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苏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考点一 Word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2 高考命题点一 理解
第二步,确定句段。确定句段就是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包 含着对概念(词语)内涵、外延的解释,对概念(词语)的理解要以 准确判断内涵(本质属性)为基础。判断内涵时要联系语境,看 其所在的句子, 看与其相关的、 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 从而判定概念(词语)的内涵。 第三步,筛选提取本质的词语组织答案。筛选、提取出解 释概念(词语)的本质特征的词句,根据题干要求,将这些词句 组合成“最准确”的解释。
“三步法”解答“反复强调的概念(词语)”类题目 第一步,寻找区域。寻找区域,就是寻找解释概念(词语) 的区间。一个概念在文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 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 隐或显地包含这个概念 (词语 )的意思,或制约这个概念 (词语 ) 的含义。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 意思,明确有效信息的区间。
2.“含义”将以什么形式出现在考题中? 从历年高考情况看,这一考点,主要要求考生理解“重要 概念”的属性、内涵和外延。属性是指概念的性质及同其他事 物之间的关系; 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甚至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外延是指从概念性质出发向外引申所关联的现象或事物。
3.我们如何把握“文中”二字? 首先要清楚,命题者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 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其次, “重要概念”不是来自 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文本,因而不需要也无办法 强加理解;第三,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文 本,而对于外延的理解可能会需要我们的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 积累。 4.有哪些具体命题角度? 高考对这一题型常常从三个角度命题: 反复强调的概念(词 语)、特殊指代义的概念(词语)、有修辞意义的概念(词语)。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因命题的角度不一样,解题技巧也不一样,因此,分开掌 握解题技巧。
2019-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散文阅读苏教版.docx
2019-2020 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散文阅读苏教版一、考点解读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文学作品的学习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考点分析年份题型分值比率考查知识点备注2005散文18 分12%对文章人物和感情的把握,对句子的理解,材料年题2006散文18 分12%仿写,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比阅读年2007散文18 分12%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线索的把握,对名人的年故事、名言的积累三、复习策略完成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可采用四步快速阅读法:第一步,略读文章,即略读、浏览一遍文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态度情感、观点;第二步,细看题目,再读原文,即认真阅读文章后面的题目并精读原文;第三步,查找原文,在每个题目答案的关键语句处做好标志;第四步,完成题目,在对要查找的信息认真核对、仔细分析后,着手完成题目。
文学作品的阅读,一定要先读文章、后看题,细读文章、再做题。
切忌走马观花读文章,未读文章即答题的错误方法。
文学作品中记叙文里的散文是这些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所选篇幅短小精悍、语言规范、文质兼美,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情感熏陶和价值引领。
一、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通讯、传记、回忆录、散文、小说等都归属于记叙文。
阅读记叙文,必须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
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下面仅从四个方面介绍阅读记叙文的常用方法的粗浅看法。
(一)要把握记叙的要素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
2019年苏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考点一 Word版含答案
[温馨寄语] 散文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文体,但从课标卷2007至2016年的命题实践看,全选的是小说文本,没有散文文本。
根据这一考情,再结合各地对散文复习采用淡化处理的教情、学情,因此,我们对散文专题没有展开编写,只选择散文阅读的最核心的考点、最核心的题型、最核心的阅读方法献给您。
考点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叶圣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水乡戏台祝勇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
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
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
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
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
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
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
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
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
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
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
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
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
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
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
2019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版创新大一轮讲义:第6部分 小说阅读 考点四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考点四赏析小说语言,领悟作品内涵文本展示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分)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
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
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
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
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
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
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
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
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
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
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
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
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四专题 自读课文 西湖的雪景 Word版含答案
自读课文西湖的雪景一、字音辨读1.拂袂.(m èi ) 2.芳馨.(x īn ) 3.霁.雪(j ì) 4.策蹇.(ji ǎn ) 5.西泠.(l ín ɡ) 6.密迩.(ěr ) 7.雾凇.(s ōn ɡ) 8.沆砀..(h àn ɡ d àn ɡ) 9.欹.倒(q ī) 10.繁遽.(j ù) 11.近瞰.(k àn ) 12.灞.桥(b à) 二、字形辨识1.⎩⎪⎨⎪⎧ 拂m èi (袂)口ju é(诀)ku ài (快)速2.⎩⎪⎨⎪⎧ 策ji ǎn (蹇)山zh ài (寨)张qi ān (骞)3.⎩⎪⎨⎪⎧ 西l ín ɡ(泠)寒l ěn ɡ(冷)l ín ɡ(聆)听 4.⎩⎪⎨⎪⎧ 点zhu ì(缀)拾du ō(掇)chu ò(啜)泣三、词语辨析体验·体味辨析⎩⎪⎨⎪⎧ 体验:着重指在实践中体会、了解。
对象是生活、现实等。
体味:着重指玩味,即细心地体会。
对象常是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味,人的情意、趣味等。
例句⎩⎪⎨⎪⎧①高深父先生曾告诉过我们:“若能高朗其怀,旷达其意……揽景会心,便得真趣。
”这是前人深于体验的话。
②这些作品是袁晖先生多年艺术创作的硕果,同时也是他体味人生、与自然交流的絮语。
四、熟语释义无忧无虑: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非常舒畅自然。
一、走近作者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
少年聪颖勤奋,爱好诗文。
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任教,1927年起在中山大学工作,与顾颉刚等组织了民俗学会,从事编辑了《民间文艺》和《民俗》等刊物。
1928年在浙江大学工作,1934年到日本进行民俗学研究,1936年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49年在香港的达德学院任教。
2019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考点五 Word版含答案
考点五 探究主旨意蕴——开掘要深,思考要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樱 桃黄 裳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
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
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
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
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
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
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
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
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
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
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
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
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姻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
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
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
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
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
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2019年苏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二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二 真题精练——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2015·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陕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课件:第4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议论文阅读(共28张PPT)
②戏剧性的遭遇打磨着棱角分明的石头,使 之变得光滑、圆润;我们随着生命的洪流追 逐,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 ③磨,缔造辉煌。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 克服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的契机,坚忍不拔的 努力迟早会有所收获。数十年的跋涉困苦是 对李时珍的磨蚀,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草 纲目》的诞生,才会有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 十年辛苦是对曹雪芹的磨蚀,于是才有了 《红楼梦》的问世,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的 又一座高峰;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是对
考点1 辨析归纳和提取中心论点
1.请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承受磨难,我们才能更好。(磨,会把我们变 得更好。或只有经历磨难,我们才会取得成 功。)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主要论证 方法是:____________。(2007年第6题)
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是明确的判断,在 形式上是陈述句。 当提及中心论点时,我们要多在文中找论点。 看题目:议论文中题目包括论点式题目和论 题式题目。有些议论文的标题即论点式题目 就是中心论点,有一些关键词提示,如是、 乃、应该……当题目是论题式题目时,需要 看其他地方。 看开头:有些议论文开头中提示:可见、由 此观之等需特别注意,其后面的内容与中心
第四部 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高频考点· 导学
磨 ①龙涎香是世界上香味最为持久的香料,被 誉为“香料皇后”,它是抹香鲸分泌的一种 液体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包块。它的诞生令人 惊叹,它是由抹香鲸吞食的尖利物不断磨蚀 内脏而产生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 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例 (2018· 遵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题型1 判断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关键信息 语言标志 判断 结论 举例 论证 道理 论证
2019年苏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微专题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微语] 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有它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特点。
在小说阅读答题训练中也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文体而附着于小说独立、独特艺术之中的答题方法。
这就是广大师生摸索出来的“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
希望考生能掌握这种方法,对你的答题会有所帮助。
一、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阐释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是小说构成的四要素,也是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
小说的命题重点也正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
当我们透过林林总总的答题步骤和方法而试图寻找小说答题的规律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小说的答题也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
抓住了这四个关键词,可以迅速切入思路,保证基本不遗漏要点,因此,称之为“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
那么具体如何运用呢?(一)人物形象题例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丙卷第11题(2)题]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意思对即可)解析第①点是从“我”自身人物形象方面答题,第②点是从情节方面答题,第③点是从衬托他人形象方面答题。
这样,分析人物形象作用题主要是从情节和人物两级概念答题的。
(二)情节结构题例题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
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2015年安徽卷第14题)答案(示例)(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
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
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2019年苏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三 考点一 Word版含答案
考点一分析情节结构——梳通文脉,把握作用情节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一、掌握小说情节的核心知识作为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
它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一)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程。
不同的情节有它不同的运行轨迹和方式。
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通常以时空为本位,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情节。
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2)双线结构:由两条情节线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3)蒙太奇式结构:或叫“镜头组合式”,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一种思想和愿望。
这种形式富有立体感,同时可以省去冗长的交代和过渡。
2.外国小说模式外国小说在结构上赋予了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常见的结构模式:(1)“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2)突转式结构: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江苏省扬州市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教案:散文阅读 含解析
课题第一课散文阅读●教学目标1. 提升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散文的能力.2.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高考散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和技巧.●重点、难点1.掌握“句段作用”题、“表达特色”题、探究题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2.做题过程中如何规范答题、有效地组织语言,避免浅层化、片面化的问题.●设计思想散文是生活中常见的发表看法、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文体,因而成为高中生必需要掌握一种文体,也因此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所以要充分重视散文阅读能力及解题技巧的提升.1.不仅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也着眼于提升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2.精选历年来各省市高考题及高考模拟题中的典型题型进行有效训练.3.抓住高中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合理编选,由浅入深,提升效率.●教学资源全国各省市历届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中的散文阅读题.●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分析语段的作用●课堂反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麦天雷抒雁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农家的节日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敬父母.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2.“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测评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耽在磁器口的光阴向狸狸离开重庆已有三年,我仍不时想起那个湿漉漉的城市,想起清晨中的南山,想起沙坪坝广场上黄昏里的行走,想起我的烟雨迷蒙的磁器口,永远的磁器口.我已望不见它,却知道它仍旧在重庆城西,头微微偏着,左手轻轻挽着嘉陵江水.这个曾经的水陆码头,嘉陵江下游的物资集散地,民国时期变迁成的著名磁器产地——它因此而得名,就如此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我真是青春年少,一不耐烦就将书本一推,径直出学校后门搭车去磁器口.磁器口的大门横立在马路中间,敞敞亮亮的,任由各式车辆在其中来来往往.磁器口的正街从上往下,将世界剖为迥然不同的两个:半条街住着的磁器口人,靠在时间的背后,坐在低矮的檐下,嗑着瓜子,闲聊着天,不曾看三三两两过往的行人一眼,他们是磁器口的昨天;走下一段陡峭的石梯,整个繁华的热闹的磁器口闹市就近在眼前了.当然,还可以走侧门,或者通过小巷进入磁器口.无论从哪个方向,最终的目的地都是那一条古旧而人声鼎沸的短街,它顺着蜿蜒的阶梯一路往下,一直伸到一条浅浅的河道里去,在几条木船上继续延伸,消失在船头.南来北往的商户贩卖着各种吃食,不大的街,光是麻花店就有十几家,陈麻花最有名,店前总是排着长而曲折的队伍.磁器口的毛血旺和鸡杂闻名城内外,店家招牌上的字歪歪扭扭,桌椅也旧得像坐不住,但生意红火得很.龙隐寺也以寂寞的姿态在短街中凑着热闹,传说当年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皇帝削发为僧,就隐避于此——传说而已.寺里香火不旺,倒是门前的那面佛墙,总是热闹非凡,站在佛墙正前方10米处闭眼摸索着往前走去,如果走到墙面前正好摸到佛字就表明运气不错.那个佛字实在太大,去往它的路途也不遥远,我从没看到有谁没摸到那个佛字,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本就都是幸运的人.可是虽然如此,人们仍然忍不住要去看看自己的运气.我曾站在一旁,看失意的朋友闭着眼艰难地往前走去,充满了虔诚,一双手一步步接近那个象征着好运的佛字,越来越近,那对于我而言,也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无限幸福的时刻.茶馆是磁器口大街上旧时的影子,店堂很小,台下的人喝茶聊天,台上的艺人敲敲打打,唱着我们闻所未闻的曲子.在离开重庆之前,我和朋友从茶馆门前经过,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那些黑漆漆的板凳上坐上一小会儿,突然一阵接一阵砰砰的沙哑的胡琴声传来,那么近那么真切,我的心被揪紧了,那一刻我仿佛顿悟了我从未听懂的茶馆里的音乐,我知道离别即将来临.我亲爱的磁器口,如果你还能记得我对你的喜爱和留恋,能感觉到我对你的思念,请为我留一个僻静的所在,让我有一天,还能回得去.回到青春年少的我,静静坐在无人的角落,坐一个下午,看云飘飞,变幻不同的形状,看太阳一点一点西落;坐一个晚上,看磁器口的屋子和树木变成沉重的阴影,然后又随着黎明的到来,一点点转醒.我终于离开磁器口了,世界很宽广,人有精力就要去行走.当年抗战时期,省教育学院在磁器口办学,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吴宓在这里传道授业,闲时也去街上转转,在茶馆里坐坐.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宗白华等许多美术家及美学家也曾在这里生活过.不过每个人都是要走的,不论是空间意义上的,或者是时间意义上的.如今的磁器口喧嚣繁忙,人来人往,过去的风流早已在时间的沙漏中渐渐云散.有些东西已经变了,有些东西却一点没变.事都是过眼云烟,人比事长久,而物——古镇、古镇里的房子、墙、树木、石头比人更长久.尽管如此,我仍然经常想起磁器口,想起那些兜兜转转的少年往事,想起不能回复的独一无二的大学时光,想起那些耽在磁器口里的光阴.我就这样从青春的路口路过,来来回回地路过,直到最后一次路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发表于《格言》2009年第13期“月亮散文”,略有改动)(1)说说开头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结尾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课堂反馈1.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2. 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二、课后测评(1)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磁器口.(2)①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结尾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②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3)①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第一段.②强化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无法回去的痛惜之情.●课堂反馈1.(2009·江苏卷)(《上善若水》原文见第一课时“课堂反馈”)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7·江苏卷)(《麦天》原文见第一课时“课堂反馈”)“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测评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四堡雕版冯骥才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惟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人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一双脚站在连城、清流、宁化与长汀交界处.地远天偏,人少车稀,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⑤俏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务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⑦应该说当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⑧其实并非如此.知道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那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再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⑾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⑿那么谁救四堡呢?[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选自2015山东卷)⑴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课堂反馈1.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2.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二、课后测评⑴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⑵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答案:⑵①对比、比喻.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②拟人.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课堂反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1.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讲义第三板块专题四实用类文本一非连续性文本Word含答案
专题四实用类文本(一)__非连续性文本第1讲怎样读懂读快——读文指导和信息检索一、真题体验——把握高考新动向(2019·江苏卷考试说明样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材料一: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
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
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
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二: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
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
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
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
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寄语] 散文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文体,但从课标卷2007至2016年的命题实践看,全选的是小说文本,没有散文文本。
根据这一考情,再结合各地对散文复习采用淡化处理的教情、学情,因此,我们对散文专题没有展开编写,只选择散文阅读的最核心的考点、最核心的题型、最核心的阅读方法献给您。
考点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叶圣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水乡戏台祝 勇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
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
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
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
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
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
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
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
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
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
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
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
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
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
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
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他们真正的停泊之地。
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
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
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
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
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
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
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
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
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
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
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
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
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
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
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戏台。
(2)作用:以“戏台”为线索,串联全文,便把生活中的戏台与历史中的戏台呈现出来,彼此浑然一体;以“戏台”为线索,更好地展现戏台的地域、文化、历史特征,揭示戏台内涵的丰富性。
2.根据本文的线索,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先点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戏台;再写戏台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戏台建筑之美及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写戏台曾照亮包括鲁迅在内的人们的生活,带给绍兴城厚重的历史。
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以“戏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
[阅读方法]1.圈点勾画,寻思路标志。
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重要词语有: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类别词、过渡词及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重要句子有:领起句、过渡句、呼应句、反复句等。
2.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串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
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题型规范]1.线索题(1)找出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
线索在散文中特别重要,起到把众多材料贯连在一起的作用。
散文的常见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散文,线索不止一条。
那么如何找出线索呢?①时空缀“线”法。
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②以物求“线”法。
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
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③反复出“线”法。
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④标题判“线”法。
有的文章标题即线索。
⑤以情导“线”法。
前四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是隐伏于内容之中的。
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2)分析作用。
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2.梳理行文思路题这种题型实际上是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只要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即可。
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答案组织一般模式为: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这种题型还有一种特殊考法,即要求梳理作者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因为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
做此类题,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3.分析构思特色题这种题型一般是要求回答结构、构思或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带来哪些作用、效果。
答题关键就是:分析特点,答出作用。
(1)线索特点及好处。
如何找出线索呢?先判定一下它属于哪种散文,如写景散文通常以游踪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某物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人物交往为线索。
再找标志,线索在文中都有标志,它在文中反复出现。
有时要注意双线(明线与暗线)。
使用线索的好处主要有: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2)思路特点。
主要有先总后分、先抑(扬)后扬(抑)、前后对比、先实后虚、逐层深入等。
(3)叙事特点。
一是叙述人称,尤其关注第二人称的使用及好处:拟人化,便于对话与抒情,拉近与读者距离。
二是叙述方式:顺叙,使结构清晰;倒叙,巧设悬念,吸引读者;插叙,使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4)详略繁简。
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何处用繁,何处用简。
使叙事回旋委曲,错落有致。
(5)段落特点。
开头,由虚入笔,逆向起笔;中间,衬托对比,虚实相映;结尾,以景结情,直抒胸臆。
个别情况下也可考虑一下选材上有无特点,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当然,文本整体结构特点还应从具体出发,不可一概而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
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这是使我每逢到国外,路经一处墓地,必要进去流连一番的原故。
它与中国坟地不同,毫无凄凉萧瑟之感,甚至像公园,但不是活人游乐而是死人安息的地方,处处树木幽深,花草葳蕤,一座座坟墓都是优美的石雕,有的称得上艺术杰作。
在德国我见过一座墓,墓石两边浮雕一双巨大的耳朵。
死者长眠地下,还要倾听世间的万籁,这才叫不甘寂寞。
这一双大耳线条浑厚而洗练,和胖墩墩的墓石谐调为一个浑厚的整体。
墓碑上刻着一行字:“我带不走的只有爱。
”看来这雕刻家像死者的朋友一样了解他。
漫步墓地间,浏览在那些树影深处、花草丛中各式各样的坟墓,真比在安特卫普的雕塑公园享受更多也感受更多。
……夏威夷的一片墓地给我印象独特……(节选自冯骥才《墓地》,有删改)1.分析文章开头“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这句话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议论起篇,写出作者对死亡的认识;②引出下文对外国墓地的描写。
(2016·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
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