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一、儒家思想与宗法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追求的是社会和谐与道德修养,他们关注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类道德伦理的发展。

传统中国的法律体系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道德为核心。

而宗法制度则强调血脉至高无上,对于家族和亲属之间的法律关系有着严格的规定。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很强的家族和社会凝聚力。

二、以德治国和忍让精神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强调的是以德治国。

德治国是指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规范来治理社会,法律在其中仅起到辅助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德治国的原则为基础,注重道德教育和自律。

此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强调忍让和和解的精神。

当时的社会倡导和解、宽恕、博爱的思想,对于解决纠纷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三、灵活和弹性的法律体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律体系相对灵活和弹性。

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法律并非主要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而更多地依赖于社会道德和文化。

因此,法律体系采取了一种相对宽松的方式,允许各地方和社会群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管理。

四、重视调解和亲和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重视调解和和谐亲和的精神是其独特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通过调解解决纠纷。

尤其是在家族和社会关系中,和睦共处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目标。

因此,调解机构和调解方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五、尊重权威和等级观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存在着对权威和等级观念的尊重。

尊重权威意味着人民对法律和官方的尊重和信任,法律的有效实施需要依靠权威的力量。

等级观念则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和地位的区分,这反映在法律体系中,从而影响到法律的效力和适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它的主要特征包括儒家思想与宗法传统、以德治国和忍让精神、灵活和弹性的法律体制、重视调解和亲和力以及尊重权威和等级观念。

这些特点反映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法律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关于我国法律文化传统主要有哪些,学者们虽然见仁见智,但基本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

张晋藩先生所概括的,可以作为中国法律传统比较有代表性的总结:
在法律制度方面,主要有“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立法上等差、良贱有别的立法指导思想,“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刑律为主的法规体系,漠视权利、详订义务的法律内容以及与此配套的各项制度;
在法律意识方面,认为法律的渊源在皇帝,皇帝口含天宪,皇权至上,法自君出,法律的作用在于治民、治吏等等。

(参见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现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中华法系虽然历经数千年,中国法律传统中虽不乏现在看来也还是真知灼见的法观念和充满智慧的法律制度设计、法律运作安排,但其中却难以找寻到全民普遍遵从的良法、良法至上这一法治精髓。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民刑有分、重刑轻民,礼法结合、以礼代法和行政监理司法的主要特点以及类推裁判、无讼是求、以法治吏等的特征。

其形成主要受到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政治模式和思想意识四个方面的影响,因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在体系结构、价值取向和法律观念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关键词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社会成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德”、“礼”为基石的法律理念。

以“德”、“礼”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更是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贵严明”思想强调了君臣共同守法以及执法严明的重要性,这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其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预防犯罪和犯罪分子的改造。

最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也对今天的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实践活动的价值观。

特别值得提出的就是“特权原则”的应用,统治者制定出了一系列保护贵族、官僚的利益的刑罚原则。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夫之刑,不著刑书”等等,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广泛存在。

一方面助长了社会上层权力拥有者对法的蔑视心理,另一方面也使普通大众产生了对法律公正实施的不信任和对权利拥有者的仇视心理。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法律内容方面来看有“民刑不分,重刑轻民”和“礼法结合、重礼轻法”的特点;从司法制度方面来看主要是“行政监理司法”。

(一)民刑不分,重刑轻民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内容为刑法,同时也针对民事法律做了相关规定,而对于违反民事法律的行为施以刑罚。

夏、商时期,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开始出现。

在夏朝时,统治者规定了最基本的罪名和刑种。

到了商朝,在夏朝法律的基础上对最基本的有关所有权、婚姻、以及继承的民事法律制度做了简单的规定。

同时,民事法律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例如婚姻制度中规定了“六礼”以及“七出”、“三不去”。

浅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孕育了中国渊源流传、博大精深的传统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更是独树一帜的屹立于世界法律文化之林。

目前,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也是众说纷纭。

本文从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两大角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一.法律文化的内涵二.从法律思想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一)维护皇权至高无上1.君主专制主义在立法上的体现样本数15页2.皇帝始终是立法与司法的中心(雷五兰.中国法律文化变迁及特点.政法学刊.2006(4))在古代皇帝是封建国家制度的核心,也是国家的最高法律,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这是有中国社会的相对封闭性!官本位!等级制!家长制等一系列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法出皇权,君主的命令就是法律渊源"皇帝既是最高的立法者,所发诏!令!赦!是最权威的法律形式,可以一言立法,一言废法;同时又是最大的审判官,他或者亲自主持庭审,或者以/诏狱0的形式,救令大臣代为审判,一切重案会审的裁决与死刑的复核均须上奏皇帝,他可以法外施恩,也可以法外加刑"国家法律的每一项内容都体现着专制主义的统治,渲染着皇帝的绝对权威"而西方国家则不同,在中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各级封建领主都享有独立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而古代中国的官僚、贵族在法律上具有特权,实行同罪异罚,与其他国家的封建法律一样,都是以公开的不平等为标志的。

"自秦统一建立皇帝制度以后,历代都采取专制主义政体。

君主发布的诏、令、诰、谕、敕是法律的基本渊源,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指挥国家一切活动和司法实践的最有权威的根据。

随着专制主义不断地强化,作为国家意志的法律也以皇帝个人的名义发布,即所谓“钦定”。

汉杜周所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为皇权至上的法制模式作了最好的诠释。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侯礼一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侯礼一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礼法结合,一准乎礼。

中国古代法制深受儒家学说和伦理纲常的影响。

其显著的特征是把维护“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教作为立法、司法的宗旨。

以民为本,抑强扶弱。

与世界上延续时间较长的其他法系相比,中华古代法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法律视为人为的规范体系,奉行民本主义,而不像其他法系那样把法律视为神的直接或间接旨意。

家族主义,家国一体。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细胞,天下一家、家国一体的观念代代相传,根深蒂固。

天下本位,义务互负。

人们通常认为“义务本位”是中国传统法制的一大特征,中国传统法律只规定义务,不书权利,具有浓厚的“义务本位”的色彩。

追求和谐,注重调解。

中国古代和谐观念十分突出,主张法须与天道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和谐从法律形式开始:经过习惯法时代,早期成文法,律典,以君主命令形式发布的单行法规,令典,式,司法惯例等,构成了多样的法律形式;和谐从法制指导思想对人们进行灌输: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指导思想,到秦法制、汉初黄老法制,再到正统儒家思想的确立;和谐是用森严的身份制度加以维护的,从社会登记制度,到婚姻制度,再到亲属法律制度、继承制度,无不透露出家族在中国社会的的核心地位;和谐有刑法制度的维护,和谐还有财产制度、司法制度相伴……。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和价值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也对当今社会的法律建设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大的启示和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传统文化与法律的融合、以德治国与法制治国的平衡、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与法律的融合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传统文化与法律的融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律始终被视为道德和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存在。

这种融合表明了中国法律文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的社会基调和文化精神。

汉代的律法,以德行为核心,注重通过教化改善治理。

唐宋以后,依靠开罪河济般转轮船舶的夏口、大行、石首、荆湖四个以上港口,由夏口负责直达海口的海外交通游戏方式的改变、中外商品的交换及商业活动的增强促进了经济的振兴,也对法律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民行、监押等概念和实践的重视,也有助于法律的发展和融入社会,进而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了中国的文化。

二、以德治国与法制治国的平衡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以德治国”与“法制治国”的平衡。

中国历史上,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国家,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治理方式。

尽管与法制治国相比,以德治国在实践中更具有灵活性和优越性,但对于保护人权、促进社会公正和法治、监督政治权力等重要问题,法制化的治理方式则显然更加有效。

儒家思想强调的“以德治国”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尚书》《礼记》等古代文献为代表的中华经典著作中,较多地落实了“律己、然后徐,徐,然后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提出了儒家格物致知、诚实守信、忠君爱民、关心人民生活、社会公正和法治等,为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在清代的吏治改革中,法制化的治理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完善。

康熙年间,道光年间的“洋務運動”,更是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推进和推广带来了新的动力。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独特的特点,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发展历程、法律思想、价值观念和传承延续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一、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周朝时期。

周朝以礼制为核心,注重规范人与人、人与政府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演进,秦、汉、唐、宋等朝代陆续出现了各类法律制度和法典。

其中,唐代的《开元律》、宋代的《大宋会典》等法律著作对中国法制史具有重要影响。

二、法律思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典型特点之一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学说倡导仁爱、忠恕、孝道等道德伦理观念,这对于塑造中国法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仁者爱人,爱人者爱物”,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此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还融合了道家的思想。

道家强调天人合一、自然法则,主张“无为而治”,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对中国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稳定、和谐、公正和平等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社会,法律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

与西方法律文化强调个人权利相比,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更加注重社会集体利益的保障。

公正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公正的原则,主张根据事实和证据作出公平的裁决。

在古代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了“断不但断不辩”的观点,主张法官应当根据正义和道德规范来行使裁判权。

四、传承延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中国的现代法律体系受到西方法律的影响而发展起来,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依然存在。

例如,中国的法律注重公正、稳定和社会和谐,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相吻合。

此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经典著作如《礼记》、《大学》等仍然在法学教育中被广泛研究和引用。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文化遗产保护等措施,使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延续。

中国法律文化

中国法律文化

中国法律文化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规范和秩序的基石。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法律不仅仅是一套规范,更是反映了该国的法律文化。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法律文化。

本文将从中国法律的历史渊源、法治理念、法律制度和法律教育等方面,探讨中国法律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一、法律的历史渊源中国法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最早的法律体系可追溯到夏、商、周等朝代,并逐渐发展为以律为主的刑事法律体系和以法为主的民事法律体系。

中国古代法律注重以德治国,注重道德法制的融合,以宽严相济、温文尔雅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二、法治理念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仁者爱人,知者法天下”的理念。

法治是论证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和手段,重视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的法治理念强调民主、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并将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

三、法律制度中国的法律制度可以追溯到不同历史时期。

在中国,法律层级结构清晰,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规章等。

中国的法律体系继承了古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宽严相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同时,中国法律制度也在与时俱进,与国际法律接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四、法律教育中国重视法律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在中国,法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法学院、法律职业学校等。

法律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和法律技能,通过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

同时,法律教育也弘扬法治理念,传递法律文化,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五、中国法律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国法律文化的特点在于强调秩序、尊重传统与法治理念的结合,重视保护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

中国法律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精神内涵,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法律文化的价值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维护公平正义,促进法治国家建设。

中国的法律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的窗口。

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

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

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
中国古代法制是中国储藏的宝贵法律文化遗产。

它自古以来在国家治
理思想、政治秩序、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和强大影
响力,影响着中国古今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中华文明根基和开启
中国的现代发展。

一、规则规范。

古代法制的根本功能在于确立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

它将原则性规定落实到具体情境,以确立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维护社会秩序,有效遏制行为不作的乱世纷争,从而实现社会的强有力管理。

二、多元表现。

古代法制呈现出法制、道德、礼仪等多元互动的表现
形式。

它不仅是一种法律制度,也是一种传统文化。

它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法律制度建设中形成一种生活方式,使得法律制度不仅仅是规范行为,更是体现文化底蕴。

三、变迁动态。

古代法制是历史规律的积淀和发展,它是一切文明发
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件僵化的事物。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继承了上一
代的成果,也丰富了现在的表现形式,融入了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效需要,
使古代法制更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

四、科学化思维。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范 , 加 是一 种 义 务 性 的 规 则 , 为“ 礼 ” 会 “ 刑 ” 更 因 失 就 人 。 思 想 。 中国 以 农 业 立 国 , 在 农 业 社 会 的 组 织 结 构 中 , 族 是 基 而 家 干 , 支 持 社 会 组 织 的 柱 石 。封 建 统 治 阶 级 在 维 护 自 己统治 的 过 是 程 中 , 到 了“ 国相 同” 规律 , 识 到 “ 找 家 的 认 天下 之本 在 国 , 国之 本 在 家 。欲 分 君 臣 、 ” 明尊 卑 、 贵 贱 , 须 首 先 正 父 子 、 夫 妇 、 长 幼 。 别 必 定 序
随着 “ 人 三 策 ” 天 的提 出 , 仲 舒 完 美 地 统 一 了 “ ” “ ” “ ” 董 天 、 地 、 人 三 者 的关 系 , 唯 一 能 够 贯 穿 三 者 的 , 是 “ ” 并 且 “ ” 为 了 绝 而 就 王 , 王 成 对 的权 威 。汉 武 帝 时 期 开 始 加 强 王权 , 行 中央 集 权 , 是 要 树 立 实 就 这 样 唯 一 的权 威 形 象 。“ 纲 五 常 ” 为儒 学 中关 于家 国 秩 序 的 核 三 作 心 思 想 也 就 自然 得 到 统 治 阶 级 的 青 睐 。不 仅 “ 为 臣 纲 、 为 子 君 父 纲 、 为 妻纲 ” 家 国父 子 夫 妻 关 系 的 调 整 规 范 , 君 为 臣 纲 ” 是 夫 是 “ 更

行 司合 一 , 法 原 情 等 特 点 贯 穿 中 国 传 统 法 律 适 用 的 过 程 中 , 同 构 成 执 共
了中国传统 法律文 化的 鲜明特 点 。 【 键 词 】 律 文 化 ; 国传 统 ; 点 关 法 中 特


法律 文 化概 述
切 的 基 础 。“ 、 、 、 、 ” 了是 一 般 的人 际 关 系 的 调 整 规 仁 义 礼 智 信 除

传统法律文化

传统法律文化

传统法律文化传统法律文化传统法律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特有的法律思想、习俗和制度,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种法律文化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本文将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例,探讨其特点、对社会的影响和现代中国法律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根植于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传承,其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

其中,“仁”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和善意,“义”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公正和正义,“礼”指导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智”表达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信”强调言行一致以及守信用。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法律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行为。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调解和妥协。

在中国古代,专门设立了官员和法律机构来处理纠纷和冲突,而不是简单地依靠法律诉讼解决问题。

这种传统延续至今,许多纠纷在中国仍然通过调解达成和解,强调维护社会和谐和家庭稳定。

此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还强调对长者的尊重和对家庭的重视,将家庭成员的行为纳入到法律规范中,以维护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也体现在其尊重权威和社会秩序方面。

中国的传统法律制度注重对权威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由皇帝和官员来制定和执行,而民众则被要求服从和依法行事。

这种传统在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中得到了保留,法律仍然被视为一种权威,并且必须被遵守和执行,以确保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在传承传统法律文化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创新和改革。

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法律制度在国际法律框架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和适应国际社会的需要。

现代中国法律制度在保留传统法律文化的同时,也注重法治和司法公正的原则,以确保社会正义和公平。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个反映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法律思想体系和习俗制度。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从可考的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1世纪)为起点,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文化入侵,在近四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冲突、洗涤以及融和,“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疏涂”,1最终形成了世界法律史上璀璨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征的把握,可以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方能正确地评价历史、运用历史遗产。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起点与定型法律文化由是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包括法律观念、法律学说、法律精神)以及与法律相关的行为方式组成的。

2由法律文化的定义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律文化并不是与法律同时产生的,而是支配法律的价值基础与其在实践中制度化的融和。

夏、商时期的法律只是处于一个萌芽的状态,“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夏启伐有扈氏时下的军令:“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商汤伐夏桀时的军令:“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我们可以看出夏、商虽在形式上具备了国家的特征,但是在实质意义上仍然只是氏族联盟,当时的法律也更多的与战争、军纪以及对战俘的惩罚融和在一起,即法律在当时的存在形态仅是一种战争法则。

从西周周公“制礼”开始,古老的神权法思想开始动摇,再从分封制过至到宗法制,德、礼作为宗法等级制度的理论基础,统治者开始运用法律作为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强制手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才开始初见雏形,并且在此之后迅速地发展、成熟。

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定型,自西周伊始,又历经了约17个世纪,在不断分解、统一的周期性循环后,在唐代出现了《唐律疏议》,也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成熟、完善的过程,此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皆不离其左右。

”3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一)立法思想1、皇权至上,人治主义自中国国家产生之初,便确立了君主专制的基本模式,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君主中央集权专制王朝,使专制制度走向巅峰,经两千余年至清末而不改。

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漫长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

这一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基于封建礼制和礼法体系,以“礼治”为核心价值观,为解决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借鉴。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和鲁哀公等圣人提出了“仁政”、“德政”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

随着秦代统一中国,推行了法家思想中的法统一和法制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律令》。

而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入了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时期。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君臣父子之间的和谐,提倡以“仁”、“忠”、“孝”为核心的人伦道德,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1.伦理与法律的一体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的一致性,强调君臣、父子、夫妻等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伦理道德的规范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维护。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个人的道德操守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行。

3.以和为贵的思想:传统中国法律文化强调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尊重智慧与公正的和平解决争端,注重协商与调解,而非以权力和暴力解决矛盾。

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律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法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重视法律的制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现代法律制度建设中为法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温床。

2.依法治国的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思想及“仁政”理念,奠定了中国依法治国的基础,为现代法治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法律精神的支撑。

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特点和当代立法思路

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特点和当代立法思路

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特点和当代立法思路王勇纵观中华法系的形成过程及内容来看,有以下几个独有的特征:(一)以礼法结合为根本。

中国古代的法最初形成于部族之间的征战,主要体现为/刑0,因而,中国传统法律具有刑事性。

在传统中,国家权力观念十分发达,血缘关系极为重要,形成了一种家国一体化的宗法体制。

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法律调整追求一种和谐的状态,平平和和,在家族的和谐、和气状态中保持国家的平和稳定。

所以,法与礼结合了起来,/尊尊0、/亲亲0的立法原则强调出来,中国法律便走上了一条从氏族到宗教家族再到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突出强调的是集团性、家族性,而人的个性则被淹没在家、国的观念中了,追求/从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0的治理状态和/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0的治理道路。

这种礼法结合的思想渐渐成为中华法律文化的根本,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走上了一条十分独特的发展道路。

(二)民法的刑事性。

/刑0主要是借助征战这种特征形式而形成的,是来自于战争之中的,并不像西方那样,法的产生是平民与贵族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

因而,古中国的法具有军事独裁性,诸多法律关系直接以刑律规范强调宗族本位,忽视个人作用。

以平等主体交换为特征的民法很难在法律中体现出来,纯粹的买卖也以/刑0的形式加以调整,民事法律关系上升到了刑事法律关系。

这样,实质上以家族为本位,以国家利益、社会秩序稳定为最高价值的价值观渗透到了纯私人事务的领域之中。

刑事处罚是唯一的惩罚措施,在人们思想深处,一提到法律自然与犯罪联系起来,这种观念甚至在今天仍然埋藏在许多人心灵深处。

封建社会时,中国法律在惩治措施上也仅规定了笞、杖、徒、流、死五种法定刑罚。

民事关系完全刑事化。

(三)/德主刑辅0的立法、司法指导思想。

自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0后,儒家思想便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法律上的体现就是/德主刑辅0。

古代中国,家国一体化的社会结构、自然经济的按部就班的发展及现实政治的需求恰好吻合,其结果就是追求一种平平稳稳的和谐状态,于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0的家族原则形成了,而原则的维持是家族间的事情,自然地要讲究以德为主了,人与人之间能不诉讼法律的就尽力平和、调解解决,法律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大统世界相安无事即可,家庭间矛盾内部解决,社会推行德化教育。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点及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点及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点及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摘 要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并存在很多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克服传统文化的弊端,挖掘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所在,并为之己用,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法律文化 人治 息讼 礼法结合
参考文献
[1]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梁治平.寻找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二、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消极影响
首先,受传统“人治”观念的影响,法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大都忽视法律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主张“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政息”,强调人在治国安邦中的主导作用,并且将儒家的“礼”当作调节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国家长治久安的灵丹妙药,认为“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使道德礼仪成为人民行为的最高准则,法律则是道德的附庸。司法实践中,重大案件的办理,有的案件不是依法独立办理,而是按照领导的指示来办理,有的案件,甚至以道德习俗评判代替法律公断。这种轻视法律的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现代法治的。
最后,重调解的“无讼”法律价值观有利于中国特色调解制度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历来将建立和谐、安定、有序的大同世界作为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将“无讼”的出现看作大一统社会在司法实践上的最好体现。因此,千百年来,“无讼”成了中国传统法制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为了“无讼”,哪怕是曲解法律、丧失公平。违背双方当事人的意志一味强调调解,这种违背法律、不讲原则的调解与现代社会的调解相去甚远,其消极因素应加以消除。但是,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形式,对于我国这样人口众多、民族多、地区差异大,公民文化素质不是很高的、法律基础薄弱,法律专业人员与司法人员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吸收古代重调解制度的合理性,可以建立一套符合现代法治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有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并达到重视人权、减少诉累、提高办事效率的目的。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概论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古代法律文化深刻影响了现代国家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变革。

这种传统法律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法律和传统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概括起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有以下几点:2注重人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人性。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崇尚“仁”的概念,以慈悲、公正、诚实为宗旨,旨在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

古代法律制度认识到法律不能抹杀人性,比如天子罚民宽大,贵族被免罪处理等均体现了法律上的谅解和温情。

3以戒为主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以戒来“克制”和“控制”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有“秩序”,隐含着强调惩罚不良行为,以示警戒。

因此,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戒,即不得行犯法律、害人、抢劫、贪污受贿,否则就应受到惩罚。

4注重表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还积极肯定和表彰负重任、坚持正义、行仁义的伟大志士。

古代中国法律制度不仅能够惩治罪犯,还可以用来赏罚有美德的行为,以培养社会公德。

比如古代推行的功赏制度,“永记良禄”的赏罚制度,还有一些古代礼仪的建立,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5法律分类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一般把法律分为“政治法”、“民法”和“宗法”。

“政治法”根据中央政府的权力来制定,包括帝王法,以及有关官员职责及官制的条文。

“民法”一般指规定社会中个体之间关系的法律,如婚姻法、行礼法等,出自公民主体的活动。

而“宗法”是宗教法,指出自宗教信仰的条文,有的还可以算是民间的习惯法,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的仁义精神。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它独特的价值,以及包括注重人性、强调戒、表彰伟大志士以及各种法律分类等多方面的特点。

它对于我们如何理解古代法律、建构现代普通法框架等法律共同体非常有用,因此应当积极发掘和加以利用。

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

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

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法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以“德治思想”为核心:中国传统法文化强调以道德为基础的治理,认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该体现人伦之道和仁爱之心,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德治思想使法律与道德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成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特点。

2.以尊重权威为基础:中国传统法文化注重尊重和维护权威,认为权威的存在和行使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依赖于统治者的威望与权力。

这种尊崇权威的特点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尤为明显,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以家族和社群为中心:中国传统法文化着重强调家族和社群的利益,认为法律应该在维护家族和社群秩序的同时保护个体权益。

传统中国社会中,家族和社群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使得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不仅仅关注个体,更着眼于整体社会的利益和稳定。

4.以和谐为目标:中国传统法文化追求和谐与稳定,重视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公平。

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中,有着明确的等级和地位差异,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旨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平衡,并避免冲突和动乱的发生。

和谐与稳定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5.强调礼法观念:中国传统法文化将礼法视为重要的规范和准则,强调人们的行为应当符合规定的礼仪和道德标准。

礼法观念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视为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规范的依据。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法文化具有以德治思想为核心的特点,尊重权威、以家族和社群为中心、追求和谐稳定、强调礼法观念等。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法文化对道德、秩序和社会和谐的重视,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法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具有极为复杂的文化积淀和深刻的社会背景。

在这种环境中,中国法律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特点,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特征:一、中国法律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理念,提出需要依法治国、以法为基础来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这个基本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带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二、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尊重权威和传统的思想非常重要。

这种观念经常出现在各种法律制度和制度的运作中。

通过尊重权威和传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了制度稳定和合法性的重要性。

三、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追求和谐是非常重要的,这表现在法律规则中非常明显。

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伦合一”的思想,这意味着个人要考虑整体利益,而不是只考虑个人利益。

这也导致了尊敬和应该遵守的规则。

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富有审慎和规范性。

在处理许多方面的问题时,有一些关键标准需要遵循。

由于这些标准不仅涉及到法律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历史和社会方面的问题,因此这些标准经常被视为规范性标准。

这些标准不一定具有强制力,但也能够具体引导实际生活中的行为。

五、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还独特的特点之一是注重人文关怀。

在许多方面的法律规范之中,生命权、财产权、婚姻家庭关系等问题都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方面的法律制度多数支持公正、合理和有人文关怀的目的。

以上仅仅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经过了几千年的检验,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也有一些特点和其他文化相似,这表明了多元交流的重要性,并表明了多数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因素是相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王田田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最基本的特点是“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古礼产生于中国原始社会的祭祀仪式,西周时周公制礼使礼系统化、规范化。

而古代的法律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经历春秋战国至秦朝时,礼和法各自发展、演变。

汉初是引礼入法的一个起点,为礼和法的融合开辟多种渠道。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礼法的结合不断深化和完善。

至唐朝,礼法结合已臻于成熟和定型。

自此,“引礼入法、礼法合一”的传统彻底贯穿于整个传统法律文化,并成为中华法系最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礼的产生法的产生引礼入法礼法结合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之一,以国家的形成作为文明起步的标志的话,中国古代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王朝。

在四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传统法律文化更是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传统法律文化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儒家学说与实际政治的相互作用,一系列富于浓郁东方农耕社会特色的道德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其中,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塑造出一种富有特色的“伦理法”。

“伦理法”的最本质核心是“引礼入法,礼法结合”,这是中国传统法律区别于其他国家传统法律文化的最基本的特点。

所谓“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是指在中华传统法律中,中国的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1这在传统法律文化中有许许多多的体现。

那么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中,礼和法是怎么产生的?礼和法又是怎么结合的?这些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有着重要意义。

一、礼的产生礼是古老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西周前的礼称为古礼。

礼不仅起源早,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所谓“礼也,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2“礼”字的初文,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即作“豊”;战国以后加上加上了“示”旁,作“禮”;后来简化称为“礼”。

“礼”字的初文从双玉、从鼓之形。

3古代中国人最初“行礼以玉”,祭祀时往往以鼓作乐;古籍中又说“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帝”,4这表明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祀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玉和鼓则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活动的代表物。

《礼记·礼运篇》对于礼产生于祭祀有以下描述:“夫礼之初,起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杯饮,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这种充满宗教性的原始习俗,就是礼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极端低下,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生老病死都充满了神秘感和敬畏感,因此古礼与天地鬼神相通是很自然的。

由于礼具有迫使人人遵守的普遍强制性和约束力,在进入阶级社会后,礼被统治者改造成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

夏商朝的主要法律思想为“恭行天1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2许慎:《说文解字》。

3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罚”,夏商的统治者一方面以“服天命”自诩,极力通过致孝于鬼神把礼改造成代表其阶级意志、符合国家统治需要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将礼与神权紧密结合,使天上与地下、神与王联系起来,“上事天,下事地”,建立起天人合一的宗教政治观,为王权和贵族政治服务。

这样,礼的内容也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君臣、血统、婚姻的行为规范,体现了神权、族权与君权的统一性,并逐渐被制度化、法律化。

礼的系统化、规范化,始于西周的周公制礼。

周初,周公姬旦鉴于商后政治关系变动、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文化冲突尖锐,需尽快稳定国家、巩固统治,于是“制礼作乐”,将分散凌乱的礼进行整理、修订、补充,把夏礼、商礼发展成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并制定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成为“法度之通名”。

一般称之为“周礼”。

后来儒家将之发展成“为国以礼”的“礼治”。

5据《尚书大传》描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由此可见,周公制礼效果之佳、意义之重大。

周公制礼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尊尊”和“亲亲”。

“尊尊”即下级必须尊敬和服从上级,特别是一国之君;“亲亲”即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

尊尊为忠,亲亲为孝,前者是等级原则,旨在维护君权,所谓“国无二君”;后者是宗法原则,旨在维护父权,所谓“家无二尊”。

亲亲和尊尊既是周礼的基本原则,也是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与此相应,“孝”和“忠”既是伦理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6这种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理论,就是礼的思想基础。

周公制礼的实质是确立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和制度,正如《礼记曲礼》说:“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左传隐公十一年》也说,礼起着“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重大作用。

总之,周公制礼,使得君臣有位、尊卑有等、贵贱有别、长幼有序,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行为纳入礼所调整的轨道。

后儒家为渲染礼的神秘色彩,增加礼的规范作用,把礼与高深不可测的天地相联,以天人合一来辩护礼治国、礼治民的符合天道。

正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所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由于天是不变的,因此,为天地所生成,则天行礼,也是永恒的,违礼即违天,违天即要遭受天罚。

明礼、行礼便成为中国古代帝王贯穿几千年的治国方针。

综上,礼由体现原始社会习俗的带有宗教性质的礼仪,发展成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法律保障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是原始社会氏族民主制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产物。

随着礼的政治作用的不断强化,礼的原始含义已经湮灭,礼的作用已体现为明贵贱、序尊卑,为等级制度和统治阶级服务。

二、法的产生马克思关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认为,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关于法的起源有如下观点:(一)法律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这是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法律产生的共同规律之一。

其中,国家的出现是法律产生的最本质的条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到,有关国家的产生有四个最基本的标准:1.公共权力的设立;5参见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按地区划分国民;3.捐税、赋税的存在;4.国家权力外在机构的出现。

如军队、监狱等的产生。

中国从夏代的开创者“启”开始,便正式进入文明社会,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

夏代中央有“牧正”,掌管畜牧;有“车正”,掌管造车;有“大理”,主掌审判,等等。

7这些都是公共权力的体现。

《汉书》中有关于禹“铸九鼎,象九州”的记载,这表明从夏朝时变开始按地域划分居民,“芒芒禹迹,划分九州,经启九道”,并铸造九鼎以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为维持国家的运转,夏代也已经有了贡赋制度,《史记夏本纪》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此外,夏朝的圜土即为监狱。

所有的这些恩格斯所说的国家的特征,夏代均已具备。

可以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而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

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法是落后于礼而出现的。

(二)法律的产生过程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过程。

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从夏朝建立起,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更多的是王命和习惯法。

王命是夏王发布的命令,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

习惯法即为古礼,包括一些传统习俗和禁忌。

(三)法律产生的过程受宗教道德的影响。

因此刚刚产生的法律几乎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

宗教礼仪作为最早的行为规范,是中国法律产生的渊源,同时也是礼和礼治的滥觞。

这使得礼和法之间存在了共性。

三、引礼入法礼和法虽然各自独立,但礼所具有的规范人们行为规则,调整社会秩序的特殊功能,是属于道德层面的内容。

这就使得引礼入法是必要的。

但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引礼入法最首要的一个途径,是从儒法对立到儒法合流。

从儒法对立到儒法合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那是因为儒家和法家之间存在着一个高度的契合点,那就是维护巩固君主权威。

当儒法对立的障碍被排除后,引礼入法的门户便自然敞开了。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百家争鸣。

以孔丘、孟轲、荀况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代表了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封建贵族的利益,他们在继承和发展西周“礼治”和“明德慎罚”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的法律观念,并以“复礼”为奋斗目标。

先秦儒家认为治理国家需要三个层次:第一,强调“仁”。

“仁”的含义包括,一方面需要自我约束,另一方面需注意与他人的交往中的他律,即“仁者爱人”。

第二,提出“践仁”,即实践仁道。

强调“克己复礼”,以成君子,同时也提出君子需怀刑。

这里君子怀刑包括自身守法和治国用刑两方面,但儒家学者并不支持法治在国家治理中占主导作用,他们强调的是慎用刑罚,主张德主刑辅,反对不教而诛。

第三,认为为政者是圣人王,支持贤人政治,提出“惟宜仁者在高位”的政治思想。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求圣人王再推仁于民,使人民都得到教化,使整个社会节用富民,最终使国家进入“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

以李悝、商鞅、韩信等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推翻旧的血缘等级制度。

春秋时期的成文法运动是法家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是法家思想的实践来源。

春秋末期“铸刑鼎”事件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成文法的产生。

法家流派从地域上划分,可分为晋法家和齐法家。

晋法家是以三晋文化和秦文化为基础产生的法家派系,也是法家的主体,其思想是战国法家思想的主流和代表。

晋法家思想的特征是:重农抑商,严刑峻罚,否认道德教育作用,极端夸大刑罚的作用。

齐法家是以齐国文化为基础产生的法家派系,其法律思想主要反映在假托管仲之名的《管子》一书中,可以说是管仲思想的发挥。

齐法家思想的特征是:重农而不抑商,重法而不全盘否认道德的教化作用。

8由上可见,儒法两家的对立,是明礼等差与奉法齐一的对立。

引礼入法作为一个过程,是在经历战国、秦至两汉时逐渐深化的。

汉初是引礼入法的一个起点,也是礼法结合的一个起源。

汉初引礼入法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中为引礼入法制造舆论汉初,著名思想家贾谊鉴于秦朝仁法仁刑之弊,认为只有礼才是“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9的根本。

但也不应该废弃法律,因为“缘法循礼谓之轨”10,否则治国、理政、驭民都无轨可循。

但礼和法应该有所侧重,认为:“夫礼禁于将然之前,而法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至难知也。

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

”11贾谊的主张,是在徒法为治,蔑礼用强的秦王朝灭亡之后,提出以礼为治之本、以法为治之用的第一人,为引礼入法制造了最初的舆论。

儒家学说真正受到重视是在汉武帝时期。

为适应汉武帝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王朝的政治抱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论,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