O+2NH 4Cl=BaCl 2+2NH 3•H 2O+8H 2O
C.CaC 2+2H 2O=Ca(OH)2+C 2H 2
D.HCl+NaCl=NaCl+H 2O
【课堂探究案】
一.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例1、将铁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盐酸溶液中,并经过一段时间后,
下列各叙述正确的是( )
A .负极有Cl 2逸出,正极有H 2逸出
B .负极附近Cl ―的浓度减小
C .正极附近Cl ―的浓度逐渐增大
D .溶液中Cl ―的浓度基本不变
例2、下列装置是不是原电池?若是,指出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
(1) A 图:正极: 负极: 总式:
(2) B 图:正极: 负极: 总式:
浓硫酸
AgNO 3溶液 甘油 A B C D
Zn Cu
ZnSO4 CuSO4
A图 B图
二.原电池原理应用
(一)、原电池的设计方法:
例3:利用下述反应:2Fe3+ + Cu == 2Fe2++ Cu2+设计一个原电池装置。
①画出装置图(标明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
②写出电极反应式。
负极:
正极:
总反应式:
(二)判断金属活泼性
规律总结:金属活泼性强弱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判断
1.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
2.根据置换反应的规律来判断
3.根据原电池正负极来判断(负极金属活泼性比正极强)
4.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来判断
例4.有a、b、c、d四种金属,将a与b用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b不易腐蚀。
将a和d分别投入等浓度的盐酸中,d比a反应剧烈,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中,无明显变化。
将铜浸入c的盐溶液中,有金属c析出。
据此可推知它们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
A.dcab
B.dabc
C.dbac
D.badc
(三)、加快反应速率:形成原电池可加快某些反应的反应速率
例5:实验室用Zn与H2SO4制H2,用粗锌产生H2的速率比用纯Zn ,在稀H2SO4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也同样会加快Zn与稀H2SO4产生H2的速率,这是因为。
(四)金属的腐蚀(从理论上揭示钢铁腐蚀的主要原因)
(五)制造多种化学电源,如干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等。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C.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该极被还原
D.原电池放电时,外电路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
2.某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为:2Fe3++Fe == 3Fe2+,不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
FeCl 3溶液
组成是( )
A .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Cl 3溶液
B .正极为碳,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NO 3)3溶液
C .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Fe 2(SO 4)3溶液
D .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CuSO 4溶液
3.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在产生电流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Fe 是负极,C 是正极 B .负极反应式为:Fe-3e-=Fe 3+
C .内电路中阴离子移向Fe 极
D .外电路电流由石墨电极流向 Fe 电极
4、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的目的是( )
A .防止产生过多的氢气 B.降低产生氢气的速率
C. 提高产生氢气的量
D.加快反应速率
【课后拓展案】
1、下列各组物质中均含两种固体材料和一种溶液,当将两种固体材料插入
该组相应的溶液中形成闭合回路时,能形成电流的是( )
A .C 、NaOH 、C
B .Zn 、NH 4Cl 、C
C .Zn 、CuSO 4、Cu
D .Cu 、乙醇、Ag
2、 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铜是阳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 .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 .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 .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3.锌电池具有容量大,污染小等优点,电池反应为:2Zn+O 2==2ZnO ,原料
为锌粒、电解液和空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锌为正极,空气进入负极反应
B.锌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C.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解质溶液肯定不是酸溶液 4.如图所示原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提示:负极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
A.该原电池的铁失电子,做原电池的负极
B.该装置中电子在外电路由铜极流向铁极
C.该装置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是铁极
D.该装置中铜极上有气泡产生
5、有两种金属A 和B ,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H 2SO 4中,观察到A 极溶解,
B 极上有气泡产生,根据电极现象判断出A 是 极,B 是 极;由原电
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______强,即原电池中,活动性强的金属为_____
极,活动性弱的金属为______极。
6.在Cu-Zn 原电池中,200mLH 2SO 4 溶液的浓度为0.125mol/L , 若工作一段
时间后,从装置中共收集到 0.168L 升气体,则流过导线的电子为
mol,溶液的H+浓度为 ?(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浓硝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