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公开课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认识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2.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借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等方面,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4.定期组织教学反思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小组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问题解决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归属感。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策略:
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运动问题,从而实现知识内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营造积极、和谐、人性化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同时,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澄清,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全面、准确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运动员百米赛跑的运动分析报告。
2.运用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分析自行车行驶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3.收集生活中的运动实例,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2.通过示例和图示,讲解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结合牛顿第一定律,讲解运动与力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认识运动公开课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认识运动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的第一节“认识运动”。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运动的概念,了解运动的基本形式;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描述运动状态的方法;学习位移、路程和速度等基本物理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位移、路程和速度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运动现象的能力,学会用物理语言描述运动状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究自然规律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的概念,位移、路程和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速度的概念,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如小车、滑轮等)。
学具: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如车辆行驶、运动员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运动有哪些基本形式。
2. 讲解:讲解运动的概念,介绍位移、路程和速度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小车的速度,让学生亲身体会速度的概念。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运动的概念2. 位移、路程和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4. 速度公式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速度公式,计算一辆汽车行驶1000m所需的时间,已知汽车的平均速度为30km/h。
答案:时间t = 1000m / (30km/h × 1000m/km) = 1/3h =20min。
2. 作业题目:一个运动员在100m赛跑中,前50m用时10s,后50m用时8s,求该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答案:总路程s = 100m,总时间t = 10s + 8s = 18s,平均速度v = s / t = 100m / 18s ≈ 5.56m/s。
1.认识运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认识运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用速度、位移、加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能计算物体的速度、位移、时间等物理量。
3.掌握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能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初速度、末速度、位移、时间等物理量。
4.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物体运动的描述和测量方法。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数学描述和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1.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1. 课前导入(10min)1.出示一个运动物体的视频,让学生观察。
2.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用物理量描述。
2. 认识物体的运动状态(20min)1.让学生回忆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等。
2.引导学生认识物理量,如速度、位移、加速度等,用来描述运动状态。
3.分类讨论不同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
3.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及计算(30min)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和性质。
2.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的计算公式。
3.引导学生通过例题练习计算。
4.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及计算(40min)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和性质。
2.讲解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时间、位移的计算公式。
3.引导学生通过例题练习计算。
5. 总结与拓展(20min)1.总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2.提供额外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如斜抛运动、圆周运动等。
五、教学评价1.通过实验观察和计算实现对匀速、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2.通过例题练习,检测学生在匀速、变速直线运动中计算能力的掌握情况。
3.提供拓展问题,检测学生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记录学生在实验、计算和思考过程中表现的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八年级物理上认识运动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认识运动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特点2. 物体运动的分类3.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5.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类,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的特点和分类。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采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讲解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类。
3.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运动,加深对运动概念的理解。
4. 知识拓展:讲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让学生掌握相关公式。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运动概念、速度、时间和路程关系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运动的相关知识。
2. 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1认识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1认识运动一、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物理学中对于运动的定义,以及运动的基本形式。
2. 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对于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根据运动轨迹的不同,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基本形式。
2.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会正确选择参照物。
3. 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能区分各种运动形式。
4.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
2.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同学的运动状态,思考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2. 知识讲解:(1)介绍运动的概念,运动的基本形式。
(2)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对于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介绍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4)讲解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例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运动的概念及基本形式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3.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4. 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你认为的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2. 请举例说明参照物的选择对于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请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4. 请用一句话描述速度的概念,并用实例说明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运动概念的理解,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掌握,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的区分。
八年级物理上认识运动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认识运动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相对性原理3.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4.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相对性原理,速度的计算。
2.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利用实验、动画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通过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介绍相对性原理。
3. 课堂实验: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知识拓展:讲解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运动和静止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现场解决。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运动和静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参与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解答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相对性原理和速度计算的掌握程度。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培养其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七、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八、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案和练习题。
2. 准备实验器材,如小车、尺子等,进行运动和静止的实验。
3. 收集一些有关运动和静止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讨论和练习。
九、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如牛顿第一定律。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1《认识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1《认识运动》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认识运动》时,我的意图是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够感知和理解运动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力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教学目标包括:1. 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运动的含义,认识不同类型的运动。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运动的含义,认识不同类型的运动,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践,理解运动的概念。
为了开展这节活动,我准备了各种运动器材,如球、车、跳绳等,以及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
我通过一个简单的猜谜游戏引入活动,让孩子们猜测不同的运动方式,如跑、跳、滚、飞等,激发他们的兴趣。
然后,我邀请孩子们分享他们的观察和体验。
他们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将他们观察到的运动现象画下来,并与其他小朋友分享。
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运动的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讨论运动的快慢、方向、距离等。
活动重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践,理解运动的概念。
为了克服这个难点,我会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实践机会,并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
课后反思: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效果,并根据孩子们的反应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
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运动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活动拓展延伸:我可以通过组织一次运动会,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运用他们学到的运动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我也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运动主题的绘画或写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环节的猜谜游戏:我选择了与运动相关的谜语,如“绿茵场上跑得快,没有脚却能跳起来”(跳绳)等,这样的游戏能够迅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
八年级物理上认识运动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认识运动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知道运动是物体位置变化的表现。
2. 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分类,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 让学生了解运动的特点,包括速度、加速度和位移。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物体运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运动的概念及分类。
2. 运动的特点:速度、加速度和位移。
三、教学难点:1. 运动分类的判断。
2. 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增强学生对运动现象的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散步、跑步、骑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本质。
2. 新课:介绍运动的概念,讲解运动的分类,分析各种运动的特点。
3. 实例分析:选取具体运动实例,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
4. 知识拓展:讲解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概念,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运动分类和特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查找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理解相对运动的原理。
2. 让学生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运用相对运动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1. 相对运动的概念及原理。
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八、教学难点:1. 相对运动的判断。
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
九、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相对运动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对运动现象。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乘坐公交车或汽车的体验,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新课:讲解相对运动的概念,阐述相对运动的原理。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相对运动实例,如行驶的车辆、滑动的滑板等,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认识运动教案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 认识运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2.1节“认识运动”。
本节主要介绍运动的概念、类型以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具体内容包括:1. 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运动。
2. 运动的类型: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概念、类型以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运动的定义和类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思考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2. 知识讲解:a. 介绍运动的定义,解释物体位置的变化就是运动。
b. 讲解运动的类型,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c. 讲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参照物下,是运动还是静止。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六、板书设计1. 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运动。
2. 运动的类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3.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运动的定义。
2. 举例说明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 举例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运动的概念、类型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体育运动、交通运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难点与重点部分提及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应用,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物理学中运动概念的关键,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新)教科版物理八上《1.认识运动》公开课(教案)
1.认识运动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机械运动方式,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2.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宏观机械运动形式。
二、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初春的早上,空气中依然凝聚着浓浓的寒意,但是你或许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梅树枝头已露出一丝春意,有诗赞曰:“墙角数枝梅,凌寒单独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淡淡的梅花香味在远处就能闻到的原因是什么?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就会知道答案。
教学活动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2〕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一、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1.情景创设利用教材的彩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2.归纳: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2〕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是我们见到的各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车、船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二、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利用教学挂图和课本彩图讲解:通过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史实可知:〔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微小粒子〞.〔2〕分子不是静止的,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2.1认识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以生活实例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运动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运动的本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运动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引导学生总结运动规律,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动的生活实例导入,如运动员百米冲刺、汽车行驶等,让学生感受运动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现象,如行星运动、物体抛掷等,直观地呈现运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运动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的规律,如“为什么物体运动需要力”、“运动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章第一节认识运动(新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
第2章第一节认识运动(新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第2章第一节认识运动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来理解运动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运动的含义,掌握运动的基本要素,并能运用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要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的概念,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要素。
难点: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含义。
2. 讲解:通过黑板和粉笔,讲解运动的概念,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要素。
3. 实验: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情况,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5. 练习: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运动的知识进行解答。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运动的概念,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要素。
难点: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和运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要素。
是否能够运用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改进和调整。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关于运动的创新实验,或者让学生运用运动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导入环节的设计: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作为导入,希望通过这些直观的例子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思考。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认识运动教学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认识运动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认识运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基本形式;学习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际运动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难点: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计时器、尺子、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运动员百米赛跑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运动的概念,介绍速度、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1)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3. 示例:以小车为例,演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引导学生了解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一段视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运动的概念2. 速度、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下列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速度。
(2)已知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总路程和总时间,求平均速度。
(3)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 答案:(1)速度 = 路程÷ 时间(2)平均速度 = 总路程÷ 总时间(3)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外力的作用、物体自身性质的改变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运动现象引入,有助于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
第2章第一节认识运动(新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
教案:第2章第一节认识运动(新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一、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位置变化的过程称为运动。
2. 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讲解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参照物。
3. 直线运动:介绍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情况,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 曲线运动:介绍物体在曲线上运动的情况,如圆周运动、抛物线运动等。
5. 速度:讲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v=s/t。
6.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曲线运动的特点。
2.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速度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的运动状态。
2. 讲解运动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物体位置变化的过程称为运动。
3. 讲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以教室里的物体为例,说明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4. 讲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5. 讲解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6.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1. 运动的概念2. 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3.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4. 速度的概念5.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说明原因。
(1)教室里的桌子(2)行驶的汽车(3)静止的墙壁2. 答案:(1)教室里的桌子:静止,因为它相对于教室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1认识运动_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1 认识运动_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1节,具体内容有:1. 运动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参照物的选择及其对运动判断的影响。
3.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联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运动形式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分类。
难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运动现象,如汽车的启动、运动员的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运动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分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联系。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如计算运动员跑步的平均速度等。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运动相关的物理现象,如惯性、摩擦力等。
六、板书设计:1. 运动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参照物的选择及其对运动判断的影响。
3.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联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运动员跑步的平均速度。
答案:运动员跑步的平均速度 = 跑步的路程 / 跑步的时间。
2. 题目:判断下列运动形式中,哪些是直线运动,哪些是曲线运动。
答案: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运动的基本概念,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认识运动教案教科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知道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2. 让学生掌握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知道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需要选择参照物。
3.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4. 让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含义2. 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3. 参照物的选择4.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5.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速度的计算。
2.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选择,速度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运动、静止及速度的概念。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解决测量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日常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
2. 讲解运动的概念,解释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3. 讲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让学生明白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需要选择参照物。
4. 讲解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让学生学会计算速度。
5. 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运动、静止和速度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运动、静止概念的理解。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参照物选择和速度计算的掌握情况。
3. 通过课后作业,收集学生对运动、静止和速度知识的应用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运动状态判断。
2. 让学生探索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如运动员比赛中的速度优势。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上》2. 刻度尺、计时器等实验器材3. 教学PPT4. 网络资源:有关运动、静止和速度的视频、动画等资料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运动的概念及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教学设计2.1 认识运动
第1节认识运动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认识运动,区分机械运动和分子运动。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认识运动,是认识世界运动的基础。
机械运动和分子运动的内容,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学情分析本节是运动与能量的第一小节,学生日常生活中对运动已有基本概念,但是上升不到理论,不会区分宏观的机械运动和微观的分子运动,本节对理论知识进行了细化。
教学目标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
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
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2.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
3.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学生形成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运动的普遍性。
难点: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知道物质的三态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续表续表活动时,活动空间有什么不同。
教师讲解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分子运动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课件展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结合教材第24页图2-1-5分析物质的微观结构组成,并点明原子、电子等这些组成物质的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
时可移动位置变大限自由活动时空间广阔位置更大。
交流对于电子的运动的研究、原子核的研究。
续表教学反思。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1 认识运动_教案
《认识运动》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内容,本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从而全面的认识运动。
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1)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一个概念和一个原理,在解释物质这一概念时,我们强调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不依赖于意识而转移。
一个原理是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学生回答)那么,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物质究竟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讲课】“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每天太阳下山月亮就升起,每天月亮消失太阳就出来。
日月更换的过程中就成就了明天。
冬天走了夏天来,夏天走了冬天又出现,冬夏交替预示着岁月变迁。
表明:事物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人由儿童到中年到老年的变化表明:人类社会处于运动变化中。
(新)教科版物理八上《1.认识运动》公开课(教案)推荐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本章是运动学的根底,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物体的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等根本物理概念以及能量和能量的相互转化等知识.本章共分4节:1.第1节“认识运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比照说明运动的普遍性,并介绍物质内局部子、原子的组成.2.第2节“运动的描述〞,应用观察、实验、体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使我们在了解运动的探究方法、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运动现象的美妙与和谐.3.第3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定义,介绍了测平均速度的方法,并进行了路程时间的计算.4.第4节“能量〞,介绍了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的能量,以及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本章教材知识体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先介绍宏观和微观的运动再学习运动学的根底知识、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及平均速度测量,最后是运动的本质,各种形式的运动对应着不同的能量.【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宏观和微观的运动、参照物的概念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平均速度,认识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知道各种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比较运动的快慢,会进行试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对机械运动的概念、物质组成的认识以及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对原子结构模型、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以及参照物的选择与判断【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1.认识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机械运动.【教学难点】对微观世界运动的认识.【教具准备】两只空广口瓶、玻璃板、二氧化碳气体;两个铅块〔事前用小刀刮亮〕、铁架台、钩码;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足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生:运发动、足球是运动的,球门、足球场是静止的..【进行新课】一、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20页图2—1—1~2—1—3中的几幅漂亮的图片,然后答复以下问题:银河系中星星、飞奔的猎豹、翱翔的飞船,它们有没有共同点?共同点是什么?生:它们有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在运动.学生交流、讨论,积极举手发言.生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走路的人是运动的;地球是运动的;分子是运动的……生2:黑板是静止的;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公路是静止的;大桥是静止的……教师总结:1.我们身边有很多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4.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分子热运动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说明没有运动.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机械运动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例题〔多媒体展示〕以下说法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四季更替B.花开花谢C.流星划过夜空D.生物的新陈代谢解析: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它不同于体育锻炼中所说的“运动〞.四季更替、花开花谢、生物的新陈代谢都不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所以不是我们物理学中说的机械运动.答案:C三、微观世界的运动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1〕现象探究:一座大山由许多巨石组成,将巨石劈开分成小石头,小石头碾碎成小石子,将小石子研磨成小颗粒……如此不断细分,是否无止境呢?〔2〕探究归纳: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保持了原来的性质,通常把它们叫做分子,分子极其微小.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只有电子显微镜才能帮助我们看到它.〔3〕分子微小2.物质三态与其分子运动情况3.原子的核式结构:1909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①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靠巨大的核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坚硬的核;②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组成,电子和原子核之间存在吸引力;③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类似.几个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直径为100米的大球,原子核仅相当于一粒绿豆的大小〕,但原子核的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质量几乎为零且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庞大的空间中〔微观尺度〕沿不同的轨道绕核运动.思维拓展:各微小粒子构成关系图如下.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出了各种类型的粒子加速器,借助于不断完善的粒子加速器,又发现了μ子、π介子及τ子等400余种粒子.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局部.【教师结束语】本节学习了宏观和微观世界的两种形式的运动,知道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理解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微观世界里分子原子的组成,物质三态与分子运动的关系等.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局部.本节的内容趣味性不高.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师生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对运动的认识——比照学习——宏观运动与微观世界运动——练习稳固.这种设计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运动现象中有序地过渡到科学地描述运动上,以解决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这样使学生亲近教师,亲近课堂,营造一种师生平等参与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到自己探究学习的价值和愉悦感,从而获得知识并树立足够的学习信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了解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3.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决定因素,能利用声音的波形图来区别不同的声音.4.知道噪声的定义和噪声的危害,掌握控制噪声的方法.5.知道共鸣、回声这些声现象的原因,了解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法:区别音调、音色、响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乐音和噪声;区别超声波和次声波.2.运用归纳法:归纳控制噪声的途径、归纳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3.运用转化法:探究声的产生时,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扩大实验现象.【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稳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题1如下列图,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B.声音传播的条件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解析: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纸盆上的小纸片不断地跳动,说明发声时纸盆在振动,间接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应选项A正确.答案:A例题2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s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_______.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_m.答案:反射425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例题3如以下列图,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解析: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振动波形越密集说明其振动频率越大,所以此题应选B.答案:B例题4〔南京中考〕关于声音,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解析:音色即声音的品质,是声音的一个重要特征,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音调指声音的上下,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和响度取决于不同的条件,它们之间没有联系.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小,低于20HZ,不在可听声范围内,所以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故B错.演员引吭高歌,发出的声音大,即响度大,故D错误.敲锣时用力越大,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正确.答案:C声音与现代科技例题5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以下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A.验钞机B.微波炉C.电视遥控器D.潜水艇上的声呐系统解析:声音的频率范围很宽,20~20000Hz范围内的声音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 的称为次声波,高于20 000Hz的称为超声波,人们虽然听不到超声和次声,但因它们具有特殊性质,因而有特殊用途.超声波方向性好,经常用来回声测距,另外超声波还可以做“B超〞、清洗、碎石等.答案:D例题6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A.大象的“声音〞交流B.蝙蝠的“回声〞定位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解析:大象发出的声音有局部是我们可听见的声音,有局部是我们听不见的次声波,但大象不能发出超声波;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结石震碎,从而排出体外;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即回声与原声间隔不到0.1s,回声与原声混合,使原声加强.答案:B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例题7夏天,教室外蝉的叫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_______引起的.老师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大家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是在声音_______过程中减弱噪声.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减弱噪声的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关闭窗户,阻断了蝉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振动传播例题8贵阳市政府为创立全国文明城市,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为改善环境,增大了城市绿化面积;为减少交通事故,开展“文明过马路〞活动;为_________,禁止汽车在城区内鸣笛.解析:禁止鸣笛是阻止声音的产生,以减小声音对居民的干扰,减弱噪声.答案:减少噪声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局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认识运动》教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在哪些情况下物体可视为质点。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提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
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
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四、教学过程
(一)机械运动
1.观看一段反映物体运动的动画,然后思考问题。
我们周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运动:鱼儿在水中游动,树枝在摇曳,风扇在转动,水在波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同学们可不可以概括一下,什么叫做运动呢?物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成为机械运动。
(二)参考系
关于机械运动,同学们肯定有许多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围绕几个常见的场景进行讨论。
(1)坐火车旅行(2)地球自转(3)地球绕太阳转动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你和一位同伴正坐在这辆行驶的火车上,铁路边的人看着火车中
的乘客,那同学们,请问一下,你们究竟是运动的还是没有运动?
*运动的,因为在路边的人看来,你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在同伴看来没有运动,因为在你的同伴看来,你还是在我身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我们再来看,我们知道,地球是时刻围绕地轴转动的,毛泽东也有着“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那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却没有感觉到我们时刻都在运动呢?
我们都知道,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虽然说物体的运动是永恒的,但在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却又总是相对于其它物体而言的,这便是运动的相对性。
看来,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即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首先要选定“某个其它物体”做参考,然后再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选定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
像以上分析的,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思考:
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诗歌中隐含的参考系是什么?
2.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_________
A.可以任意选取B.是一定的(可任意选取选取参考系的原则是便于观察和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参考系)
3.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其结果:_______
A.一定不同B.可能不同C.一定相同
4.在有云的夜晚,抬头望月,觉得月亮在云中穿行,这是选取的参考系是( B )
A、月亮
B、云
C、地面
D、星
5.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与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是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运动,都应该弄清楚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若选取的参考系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同,因此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比较才有意义!参考系选择得当就会使问题研究变的简洁、方便!
比如,一个星际火箭在刚发射时,主要研究它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所以把地球选作参考系,但是,当火箭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时,为了研究的方便,便将太阳选作参考系。
为研究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选地球作参考系最方便。
再如,初中有这一问题,
有一队伍正在匀速前进,通讯员从队尾匀速行至队首,再从队首行至队尾,求时间。
这一问题我们选择队伍作参考系就非常方便。
因此,选择参考系是研究问题的关键之一。
(三)质点
我们知道任何物体都有形状和大小,其上各个点的运动可能不大相同,比如一个滚动的车轮上各个点的运动就有很大的差别。
在研究某一问题时,对结果影响非常小的因素把它忽略掉,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方面,这是一种科学抽象,物理学中称之为物理模型。
例如,刚才研究地球公转时把地球本身的大小、形状忽略不计,突出地球具有质量,而把地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就是建立了物理模型,
物理学中称这种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突出物体具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可以看做一个质点呢?
1,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不计时。
2,只考虑平动的情况下。
例如研究地球自转,考查地球上各点的运动,还可以把地球看作质点吗?为什么?公转呢?不能,因为地球上各点的运动情况不一样。
公转可以。
又如,研究火车在沿平直轨道运动时,可以把火车看作质点吗?研究火车过桥呢?研究火车车轮上各点的运动情况呢?这些情况下能把火车看作质点吗?
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思考:
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B.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C.不论物体的质量多大,只要物体的尺寸跟物体间距相比甚小时,就可以看成质点D.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才可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可看作质点
2.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A C )
A.研究某学生骑车回校的速度
B.对这位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
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
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
3.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在处理(B D )
A.研究一端固定可绕该端转动的木杆的运动时,此杆可作为质点来处理B.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要确定它在大海中的位置,可以把它当做质点来处理C.研究杂技演员在走钢丝的表演时,杂技演员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D.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