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8bbb243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f.png)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加快,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向转变。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高等院校需要探索一种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三方面着手,让学生在跨学科的环境中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一、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显现出来。
高等院校需要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一目标。
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高校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开设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能力、领导力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推行项目式学习。
在课程教学中,高校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习实训。
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措施,高等院校可以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学科建设: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发展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中,学科之间往往是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也是按照学科专业来分工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教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高等院校需要进行学科建设,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发展。
加强跨学科研究。
高等院校可以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团队,邀请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和专家进行合作研究,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创新。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d6daf67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5.png)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背景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应用
4.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正文
【1.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背景】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教育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出的一种教育改革思路。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3)社会服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将学校的教育资源服务于社会,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
【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应用】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创
新能力。
(2)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增强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
目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我国众多高校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尽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平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如何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等。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03e4ce14b7360b4c2e3f6419.png)
2012年10月第31卷第10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Oct.2012Vol.31No.10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0.003收稿日期:2012-09-13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专题项目“基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人才体系构建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HGJXHB 2110341)作者简介:祁艳朝(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学校师资管理研究。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初探祁艳朝(哈尔滨工程大学人力资源处,哈尔滨150001)摘要:协同创新是支撑国家创新建设的新理念,是有关创新型国家及其主体要素建设的一项社会管理创新。
从协同创新的内涵出发,对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进行研究,对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机制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2)10-0005-02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
这对高校既提出了新要求,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作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
因此,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对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从协同学理论和国内外协同创新实践来看,所谓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2]。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3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918b0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9.png)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3篇第一篇:科教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与潜力1. 概述科教协同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文章主题)科教协同创新指的是科学领域和教育领域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交流,旨在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结合,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科教协同创新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大意义和巨大潜力,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2. 科教协同创新对拔尖人才培养的影响和作用科教协同创新通过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首先,科研项目的参与可以提供给学生实践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科教协同创新可以加速新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最后,通过与科学家和专家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并参与到真实的科学研究中,深入了解科研过程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科研素养和独立创新能力。
3. 科教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举例说明)以某大学为例,在某研究所设立了科研实验基地,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加入实验室参与到真实的科研项目中。
例如,该实验室的一个研究项目是研究新型材料在太阳能转换领域的应用。
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并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
同时,有机会与其他科研人员交流和讨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这种科教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为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篇: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理念与目标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即使学生没有完全成熟的科研能力,也应该给予他们机会和平台去接触和了解科学研究。
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2. 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某高校的一个科研中心设立了创新实验室,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实验室提供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活动,包括研讨会、创新竞赛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培养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1c1e05f528ea81c758f578be.png)
龙源期刊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作者: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7年第05期
学校围绕建“一流本科”教育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形成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知识传授与探究、能力培养与建设、人格塑造与养成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培养范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健全人格的人才。
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主动作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应。
高校“专业、思政、双创”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体系研究实践
![高校“专业、思政、双创”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体系研究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598f59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a.png)
高校“专业、思政、双创”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体系研究实践作者:袁旭美吴明远梁蕴莉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2年第11期一、引言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将医德医风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
这要求医务工作者在是非曲直、善恶得失面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各高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加强思政、科研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切实构建协同育人教育新体系,促进高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能够充分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新环境。
[1]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实践经验,在思政教育方面优势突出。
文章阐述了构建“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研究了中医药院校“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现状、问题及路径探索,以及如何利用中医药特色,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特色复合型人才。
二、构建“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体系的必要性近年来,中医药院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探索专业、思政、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具有正确思想引领、创新精神和专业过硬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对促进中医药学科发展,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国家层面: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阶段。
[2]经济社会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
整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是单一的知识型人才,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怀有“四个自信”,具备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由此打造“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体系,才能确保输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供重要保障。
(二)高校层面: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必经之路《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本科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讨——以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为例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本科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讨——以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3f72ddd49649b6648d7477a.png)
文章编号 :1 6 7 3 — 3 8 5 1( 2 0 T 4 )0 2 — 0 0 8 3 — 0 6
人才、 学科 、 科研 三位 一体 的本 科 协 同 创 新 培 养模 式探 讨
— —
以浙 江理 工 大 学材 料 与 纺 织 学 院为例
立而行 , 与人才培养和科研相脱节 ; 人才培养与科学 研 究脱 节 , 重科 研 、 轻教 学现 象在相 当一部 分高 校 中 普遍 存 在 , 科 研 与教 学之 间地 位不 对等 , 教学 明显 处 于下风 , 表 现在 “ 以教 学 为 中心” 的 口号 与“ 以科研 为
导 向” 的实 际之 间 的对 立 、 教学 运行 经 费 困难 和科 研
投 入 的相对 不计 成 本 之 间 的 矛盾 , 以及 教 师教 学 精 力投 入 过少 与科 研 精 力投 入 过 多 的 冲突 ; 学 科 建 设 与科 研成 果不 能 有效地 转 化为人 才 培养 的优 势和 资
推动高等教 育的深入改革具有 重要 的理 论和现实 意 义。
源, 等等 。多数学校 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 时却成为 事实上的科研取 向, 科研对教学 冲击较大。这就导 致我 国高校教学和科研之 间存在 着教学科研 两张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2 0 1 4年
第 3 2 卷
皮、 各 自为政 的现象 , 科研 新成 果 不能充 实 到教学 之 中, 科 研新 动态 不 能反 映到教 学之 中 , 科 学 研究精 神 不能 融人 到教 学 改革 之 中 , 教 学 的 中心 地 位得 不 到
高等院校人文、科技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①
![高等院校人文、科技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①](https://img.taocdn.com/s3/m/2514d6b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b.png)
[摘要]探讨高等院校人文、科技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重要性。
通过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阐述了人文、科技相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等院校;人文;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12-0037-04高等院校人文、科技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①陈吉庆(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特别是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人文与科技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而提出的。
相对其他类型教育而言,高职教育点多、面广、线长,正处于从规模向内涵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用人文、科技双重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是实现职业院校数字治理、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前置性工程,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提升新时代教育供给水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高等院校人文、科技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讨其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当前,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然而,不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高等院校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而另一些高等院校则过于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886f2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7.png)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第一篇: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优秀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推动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的需求。
这一模式包括了多元化的培养路径和创新驱动的培养理念,同时注重科教融合与跨学科学习的培养方式。
本文将从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首先,学校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育教学中,学校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科研兴趣。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科研实验室或创新团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需求和实践环境,加深他们对科学技术与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其次,企业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例如,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提供实践项目给学生参与,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环境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企业还可以举办创新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新成果和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同时,企业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最后,社会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资金支持,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平台和资源。
例如,社会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e7769d7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b.png)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科教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要实现科教协同创新,就需要有拔尖人才的培养。
下面将探索和实践一种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培养拔尖人才,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和科研资源的协同作用。
教育和科研应相互借力,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形成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通过建立教育与科研相互渗透的机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实践环节。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做实验、参加科研项目、参加创新竞赛等形式,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拔尖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注重个性化发展。
每个人的潜力和特长都不尽相同,因此,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和指导。
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充分发展他们的优势和特长,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出更具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最后,拔尖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加强实践与产业的结合。
现如今,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实际需求。
因此,培养模式应当注重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教协同创新。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创新项目和实际的产业需求,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和科研资源的协同作用,注重实践环节,个性化发展以及加强实践与产业的结合。
通过这些探索与实践,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推动科教协同创新的发展。
多主体人才培养_高校协同创新的应有之义
![多主体人才培养_高校协同创新的应有之义](https://img.taocdn.com/s3/m/d901c5c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c.png)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政治理论教育学院王智勇[摘要]高校协同创新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在协同创新的视野中,当前高校积极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应该突出多主体人才培养。
多主体人才培养对于解决现有人才培养的相关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多主体人才培养2011 年,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协同创新”理念,强调要以协同创新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
随后启动实施的“2011 计划”,则明确提出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推进高校内涵发展。
以高校推进协同创新为契机,着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应该突出多主体人才培养。
一、多主体人才培养的内涵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被视为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
但在协同创新视野中,这种看法应该加以改变。
协同创新,从国家战略高度意在突出国家科技创新三大主体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以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满足国家重点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协同创新意味着科技创新主体的多元化、主体间壁垒的破除和力量的整合。
因此,就高校办学而言,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开放办学,即面对社会需求,以体制机制的管理创新,吸纳科研院所、企业等参与到高校的具体办学实践中。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并取得了诸多具体的实践成果,但也囿于理念、资源等各方面的束缚和限制,依然面临着诸多困惑与难题。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多主体人才培养,能够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一种新思路、新尝试。
多主体人才培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多主体办学。
办学主体指的是举办教育的主体,例如政府、企业或者个人。
这种意义上,高校有公立、私立或公办、民办之分。
近年来,随着大批民办高校的涌现,我国高等教育多主体办学的格局日益呈现。
应该说,这是我国解决“穷国办大教育”问题的一个必然选择。
青年就业创业“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青年就业创业“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b0898e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c.png)
青年就业创业“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前言青年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青年就业和创业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通过“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当前青年就业创业研究的热点之一。
什么是“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是指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面共同参与协作,以人才培养和支撑、产业培育和扶持、政策支持和引导为主要内容,通过顶层设计和协调推动加强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融合和协同,达到建立创新与发展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青年就业创业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政府在“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中的角色政府在青年就业创业“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中的角色是协调、支持和引导。
一方面,政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完善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和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搭建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为青年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加强与企业和高校的沟通协调,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协同效率。
企业在“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中的角色企业在青年就业创业“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中的角色是主体和扶持者。
一方面,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自身的业务、产业和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为青年创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提供实习、培训等机会,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
高校在“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中的角色高校在青年就业创业“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中的角色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支撑者。
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强与企业和政府的沟通协调,了解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学科特点,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和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开发,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青年创业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持和知识转化的服务。
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能力
![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e19ca3e0360cba1aa911da26.png)
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一、学习教育部相关文件,领会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实质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效应,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到2005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实现了高教大众化发展的目标。
高等教育大众化解决了规模问题后,质量问题逐渐凸显。
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全面启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
2010年,在迈入“十二五”之际,国家公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其中高等教育部分,就突出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
2012年3月19日和21日,教育部、财政部又连续颁布实施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也称“2011计划”)。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总共30条,又称“高教30条”,这个文件的颁布实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医教协同构建“三位一体”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医教协同构建“三位一体”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8fb7259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4.png)
力进行评价%并将人才培养成效与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 考核 A 维度指标紧密挂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积 极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 同时%构建学 校1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1教学部门1教研室 A 级网 格化管理%建立&四轨合一' 大部制教学管理部门%统筹院 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医学教育无缝衔接% 构建逐层递进*无缝 衔 接 的 培 养 路 径%培 养 素 质 高 技 术 强 又留得住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 王大伟%刘岩峰3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的研究与实践" G# 3吉林医学%.-,B%7;-;. !,.?,>,.?.3
".# 赵雪智%郜国叶%石天雁3NQR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与实践" G# 3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A?%;.3
"7# 邓美海%王天宝%伦丽仙%等3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初步 探索" G# 3中国医疗前沿%.--?%.-,A. !B.%BB3
73文化共融$ 创新& 党建 L' 模式%由党支部书记*党 员教师担任课程主讲%学生党员担任课代表%引领高质量 全员育人$ 每年举办&杏林医学节' &医学人文讲堂' &书 记院长第一课' 等活动%营造优良医德医风氛围%传 播 思 政 理论和正能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A# %将 三全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塑造&医味' 育人体系%为学生成 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讨!论
通过深化医教协同%创新&三位一体' 医学人才培养 体系%解决了校院两 级 权 力 责 任 不 明 确*医 院 办 学 主 体 责 任感不强*教学与医 疗 资 源 共 享 不 畅*三 阶 段 医 学 教 育 衔 接不通畅等一系列问题%并以国家级*省级一流临床医学 本科专业建设*国家 三 级 公 立 医 院 绩 效 考 核 为 抓 手%促 进 了学校医学教育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为 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得到了同类院校的认可与赞 许%为新时代深化医 教 协 同*加 快 推 进 医 学 教 育 创 新 发 展 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和借鉴$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5ba574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c.png)
902021年5月总第361期ISSN1672-1438CN11-4994/T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苏 芳 王晨升 李 渊 王明明山西大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3摘 要: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山西大同大学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厂签订协议,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该模式的有效性,以2017年和2018年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为样本,展开深入调查,重点关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调查结果显示,“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取得了丰厚的实践学习成果,证明了以实践为根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
关键词:新工科;“3+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作者简介:苏芳,工学硕士,讲师;王晨升,工学硕士,副教授;李渊,工学博士,讲师;王明明,工学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山西煤炭经济转型的机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编号:GH-17056);山西大同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对口升学机械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及考核方式研究”(编号:XJG20172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随着当前区域特色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具体化、精细化,因此亟须高校快速推进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整,以满足当前人才需求。
新工科和“双一流”政策的出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要求和方向[1]。
为快速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山西大同大学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基于区域优势,与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和大同泰瑞集团建设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单位开展广泛深入的人才培养合作,快速推进我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6bd3554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4.png)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探索。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之一。
高等院校是培养优秀人才和推动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的使命不仅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更是为国家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趋势和发展方向。
高等院校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高等院校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程设计、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学科教学方面,高等院校要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不断调整和更新学科设置,使学科教学与社会需求更加贴合,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科研奠定良好基础。
高等院校要重视科研创新,促进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高等院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高等院校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高等院校要推动学生、教师和行业的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有机结合。
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实训基地、联合科研项目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在实践中研究,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高等院校要加强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全面评估,及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
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学科评估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系统、科研成果评估机制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高等院校应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这一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有力支持。
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c8ee03f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c.png)
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原创版)
目录
1.背景介绍
2."三位一体"的内涵和意义
3.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4.我国在推进"三位一体"工作方面的成就
5.未来展望
正文
【背景介绍】
在 21 世纪的今天,教育、科技和人才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三大重要支柱。
在全球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我国正积极探索一种“三位一体”的统筹推进模式,以期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三位一体"的内涵和意义】
“三位一体”是指将教育、科技和人才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一理念源于我国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旨在通过强化教育、科技和人才之间的协同作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优化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们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需要加大科研投入,鼓励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最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集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我们需要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提供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我国在推进"三位一体"工作方面的成就】
自提出“三位一体”的统筹推进模式以来,我国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Word]协同创新相关概念
![[Word]协同创新相关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fd0628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6a.png)
00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00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1](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2]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00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00(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00(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00(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00(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00211工程00“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三全”特色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基于升达学院的双创教育改革探索
![“三全”特色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基于升达学院的双创教育改革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bd82a48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0.png)
第15卷第2期V ol.15No.22024年4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Apr. 2024“三全”特色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基于升达学院的双创教育改革探索王铮,刘桂芳(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摘要] “三全”特色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适应新阶段、新任务而提出的,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其构建与实践旨在通过实施“三课合一”的双创课程体系、“三阶合一”的双创实训体系、“三位一体”的双创实践体系以及教学实践多部门联动的协同机制和弹性灵活的双创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解决目前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缺乏连贯性、双创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脱节、双创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外沟通机制等问题,提升应用型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成效。
[关键词] “三全”特色;双创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4)02−0082−0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活动被赋予了多重经济功能,创新创业教育(下文简称“双创教育”)也被赋予了重任,成为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将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推动高校双创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建立的稳定的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显著影响的关系样态。
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广泛而深远的规范和调控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一旦建立,不仅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而且决定各相关组织机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决定人才培养的各种要素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从而从总体上规范人才培养过程,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我国双创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顶层设计到实践探索、从系统培育向纵深发展的历史演变,且作为一种时代环境和时代价值的象征,双创教育也成为全社会聚焦的热点和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摇篮和智力支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和科技发展,高等院校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引领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就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人才培养的内涵
高等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人才,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而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应当具备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人才培养的内涵。
1.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高等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身心状态。
高等院校应当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使其具备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
高等院校应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高等院校应当结合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这类人才应当具备工作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特点,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能够发挥自己的所学所长,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学科建设的关键
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在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中,学科建设是一个关键环节。
1. 优化现有学科布局和结构
高等院校应当根据国家的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现有的学科布局和结构。
在发展前沿学科的也要重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建设,实现各类学科的均衡发展。
2. 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
高等院校应当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创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这种交叉融合和创新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应用。
3. 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科研创新的推动力
1.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
高等院校应当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和设备,提升科研条件和能力。
只有建设完备的科研平台,才能更好地支撑科研创新。
2. 鼓励科研团队的合作和交流
高等院校应当鼓励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搭建科研交流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共享和传播。
只有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科研创新。
3. 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高等院校应当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只有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才能更好地激发科研创新的活力。
四、协同创新模式的建构
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需要建构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机制。
只有建构好了协同创新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一体化发展。
1. 建构人才培养的协同模式
高等院校应当建构人才培养的协同模式,突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的有机整合,培养具备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高等院校应当建构学科建设的协同模式,以学科融合和创新为核心,实现各类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和互补优势,促进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高等院校应当建构科研创新的协同模式,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鼓励科研团队的合作和交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科研创新的跨界互补。
五、结语
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实现这一模式的过程中,高等院校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特色,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有机结合,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和科技支撑。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等院校的使命和责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