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机制
[医学考研]内科学: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医学考研]内科学: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https://img.taocdn.com/s3/m/be766b5f4693daef5ff73d8d.png)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引言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本节最重要内容,又以辅助检查,并发症及溶栓治疗考察多,需仔细掌握。
考纲要求掌握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包括介入性治疗原则)真题回顾2015 男,72 岁,因胸痛24h,诊断前壁心梗入院,常规接受药物治疗,入院后第4 天,患者再次感心前区疼痛,持续约30min,查体心尖部内侧可闻及收缩中晚期高调短促附加音伴收缩晚期杂音,与呼吸运动无关,患者新出现的附加音最可能是A 心包摩擦音B 开瓣音C 喀喇音D 第四心音答案:C知识点解析1. 定义: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缺血坏死,大多是在冠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
通常原因为在冠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糜烂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 病理(2000,2003)(1)冠状动脉病变:绝大多数AMI 患者冠脉内可见在粥样斑块基础上有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
左前降支闭塞,引起左心室前壁,心尖部,下侧壁,前间隔和二尖瓣前乳头肌梗死;右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左心室膈面(右冠状动脉占优势时),后间隔和右心室梗死,并可累及窦房结和房室结;左回旋支闭塞,引起左心室高侧壁,膈面(左冠状动脉占优势时)和左心房梗死,可能累及房室结。
(2)心肌病变:病理上,大块的梗死累及心室壁的全层或大部分者常见,称为透壁性心肌梗死。
3. 临床表现(1989,1990)A. 症状(1)疼痛:最先出现,硝酸甘油不缓解。
(2)全身症状:发热(鉴别),心动过速等,由坏死物质被吸收引起。
(3)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 组织灌注不足有关。
(4)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每分钟 5 次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R on T ), 常为室颤先兆。
心血管系统执考笔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血管系统执考笔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https://img.taocdn.com/s3/m/ffd0cf3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8.png)
心血管系统执考笔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概念STEMI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通常原因为在冠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糜烂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
临床表现与梗死的面积大小、部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情况密切相关。
1.先兆50% ~81. 2 % 的病人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恶化型心绞痛)为最突出。
2.症状(1)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诱因多不明显,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
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或有濒死感。
(2)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计数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被吸收所引起。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 24~48小时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 ℃左右,很少达到39℃ ,持续约一周。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账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
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4)心律失常:见于75% -95% 的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天,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
(6)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发生率约为32% ~ 48%。
3.体征(1)心脏体征:心脏浊音界可正常也可轻度至中度增大。
(2)血压:除极早期血压可增高外,几乎所有病人都有血压降低。
其他可有与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相关的其他体征。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心电图常有进行性改变,对诊断、定位、定范围、评估病情演变和预防都有帮助。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教学及宣教)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教学及宣教)](https://img.taocdn.com/s3/m/9125bcd4b90d6c85ed3ac61f.png)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疾病概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指具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持续超过20min,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浓度升高并有动态演变,心电图具有典型的ST段抬高的一类急性心肌梗死。
STEMI 病理基础主要是冠脉斑块损伤的基础上诱发急性闭塞性血栓,病理学形态研究证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冠脉内含大量纤维蛋白的红色血栓,而NSTEMI为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
这一点病理学形态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是因为者病理学形态不同,才导致了两者心电图改变不同,治疗手段不尽相同(药物溶栓适宜STEMI,但不宜用于NSTEMI)。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病变绝大多数AMI患者冠脉内可见在粥样斑块的基础上有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但是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管腔闭塞者中,个别可无严重粥样硬化病变。
此外,梗死的发生与原来冠状动脉受粥样硬化病变累及的支数及其所造成管腔狭窄程度之间未必呈平行关系。
1.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引起左心室前壁、心尖部、下侧壁、前间隔和二尖瓣前乳头肌梗死。
2.右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左心室膈面(右冠状动脉占优势时)、后间隔和右心室梗死,并可累及窦房结和房室结。
3.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引起左心室高侧壁、膈面(左冠状动脉占优势时)和左心房梗死,可能累及房室结。
4.左冠状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左心室广泛梗死。
右心室和左、右心房梗死较少见。
心肌病变冠状动脉闭塞后20~30分钟,受其供血的心肌即有少数坏死,开始了AMI的病理过程。
1~2小时之间绝大部分心肌呈凝固性坏死,心肌间质充血、水肿,伴多量炎症细胞浸润。
以后,坏死的心肌纤维逐渐溶解,形成肌溶灶,随后渐有肉芽组织形成。
大块的梗死累及心室壁的全层或大部分者常见,心电图上相继出现ST段抬高和T波倒置、Q波,称为Q波MI,或称为透壁性心梗,是临床上常见的典型AMI。
它可波及心包引起心包炎症;波及心内膜诱致心室腔内附壁血栓形成。
重点病种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PDCA1
![重点病种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PDCA1](https://img.taocdn.com/s3/m/8b9295a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f.png)
重点病种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PDCA1
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PDCA1)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其特征是心电图中ST段出现明显的抬高。
本文将介绍PDCA1的定义、病因、症状和治疗等方面的重点内容。
定义
PDCA1是一种心脏疾病,通常表现为心电图中ST段抬高超过0.1mV。
该病往往发生在心肌梗死、冠心病等病例中。
病因
PDCA1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冠脉狭窄、冠脉栓塞、冠脉供
血不足等。
这些因素导致心肌缺血或缺氧,从而引起ST段的抬高。
症状
PDCA1的主要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和出汗等。
病
情严重时,可能出现晕厥、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症状。
治疗
PDCA1的治疗目标是恢复心肌血供,减轻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抗心绞痛药物。
介入治疗通常采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血栓清除术,可帮助恢复冠脉血流。
心脏起搏器植入可用于治疗伴有心动过速或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
总之,PDCA1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症状明显且病因复杂。
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急性ST段抬高型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https://img.taocdn.com/s3/m/8a7cda0e79563c1ec5da71ce.png)
(四)体征 AMI时心脏体征可在正常范围内,体征异常者大多数无特征 性:心脏可有轻度至中度增大;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尖区第一 心音减弱,可出现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反映左室舒张压和 舒张期容积增高,常表示有左心室衰竭。右室梗死较重者可出 现颈静脉怒张,深吸气时更为明显。除发病极早期可出现一过 性血压增高外,几乎所有患者在病程中都会有血压降低,起病 前有高血压者,血压可降至正常;起病前无高血压者,血压可 降至正常以下,且可能不再恢复不再恢复到起病之前的水平。
1. 特征性改变 有Q波MI者,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
导联上出现以下特征性改变①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 ②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③T波倒置,往往宽而深,两 肢对称。在背向梗死区的导联上则出现相反的改变,即R 波增高、ST段压低、T波直立并增高。
2. 动态性改变 ①起病数小时内可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
5. 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可在起病最初几天 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以 及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发生率约为32%~48%。 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严重者可 发生肺水肿,随后可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 右心衰表现。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 衰表现,伴血压下降。
(二)心室游离壁破裂 3%的MI患者可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是心脏破裂 最常见的一种,占MI患者死亡的10%。心室游离壁破裂 的典型表现包括持续性心前区疼痛,可迅速发生循环 衰竭、急性心包压塞而猝死,ECG呈电机械分离。心室 游离壁破裂偶可为亚急性,形成包裹性心包积液或假 性室壁瘤,患者能存活数月。
2. 全身症状 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 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 24~48小时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 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1周。 3. 胃肠道症状 可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 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再刺激和心排出量降低、组织灌 注不足等有关。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https://img.taocdn.com/s3/m/fe3271aa960590c69ec37632.png)
问题2:对该患者进行查体时,有哪 些体征需要注意?
AMI体格检查应注意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及心血管 的阳性体征。小面积AMI患者查体可无特殊发现。 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出现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奔 马律,常提示有左心衰竭。如发现心动过缓伴血压 下降,多见于下、后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心尖 区出现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提示有乳头肌功能失 调或断裂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发生室间隔穿孔者, 胸骨左缘可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此 外,体格检查时还应注意有无颈静脉怒张、肝脾大 和两肺啰音情况、外周动脉搏动、四肢循环状况、 尿量以及患者神志精神状态,以综合判断患者AMI 面积大小、心功能状况及血流动力学状态。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科 高永 2016-10-2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危及生命的疾 病,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出现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等原因, 引起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 心肌发生持续而严重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 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通常为持续剧烈的胸痛, 伴心电图动态演变和心肌酶的升高。早期诊断、 治疗对于疾病的转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MI危险评估: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危险评估是相当重要的, Killip分级根据有无心衰表现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严重程度,将 AMI分为4级。
Killip分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无明显心功能衰竭证据 轻中度心衰表现:肺底啰音(<50%)、第 三心音及X胸片上肺淤血表现。 重度心衰(肺水肿);啰音>50%的肺野
疼痛,显著改善 预后,因此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 核心,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及介入治疗。诊断明确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12小时,症状持续不缓解 均应考虑行再灌注治疗;如果起病12-24小时,胸 痛剧烈,ST段抬高导联仍有R波者,仍可考虑再灌 注治疗。该患者发病在12小时内,因此有再灌注治 疗指征,应尽早进行再灌注治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ppt课件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5c03cfc8d376eeaeaa3199.png)
4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策略
• 转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PRAGUE 1 + 2试验
共转运626 例病人 转运距离: 5 – 120 km 共死亡2 例(0.3%) 转运期间共5例 发生VFs (0.8%) 因此,转院是安全、可行的
转归
33
讨论
34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策略
溶栓治疗 介入治疗 冠脉搭桥手术
再灌注
35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策略
直接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下为优 先选择指征):
• ①具备急诊PCI的条件,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 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 ②高危患者。如并发心源性休克,但AMI<36小 时,休克<18小时,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 者;
37
DANAMI 2
• 5,400,000人 • 5个PCI中心 • 24家医院 • 占丹麦总人口的62% • 转运距离最远95公里 • 平均31公里
circulation,2010.4
38
DANAMI 2
39
DANAMI-2
结论:
8年随访显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患者行直接PCI(转运PCI)的获益 超过溶栓治疗。
PCI术前术后对比
术前
术后
30
术后患者情况
胸痛完全缓解 心电图:窦律,Ⅱ、Ⅲ、aVF呈QS波,ST
段均回落至基线,T波倒置。
31
术后心电图表现
32
术后用药 • 替罗非班 静脉泵入48小时 • 低分子肝素 0.4ml IH Q12H • 氯吡格雷 75mg QD 12个月 • 拜阿司匹林300mg QD 3个月,100mg QD终身 • 欣康 20mg BID • 福辛普利 10mg QD • 美托洛尔25mg BID • 辛伐他汀40mg QN
详解心电图ST段抬高与压低的机制
![详解心电图ST段抬高与压低的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2599049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9.png)
详解心电图ST段抬高与压低的机制常规心电图检查已经广泛用于心内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但是对于心电图中ST段抬高和压低的心电图改变,临床医生往往认识较为局限,缺乏较为详细的综合分析。
因此,下面这篇文章就心电图ST段抬高和压低的发生机制做一阐述。
首先,要想弄懂这个问题,得先复习大学中学习的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理论。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以下5期:0期为去极化期,1期为快速复极初期,2期为平台期,3期为快速复极末期,4期为静息期(图1)。
图1. 动作电位分期0期去极化主要是电压门控钠通道(Ina通道)开放,细胞外钠离子快速流入细胞内所致,膜内电位迅速由-90 mV上升到+30 mV,占时约1 ms。
钠通道有备用、激活和失活三种功能状态。
生理条件下,少数的钠通道激活后不会完全失活,引起钠通道关闭不全而出现持续的钠电流。
这种峰钠电流之后的持续性内向钠电流称为晚钠电流(INaL),也可以将其看作是钠内流的慢失活成分。
1期复极化过程迅速,历时约10 ms,主要由瞬时外向离子流(Ito)引起,其主要载荷离子是K+。
Ito通道在0期去极化到-30 mV 时激活,Ito的幅值远小于Ina,故K+外流不能在0期显现出来,只有在钠通道失活关闭后,K+的复极化效应才能得到反映。
Ina的失活与K+的激活共同形成了复极1期。
Ito也有激活门和失活门,Ito有两种成分:Ito1(或称Ito-f)是快成分,其激活、失活及恢复均较快,是构成动作电位复极l期的主要电流。
Ito2(或称Ito-s)是慢成分,激活、失活及失活后恢复时间较慢。
Ito2是一种钙激活的氯通道,是外向的Cl-流。
心率增快时,Ito2多处于失活状态,外膜细胞Ito电流密度减小,平台期增大,内外膜电位差减小。
Ito通道在心肌细胞膜的表达量有差异,心外膜多于心内膜,右室基底部心外膜Ito电流密度比左心室更大。
2期复极化很缓慢,形成平台期,持续约100~150 ms,此期离子流主要包括L型钙电流(IcaL)、IK1和延迟整流钾电流(Ik)。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pt课件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fe923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d.png)
3.有出血性脑卒中或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史(包括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 5.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恶性肿瘤
常用溶栓药物的剂量和方法:
1.药物有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重组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E:普及有关冠心病的教育,包括患者及家属 鼓励有计划的、适当的体育锻炼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预防
一级预防:预防动脉硬化和冠心病 二级预防:对已有冠心病及心肌梗死患者预防再次
梗死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包括A、B、C、D、E五个 方面 A: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抗心绞痛治疗,硝酸酯类制剂 B: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 控制好血压
预防
C:控制好血脂 戒烟
D:控制饮食 治疗糖尿病
AMI的炎性反应标志物增高
1.起病24—48小时后白细胞可增高,中性粒细 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3.C反应蛋白增高,可持续1—3周
诊断和鉴别诊断
1.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 2.老年病人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
心力衰竭,或发生较重而持久的胸闷或胸痛者,应 考虑AMI的可能,并尽早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肌 钙蛋白测定的动态观察,以确定诊断
诊断和鉴别诊断
心绞痛: 急性心包炎:有剧烈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在
咳嗽和呼吸时胸痛加重,早期就有心包摩 擦音,全身症状轻,心电图除avR外,其余 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 出现 急性肺动脉栓塞 急腹症 主动脉夹层
治疗
治疗原则 强调及早发现、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处理 治疗原则是尽量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到达医院后30
急性ST段抬高型的标准原理
![急性ST段抬高型的标准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dc06ca02b160b4e777fcf88.png)
• 三、STEMI的急救流程 • 早期、快速和完全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改善STEMI患者
预后的关键。 •
急性ST段抬高型的标准原理
• 1.缩短自发病至FMC的时间
• 应通过健康教育和媒体宣传,使公众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 • 教育患者在发生疑似心肌梗死症状(胸痛)后尽早呼叫"120"急救中
导致心肌损伤和坏死,例如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冠状 动脉痉挛或栓塞、心动过速/过缓性心律失常、贫血、呼 吸衰竭、低血压、高血压伴或不伴左心室肥厚。
急性ST段抬高型的标准原理
• 3型:心脏性猝死 • 心脏性死亡伴心肌缺血症状和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或左
束支阻滞,但无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
急性ST段抬高型的标准原理
急性ST段抬高型的标准原理
• 5.剂量和用法
• 阿替普酶:全量90 min加速给药法:首先静脉推注15 mg,随后0.75 mg/kg在30 min内持续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不超过50 mg),继之0.5 mg/kg于60 min持续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不超过35 mg)。半量给药法: 50 mg溶于50 ml专用溶剂,首先静脉推注8 mg,其余42 mg于90 min 内滴完。
并提前 通知或经远程无线系统将心电图传输到相关医 院(Ⅰ,B)。
急性ST段抬高型的标准原理
• 确诊后迅速分诊,优先将发病12 h内的STEMI患者送至可 行直接PCI的医院(特别是FMC后90 min内能实施直接PCI 者)(Ⅰ,A),并尽可能绕过急诊室和冠心病监护病房 或普通心脏病房直接将患者送入心导管室行直接PCI。
• (一)临床评估 • • 1.病史采集 • • 2.体格检查
急性ST段抬高型的标准原理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特点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特点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f522c0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f.png)
▪ 还可见于心肌急性严重缺血时如不稳定型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运动负荷试验、心房起搏、 PTCA术中。
▪ 此外,当规则的巨R形ST段连续出现时,特别是 心率增快,P波融合于前面T波中不易辨认,易误 诊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束支阻滞 或室内差异性传导,需要加以鉴别。
④T波常无倒置。
墓碑形ST段抬高心电图
▪ 墓碑形ST段抬高是AMI早期严重心肌损伤 的表现形式,以老年人发生率高。
▪ 呈墓碑形ST段抬高者均发生透壁性心肌梗 死,多出现多支冠脉病变,各种室性心律 失常,甚至室颤发生率显著增高,并发症 多,正如其名预后恶劣,死亡率显著增高。
▪ 故将墓碑形视为AMI预后的一个独立的指 标。一旦出现此种改变,应高度警惕,严密监 测,积极防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 心电图表现特性 ▪ 亦称ST段凹面向上形抬高
此型心电图改变可持续数小时,抬高幅 度1mm~10mm,常伴有对应导联的ST段 下移
女,56岁,心前区疼痛30分钟记录的ECG,Ⅱ,Ⅲ,avF显示新月 形ST段抬高,高大的直立T波,Ⅰ,avL,V3呈对应性改变为下壁心 肌梗塞早期所见。图中V所示为室性早搏
向上的ST段变直烫平、ST段与T波正常连 接角消失,难以察觉地移行到T波近肢,以 致二者不易区分,此时ST段可无明显移位, 但间接地使T波变宽。继之,变直的ST段 显著升高,T波仍然直立,因而T波显得较 前更为宽大。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成斜直形 A图 ST段斜上、烫平、变直,但不抬高 B图 ST段斜直抬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早期复极综合征 ▪ 左束支阻滞 ▪ 急性心包炎 ▪ 左室肥厚 ▪ 颅内出血 ▪ 高钾血症 ▪ 机体低温
急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pt课件
![急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d5d47ddaef5ef7bb0d3c11.png)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kiplip分级
分级
分级根据
Ⅰ级
无明显的心功能损害证据
Ⅱ级 〕
轻、中度心力衰竭〔肺底啰音
Ⅲ级
重度心力衰竭〔肺水肿〕
Ⅳ级
心源性休克
心泵衰竭概念: ①急性心肌梗死
②重度左心衰竭〔肺水肿〕
③心源性休克三者并存
〔四〕体征:无特征性
四、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2、心肌破裂:急性 恶急性—患者可存活 数月 3、心室壁瘤: 5—20% 4、心肌梗死后综合征:能够为机体对坏死 物质的过敏反响发生率:10% 5、栓塞:1--3﹪
12、恢复期处置:二级预防
急性心肌堵塞溶栓治疗
• 顺应症: • 年龄<75岁 • Bp<180/110mmHg • 胸痛 <6h 12h 24h •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肢导
>0.1mv 胸导>0.2mv) • 病人及家属赞同
•忌讳症 • 有出血倾向者
• 方法:
• 尿激酶:NS100ml+尿激酶150万 U 30min 内滴完
急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一、概念
• 不稳定斑块,继发血栓构成。血供 • 急剧减少或中断。急性缺血性坏死
二、病理及病生
• 〔一〕左心室功能 • • ①运动同步失调 • • ②收缩减弱 • • ③无收缩
• ④反常收缩
• 〔二〕心室重构:
•
左室腔大小、形状、厚度发生改动
• 1、梗死扩展:特征:梗死区不成比例的 变薄和扩张。构成结实的纤维化瘢痕。最 易遭到梗死扩展损伤的区域是心尖部。
• 3 、评价心脏功能,乳头肌功能,室间隔 穿孔
• 〔三〕心脏标志物检查: • 1、肌钙蛋白T或I。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机制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3b5b86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1.png)
第29卷第3期2020年6月㊀实用心电学杂志JournalofPracticalElectrocardiology㊀Vol.29㊀No.3June2020㊀㊀作者单位:264500山东乳山ꎬ乳山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㊀作者简介:宋忠举ꎬ主治医师ꎬ主要从事心脏电生理的临床研究ꎬE ̄mail:szj96@163.com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机制宋忠举[摘要]㊀ST段抬高是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表现ꎬ其机制有多种学说ꎬ本文对3种主流学说进行了阐述ꎬ其中 离子流学说 有较充分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ꎬ可以作为通用的理论进行推广ꎮ[关键词]㊀ST段抬高ꎻ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ꎻ机制ꎻ离子流[中图分类号]㊀R540.41㊀[文献标志码]㊀A㊀[文章编号]㊀2095-9354(2020)03-0165-05DOI:10.13308/j.issn.2095-9354.2020.03.003[引用格式]㊀宋忠举.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机制探讨[J].实用心电学杂志ꎬ2020ꎬ29(3):165-169.MechanismofST ̄segmentelevationinacutetransmuralmyocardialinfarction㊀SongZhong ̄ju㊀(Depart ̄mentofCardiologyꎬRushan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ꎬRushanShandong264500ꎬChina)[Abstract]㊀ST ̄segmentelevationisthetypicalECGmanifestationinacutetransmuralmyocardialinfarction.TherearemanytheoriesaboutthemechanismofST ̄segmentelevationinacutetransmuralmyocardialinfarction.Inthispaperꎬwedescribedthreemainstreamtheories.Thetheoryof ioncurrent isbasedonsufficientexperimentsandtheories.Sothetheoryof ioncurrent shouldbepromotedasthegeneraltheory.[Keywords]㊀ST ̄segmentelevationꎻacutetransmuralmyocardialinfarctionꎻmechanismꎻioncurrent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ꎬ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危险性更高ꎬ因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完全性闭塞致全层或接近全层的心肌坏死ꎬ故也称为透壁性心肌梗死ꎮST段抬高是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表现ꎬ关于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ST段抬高机制ꎬ目前仍没有一个完全公认的理论ꎮ第7版«诊断学»中有 除极受阻学说 ㊁ 损伤电流学说 的机制解释ꎬ而第9版«诊断学»则直接将其机制简单叙述为 通常认为与损伤电流有关 ꎬ未行进一步阐述ꎮ以上2种机制解释均不易被学习者所理解ꎮ随着心脏及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的发展ꎬ基于新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的机制阐述则让学习者易于理解和掌握ꎮ本文对3种主流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ST段抬高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ꎬ并对 离子流学说 的机制展开讨论ꎬ希望能为正确理解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机制提供指导ꎮ1㊀除极受阻学说当部分心肌受损时ꎬ产生保护性除极受阻ꎬ即大部分正常心肌除极后呈负电位时ꎬ而损伤心肌不除极ꎬ仍为正电位ꎬ结果出现电位差ꎬ产生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的ST向量ꎬ使面向损伤区(图1中暗点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图1)[1]ꎮ图1㊀除极受阻引起ST段抬高Fig.1㊀STsegmentelevationcausedbyblockeddepolarization2㊀损伤电流学说心肌发生严重损害时ꎬ导致静息期细胞膜极化不足ꎬ从而使细胞膜外正电荷分布较少而呈相对负电位ꎬ而正常心肌由于充分极化ꎬ使细胞膜外正电荷分布较多而呈相对正电位ꎬ二者之间因有电位差而产生 损伤电流 ꎮ如将电极放于损伤区(图2中暗点区)ꎬ即可描记出低电位的基线ꎮ当全部心肌除极完毕时ꎬ此区完全处于负电位而不与正常心肌区之间产生电位差ꎬ于是等电位的ST段就高于除极前低电位的基线ꎬ形成ST段相对抬高(图2)[1]ꎮ而在«黄宛临床心电图学»第6版中ꎬ以上内容被描述为 舒张期损伤电流 ꎬ并且作者引入了 补偿电位 的概念(图3)ꎬ使机制的解释变得复杂化ꎬ反而不好理解ꎮ另一方面ꎬ作者同时引入了 收缩期损伤电流 的概念来共同解释ST段抬高的机制ꎬ认为静息膜电位降低的损伤心肌细胞ꎬ0相上升速度及振幅都降低ꎬ动作电位时限缩短ꎬ2相处于不全除极状态ꎬ较完全除极的正常心肌细胞膜电位更高ꎬ形成ST段抬高ꎬ提示心电图记录有一部分是确实的正性ST向量(图4)ꎮ该作者认为ꎬ损伤型ST段偏移是 舒张期损伤电流 及 收缩期损伤电流 的综合结果[2]ꎮ图2㊀ 损伤电流 引起ST段抬高Fig.2㊀STsegmentelevationcausedby injurycurrent损伤心室肌细胞极化程度低ꎬ记录电极位于TQ向量的负侧ꎬ故TQ段应压低ꎮ临床心电图通过输入 补偿电位 使TQ段回至原来基线ꎬ当心室肌全部除极后损伤心肌与正常心肌间膜电位没有差别ꎬST段却因 补偿电位 而升高ꎬ完全复极后则回至基线ꎮST段的升高实因TQ段压低的补偿电位而成ꎬ所以称为补偿性ST段升高图3㊀ 舒张期损伤电流 致心电图ST段偏移机制Fig.3㊀MechanismofSTsegmentshiftcausedby diastolicinjurycurrent损伤心肌细胞膜静止电位低ꎬ除极的0相上升速度(dv/dt)及振幅降低ꎬ2相处于不全除极状态ꎬ较之完全除极正常心肌细胞膜电位更高ꎬ心电图记录一正性ST向量ꎬ使ST段升高图4㊀ 收缩期损伤电流 致ST段偏移机制Fig.4㊀MechanismofSTsegmentshiftcausedby systolicinjurycurrent3㊀离子流学说离子流学说 即 心室复极平台期跨壁离散学说 ꎬ该学说认为ꎬ急性心肌缺血时ꎬ缺血区心肌细胞膜上Ito增大ꎬ而Ito是复极1相的主要电流ꎬ且Ito通道在内外膜心肌上分布密度不均ꎬ外膜高于内膜ꎬ所以正常生理情况下内外膜复极不同步ꎮ而在透壁性心肌缺血时ꎬ心外膜Ito明显增大ꎬ1相下降幅度大ꎬ使经L型钙通道内流的钙离子减少或消失ꎬ导致心外膜平台期缩短或丢失ꎬ心外膜复极加快而呈正电位ꎬ内外膜之间的电位差引起ST段抬高(图5)ꎻ同时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通道(ATP ̄sensitiveKchannelsꎬKATP)激活开放ꎬ钾离子外流加大ꎬ这也加快缺血区心肌细胞的 661 实用心电学杂志㊀㊀第29卷复极[3]ꎮ图5㊀ST段抬高的细胞电生理机制Fig.5㊀ElectrophysiologicalmechanismofSTsegmentelevation4㊀讨论对于 除极受阻学说 ꎬ现在可以明确给予否定ꎬ因为损伤心肌并非不除极ꎬ这从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存在R波可以证实ꎬ不除极的是完全坏死的心肌ꎮ损伤电流学说 有一定的可借鉴性ꎬ但用 损伤电流 来导出心电图 描记出低电位的基线 ꎬ不如直接表述为 损伤区电压低 而 描记出低电位的基线 更好理解ꎻ同时ꎬ 收缩期损伤电流 的描述中 2相处于不全除极状态 的表述不妥ꎬ2相是复极期中的平台期ꎬ不是除极状态ꎬ且正常2相时膜电位基本停滞于0mV左右ꎮVincent等[4]㊁Kleber等[5]在动物实验中应用一种直流耦联放大器测试技术发现ꎬ损伤电流引起的是心电图TP或TQ段的压低而不是ST段的抬高ꎮ另外ꎬ 损伤电流学说 不能有效解释Brugada波㊁早复极等引起的ST段抬高ꎬ因为后两者并不存在 损伤电流 ꎮ离子流学说 是目前具有较充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的学说[3]ꎮ但是ꎬ应该将 心内膜心肌㊁心外膜心肌 准确表述为 心内膜下心肌㊁心外膜下心肌 ꎮ因为在解剖学中ꎬ心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结缔组织)㊁心外膜由间皮和间皮下结缔组织构成ꎬ均没有心肌组织ꎮ并且ꎬ顾春英[3]的表述 按物理学原理ꎬ电流从高电位向低电位方向流动ꎬ从心内膜向心外膜方向流动ꎬ即指向探查电极ꎬ记录心电图ST段抬高 是不准确的ꎮ在 离子流学说 中ꎬ心外膜下心肌平台期缩短或丢失ꎬ心外膜下心肌复极快ꎬ心外膜下心肌的膜外电位快速转为正电位以恢复心肌细胞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注意:电极记录的电位是细胞的膜外电位!)ꎬ故心外膜下心肌处为正电位(即高电位)ꎬ正确表述应该是 电流从心外膜向心内膜方向流动ꎬ心外膜下心肌是 电源 ꎬ心内膜下心肌是 电穴 ꎬ检测电极对向电源产生向上的波形ꎬ故平台期心外膜电极记录的电压高ꎬ从而出现ST段抬高 ꎻ或者可以总结为 除极时除极方向指向的探查电极记录到向上的波形ꎬ复极时复极方向背离的探查电极记录到向上的波形ꎬ这可以明确从单个细胞除极㊁复极的波形变化中得到证实ꎮ (图6)箭头示除极与复极的方向图6㊀单个心肌细胞检测电极方位与除极、复极波形方向的关系㊀Fig.6㊀Relationshipbetweentheorientationofsinglecardiacmyocytedetectionelectrodeandthewavedirectionofdepolarizationandrepolarization离子流学说 既可以解释急性透壁性心肌缺血所致ST段抬高ꎬ也可以解释Brugada波㊁早复极等引起的ST段抬高ꎬ因此ꎬ 离子流学说 是目前最合理的学说ꎬ笔者认为可以作为通用的理论进行推广ꎮ下面对 离子流学说 的理论及其依据再做一个详细的叙述ꎮ(1)心电图的ST段和ST段抬高ꎮ心电图的ST段是指QRS终点到T波起点的一段ꎬ反映心室复极的早期ꎬ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ꎮST段一般位于等电位线上ꎬ但可发生轻度偏移ꎮ临床上对ST段的偏移有正常范围的界定:任何导联ST段下移应ɤ0 05mVꎻV1㊁V2导联ST段抬高ɤ0 3mVꎬV3导联ST段抬高ɤ0 5mVꎬ其他任何导联ST段抬高ɤ0 1mVꎮ㊀(2)参与心肌细胞复极过程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流(图7)[6]ꎮ参与正常心室肌细胞复极过程的离子通道有以下几种:①瞬间外向钾通道(Kto)ꎻ②L型钙通道ꎻ③慢钠通道ꎻ④内向整流钾通道ꎻ⑤延迟整流钾通道ꎻ⑥平台钾通道ꎮ此外ꎬ还有Na+-Ca2+交换体㊁生电性Na+泵也参与心室肌细胞复极ꎮ心室肌细胞复极化过程包括1㊁2㊁3期ꎮ1期即快速复极初期ꎬ膜电位迅速恢复到0mV左右ꎬ历时约10msꎮ复极的机制是钠通道的失活和瞬间外向钾通道(Kto)的激活ꎮKto通道激活产生一种短暂的一761 第3期㊀㊀宋忠举.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机制图7㊀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期间的膜电流Fig.7㊀Membranecurrentduringactionpotentialofventricularmyocytes过性外向电流ItoꎬK+外流是Ito的主要离子成分ꎬ由电压门控钾通道Kto1介导ꎻCl̄内流也参与其中ꎬ由钙激活的氯通道Kto2介导ꎮ在心外膜下心肌Ito电流很明显ꎬ使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ꎬAP)出现明显的尖峰ꎻ在心内膜下心肌中该电流很弱ꎬ1期几乎看不到ꎮ2期又称缓慢复极期ꎬ由于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基本平衡ꎬ复极过程非常缓慢ꎬ膜电位基本停滞于0mV左右ꎬ记录的图形比较平坦ꎬ故又称平台期ꎬ持续约100~150msꎬ此期的内向电流有3个:①经L型钙通道的Ca2+流ICa ̄Lꎻ②经Na+-Ca2+交换体形成的INa/Caꎻ③慢钠通道电流ꎮ其中ICa ̄L最重要ꎬ它失活缓慢(失活时间常数在100ms左右)ꎬ持续于整个平台期ꎮINa/Ca在平台期是内向电流ꎬ参与平台期的维持并增加平台的高度ꎮ慢钠通道电流是一个对河豚毒素(tetrodotoxinꎬTTX)高度敏感的钠电流ꎬ低浓度的TTX(10-7mmol/L)便可明显缩短浦肯野细胞AP的平台ꎬ但不影响0期上升的速度ꎮ此期的外向电流也有3个:①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IK1)ꎻ②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ꎻ③平台钾通道电流(IKp)ꎬ其中IK是主要的外向电流ꎮIK包括超速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ur)㊁快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r)和慢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s)3个成分ꎬ其中ꎬIKr激活迅速ꎬ内向整流明显ꎻIKs激活缓慢ꎬ但电流幅度大ꎬ为前者的10倍左右ꎮ3期又称快速复极末期ꎬ此期是由于L型钙通道关闭致Ca2+内流停止ꎬ而K+外流进行性增加所致ꎮ此期内心室肌细胞膜的复极速度加快ꎬ膜电位由平台期的0mV左右迅速恢复到-90mVꎬ完成复极过程ꎬ历时100~150msꎮ参与此期复极的外向电流有3个:①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ꎻ②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IK1)ꎻ③生电性Na+泵电流ꎮ3期复极的早期主要是IK的作用ꎬ它导致平台期的终止和触发3期复极ꎬ直至3期复极膜电位降至-50mV左右才关闭ꎮ而3期复极的后期IK1的作用加强ꎬ增加了K+外流而加速复极ꎬ最后使复极完成ꎮ其中ꎬ1㊁2期与心室复极早期及缓慢复极过程相关ꎬ主要影响和参与心电图ST段的形成ꎮ(3)急性缺血时心室肌细胞复极相关离子通道和离子流的变化ꎮ苏显明等[7]研究表明ꎬ急性心肌缺血早期犬左室内㊁中㊁外3层心肌细胞的Ito增大ꎬ均以心外膜下心肌细胞最明显ꎮ游斌权[8]研究表明ꎬ在模拟缺血条件下ꎬ3层心肌细胞ICa ̄L受到明显抑制ꎬ心外膜下心室肌细胞减少超过M细胞(中层心肌细胞)及心内膜下心室肌细胞ꎮ齐书英[9]研究表明ꎬ急性心肌缺血及梗死区心肌细胞INa电流密度下降ꎬINa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和失活后再恢复延迟ꎬ提示钠通道电流在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后受到抑制ꎮ而K+离子通道对急性缺血的反应最快㊁反应程度最重ꎬ急性心肌缺血时K+的跨膜外流增加ꎬ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缩短[10]ꎮ另外ꎬ正常非缺血情况下不参与心肌复极过程的ATP敏感的钾通道(KATP)在心肌缺血时被激活ꎬKATP为代谢性调节K+外流的通道ꎬ对机体细胞的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意义ꎬ为一种重要的内源性保护机制ꎮ该通道对K+有高度的选择性ꎮ通道功能受细胞内ATP/ADP的比率㊁Mg2+和G蛋白的调控ꎮATP抑制通道开放ꎬ正常生理情况下ꎬ心肌细胞内有3~4mmol/L的ATPꎬ足以抑制其活性ꎬ而使通道处于失活状态ꎬ仅在缺氧㊁能量耗竭及ATP减少时ꎬ通道才逐渐被激活而开放ꎬ引起K+外流ꎬ使动作电位时程缩短ꎬ从而减弱心肌收缩ꎬ保护受损心肌[6]ꎮGima等[11]用含有165个LRd(Luo ̄Rudydynamic)模型细胞的心肌纤维研究了不同部位心肌细胞心电图的单相特性ꎬ发现Ito的密度从心内膜到心外膜是逐渐增加的ꎬ而且心外膜下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KATP)对ATP的敏感性比其他细胞更高ꎬ因此认为ꎬ急性透壁性心肌缺血时ꎬ心外膜下心肌细胞平台期被抑制㊁动作电位时程(actionpotentialdura ̄tionꎬAPD)被缩短得更明显ꎬ由此产生的巨大跨心室壁电位空间梯度导致ST段的抬高[12]ꎮ5㊀小结综合以上内容ꎬ可以把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 离子流 机制总结如下:因心肌细胞膜上瞬间外向钾通道的密度从心内膜到心外膜是逐渐增加的ꎬ且缺血时ꎬ心肌细胞的Ito增大ꎬ所以在急性861 实用心电学杂志㊀㊀第29卷透壁性心肌缺血时ꎬ缺血区心外膜下心肌细胞膜上Ito增大最明显ꎬIto是复极1相的主要电流ꎬ故心外膜下心肌1相下降幅度最大ꎮL型钙通道在动作电位0相除极化膜电位-40mV时开放ꎬ参与0相除极波的形成直至复极2相ꎬ当复极膜电位下降到0~-30mV时关闭失活ꎮ心外膜下心肌1相下降幅度深ꎬ达到或超过L型钙通道的失活电位ꎬ使经L型钙通道内流的钙离子减少或消失ꎬ导致心外膜下心肌平台期缩短或丢失ꎻ同时ꎬ心肌缺血时各种复极相关的平台期K+离子通道电流(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㊁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IK1)外流增大ꎬ心肌缺血时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激活开放ꎬ钾离子外流进一步加大ꎬ而且心外膜下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KATP)对ATP的敏感性比其他细胞更高ꎬ导致透壁性心肌缺血时心外膜下心肌细胞相对于心内膜下心肌细胞KATP激活更早㊁更明显ꎬ经KATP外流的钾离子较心内膜下心肌细胞更多ꎬ也导致心外膜下心肌平台期缩短或丢失ꎮ心外膜下心肌平台期缩短或丢失而复极加快ꎬ较心内膜下心肌更早出现细胞膜外带正电荷的状态而呈正电位(电极记录的电位是细胞的膜外电位)ꎬ心外膜下心肌的电位高(正电荷多)ꎬ心内膜下心肌的电位低(0电位或正电荷少)ꎬ两者之间形成电位差ꎬ在对向心外膜下心肌的电极就可记录到ST段抬高ꎮ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ꎬ某一个电极上心电图的形成是该电极所正对的方向上所有心肌细胞的除极㊁复极等电活动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综合向量的反映ꎬ这说明 心室复极平台期跨壁离散学说 有一定的局限性ꎬ这一学说只涉及记录电极所对的最近的心室肌节段ꎬ而未能将整个心脏的平台期总体电活动在该记录电极上的电位变化进行全面分析ꎮ但是ꎬ这并不影响这一理论能成功指导我们对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机制的理解ꎮ参考文献[1]陈文彬ꎬ潘祥林.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08:496-497.[2]陈新.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09:42-46.[3]顾春英.ST段抬高的主要机制及其临床意义[J].心电图杂志ꎬ2013ꎬ2(4):242-245.[4]VincentGMꎬAbildskovJAꎬBurgessMJ.MechanismsofischemicST ̄segmentdisplacement:elevationbydirectcur ̄rentrecordings[J].Circulationꎬ1977ꎬ56:559-566. [5]KléberAGꎬJanseMJꎬvanCapelleFJꎬeta1.MechanismandtimecourseofS ̄TandT ̄Qsegmentchangesduringa ̄cuteregionalmyocardialischemiainthepigheartdeter ̄minedbyextraceIlarandintracellularrecordings[J].CircResꎬ1978ꎬ42(5):603-613.[6]闫素华.心律失常基础与临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ꎬ2008:13-38.[7]苏显明ꎬ王东琦ꎬ于忠祥ꎬ等.急性心肌缺血犬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和跨壁复极离散度变化致心律失常机制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ꎬ2006ꎬ22(3):140-144. [8]游斌权.急性缺血对心肌电异质性的影响及药物干预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ꎬ2004.[9]齐书英.急性心肌梗死及模拟心肌缺血对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活性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ꎬ2003. [10]郭继鸿.新概念心电图[M].4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ꎬ2014:764-764.[11]GimaKꎬRudyY.Ioniccurrentbasisofelectrocardio ̄graphicwaveforms:amodelstudy[J].CircResꎬ2002ꎬ90(8):889-896.[12]程飞ꎬ唐安丽ꎬ董吁钢ꎬ等.急性心肌缺血与ST段抬高[J].心血管病学进展ꎬ2008ꎬ29(z1):8-11.(收稿日期:2020-05-20)(本文编辑:盛杰)961第3期㊀㊀宋忠举.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机制。
心脏st段抬高的原因
![心脏st段抬高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9b3fde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4.png)
心脏st段抬高的原因
心脏ST段抬高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变化,通常表示心肌缺血或
心肌梗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导致心脏ST段抬高的原因:
1.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脏供血不足的一种病情,可以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时,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导致ST段抬高。
2.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疾病。
心肌缺血时,ST段抬高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变化。
3.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部分或全部缺血性坏死,通常由冠状动脉的阻塞引起。
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是一种明显的心电图
变化。
4.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心肌发炎和损伤,可以导致ST段抬高。
5.心脏手术: 心脏手术后,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并发症,这些情况也可能导致ST段抬高。
除了上述原因,其他如心肌病变、药物过量、电解质紊乱等也可能导致ST段抬高。
如果出现心脏ST段抬高的症状,应该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 1 -。
心肌梗塞st段抬高的原理
![心肌梗塞st段抬高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955e8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f.png)
心肌梗塞st段抬高的原理朋友,今天咱们来唠唠心肌梗塞时ST段抬高是咋回事儿。
这事儿啊,就像一场在心脏里上演的小“闹剧”。
咱先得知道心脏是咋工作的。
心脏就像一个超级勤奋的小泵,一刻不停地把血液泵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心肌细胞呢,就像一群勤劳的小工匠,它们有规律地收缩舒张,这才有了心脏正常的跳动。
那心肌梗塞是怎么一回事呢?简单来说,就是给心肌细胞供血的冠状动脉出了大问题,就好比是给小工匠们送饭的路被堵住了。
这一堵啊,心肌细胞就开始挨饿、缺氧,就像小工匠们没了力气,开始罢工了。
这时候啊,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就开始乱套了。
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的电活动是很有秩序的,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小士兵。
但是一旦发生心肌梗塞,那些缺血的心肌细胞就像失去了指挥的小士兵,开始瞎折腾。
那这和ST段抬高有啥关系呢?你可以把心电图想象成一幅描绘心脏电活动的小画。
ST段呢,本来在心电图上是有自己正常的位置的。
可是当心肌梗塞发生的时候,那些缺血又乱了套的心肌细胞就会产生一些不正常的电流。
这些电流就像是调皮捣蛋的小怪兽,它们会让ST段偏离原来的位置,往高的地方跑,这就出现了ST段抬高。
你看啊,那些缺血的心肌细胞,它们就像一群在黑暗里挣扎的小可怜。
它们拼命地想恢复正常,就发出了这些不正常的电信号。
这就好比是它们在呼喊:“我这儿出问题啦,快来救救我!”而ST段抬高就是它们发出的这种求救信号在心电图上的表现。
再从细胞层面来说呢,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之后,细胞膜的功能就不正常了。
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就像一个小门卫,控制着细胞内外离子的进出。
现在这个小门卫失职了,细胞内的钾离子就开始往外跑,细胞外的钠离子和钙离子就开始往细胞里钻。
这种离子的混乱就像一场小小的化学风暴,也会影响到心脏的电活动,进而导致ST段抬高。
而且啊,这种ST段抬高可不是毫无意义的小变化。
它对于医生来说,就像是一个小信号灯,告诉医生:“这儿的心肌可能梗塞啦,赶紧来看看。
”所以说,这小小的ST段抬高背后可是隐藏着大大的健康信息呢。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机制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b2194a2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4d.png)
急性透壁性⼼肌梗死ST段抬⾼的机制急性透壁性⼼肌梗死ST段抬⾼的机制急性⼼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其中急性ST段抬⾼型⼼肌梗死危险性更⾼,因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完全性闭塞致全层或接近全层的⼼肌坏死,故也称为透壁性⼼肌梗死。
ST段抬⾼是急性透壁性⼼肌梗死的典型⼼电图表现,关于急性透壁性⼼肌梗死的ST段抬⾼机制,⽬前仍没有⼀个完全公认的理论。
第7版《诊断学》中有“除极受阻学说”、“损伤电流学说”的机制解释,⽽第9版《诊断学》则直接将其机制简单叙述为“通常认为与损伤电流有关”,未⾏进⼀步阐述。
以上2种机制解释均不易被学习者所理解。
随着⼼脏及⼼肌细胞电⽣理学研究的发展,基于新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的机制阐述则让学习者易于理解和掌握。
本⽂对3种主流的急性透壁性⼼肌梗死的ST段抬⾼机制进⾏了详细阐述,并对“离⼦流学说” 的机制展开讨论,希望能为正确理解急性透壁性⼼肌梗死ST段抬⾼的机制提供指导。
1 除极受阻学说当部分⼼肌受损时,产⽣保护性除极受阻,即⼤部分正常⼼肌除极后呈负电位时,⽽损伤⼼肌不除极,仍为正电位,结果出现电位差,产⽣从正常⼼肌指向损伤⼼肌的ST向量,使⾯向损伤区(图1中暗点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图1)。
2 损伤电流学说⼼肌发⽣严重损害时,导致静息期细胞膜极化不⾜,从⽽使细胞膜外正电荷分布较少⽽呈相对负电位,⽽正常⼼肌由于充分极化,使细胞膜外正电荷分布较多⽽呈相对正电位,⼆者之间因有电位差⽽产⽣“损伤电流”。
如将电极放于损伤区(图2中暗点区),即可描记出低电位的基线。
当全部⼼肌除极完毕时,此区完全处于负电位⽽不与正常⼼肌区之间产⽣电位差,于是等电位的ST段就⾼于除极前低电位的基线,形成ST段相对抬⾼(图2)。
⽽在《黄宛临床⼼电图学》第6版中,以上内容被描述为“舒张期损伤电流”,并且作者引⼊了“补偿电位”的概念(图3),使机制的解释变得复杂化,反⽽不好理解。
损伤⼼室肌细胞极化程度低,记录电极位于TQ向量的负侧,故TQ段应压低。
st段抬高机制
![st段抬高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06d029c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2.png)
st段抬高机制
ST段抬高是一种心电图表现,常常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
ST段抬高机制包括两种情况:心肌缺血和心肌坏死。
在心肌缺血时,ST 段抬高是由于心肌细胞无氧代谢增加,细胞内酸性物质累积,导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内电位降低。
这种情况下,ST段抬高是可逆的。
在心肌坏死时,ST段抬高是由于心肌细胞坏死,导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内电位降低。
这种情况下,ST段抬高是不可逆的。
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诊断依据,但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心电图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机制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机制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危险性更高,因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完全性闭塞致全层或接近全层的心肌坏死,故也称为透壁性心肌梗死。
ST段抬高是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表现,关于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ST段抬高机制,目前仍没有一个完全公认的理论。
第7版《诊断学》中有“除极受阻学说”、“损伤电流学说”的机制解释,而第9版《诊断学》则直接将其机制简单叙述为“通常认为与损伤电流有关”,未行进一步阐述。
以上2种机制解释均不易被学习者所理解。
随着心脏及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的发展,基于新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的机制阐述则让学习者易于理解和掌握。
本文对3种主流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ST段抬高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离子流学说” 的机制展开讨论,希望能为正确理解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机制提供指导。
1除极受阻学说当部分心肌受损时,产生保护性除极受阻,即大部分正常心肌除极后呈负电位时,而损伤心肌不除极,仍为正电位,结果出现电位差,产生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的ST向量,使面向损伤区(图1中暗点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图1)。
心肌发生严重损害时,导致静息期细胞膜极化不足,从而使细胞膜外正电荷分布较少而呈相对负电位,而正常心肌由于充分极化,使细胞膜外正电荷分布较多而呈相对正电位,二者之间因有电位差而产生“损伤电流”。
如将电极放于损伤区(图2中暗点区),即可描记出低电位的基线。
当全部心肌除极完毕时,此区完全处于负电位而不与正常心肌区之间产生电位差,于是等电位的ST段就高于除极前低电位的基线,形成ST段相对抬高(图2)。
而在《黄宛临床心电图学》第6版中,以上内容被描述为“舒张期损伤电流”,并且作者引入了“补偿电位”的概念(图3),使机制的解释变得复杂化,反而不好理解。
损伤心室肌细胞极化程度低,记录电极位于TQ向量的负侧,故TQ段应压低。
临床心电图通过输入“补偿电位”使TQ段回至原来基线,当心室肌全部除极后损伤心肌与正常心肌间膜电位没有差别,ST段却因“补偿电位”而升高,完全复极后则回至基线。
ST段的升高实因TQ段压低的补偿电位而成,所以称为补偿性ST段升高图3“舒张期损伤电流”致心电图ST段偏移机制Fig. 3MechanismofSTsegmentshiftcausedby“diastolicinjurycurrent”另一方面,作者同时引入了“收缩期损伤电流”的概念来共同解释ST段抬高的机制,认为静息膜电位降低的损伤心肌细胞,0相上升速度及振幅都降低,动作电位时限缩短,2相处于不全除极状态,较完全除极的正常心肌细胞膜电位更高,形成ST段抬高,提示心电图记录有一部分是确实的正性ST向量(图4)。
损伤心肌细胞膜静止电位低,除极的0相上升速度(dv/ dt)及振幅降低,2相处于不全除极状态,较之完全除极正常心肌细胞膜电位更高,心电图记录一正性ST向量,使ST段升高图4“收缩期损伤电流”致ST段偏移机制该作者认为,损伤型ST段偏移是“舒张期损伤电流”及“收缩期损伤电流”的综合结果。
3离子流学说“离子流学说”即“心室复极平台期跨壁离散学说”,该学说认为,急性心肌缺血时,缺血区心肌细胞膜上Ito增大,而Ito是复极1相的主要电流,且Ito通道在内外膜心肌上分布密度不均,外膜高于内膜,所以正常生理情况下内外膜复极不同步。
而在透壁性心肌缺血时,心外膜Ito明显增大,1相下降幅度大,使经L型钙通道内流的钙离子减少或消失,导致心外膜平台期缩短或丢失,心外膜复极加快而呈正电位,内外膜之间的电位差引起ST段抬高(图5);同时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通道(ATP-sensitiveKchannels,KATP ) 激活开放,钾离子外流加大,这也加快缺血区心肌细胞的复极。
两者并不存在“损伤电流”。
“离子流学说”是目前具有较充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的学说。
但是,应该将“心内膜心肌、心外膜心肌”准确表述为“心内膜下心肌、心外膜下心肌”。
因为在解剖学中,心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结缔组织)、心外膜由间皮和间皮下结缔组织构成,均没有心肌组织。
并且,顾春英的表述“按物理学原理,电流从高电位向低电位方向流动,从心内膜向心外膜方向流动,即指向探查电极,记录心电图ST段抬高”是不准确的。
在“离子流学说”中,心外膜下心肌平台期缩短或丢失,心外膜下心肌复极快,心外膜下心肌的膜外电位快速转为正电位以恢复心肌细胞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注意:电极记录的电位是细胞的膜外电位!),故心外膜下心肌处为正电位(即高电位),正确表述应该是“电流从心外膜向心内膜方向流动,心外膜下心肌是‘电源’,心内膜下心肌是‘电穴’,检测电极个对向电源产生向上的波形,故平台期心外膜电极记录的电压高,从而出现ST段抬高”;或者可以总结为“除极时除极方向指向的探查电极记录到向上的波形,复极时复极方向背离的探查电极记录到向上的波形,这可以明确从单个细胞除极、复极的波形变化中得到证实。
”(图6)“离子流学说”既可以解释急性透壁性心肌缺血所致ST段抬高,也可以解释Brugada波、早复极等引起的ST段抬高,因此,“离子流学说”是目前最合理的学说,笔者认为可以作为通用的理论进行推广。
下面对“离子流学说”的理论及其依据再做一详细的叙述。
(1) 心电图的ST段和ST段抬高。
心电图的ST段是指QRS终点到T波起点的一段,反映心室复极的早期,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ST段一般位于等电位线上,但可发生轻度偏移。
临床上对ST段的偏移有正常范围的界定:任何导联ST段下移应≤0. 05mV;V1、V2导联ST段抬高≤0. 3mV,V3导联ST段抬高≤0. 5mV,其他任何导联ST段抬高≤0. 1mV。
(2) 参与心肌细胞复极过程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流(图7)。
参与正常心室肌细胞复极过程的离子通道有以下几种:① 瞬间外向钾通道(Kto);② L型钙通道;③ 慢钠通道;④ 内向整流钾通道;⑤ 延迟整流钾通道;⑥ 平台钾通道。
此外,还有Na+-Ca2+交换体、生电性Na+泵也参与心室肌细胞复极。
心室肌细胞复极化过程包括1、2、3期。
1期即快速复极初期,膜电位迅速恢复到0mV左右,历时约10ms。
复极的机制是钠通道的失活和瞬间外向钾通道(Kto)的激活。
Kto通道激活产生一种短暂的一过性外向电流Ito,K+外流是Ito的主要离子成分,由电压门控钾通道Kto1介导;Cl-内流也参与其中,由钙激活的氯通道Kto2介导。
在心外膜下心肌Ito电流很明显,使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出现明显的尖峰;在心内膜下心肌中该电流很弱,1期几乎看不到。
2期又称缓慢复极期,由于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基本平衡,复极过程非常缓慢,膜电位基本停滞于0mV左右,记录的图形比较平坦,故又称平台期,持续约100 ~ 150ms,此期的内向电流有3个:① 经L型钙通道的Ca2+流ICa-L;② 经Na+-Ca2+交换体形成的INa/ Ca;③ 慢钠通道电流。
其中ICa-L最重要,它失活缓慢(失活时间常数在100ms左右),持续于整个平台期。
INa/ Ca在平台期是内向电流,参与平台期的维持并增加平台的高度。
慢钠通道电流是一个对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 高度敏感的钠电流,低浓度的TTX(10-7mmol/ L)便可明显缩短浦肯野细胞AP的平台,但不影响0期上升的速度。
此期的外向电流也有3个:① 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IK1);② 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③ 平台钾通道电流(IKp),其中IK是主要的外向电流。
IK包括超速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ur)、快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r) 和慢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s)3个成分,其中,IKr激活迅速,内向整流明显;IKs激活缓慢,但电流幅度大,为前者的10倍左右。
3期又称快速复极末期,此期是由于L型钙通道关闭致Ca2+内流停止,而K+外流进行性增加所致。
此期内心室肌细胞膜的复极速度加快,膜电位由平台期的0mV左右迅速恢复到-90mV,完成复极过程,历时100 ~ 150ms。
参与此期复极的外向电流有3个:① 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② 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IK1);③ 生电性Na+泵电流。
3期复极的早期主要是IK的作用,它导致平台期的终止和触发3期复极,直至3期复极膜电位降至-50mV左右才关闭。
而3期复极的后期IK1的作用加强,增加了K+外流而加速复极,最后使复极完成。
其中,1、2期与心室复极早期及缓慢复极过程相关,主要影响和参与心电图ST段的形成。
(3) 急性缺血时心室肌细胞复极相关离子通道和离子流的变化。
苏显明等[7] 研究表明,急性心肌缺血早期犬左室内、中、外3层心肌细胞的Ito增大,均以心外膜下心肌细胞最明显。
游斌权研究表明,在模拟缺血条件下,3层心肌细胞ICa-L受到明显抑制,心外膜下心室肌细胞减少超过M细胞(中层心肌细胞)及心内膜下心室肌细胞。
齐书英研究表明,急性心肌缺血及梗死区心肌细胞INa电流密度下降,INa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和失活后再恢复延迟,提示钠通道电流在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后受到抑制。
而K+离子通道对急性缺血的反应最快、反应程度最重,急性心肌缺血时K+的跨膜外流增加,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缩短。
另外,正常非缺血情况下不参与心肌复极过程的ATP敏感的钾通道(KATP)在心肌缺血时被激活,KATP为代谢性调节K+外流的通道,对机体细胞的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意义,为一种重要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该通道对K+有高度的选择性。
通道功能受细胞内ATP/ADP的比率、Mg2+和G蛋白的调控。
ATP抑制通道开放,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肌细胞内有3 ~4mmol/ L的ATP,足以抑制其活性,而使通道处于失活状态,仅在缺氧、能量耗竭及ATP减少时,通道才逐渐被激活而开放,引起K+外流,使动作电位时程缩短,从而减弱心肌收缩,保护受损心肌。
Gima等用含有165个LRd(Luo-Rudydynamic)模型细胞的心肌纤维研究了不同部位心肌细胞心电图的单相特性,发现Ito的密度从心内膜到心外膜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心外膜下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KATP)对ATP的敏感性比其他细胞更高,因此认为,急性透壁性心肌缺血时,心外膜下心肌细胞平台期被抑制、动作电位时程(actionpotentialduration,APD)被缩短得更明显,由此产生的巨大跨心室壁电位空间梯度导致ST段的抬高。
5小结综合以上内容,可以把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离子流”机制总结如下:因心肌细胞膜上瞬间外向钾通道的密度从心内膜到心外膜是逐渐增加的,且缺血时,心肌细胞的Ito增大,所以在急性透壁性心肌缺血时,缺血区心外膜下心肌细胞膜上Ito增大最明显,Ito是复极1相的主要电流,故心外膜下心肌1相下降幅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