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免疫缺陷

合集下载

主管护师资格考试儿科护理学第十五章免疫缺陷病和结缔组织病患儿的护理基础知识

主管护师资格考试儿科护理学第十五章免疫缺陷病和结缔组织病患儿的护理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第十五章免疫缺陷病和结缔组织病患儿的护理一、A11、小儿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的时期最主要是A、学龄期B、围生期C学龄前期D青春期E、婴幼儿期2、风湿活动的正确判断指标是A、血沉慢B、血小板减少C黏蛋白降低D C-反应蛋白增多E、血浆白蛋白增高3、下列关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病因说法正确的是A、病因不清B、可能与感染有关C可能与营养不良有关D可能与精神因素有关E、以上说法均正确4、儿童时期最长见的风湿性疾病是A、幼年特发性关节炎B、红斑狼疮C强直性脊柱炎D骨性关节炎E、感染性关节炎5、目前认为过敏性紫癜与什么有关A、致敏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B、皮肤抵抗力低C遗传因素D毛细血管通透性E、以上说法均正确6、下列哪种疾病血清补体降低不明显A、链球菌感染后肾炎B、系统性红斑狼疮C过敏性紫癜D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7、有关川崎病,下列说法哪项不妥A、病因未明B、心肌梗塞是主要死因C好发于婴幼儿D病理改变主要涉及心血管E、发病男多于女8川崎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A、感染B、心肌梗死C脑血栓D咼热E、癫痫9、一般认为川崎病可能与A、多种病原感染有关B、抵抗力低下有关C先天性血管畸形有关D与小儿皮肤敏感有关E、以上说法均正确10、与风湿热发病有关的细菌感染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大肠埃希菌C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D流感嗜血杆菌E、脑膜炎双球菌11、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最常发生于起病的A 10天内B、1〜2个月C 10〜14天D 14〜28天E、以上都不是12、对川崎病最具诊断价值的心血管表现是A、心包积液B、二尖瓣返流C冠状动脉主干扩张D冠状动脉瘤E、冠脉壁超声回声增强13、诊断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冠状动脉病变最佳检查是A、超声心动图B、心电图C冠脉造影D X线E、放射线核素14、各种补体成分浓度达到成人水平的年龄是A 1〜2个月B、2〜3个月C 3〜4个月D 3〜6个月E、6〜9个月15、符合过敏性紫癜的辅助检查为A、血小板降彳氐B、凝血时间延长C出血时间延长D骨髓检查异常E、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16、下列可能与风湿热病有关的致病因素为A、抗生素B、免疫抑制剂C类固醇激素D病毒感染E、抗风湿药二、A21、7岁小儿因发热2周,双膝关节游走性痛1周入院,查T38.5 C, P101次/分,咽稍充血,心肺(一),双膝关节红肿,活动受限,化验血沉100mm/h, CRP( + ),为证实风湿热的诊断,需化验的指标是A、血常规B、尿常规C黏蛋白D ASOE、血清抗核抗体三、B1、A.超声心动图示冠状动脉扩张见于B.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见于C. 血象红细胞大小不等见于D. X线视关节腔变窄E. 血淀粉酶升高见于<1>、皮肤黏膜淋巴纟吉综合征A B C D E<2>、过敏性紫癜A B C D E<3>、儿童类风湿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小儿时期,尤其是新生儿期,免疫系统虽已成熟,但免疫功能相当低下,可能与未接触抗原, 尚未建立免疫记忆有关。

【医学免疫学(公卫)】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15级公卫-20170211

【医学免疫学(公卫)】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15级公卫-20170211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课程编号130150110038开课学期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学分/周学时2/4课程类型院系通识课程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选用教材《医学免疫学》第六版曹雪涛等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主要参考书《医学免疫学》第3版龚非力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和习题集》第2版余平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免疫学概览》第4版松佩拉克著,赵欣敏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免疫机制,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医学多门学科知识,如组织解剖、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极强的前沿学科。

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在基因、分子、细胞、整体功能各有不同、互为基础的层次上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免疫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进一步站在较高层次上去观察分析思考免疫学的全貌及内在联系,为后续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的学习和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

2.了解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概念与特点。

3.了解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4.了解21世纪免疫学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免疫器官与组织1.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2.掌握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3.了解淋巴细胞的归巢与再循环第三章抗原1.掌握抗原的概念和抗原的特性,抗原的异物性。

2.掌握表位的概念、类型、T-B表位的区别和联系;3.了解抗原的种类;4.掌握TD-Ag和TI-Ag、超抗原、佐剂、丝裂原的基本概念第四章抗体1.掌握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功能区。

2.熟悉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3.了解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特性。

医学免疫学笔记汇总(1~15章)

医学免疫学笔记汇总(1~15章)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 ):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①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能力过弱可发生免疫缺陷;过强可导致超敏反应 ②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③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 ):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实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适应性免疫具有三大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免疫学发展时期可分为: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2.1 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bone marrow ){ 血窦造血组织{ 造血细胞 基质细胞:提供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由基质细胞产生的造血生长因子(GM-CSF, SCF, IL-3、4、6、7)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

HSC {髓样SC →RBC 、PLT 、粒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样SC →B 细胞、T 细胞、NK 细胞人HSC 表面标志:CD34、CD117【骨髓的功能:】①产生各类免疫细胞和血细胞②B 细胞、NK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二、胸腺(thymus ){ 胸腺细胞: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 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 ):TEC 、DC 、M∅皮质内多为胸腺细胞(85~90%);髓质内多为上皮细胞,常见胸腺小体。

胸腺微环境——决定T 细胞增殖、分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胸腺的功能:】①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③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可调节外周免疫器官)2.2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一、淋巴结(lymph node ){ 浅皮质区(B 细胞区)副皮质区(T 细胞区)髓质:髓索+髓窦:有DC 、HEV淋巴结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75% B :25%)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接受抗原刺激、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部位之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④过滤作用(滤淋巴液)二、脾(spleen ){ 白髓:中央动脉+(PALS 、脾小结、边缘区)红髓:脾索+脾血窦脾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40% B :60%)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主要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应答③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等)④过滤作用(滤血)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主要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的主要部位。

医学免疫学(山东联盟-滨州医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医学免疫学(山东联盟-滨州医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第一章测试1.用破伤风类毒素预防破伤风属于A:天然被动免疫B:人工被动免疫C:天然主动免疫D:人工主动免疫E:固有免疫答案:D2.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A:JennerB:PorterC:PasteurD: BorderE:Burnet答案:E3.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A:德国B:中国C:英国D:法国E:美国答案:B4.免疫对机体是A:无利有害B:有利的C:有害的D:有利有害E:有利无害答案:D5.对天花有预防作用的是A:类毒素B: 抗毒素C:牛痘苗D:卡介苗E: 人痘苗答案:CE第二章测试1.具有滤过作用的部位是A:淋巴结中的髓索B:脾血窦C:淋巴结中的髓窦D:动脉周围淋巴鞘E:初级淋巴滤泡答案:ABCD2.有关胸腺叙述正确的是A:从青春期开始发育,逐渐增大,胸腺细胞增多B:是T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微环境对T细胞的选择性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C:老年期胸腺明显缩小,皮质和髓质被脂肪组织取代D:胸腺的细胞组成包括胸腺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E:DiGeorge综合征是由于胸腺发育不全或缺失导致的T细胞缺乏和细胞免疫功能缺失所致答案:BCDE3.动脉周围淋巴鞘中最多的细胞是A:巨噬细胞B:上皮细胞C:B细胞D:NK细胞E:T细胞答案:CE4.关于淋巴小结描述正确的是A:生发中心中富含增殖分化的B淋巴母细胞B:在脾中称为脾小结C:可见于脾的白髓和淋巴结的浅皮质区D:是B细胞定居的部位E:是T细胞定居的部位答案:ABCD5.人类B细胞发生的场所是A:骨髓B:脾C:肠黏膜淋巴组织D:胸腺E:淋巴结答案:A6.人造血干细胞(HSC)的主要表面标志为A:CD35和CD105B:CD19 和CD28C:CD34和CD117D:CD3 和 CD56答案:C第三章测试1.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A:交叉反应B:异物性C:功能性D:特异性反应E:过敏反应答案:A2.有的抗原称为TI-Ag,这是因为A:抗原往往具有复杂和不相同的抗原决定簇B:它诱生的抗体是在骨髓中产生的C:它诱生的抗体属于IgG类抗体D:能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E:抗原来源于胸腺组织答案:D3.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A:半抗原B:既是抗原又是抗体C:抗原D:超抗原E:抗体答案:B4.从化学性质来讲,免疫原性最强的是A:单糖B:蛋白质C:多糖类D:脂多糖E:DNA答案:B5.佐剂的生物学作用A: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B:改变产生抗体的类型C: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D:增加抗体效价E:诱导免疫耐受答案:A6.有关抗原表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与BCR、TCR、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B: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构成C: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的化学基团D:又称为半抗原E:抗原表面所有的化学基团答案:E7.能激活T细胞的超抗原是A:MHC抗原B:肠毒素AC:热休克蛋白D: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E:B细胞丝裂原答案:B第四章测试1.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是A:IgDB:IgMC:IgGD:IgAE:IgE答案:C2.抗体识特异性别抗原表位的区域是A:VH和VLB:CH和VLC:VH和CHD:CH和CLE:Fc答案:A3.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最早产生的抗体种类是A:IgMB:IgDC:IgED:IgAE:IgG答案:A4.与I型超敏反应相关的抗体类型是A:IgMB:IgEC:IgGD:IgDE:IgA答案:B5.下列哪一类抗体主要参与黏膜局部免疫A:IgMB:IgDC:IgAD:IgEE:IgG答案:C第五章测试1.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补体成分是A:D因子B:C1C:C2D:C2bE:C5a答案:E2.经典途径中激活的第一个补体成分是A:C4B:C1C:C3D:C2E:C5答案:B3.旁路途径从直接激活哪一种补体成分开始A:C2B:C4C:C5D:C3E:C1答案:D4.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是A:C4bC2aC3bB:C4bC3bC:C4bC2bD:C3bBbPE:C4bC2a答案:D5.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是A:C3BC2aB:C3bBbPC:C4bC2aC3bD:C3bnBbE:C4bC2b答案:C第六章测试1.T细胞分泌IL-2与其表面IL-2R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 DC提呈抗原活化特异性CD8+T细胞,CD8+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DC。

医学免疫学:第15章 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第15章 免疫耐受
克隆无能的细胞部分凋亡,部分可长期存 活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潜在因素
克隆无能原因
① 不能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 某些组织细胞不表达MHC-Ⅱ分子
② 缺乏第二活化信号 不成熟DC( iDC )不充分表达B7和MHC -Ⅱ 分子,不产生 IL-12 正常组织细胞不表达B7、CD40等 (炎症时可表达,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病)
2.抗原类型
原因:
聚合状态 单体状态
蛋白单体
不能被APC细胞提呈
免疫原 耐受原
T细胞不被活化
B细胞不产生抗体
蛋白聚体,情况正好相反
B细胞产生抗体
3.抗原免疫途径
口服引起局部免疫,但致全身耐受; 静脉注射无聚体抗原,可诱导耐受
4.抗原表位特点
抗原的不同表位,其作用不同,可诱导或抑 制免疫应答; 特定表位可活化Ts细胞
Tr的作用
实验: Medawar
耐受小鼠的淋巴细胞 → 正常小鼠 获得相同耐受性,移植皮肤也可存活 去除耐受小鼠的T,再转输给正常小鼠 移植皮肤不能存活
结论:耐受性可通过淋巴细胞的传输而转移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T细胞
Tr机制
针对外源性抗原 Tr → IL-10、 TGF-β(转化生长因子)
→ 抑制DC、Th / CTL
低带耐受 ( low—zone )
抗原剂量过高
诱导Ts细胞活化 抑制免疫应答
一般剂量越大诱导的耐受越持久
高带耐受 ( high—zone )
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量低, 耐受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
B细胞耐受的诱导,需要较大剂量的抗原, B细胞耐受持续时间短(数周)
Tolerance in T and B cells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第15章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第15章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细胞因子种类繁多,命名方法也不尽统一。许多细胞因子根据其产生细胞而命名。例如,淋巴因子(lymphokine)指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单核因子(monokine)来自于单核-巨噬细胞。由白细胞(leukocyte)分泌并作用于白细胞的细胞因子统称作interleukine(IL),取白细胞之间信号分子的意思,中文译作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目前统一命名的白介素有35种。
15-1细胞因子的主要特点(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ytokines)
内分泌素也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小,浓度低等特点,能够远距离调解组织器官的功能。细胞因子与与内分泌素不同,他们不由专门腺体分泌,而是来自多种不同的组织和细胞,以近距离调节为主。虽然已经发现200余种细胞因子,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结果来看,还有更多的细胞因子将被发现,他们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5-
(Classification andNamoclatureof Cytokine Receptor)
细胞因子受体的名称通常是在细胞因子名称后面加R(receptor)表示,如IL-2R代表IL-2的受体。细胞因子大多由两个亚单位组成,不同细胞因子受体又是共用一个亚单位。根据分子结构受体浆细胞因子受体分为四个家族:Ⅰ型细胞因子受体(classⅠcytokine receptor),也称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hematopoietin receptor family),此类受体的细胞外段有保守的半胱氨酸和Trp-ser-x-trp-ser序列,包括IL-2,IL-3,IL-4,IL-5,IL-7,IL-9,IL-13,IL-15,GM-CS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细胞因子的受体。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classⅡcytokine receptor),也称干扰素受体家族(interferon receptors family),包括IFN-α,INF-β,INF-γ和IL-10受体,此类受体的细胞外段有保守的半胱氨酸但无Trp-Ser-X-Trp-Ser序列.Ⅲ型受体以TNF受体超家族(TNFR-SF)为主,包括TNF受体(TNF-RⅠ和TNFR-Ⅱ),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 factor,NGF)受体CD40分子(为激活B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重要膜分子)和Fas分子(介导细胞发生调亡),CD30和CD27等多种膜分子。每个成员的胞外区均带有3-5个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重复单位,其中都带有4-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Ⅳ型则为趋化因子受体家族(chemokinereceptor family),是G-蛋白偶联受体,为7次跨膜蛋白,和相应的配体结合后经偶联GTP结合蛋白而发挥生物学作用。IL-8,MIP-1和RANTES的受体均属此类受体。CCR5和CXCR4是HIV在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上的辅助受体,HIV借助它进入细胞造成原发性感染。在体外实验中,CCR5的小分子拮抗剂可抑制HIV感染巨噬细胞,编码CCR5的基因具有多态性。某些个体的CCR5由于缺失32个碱基而发生移码突变,仅表达无功能的CCR5,这种个体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抗HIV的感染。

(完整版)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完整版)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第1章概论1.免疫学:2.免疫分子:3.补体:4.临床免疫学: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5.抗原抗体反应: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7.可逆性8.比例性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10.最适比(optimalratio)11.带现象(zonephenomenon)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12.免疫原(immunogen)13.半抗原14.免疫佐剂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第5章凝集反应16.凝集反应17.直接凝集反应18.间接凝集反应19.明胶凝集试验第6章沉淀反应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1页(共13页)20.沉淀反应21.絮状沉淀试验22.免疫浊度测定23.凝胶内沉淀试验24.单项扩散试验25.双向扩散试验26.免疫电泳技术27.对流免疫电泳28.火箭免疫电泳29.免疫电泳30.免疫固定电泳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31.补体32.免疫溶血法33.补体结合试验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34.感染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5.超敏反应36.Ⅰ型超敏反应37.Ⅱ型超敏反应38.Ⅲ型超敏反应39.Ⅳ型超敏反应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0.自身耐受41.自身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2页(共8页)42.自身免疫病43.自身抗体44.抗核抗体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5.免疫增殖性疾病46.免疫球蛋白增殖病47.本周蛋白48.血清区带电泳49.免疫电泳50.免疫固定电泳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51.免疫缺陷病5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53.肿瘤免疫学54.肿瘤抗原55.肿瘤标志物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56.移植5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58.移植排斥反应59.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60.血清学分型法二、填空题。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3页(共13页)第1章概论1.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架战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

15免疫预防及治疗

15免疫预防及治疗
第二十章 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2020/11/10
第一节 免疫预防
根据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原理,采用人 工方法将Ag/Ab制成各种制剂,接种于人 体,使其产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达到预 防某些疾病的目的。
2020/11/10
人工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 : 用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接种机体,使之
产生特异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全身发热、头痛、恶心,数天恢复。 5. 禁忌症:高热、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血管病、自
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2020/11/10
2020/11/10
三、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
抗毒素(antitoxin):外/类毒素→马→Ab 丙种球蛋白: 人特异性Ig:(含高效价特异性抗体且超敏反应发生率低)
来源①恢复期病人/含高效价特异性抗体供血者血浆
人工被动免疫 : 用抗体或抗血清等制剂,使之获得特异
免疫,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2020/11/10
2020/11/10
一、人工主动免疫生物制剂:
1、 (传统、常规)疫苗
种类
死疫苗
活疫苗
制剂性状 接种次数及量 稳定性 副作用
死亡的病原体
2-3次,用量大 (间隔7-10天) 稳定,易保存
无毒力回复突变
2020/11/10
4、 治疗性疫苗
广义的治疗性疫苗是指在已感染病原微生物 或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体中,通过诱生特异性的 免疫应答,达到治疗或防止疾病恶化的天然、人 工合成或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产品或制品。
19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Wright等就采用加热灭活的葡萄球菌治疗葡 萄球菌性皮肤病和慢性淋病等疾病,
治疗性疫苗主要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个体化 疫苗,另一种是通用型疫苗。由我国独立研发的基因治 疗药物今又生(重组腺病毒-p53基因颗粒) ,泰欣 生——中国第一个治疗性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抗癌新药

免疫学试题库 (15)

免疫学试题库 (15)

第十五章免疫耐受一、单项选择1. 与自身免疫耐受形成无关的机制是:A。

克隆清除B。

克隆不应答C。

Treg细胞的抑制作用D. 抗独特型网络的作用E. 补体系统功能不全2. 最易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刺激途径是:A. 口服B. 皮下注射C. 静脉注射D。

肌肉注射 E. 腹腔注射3.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在于:A. 前者为人工诱导B. 后者为人工诱导C。

前者为抗原特异性D。

后者为抗原特异性 E. 两者无差别4。

哪一个分子与BCR交联后传递抑制性信号:A.TCR B.FcμR C.FcγRⅡ—B D.CD19 E.CD215. 免疫耐受的定义是:A。

非特异性免疫低反应B。

机体对某种抗原特异的不反应性C. 机体免疫系统受损伤D。

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E。

机体免疫抑制的同义词6. 对抗原致免疫耐受描述错误的是:A。

抗原剂量太高或太低都可导致免疫耐受B. 单体抗原较其聚体容易导致免疫耐受C.特殊抗原表位及抗原表位的变异均可导致免疫耐受D.不易被Mφ处理提呈的抗原易致免疫耐受E。

静脉注射单体抗原不易致免疫耐受7。

对胸腺微环境内T细胞中枢耐受形成描述错误的是:A. 需发育至表达功能性抗原识别受体(TCR—CD3)阶段B。

TCR需与基质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呈高亲和力结合C. 通过阴性选择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致克隆消除D。

可消除所有自身抗原应答的T细胞克隆E.可显著减少生后的自身免疫病的发生8. 口服免疫原最不可能建立的是:A. 局部胃肠黏膜免疫耐受B.全身免疫耐受 C. 免疫分离D.外周T细胞免疫耐受E.外周B细胞免疫耐受9. 导致机体对肿瘤免疫耐受的因素有:A.肿瘤特异抗原及相关抗原密度低B。

肿瘤细胞MHC分子表达下调或丢失C. APC的B7、CD40下调D.上列A和B两项E.上列A、B和C三项10. 皮下多次注射小剂量变应原可达脱敏目的是因为:A.可诱导IFN-γ及TGF-β产生B.抑制IgE型抗体的产生C.促进IgG的产生D.上列A和B两项E.上列A、B和C三项11。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三)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三)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E.移植排斥反应答案C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B.肿瘤C.超敏反应D.自身免疫病E.免疫缺陷病答案D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B.巨噬细胞C.中性粒细胞D. B细胞E. T细胞答案B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4.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答案A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包括免疫细胞的发育过程。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答案D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5.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B. C3C. C4D. C5E. C4Bp答案B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7.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B.淋巴因子C.生长因子D.抗体E.集落刺激因子答案D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

A. IgMB. IgAC. IgGD. IgEE. IgD答案C解析IgG是体内抗感染的最主要的抗体。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第1章概论1.免疫学:2.免疫分子:3.补体:4.临床免疫学: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5.抗原抗体反应: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7.可逆性8.比例性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10.最适比optimalratio11.带现象zonephenomenon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12.免疫原immunogen13.半抗原14.免疫佐剂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第5章凝集反应16.凝集反应17.直接凝集反应18.间接凝集反应19.明胶凝集试验第6章沉淀反应20.沉淀反应21.絮状沉淀试验22.免疫浊度测定23.凝胶内沉淀试验24.单项扩散试验25.双向扩散试验26.免疫电泳技术27.对流免疫电泳28.火箭免疫电泳29.免疫电泳30.免疫固定电泳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31.补体32.免疫溶血法33.补体结合试验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34.感染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5.超敏反应36.Ⅰ型超敏反应37.Ⅱ型超敏反应38.Ⅲ型超敏反应39.Ⅳ型超敏反应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0.自身耐受41.自身免疫42.自身免疫病43.自身抗体44.抗核抗体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5.免疫增殖性疾病46.免疫球蛋白增殖病47.本周蛋白48.血清区带电泳49.免疫电泳50.免疫固定电泳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51.免疫缺陷病5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53.肿瘤免疫学54.肿瘤抗原55.肿瘤标志物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56.移植5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58.移植排斥反应59.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60.血清学分型法二、填空题;第1章概论1.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架战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2.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经验时期、免疫学科形成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3.为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免疫系统的三大生理功能分别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4.免疫应答的过程主要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效应阶段5.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6.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分别是:经典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7.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主要的结合力有: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力;8.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主要的特点有: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9.组织细胞或培养细胞可溶性抗原的制备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反复冻融法、超声破碎法、自溶法、酶处理法、表面活性剂处理法任写出二种均可得分;10.在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过程中,可溶性抗原的纯化方法:超速离心法、选择性沉淀法、凝胶过滤法、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析法等任写出二种均可得分;11.在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过程中,纯化抗原的鉴定的内容主要有:蛋白含量测定、分子量测定、纯度鉴定、免疫活性鉴定;12.在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过程中,抗血清的鉴定内容有:抗体特异性的鉴定、抗体效价的鉴定、抗体纯度的鉴定、抗体亲合力的鉴定;第5章凝集反应13.在凝集反应中,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主要有: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协同凝集反应;14.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方法;第6章沉淀反应15.免疫电泳技术类型主要包括:对流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第14章免疫细胞的分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技术16.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实验中,对分离介质的基本要求有:对细胞无毒、基本等渗、不溶于血浆或分离物质、有一定密度;17.在淋巴细胞分离过程中,其中的单核细胞去除方法有:贴壁黏附法、吸附柱过滤法、磁铁吸引法、Percoll分层液法; 第15章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18.在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方面,针对T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有:T细胞增殖试验、 T细胞分泌功能测定、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体内试验;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19.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20.在乙肝病毒检测的过程中,主要检测的五项指标有: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21.在先天性感染中,临床上将以上4种病原菌称为“TORCH”,为产前检查的重点项目,分别是:弓形体、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2.根据免疫反应的速度和组织损伤的机制不同,将超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第 I 型速发型超敏反应、第II 型细胞毒或溶细胞型超敏反应、第III型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第IV 型延缓型或迟发型超敏反应;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3.在抗核抗体ANA检测方法中,常见的ANA荧光图形有:周边型核膜性、均质性、斑点性、核仁型、着丝点型;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4.在免疫增殖性疾病中,常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有: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25.在免疫增殖性疾病中,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有:血清区带电泳、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本周蛋白的检测;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26.在免疫缺陷性疾病中,常见的免疫缺陷病一般特征包括:反复感染、恶性肿瘤、伴发自身免疫病、遗传倾向、多系统病变;27.在免疫缺陷性疾病中,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有: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病;28.在免疫缺陷性疾病中,继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有:继发性T细胞功能缺陷、继发性低丙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继发性补体缺陷;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29.在常见肿瘤标志物中,胚胎抗原类肿瘤标志物主要有:甲胎蛋白、癌胚抗原;30.在常见肿瘤标志物中,酶类肿瘤标志物主要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α-L-岩藻糖苷酶测定AFU;31.在常见肿瘤标志物中,激素类肿瘤标志物主要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降钙素calcitonin, CT;32.在常见肿瘤标志物中,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主要有:β2-微球蛋白β2M 、铁蛋白;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33.在移植免疫实验中,排斥反应类型主要包括四种,分别是: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34.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有:肾脏移植、肝脏移植、心脏移植与心肺联合移植、骨髓与其他来源的干细胞移植;三、单项选择题1.免疫应答是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依次分为哪几个阶段AA. 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效应阶段B. 效应阶段、识别阶段、活化阶段C. 活化阶段、效应阶段、识别阶段D. 活化阶段、识别阶段、效应阶段2.抗原抗体反应形成明显沉淀物的最佳条件为CA. 抗体略多于抗原B. 抗原略多于抗体C. 抗原抗体比例合适D. 抗体显着多于抗原3.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AA. 特异性B. 比例性C. 可逆性D. 阶段性4.弗氏不完全佐剂的组成包括 BA. 液状石蜡、羊毛脂、卡介苗B. 液状石蜡、羊毛脂C. 液状石蜡、卡介苗D. 羊毛脂、卡介苗5.沉淀反应中的钩状效应是因为BA. 抗体过量B. 抗原过量C. pH浓度过高D. pH浓度过低6.细胞活力测定常用的简便方法是BA. 伊红染色B. 台盼蓝染色C. HE染色D. 美蓝染色7.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为CA. <40%B. 40%~50%C. 60%~80%D. 80%8.在CH50试验中,溶血程度和补体含量之间的关系为 BA. 直线B. S形曲线C. 抛物线D. 正态分布曲线9.正常血清中,补体含量最高的是CA. C1B. C2C. C3D. C410.发生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始动环节是 BA. 大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B. 中等大小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C. 小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D. 补体激活11.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NA有多种核型,不正确的是DA. 周边型B. 均质型C. 斑点型或颗粒型D. 原生质型12.血清中检测到M蛋白不提示下列疾病DA. 多发性骨髓瘤B. 巨球蛋白血症C. 重链病或轻链病D. 肾病13.本-周蛋白的本质是BA. 尿中微球蛋白B. 尿中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C. 尿中游离的白蛋白D. 尿中游离的管型物14.多发性骨髓瘤属于哪种细胞异常CA. T细胞B. B细胞C. 浆细胞D. 单核细胞15.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缺乏,一般应考虑何种病 CA. 轻链病B. 重链病C. 免疫缺陷病D. 免疫增殖病16.切除胸腺的新生动物的淋巴结中缺乏何种细胞 BA. B淋巴细胞B. T淋巴细胞C. 粒细胞D. 巨噬细胞17.沉淀反应中抗体过量的现象称为AA. 前带B. 后带C. 等价带D. 带现象18.弗氏完全佐剂的组成包括AA. 液状石蜡、羊毛脂、卡介苗B. 液状石蜡、羊毛脂C. 液状石蜡、卡介苗D. 羊毛脂、卡介苗19.直接Coombs试验检测的抗体是AA. 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GB. 游离的IgGC. 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MD. 游离的IgM20.单项扩散试验出现双环的沉淀线是因为DA. 两种抗原B. 两种抗体C. 抗体为多克隆抗体D. 抗原为性质相同的两个组分扩散率不同21.Ficoll液单次密度梯度离心后外周血细胞分布由上至下依次为CA. 单个核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粒细胞、红细胞B. 血小板和血浆、粒细胞、单个核细胞、红细胞C. 血小板和血浆、单个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D. 血小板和血浆、单个核细胞、红细胞、粒细胞22.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后,其形态学特征为BA. 细胞大小由大变小B. 出现核仁1~4个C. 胞浆内空泡逐渐消失D. 细胞伪足消失23.溶血空斑试验用于检测下列何种细胞的功能BA. T细胞B. B细胞C. NK细胞D. 吞噬细胞24.Boyden小室常用于测定 BA. 白细胞吞噬功能B. 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C. 白细胞杀伤功能D. 淋巴细胞抑制功能25.在溶血反应中检测试剂中,加入少量钙、镁离子的目的是CA. 使反应液保持等渗B. 抑制补体的活性C. 有助于补体激活D. 维持反应液的pH值26.乙型肝炎感染后最早出现的病毒标志物是AA. HBsAgB. HBeAgC. HBcAgD. 抗-HBs27.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条件是CA. 母亲Rh+、胎儿Rh+B. 母亲Rh+、胎儿Rh-C. 母亲Rh-、胎儿Rh+D. 母亲Rh-、胎儿Rh-28.造成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免疫损伤的主要机制是 CA. I超敏反应B. II超敏反应C. III超敏反应D. IV超敏反应29.人类MHC位于第几对染色体上 CA. 第12对染色体短臂B. 第12对染色体长臂C. 第6对染色体短臂D. 第6对染色体长臂30.HLA交叉配型的目的是 BA. 检测供者血清有无抗受者HLA抗体B. 检测受者血清有无抗供者HLA抗体C. 检测供者淋巴细胞表面的HLA抗原D. 检测受者淋巴细胞表面的HLA抗原四、简答题第1章概论1.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主要功能分别是什么2.在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中,现代免疫学检验技术包括哪些方法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3.抗原抗体反应有哪些影响因素4.什么是标记免疫技术标记免疫技术按检测现象可分为哪些类型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5.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有哪些6.连接半抗原的载体有哪些制备半抗原性免疫原的方法有哪些7.免疫佐剂有哪些种类其作用机制是什么8.动物采血有哪些方法9.抗血清的鉴定包括哪些内容第5章凝集反应10.什么叫直接凝集反应什么叫间接凝集反应它们之间有何不同11.叙述抗球蛋白试验的类型、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第6章沉淀反应12.单向扩散试验的概念和应用13.平板法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的概念和应用14.免疫固定电泳的概念及临床应用15.抗原性质分析出现哪三种结果现象结果解释第14章免疫细胞的分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技术1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其分离介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7.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富含淋巴细胞,但又混杂有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请问去除单核细胞的方法有哪些第15章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18.T细胞功能检测内容有哪些19.B细胞功能检测内容有哪些20.NK细胞活性测定方法有哪些21.在检测T细胞的功能时,可选择T细胞增殖试验,请回答其基本原理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22.在补体总活性测定中,一般采用CH50测定法,请说明其基本原理;23.在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中,一般采用免疫溶血法,请简述其概念及原理;24.请简述补体结合试验的概念、实验原理及结果解释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25.请列出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种类26.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志物主要检测指标有哪些27.在临床中,乙肝病毒检测常见的指标俗称:两对半有哪些28.什么叫先天性感染常见的病原菌“TORCH”只要只的是哪些病毒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9.试比较Ⅰ~Ⅳ型超敏反应特点30.使用青霉素可能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简述其发病机制; 答:青霉素临床应用时有可能引起的超敏反应类型有:I、II、III、IV型;1I 型超敏反应:指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其发病机制是青霉素本身并无免疫原性,其降解产物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而产生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使用青霉素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2II 型超敏反应:指青霉素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其发病机制是青霉素降解产物能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与和药物结合的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作用,引起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III型超敏反应:指使用大剂量青霉素等药物可引起类似血清病样的反应,其发病机制是因为患者体内已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大剂量药物尚未完全排除,两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所致;4IV型超敏反应:指青霉素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其发病机制是青霉素小分子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使T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可发生接触性皮炎;31.血清病与血清过敏性休克分属哪型超敏反应比较发病机制;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2.自身免疫病都具有哪些共同特性33.什么叫自身抗体,其主要特点有哪些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4.在免疫增殖性疾病中,常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有哪些35.在免疫增殖性疾病中,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有哪些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36.请列出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37.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有哪些38.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有哪些39.什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临床特点及典型特征是什么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40.什么叫肿瘤抗原,其产生的可能机制有哪些41.什么叫肿瘤标志物,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具有哪些特性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42.什么叫移植排斥反应,根据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免疫损伤机制和组织病理改变,如何进行分类43.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有哪些44.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包括哪些方面。

医学免疫学笔记汇总(1~15章)

医学免疫学笔记汇总(1~15章)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 ):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①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能力过弱可发生免疫缺陷;过强可导致超敏反应 ②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③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 ):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实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适应性免疫具有三大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免疫学发展时期可分为: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2.1 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bone marrow ){ 血窦造血组织{ 造血细胞 基质细胞:提供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由基质细胞产生的造血生长因子(GM-CSF, SCF, IL-3、4、6、7)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

HSC {髓样SC →RBC 、PLT 、粒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样SC →B 细胞、T 细胞、NK 细胞人HSC 表面标志:CD34、CD117【骨髓的功能:】①产生各类免疫细胞和血细胞②B 细胞、NK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二、胸腺(thymus ){ 胸腺细胞: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 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 ):TEC 、DC 、M∅皮质内多为胸腺细胞(85~90%);髓质内多为上皮细胞,常见胸腺小体。

胸腺微环境——决定T 细胞增殖、分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胸腺的功能:】①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③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可调节外周免疫器官)2.2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一、淋巴结(lymph node ){ 浅皮质区(B 细胞区)副皮质区(T 细胞区)髓质:髓索+髓窦:有DC 、HEV淋巴结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75% B :25%)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接受抗原刺激、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部位之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④过滤作用(滤淋巴液)二、脾(spleen ){ 白髓:中央动脉+(PALS 、脾小结、边缘区)红髓:脾索+脾血窦脾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40% B :60%)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主要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应答③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等)④过滤作用(滤血)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主要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的主要部位。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举例:淋巴细胞 (CD25+CD4+T细胞, 免疫耐 受小鼠) 转 输给正常小鼠 引起 对相同抗原(同耐受小 鼠)的耐受。
独特型(抗抗体)网络
可能机制: ①大量抗id抗体能造成独特型阳 性B细胞耗尽。 ②独特型抗体可作用于T、B细 胞上的独特型抗原决定簇,使 T、B细胞耐受。 ③自身抗id抗体可不B细胞上的 抗原受体结合而抑制抗体产生。 ④大量抗id抗体的存在可诱导 Treg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
直接原因 特异性免疫细胞被 清除或不能被活化 诱生机理 免疫系统未成熟、 免疫力减弱,抗原 性状改变 特异性 针对特异抗原
免疫细胞发育缺损或增 殖分化障碍 先天免疫缺损,应用X射线、免疫抑制药物、 抗淋巴细胞抗体等 无
免疫耐受的分类
根据抗原的不同可分为: 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对自身成分耐受 诱导性耐受(induced tolerance):对非己异物耐 受,需特定条件诱导
1)Owen 的观察 1945年 异卵双生牛: 血型嵌合体 (chimeras),皮片移 植互不排斥,无关 牛皮片排斥

owen等设想,可能 是在胚胎期接触同 种异型抗原诱导而 诱导了免疫耐受的 产生。
二、人工诱导免疫耐受
2)Medawar等---实验性免疫耐受 Medawar的实验证实:当体内免疫细胞处于早期 发育阶段,人工可诱导其对非己抗原的耐受.
中枢耐受丌能解释所有自身耐受问题

在正常成年动物体内已发现存在能够识别 自身组织抗原的B细胞或T细胞。
DC及MΦ必须合成 所有的自身抗原
所有的自身抗原必 须由它们带到胸腺
某些抗原丌在胸腺表达 某些抗原只在成年期表达
以胸腺为例
二、外周耐受形成机制
耐受原:自身抗原、非自身抗原 产生机制:

21免疫学教案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

21免疫学教案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

预防兽医教研室课程名称:兽医免疫学使用教材:兽医免疫学授课教师:第21 次课,本次课2学时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年级班次授课时间课堂类型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动物医学本科章节题目第二十一章免疫缺陷目的要求本节重点本节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步骤教学方法时间分配(min)复习上节课内容。

新课导入。

第一节原发性免疫缺陷(一)先天性B淋巴细胞相关免疫缺陷(二)先天性t细胞缺陷(三) B细胞和T细胞混合性免疫缺陷1.马的SCID2.体液—细胞综合免疫缺陷3.鼠的SCID4.犬的SCID(四)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症(五)补体系统缺失(六)吞噬系统缺失1.牛白细胞黏附缺陷2.犬白细胞黏附缺陷3.Chedick—Higashi第二节继发性免疫缺陷(一)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二)营养缺乏引起的免疫缺陷(三)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缺陷(四)传染性因子引起的免疫缺陷1.人的艾滋病2.哺乳动物免疫缺陷病毒3.禽的免疫缺陷病毒(1)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2)鸡马立克氏病病毒32105151520阿可教教学内容与步骤教学方法时间分配学过程(min)(3)鸡白血病病毒(4)鸡传染性贫血病毒(5)呼肠孤病毒(6)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五)初生畜禽被动免疫水平低下15本节课小结2讨论、思考题、作业1.原发性免疫缺陷有哪些类型,其遗传机制是什么?2.哪些因素有可能诱发继发性免疫缺陷?3.在规模化动物饲养中,继发性免疫缺陷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3参考书目《兽医免疫学》,崔治中崔保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动物免疫学》(第二版)杨汉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兽医免疫学》(第二版),杜念兴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免疫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全)

免疫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全)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口腔111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 A2. A3. D4. D5. A6. B7. D8. B9. C 10. B 11. A 12. C13. C 14. D二、填空题1. 中国2. 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组织和器官3. 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4. 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5. 超敏反应,免疫缺陷,自身免疫,肿瘤/病毒持续感染6. 识别阶段,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三、名词解释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四、简答题1.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生理表现和病理表现。

基本功能生理性表现病理性(异常)表现免疫防御抵御、清除入侵病原微生物等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免疫自稳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成分耐受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肿瘤、病毒持续感染2.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固有免疫的特点是:生来具有,可遗传,相对稳定;作用无特异性;应答迅速,在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但无免疫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是:后天获得,不可遗传;作用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性,在感染后期及防止再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一、单项选择题1. B2. B3. D4. D5. D6. A7. B8. A二、填空题1. 骨髓,胸腺,淋巴结,脾,黏膜免疫系统(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2. 骨髓,胸腺三、名词解释1.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2.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四、简答题1.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的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免疫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所组成。

第15章 免疫耐受(1).ppt

第15章 免疫耐受(1).ppt

单体抗原 不能使BCR交联
B克隆无能
病原体感染可经分子模拟或旁路活化激活处于免疫 忽视的自身应答性T 细胞,而导致自身免疫。
Clonal anergy in T cells
高带和低带耐受
3. T细胞耐受和B细胞耐受
诱导 Ag剂量 持续
T
B






医学免疫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
抗原类型及剂型
蛋白单体 ----不易被APC吞噬和提呈,不能活化T 细胞,不易产生抗体。
蛋白聚体 ----容易被APC吞噬和提呈。
抗原免疫途径
静脉注射及口服抗原----易导致全身耐受
一、中枢耐受(不完全) 机制:克隆清除
二、外周耐受 机制:克隆清除、免疫忽视、克隆无能 Treg、 TGF-β/IL-10 免疫隔离部位
一、中枢耐受(不完全)
克隆清除 T、B在中枢免疫器官的阴性选择
自身抗原 不成熟自身反应性T、B
凋亡
BCR受体编辑 B细胞不应答
不完全耐受: 有些外周器官的组织特异性抗原,不 在胸腺及骨髓基质细胞表达,相应的自身反应性T、 B克隆不被清除,而可发育成熟输至外周,但处于 克隆无能或克隆不活化状态。
的变异,均会导致免疫耐受 --T细胞活化缺乏第二信号;缺乏生长及分化
因子,使T细胞不能克隆扩增、分化,可导 致免疫耐受
1. 抗原因素
抗原剂量
抗原剂量过低,不 足以激活T及B细胞
低带耐受
抗原剂量过高
诱导凋亡或Ts细胞活化
高带耐受
抗原剂量太低或太高引起的免疫耐受,分别称为低 带耐受(low-zone)和高带耐受(high-zone).
➢ Differentiation state of cell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免疫缺陷免疫系统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系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疾病的易感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决定于遗传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后天发育的环境。

目前关于免疫的遗传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与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连锁的免疫应答基因,控制着机体对特定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的能力,并通过编码细胞膜上的表面抗原分子,控制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②血型抗原的基因控制,补体、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基因表达,H-Y抗原与性别分化及某些遗传疾病的发病机制等;③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的基因结构和控制及其多样性,同种异型等的遗传控制。

本章主要讨论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结构、遗传调控和遗传性免疫缺陷等问题。

第一节红细胞抗原遗传与新生儿溶血症一、红细胞抗原的遗传系统1900年,Landsteiner首次发现了人类的ABO血型。

迄今为止,在人类中已经发现了23个红细胞抗原系统。

表15-1列出了这23个血型抗原系统的简况。

表15-1 23个红细胞血型系统编码系统命名系统符号抗原数基因命名染色体定位001 ABO ABO 4 ABO 9q34.1-q34.2 002 MNS MNS 40 GYPA,GYPB,GYPE 4q28-q31003 P P1 1 P1 22q11.2-qter 004 Rh Rh 45 RHD, RHCE 1p36.2-p34 005 Lutheran LU 18 LU 19q12-q13 006 Kell KEL 22 KEL 7q23007 Lewis LE 3 FUT3 19p13.3008 Duffy FY 6 FY 1q22-q23009 Kidd JK 3 J K 18q11-q12 010 Diego DI 9 AEI 17q12-q21 011 Yt YT 2 ACHE 7q22012 Xg XG 1 XG Xp22.32013 Scianna SC 3 SC 1p36.2-p22.1 014 Dombrock DO 5 DO (未知)015 Colton CO 3 AQP1 7p14016 Landsteiner-Wiener LW 3 LW 19p13.2-cen 017 Chido/Rodgers CH/RG 9 C4A, C4B 6p21.3018 Hh H 1 FUT1 19q13019 Kx KX 1 KX Xp21.1020 Gerbich GE 7 GYPC 2q14-q21 021 Cromer CROM 10 DAF 1q32022 Knops KN 5 CR1 1q32023 Indian IN 2 CD44 11p13血型系统的抗原物质可以使用血清学方法予以检测。

这些抗原由一个或数个紧密连锁基因位点所编码。

与临床关系最紧密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是ABO和Rh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是正常人血清中已知惟一存在天然抗体的血型系统。

除红细胞外,许多其他组织细胞中(如淋巴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等)也存在该系统的抗原,因此红细胞外的ABO系统又称为组织血型(histo-blood group)抗原,它是输血和器官移植中重要的血型系统。

此外,80%的汉族个体的体液中(脑脊液除外)也存在ABO抗原物质,为分泌型ABO抗原;血清中的ABO天然抗体是如何产生的,目前还不清楚。

ABO抗原物质由三组基因(I A-I B-i、H-h和Se-se)所编码,这三组基因各有自己的座位,其中I A-I B-i位于9q34.1-q34.2,与胸苷激酶连锁,H-h与Se-se紧密连锁,位于19号染色体上。

I A基因的编码产物为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该酶的作用是将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到H抗原上形成A抗原;I B基因的编码产物为D-半乳糖转移酶,该酶的作用是将D-半乳糖转移到H抗原上形成B 抗原。

I A、I B均为显性基因,而i基因则为隐性基因(无编码产物)。

I A/I B基因型的个体表现出共显性,既有A抗原,也有B抗原,形成AB型血型。

i/i基因型的个体既无A抗原,也无B抗原,形成O型血型。

I A/ I A和I A/i形成A型血型;I B/I B和I B/i形成B型血型。

H基因的编码产物为L-岩藻糖转移酶,该酶的作用是将L-岩藻糖转移到前体物质(precussor substances,PS)上形成H抗原(图15-1)。

1952年Bhende在印度孟买发现了一个特殊的血型家系,O型个体与A型血的人婚配后生有AB型子女。

研究发现,这种O型个体中H抗原是阴性的,H基因突变为无效的h基因,不能产生H抗原。

尽管这样的个体可能含有I A或/和I B基因,但不能产生A抗原或/和B抗原,但其I A或/和I B基因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这种特殊的O型称为孟买型(Bombay phenotype),用Oh表示。

Se基因的产物也是L-岩藻糖转移酶,功能与H基因相同,但其主要在分泌腺中发挥作用,它决定了个体是否为分泌型个体。

Se/Se、Se/se基因型的个体为分泌型;se/se基因型的个体为非分泌型。

常规ABO血型的检测主要应用血清学方法,即利用已知抗体检测抗原或已知抗原检测抗体。

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ABO 精细分型已经在一些实验室中开展,取得了良好的验证和效果。

(二)Rh血型系统1940年Landsteiner和Wiener发现,以恒河猴(macaque)红细胞免疫家兔,家兔的抗血清能够凝集约85%的白种人红细胞。

由此可将人群划分为Rh阳性(凝集者)和Rh阴性(不凝集者)两大类。

与此相关的血型系统称为Rh血型系统。

Rh阳性者红细胞表面含有Rh 抗原,Rh阴性者红细胞表面不含有Rh抗原,但体内也不含Rh天然抗体。

Rh阴性个体经Rh阳性红细胞致敏后可产生抗体。

我国Rh阴性者比例不到1%。

Rh血型遗传机制曾有不同学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才统一起来。

编码Rh抗原的基因位于1p p34-36.2,由紧密连锁的两个相关结构基因RHD和RHCE组成。

RHD编码D/d抗原,RHCE编码C/c和E/e抗原,两个基因紧密连锁,单倍型排列有8种形式,即Dce、dce、DCe、dCe、DcE、dcE、DCE和dCE,均为共显性基因。

理论上在人群中应该有6种抗原,即C、c、D、d、E和e,但d抗原始终未被发现。

有研究报道d基因实际上是D基因的突变或缺失,为无效基因。

在发现的5种抗原中,D的抗原性最强,其次为E、C、c、e。

Rh阳性个体既有RHD基因,也有RHCE基因,而Rh 阴性个体仅有RHCE基因。

从结构上来说,C、c、E、e都是一条跨膜12次的肽链,由于某些位点氨基酸的变化而表达出不同的抗原表位(但不含D抗原表位),因而可被不同的抗体所识别,这些抗原均由RHCE基因编码。

D抗原也是一条跨膜12次的肽链,也有抗原表位变化(但不含C、c、E、e抗原表位),由RHD基因编码。

二、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溶血症(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或称胎儿有核细胞增多症(erythroblastosis fetalis),系由胎母红细胞抗原不相容所致。

在妊娠2个月时,5%~10%孕妇外周血中可以找到胎儿红细胞;妊娠7~9个月时,可达到10%~20%,其数量在0.1~30ml不等。

进入母体的胎儿细胞有可能作为异物引起免疫应答反应,使母体产生免疫性不完全抗体IgM,并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循环,导致对胎儿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

新生儿溶血症的症状大多数比较轻,并且出生时无明显贫血,几天后出现贫血和黄疸,少数病例可导致死胎、流产或早产;或出生后即表现出贫血、水肿、肝脾肿大、腹水、心脏扩大,死亡率较高,幸存者常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和运动能力障碍。

在所有红细胞血型系统中,ABO血型不和所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症最为常见,约占85%;其次为Rh血型系统,约占14.5%,其他血型系统则极少。

(一)ABO血型不相容溶血症理论上,任何母婴ABO血型不和均可引起溶血,但实际上,ABO 溶血病好发于O型母亲所生的A型婴儿,B型婴儿次之。

之所以好发于A型婴儿是由于A抗原的抗原性大于B抗原。

虽然母体中抗A和抗B抗体均为IgM,一般不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但也有人能够产生IgG型抗A和抗B抗体,它们能够进入胎儿体内。

具有IgG 型抗A和抗B抗体的O型母亲比A型或B型母亲明显为多,而且抗体平均效价也较高,所以O型母亲好发。

胎儿体内的血清和组织中A 抗原和B抗原对进入体内的抗体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溶血病的发生。

(二)Rh血型不相容溶血症Rh溶血病好发于母亲是Rh阴性而新生儿是Rh阳性的新生儿中,由于我国Rh阴性个体很少,所以发病比例并不高,但病症较ABO新生儿溶血重。

Rh溶血病很少发生于第一胎,因为进入母体的胎儿细胞数量少,产生的抗体也少,不至于引起胎儿或新生儿溶血。

在第一次分娩时(或自然流产、人工流产、剖腹产等),由于胎盘损伤、渗血,可有一定数量的胎儿细胞进入母体,使其致敏。

当再次妊娠时,再次进入母体的胎儿细胞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是“再次免疫”,几天之内就可以产生足够的抗体,并且是容易穿透胎盘的IgG型抗体,因而造成胎儿溶血。

如果母亲在妊娠第一胎前接受过Rh阳性血液的输血,或当年母亲本人出生时,有其母亲Rh阳性血液进入,使其已经致敏,这种情况就有可能导致第一胎胎儿溶血。

生过Rh溶血病患儿的母亲,再次妊娠时是否会再发,取决于胎儿父亲是否为Rh阳性纯合子,如是纯合子则以后每胎都不能幸免;如是杂合子则有1/2再发风险。

Rh溶血病的病症较重,常导致胎儿宫内死亡或新生儿黄疸。

为了防止Rh溶血病的发生,可在第一胎出生后72小时内给予母亲抗D血清制剂注射,以破坏母体内的胎儿细胞,再次妊娠到29周时,再次注射抗D血清制剂,可有效地防止Rh溶血病。

对Rh阴性个体的各种原因流产、宫外孕以及输过Rh阳性血液者,也应该注射抗D血清制剂。

第二节HLA系统与医学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又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它分布在所有有核细胞表面,由于这类抗原首先在白细胞上发现,所以被称为白细胞抗原,这类抗原决定着机体的组织相容性,对排斥应答起着决定性作用。

编码这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在人类称为HLA复合体,或称HLA系统。

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十分迅速,为许多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HLA复合体是人类中最复杂、最富有多态性的遗传系统。

HLA 复合体位于6p21.31,全长3600kb,已经确定的基因位点有224个,其中128个为功能型基因,具有表达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