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假冒伪劣产品
假冒伪劣产品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问题日益严重,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无论是在电子产品、食品饮料、服装还是日常用品等领域,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屡屡让人们陷入被骗的境地。
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
本文将从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成因分析1. 利润动机: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往往能够获得巨大利润。
以电子产品为例,一台正品手机的生产成本可能是几百甚至几千元,而售价却可以高达数千甚至上万元。
利润巨大的诱惑让有些不法商贩铤而走险。
2. 缺乏有效监管:监管部门的力量和资源有限,无法全面覆盖市场的每一个角落,这为制假售假提供了空间。
此外,有些地方政府对于假冒伪劣产品问题重视不够,对制假售假行为不予以严厉打击,从而导致问题的进一步加剧。
3. 消费者不够警惕: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
一方面是因为假冒伪劣产品在外观、包装等方面与正品相似度较高,难以分辨,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消费者对于价格过低的产品持有侥幸心理,贪图小便宜。
二、影响分析1. 损害消费者权益: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后,消费者不仅得不到所期望的质量和效果,还可能给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例如,食品中添加了有害物质、电子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等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 破坏市场秩序: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打击了正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正规企业在研发、制造和销售中付出巨大成本,而假冒伪劣产品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导致正规企业难以持续经营,市场竞争环境被扭曲。
三、应对措施1. 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应拨出更多资源用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和打击,加大对制假售假行为的处罚力度。
此外,建立健全监管体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协同作战,全面提升监管水平。
2. 完善法律法规:监管法律法规需要与时俱进,对于制假售假行为进行细化和明确,提高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浅谈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危害与治理对策
民群众的生命 财产安 全。而且制假售 假向 集 团化 发展 , 对我 国造成 了严重 的影 响 , 所 以打 击假 冒伪劣 已刻不容 缓。
关键 词 : 假 冒伪 劣 产 品 ; 成 因; 危害; 治理 对 策
假 冒伪劣产 品在 国际上被视为 “ 仅 次于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 市场每年平均 ̄6 o o x, f C f E冒的 “ 红塔山”、 “ 中华”、 “ 阿诗码” 害” , 而 中国当前 已成为全世界最大 的假 冒伪劣生产地 , 其危害 巨 等名牌香烟, 由此每年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 O 亿元之多。 大。所 以, 本文从假 冒伪劣产品的形成 、危害与治理对策做一个初 ( 四) 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运用价 探, 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席 具 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 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酉 己 置的实体经济 , 由于假 冒伪劣产品在市场 匕 存在 信息 的不对称 陛, 价格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 进而破坏 “ 游戏规 假 冒伪劣产品的成 因 则”, 无法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 ( -)  ̄, J l d . 8 _ 求短期效益, 信用缺失。企业的高额利润是假冒伪劣 产品盛行的主要原因。当失信的轻微代价面对的是暴利的巨大诱惑 三 假 冒伪劣产 品的治理对策 时, 假 冒伪劣产品也就泛滥成灾了, 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 烧 高打假工作的认识 , 加强领导。各职能部门务必引起高度 充分认识制售假 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 切实把打击制 不完全统计 , 全国仅卷烟零售市场每年造成的税款流失达1 0 亿元之 重视 ,
假售假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 维 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 摆在重点位置来抓。加强打假工作的领导, 层层建立并健全打假责任制, 使之成为 ( 二) 建立企业诚信档案 , 约束其经营行为。当前, 我国有一批信誉 较差的企业成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主力军, 失信 问题 已对宏观经济 的运行构成 了威胁。因此要船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包括建立企业的 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等, 以提高 费者追求名牌的虚荣心作崇, 没有多余的资金导致购买假货 , 制假售 诚信档案、企业信用调查评级制度 , 假者利用了这两种消费观疯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 企业的信誉 , 约束企业的行为。 ( 三) 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与纵容 。有些地方官员为一 已私利与 ( 三 全法制, 整顿市场秩序, 规范市场行为。对涉及人 民生-  ̄. e J 制假售假者串通一气, 相互勾结 , 充当了制假售假者的 “ 保护伞”。 产安全和国家信誉的重要商 品, 一定要坚持严格的市场准人制度 , 不 ( 四) 法制不健全, 对制假售假者惩罚太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的 符合要求的, —律不准进入市场。更要加强对名优产品生产企业合法 法律法规不完善 , 如 费者权益保护法 、 ( 滴 标法 中有一些在 权益的保护 ,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并强化执法监督 , 从根本上 E 造假售假者的违法犯罪活动, 同时要把打假工作与反腐工作有机 执行过程中有无法可依的空 白, 给执法者造成困难 , 给造假售假者有 制 l 法律空子可钻 , 对违反市场规则者处罚不力, 使造假售者敢于铤而走 险。 ( 五) 受制假 的高科技与检测方法 的制约。制假者的科技水平不 断提升 , 诸如激光防伪、条形码、喷墨标注等技术 的应用 , 使消费者 真假难辨 。如H】 ) 9 o 打头的百元假钞 , 在银行的验钞机 匕 要验3 次才能
电子商务中假冒伪劣产品问题的原因与解决
电子商务中假冒伪劣产品问题的原因与解决一、假冒伪劣产品问题的原因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假冒伪劣产品问题一直存在,并给消费者和品牌造成了重大损失。
以下是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几个主要原因:1.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电子商务平台数量庞大,网络销售渠道广泛,使得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必须加强对其运营的监督,以确保平台上销售的产品质量和合法性。
2. 不规范的市场环境: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一些不良商家通过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购买低价劣质产品。
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门槛和信息审核机制使得这些行为更容易发生。
3. 发展不平衡: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行业吸引了大量创业者和投资者。
然而,一些新兴企业未经过充分检验便进入市场竞争,可能无法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此外,许多小型企业也面临着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产品质量把控难题等挑战。
4. 信息不对称:在电子商务中,消费者往往无法直接触摸和感受产品,只能依靠平台上的图片和描述来做出购买决策。
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所看到的产品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
这为一些不法商家提供了欺骗和推销劣质产品的机会。
二、解决假冒伪劣产品问题的方法针对以上原因,为了解决电子商务中假冒伪劣产品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有效方法:1. 强化监管机制: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加强对电子商务平台及其销售活动的监管。
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并通过对不良商家严厉处罚来震慑违法行为。
2. 增强信用体系:建立一个公正可靠的信用评价体系,使消费者可以根据商家的信用等级来选择购买商品。
同时,也要加强对商家资质与经营情况的审核,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3. 加强合作与沟通: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应形成合力,共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政府可以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共同监管市场;企业要加强自身品牌保护力度,并积极与监管机构配合;消费者则需要提高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
4. 推动技术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建立起完善的产品溯源系统和消费者反馈机制。
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对策假冒伪劣产品是指存在欺骗性的、与正版产品相似或冒充正版产品的低劣质量产品。
这种行为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秩序和企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成因以及防治对策。
1.损害消费者权益:假冒伪劣产品质量低劣,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有的假冒伪劣产品还存在含有有毒物资的风险,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此外,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价格低廉,容易诱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进而导致财产损失。
2.扰乱市场秩序:假冒伪劣产品非法竞争,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对于合法的企业运营造成不公平竞争。
正版产品的制造商因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价格低廉而难以维持正常运营,长此以往将导致市场失衡。
3.危害社会经济发展:假冒伪劣产品侵犯了知识产权,导致正版产品的盗版困境,妨碍了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正常进行。
此外,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和销售也导致了税收损失,对企业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
1.缺乏监管和执法力度:一些地区或者国家监管部门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不够,执法不严格,导致了这种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2.低成本诱因: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相对来说成本低廉,利润丰厚。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从事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活动。
为了解决假冒伪劣产品问题,需要采取以下防治对策:1.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提高监管部门的执法效能。
通过加大对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力度,对使用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进行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2.提高消费者知识水平: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提高消费者识别假冒伪劣产品的能力,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3.加强合作与协调机制: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与协调机制,共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政府应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假冒伪劣产品,并加大对制造商和销售商的惩罚力度。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独特性和竞争力,有效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盗版问题。
电商平台的假货问题与打击假冒的困难与策略
电商平台的假货问题与打击假冒的困难与策略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物。
然而,电商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假冒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信任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大电商平台不断加强对假货的打击力度,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
本文将探讨电商平台假货问题以及打击假冒商品所面临的困难,并分析应对策略。
一、电商平台假货问题的存在1.1 假冒产品泛滥引发公众担忧近年来,电商平台上涌现出大量仿制、伪劣甚至是毫无价值的假冒产品。
这些产品以低廉价格吸引消费者购买,在使用过程中往往质量堪忧甚至存在安全风险。
这种情况导致消费者对于网购产生了深深的不安感和恐惧心理。
1.2 假货问题影响消费者信任度与品牌形象买到假货不仅会给消费者带来切实的经济损失,还会破坏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
消费者的不满和负面评价将直接影响到电商平台的声誉和品牌形象,进而影响到平台上其他商家的销售。
二、打击假冒商品所面临的困难2.1 商家注册审核难度大一些不良商家往往通过虚假身份信息进行注册,骗取信任后才开始售卖假冒商品。
由于审核机制不完善或人工审核手段受限,电商平台在注册环节筛查措施上存在困难。
2.2 假货检测技术有待提升鉴别假冒产品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持,但目前常用的检测手段仍然存在着局限性。
例如,在某些产品领域(如奢侈品)中,仿冒者已经可以以非常逼真的方式模仿原品。
因此,电商平台需要加大对于先进技术与人员培训的投入,提高假货检测水平。
2.3 法律法规执行困难打击假冒商品需要依赖法律力量进行监管与制裁。
然而,在某些地区,法律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薄弱。
此外,跨境电商平台往往涉及多个国家的法规与监管,对于国际司法合作的要求也提出了挑战。
三、应对策略3.1 强化商家注册审核机制电商平台需要建立完善的商家注册审核和信用评估体系。
通过严格筛查商家身份信息和经营资质,尽可能降低不良商家进入平台的成功率。
同时,可以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来开展更加深入的审核工作。
整改零售行业中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问题
整改零售行业中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问题引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商业领域的繁荣,但与此同时,假冒伪劣商品也成为了零售行业中一大顽疾。
这些假冒伪劣商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还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整改零售行业中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问题。
一、加强监管执法力度1.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为解决假冒伪劣商品问题,首先需要建立起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
政府应加大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支持力度,并加强与企业、消费者等相关利益方之间的沟通合作。
在监管制度中明确责任,并设立相应奖惩机制,提高违法成本。
2.加大执法力度政府应当增加投入,在人员和物资上提供更多支持以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对零售行业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在市场中主动搜集证据,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对涉及假冒伪劣商品的企业进行严厉罚款,并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甚至进行刑事打击,形成有威慑力的惩罚机制。
二、推进信息共享和消费教育1.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在整改零售行业中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问题中,信息共享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统一的信息平台,并与商家、企业以及消费者实现互联互通。
这样可以及时发布各类商品质量和市场监管方面的信息,提高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加强消费者教育政府和相关组织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消费者教育活动,提高他们辨别真假商品的能力。
在学校里开展专题讲座、设置选修课程等方式进行宣导,还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渠道普及相关知识。
只有有效地提升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的认识度,才能够减少其购买和使用假货。
三、加强行业自律1.建立行业联盟和标准各个零售领域的企业可以组成行业联盟,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应涵盖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规则等方面,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设定相应的认证程序。
通过推动行业自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和流通。
2.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应该严格执行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供应链追溯机制,确保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终端销售环节中没有假冒伪劣商品参与。
浅谈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浅谈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原因及其应对策略摘要:我国当前正处于转轨时期,法制不健全,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道德观念的滑坡等,导致了当前我国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震惊中外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典型),其存在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经济学的视野出发,根据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现状,分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并对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猖獗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一些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粗浅建议。
关键词:假冒伪劣、危害、原因、对策一、引言三鹿毒奶粉事件,使得我们不禁有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假鞋、假烟、假表,以及去年的“黑心棉被”、“瘦肉精猪肉”等,假冒伪劣商品如同顽强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有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这两年来有1/4的家庭受到过假冒伪劣商品的侵害,涉及5000万城市消费者,98.5%的消费者受到经济损失。
这种大范围、大规模的制假售假活动,有损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破坏了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而且最终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效应。
为什么我国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活动没有随着国家一轮轮的“打假”活动迅速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拟从信息经济学中有关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对假冒伪劣商品在我国当前市场上泛滥成灾的成因,以及如何防止和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做一点探讨。
二、从经济学视野看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败坏了我国的商品信誉和国家声誉,并且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活动往往会滋生大量的腐败现象,严重的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可见,假冒伪劣商品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真可谓假冒伪劣“猛于虎”,也因此有人把做假经济比作是“砒霜经济”(意指自取灭亡的经济)。
下面我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危害作一粗浅的阐释。
(一)“假冒伪劣”的存在降低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通过价格、竞争等杠杆,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浅谈我国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浅谈我国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作者:龙飞来源:《商情》2011年第46期假冒伪劣商品不仅坑害了广大消费者,损害了国家利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严重地危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拟对假冒伪劣产品在我国当前市场上的现状、特点和成因,以及如何防止和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做一点探讨。
假冒伪劣产品成因对策一、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现状和特点(一)现状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其品种繁多,食品、服装、鞋帽、皮革、化妆品、药品、声像制品、计算机等应有尽有。
越是热销的商品,假货越易混杂其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假冒伪劣产品的形式也五花八门,伪造、冒用他人厂名、厂址或者商品产地,伪造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有效期、失效日期或者保质期的,伪造商品的主要成分和含量,冒充注册商标或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等等。
(二)特点1、量大、面广、品种繁多,呈蔓延和发展趋势仿冒名牌产品,盗版文化产品,以及质量低劣、以次充好的产品,比比皆是。
有毒的饮食商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假烟、假酒、假药、假油、假醋,毒米、毒肉、毒菜、毒茶、毒盐等等,应有尽有。
在湖南省邵东县廉桥镇的一家仓库,发现假药101种;在该省工商局二季度的一项酱油质量监督抽检中,发现九成以上的酱油不合格,五成存在严重问题;在该省岳阳市,发生毒蘑菇导致全家中毒事件。
2、生产、运输、销售逐渐形成网络,产、供、销一条龙在全国若干地区,形成了制假的区域,重点区域,比如说有些地方是以制假产品,为主要行业,有些地方,以印制假包装材料为主要行业,有些物流行业,为他们的这个假冒伪劣的转移输送提供了便利,甚至有的展会,为假冒伪劣分子互相之间传递制假信息。
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成因(一)消费观念不成熟,提供了机会和市场一方面,部分消费者贪图便宜,且消费知识贫乏,购买商品时不看清楚商标标识,不顾产品质量,只要便宜就买,一听减价就疯抢,发现质量问题后又无法投诉索赔,只好哑巴吃黄连。
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危害、成因及整治对策假冒伪劣产品在国际上被视为是“仅次于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而中国目前已成了全球最大的假冒伪劣的产地,所以假冒伪劣被认为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其危害巨大。
因而,认真分析假冒伪劣的成因并提出整治的对策,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假冒产品是指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从而使客户、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就是被假冒的产品。
伪劣产品是指质量低劣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
假冒伪劣从形式上看,主要是假冒名牌产品,假冒大厂产品,以劣充优,以假充真.假冒伪劣从类别上看,主要是家电、烟、酒、服装、鞋帽、保健品、药品、食品、化妆品等居多,囊括了消费者的衣食住行用,并且这些大多是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的产品,其潜在的问题令人堪忧。
一、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一)增大社会交易成本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使消费者产生逆向心理,比如把所有的人都当作骗子,把所有的产品都视作假冒伪劣.因为对消费缺乏安全感,大多经营者认为在商务活动中需要提防,在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应密切配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应密切配购买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时都要经过调查再买或直接去生产厂家购买,而选择直接去市场购买的比重则降低,这种逆向选择增大了社会的交易成本.(二)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形象生产和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决定了任何国家发展经济都必须利用外资。
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更是把引进外资作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措施。
但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假冒国外名牌产品价值数额巨大,包括名牌时装、洋酒及家用电器等,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形象,严重影响到我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贸往来.这一违法行为也吓跑了一部分想来中国投资的投资者,因为他们认为假冒伪劣已成为在中国投资最大的风险。
(三)使国内名牌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知名企业产品的市场被挤占,企业长期创立的品牌等无形资产被侵害。
部分地方甚至出现打假主体错位的现象,企业为打假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名牌产品杏花村汾酒,受山西朔州假酒案连累,销售量曾一度下降了一半多,多年盈利的企业竟因此而出现亏损。
零售业中假冒伪劣产品泛滥问题的治理策略
零售业中假冒伪劣产品泛滥问题的治理策略引言:近年来,零售业中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问题愈发严重。
这些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品牌声誉,还对整个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
为解决这一问题,各方面必须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治理策略。
本文将探讨零售业中假冒伪劣产品泛滥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能有效的治理策略。
一、原因分析1. 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目前,零售业监管机制相对薄弱。
缺乏足够的人员、技术和法律规定制约了对市场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加之市场主体数量庞大,监管难度增大。
2. 利益驱动之下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背后存在着巨大利益链条。
厂家、分销商、代理商等环节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往往会采取降低成本、粗制滥造等手段生产和流通非法产品。
同时,一些消费者对于低价商品过于追求,导致市场需求供不应求。
3. 消费者信任危机频繁的假冒伪劣产品事件导致了消费者信任危机,使得他们常常无法分辨真伪产品,在购买中遭受了巨大损失。
这种情况下,很多消费者的抱怨和维权意愿也比较弱。
二、治理策略1. 建立完善监管机制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来管理零售业市场行为。
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装备投入,提高监管效能。
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2. 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零售业可以引入独立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产品质量检验和品牌溯源。
这些认证机构可以对工厂生产工艺进行全面监督,并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核查。
该措施可有效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
3. 加强执法力度加强执法力度对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应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资源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活动,形成有效的震慑。
4. 提高消费者知识素养提高消费者的知识素养,增强他们对真伪辨别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事件曝光度等方式来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假冒伪劣商品并加以避免。
5. 增强品牌价值和声誉企业自身应积极维护和提升品牌价值和声誉。
对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现状的分析及看法
对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现状的分析及看法目前,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给国内市场和消费者权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假冒伪劣商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制度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生产经营者利益缺失以及消费者监督不到位等。
首先,制度不完善是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刑法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
知识产权侵权处罚力度不够,对于侵权行为的刑事追究力度也不够严厉,给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留下了可乘之机。
同时,相关法律规定的执行力度也不足,监管部门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不够大,导致了假冒伪劣商品能够长期存在并大量流向市场。
其次,监管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制造和销售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
但各个环节的监管机构存在分散和不协调的情况,监管力度不够集中和强大。
同时,执法部门的执法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手段来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犯罪行为。
再次,生产经营者利益缺失是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和商家的唯利是图心态导致了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违反道德和法律规定。
他们往往通过使用劣质原材料、降低产品质量、打击竞争对手等手段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这助长了假冒伪劣商品的市场需求。
最后,消费者监督不到位也是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消费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消费素质和消费意识,但当前我国的消费者群体中仍然存在一部分消费者对于假冒伪劣商品的认识不足,缺乏识别和判断的能力。
此外,不少消费者对于价格过低的商品持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低价商品是质量好的表现,从而被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所欺骗。
消费者的监督意识和监督力度不够,也给了假冒伪劣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可乘之机。
针对我国假冒伪劣商品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刑事追究力度,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制造销售者的处罚力度。
假冒伪劣商品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假冒伪劣商品的成因危害及对策首先,缺乏监管是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一些地方或国家,监管部门的力量薄弱,监督管理不到位,容易为制假造成便利。
同时,由于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的知识缺乏,监管机构也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打击这种行为。
其次,盈利诱惑也是产生假冒伪劣商品的重要原因。
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人通常可以以低廉的价格制造出与原版相似的产品,从而以次充好,以此获取巨额利润。
这种违法行为是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因为假冒伪劣商品存在品质问题,其使用价值远低于原版商品,消费者往往在使用过程中会遭受经济损失。
再次,技术简单也是促成假冒伪劣商品产生的原因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制作假冒伪劣商品的技术门槛逐渐降低。
很多假冒伪劣商品的制造过程简单、成本低,因此制造者可以轻易地制作出冒充正品的商品。
这使得假冒伪劣商品的市场供应增加,对消费者的选择造成了困扰。
最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重要因素。
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对于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仍然不够,法律制度滞后使得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者得以逍遥法外。
即使有一些法规,由于执行不力或缺乏足够的惩罚力度,也无法有效遏制假冒伪劣商品的制造和流通。
假冒伪劣商品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其一,假冒伪劣商品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
原本应该合法流通的商品市场被假冒伪劣商品所侵蚀,让那些制造假劣商品的人无中生有地赚取了利润,进而影响到了正规企业的发展。
其二,假冒伪劣商品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这些商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很容易导致健康问题或经济损失,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损失。
其三,假冒伪劣商品也严重损害了原品牌商的声誉,打击了创新和研发的积极性。
针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及其危害,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完善监管机构,加强对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通过加大抓捕力度、提高对制造者的处罚力度等手段来减少假冒伪劣商品的流通。
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一、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1.利益驱使:假冒伪劣产品往往源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高额利润,这种利益诱惑成为了许多制假售假者冒险“走上条子”的动力。
2.缺乏监管:监管力度不够也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原因。
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监管力度不足,监管措施和法律制度不完善,对于制假售假者来说,这为他们提供了可乘之机。
3.技术水平和资质问题: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往往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而相关部门的审批程序和资质认定并不严格,导致没有过硬的技术能力也能轻松获得生产和销售的许可。
4.市场需求与品牌诣:不完善的市场需求和消费心理也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原因。
一方面,消费者对于价格的过于追求,容易被低价产品吸引;另一方面,因为市场上有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品牌效应和正规产品的价值被削弱。
5.宣传和推广手段:制假售假者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扩大假冒伪劣产品的影响范围。
他们通过编造虚假的产品质量和价格信息来误导消费者,从而获得更多的购买者。
二、对策分析1.增强监管力度: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惩罚制假售假者,为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强有力的震慑。
2.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假冒伪劣产品惩罚制度,提高违法成本。
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还可以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增强维权意识。
3.强化技术审批和资质认定: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的技术审查和资质认定,严格把关。
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监督,确保正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安全。
4.增强消费者教育意识: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辨识能力。
向消费者普及相关产品质量和知识产权的知识,让消费者了解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提高他们的购物和消费品质。
5.增强品牌价值:企业应加强对品牌的建设和保护。
假冒伪劣商品
假冒伪劣商品近年来,假冒伪劣商品问题在社会中日益突出,给消费者的利益保护和市场秩序带来了重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假冒伪劣商品的成因、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一、假冒伪劣商品的成因1.利润诱惑: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带来高额利润,吸引了一些不法分子加入其中。
2.监管不力:一些地区监管力度不够,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不足,给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市场空间。
3.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部分企业在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漏洞,使他们的产品更容易被仿冒。
4.消费者观念转变:一些消费者在追求低价和便利的同时,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认识不足。
二、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1.威胁消费者权益:假冒伪劣商品的质量难以保证,使用后可能对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2.破坏市场秩序: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危害了正规企业的利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损害品牌声誉:假冒伪劣商品通过冒用其他品牌的形象,不仅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声誉,也让消费者对整个行业产生怀疑。
4.拉低产品质量:为了降低成本,制造商可能会采用劣质材料和不合格工艺,这导致产品质量整体下降。
三、针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应对措施1.加强监管力度: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加强执法检查,提高处罚力度。
2.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增加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3.加强监管协作:各级政府部门、法律机构、行业协会等应加强合作,形成联防联治的合力。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
5.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别能力和警惕性。
总结:在假冒伪劣商品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协作,保护知识产权,提高消费者教育,共同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为消费者提供可靠、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假冒伪劣商品问题,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浅谈我国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假冒伪劣商品不仅坑害了广大消费者,损害了国家利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严重地危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拟对假冒伪劣产品在我国当前市场上的现状、特点和成因,以及如何防止和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做一点探讨。
假冒伪劣产品成因对策一、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现状和特点(一)现状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其品种繁多,食品、服装、鞋帽、皮革、化妆品、药品、声像制品、计算机等应有尽有。
越是热销的商品,假货越易混杂其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假冒伪劣产品的形式也五花八门,伪造、冒用他人厂名、厂址或者商品产地,伪造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有效期、失效日期或者保质期的,伪造商品的主要成分和含量,冒充注册商标或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等等。
(二)特点1、量大、面广、品种繁多,呈蔓延和发展趋势仿冒名牌产品,盗版文化产品,以及质量低劣、以次充好的产品,比比皆是。
有毒的饮食商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假烟、假酒、假药、假油、假醋,毒米、毒肉、毒菜、毒茶、毒盐等等,应有尽有。
在湖南省邵东县廉桥镇的一家仓库,发现假药101种;在该省工商局二季度的一项酱油质量监督抽检中,发现九成以上的酱油不合格,五成存在严重问题;在该省岳阳市,发生毒蘑菇导致全家中毒事件。
2、生产、运输、销售逐渐形成网络,产、供、销一条龙在全国若干地区,形成了制假的区域,重点区域,比如说有些地方是以制假产品,为主要行业,有些地方,以印制假包装材料为主要行业,有些物流行业,为他们的这个假冒伪劣的转移输送提供了便利,甚至有的展会,为假冒伪劣分子互相之间传递制假信息。
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成因(一)消费观念不成熟,提供了机会和市场一方面,部分消费者贪图便宜,且消费知识贫乏,购买商品时不看清楚商标标识,不顾产品质量,只要便宜就买,一听减价就疯抢,发现质量问题后又无法投诉索赔,只好哑巴吃黄连。
伪冒产品的现状分析报告
伪冒产品的现状分析报告近年来,伪冒产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给正规企业生产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伪冒产品现状的分析,探讨其产生原因、对经济发展和消费者权益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力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一、伪冒产品现状分析伪冒产品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包括服装、电子产品、奢侈品等。
其主要表现为以低廉价格仿制正版产品,或者假冒知名品牌,虚假标识使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首先,伪冒产品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利润丰厚是伪冒产品存在的主要驱动力。
生产和销售伪冒产品相比正版产品成本低廉,而市场需求量大,因此很多不法分子选择伪冒产品来获取高额利润。
其次,技术的发展也是伪冒产品充斥市场的原因之一。
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得伪冒产品的质量和外观能够趋近于正版产品,给了消费者混淆真伪的机会。
此外,监管不力和执法不严也为伪冒产品的泛滥提供了条件。
其次,伪冒产品对经济发展和消费者权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伪冒产品侵犯了正规企业的知识产权,损害了他们的创新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由于伪冒产品的价格低廉,正规企业往往难以与之竞争,影响了其正常运营和发展。
另一方面,伪冒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和损失。
伪冒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很多时候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使得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此外,消费者购买伪冒产品后可能因为无法享受售后服务而遭受损失,给其权益带来了削弱。
二、应对伪冒产品的措施针对伪冒产品问题,应采取综合施策,从法律、行政、市场等多个角度进行治理。
首先,加大法律和执法力度。
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伪冒产品的生产、销售和网络传播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增强制止作用。
同时,加强相关执法机关的监管力度,提升执法效能,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的认定和保护,提高正版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合作,共同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浅议假货横行的原因及解决思路
当假货制造商的处罚成本大于造假所能带来的收益时, 假货制造 商会 自觉的停 【 造假行为。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打击假货的源头, 从根 本匕 解决假货横行的问题。 ( 二) 加强商 品信息交流 , 建立商品真伪 辨认经验交流平台 . 降低消 费者的辨认成本 , 提高消费者的辨识能力 . 使假货无处遁形 通过商 品信息交流平台, 消费者可以降低辨 成本 , 只有当消费 者的辨认成本低于辨认所能带来的收益时, 消费者才有积极性去辨认 商品的真假。当大部分消费者拥有辨识能力时, 从买方的角度杜绝假 货, 市场上的假货将无处遁形 , 假货将被驱除出市场 , 。这样就可以有 效的直接打击假货市场。 ( 三) 规范市场 , 使之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 造成消费者 明知是假货还主动去购买假货这种 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真货的价格相对于消费者来说过高。消费者 觉得真货的各种附加价值不足于弥补他所购真货多付出的成本。这 也是现在市场 匕 所谓高仿品大行其肆的主要原因。再者过高价格也 使得 “ 行业”利润过高, 必然会引起各种资本的进 ^ ( 包括造假资本) , 这样, 无形之中真货制造商给假货制造商们创造了进入 “ 行业”的大 门。可 以说不合理的价格就是造假的帮凶。真货制造商应该好好反 思一下 , 自己产品价格是否合理 , 要通过形成合理的价格, 来与假货制
T H E B U S I N E S S E I R E U L R T E l 商业流通
浅议假货横行的原 因及解决思路
林 征智 国 网 四 川省 电力 公 司 内江 供 电公 司 6 4 1 0 0 3
摘要 : 在现 实生 活 中, 各 种各样 的假 贷随处 可 见 , 可谓是横 行 无忌 ; 这 意味 着假 货 有它 的存在 市场 , 假 货制造 商有 积 极 性去 生产假 贷 , 而消 费者 又可接 受假 货 或不得 不接 受假 货 。本 文将 以经济 学的成 本效 益原 则 简单 分析假 货横行 的原 因, 并探 讨其解 决对策 。 关键 词 : 假货 ; 治理 ; 措 施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会越大法律知 识、商品信息方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 称。大多数厂商有自己的法律顾问或法 律政策研究部.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和把 力相对指标实际上都是用百分数表示
入——产出的不对称弱化了他们打击假
冒伪劣的努力。总之,从成本——收益分 析看,厂商打假的预期成本大于预期收 益,出现被假冒厂商疏于打假的现象。
96.∞
999l
1508舶
10693l 220696
8㈣21
7lll 26
4m
3.50
J
按地区的主导产业来划分经济类型 的方法是根据不同产业对该地区的经济 增长贡献大小来确定的。主导产业即是增 长极,增长极的不同意味着不同地区的发 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工业化以 前.产业会以农业为主导,而在工业化初 期则多会以轻工业为主导,而实现工业化 或进人工业后社会以后,其主导产业则会 转向服务业、重工业、rr业或是其它高新 技术产业。因此,按照主导产业划分的经 济类型更能体现经济发展的历程和阶段. 较按自然资源拥有情况和经济增长能力 综合指数划分的经济类型更为合理。 如果一定用自然资源为划分经济增
(3)地方保护主义为制假售劣分子撑 起了保护伞。某此地方官员为了发展地 方经济,对假冒伪劣现象视而不见。为r 增加地方税收.政府对当地的假冒伪劣 产品生产经营者网开一面,甚至为他们 大开“绿灯”,公然保护假冒伪劣行为。 二、假冒伪劣产品的防治对策 1.加大对造假售劣者的处罚力度. 提高其违规成本。 从信誉机制角度讲,法律对生产假 冒伪劣产品的企业的处罚应该大到事前 遏制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动机,而 不是事后补偿消费者损失。目前,我国法 律对制但售劣分子的违规行为处罚太 轻,致使其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远远大 于预期成本。我国现行的《产品质量法》 规定,对造假者的惩罚根据假冒伪劣产 品销售额及其所得利润多少进行罚款量 刑,这项条款对从不设立正规帐册生产 销售一条龙的狡猾违规者而言大大降低 了其威慑力。因此,厂商的违规行为一旦 被查处,处罚的力度应足以遏制其再次 违规的动机,提高违规成本,如吊销营业 执照、罚款、没收其造假的设备、追究当 事人的法律责任等。 2.加大对执法不力者、执法犯法者 的打击力度,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都不同程 度地与执法腐败、地方保护主义有关,所 以要严惩工商部门的执法腐败。如果执 法者疏于执法,致使造假售劣分子易于 逃脱法律的制裁,那么即使法律的威慑 力很大也很难保证厂商不生产经营假冒 伪劣产品。因此,抑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最 好方法是加重对执法不力者、执法犯法 者的处罚。同时,为提高工商部门的工作 积极性,可采取相应的奖励机制,如每查 处一起案件,可得到一定的收入等。客观 地讲,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与改革措施 不完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 因此,为了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要采 取措施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经济 关系,如增加对经济落后地区、老工业基 地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援助等,切实减 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3.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被假冒 企业、消费者形成舍力,共同打击假冒伪
浅析假货现象的存在
浅析假货现象的存在摘要假货顾名思义就是假的商品,利用非法的手段模仿成知名品牌的产品,以性价比低廉的产品冒充性价比高的产品。
从而获取高额的利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利润的趋势更加渴望,这就滋生了假货的发展,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出现假货现象横行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尽管假货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当前假货泛滥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若不及时加以约束和管制,势必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危害品牌厂商利益,甚至危害我国经济的发展。
目前,假货市场覆盖范围广,数量以及金额众多,以及其隐蔽性给消费者造成不少的损失同时也侵犯了正品的品牌形象,使其经济利益受损。
本文结合我国假货的现状以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目录前言 (4)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现状 (4)二、中国假货现状存在的原因 (5)(一)利益驱动 (5)(二)市场需求 (5)(三)地方经济体制 (6)(四)信用体系的缺失 (7)(五)社会监管体制的完善 (8)(六)法制不健全 (9)三、假货的危害.....................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针对假货的对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11)前言近年来,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猖獗, 假冒伪劣商品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据不完全统计, 现存假冒伪劣商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约5%, 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估值在1600亿— 2000亿元之间, 每年流失国家税收超过300亿元。
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也使得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现状被国际上视为第二大公害的非假冒伪劣产品莫属,我国的假冒伪劣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愈发猖獗,使得我国成为假冒伪劣的生产,销售基地,各色的假冒伪劣产品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假奶粉、假烟、假酒、假服装、假家电、假农药、假文凭、假字画……。
假冒伪劣制品打击措施
假冒伪劣制品打击措施导言:假冒伪劣制品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风险。
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都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打击假冒伪劣制品。
本文将就假冒伪劣制品的定义、危害、原因以及针对假冒伪劣制品的打击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假冒伪劣制品的定义和危害:假冒伪劣制品是指未经授权、质量低劣或者仿冒名牌的产品。
假冒伪劣制品的流行给消费者、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首先,假冒伪劣制品可能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例如,药品、食品和化妆品等假冒伪劣产品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其次,假冒伪劣制品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给合法经营者带来了不公平竞争的压力。
此外,假冒伪劣制品还会影响品牌声誉,降低消费者对真正产品的信任,进而破坏了市场的稳定性。
因此,打击假冒伪劣制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假冒伪劣制品产生的原因:假冒伪劣制品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首先,盈利动机是最主要的驱动力。
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往往能够带来高额利润,这促使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其次,规制不严也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相关监管制度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强,容易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
另外,技术进步也为假冒伪劣产品的制造和销售提供了便利,例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可以更容易地传播和销售。
因此,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三、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为了打击假冒伪劣制品,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首先,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对假冒伪劣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并设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其次,要提高监管机构的执法力度,增加巡查频率,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和处罚。
此外,应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供更多的线索和证据。
更重要的是,国际合作也是打击跨国假冒伪劣行为的关键,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摘要:我国当前正处于转轨时期,法制不健全,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道德观念的滑坡等,导致了当前我国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震惊中外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典型),其存在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经济学的视野出发,根据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现状,分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并对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猖厥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一些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粗浅建议。
关键词:假冒伪劣、危害、原因、对策
一、弓| 言
三鹿‘奶粉事件,使得我们不禁有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假鞋、假烟、假表,以及去年的“黑心棉被”、“瘦肉精猪肉”等,假冒伪劣商品如同顽强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有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这两年来有1/4的家庭受到过假冒伪劣商品的侵害,涉及5000万城市消费者,98.5%的消费者受到经济损失。
这种大范围、大规模的制假售假活动,有损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破坏了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而且最终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效应。
为什么我国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活动没有随着国家一轮轮的“打假”活动迅速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拟从信息经济学中有关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对假冒伪劣商品在我国当前市场上泛滥成灾的成因,以及如何防止和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做一点探讨。
二、从经济学视野看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
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败坏了我国的商品信誉和国家声誉,并且制假、售假
等违法犯罪活动往往会滋生大量的腐败现象,严重的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可
见,假冒伪劣商品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真可谓假冒伪劣“猛于虎”,也因此
有人把做假经济比作是“砒霜经济”(意指自取灭亡的经济)。
下面我主要从经
济学的角度,对其危害作一粗浅的阐释。
(一)“假冒伪劣”的存在降低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通过价格、竞争等杠
杆,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扭曲了价格竞争等杠杆,损害了“优质产品企业”的权益。
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正当竞争和低价倾销,导致真货斗不过假货,名优商品斗不过伪劣商品,打击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
几乎每一种新产品投放市场,都会出现相应的假冒伪劣商品,企业产品的市场被挤占,企业千辛万苦创立的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被侵害,利润下降,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导致许多企业已不愿或不敢在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上大量投资,致使资源更多的流向了“劣质产品企业”,从而误导了资源流向,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而由打假带来的行政成本以及“优质产品企业”发生的同打击假冒产品有关的广告费,更是一种资源的“纯浪费”》
(二)“假冒伪劣”导致了社会分配秩序的混乱
首先假冒伪劣商品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由于假冒伪劣商品基本上是非法地下生产,又主要以非正当手段进入市场流通,因此,既逃避了流转
税,也逃掉了企业所得税。
据测算,近几年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的国家税收损失
每年高达250亿元左右。
其次假冒伪劣商品扭曲了企业的利润水平。
从经济学
的角度来看,“劣质产品企业”往往比“优质产品企业”有着更低的总成本曲
线和平均成本曲线,加上“优质产品企业”为打假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因此
“劣质产品企业”一般都具有比“优质产品企业”高得多的总利润率和平均利
润率,从而获得比“优质产品企业”多得多的生产者剩余(见图1);也就是
说,在“劣质产品企业”和“优质产品企业”之间,市场对二者进行了不公平
的收入分配。
这无异于“奖懒罚勤”,不符合市场经济中“经济公平”的原则,造成了社会分配秩序的混乱。
(三)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造成了我国居民社会经济福利的巨大损失
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低,较高水平的设备和技术较难得到,制假售假者为获取高额利润,往往以劣质商品假冒正牌商品,假冒伪劣商品的“以次充好”行为剥夺了消费者相当大的一部分消费者剩余同时因假冒伪劣商口的“劣质”问题还造成了伤害、致死致残等恶性事件的频频发生(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就是一例),使广大消费者蒙受了人身的、经济的和精神的多方面伤害,大大的降低了他们的社会经济福利水平。
假设消费者对某商品的“优质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曲线(需求曲线)为瓜,而对该商品的“劣质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曲线(需求曲线)为02;假设消费者在购买阶段消费者无法判别该商品是否为假冒伪劣产品,只有消费以后才能判断出商品质量的好坏。
5为该商品的“劣质产品”的供给曲线。
现消费者购买了01数量该商品的“劣质产品”,如果该“劣质产品”作为“劣质产品”出售,
如果该“劣质产品”作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为?3,消费者剩余为4+6+0
;
“优质产品”出售,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为?1,由于“劣质产品”的以次充好,使它可以按照“优质产品”价格打进行出售,此时的消费者剩余为八,
8+〇被“劣质产品”的生产者剥夺,转化为生产者剩余。
如果“劣质产品”的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以低价?2进行倾销,则消费者剩余为八+8,0为被剥夺的消费者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