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 之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上篇总论第一章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能正确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
2、分析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3、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与要求。
二、教学方法与教具1、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
2、教具——世界政区图三、教学内容与要点(4课时)(一)研究对象——研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国际贸易中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2课时)(全书重点,应在理解基础上掌握)1、国际贸易的含义及内容介绍。
2、地理环境的含义及内容介绍。
3、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很密切”。
(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2)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构成和商品流通是建立在生产布局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但其条件之一就是地理环境;(3)地理环境中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自然等与国际贸易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4、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着“广泛、深刻、直接、重要”的影响。
(1)任何双边、多边的国际贸易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2)政治地理环境是影响国际贸易最活跃的因素,并且起着决定性作用;(3)经济地理环境则是大量的、直接的关系到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和贸易对象的地区分布;(4)人文地理环境中的民族、宗教、语言、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市场状况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5)自然地理环境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尤其对商品贸易中属于初级产品的构成有直接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和任务(1课时)1、主要内容(本节重点)(1)本学科研究的对象及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2)国际贸易地理基础知识、国家类型、国际关联及经贸格局;(3)国际市场和世界自由经济区的形成、发展和分布;(4)国际贸易中的运输地理;(5)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发展特征、产业结构及对外贸易;(6)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区、主要的港口及海运航线;(7)安徽经贸地理知识。
国际贸易地理教学课件(全)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 身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国 家类型、人口民族、宗教风俗、科学技术、环境 质量、政治因素和生产力状况等,均属人文地理 环境范畴,它们对国际贸易活动均有不同的影响。
四、环境质量的影响
全球范围内的工农业发展,往往会出现工业废渣、 废气和废水的大量排放,大量农药、化肥的不科 学使用等情况,使大气、土壤、水域等受到污染, 地理环境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或者变坏,个别地 区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从而影响生产和经贸活动, 导致工农业生产萎缩,经贸活动受挫。
国际贸易中,对进出口货物的种类、品种、质地、 规格以及安全性等的要求日趋严格,假如进口商 品所含杂质超过规定标准,就经常会出现要求退 货或索赔的情况。
山区和平原地区相比,运输业效率差别也很大,在 山区修筑一条与平原地区运输能力相同的铁路,造 价要高3倍。山区线路坡度较大,运营时,燃料和 费用都成倍增加。在水平线路上能拉5000吨重的 机车,爬0.5%坡时只能拉1400吨重,爬1%坡时, 只能拉800吨重。
河流和湖泊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位 于热带多雨区的河流,一般水量大,具有较大的航 运价值,对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世界上适宜航行的河流有长江、尼罗河、密西西比 河、亚马孙河、伏尔加河、多瑙河、莱茵河、圣劳 伦斯河等。其中具有国际航运功能的河流主要是莱 茵河和多瑙河。
三、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国际贸易地理研 究的方法论基础。
还可以采取如下一些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 地图法 综合分析法,也称系统分析法 对比法,也称比较法 统计图表法 归纳、演绎法 抽象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完整)
授课内容:一、课前介绍阅读章节资料,思考问题:1、经济地理学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范围不同可以分那几个分支?2、其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新课学习(一)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从整体上看,是研究国际贸易活动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区域分异的组合与组合规律,以及国际贸易地域组织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地理科学,是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移动和组合配置空间表现的学科,是从地理的角度探讨与国际贸易地域系统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一门边缘学科。
1、地理学的两大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及自然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管子的关系,其中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是经济地理学。
2、国际贸易的概念:是国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属于经济运行过程中流通交换的领域的现象,即指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市场上,有型商品和无形商品及诸种生产要素买卖活动,所要反映的是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的实质内容。
它是国家之间分工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国际贸易的特性。
①区域性区域性,又称地域性,是指国际贸易地理不研究国际贸易地理的一般理论、政策和规律,而是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和贸易的历程和规律。
区域性有明显的特征,第一:区域有一定的位置。
经纬度位置称为绝对位置,以自然地理事物或经济地理事物为参照表示的位置称为相对位置。
第二,区域有一定的地域空间。
第三,区域内部某一重要因素在特征上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称为内部统一性或是称匀质性。
第四,有功能区域可引申到区域的集聚作用,如中心城市的及复地。
②综合性综合性,是指国际贸地理学理论上的总和性,它利用了多学科的知识以及总和分析的方法。
国际买一地理学作为边缘学科,兼收并蓄,吸收借鉴了诸如自然地理学、人为地理学、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国际贸易学、交通运输、市场学和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相关学科的有益研究成果,使国际贸易地理的内容体系有综合性的特点。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完整)
授课内容:一、课前介绍阅读章节资料,思考问题:1、经济地理学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范围不同可以分那几个分支?2、其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新课学习(一)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从整体上看,是研究国际贸易活动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区域分异的组合与组合规律,以及国际贸易地域组织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地理科学,是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移动和组合配置空间表现的学科,是从地理的角度探讨与国际贸易地域系统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一门边缘学科。
1、地理学的两大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及自然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管子的关系,其中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是经济地理学。
2、国际贸易的概念:是国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属于经济运行过程中流通交换的领域的现象,即指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市场上,有型商品和无形商品及诸种生产要素买卖活动,所要反映的是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的实质内容。
它是国家之间分工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国际贸易的特性。
①区域性区域性,又称地域性,是指国际贸易地理不研究国际贸易地理的一般理论、政策和规律,而是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和贸易的历程和规律。
区域性有明显的特征,第一:区域有一定的位置。
经纬度位置称为绝对位置,以自然地理事物或经济地理事物为参照表示的位置称为相对位置。
第二,区域有一定的地域空间。
第三,区域内部某一重要因素在特征上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称为内部统一性或是称匀质性。
第四,有功能区域可引申到区域的集聚作用,如中心城市的及复地。
②综合性综合性,是指国际贸地理学理论上的总和性,它利用了多学科的知识以及总和分析的方法。
国际买一地理学作为边缘学科,兼收并蓄,吸收借鉴了诸如自然地理学、人为地理学、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国际贸易学、交通运输、市场学和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相关学科的有益研究成果,使国际贸易地理的内容体系有综合性的特点。
国际贸易地理之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地理大纲【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域)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互换的地理散布和地理格局的特点及其进展转变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强的特点。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紧有三:一,文化教育任务。
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把握必需的国际贸易地理知识,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二,理论研究任务。
国际贸易地理是属于新兴的边缘性科学,不管其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教学和学习进程也是对这门学科不断完善和进展的进程;三,实践应用任务。
即通过本课程学习,要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展经济贸易的成功体会和失败的教训,以便我国制定正确的经济进展战略和策略,加速我国经济进展。
【教学任务】学习本课程,一要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大体理论和知识;二要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式;三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式指导我国经贸实践,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显现的有关问题。
【教学内容】本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域)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互换的地理散布和地理格局的特点及其进展转变规律的科学。
课程内容要紧分为6部份:1.国际贸易概述;2.阻碍国际贸易进展的地理环境因素;3.国际贸易地理格局;4.国际贸易运输地理;5.国际商品贸易地理;6.世界要紧国家经济贸易地理。
【教学原那么和方式】教学原那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那么,既要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大体理论,也要了解世界要紧产品及国家的国际贸易地理概况。
教学方式:目前以教学法为主,尔后要踊跃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慢慢过渡到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
教学偏重启发式教学,讲求学生对方式的把握和对概念的明白得。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与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如经济地理学、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学关系十分紧密。
国际贸易地理(第六版)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国际贸易地理》是地理学与自然、社会、经济等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商品市场之间的地理分布情况及其之间的联系。
它应我国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而产生,也是应它的蓬勃发展而发展的一门崭新的学科。
它是世界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属于部门地理学。
《国际贸易地理》是外经贸类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等有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丰富的世界经济和外贸实务知识更是培养外经贸专业人材的必修课。
本学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世界自然地理学》和《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以《世界经济地理学》为基本内容,且具有本学科的显著特点。
1.教学目的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世界经贸地理格局、世界主要经济贸易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爱国主义热忱和国际主义精神,为今后所从事的涉外商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为我国的对外经贸事业服务。
2.教学要求(1) 遵循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及生产力分布的客观规律,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既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也改变了全球利益格局。
掌握世界主要市场的发展水平、主要特点、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及不同的商品结构、供求、交换、运销状况、发展趋势等;(2)掌握当前国际经贸格局的发展趋势,重点研究和探讨当前世界经贸三大重心区东亚、欧盟和北美。
主要国际经贸组织的经济一体化水平,国际贸易中的交通运输概况及发展趋势;(3)掌握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概况,我国对外贸易港口和主要海运路线;(4)掌握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参与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吸收世界各经济体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为发展我国对外经贸事业、为实现国家宏伟的战略目标服务。
(二)学习方法《世界自然地理学》、《世界经济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物贸易实务》等是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础科学;马列主义关于物质、空间、时间统一的观点,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是学习本学科的根本观点,只有运用马列主义方法论,对客观事物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揭示世界各个经济贸易区生产力分布和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的内在规律,所以,在学习中必须用综合分析、区域对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方法;必须重视地图和各种图表的运用;必须重视对地理信息资料和全球各类经贸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一、理论教学内容1 绪论2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3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4 世界区域经济贸易集团5 世界经济特区6 世界石油及大宗农矿原料贸易地理7 国际贸易运输二、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24,全部为理论教学。
一、本课程性质、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报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以地理环境条件是影响人类经贸活动重要因素这一主线,反映当前经济贸易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热点,提出理论分析和实践对策。
本课程主要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包括世界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因素分布、特点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当前经济特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国际贸易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航线和港口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利用国际贸易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解释世界主要外贸产品的产销方向、货流量、贸易特点、价格变动等,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二、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和分工与《政治经济学》的联系:《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发展的科学,它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以此来认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商品流通地域分布及组合的规律性,对《国际贸易地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与《国际贸易》的联系:国际贸易侧重从经济角度去研究国际问的贸易活动和商品流通领域中经济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它与《国际贸易地理》在许多方面互相渗透、互为作用,形成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是十分明显的。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方面:掌握国际贸易活动的空间形式和分布格局、空间差异的特征及其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和规律;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及其产业构成对其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关系,做出理论和政策上的剖析;案例分析发达国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格局,判断国际间商品的流向、流量及其结构的变化;熟悉两极格局解体后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下,全球大小经贸板块互相管理、融汇、合作、竞争的空间态势。
教学大纲(国际贸易地理)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理论/实践)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国际贸易地理计划学时:___32__ 计划学分:__2__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国际贸易运输地理制订人:_商学_院__教研室 _叶超_(教师名字)制订时间:2012年2月15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培养适应经济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主要从事物流管理活动及其管理的职业岗位群体。
二、课程特色课程以国际贸易地理为主。
主要训练学生在认识国际贸易地理知识,同时熟练掌握地理和贸易有关基础知识。
三、知识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技巧,同时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地理有关基础知识、实务、运输和货运的能力,为将来的国际贸易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知识第1章运输概述第2章铁路运输第3章公路运输第4章航空运输第5章管道运输第6章海洋运输第7章世界主要港口第8章世界能源生产与贸易运输第9章世界主要矿产品生产与贸易运输第10章世界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第11章世界工业制成品生产与贸易第12章亚洲主要国家第13章欧洲主要国家第14章北美及大洋洲主要国家第15章拉丁美洲主要国家第16章非洲主要国家(二)应用能力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技巧,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地理有关基础知识、实务、运输和货运的能力。
(三)自学能力学生能借助国际贸易地理活动方面的文章,逐步提高自己的国际贸易地理有关基础知识、实务、运输和货运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第1章运输概述教学要求:运输的性质及作用;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国际贸易运输。
教学重点: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
教学难点:国际贸易运输教学建议:让学生分别解答课后简答题和阅读课本案例分析。
第2章铁路运输教学要求:铁路运输概述;世界铁路运输发展概况;世界主要铁路干线;大陆桥运输;中国铁路运输。
教学重点:世界铁路运输发展概况;大陆桥运输;中国铁路运输。
教学难点:世界主要铁路干线教学建议:让学生分别解答课后简答题,阅读课本案例。
《国际经贸地理》教学大纲
《国际经贸地理》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3035034 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主要通过研究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商品和服务市场之间的地理分布与联系,了解社会形态中的自然、技术、经济、交通运输、各国的商务礼节、涉外旅游等方面知识,让学生熟悉国际经贸工作的环境,进而能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将来能为我国的外经贸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世界主要经济重心区的发展历程、各国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有初步的了解,熟悉世界经贸环境,探讨促进我国经济与贸易发展、深化经济改革的可行途径。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从报纸、杂志(外贸经济、国际贸易)等不断吸收新观点、新内容、新例子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探索与国际接轨。
通过讲授使学生明了“国际经贸地理课”是融政治、经济、知识于一体,内容极为广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般“地理课”,它是世界经济贸易经验与教训的总结。
要求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图表、资料直观的介绍给学生。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根据教学实践编写而成,当作为专业选修课时,对其中有关章节作为重点,并予以加深。
各章内容前加“*”表示本章重点。
大纲正文第一章绪论 2学时主要介绍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任务和方法,课程的学科属性、体系结构与教学安排。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4课时第一节世界海陆分布状况第二节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和经济意义第三节世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1、地表形态结构2、气候水热结构3、环境区域结构受气候水热结构的影响和制约思考题: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产生哪些影响?第三章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4课时第一节人口及其生态地理分布结构第二节世界的种族、民族、语言与宗教第三节文化第四节经济和科学技术第五节世界人口状况第六节中国人口状况第七节世界人口形势的新变化第八节世界人口增长带来的16种影响第九节人文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思考题:风俗、礼仪(文化)对国际经贸产生哪些影响,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第四章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4课时第一节世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结构的演变及战后世界经济布局特征第二节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第三节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区思考题:21世纪亚信地区能够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区吗?第五章世界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4课时第一节世界区域经济贸易集团的概念和类型第二节世界区域经济贸易集团的形成原因和动力机制第三节区域经济贸易集团的特征第四节区域经济贸易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影响第五节国际性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C)、世贸组织(WTO)(重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国际贸易地理(第六版)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国际贸易地理》是地理学与自然、社会、经济等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商品市场之间的地理分布情况及其之间的联系。
它应我国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而产生,也是应它的蓬勃发展而发展的一门崭新的学科。
它是世界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属于部门地理学。
《国际贸易地理》是外经贸类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等有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丰富的世界经济和外贸实务知识更是培养外经贸专业人材的必修课。
本学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世界自然地理学》和《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以《世界经济地理学》为基本内容,且具有本学科的显著特点。
1.教学目的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世界经贸地理格局、世界主要经济贸易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爱国主义热忱和国际主义精神,为今后所从事的涉外商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为我国的对外经贸事业服务。
2.教学要求(1) 遵循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及生产力分布的客观规律,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既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也改变了全球利益格局。
掌握世界主要市场的发展水平、主要特点、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及不同的商品结构、供求、交换、运销状况、发展趋势等;(2)掌握当前国际经贸格局的发展趋势,重点研究和探讨当前世界经贸三大重心区东亚、欧盟和北美。
主要国际经贸组织的经济一体化水平,国际贸易中的交通运输概况及发展趋势;(3)掌握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概况,我国对外贸易港口和主要海运路线;(4)掌握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参与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吸收世界各经济体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为发展我国对外经贸事业、为实现国家宏伟的战略目标服务。
(二)学习方法《世界自然地理学》、《世界经济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物贸易实务》等是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础科学;马列主义关于物质、空间、时间统一的观点,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是学习本学科的根本观点,只有运用马列主义方法论,对客观事物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揭示世界各个经济贸易区生产力分布和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的内在规律,所以,在学习中必须用综合分析、区域对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方法;必须重视地图和各种图表的运用;必须重视对地理信息资料和全球各类经贸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1
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主题一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引入新课:自然地理(自然地理环境)是指所有能够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土壤、动植物等。
这些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即当某一个自然要素发生变化时,从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所处的地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了解?知道我们的学校地处什么经度纬度之上么?对我们的自然环境和天气气候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讲解新知:一、地理位置的含义与种类指地球上某一事物处在地球表面的什么空间区域。
根据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不同,可分为:经纬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理位置。
二、地理位置与国际贸易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分别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1、各地经纬位置(数理位置)不同导致自然地理特征不同,从而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地球表面的热量、降水量等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广大中纬度地区因其位置居中,致使这一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贸易等活动都较适宜,是人们生存、发展和交往等的理想环境。
2、海陆位置的不同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1、七大洲世界海陆分布:地球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陆地占29%(1.49),海洋占71%(3.61)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最大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2、四大洋大洋是海洋的主体,约占整个海洋面积的89%,水深一般超过3000m以上。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二)海陆位置的不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的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发展和贸易交往等亦会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贸易地理框架
国际贸易地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科学属性P3第二节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和方法P5第二章自然环境与国际贸易第一节地形P91.陆地地形2.海底地形第二节天气和气候P111.天气2.气候第三节河流和湖泊P141.河流的航行功能2.河流的灌溉功能3.河流的发电功能第四节地理位置和疆域P171.地理位置2.疆域第三章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第一节国家P211.国家的定义及类型划分2.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分布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居民P271.世界人口数量的及其增长2.人口的分布3.世界人口结构4.人口移动与迁移第三节宗教、语言和风俗P361.世界三大宗教2.宗教对社会及经济生活的影响3.语言和风俗第四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第一节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P42第二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世界贸易中心的产生44 1.地理大发现2.第一次产业革命3.第二次产业革命4.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区向北大西洋沿岸转移第三节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区P491.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地理优势2.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经济基础3.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政策环境4.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面临的挑战第五章世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第一节区域经济集团化概述P591.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定义及其类型2.区域经济集团化形成的背景3.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特点4.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第二节世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P631.欧洲联盟(EU)2.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3.亚太经合组织(APEC)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第六章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P781.环境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2.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人类防止环境危机的战略思考第二节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相互制约的关系P841.贸易影响环境2.环境影响贸易第三节WTO与环境保护P871.GATT和WTO关于贸易与环保的规定2.如何克服绿色贸易壁垒第四节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P901.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2.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第七章世界能源贸易地理第一节世界能源结构及石油生产和贸易状况P941.世界能源结构2.世界石油的储藏、生产和消费第二节天然气与煤炭的生产和贸易P1053.天然气4.煤炭第八章世界农产品贸易地理第一节世界农业生产概况P110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战后世界农业生产的特点3.世界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第二节世界农产品贸易P1151.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历程及特点2.主要农产品贸易3.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荷兰第九章工业制成品贸易地理第一节工业制成品生产与贸易概况P1251.制成品的概念及种类2.工业制成品生产和贸易发展的趋势及特点3.世界工业产品的生产地带第二节世界钢铁生产与贸易P1291.世界钢铁生产发展的历程2.世界钢铁的贸易第三节汽车生产与贸易P1341.世界汽车生产发展的历程2.汽车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器3.世界汽车生产的地域分布4.世界汽车贸易第四节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与贸易P1381.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特点2.世界主要国家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状况第十章国际旅游地理第一节国际旅游概述P1443.国际旅游的定义、性质及种类4.国际旅游的形成与发展5.国际旅游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P1571.旅游资源的定义、性质和种类2.旅游资源的开发3.世界旅游资源的分布第三节国际旅游大国简介P1671.美国2.西班牙第十一章国际贸易运输地理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国际贸易运输P1721.交通运输——一项特殊的物质生产活动2.影响交通运输发展的因素3.交通运输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4.国际贸易货物运输第二节国际海上货物运输P1761.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概述2.影响海上运输的自然地理因素3.海上货物运输的四大要素及主要经营方式4.海上运输通道5.世界主要航线6.世界主要港口7.大宗海运货流第三节国际陆上货物运输P1871.国际铁路货物运输2.中国通往邻国的铁路线及铁路边境口岸3.大陆桥运输4.国际公路货物运输5.国际管道运输第四节国际航空运输P1911.空运概述2.航空货物运输的主要运送方式3.世界主要航空线及主要货物机场第五节新兴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与国际多式联运P193 1.集装箱及集装箱运输2.国际多式联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地理大纲【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强的特点。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三:一,文化教育任务。
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国际贸易地理知识,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二,理论研究任务。
国际贸易地理是属于新兴的边缘性科学,无论其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教学和学习过程也是对这门学科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三,实践应用任务。
即通过本课程学习,要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经济贸易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我国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教学任务】学习本课程,一要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二要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三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我国经贸实践,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教学内容】本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6部分:1.国际贸易概述;2.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3.国际贸易地理格局;4.国际贸易运输地理;5.国际商品贸易地理;6.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地理。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也要了解世界主要产品及国家的国际贸易地理概况。
教学方法:目前以讲授法为主,今后要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逐步过渡到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
讲授侧重启发式教学,讲求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对概念的理解。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与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如经济地理学、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学关系十分密切。
这些课程的理论和知识是学习国际贸易地理必备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习国际贸易地理也会加深对上述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总之本课程与上述课程之间的关系,必须按专业课与专业选修课的关系处理安排教学,这样双方就可以互为补充,并行不悖。
【学时分配】章内容课时1 国际贸易概述 62 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43 国际贸易地理格局 64 国际贸易运输地理 45 国际商品贸易地理 66 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地理10合计36【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主教材:国际贸易地理概论,何云魁、于达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辅教材:国际贸易地理,李先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1.国际贸易,陈宪等,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
2.国际贸易,薛荣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3.世界经济地理,陈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世界自由经济区大观,谷源洋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5.现代国际贸易,陈鸿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
6.国际经济学,[美]托马斯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7.国际经济学,史自力,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8.西太平洋经济性特区透视,娄学萃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9.中国自由经济区的难题与求解,刘李胜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大纲内容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以及研究的对象、内容与任务。
2.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概念、分类及其产生、发展与现状。
3.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政策与理论。
【内容提要】第一节绪论(1课时)一、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二、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属性三、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内容四、学习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基本任务五、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地理的方法六、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地理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国际贸易的概念、分类及其产生、发展与现状(1课时)一、国际贸易的含义二、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经常使用的基本概念三、国际贸易的类型划分四、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其发展五、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第三节国际贸易的政策与理论(4课时)一、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二、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三、保护贸易理论四、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国际贸易地理的概念、研究对象。
2.国际贸易的概念、分类及其产生、发展与现状。
3.国际贸易的政策与理论。
【复习思考题】1.名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地理、有形商品、无形商品。
2.国际贸易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3.国际贸易的类型都有哪些?4.简述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情况。
5.当前国际贸易呈现什么样的趋势?6.国际贸易的理论都有哪些?7.国际贸易的政策是如何演变的?第二章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4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2.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内容提要】第一节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1课时)一、位置和疆域二、自然条件三、自然资源第二节社会人文因素与国际贸易(1课时)一、国家与地区二、人口与劳动力三、经济和科学技术四、政治、法律、文化五、宗教和风俗第三节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2课时)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二、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相互制约的关系三、WTO与环境保护四、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人口与劳动力、社会经济和技术、政治、法律、文化、宗教。
3.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1.名词: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口劳动力、社会经济、宗教、外向型经济、绿色壁垒。
2.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哪些要素?3.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有哪些?4.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分别如何影响国际贸易?5.政治、社会经济对国际贸易产生何种影响?6.怎样认识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三章国际贸易地理格局(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趋势。
2.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原因及现状。
3.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特区的含义、类型以及对各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4.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经济特区的区位特点和地区分布。
5.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经济特区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绩。
【内容提要】第一节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2课时)一、世界生产力的演变与发展二、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三、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第二节世界区域经济贸易集团(2课时)一、区域经济贸易集团概述二、世界主要经济贸易集团概况第三节世界经济特区(2课时)一、经济性特区的概述二、世界性经济特区实例三、我国的经济特区【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国际贸易中心地区形成及转移。
2.区域集团化的背景和现状。
3.世界经济特区的含义和类型。
4.世界主要经济特区的区位特点和地区分布。
5.我国经济特区的基本特点。
【复习思考题】1.名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科技工业园。
2.简述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
3.为什么说亚太地区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贸易中心?4.简要介绍世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5.简述经济特区对设区国和地区经贸发展的影响。
6.分析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国际贸易运输地理(4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货物运输方式的特点。
2.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集装箱运输、大陆桥运输。
3.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海洋航线和海上运输的主要通道、重要港口。
4.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到世界各地区的远洋航线、挂靠的主要港口。
5.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航空线和航空港。
【内容提要】第一节国际贸易运输概述(0.5课时)一、国际贸易运输的性质和作用二、国际贸易运输方式第二节国际海上货物运输(1课时)一、海运特点和发展状况二、世界主要航运通道及主要航线三、世界主要港口第三节国际陆上货物运输(1课时)一、国际铁路货物运输二、国际公路货物运输三、国际贸易管道运输第四节集装箱和大陆桥运输(1课时)一、集装箱运输二、大陆桥运输第五节国际航空货物运输(0.5课时)一、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的特点二、世界主要航空线与航空港【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特点及航线、港口。
2.国际陆上货物运输特点及干线。
3.集装箱和大陆桥运输特点。
4.国际航空运输特点和航空港。
【复习思考题】1.名词:运输类型、海上运输、陆上运输、集装箱运输、大陆桥运输、航空运输。
2.假如一批货物要从上海出发,途经热那亚,最终到达英国伦敦,海上路线如何走?会经过哪些重要的海峡和运河?3.对照世界交通图,指出四大航区的主要路线和经过的海域、海峡、运河和港口。
4.什么叫大陆桥运输?它有什么优越性?5.简述世界主要的航空港及航空线的分布。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代码:0116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诸因素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
二、课程的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其一文化教育任务;其二理论研究任务;其三实践应用任务。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善于应用相关理论和知识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市场营销、国际货物运输等课程为阐明本课程的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知识基础;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会加深对上述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课程内容及主要学习方法和任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重点)理解: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二)主要研究方法(一般)应用:地图法、分析法、对比法、考察法第二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要掌握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与人口、宗教、科学技术等人文因素与国际贸易活动的关系,以便在实践中趋利避害。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地理位置和气候(重点)识记: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与分布理解:新加坡战后经济地理位置的变化对其经济的影响;气候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应用:时差的计算与应用(二)地形与河流、湖泊(一般)识记:大陆架、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水能资源的分布及主要水利工程理解:地形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三)国家、居民(重点)识记:主要国家类型的划分及其分布、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及世界人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