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测量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解读)-三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解读)-三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解读一、链接课标1.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关注同学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学问的形成过程。

在此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学问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很多同学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

因此,同学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

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同学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毫米的生疏”这部分内容,从学问方面来讲有厘米的生疏作基础;从阅历方面来讲,同学经常用到同学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受。

因此,教材支配了让同学估、测、议等活动,体现学问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学问。

由于同学有较好的学问和阅历基础,教材删减了一些较简单的探究性活动,实行开门见山的方式介绍有关内容。

例如,教学“分米的生疏”时,不再支配同学去测量课桌有多长,而是直接向同学介绍10厘米是1分米。

教学千米、吨的生疏也是如此。

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消灭的课堂、操场、校内等,都是同学生疏的环境,很简洁引发同学的争辩。

此外,在很多内容的编排中,留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同学生疏的或好玩的情境中,让同学去发觉、探究、体验。

例如,在生疏千米后,第30 页第14 题利用同学生疏的三组情境,巩固长度观念。

培育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首先,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生疏的事物,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例如,在体会了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初步生疏毫米的含义后,教材先是让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再通过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让同学更加直观地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通过“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这一问题,启发同学列举出更多生疏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

其次,千米和吨都是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不简洁直接感知,教材通过加强体验,并借助同学生疏的事物通过推理生疏千米和吨。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复习课件)—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复习课件)—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知识精讲
【例 8】晴晴家、彩雅家和学校都在同一条笔直的马路上,晴晴家距 离学校 290 米,彩雅家距离学校 370 米。晴晴家与彩雅家的距离示意
图不可能是( B )。
A B. C.
知识精讲
你知道吗?
➢ 知识点04:吨的认识
1.计算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 1000千克=1吨 1吨=1000千克 3.吨与千克之间换算小结:
知识精讲
【例13】下面是三位同学口算29+56的方法,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B)。
一箱苹果的钱数+一箱梨 的钱数=一共需要的钱数。
知识拓展
1. 计算下面链子的长度。
40+40+40=120(毫米)
要求出这条链子的总长度,可以将其分 为完整的链子与不完整的链子进行计算。
(40-5×4)×2=40(毫米)
60毫米=( 6
)厘米
36毫米+44毫米=( 2米-2分米=( 18
8 )厘米 )分米
250分米+360分米=( 61 )米
72毫米-6厘米=( 22
)毫米
长度单位相加先把单位 统一后再相加。
知识精讲
【例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栋楼高60( 米 )。
(2)一支铅笔长18( 厘米 )。 (3)一张信用卡厚约1( 毫米 )。
120+40=160(毫米)
答:这条链子的长度为160毫米。
谢谢观看!
高级单位换算低级单位,乘进率; 低级单位换算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4)2本三年级数学书厚约12( 毫米 )。
(5)东东跳远大约跳了12( 分米 )。
知识精讲
【例4】(C )的长度最接近1分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课件+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课件+整理和复习

2
10
20
4
练一练
1. 连一连。
[教材P34 练习七 第1题]
练一练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P34 练习七 第2题] (1)一个苹果约重220( 克 )。 (2)一头犀牛约重3( 吨)。 (3)一辆出租车每天大约行驶300( 千米 )。
[教材P32 例8]
4 吨 =( 4000 )千克
数学书的厚度 不到 1 cm,怎 么办?
易错点:用尺子测量时,要用0刻度线对准边的一端。
探究新知
长度不到 1cm 时,该怎样表示呢?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 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1毫米有多长?
探究新知
1 厘米里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
1毫米
1厘米=10毫米
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
探究新知
[教材P27 例5]
3千米=( 3000 )米
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 3 )个1000米。
5000米=( 5 )千米
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 5 )个1000米。
1. [教材P27 做一做]
(1000)米 2000米 (3000)米
0
1千米 ( 2 )千米 ( 3 )千米
厘米
10
10
分米
1000

千米
100
100
新课导入
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 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新课导入
【选自课本P29练习六 第8题】
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一本小学生字典厚40毫米。
()
(2)一条毛巾长7厘米。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复习课件-)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复习课件-)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千 米 的 认 识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长度的估测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吨的认识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解 决 问 题 列表法
知识点01:毫米的认识 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 米作单位。毫米用字母表示为mm。 2、尺子上每1厘米长度之间都有10个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 是1毫米。 3、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是10。 1厘米=10毫米。
【例13】一辆载重量是5吨的货车,实际载了6000千克的货物。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没超载
B、超载1吨
C、超载1000吨
先根据1吨=1000千克,将千克转换成吨;再用实际载煤的重 量减去货车的载重量,就是超载的重量。 6000千克=6吨 6-5=1(吨) 一辆载重量是5吨的货车,实际载了6000千克的货物,超载1吨。
【例2】剪刀的长度是( A ) A、4厘米9毫米 B、5厘米9毫米 C、6厘米9毫米
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物体左侧未与直尺的0刻度线对齐,则用 测量结束的刻度-测量开始的刻度。 5厘米9毫米-1厘米=4厘米9毫米
【例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筷子长约20( 厘米 ); 一块橡皮厚20( 毫米 ); 一个小学生的身高是120( 厘米 );
【例18】一共有48人要去公园游玩。 (2)如果租一辆可坐6人的小车8元,租一辆可坐8人的大车10 元,哪个租车方案最省钱?
方案①租8辆小车:8×8=64(元); 方案②租3辆大车和4辆小车: 3×10=30(元),8×4=32(元),30+32=62(元); 方案③租6辆大车:6×10=60(元); 64>62>60 答:租6辆大车最省钱。

关于三年级第三单元测量的知识点

关于三年级第三单元测量的知识点

关于三年级第三单元测量的知识点:
三年级第三单元测量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为了准确地测量,
我们需要使用适当的长度单位。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等,其中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测量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二是要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三是要读数准确。

3.长度单位的换算:在进行长度测量时,有时需要将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例如,
如果一个物体的长度是5厘米,那么这个长度也可以表示为50毫米或者0.05米。

4.测量误差:由于测量工具的精度限制以及测量者的主观误差,测量结果可能会存在
一定的误差。

因此,在进行长度测量时,需要注意误差的来源,并尽可能减小误差。

5.常见物体的长度:对于一些常见的物体,例如铅笔、课本、课桌等,可以大致估计
它们的长度。

这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进行长度测量和估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单元将围绕“测量”这一数学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以及基础的测量技能培养。

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如何使用尺子、天平等工具进行准确测量,并在实践中理解测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长度和质量单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测量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测量任务。

3. 使学生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长度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准确读数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直尺、卷尺、米尺等长度测量工具。

2. 天平等质量测量工具。

3. 各种长度和质量的标准物品,如书本、铅笔、橡皮等。

4.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实例,引起学生对测量主题的兴趣。

2. 新知讲解:介绍长度和质量单位的概念,讲解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3. 示范操作: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加深对测量单位的理解。

5.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突出教学重点,包括:- 长度和质量单位及其符号。

- 单位之间的基本转换关系。

- 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与长度、质量单位相关的计算题和应用题。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可测量的物品,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数据并转换为相应的单位。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侧重于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包括:- 分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操作准确性。

- 评估学生对长度和质量单位知识的掌握程度。

- 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知识点+图文解读+练习题汇总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知识点+图文解读+练习题汇总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知识点+图文解读+练习题汇总01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 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② 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③ 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00千克= 1吨 1000克=1千克02图文解读03同步练习题一、基础题2分米=( )毫米50毫米=( )厘米9分米=( )厘米4厘米=( )毫米80分米=( )厘米7吨=( )千克2分米=( )厘米=( )毫米500分米=( )米从直尺的0-1刻度是( )厘米,从直尺的3-8厘米是( )厘米。

3000克=( )千克5吨=( )千克8千米=( )米70厘米=( )分米( )米=50分米8张纸叠起来厚1毫米,80张纸叠起来厚( )毫米,合( )厘米。

二、填上合适的单位1、常见的长度单位有:( )、( )、( )、( )和( )。

2、数学书宽约2( ),黄山高约1873( ),黄河长约5464( )。

3、汽车每小时行驶60( ),手指甲约10天长1( )。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2. 作业反馈: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实践:检查学生的实际测量结果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误差,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学生可能没有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或者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出现了错误。
(2)单位换算:检查学生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错误,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学生可能在计算过程中犯了简单的加减法错误,或者在单位换算时出现了错误。
在测量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1)对单位概念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米与厘米、千克与克等。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2)测量方法的掌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不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尺子、秤等。
(3)量感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对长度、质量、面积等量的感知,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练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应用。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长度单位的应用。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单位换算:给出一些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单位的换算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3)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例如,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4)总结归纳: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3-2024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考点复习 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含解析)

2023-2024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考点复习 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含解析)

期末知识大串讲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章节考点复习讲义第三单元测量知识点01:毫米的认识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不足1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1厘米内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2.测量物体长度时,物体的起始端同直尺的0刻度对齐,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的刻度数。

如果起始刻度不是0,测量结果则要用末端刻度减去起始刻度。

知识点02:分米的认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把大单位换算成相邻的小单位时,大单位前面是几,就把几的后边加上一个0;把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大单位时,小单位前面有几个十,就是几。

知识点03:千米的认识1.千米的认识通常情况下,测量一段路程或两地间的距离等较长路程时,常用千米(km)作单位,1千米=1000米。

2.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时,一定要记住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千米化成米,要乘进率1000,米化成千米要除以进率1000。

3.估计长度在估测两地之间的长度时,可以先选择一种估测的标准,然后再估测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

4.用估算解决问题知识点04:吨的认识1.认识“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 t )作单位。

1吨=1000千克,1 t=1000kg。

2.吨与千克的换算(1)将吨转化为千克,要去乘进率1000(即在末尾加上3个0);(2)将千克转化为吨,要去除以进率1000(即在末尾去掉3个0)。

知识点05: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在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应该有序地思考,把所有的情况都一一列举出来,然后根据列表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考点01:毫米、分米的认识1.(2022三上·陇县期中)下面哪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A.分米和米B.千米和米C.时和分【答案】B【完整解答】解:千米和米间的进率是1000。

故答案为:B。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课件

曲别针长15( 毫米 );
铅笔盒长22( 厘米 ); 教室长为5( 米 )。
课堂练习
测量
单位换算。 1 厘米 = ( 10 )毫米 2 厘米 = ( 20 )毫米 10 厘米 = ( 100 )毫米 30 毫米 = ( 3 )厘米
课堂练习
测量
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5厘米8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3厘米5毫米的线段。
90里面有9个10
100毫米=( 1 )分米
1分米=100毫米
2米=( 200 )厘米
1米=100厘米
6分米=( 60 )厘米
6分米是6个10厘米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测量
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
探究新知
测量
试着用尺子量 一量。
数学书的长 是 26厘米。 数学书的宽是18厘米多。 数学书的厚度是 6小格。
探究新知
测量
数学书的厚度不 到1cm,怎么办?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 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探究新知
测量
1厘米里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 格的长度是1毫米。 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 时,可以用毫米(mm) 作单位。
课堂小结
测量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厘米与毫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10毫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3 测量
测量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及 单位长度间的换算
复习导入
测量
举手回答:我们学习了
哪些长度单位?他们之
课堂练习
测量
铁钉长( 1 )厘米( 7 )毫米
起点是1厘米处,终点是2厘米7毫米处,所以 铁钉长度要用终点长度减起点长度,所以是1 厘米7毫米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2.经历测量、比划、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预设: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预设:米和厘米。

二、探究新知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学生独立测量并填写学习单,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预设1:我量出的长是26厘米……预设2:我量出的宽不到19厘米……预设3: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4)引出毫米的概念。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认识毫米。

【课件出示直尺】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预设: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预设: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件配合演示。

)师小结:1厘米=10毫米。

3.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师: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感悟1毫米很短。

)师: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2: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1:玻璃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预设2:天气预报中降雨量用的毫米作单位。

……4.即时训练,深化认识。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基本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 学会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准确的长度测量。

3. 能够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测量房间的长度、宽度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1. 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卷尺等。

3. 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4. 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的换算。

2. 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卷尺、教学PPT。

学具:尺子、卷尺、练习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长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3. 演示: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4. 练习:学生进行测量练习。

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3. 练习:学生进行测量及单位换算的练习。

第三课时1. 复习: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3. 练习:学生进行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的练习。

第四课时1. 复习: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

2. 练习: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3. 讲解:讲解练习中的问题。

第五课时1. 复习:复习前四节课的内容。

2. 测试:进行单元测试。

3. 讲解:讲解测试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1. 课题:测量。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5. 练习及答案。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 完成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长度的概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测量(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测量(教案)

第3单元测量(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作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知识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能够促进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及质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策略1.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还要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为此专门安排了例题,并且在练习中提供了大量的估测活动。

但估测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的方法进行指导。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用熟悉物体做参照物的方法和测量较长距离时可运用分解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1/ 1。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测量)重点知识复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测量)重点知识复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测量)重点知识复习三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复第三单元:测量基本概念:1.长度单位: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

进率为10,计量较长的长度时,用千米(km),(主要用于计量行程,比如车速,两地距离等)。

人步行1千米大约需要15分钟。

记忆方法:结合生活常识用手势比拟。

1毫米:两指尖微微张开,即身份证、硬币的厚度;1厘米:指甲盖的长度,即直尺上相邻两个数据之间的距离;1分米:两手指张开的距离,直尺上从0-10之间就是1分米;1米:两手张开,两臂之间的长度,老师上课用的米尺就是1米长。

熟记进率: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2.重量单位:克(g)、千克(kg)、吨(t)。

进率为1000,计量较重的物体时,用吨做单位。

记忆方法:结合生活经验,熟记进率,超市里购物,多观察包装袋上所标重量,多用克作单位;人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三年级的学生一般体重在25千克左右,成人体重大约在50-80千克左右;大型货物与车船载重一定用吨作单位。

熟记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3.单位换算方法:在熟记单位进率的基础上。

小单位化大单位:小单位的数÷进率=大单位的数大单位化小单位:大单位的数×进率=小单位的数基本练:一、想一想,填一填。

1、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棵树高约100(m)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km)一块橡皮长约4(cm)一桶花生油重5(kg)一只曲别针重约2(g)一辆货车能载重约10(t)小明的身高约是138(cm)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约468(m)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20(km)一头大象重4(t)一本数学书的厚约是7(cm)一盏台灯的高约2(cm)一只猫重2(kg)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kg)2、在○里填上>、<或=。

6厘米<60毫米 50千米>400厘米 800克<1千克2米>19分米 3吨>3000千克 6吨>7千克3、把一根4米长的绳子,剪成同样长的8段,每段长(50)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示范使用直尺进行测量,讲解测量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测量,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制定测量方案。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测量活动中关注和保护环境,如节约纸张、爱护测量工具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测量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教学过程: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开始测量活动。
-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测量。
-学生完成测量后,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对本节课所学的长度测量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
2.教学目与作业:
-请家长协助学生一起完成测量作业,了解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测量知识,并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探讨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反思: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章节测量学习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自己在测量活动中的收获、感悟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业布置要求:
1.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布置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2.作业布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单元复习课件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单元复习课件

Text深her化e 练习 2. 两辆自重3000 千克的卡车,每辆卡车上装3 台机床,每台 机床重2 吨。这两辆卡车同时通过一座限重20 吨的桥,是 否安全?
3000 千克=3 吨 3×2=6(吨) 2×3×2=12(吨) 12+6=18(吨) 18<20 答:安全。
Text深her化e 练习

量 单
千克
生活中最常使用 2袋食用盐的质 的质量单位之一 量是1千克

1千克=1000克

计量较轻的物 品
1粒花生米大约 重1克
TeT重xe重txth难eh难reer易e易错错点点剖剖析析
长度单位
1.认识长度单位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厘米
分米
千米
1.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2.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质量单位
4.认识质量单位 在( )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千克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比 如:鲸鱼的体重。计量非常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比如:苹果的质量。常用的单位还有千克,比如:一 只小狗的质量。
Te重xt h难ere易错点剖析
质量单位
5.质量单位的换算 算一算,填一填。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 上 册
第3单元
《测量》单元复习
单元知识体系梳理 重难点易错点剖析 变式巩固练习 综合拓展延伸
单Text元he知re 识体系框架梳理
长度单位

质量单位

解决问题
单Text元he知re 识体系框架梳理
毫米(mm)
1个1分硬币的厚度大 约是1毫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单元|人教新课标1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单元|人教新课标1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单元 | 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基本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 学会使用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准确的长度测量。

3. 能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长度、比较物体大小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1. 长度的概念和单位2. 长度的测量方法3. 测量工具的使用4. 实际问题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长度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测量工具的使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卷尺、教学PPT、实物模型等。

学具:直尺、卷尺、练习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长度的概念和单位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长度的概念。

2. 讲解:介绍长度的单位,如厘米、米等,并通过实物展示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3. 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练习。

第二课时:长度的测量方法1. 讲解:介绍长度的测量方法,如直尺测量、卷尺测量等。

2. 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长度测量。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互相检查和纠正。

第三课时:测量工具的使用1. 讲解:介绍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演示: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直尺和卷尺。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使用练习,互相检查和纠正。

第四课时:实际问题解决1. 讲解: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知识。

2. 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测量练习,如测量桌子长度、比较书本大小等。

3. 交流与讨论:学生分享测量过程和结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板书设计1. 长度的概念和单位2. 长度的测量方法3. 测量工具的使用4. 实际问题解决作业设计1. 长度单位换算练习2. 长度测量练习3. 实际问题解决练习课后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长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度单位换算和测量工具的使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如何从厘米换算到米,以及如何准确读取直尺上的刻度。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测量教室的面积。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如何改进测量方法以减小误差。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技巧:如何正确使用直尺,特别是在测量曲线或不规则图形时,如何定位和读取刻度。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处理和解读测量数据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引导。
举例解释:在减小测量误差方面,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需要多次测量,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测量同一物体多次,记录数据并计算平均值,使学生看到误差的减小过程,从而理解其重要性。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测量的基本概念、长度单位换算、测量工具的使用及其实际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测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换算掌握得还不错,他们能够通过具体的物体来感受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他们能直观地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测量经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而且对于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探究新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进行毫米和厘米间的换算↓↓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

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2.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3.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①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

②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③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①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2.感知毫米。

(1)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

师:谁来说说1毫米有多长?学生发言。

师总结:在刻度尺上,每个1厘米之间有许多小格,这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大家用手比一下1毫米有多长。

(2)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2毫米是多少呢?哪位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3毫米呢?5毫米呢?13毫米呢?同桌间指一指。

小结: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3.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2)师: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在刚才的观察和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厘米=10毫米。

【巩固应用】1.完成课本第22页“做一做”。

2.画一条比3厘米短5毫米的线段。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床长2()桌子高10()从家到学校500() 橡皮长30()文具盒厚4() 6层楼房高20()【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厘米=10毫米10毫米=1厘米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2、例3【教材分析】教材安排了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教学“分米的认识”时,不再安排学生去测量课桌有多长,而是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然后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对厘米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很容易建立对分米的表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注意交流思考过程,培养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借助直尺的长度,感受并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探究新知→认识分米,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1.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一共有哪些?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排队吗?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或手势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一只长颈鹿高约2()一只小花猫高约40()一头大灰狼长约8()生: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一个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时,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探究新知】1.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

然后四人一小组来测量课桌的长。

(2)说一说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它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

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2.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通过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

(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3.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6题。

【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米分米厘米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0厘米=(1)分米10分米=1米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1)【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例4【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说明1千米有多长,并用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自然地引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接着通过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掌握估计的标准和方法。

【学情分析】千米不像前面所学的其他单位长度可以看得见,比划得出来,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课件、情境图等。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探究新知→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师:如果要测量武汉到北京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师:武汉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

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1))【探究新知】1.认识千米。

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提出下面的问题:图中场景同学们肯定不会陌生,但是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师: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

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也可以用“km”表示。

2.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课件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2圈半正好是1千米)师: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全班齐读。

师: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我们在语文课上朗读要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使人一听就明白?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1000次)(3)现在你的脑子里有1千米的长度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体验1千米的长度,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去,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用米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

看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的直线距离,想象2个100米,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然后用平时走路的步数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和走时所需的时间,最后推算出1千米的步数及所需的时间,推想1千米大约有多远。

4.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么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1)公路边的里程碑(2)指路标志(3)限速标志(4)摩托车的速度表【巩固应用】教材第26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1)1千米=1000米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2)【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例5、例6【教材分析】例5教学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通过“想”引导学生运用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

例6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测家到学校大约多远,积累估测活动经验,掌握估测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

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