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动物微生态基础
——自然演替:即不经人工干预,生态群落由一
个组合转向另一个组合,表现出自然界动态平衡
的能力。 ——人工演替:即在人工影响下,也会出现演替 过程,例如外科手术、抗生素应用及放射治疗等, 多伴有一定的演替过程。
群落的演替过程:
演替的过程
初级演替
次级演替
初级演替: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
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级演替。
的地方如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及黏膜
等解剖部位,在这些部位易位。
①横向易位:正常微生物从水平的位置向四周转
移。如肠道菌转向呼吸道或泌尿道,口腔转向 面部或呼吸道等。
②纵向易位:正常微生物在原定位向纵深转移,如肠道 菌引起的急慢性肠炎,鼻咽部菌引起的鼻部感染。
2、新区转移:新区是指本来无微生物定植的解剖部位或组 织,如血液、内脏、组织及体腔等。 ①血行感染:微生物侵入血行并定植,此时宿主多处于
微生物群宿主转换的结局。
(四)转换意义 正确认识正常微生物群和致病菌的本质。 地球上没有真正的致病性微生物,现有 的致病性微生物都是正常微生物群在易 位或易主过程中的一种微生态学现象。
三、定位转移
(一)定位的定义 定位是指微生物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 籍生境或本来无微生物生存的位置上的一 种现象。
(二)定位转移的机制
三、定位转移
生态学规律包括动态平衡和动态失调 两方面,就生态学本身来说,几乎一切过 程都是动态的,因此这一过程就包括微
生态演替、宿主转换及定位转移等。
一、生态演替 微生物群落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 及物理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所产 生的由一种群落类型转变为另一类
型的顺序过程,就叫做演替。
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
次级演替:一个生态系或群落因自然的或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精品导学案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考点精析1、生态系统的范围(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可根据需要界定;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生态系统的分类例1.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农贸市场有多种动植物,还有蘑菇等真菌,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B.一个池塘,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C.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是各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D.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都属于陆地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某池塘生态系统示意图(1)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微生物池塘生态系统栅藻、团藻、水草草履虫、水蚤、田螺、草鱼青鱼、黑鱼细菌、真菌阳光、热、空气、水等所属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2)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及生态系统模型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①组成成分:非生物的能量——光、热,非生物的物质——水、空气、无机盐等②作用: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③地位: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2)生产者①组成成分:I. 光能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蓝细菌,光合细菌II.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等②营养方式:自养型③作用:光能自养型生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其他生物所利用,由此可见生产者为生物群落制造有机物和固定能量。
④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3)消费者①组成成分:I. 营捕食生活的生物:主要是动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II. 营寄生生物的生物:蛔虫、菟丝子、寄生细菌、病毒等III. 部分营共生生活生物:根瘤菌等②营养方式:异养型③作用: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13)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2025届高考生物学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学案
第十三单元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2.生态系统的类型(1)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4.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相互关系(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4)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则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5)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5.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3)实例:6.食物网(1)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
7.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8.过程✓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1课时,讲授1课时)【知识点提示】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动物学与其他学科和人类的关系;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重、难点提示】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种的概念和分类阶梯;动物的命名。
第一节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第二节动物学与其他学科和人类的关系第三节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一、生物的分类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二、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三、种的概念和分类阶梯四、物种的命名和现行分类系统第二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机能;动物组织的类型、基本结构与机能;动物的器官和系统。
【重、难点提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其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动物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其机能。
第一节动物的细胞一、动物细胞的一般特征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三、动物细胞的增殖第二节动物的组织一、组织的概念二、上皮组织三、结缔组织四、肌肉组织五、神经组织第三节动物的器官和系统一、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二、动物十大器官系统概述第三章动物的繁殖与个体发育(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繁殖的概念及动物繁殖的方式;动物个体发育阶段的划分;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动物繁殖的方式;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第一节繁殖的概念与动物繁殖的方式一、繁殖的概念二、动物繁殖的方式第二节动物的个体发育一、胚胎发育二、胚后发育第三节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一、受精及受精卵二、卵裂三、囊胚的形成四、原肠胚的形成五、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六、胚层的分化第四节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第四章原生动物门(3课时,讲授3课时)【知识点提示】原生动物门的特征;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种类与人类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种类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担负着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保障人类食品安全、为人类保健服务的重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活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主力军的作用;通过动物防疫和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通过动物医学实验促进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的比例关系、空间位置的配置关系以及相互联系的内容和形式。
营养结构: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链索关系),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为一个营养级,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取食关系错综复杂,使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叉、相互连接,形成网络。
生态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良好标志: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结构复杂,生物量最大,环境的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失调标志:结构上的标志有结构缺损,结构变化。
功能上的标志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平衡失调。
臭氧层破坏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臭氧层耗减的直接影响就是引起地球表面中被紫外线UV-B段的辐射增强。
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皮肤癌增多;大气光化学氧化剂增加:会使呼吸道疾病和眼睛炎症的发病率升高;免疫系统的抑制。
小结: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它的结构(空间结构和物种结构)、功能(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演替特点及生态系统的控制。
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名词解释
第1章动物学概念﹑研究方法﹑分类知识自然分类系统:是以动物形态或解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比较解剖学上的许多证据以及生理﹑生化﹑遗传方面的相似程度和亲缘关系来确定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系统地位,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类缘关系,这种分类系统称之为自然分类系统。
双名法:是由林奈创立的、国际上统一使用的物种命名法。
它规定: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这一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
前一个字是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后一个字是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小写;学名之后,还附加当初定名人的姓氏。
三名法:在写亚种的学名时,须在种名之后加上亚种名,即由属名+种名+亚种名三部分组成,故称三名法。
物种:物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阶元,它与其他分类阶元不同,纯粹是客观性的,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明确界限,可以与别的物种相区别。
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亚种:指一个物种内具有相同变异特征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一般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态隔离所形成,并具有与邻近亚种相区别的稳定特征和分布区,但尚未完全形成生殖隔离。
亚种一般可称为地理亚种或生态亚种。
品种: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经自然或人工选择形成的群体,具有相对的遗传稳定性和生物学及经济学上的一致性,并可用普通的繁殖方法保持其恒久性。
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㈠上皮组织:由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在细胞之间有明显的连接复合体。
上皮细胞具有极性。
根据机能不同,分为⑴被覆上皮、⑵腺上皮、⑶感觉上皮。
㈡结缔组织: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
分为⑴疏松结缔组织,⑵致密结缔组织,⑶脂肪组织,⑷软骨组织,⑸骨组织,⑹血液。
疏松结缔组织:由排列疏松的纤维与分散在纤维间的多种细胞构成,纤维和细胞埋在基质中。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7单元生态系统的组成
3、下列哪组生物可和无机环境构成一种生态系统
( C)
A.水藻、鸟
B.小鱼、大鱼
C.小草、昆虫、细菌 D.水藻、虾
4、森林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沙漠生态系统
5、一块农田里,下列哪项为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
素( A)
方,目的是 有助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此生态系统中除小鱼(或小虾)和水藻外,还应
涉及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和__分__解__者__ 。
(3)此球内加入细菌的作用是充当
_______分__解__者_______不放细菌成果会如何? __生__态__球___内__生__物___死__亡。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 —互相依存 消费者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课后自评
B 1、下列选项中,能够看作是一种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全部的树木
B.一片麦地上的全部生物和阳光、空气等无机环境
C.池塘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
B 2、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属于生产者的是 C D ( ),属于消费者的是( )。
如果自然界中的多个绿色植物全部消 失,你认为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最简朴的生态系统必须含有的生物是 生产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 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 制造成有机物,供应本身 和系统中其它生物运用,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 的源泉,是生态系统中的 重要成分。
分解者:把动植物的遗体 分解成无机物,偿还到无 机环境中,再重新被绿色 植物运用来制造有机物, 缺少了分解者,动植物的 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 系统将崩溃。因此,分解 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 的成分。
饲料添加剂
一、名词解释01.Leptin(瘦素)是肥胖基因(obese gene,ob)的表达产物。
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调节因子,由白色脂肪细胞分泌,主要由广泛分布在中枢和外周的瘦素受体(OB-R)介导的,对体重、体内脂肪蓄积和摄食行为有调节作用。
1.饲料添加剂(Feed additives):是指在天然饲料加工、调制、贮存或饲喂过程中,为满足动物营养需要或为某种特殊目的而另外加入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的总称。
2.益生素 (Probiotics): 指活菌或死菌包含其产物的细菌,具有维持肠道微生物平衡、提高机体健康水平的活菌制剂。
主要分为: 乳酸菌、芽孢杆菌、非常驻菌。
3.益生元(Prebiotics):能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有益微生物在宿主肠道内生长或活化,增进宿主健康,而又不能被宿主消化的物质主要包括: 异麦芽寡糖、果寡糖、甘露寡糖、乳寡糖。
4.合生元 (Snybiotics):以上两种的混合制品。
合生元是目前公认效果最好的微生态制剂,但其对益生菌和益生元的选择及二者的配伍比例有严格的要求。
5.消化助进剂:酶制剂,酸化剂,肠道损伤修复剂(谷氨酰胺、SCFA),瘤胃代谢调控剂(缓冲剂、异位酸、甲烷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
特点:主要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促进养分消化吸收。
6.酶制剂:它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特殊蛋白质,是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催化剂。
评价饲用酶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将它添加到适合的饲料中来饲喂目标动物,以目标动物的生长表现来确定酶制剂的好坏。
7.微生物耐药性(抗药性):长期使用的药物性添加剂与抗原长期接触后,微生物会对这种药物产生一定的耐受性,从而抑制和杀死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的此特性称微生物的耐药性。
8.饲料的酸结合力(acid-binding capacity)又称系酸力、缓冲值(B值):将100g饲料加入100毫升去离子水中,用浓度为1mol/L的标准盐酸滴定到该溶液的pH值为4.0时所消耗盐酸总毫升数。
人教版初中生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人教版初中生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如图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它的原型为我国国宝大熊猫。
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的措施是()A.领养B.建立自然保护区C.圈养D.严厉打击偷猎犯罪活动答案:B分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A.C.领养和圈养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由人工进行饲养为主,AC不符合题意。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又叫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符合题意。
D.严厉打击偷猎犯罪活动,可以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安全,但不是最为有效的措施,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安邦河湿地是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植被丰富,鱼鸟众多,这体现了()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基因的多样性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生物数量的多样性答案:A分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如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我国有脊椎动物6000多种,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题干中“保护区内植被丰富,鱼鸟众多”,这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A正确。
B.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B错误。
第11章生态系统概论
三、生态系统的的主要功能
1生产者主要功能: 生产者包括所有自养的绿色植物、某些光合细菌(绿色硫细菌、紫 色硫细菌和非硫细菌等)和其它自养细菌(硝化细菌、氧化硫细菌 等),它们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糖和淀粉等有机 物,并放出氧气。此光合作用的过程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和其它生物 提供着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目前已被定名的高等植物 和苔藓约25万种。另外,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化学元素, 如N、S、P、K及微量元素,可通过植物根、叶的吸收、合成之后通 过食物链在系统中传递。 2 消费者主要功能: 消费者主要包括各种动物,它们不能制造有机物,而直接或间接依 赖生产者所生产的有机物。根据食物链的等级关系,可分为一级消费 者(食草动物)、二级消费者(以食草动物为食的小型食肉动物)、 三级消费者(以小型食肉动物为食的大型食肉动物)、四级或更高级 的消费者,等等。消费者不仅对初级生产物起着加工、再生产的作用, 且对其它生物种群数量起着调控作用。 3分解者主要功能: 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土壤原生动物和一 些小型无脊椎动物。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连续进行着分解作用, 把复杂的有机物逐步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再重新回到环境中,成为 自养生物的营养物质。每一种天然有机物都能被已经存在于自然界中 的微生物所分解,因此,分解者使营养物质不断地以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的形式循环流动。
江苏省常州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人教版综合诊断过关卷
江苏省常州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人教版综合诊断过关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知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土壤里、池水中的腐生细菌和腐生真菌属于分解者B.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都在循环使用C.地球上的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D.环境中低浓度的有害物质如铅、汞、铜,可能会伴随着食物链在最高级别消费者体内增加几十倍甚至上百倍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了生物影响环境C.“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3.达尔文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牛喜欢吃三叶草;三叶草要靠土蜂传粉;田鼠吃土蜂的蜜和幼虫,捣毁土蜂的巢;猫捕食田鼠。
据此写出的食物链,正确的是()A.三叶草→牛B.土蜂→三叶草C.土蜂→田鼠→猫D.牛→土蜂→三叶草4.“沙漠地区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这是生物影响环境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相类似的是( )A.雾霾导致人呼吸系统患病B.水质污染造成赤潮C.刺槐的光合作用使大气的氧含量提高D.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5.地球上,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种类有着明显差异,因而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理解正确的是( )A.各种生态系统类型中产氧气最多的是森林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可以蓄洪抗旱,保持水土,有“绿色水库”之称C.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人作为生产者,起到重要的作用D.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其组成成分都包括了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6.某同学根据一些谚语书写了食物链,其中书写正确的是( )A.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鹬→人B.草尽狐兔愁:草→兔→狐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螳螂→黄雀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小鱼→大鱼7.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有4条食物链,它们相互联系形成了食物网B.此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草,数量最少的生物是狐C.在该生态系统中,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D.在该生态系统中,鹰处于第3营养级8.图为水体中蓝藻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图。
动物学题库素材1(无脊椎)
注:每小题后面的数字表示难易程度:1是简单;2是适中;3是较难.名词解释每题2分;填空题没空0.5分;判断题每题1分,选择题每题1分,填图题每空0.5分,问答题每题10分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一、名词解释1. 动物学(zoology)12. 物种(species)33. 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24. 三名法(trinomial nomenclature)25. 亚种(subspecies)16. 自然分类系统(natural classification system)3二、填空题1. 惠特克的五界系统是将生物分为、、、和动物界。
22.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以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23. 动物的主要分类阶元由大到小依次是、、、、科、、。
14.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和。
15. 自然分类系统是以动物的形态结构为基础,根据古生物学、和上的许多证据进行分类,基本上反映出了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
3三、判断题1. ( )品种也是一个分类阶元,相当于亚种。
12. ( )亚种是指种内个体,在地理上或生态上充分隔离后形成的群体。
23. ( )动物分类上各个阶元均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特点。
2四、问答题2. 动物学研究的目的意义有哪些?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又有哪些?23. 何谓物种?为什么说它是客观性的?35. “双名法”命名有什么好处?它是怎样给物种命名的?2【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一大分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命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具体地讲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分类、进化、与环境和人类的关系的科学。
其分支学科有:动物形态学、动物解剖学、动物分类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胚胎学、动物遗传学、动物生态学、动物地理学;按其研究对象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学、原生动物学、寄生动物学、软体动物学、甲壳动物学、蛛形学、昆虫学、鱼类学、鸟类学、哺乳动物学等。
动物微生态营养调控理论及其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应用
到 防治疾病 的 目的 ; 常微生 物群 的代 谢产物 乙酸 、 正 丙 酸 、 酸及生 物素 等共 同构成 了机体 的化 学屏 障 , 乳 另外 微 生物 群有序 地定 植于黏 膜 、 肤表 面形成 生物屏 障 。 皮 补 充微生 态制 剂可 重新 构建 机 体 生物 屏 障 , 挥 生物 发 拮抗 作用 , 阻止 病原 菌 的定 植 ; 常微 生物 不仅在 胃肠 正 道 内帮助 食物 的消化 吸收 , 而且 可合成 蛋 白质 、 维生 素 及 一些生 物素 。试验 证 明 , 应用 适 量的微 生态制 剂 可提 高饲 料利用 率 , 著提 高产奶 量 , 能有 效地维 护 显 并 奶牛 胃肠道 微生 态 系统平 衡 ; 有些 微 生 态 制剂 可 作 为 免疫 调节 因子 , 活免 疫系统 及促 进免 疫细胞成 熟 , 激 增 强吞 噬细胞 的吞 噬能力 、 抗体 产生 和机体 免疫 能力 , 达 到防 治疾病 的 目的 , 而保 证 了微 生 态 系统 中的基 因 从 流、 能量 流和 物质 流 的 正常 运转 。其 主要 是 起 到对 动 物维 生 素合成 与 消耗 , 、 肪 、 糖及 粗纤 维 分解 代 氮 脂 多 谢 等营 养代谢 的作 用 。 2 微 生态 营养 调控理 论在 畜禽养 殖业 中的应 用 微生 态 系统 营 养调控理 论在 畜禽 养殖业 中成功 应 用 的研究 报道甚 多 , 主要 表现 在 饲 用微 生态 制 剂 在畜 禽饲料 中广 泛使用 及其 良好 的应用 效果 和经济效 益 。牵 及 到动物 生产 性 能 、 禽 圈舍 环 境 改善 和 畜禽 畜 疫病 防治 等 。可 使 家 畜 平 均 日增 重 提 高 1 .O , 5 2 % 饲 料转化 率提 高 1 .0 , 高 奶 牛 日均 产奶 量 8 1 % , 98 % 提 .O 降低 消 化 道 疾 病 发 生 率 3 . 0 , 畜 成 活 率 提 高 3 5% 幼 2 .0 ; 7 1 % 家禽平 均 1 重 提 高 6 8 % , 料转 化 率 提 3增 .0 饲 高 8 2 % , 蛋率 提 高 8 8 % , .0 产 .6 雏鸡 发 病 率 降 低 2 % 3 5 % ; 畜禽 舍 中 , 其 是 全 封 闭 舍 内使 用 有 益 2 在 尤 微生 物制剂 ( L S B O E 等 ) 有 效地 降低 畜 禽 舍 BC 、P 、M 可 内空 气 中的氨浓 度 , 除 臭 效果 显 著 。动 物微 生 态 学 其 理论 在 畜牧 业 中应用 的另一 方面 是在饲 料 中应 用功能 性寡 聚糖 来调 节 胃肠 道 的微 生 态 系统 。据 报 道n 尽 引, 管果 寡糖 和异 构乳 糖 不能直 接被 动物消 化道 内的酶类 分解 , 能 被 胃肠 道 内的微生 物菌 群用作碳 源 , 但 而且可 把这些 糖类 用 作 双 歧 菌 的增 殖 因子 ; 研 究“ 低 聚 据 , 糖 易在 动物 回肠 和大肠 内发 酵 , 促 进乳 酸 生 长增 可 殖, 产生 乳 酸 、 乙酸 , 降低 胃肠 道 内环 境 的 p H值 , 制 抑 病 原菌 和腐败 菌生 长 , 而 降低 动 物 细 菌性 腹泻 的发 从 生 率 。据报道 “ , 一些 I 服耐受 性 正 常微 生物 , 双 z I 如 歧杆 菌 、 乳酸杆 菌 、 孢杆 菌等 可起到免 疫调 节 因子 的 芽 作 用 , 效地 激活免 疫 系统 , 有 促进 免 疫 细胞 成 熟 , 括 包 B细胞 、 T细胞 、 细胞 、 噬 细胞及 产 溶 菌酶 细胞 等 , M 吞 增强 吞 噬细胞 的吞 噬能力 、 体液免 疫 、 胞免疫 力 和机 细 体免 疫能 力的作 用 。 目前 , 然所 报 道 的 应用 效 果 多 虽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知识点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认识生命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获取营养物质);(2)生物能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落叶,动物和人出汗、呼吸和排尿);(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2、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细菌、真菌和病毒;按照生活环境可以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就是生物圈。
它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
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斗争关系、互助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4、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6、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7、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有四种基本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和土壤等)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不仅为生产者自身的生长、生殖、以及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2)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食物和能量,包括绝大多数动物、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和植物(菟丝子);(3)许多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蚯蚓、秃鹫、屎壳郎)是分解者,利用动植物的遗体,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四、论述题(13分)《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动物微生态基础知识 考点整理
第一篇动物微生态基础知识1、微生态就存在于动物的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体表。
它们的数量是人类自身数量的10倍。
种类约4000种。
它们已经被生命科学家称为动物的第十一大系统,与动物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紧密相联。
2、动物自身基因:(先天遗传)——自身基因组(肠道菌群)——人体后天获得的“第二个基因组”,第二个基因组又称“(元基因组)”,是动物自身基因组数量的(100)倍。
是当今全球微生态和基因工程的研究热点。
3、肠道的生理功能不仅是(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而且也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4、菌群平衡,动物健康;菌群失调,细菌比例紊乱,导致疾病。
(填空)5、动物的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填空)正常情况下动物的微生态菌群保持在一种合理的动态平衡中,需氧菌与厌氧菌、阳性菌和阴性菌,微生物的种群与数量都保持一定的比例。
环境变化、动物生病、应激、饲料改变、抗生素等都可能带来微生态失调。
6、原籍菌群、外籍菌群和定植、粘附的概念(填空)原籍菌群是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宿主的共生关系极为密切,对宿主是有益菌,因而也称为固有菌群。
而外籍菌群在其非特异性宿主体内,必须要适应环境,耐受免疫屏障和生物拮抗等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将被排除。
原籍菌群都具有定植能力,具有在宿主生长、繁殖和延续后代的能力。
动物出生后几个小时至几天,就会出现各部位的特异性微生物定植,哪个部位定植哪种微生物都是一定的,是微生物与宿主两方面共同的遗传学机制决定的。
定植则依靠微生物对宿主的粘附,而这种粘附是有特异性的。
微生物定植后就是繁殖与尽快形成一定的优势种群地位,还要抵抗其他微生物的竞争,以及耐受宿主的免疫屏障作用。
7、大肠杆菌是肠道条件性致病菌8、动物和人的消化道微生物群落极具多样性,一般有1000-4000个种群,每克肠道内容物含有多达100亿个活菌体。
动物体患病或者使用抗生素导致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而种群的多少,决定菌群平衡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动物的体内或体表存在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群系之间及微生物与动物体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人体而言,成年人体内及体表大约携带
14131271克的微生物细胞,其总数为10个,而人类自身的细胞只有10个,即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自身细胞的10倍。
因此,现代医学将这些正常微生物视为机体的组成部分,它们参与了动物体的生长、发育、消化、吸收、营养、免疫、生物拮抗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和衰退的全过程,是一个象呼吸、循环、消化、神经、运动、生殖、泌尿、内分泌、被皮一样的系统,被称为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那么,微生态系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在动物体的消化道内,稳定殖居的微生物群系是相当庞大的,约含十万亿个微生物,分别来自四百个不同的细菌类型。
可以想象在如此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内,微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种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群与其动物体内、体表相应的生态空间相互作用的生理性统一体,就构成了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属于动态平衡,其中占多数的优势种群对维持微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优势种群主要包括双歧杆菌、优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
一、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主要栖居于人和动物的小肠下部及大肠,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专性厌氧,对其宿主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如营养、生长发育、生物拮抗、免疫等方面。
二、优杆菌:优杆菌又名真杆菌,本菌为革兰氏阳性,专性厌氧,是动物肠道内非常重要的生理性细菌,对宿主具有营养、生物拮抗、免疫和代谢方面的作用。
三、乳酸杆菌:乳酸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微需氧,乳酸杆菌在体内正常的无害定殖,能合成维生素,辅助食品消化,帮助营养吸收,促进宿主代谢,克服腐败过程,降低宿主血胆固醇,增强宿主对乳酸的耐受力。
四、类杆菌:类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专性厌氧,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能参与宿主不能消化的纤维素、果胶等物质的降解过程,合成叶酸等营养物质,与其他肠道菌一起完成胆汁、胆固醇的代谢。
还能选择性的抑制潜在的致病的需氧菌、兼性菌、拮抗过路菌的定殖。
另外,本菌对于宿主的免疫功能、生长、发育、老化等诸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那么,这一处于生态平衡的微生态系统,对于动物体而言,都有那些重要的生理功能,
一、营养:这些正常菌群对于动物体起着非常重要的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参与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纤维素代谢;参与Ca、P、Fe、Mn、Zn、Cu等矿物质的代谢;还参与动物体内其他的一系列代谢,如胆汁、激素、各种消化酶的代谢、转化及吸收过程。
此外,正常菌群与B族维生素的代谢也有着密切关系。
二、免疫:正常菌群与宿主的免疫关系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和自身免疫三个方面。
在非特异性免疫方面,正常菌群可激活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在特异性免疫方面,双歧杆菌与乳杆菌可以增强PEYERS盘的淋巴组织,促进B细胞的活性,还可以促进T细胞的活性,增加NK细胞的活性。
三、生物拮抗:正常菌群直接参与机体的生物防御的屏障结构,即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
化学屏障是指正常菌群产生代谢产物如乙酸、丙酸、乳酸、细菌素等活性物质,阻止病原菌的定植与繁殖,生物屏障是指定植于肠粘膜上的正常菌群形成生物膜结构,影响过路菌或共生菌的定植、占位、生长和繁殖。
四、抗肿瘤作用: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可预防或阻止癌的发生。
生态平衡在正常情况下保持一种生理性波动,这种波动是可以调节的,微生物在数量和种类上都不会发生质的改变。
但是这种波动一旦超出了生理范围,就会出现病理变化,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上就会发生质的改变,这时就叫做微生态失调。
在动物医学上,抗生素、疫苗、应激、致病微生物等都可能引起微生态失调。
微生态失调的种类包括菌群失调、定位转移、血行感染和易位病灶这4种越来越严重的失调情形。
微生态失调给动物造成的损害是非常可怕的,不仅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和生产力,甚至会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