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077章体外循环.
(完整版)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心血管外科手术包括心腔内手术、大血管手术及心脏表面的手术。
可以想象,在搏动并充满血液的心脏或血管内是无法进行手术的,必须提供安静无血清晰的手术野,以便于认清解剖畸形并实施手术操作。
体外循环的应用即为外科医生提供了这种条件。
体外循环是指用一种特殊装置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技术。
这一装置分称为人工心和人工肺,亦统称人工心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主要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
体外循环时,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入人工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氧合后的血液又经人工心保持一定压力泵入体内动脉系统,从而既保证了手术时安静,清晰的手术野,又保证了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的供血,是心脏大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1953年Gibbon首例应用于临床。
体外循环基本装置:包括血泵、氧合器、变温器、贮血室和滤过器五部分。
体外循环装置示意图血泵:即人工心,是代替心脏排出血液,供应全身血循环的装置。
根据排血方式分为滚压泵和离心泵两种。
目前仍以滚压泵应用较广泛,射出血液为平流,以滚压式泵为主,靠调节泵头转动挤压泵管排出血液。
氧合器:即人工肺。
代替肺脏使静脉血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
目前使用的有两种类型:①鼓泡式氧合器:血液被氧气(或氧与二氧合碳混合气)吹散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形成的气泡用硅类除泡剂消除,根据形态有筒式和袋式;②膜式氧合器(膜肺):用高分子渗透膜制成,血液和气体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血、气互相不直接接触,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少,其外形有平膜式和中空纤维式。
(人工心肺机就是由氧合器和血泵及辅助设备组成的,能进行体外循环的机械装置.)变温器:是调节体外循环中血液温度的装置,可作单独部件存在,但多与氧合器组成一体。
变温器的水温与血温差应小于10—15°c,水温最高不得超过42°c,用于体外循环中患者的体温降升和心脏停搏液的变温。
贮血室:是一容器,内含滤过网和去泡装置,用作贮存预充液,心内回血等。
体外循环
3. 1937年Gibbon开始研究血膜式氧合器,此种氧合器应用于20世纪 五、 六十年代。
4. 1953年,世界上第一次将人工心肺机用于临床。 5. 1953年5月6日,美国Gibbon为1例18岁女孩Cecelia Bavolek行房
体外循环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外科 李全正
什么叫体外循环?
•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体外循 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 肺旁路术)
• 顾名思义,就是在机体外通过某种设备建 立临时的血液循环以代替全部或部分自身 的血液循环。
药物浓度与时间呈线性关系 灌停:200ml自体血冲洗减轻毒性
其它
• 肝移植 • 布加综合征手术 • 一氧化碳中毒 • 急性药物中毒 • 呼吸道严重阻塞 • 全身热疗 • 低温、高温抢救 • 下肢恶性肿瘤
静脉现象:8~14ml/(kg·min)流量或10%心排量维 持常温下30min心脑肝肾功能不受损害。 • 控制性交叉循环技术:1954年Lillehei成功进行第 一例控制性交叉循环下室缺修补术。 • 低温与体外循环技术:1952年Lewis在低温麻醉 下为1例5岁女孩进行室缺修补术成功。 • 血液稀释:1961年Zuhdi用5%葡萄糖液代替部分 血液预充心肺机成功。
管道连接
连接好的体外循环管路
体外循环中
Jostra Rotaflow离心泵
Jostra离心泵
Medtronic离心泵
Medtronic离心泵
心脏停搏液的种类
• 晶体停搏液
– 仿细胞外液停搏液 – 仿细胞内液停搏液
(医学课件)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循环技术概述•体外循环技术操作流程•体外循环技术的临床应用•体外循环技术的并发症及防治•体外循环技术的培训与资质认证目•体外循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录定义原理定义与原理发展历程体外循环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心外科手术、心肺复苏等治疗的重要技术手段。
临床应用体外循环技术广泛应用于心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为各类手术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适应症禁忌症适应症与禁忌症术前准备病情评估医生、护士和麻醉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共同讨论手术方案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应急预案。
术前讨论术前准备术中操作使用适当的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全身麻醉状态,并实施气管插管等操作。
麻醉诱导体外循环建立心肌保护手术操作通过股动脉和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通路,将患者的心脏和肺脏与手术区域隔离。
在手术过程中,使用心肌保护液等物质,确保心脏在手术期间的正常功能。
根据病情和手术方案,实施相应的手术操作。
术后处理030201心外科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03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治疗肝移植手术01肝移植手术02肝肿瘤切除术肺动脉狭窄矫正术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手术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手术术中并发症及防治出血01血栓形成02气体栓塞03器官功能衰竭体外循环可能会对其他器官的功能产生影响,如肾功能衰竭。
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感染术后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医生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神经系统并发症体外循环过程中可能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如意识障碍或肢体运动障碍。
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术后并发症及防治特殊情况下的处理与应对措施患者不耐受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年老、体弱或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特殊处理和应对措施。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医学课件)体外循环技术
04
体外循环技术的效果和影响
体外循环技术对病人的影响
01
02
03
改善心脏功能
体外循环技术可以临时替 代患者的心脏功能,减轻 心脏负担,有助于改善心 脏功能。
减少器官损伤
由于体外循环技术可以提 供全身氧合,使得重要器 官得到充分的氧合,从而 减少器官损伤。
在肝肾移植手术中,体外循环技术可以作为 一种辅助手段,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02
体外循环技术的基本原理
体外循环技术的生理学基础
血液循环
描述了血液在人体内流动的过 程,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
管。
生理调节
介绍了血液流动中的生理调节机 制,如血压、心率和血管张力等 。
器官功能
描述了各个器官在血液循环中的功 能及相互关系。
在每次使用后,需要对体外循环管道进行清 洗和消毒,以确保下次使用的安全性。
体外循环技术的应急处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需要密切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及
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立即停止体外循环
在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需要立 即停止体外循环,以避免对患
者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紧急处理
在出现紧急情况时,需要进行 紧急处理,如紧急开胸止血、 紧急心脏起搏等,以挽救患者
体外循环技术的操作规范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在操作体外循环技术时,必须严格 遵守无菌原则,确保手术野和体外 循环管道系统的无菌状态。
准确的管道连接
将体外循环管道与手术野和相关仪 器设备准确连接,确保密封和血液 流通畅通。
血液的预充和排空
077章.体外循环
第77章体外循环第1节体外循环原理和用品一、外循环概况和原理(一)体外循环概况体外循环临床实践从开始至今近50年历史,当回顾Lillehei首次描述人体交叉循环(图77-1)和Gibbon首次将体外循环成功应用于患者的经历时,我们很难想象老一代学者面临的困难。
再看看当今体外循环的发展,我想老一代学者亦同样难以估计当今体外循环在理论、设备、实践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进步。
目前全世界每天开展2000例体外循环手术。
体外循环已广泛地用于心脏外科、胸部肿瘤手术、肾脏肿瘤的切除、复苏术、创伤、介入治疗支持、肝移植、中毒抢救等方面。
体外循环是指将血液从左心房或右心房引出,经泵氧合注入动脉,从而为外科或其他的治疗方法提供有利条件。
另外体外循环中还可进行有效的温度调控,心肌保护液的灌注,手术野的血液回收、超滤等。
由于篇幅有限,本章体外循环主要介绍三大部分:第一,机械性装置,如泵、氧合器、滤器、超滤器等;第二,体外循环的管理,如血液抗凝和拮抗、流量和压力调节等(作为体外循环医务工作者应在这二方面均有良好知识和技能);第三,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工作的开展尚需和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的充分配合,并需要良好的监测手段。
虽然体外循环有很大的发展,但很多问题尚需不断地完善和探索。
(二)体外循环基本原理我们用一张示意图(图77-2)简述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未氧合的血液通过静脉管(O)从右心房(或上下腔静脉)以重力引流的方式至氧合器(H)的静脉回流室。
在静脉引流管和动脉输入管道上有血气监测装置(J),可连续监测和判断机体的氧供和氧耗的平衡情况。
在静脉引流管有一流量调控装置(K),可控制静脉回流量或心脏充盈情况。
静脉回流室同时接受心外吸引(B)和心内吸引(C)的血液(或液体)。
心外吸引或俗称右心吸引,一般通过吸引头(L)和滚压泵(B)将心腔外或可见视野的血液(或液体)吸至回流室。
心内吸引(俗称左心吸引)一般以一特制导管(M)置于心腔内,通过滚压泵(C)将心内非可见血液吸至回流室,它可防止左心膨胀。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的实施
1、切开、暴露、建立体外循环; 切开、暴露、建立体外循环; 2、肝素化:2~3mg/kg体重,使ACT(全血活化凝血时间) 肝素化:2~3mg/kg体重, ACT(全血活化凝血时间) 延长至480~600秒 延长至480~600秒. 3、转机开始: 转机开始: 4、阻断:上下腔静脉和主动脉。 阻断:上下腔静脉和主动脉。 5、降温:使机体代谢率降低,保证机体有氧代谢,降低灌 流量,避免 降温:使机体代谢率降低,保证机体有氧代谢,降低灌 左心回血量增多、血液成分破坏和心肌损伤。 6、复温:主要操作完成。 复温:主要操作完成。 7、辅助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间的1/3。 辅助循环: 主动脉阻断时间的1/3。 8、停机: 停机: 9、中和肝素:鱼精蛋白。 中和肝素:鱼精蛋白。 10、撤机: 10、撤机:
基本灌注技术
5、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 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 用于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成人部分 大血管和少数操作非常困难的手术。 头部控制在32℃以上,鼻咽温15℃ 头部控制在32℃以上,鼻咽温15℃左 右,肛温20℃ 右,肛温20℃左右。中深度血液稀释, HGB 6~7g/dl。 6~7g/dl。
体外循环的准备
1、详细了解患者病情、身高、体重、体表面积、血细 胞比容和血浆蛋白浓度等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2、体外循环机的准备: 3、预充: 预充液能排除体外循环装置内气体,维进行适当的血 液稀释。 液稀释。 预充液:胶体液、晶体液、渗透性利尿剂、肝素、 预充液:胶体液、晶体液、渗透性利尿剂、肝素、 血液保护剂、细胞膜保护剂、小苏打等。 其电解质的浓度应接近细胞外液,渗透压略高于 血浆,并呈弱碱性。 血液稀释:(1)减少使用库血、避免输血并发症; 血液稀释:(1)减少使用库血、避免输血并发症; (2)降 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注; (3)减轻血液成分破坏和凝血机制紊乱; (4) 防止肺、脑、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
(医学课件)体外循环技术
观察患者是否有寒战、发热、出血等反应。
预防血栓形成
应对紧急情况
保持管道通畅,避免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体外循环,迅 速进行处理。
04
体外循环术后处理
术后监护与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持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以及血氧饱和度、体温等生理指标。
意识状态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预防术后脑部并发症的 发生。
体外循环机准备
检查体外循环机各部件是否齐全 、完好,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药品准备
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需要,准备好 必要的药品,如肝素、鱼精蛋白等 。
患者病情介绍与风险评估
病情介绍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全 面掌握患者的病情。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如出血、感染、心肌 损伤等。
体外循环技术可以应用于肺部疾病的治疗,如肺动脉血栓内膜外循环技术可以应用于器官移植领域,如心肺移植、肝移植等,提
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和治疗效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创伤小
由于不需要切开胸部,体外循环技术对身 体的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手术时间短
由于不需要进行传统开胸手术,体外循环 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适应症广
体外循环技术适用于多种心脏和肺部疾病 的治疗,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
体外循环技术的局限性
技术要求高
体外循环技术需要专业训 练和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 操作。
预充
向体外循环回路中预充生理盐水、肝素等。
开始体外循环
启动泵,使血液开始循环,调节流量、压力等参数。
(医学课件)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循环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现在已经成 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体外循环的基本组成
血泵
用于将血液从体内引出并推动其在体外 循环系统中流动。
氧合器
一种特殊设计的膜肺,能够将血液中的 二氧化碳排出并补充氧气。
滤器
用于过滤掉血液中的杂质和微小颗粒。
管道和连接器
体外循环启动
介绍体外循环启动前准备工作,如麻醉、消毒、插管连接等。
体外循环过程
描述了体外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技术要求,如血液引流、气体交换、血液回输等。
体外循环技术出血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 。
介绍了栓塞并发症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方法 。
感染
其他并发症
描述了感染并发症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方法 。
列举了其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肾功能不 全、肺损伤等及相应的处理方案。
03
体外循环技术的临床应用
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01
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手术中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02
在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技术可以提供无血、无二氧化碳的环境,使医生能够 清晰地看到手术视野,同时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
学习和掌握体外循环技术的术后处理技能,包 括血液回收、滤过与输血等。
体外循环技术的模拟训练
模拟设备训练
通过模拟设备进行训练,包括模拟体外循环设备、模拟手术室等,练习操作技能 。
模拟手术训练
通过模拟手术进行训练,包括模拟手术流程、模拟术中处理等,培养手术综合能 力。
体外循环技术的实战演练
动物实验
通过动物实验进行实战演练,包括手术流程、术中处理、术 后处理等,提高技术水平。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护理课件
体外循环的设备装置
热交换系统
---用于血流降温。 变温器—直接与血液接触而执行变温功能 变温水箱—为变温器提供冷、热水源
体外循环的设备装置
监测系统
外周血管阻力、肺循环阻力等
体温
尿量
血气及电解质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
心电图
动脉血压
脉搏血氧饱和度
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心静脉压、左房压、
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血量、
术后护理
合适的尿量为1ml/h/kg,最少0.5ml/h/kg
术后护理
4
术后护理
01
添加标题
维持水分、电解质、 酸碱及营养的平衡
02
添加标题
5
术后最初12小时内,均由静脉补液。根据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病人的具体需要,选择补充液体及量 严密监测血清电解质浓度 术后早期经常进行血气分析 拔除气管插管后,保证营养供给 必要时应采取鼻饲或TPN治疗 每日详细记录出入量,有条件者每日测体重
体外循环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
为心脏外科手术提供了一个相对无血和静止的手术视野 近年来,体外循环在理论、实践、材料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微创手术,特别是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的开展,使体外循环在本世纪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但非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只是心脏手术中的一小部分 如何减少体外循环的并发症,减轻异物表面所致的炎性反应,是研究的热点。
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
体外循环后出血
体外循环后合并出血并不少见,但如果处理及时、得当,往往对病人损害不大。
并发症4
体外循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
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氮质血症,常伴有少尿、无尿和尿比重降低。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浓度升高。
1
并发症5
体外循环
(1)经右房单根插管适用于升主动脉、主动脉瓣、二尖瓣和冠状动脉手术。通过单根插管引流下腔静脉和 右房血液。
(2)上、下腔静脉插管游离上、下腔静脉,套阻断带,右心耳荷包缝线内切开,插入上腔静脉引流管。通 常在靠近下腔静脉入口处的右房外侧壁缝置荷包缝线,插下腔静脉引流管。如果手术中不必切开右房,则两个荷 包缝线可置于右房壁的任何部位。经心耳荷包缝线内插管时,剪开心耳及心耳内肌小梁,以两把血管钳提起心耳 内外侧缘插入引流管。
并发症
并发症
人工心肺机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和改进,目前已能为外科医师提供比较好的安全时间和安全程度,能够用 之进行很多种心脏手术。但灌注对机体的影响仍为不可完全避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代谢性酸中毒及呼吸性碱中毒 灌注时有一定程度的组织缺血、缺氧,乳酸增加,因而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机器内吹入高浓度氧,二氧化碳 易于排出,造成过度换气,因而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2.血液有形成分破坏 灌注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均下降,纤维蛋白原下降,可以有血红蛋白尿、溶血性黄疸及进行性贫血。凝血功 能障碍需1~7天才能恢复。 3.电解质失衡 灌注使血钾降低,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 4.肾功能下降 灌注时低血压、肾血流减少、代谢性酸中毒和血管反应等,均可导致肾功能下降,尿量、尿钠减少,而尿钾 增
谢谢观看
体外循环
一门临床医学技术
01 并发症
03 实施
目录
02 构成 04 插管技术
基本信息
体外循环是利用一系列特殊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流到体外,经人工方法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 后,输回体内动脉系统的生命支持技术。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由于人工装置取代了人体功能,因此也称心肺转流, 体外循环机也称为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的目的是在实施心脏直视手术时,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体外循环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不仅在心脏、肝、肾、肺等大血管手术中获得应用,在肿瘤 治疗、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的生命支持方面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技术。
体外循环简介课件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简介
滚 压 泵 结 构 示 意 图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简介
流量调节
• 泵流量决定于每分钟泵头的转速(RPM)和每转泵的排空容积 (SV)
• 容积的多少由泵管的大小和泵头挤压长短而决定
体外循环简介
泵管材料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中的管理——温度的控制
1.掌握降温时机,需要保温的手术要及时保温 。有些手术需要在安放左心引流管后才能降 温。 2.根据病情、手术难易程度、氧合器性能等 来确定血液降温的温度。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中的管理——温度的控制
根据病种及手术方法可将温度控制在下面几个阶段: 1.浅低温:35~32℃ 一般适用于VSD、ASD、CABG; 2.中低温:32 ~ 28 ℃ 一般适用于VSD合并畸 形、BVR、AVR、MVR/MVP、CABG+换瓣; 3.深低温:24 ~ 20 ℃ 适合大血管手术、复杂先 心病手术; 4.超低温:20 ℃以下, 停循环手术。
体外循环简介
液面及压力报警
体外循环简介
二、体外循环管理
体外循环简介
术前准备
1.了解病情:访视病人,阅读病例。 2.了解手术术式。 3.物品准备:根据手术需要准备体外循环用品;预充 液;药品等。
体外循环简介
病情评估
危险因素包括: 1.左心功能不全,LVEF<30%; 2.心衰; 3.年龄>65岁; 4.急诊; 5.再次手术; 6.肺高压,严重心率失常,脏器功能不全,恶液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简介
理想的体外循环管道
• 良好的透明度、弹性及可弯曲性、不易扭结和压扁 • 良好的韧性、散裂率低
体外循环简介PPT课件
LOGO
体外循环管路和插管
插管:
A:动脉插管 B:静脉插管 C:左心吸引管 D:右心吸引管 E:心脏停搏液灌注管
LOGO
动脉插管:
a.心主动脉插管 b.股动脉插管 c.颅脑选择性顺行动脉灌注插管 d.小切口动脉插管
静脉插管
a. 上下腔静脉插管 b.腔房管,又称右房管 c.股静类:
a.鼓泡式氧合器
b.膜式氧合器(膜肺)
LOGO
过滤器
按材料分:
a.渗透式微栓过滤器 b.滤网式微栓过滤器 c.混合式微栓过滤器
按功能分:
a.动脉过滤器 b.心脏切开血液回收贮血器 c.气体滤器 d.白细胞过滤器 e.其他过滤器
LOGO
人工心肺机
组成:血泵、控制台、显示器 监测装置、后备电源及安全报 警系统组成。
LOGO
监测装置
生命体征监测装置:心电图、动静脉血压、鼻肛 温
连续动静脉血压饱和度监测仪:可根据测得的数 据调节氧流量、观察膜肺氧合效果。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监测仪(ACT):在转流过程中 ACT>480S
血气分析仪 脑氧饱和度监测仪
LOGO
体外循环管路和插管
管路:
a:动脉灌注管路 b:静脉引流管路 c:泵管 d:吸引管路 e:氧气管 f:排气、测压管 g:静脉总干 h:连接管
体外循环简介
LOGO
体外循环
定义:是指用一种特殊的装置暂时 替代人的心脏和肺脏工作,进行血 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技术。这一装 置分别成为人工心和人工肺,也统 称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LOGO
体外循环设备及装置
氧合器 过滤器 人工心肺机 变温水箱 监测装置 体外循环管路和插管
LOGO
027急症体外循环-10页文档资料
027.急症体外循环《心血管麻醉及体外循环》胡小琴主编发表日期:2019-11-6 16:47:33 浏览数: 3第二十七章急症体外循环胡小琴早在60年代就有学者在健康人意外,如低温、外伤、中毒等CPR时应用体外循环进行抢救;在各种危重病症呼吸循环衰竭时应用体外循环支持可争取时间做进一步抢救治疗;心血管手术后病情恶化也采用急症体外循环抢救;近年来介入治疗迅速发展,体外循环在保证介入治疗的安全及抢救介入治疗意外方面更能发挥巨大作用。
可见急症体外循环已进入社会和医学各领域。
第一节急症体外循环应用范围一、低温的抢救Vretenar等(1994)汇集体外循环抢救低温共68例,年龄2-72岁,造成低温的原因有:酒精过量占40%,雪崩占28%,溺水占16%(见表27-1)。
患者平均温度为21℃。
其中90%心跳停止,7例心跳未停。
采用股-股转流方法占72%,心房-主动脉转流占16%。
股-股转流方法易于建立,而且不影响胸部按压和心肺复苏的进行,经皮穿刺技术和装置有条件保证。
心房-升主动脉转流则有利于心脏直接按摩和左心引流,而且易于实现高流量灌注。
经抢救后总存活率为60%,存活者中80%恢复工作。
存活者中抢救时最低温度为15℃。
由于低温引起的心跳停止,体外循环是有效的抢救方法,即使未发生心跳停止,只要体温低于25℃也宜于采用体外循环。
表27-1、低温原因及存活率原因病例数存活率%酒精过量药物中毒精神病27爬山遇雪崩1932溺水1164其他1182合计6860在低温合并多处外伤时,情况比较复杂,体外循环时用肝素会加重出血,此时可采用肝素化的体外循环装置。
Segesser报导1例13岁儿童,在森林中失踪18小时后被发现,心跳停止,深度昏迷,左瞳孔散大无反应,鼓膜温度为23.3℃,采用肝素化体外循环装置,体内不用肝素,升主动脉及右房插管,转流12分钟后,体温上升至26℃,出现窦性心律,体温35℃时停体外循环,因血钾过高再次转机,经用高渗糖、胰岛素及血滤器后恢复正常,体外循环共139分钟,体外循环装置内无凝血块,仅接头处有少许纤维素,病儿逐渐康复。
077章 体外循环
第77章体外循环第1节体外循环原理和用品一、外循环概况和原理(一)体外循环概况体外循环临床实践从开始至今近50年历史,当回顾Lillehei首次描述人体交叉循环(图77-1)和Gibbon首次将体外循环成功应用于患者的经历时,我们很难想象老一代学者面临的困难。
再看看当今体外循环的发展,我想老一代学者亦同样难以估计当今体外循环在理论、设备、实践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进步。
目前全世界每天开展2000例体外循环手术。
体外循环已广泛地用于心脏外科、胸部肿瘤手术、肾脏肿瘤的切除、复苏术、创伤、介入治疗支持、肝移植、中毒抢救等方面。
图77-1体外循环是指将血液从左心房或右心房引出,经泵氧合注入动脉,从而为外科或其他的治疗方法提供有利条件。
另外体外循环中还可进行有效的温度调控,心肌保护液的灌注,手术野的血液回收、超滤等。
由于篇幅有限,本章体外循环主要介绍三大部分:第一,机械性装置,如泵、氧合器、滤器、超滤器等;第二,体外循环的管理,如血液抗凝和拮抗、流量和压力调节等(作为体外循环医务工作者应在这二方面均有良好知识和技能);第三,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工作的开展尚需和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的充分配合,并需要良好的监测手段。
虽然体外循环有很大的发展,但很多问题尚需不断地完善和探索。
(二)体外循环基本原理我们用一张示意图(图77-2)简述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未氧合的血液通过静脉管(O)从右心房(或上下腔静脉)以重力引流的方式至氧合器(H)的静脉回流室。
在静脉引流管和动脉输入管道上有血气监测装置(J),可连续监测和判断机体的氧供和氧耗的平衡情况。
在静脉引流管有一流量调控装置(K),可控制静脉回流量或心脏充盈情况。
静脉回流室同时接受心外吸引(B)和心内吸引(C)的血液(或液体)。
心外吸引或俗称右心吸引,一般通过吸引头(L)和滚压泵(B)将心腔外或可见视野的血液(或液体)吸至回流室。
心内吸引(俗称左心吸引)一般以一特制导管(M)置于心腔内,通过滚压泵(C)将心内非可见血液吸至回流室,它可防止左心膨胀。
体外循环
护理措施---维持有效循环容量
监测和记录出入量 监测血压 监测心功能 观察皮肤色泽和温度 补液的护理
血压监测方法
无创性血压监测 有创血压监测
动脉穿刺插管直接测压法 优点:
连续监测 体外转流,脉搏消失,仍能监测 抽取动脉血气标本
鼓励病人说出恐惧、焦虑的内心感受 促进与手术成功的病人交流 引导病人熟悉环境和各种仪器设备发出的声音 督促家属帮助病人缓解压力
护理措施---加强呼吸系统的护理
密切观察 妥善固定 保持呼吸道通畅 监测呼吸机功能状态 气管插管拔管后护理
针对的护理问题:低效型呼吸型态
心脏手术的特点
心脏的特殊性 心脏手术复杂且细致 创伤大、技术要求高 易影响多脏器功能 术后并发症多 病情变化迅速
体外循环术后管理的重要性
• 体外循环术后发生病情变化的危险增加 • ICU监护和治疗目的在于通过连续观察监测
,及早发现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因素,把 这些危险因素处理在萌芽之中,使患者顺 利度过这段危险期,将其造成的不良后果 降到最低。
护理措施--时测尿量一次,每四小时测尿pH值和比重 保持尿量在1ml/(kg.h),观察尿色变化 防止血红蛋白沉积在肾小管导致肾功能损害 尿量减少应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怀疑肾衰竭者,及时处理 停用肾毒性药物
护理措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相应管道连接,即可开始体外 循环转流
病理生理变化
1. 凝血机制紊乱:红细胞破坏、游离血红蛋白 升高、溶酶激活、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减少
2. 代谢变化:代酸或呼碱 3. 肾、肺等器官功能减退 4. 电解质失衡:如低血钾等
处理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7章体外循环第1节体外循环原理和用品一、外循环概况和原理(一)体外循环概况体外循环临床实践从开始至今近50年历史,当回顾Lillehei首次描述人体交叉循环(图77-1)和Gibbon首次将体外循环成功应用于患者的经历时,我们很难想象老一代学者面临的困难。
再看看当今体外循环的发展,我想老一代学者亦同样难以估计当今体外循环在理论、设备、实践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进步。
目前全世界每天开展2000例体外循环手术。
体外循环已广泛地用于心脏外科、胸部肿瘤手术、肾脏肿瘤的切除、复苏术、创伤、介入治疗支持、肝移植、中毒抢救等方面。
体外循环是指将血液从左心房或右心房引出,经泵氧合注入动脉,从而为外科或其他的治疗方法提供有利条件。
另外体外循环中还可进行有效的温度调控,心肌保护液的灌注,手术野的血液回收、超滤等。
由于篇幅有限,本章体外循环主要介绍三大部分:第一,机械性装置,如泵、氧合器、滤器、超滤器等;第二,体外循环的管理,如血液抗凝和拮抗、流量和压力调节等(作为体外循环医务工作者应在这二方面均有良好知识和技能);第三,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工作的开展尚需和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的充分配合,并需要良好的监测手段。
虽然体外循环有很大的发展,但很多问题尚需不断地完善和探索。
(二)体外循环基本原理我们用一张示意图(图77-2)简述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未氧合的血液通过静脉管(O)从右心房(或上下腔静脉)以重力引流的方式至氧合器(H)的静脉回流室。
在静脉引流管和动脉输入管道上有血气监测装置(J),可连续监测和判断机体的氧供和氧耗的平衡情况。
在静脉引流管有一流量调控装置(K),可控制静脉回流量或心脏充盈情况。
静脉回流室同时接受心外吸引(B)和心内吸引(C)的血液(或液体)。
心外吸引或俗称右心吸引,一般通过吸引头(L)和滚压泵(B)将心腔外或可见视野的血液(或液体)吸至回流室。
心内吸引(俗称左心吸引)一般以一特制导管(M)置于心腔内,通过滚压泵(C)将心内非可见血液吸至回流室,它可防止左心膨胀。
变温器(F),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调节体外循环管道内的温度。
气体混合器(Q)可根据患者血气情况调节不同的气流量和氧浓度。
体外循环中还可通过超滤器(G)排除一定的水分,使血红蛋白浓度达到合适的水平。
回流室的血液通过滚压泵或离心泵(A)注入变温器和氧合器。
气体混合器将一定浓度的氧送至氧合器使血液在其内发生氧合,氧合器的血流经动脉滤器(I)去除栓子,通过动脉插管(N)至患者体内,在动脉管道还有氧饱和度监测装置和气泡监测装置。
动脉滤器连有压力监测装置和循环排气管道,为了心肌保护专有一滚压泵(D)和管道负责晶体和血流混合停跳液的灌注,在其管道亦有压力监测装置和变温装置(E),图示(P)为心肌灌注针头。
二、体外循环用品(一)氧合器心脏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任务之一就是将静脉血氧合成动脉血。
这一过程靠人工肺(氧合器)来完成。
目前主要应用鼓泡式(简称:鼓泡肺)和膜式(简称:膜肺)两种氧合器。
1. 鼓泡式氧合器鼓泡式氧合器由氧合室、变温装置、祛泡装置、储血室所组成。
氧气经发散装置后,在氧合室内与血液混合形成无数个微血泡,同时进行血液变温,再经祛泡处理成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氧合室是鼓泡式氧合器的关键部分。
发泡板由一金属碳化合物烧结而成,可透气,一侧的气体通过发泡板进入另一侧血液中即形成微泡。
工艺上要求发泡板气体微泡分布均匀,通气阻力小,不透水。
血气泡对血液的气体交换起有重要作用。
将纯氧通过发泡板吹入血中,由于血液有一定的粘滞性,形成无数微血泡。
微血泡为血液的气体交换提供了丰富的面积(图77-3)。
根据气体交换的原理,因静脉血的PO2低,PCO2高,即在血泡形成过程中向气泡内摄取氧,排出二氧化碳。
血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气体交换面积。
随着气泡直径减小,二氧化碳的排除逐渐困难,什么是血气泡的最佳直径,目前尚无最后定论,一般是根据氧合器,呼吸商来判断,即氧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除比为0.8可视为较好的氧合器。
微气泡的大小虽由发泡板的孔隙决定,但气流量对微气泡有一定影响。
当气流量过大,气流阻力增加,气体冲出发泡板,不利于血气泡的形成,并可加重血液的机械性损伤。
体外循环中因很多因素需要将温度降低,如停循环,低流量等。
在体外循环结束时,又需将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要求氧合器有很强的变温能力。
一般情况下变温装置和氧合器合为一体。
影响变温能力因素有:①原材料的导热性:这是热交换率的重要因素,金属和塑料为常用材料,其中金属导热性最为优良;②有效热交换面积:此面积越大越好,为了增加交换面积可采用多根细直径的塑料中空管道,也可在金属表面压上波纹;③血和水的温差:温差越大,热交换越好;④血和水流方向及流速:血流方向和水流方向应相反;血流越慢,变温能力越高,水流越快,变温性能越低。
水流量大要求管道有较强的压力承受能力,不能有水的渗漏。
为了增加热交换效能可在金属表面进行阳离子化学处理,亦可在变温器表面涂上黑色。
硅油可使微气泡的表面张力降低,使其消除。
但硅油本身可形成油栓阻塞微循环,为了克服这一难题,人们将硅油附着于海棉滤网上,当血气泡流过含硅油的滤网时,血气泡消失,成为动脉血。
这要求硅油在发挥祛泡作用时,不从海棉滤网上脱落,设计时塑料网的面积应适中,面积小,血气泡不能有效的消除,面积大,增加氧合器的动态预充量。
经过发泡、氧合、变温、消泡的过程,血液通过滤网进入储血室,最终通过动脉泵注入体内。
储血室根据氧合器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容量。
一般储血室底部为漏斗状,为精确估计容量,在储血室表面应有容量刻度。
2. 膜肺膜肺设计是参照肺部的呼吸方式,其方式有三个步骤:(1)气体在膜一侧被吸收溶解;(2)气体在膜内扩散;(3)气体从人工膜另一侧释放出来。
这一弥散过程完全是按照Fick's法则进行。
大部分高分子薄膜(气体通过率D)DCO2/DO2大于12:1。
硅胶膜的这一参数最接近人体肺泡膜,所以它是无孔膜肺的首选材料,其二氧化碳排除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后人们发现有微孔的薄膜具有很强的气体通透能力,DCO2/DO2近似于人体。
血液与这些微孔膜接触时,立即产生血浆的轻微变化和血小板粘着,使微孔膜涂上一层极薄的蛋白膜,这层膜使血液自由流动,气体易于扩散,但不直接接触微孔膜,减轻了血浆蛋白的变性和血小板的粘着。
应该指出薄膜上的微孔不是圆形,而是如同带状。
当筛孔越小,孔面积越大时,气体交换能力越大,同时附在筛孔上的蛋白膜可承受很大的压力,不易发生血浆渗漏。
中空纤维管外走血管内走气,是解决层流的最好方法,血液在流动中不是直线运动,而是不断地改变方向,使血球血浆充分混合以达到单位面积的最佳氧合,正因为这种方式的血流,大大减少了中空纤维的用量,进而减少氧合器的预充量,另外这种方式氧合可靠性高,因为管内走血一旦某一中空纤维有微栓,将使整根纤维失去氧合作用,而管外走血可将血液分流它处,纤维内走的气体由于密度低,很难产生栓塞(图77-4)。
膜肺具有强大的气体交换能力,提高二氧化碳的交换只需增加气体的吹入量,而血流无需变化。
由于气血各走一边,在气流量增加时不会增加血球的破坏和降低氧合能力,也不会增加气栓的危险。
由于膜肺对氧具有很高的通透性,在氧吹入量很小的情况下就可达到最佳氧合,这些氧的吹入可通过气体氧浓度来调节,因此,膜肺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调节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pH。
膜肺的氧合原理类似人肺,气血不直接接触,没有使用鼓泡肺时的气泡产生和消除过程,对红细胞的损伤较轻。
膜肺可减轻血小板的消耗。
体外循环中补体大量激活,激活的补体作用于白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使白细胞聚集,在肺毛细血管内大量沉积。
白细胞趋化作用加强,释放溶酶体酶和组织胺等炎性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这与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有密切关系。
膜肺可减轻体外循环中补体的激活,从而减少白细胞在肺毛细血管中的沉淀。
这对减少体外循环肺部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在短时间的体外循环,膜肺和鼓泡式氧合器无明显差异,但在长时间的灌注中,膜肺的优势可得以充分的体现。
(表77-1)表77-1 膜肺和鼓泡肺的性能比较膜肺鼓泡肺氧合方式气体通过膜进行交换气血直接接触交换气体交换可控性好可控性差气栓产生极少较多血液损伤较轻较重使用时间7~8小时2~3小时预充量小大费用贵便宜并发症少较多人们在体外循环中发现,即使全身肝素化使血液不凝,但血液一接触异物可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它主要表现在血小板、白细胞和血浆炎性介质等方面。
肝素抗凝作用主要是抑制凝血酶,而对血小板无作用。
血液和异物接触,血小板发生聚集、粘连、脱颗粒。
有实验发现,在CPB中血栓素(TXA2)、血小板、血栓蛋白(B-TG)、血小板第四因子(PF4)明显增加,这都是血小板活化的结果,严重时可使微循环栓塞。
CPB中ACT虽是正常值4一6倍,眼底血管仍有栓塞现象。
血液和异物接触激活补体,补体可增加血管通透性,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促进激肽的生成。
同时激活白细胞使其释放大量的酶类和异性蛋白,如弹性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等。
激活的白细胞还产生大量氧自由基。
所有这些均导致心肺肾功能障碍,影响手术后恢复。
为了改善人造膜表面生物相容性,减轻炎性反应,人们进行异物表面处理尝试。
早期的表面处理是利用氯化三(十二烷基)甲铵和肝素固定于高分子化合物表面。
由于这种离子化合物不稳定,和血液接触就被冲走,特别和白蛋白这种离子亲和力强的物质接触涂抹的肝素易于脱落。
为了增加涂抹肝素的稳定性,人们试图通过共价键和肝素的氨基、羧基或羟基结合,但由于这种结合破坏了肝素的功能基团而难以发挥作用。
Baxter实验室成功地用氯化烷苯二甲胺和肝素以离子键结合成非水溶性化合物。
这种表面处理和血液接触后仅有5%肝素脱落,其余牢固和人工物质结合而具有抗凝作用。
Carmeda公司的技术人员发现,在肝素一端的粘多糖进行共价键结合,可将肝素牢固植入膜内,而另一端的功能基团具有抗凝活性,这类似于内皮细胞表面抗凝功能结构。
表面处理膜上的肝素和血液接触时,一端的功能基团立即和血液的AT-III结合,后者催化AT-III和凝血酶形成无活性的复合体。
由于肝素另一端牢固地植入在膜内,AT-III和凝血酶复合体随血流而去,进入体内可逆分解,而表面处理膜上肝素继续和新接触血液产生作用。
这样在没有全身肝素化时避免了血液凝集,同时防止了血液和高分子化合物接触。
表面处理膜上植入的肝素要大于 1.0μg/cm2才具有很好的抗凝效果。
表面处理不会改变原有物质的特性,如氧合器膜气体交换功能、动脉滤器除栓子功能等,在120小时非肝素化转流中未见血栓。
有资料表明表面处理可明显减轻体外循环中血小板聚集,可减少白细胞的炎性介质释放,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液体渗出明显减少,提高了膜肺的安全性和气体交换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