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语言翻译》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查缺补漏
——增强三种意识,提升翻译能力
一、学习目标
1、查漏补缺,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2、培养学生文言文对译和句式调整能力;
二、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文言文对译和句式调能整力
三、新课导入:
高考对古诗文能力的要求为理解B,其中包括要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就是指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并且用规范的现代汉语重新表达。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大纲的一个重要考点,因此也是得分率低的考点之一。
四、考点回顾,熟知体系
复习回顾:以前我们讲过,文言文翻译要注意几个原则:信、达、雅。
1.“信”,就是“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2.“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3.“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不作要求)
留: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典章制度、度量衡单位等。
删:就是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虚词。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助词(凑足音节、句中停顿)、结构倒装的标志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换:1、单音词换成双音节词;2、通假字换成本字;3、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词语。
调: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
补: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
贯:古文中使用借代、借喻、用典、互文等修辞手法以及委婉的说法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意译)
经过上一轮的复习,我们的同学基本上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但是在最近的练习和考试当中还是发现不少问题,下面我们就大家出现的这些问题来做讨论。
五、展示学生作业,总结失分原因
1、字词、句式没有落实。
2、忽略语境,不明大意。
3、表意不通,表达不畅。
六、思考归纳,找准对策
对策一:增强采分点意识
说到审题,似乎与文言翻译不搭界。其实,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该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审该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采分点,只有审出采分点,才知道在哪里应该格外注意,才能得分。
审题要审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常见副词、译出特殊句式。
就实词而言,哪些实词可能成为采分点呢?
1.从词性上看,首先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名词。另外,代词也不可忽视。
2.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和其他次常用实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常作为采分点。
3.从特殊性来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前进”“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其本来意思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两个名词连用,主谓之间的名词,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重要实词;较难理解,需要借助推断的实词可能是重要实词。
在确认这些实词为采分点后,就用一些特殊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和省略句。
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识。
对策二:增强文本语境意识
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中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
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
1.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