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

合集下载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适用于混有多种细菌的情况,通过划线分离和培养,使原来混杂在一起的细菌沿划线在琼脂平板表面分离,得到分散的单个菌落,以获得纯种。

2.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化法:对于一些无法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例如一些细胞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和藻类等,需要使用液体培养基分离法。

常用的方法是稀释法,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表现为不生长,以获得纯培养。

3.单细胞(孢子)分离法:在自然界中,很多微生物都是混杂在群体中的少数种类。

此时可以通过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

这种方法的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较大的微生物如藻类、原生动物较容易,个体很小的细菌则较难。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菌种分离与培养

菌种分离与培养

菌种分离与培养(1)人们采取无菌操作的方法,把某种食用菌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单独地分离开来,这个过程叫做菌种分离。

从分离过程中得到的菌丝体纯化后,就是纯菌种。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人工使纯菌种大量生长和繁殖的方法,叫做培养。

一、母种培养(一)菌种分离菌种分离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和寄主分离三种方法,三种方法各有特点,可根据不同的菌类和生产条件选择使用。

1.孢子分离法孢子分离法,是利用成熟子实体的有性孢子能自动从子实体层中弹射出来的特性,在无菌条件下和适宜的培养基上,使孢子萌发成菌丝,而获得纯种的一种方法。

(1)孢子的采集①种菇的选择用作分离菌种的种菇,应选择出菇早、朵型好、个体肥大、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八成熟的菇体。

一进入出菇期,就要注意观察选择,并作好标记。

不同的食用菌选择的具体要求是:香菇菇型圆整,菇体肥大,柄细而短,菌盖呈深褐色,出菇早,无病虫害,一般为八成熟的子实体。

双孢蘑菇菇型圆整,光滑直立,颜色洁白,柄粗盖厚,无病虫害,生长快而健壮的单生菇。

草菇菇型端正,肥大健壮,包被未破,无病虫害的单生菇。

平菇出菇早,菌盖厚实,重叠丛生,菌柄粗短,色泽鲜亮,尚未散发孢子,八成熟而无病虫害的子实体。

木耳选朵大、耳片厚、色黑、生长健壮、褶皱多、无病虫害的春耳。

银耳朵大肉肥、色泽洁白、展片良好、朵型美观、八成熟、无病虫害的子实体。

猴头形状正常、颜色洁白、出菇早、生长健壮、菌刺丰满、无病虫害的子实体。

金针菇出菇早而均匀、生长健壮、朵型正常、菌柄长短适中、无病虫害的子实体。

②种菇的消毒子实体采回后要及时切除基部,并进行表面消毒。

对子实体层未外露的种菇(如蘑菇等),可浸入0.1%升汞溶液中消毒约1分钟,用镊子捏出后经无菌水冲洗数次,再用无菌纱布将表面水吸干;对于子实层裸露的种菇(如香菇等),只能用75%酒精揩擦菌盖及菌柄表面;而对于银耳、木耳类子实体,却千万不能接触消毒剂,只能置于烧杯中用无菌水洗涤,然后捏起再经无菌水冲洗数次,同样用无菌纱布吸干表面水。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的方法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的方法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的方法接种与分别方法1.平板划线分别培育法①分区划线分别法:此法常用于含菌量较多的细菌的分别。

先用接种环挑取标本涂布于琼脂平板1区(占培育基总面积的)并作数条划线,再于2、3、4区依次划线。

每划完一个区域,均将接种环烧灼灭菌1次,冷后再划下一区域,每一区域的划线均与上一区域的划线交接1~3次。

一个胜利分区划线的平板,培育后分别观看1区形成菌苔,2区菌落连成线,3区和4区可分别到单个菌落。

②连续划线分别法:此法常用于含菌量不多的标本或培育物中的细菌分别培育。

方法是先将接种物在琼脂平板上1/5处轻轻涂抹,然后再用接种环或拭子在平板表面曲线连续划线接种,直至划满琼脂平板表面。

2.琼脂斜面接种法3.穿刺接种法4.液体培育基接种法5.倾注平板法6.涂布接种法1.需氧培育2.二氧化碳培育①二氧化碳培育箱法:二氧化碳孵箱能自动调整二氧化碳的含量、温度和湿度,培育物置于孵育箱内阁,孵育肯定时间后可直接观看生长结果。

②烛缸培育法:取有盖磨口标本缸或玻璃干燥器,将接种好的培育基放入缸内,点燃蜡烛后放在缸内稍高于培育物的位置上,缸盖或缸口均涂以凡士林,加盖密闭。

因缸内蜡烛燃烧氧渐渐削减,数分钟后蜡烛自行熄灭,此时容器内二氧化碳含量约占5%~10%。

将缸置于35℃一般孵育箱内孵育。

③气袋法:选用无毒透亮的塑料袋,将已接种标本的培育皿放入袋内,尽量祛除袋内空气后将开口处折叠并用弹簧夹夹紧袋口。

使袋呈密闭状态,执断袋内已置的二氧化碳产气管(安瓿)产生二氧化碳,数分钟内就可达到需要的二氧化碳培育环境,置于35℃孵育箱内孵育。

④化学法:常用碳酸氢钠-盐酸法。

按每升容积称取碳酸氢钠0.4g与浓盐酸0.35ml比例,分别置容器内,连同容器置于玻璃缸内,盖紧密封,倾斜缸位使盐酸与碳酸氢钠接触而生成二氧化碳。

于35℃孵育箱内孵育。

3.微需氧培育4.厌氧培育1.固体培育基①菌落的形态特征:大小、外形(露滴状、圆形、菜花样、不规章等)、突起或扁平、凹陷、边缘(光滑、波形、锯齿状、卷发状等)、颜色(红色、灰白色、黑色、绿色、无色、黄色等)、表面(光滑、粗糙等)、透亮度(不透亮、半透亮、透亮等)和粘度等。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许多细菌、放射菌、霉菌等生活在一起的。

所谓菌种分离,就是把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杂菌分离出来,通过培养,获得纯的优良菌种。

菌种分母种、原种、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培养食用菌母种的分离,可分为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以及基内菌丝分离等。

1.孢子分离法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成菌丝,培养成菌种的方法。

这种菌种生活力较强,但孢子个体之间有差异,且自然分化现象较严重,变异大,需经出菇试验才能在生产上应用。

(l)单孢分离法:是每次或每支试管只取一个担孢子,让它萌发成菌丝体来获得纯菌种的方法。

蘑菇和草菇用单孢分离得到的菌丝,有结实能力,可采用此法分离生产纯菌种。

单孢分离生产上较少采用,而且技术复杂,一般采用多孢分离法。

(2)多孢分离法:就是把许多孢子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它们萌发、自由交配来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种菇孢子弹射法:选择个体健壮、朵形圆正,无病虫害、出菇均匀、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八九分成熟的种菇,切去大部分,菌柄用无菌水冲洗数遍后再用已灭菌的纱布或脱脂棉、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把种菇的菌褶朝下用铁丝倒挂在玻璃漏斗下面,漏斗倒盖在培养皿上面;上端小孔用棉花塞住。

培养皿放在一个铺有纱布的搪瓷盘上,静置12~20小时,菌褶上的孢子就会散落在培养皿内。

形成一层粉末状孢子印(平菇极淡紫色,蘑菇、草菇为褐色,香菇、金针菇孢子印白色)。

用接种针沾取少量孢子在试管中的琼脂外面或培养皿上划线接种。

待孢子萌发,生成菌落时,选孢子萌发早、长势好的菌落进行试管培养。

还可用孢子采集器收集孢子。

方法是选好种菇后,按上述程序,轻轻掀开玻璃钟罩,将种菇柄朝下插在孢子采收器的钢丝架上,放在培养皿正中央。

随即盖好玻璃罩,用纱布将钟掌周围塞好。

并在纱布上倒少许升汞或无菌水。

移入20℃左右恒温箱培养。

②褶上涂抹法:按无菌操作分离时;应选择成熟的种菇,用接种针直接插入褶片之间,轻轻抹取褶片表面子实体尚未弹射的孢子,再在培养基上划线接种。

蘑菇菌种分离纯化培养

蘑菇菌种分离纯化培养

蘑菇菌种分离纯化培养一、原理菌种指人工培养进行扩大繁殖和用于生产的纯菌丝体。

菌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栽培的成败和产量的高低,只有优良的菌种才能获得高产和优质的产品,因此生产优良的菌种是食用菌栽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根据菌种的来源、繁殖代数及生产目的,把菌种分为母钟、原种和栽培种。

生产上用的母种实际上是再生母种,又称一级菌种,母种既可繁殖原种,又适于菌种保藏。

原种:将线种在无菌的条件下移接到粪草、木屑、棉籽壳或谷粒等固体培养基一培养的菌种。

又称二级菌种或瓶装菌种。

原种主要用于菌种的扩大培养,有时也可以直接出菇。

、栽培种:将二级种转接到相同或相似的培养基上进行扩大培育,用于生产上的菌种。

又称三级菌种或袋装菌种。

二、制种设备和条件1、高压灭菌锅2、紫外灯、电子灭菌器等3、超净工作台or接种箱、接种工具、酒精灯4、恒温培养箱5、冰箱冷藏室三、子实体组织分离法采用子实体的任何一部分如菌盖、菌柄、菌褶、菌肉进行组织培养,而形成菌丝体的方法。

尽管子实体的任何一部分都能分离培养出菌种,但选用菌柄和菌褶交接处的菌肉最好。

子实体组织分离的方法和步骤:种菇的选择-→种菇的消毒-→切块接种-→培养纯化-→出菇试验→母种操作过程种菇选择:选择头潮菇、外观典型、大小适中、菌肉肥厚、颜色正常、尚未散孢、无病虫害、长至七八分成熟的优质单朵菇作种菇。

种菇消毒:75%酒精,浸泡或擦拭,无菌水冲洗,吸干表面的水分。

切块接种:将分离种菇沿柄中心纵向掰成两半,用解剖刀在菇盖柄交接处划成田字形,取黄豆大一小块菌肉组织,接在斜面培养基上。

培养纯化:在25℃下,培养2~4d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体,当菌丝延伸到基质上后,用接种针挑取菌丝顶端部分,接种到新的斜面培养基上,长满管后即为母种。

菇类菌种之分离培养

菇类菌种之分离培养

菇類菌種之分離培養分離工具:一、工具:解剖刀、尖的鑷子、接種針、70%酒精、瓦斯噴燈等應事先準備齊全,尤其是解剖刀、鑷子、接種針在使用前務必以火焰反覆燒至殺菌完全。

二、培養基:應先配製好適合分離培養菌種的培養基備用,例如PDA培養基,以便於要使用的時候能隨時取用。

三、欲分離菌種前才摘取新鮮的菇體進行分離。

菌種分離方法:一、將欲取用菌肉的工具,如解剖刀、尖的鑷子及接種針分別在瓦斯噴燈上以火焰燒紅後,淬入70%酒精冷卻,再燒紅後再冷卻,如此反覆至少三次,最後一次燒紅浸入酒精後,稍為在火上晃一下,使殘留的酒精燃燒後,稍涼即可使用。

切記:勿在解剖刀等工具還很燙的時候取菌肉,否則菌體會被燒死。

二、將菇體用手從菇傘中央輕輕剝開,絕對避免使菌傘表面或手或其他地方碰到剝開的菌肉,以免雜菌污染。

三、以殺過菌的解剖刀輕輕在菌肉中央割幾個方塊,然後用尖的鑷子或接種針取下一塊菌肉放入培養皿或斜面試管中,也可直接以尖的鑷子夾起一塊菌肉放入培養基中,使菌肉直接接觸到或者最好半插入培養基,然後封起來於恆溫中培養。

接種工具以接種一次為原則,若覺沒有碰到任何可能污染的地方,則可多接種一兩次,若有碰觸到除了培養基以外的其他地方,則應重新燒過殺菌後再行取菌肉,以減少污染。

記住:每一個培養皿或試管應個別寫上編號,並且在記錄簿上記錄分離時間及編號,以利將來試種後追蹤產量最高的菌種。

四、分離後之試管或平板應放置於恆溫箱中培養,觀察菌絲是否從菌肉中長出及觀察有無其他細菌或黴菌污染,若只從菌肉中長則持續觀察至開始旺盛時(亦即剛長出時生長速度慢,但幾天之後突然生長速度變得很快,則表示進入旺盛時期),此時即可進行大量的繁殖。

大量菌種的製備:製備大量的菌種供太空包使用,通常須經過三道的增殖手續。

第一步驟、將分離出來的旺盛時期菌種再經培養皿的大量繁殖:從剛分離或液態氮保存活化的菌種取一小塊洋菜菌絲塊,移入新鮮的培養基中於恆溫室繼續培養,要接多少個培養皿則視所要做的菌種多寡而定。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绝大多数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生长,细菌感染性患者标本只有经过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才可对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原学诊断并指导临床用药。

因此,细菌培养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细菌分离培养主要用于临床标本(如血液、痰、粪便等)或培养物中有多种细菌时对某一种细菌的分离。

通过分离,可使细菌在平板上分散生长,便于观察单个菌落特性,也易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生化鉴定。

一、基本条件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条件包括接种用具(接种环、接种针)、培养箱、培养基,以及无菌室和超净工作台等。

(一)接种用具包括接种环和接种针两类。

接种环用来挑取标本、菌液及平板划线等。

接种针则用来挑取单个菌落,穿刺高层琼脂等。

接种环(针)由环(针)、金属柄和绝缘柄3部分组成,环(针)一般采用铂丝制作最佳,其硬度适宜,易于传热,火焰灭菌后冷却快,经久耐用。

但因其价格昂贵,目前多用电热(镍)丝及l次性塑料接种环代替。

接种环的直径一般为2~4mm,长5~8cm,定量接种环容量为1/300ml、1/200ml、1/100ml,用于定量培养。

(二)培养箱1.普通培养箱可自动调节培养温度(一般为35~37℃),用于培养普通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2.二氧化碳培养箱可自动调节二氧化碳浓度(一般为5%~l0%)和培养温度,用于分离培养嗜血杆菌和奈瑟菌等生长时需二氧化碳的细菌,尤其是初次分离培养时。

如无二氧化碳培养箱时,也可用烛缸法代替。

3.厌氧袋、厌氧罐(盒)和厌氧手套箱用于分离培养厌氧菌。

厌氧袋为透明的、不透气的塑料袋。

厌氧罐为密封的塑料或玻璃罐(盒),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袋、罐中的氧气,达到无氧状态。

厌氧手套箱则可通过换气装置快速达到、持续保持无氧状态,并自动调节培养温度,还可通过手套在箱内进行分离接种、生化鉴定等操作。

(三)培养基培养基(culture medium)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羊肚菌菌种分离和培养技术

羊肚菌菌种分离和培养技术

羊肚菌菌种分离和培养技术1、菌种分离目前可以纯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品种有变红羊肚菌、梯纹羊肚菌、尖顶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以及粗柄羊肚菌、普通羊肚菌。

当前我国的栽培品种主要以黑色品系为主,梯纹羊肚菌占总栽培面积的95%以上,产量及稳定性最好;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次之,产量稳定性与梯纹羊肚菌相当,开发潜力较大;黄色品系粗柄羊肚菌栽培规模较小,产量及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采用孢子分离、组织分离或基质分离法获得纯菌种。

分离物必须经过纯化鉴定,并经出菇试验方可大规模栽培使用。

通常情况下,分离物在20℃~25℃培养2d即可萌动,3d左右即可形成初生菌落,挑取萌发菌落的尖端进行纯化或扩大培养。

2、母种培养各种真菌培养基均适合羊肚菌菌丝的生长,通常情况下,菌丝在25%条件下培养4d~7d即可长满试管,5d~8d开始形成菌核。

母种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煮汁)、葡萄糖20g、琼脂18g~20g,自来水1000mL,pH值自然;CYM完全培养基:葡萄糖20g、蛋白胨2g、酵母膏2g、卧磷酸氢二钾1g、硫酸镁0.5g、磷酸二氢钾0.46g、琼脂粉20g,蒸馏水1000mL。

优良母种表现为菌丝生长均匀,初期菌丝密集洁白,粗壮,气生菌丝旺盛,爬壁力强,后期菌丝产生浅棕黄色色素,菌落浅棕色至棕色。

大部分羊肚菌菌株在培养4d~6d开始产生菌核,菌核初期白色,针尖大小,后期芝麻粒至绿豆粒大小,分散或凝集呈片状,菌核随着生长时间增长开始变黄,最终为棕黄色。

3、原种、栽培种培养基原种、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基本相同,常压或高压灭菌后使用,常用配方如下:杂木屑70%、麦麸20%、生石灰1%~2%、石膏1.5%、腐殖质土10%;杂木屑60%、小麦25%、生石灰l%~2%、石膏1.5%、腐殖质土15%。

每个18mm×l80mm母种块转接6瓶原种,每瓶原种转接50袋~55袋栽培种。

750mL菌种瓶生产原种,22℃~25℃暗室培育,15d~20d即可长满,25d可用于栽培种制作。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技术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技术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技术食用菌是一类有高营养价值且具有广泛市场需求的食品,其种类繁多,包括蘑菇、平菇、香菇等等。

在菌类的栽培过程中,菌种的筛选与培养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技术。

一、菌种筛选技术1. 菌种的来源菌种的来源可以是野生蘑菇或作为食材被普通人采集得到,也可以是从已经获得成功菌种的栽培菌种中分离得到的。

对于野生菌种,应确保其种类、品质和健康状况。

对于已经被栽培成功的菌种,可以选择优质的菌种进行分离和培养。

2. 菌种的筛选方法菌种的筛选方法主要包括测定生物特性和生理特性两个方面。

对于测定生物特性,可以通过观察菌丝的形态特征、菌盖的形状、植物病害的抵抗力等方面来进行判断。

对于测定生理特性,可以通过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和产孢期等指标来进行评估。

3. 菌种的保存与传承筛选出合适的菌种后,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保存和传承,以确保菌种的品质和纯度。

常见的保存方法包括低温冷冻保存、干燥保存和液体氮冷冻保存等。

二、菌种培养技术1. 培养基的选择菌种的培养需要使用适宜的培养基。

常见的培养基有玉米粉培养基、米糠纸培养基、麦麸培养基等。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可以提供菌种所需的养分和环境条件。

2. 培养环境的控制菌种的培养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其适宜的培养环境条件可能有所不同。

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以确保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3. 消毒和无菌技术在菌种培养过程中,消毒和无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培养器皿和培养基中的有害微生物,以保证培养环境的洁净。

无菌技术包括无菌操作和无菌室的使用,可以防止外来微生物的污染。

4. 菌种的转接和保存在菌种培养过程中,可能需要将菌种进行转接以获得更多的菌丝或孢子。

转接操作需要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外来微生物的污染。

转接后,可以将菌种进行保存,以备下一次使用。

总结: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技术是确保高质量食用菌产品的重要环节。

生产中常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

生产中常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

生产中常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在生产中,分离、选育和保藏常用菌种是非常重要的步骤,这些菌种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应用,如发酵过程中的生物转化、抗生素的生产以及食品工业中的乳酸发酵等。

以下是常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的基本步骤:1. 分离:分离菌种是指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纯种菌株的过程。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样品来源,如土壤、水样或食品样品等。

然后,将样品进行稀释、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

最后,从菌落中挑选单一菌株,并进行纯化培养,得到纯种菌株。

2. 选育:选育是指对已有菌种进行进一步培养和筛选,选出优良品系。

在选育过程中,可以根据所需特性进行筛选,如产量高、抗性强或代谢产物优良等。

通过连续传代培养和筛选,可以逐步培育出符合要求的优良品系。

3. 保藏:保藏是为了长期储存和保存已经分离和选育得到的菌种。

常用的保藏方法包括冷冻保存和冷冻干燥等。

冷冻保存是将菌种保存在低温 (-80℃或液氮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并保持菌株的生物学性状。

而冷冻干燥则是在低温下将菌种先冷冻,然后通过真空蒸发使其脱水,最后用密封容器保存。

冷冻干燥具有长期保存时间和较小的储存体积的优点。

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防止杂菌污染。

另外,应该建立相应的菌种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并标注每个菌株的来源、特性以及保藏条件等重要信息,以便日后使用和查询。

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在生产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这些过程,并介绍一些常用的菌种及其应用领域。

在分离菌种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样品来源。

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微生物,如土壤、水体、植物、动物及其制品等。

通过采集不同来源的样品,可以获得不同类型和特性的微生物,从而得到多样性的菌株资源。

在接种前,样品经过稀释,使微生物适当分散。

然后将稀释液均匀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并进行孵育。

在培养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分裂繁殖形成菌落,而每个菌落代表一个菌株。

分离菌种的方法范文

分离菌种的方法范文

分离菌种的方法范文分离菌种是微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将混合菌群中的不同菌种分开,单独培养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分离菌种的方法。

1. 稀释平板法(Dilution plate method)稀释平板法是最常用的分离菌种的方法之一、首先将混合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培养基稀释到一定浓度,然后将其均匀涂布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单个菌落可以形成单菌种的菌落。

然后将单菌种的菌落分离种植到新的培养基上。

2. 悬液均匀法(Spread plate method)悬液均匀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分离菌种的方法。

首先将混合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培养基进行稀释,然后将其均匀涂布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平板上,通过新颖的方案将单个菌种的菌落分离种植到新的培养基上。

3. 筛网过滤法(Mesh filtration method)筛网过滤法适用于一些难以通过稀释平板法和悬液均匀法分离的微生物,如真菌和放线菌等。

该方法使用特制的网状滤膜过滤混合菌液,将微生物困集在滤膜上形成菌落,然后将菌落分离种植到新的培养基上。

4. 琼脂半固体培养法(Semi-solid agar medium method)琼脂半固体培养法适用于一些具有较长延伸子菌丝或芽孢状细胞的微生物,如放线菌等。

该方法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琼脂,并均匀混合,然后将混合菌液转移到琼脂半固体培养基上,等菌落生长后,可通过菌落根部的单菌种分离种植到新的培养基上。

5. 微滴法(Micropipette method)微滴法是一种高效的分离菌种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微量移液器将混合菌液分别吸取并滴入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小孔板中,每个孔中仅有一个细胞。

随后,孔中细胞生长形成单菌种的菌落,然后将菌落分离种植到新的培养基上。

分离菌种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待分离菌种的特点和实验目的。

这些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单个菌种的纯度和分离效率,有助于后续的菌种鉴定和研究。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许多细菌、放射菌、霉菌等生活在一起的。

所谓菌种分离,就是把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杂菌分离出来,通过培养,获得纯的优良菌种。

菌种分母种、原种、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培养食用菌母种的分离,可分为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以及基内菌丝分离等。

1.孢子分离法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成菌丝,培养成菌种的方法。

这种菌种生活力较强,但孢子个体之间有差异,且自然分化现象较严重,变异大,需经出菇试验才能在生产上应用。

(l)单孢分离法:是每次或每支试管只取一个担孢子,让它萌发成菌丝体来获得纯菌种的方法。

蘑菇和草菇用单孢分离得到的菌丝,有结实能力,可采用此法分离生产纯菌种。

单孢分离生产上较少采用,而且技术复杂,一般采用多孢分离法。

(2)多孢分离法:就是把许多孢子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它们萌发、自由交配来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种菇孢子弹射法:选择个体健壮、朵形圆正,无病虫害、出菇均匀、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八九分成熟的种菇,切去大部分,菌柄用无菌水冲洗数遍后再用已灭菌的纱布或脱脂棉、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把种菇的菌褶朝下用铁丝倒挂在玻璃漏斗下面,漏斗倒盖在培养皿上面;上端小孔用棉花塞住。

培养皿放在一个铺有纱布的搪瓷盘上,静置12~20小时,菌褶上的孢子就会散落在培养皿内。

形成一层粉末状孢子印(平菇极淡紫色,蘑菇、草菇为褐色,香菇、金针菇孢子印白色)。

用接种针沾取少量孢子在试管中的琼脂外面或培养皿上划线接种。

待孢子萌发,生成菌落时,选孢子萌发早、长势好的菌落进行试管培养。

还可用孢子采集器收集孢子。

方法是选好种菇后,按上述程序,轻轻掀开玻璃钟罩,将种菇柄朝下插在孢子采收器的钢丝架上,放在培养皿正中央。

随即盖好玻璃罩,用纱布将钟掌周围塞好。

并在纱布上倒少许升汞或无菌水。

移入20℃左右恒温箱培养。

②褶上涂抹法:按无菌操作分离时;应选择成熟的种菇,用接种针直接插入褶片之间,轻轻抹取褶片表面子实体尚未弹射的孢子,再在培养基上划线接种。

一种野生新食用菌的分离及其人工驯化栽培方法

一种野生新食用菌的分离及其人工驯化栽培方法

一种野生新食用菌的分离及其人工驯化栽培方法
野生新食用菌的分离及人工驯化栽培方法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 野外取样:到野外寻找潜在的新食用菌资源,并进行采样。

选择具有潜在食用价值的菌丝体、子实体或孢子等作为样品。

2. 菌种分离:将采样回来的样品进行处理,可将其切割成小块,加入无菌培养基中进行分离。

通过分离纯菌株的方式,选择出单一的新食用菌菌种。

3. 菌种培养:将分离得到的新食用菌菌种进行培养。

可以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如麦芽琼脂或木屑培养基,以提供菌种生长所需的营养和环境条件。

4. 优化培养条件:根据新食用菌的特性,优化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pH值等。

通过调整这些条件,提高菌种的生长速
度和产量。

5. 人工驯化:在野生新食用菌菌种适应人工培养条件后,进行人工驯化。

通过连续培养和选择,优化菌株的性状和产量,使其更加适应人工栽培环境。

6. 栽培试验:将培养得到的人工驯化菌株进行栽培试验,确定最适宜的栽培条件。

根据菌种的特性和生长需求,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光照、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完成野生新食用菌的分离和人工驯化栽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研究和实验,因此需要耐心和坚持。

同时,保护野生资源和合理利用新食用菌也是很重要的。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多细菌、放射菌、霉菌等生活在一起的。

所谓菌种分离,就是把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杂菌分离出来,通过培养,获得纯的优良菌种。

菌种分母种、原种、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培养食用菌母种的分离,可分为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以及基菌丝分离等。

1.孢子分离法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成菌丝,培养成菌种的法。

这种菌种生活力较强,但孢子个体之间有差异,且自然分化现象较重,变异大,需经出菇试验才能在生产上应用。

(l)单孢分离法:是每次或每支试管只取一个担孢子,让它萌发成菌丝体来获得纯菌种的法。

蘑菇和草菇用单孢分离得到的菌丝,有结实能力,可采用此法分离生产纯菌种。

单孢分离生产上较少采用,而且技术复杂,一般采用多孢分离法。

(2)多孢分离法:就是把多孢子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它们萌发、自由交配来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一种法。

具体操作法,有以下几种:①种菇孢子弹射法:选择个体健壮、朵形圆正,无病虫害、出菇均匀、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八九分成熟的种菇,切去大部分,菌柄用无菌水冲洗数遍后再用已灭菌的纱布或脱脂棉、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在接种箱或无菌室,把种菇的菌褶朝下用铁丝倒挂在玻璃漏斗下面,漏斗倒盖在培养皿上面;上端小用棉花塞住。

培养皿放在一个铺有纱布的搪瓷盘上,静置12~20小时,菌褶上的孢子就会散落在培养皿。

形成一层粉末状孢子印(平菇极淡紫色,蘑菇、草菇为褐色,香菇、金针菇孢子印白色)。

用接种针沾取少量孢子在试管中的琼脂外面或培养皿上划线接种。

待孢子萌发,生成菌落时,选孢子萌发早、长势好的菌落进行试管培养。

还可用孢子采集器收集孢子。

法是选好种菇后,按上述程序,轻轻掀开玻璃钟罩,将种菇柄朝下插在孢子采收器的钢丝架上,放在培养皿正中央。

随即盖好玻璃罩,用纱布将钟掌围塞好。

并在纱布上倒少升汞或无菌水。

移入20℃左右恒温箱培养。

②褶上涂抹法:按无菌操作分离时;应选择成熟的种菇,用接种针直接插入褶片之间,轻轻抹取褶片表面子实体尚未弹射的孢子,再在培养基上划线接种。

真菌的分离培养

真菌的分离培养
真菌的分离培养
第 1页
பைடு நூலகம்
1.方法: 取标本
第 2页
①体表真菌的标本(如毛发、皮屑等),分离前常先 以75%乙醇浸泡数分钟杀死杂菌;
第 3页
②深部真菌的标本根据情况取溶液、渗出物及各种分 泌物等;标本采取后,以无菌操作接种于葡萄糖蛋白 胨琼脂斜面培养基上,置于20℃左右孵育,每周观察 2~3 次,通常7~14d生长良好。某些标本应分别置 于37℃和25℃培养。如疑为放线菌,需用不加抗生素 的培养基,且需厌氧培养,观察至少2~3周。菌落出 现后,须经常观察和检查。
第 6页
谢谢大家!
第 7页
第 4页
2.菌种鉴定 根据菌落生长速度、大小、表面形态、质地、颜色是 否产生色素、有无下沉、边缘形状、镜下结构,特别 是孢子和产孢结构的特点可鉴定菌种;有时须配合其 他鉴别培养基和生化反应方法决定。
第 5页
3.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污染。 (2)培养阳性既可确立癣症的诊断,阴性者须孵育3 周方可报告。 (3)同时培养数管或多次培养,以确保菌种的可靠性。

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

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

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细菌分离培养是一种将混合菌群中的单一菌株分离出来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领域。

它可以用于筛选天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菌株的基因组信息、以及了解不同位置和环境下菌群变化规律等。

本文将会介绍几种微生物学领域中常用的细菌分离培养方法。

1. 纯培养法纯培养法是一种将混合物中的单一菌株分离出来并进行纯化的方法。

该方法需要在无菌环境下操作,并且无菌操作的条件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得到维持。

具体操作步骤是:1)将待分离的混合菌液定量传到无菌琼脂平板上,用平板法进行涂布。

2)在温度控制、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在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3)待出现典型的克隆扩散现象后,单独挑选出一株细菌,进一步进行鉴定和纯化。

纯培养法在微生物分离培养中应用广泛,但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操作技术要求高,且部分微生物无法进行纯化。

2. 砖红色菌法砖红色菌法是一种利用菌落色素差异对微生物进行按色分类和分离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是:3)待菌落颜色出现明显的不同后,通过菌落色素差异挑选出特定细菌。

砖红色菌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但缺点是该方法只能将菌落色素差异大的细菌进行分离,色素差异小的细菌无法进行分离。

3. 抑制法抑制法是一种将目标菌株从混合菌中分离出来并持续生长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是:3)通过抑制剂对目标微生物的特异性选择,将目标微生物从混合菌中分离出来,并进行纯化培养抑制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效率高,但缺点是适合性较低,只能选择特定的细菌进行分离。

4. 染色法染色法是一种通过对目标菌落进行染色以及形态特征的观察来区分细菌种类的方法。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快速区分和分离肠道致病菌和常规致病菌。

具体操作步骤是:2)将涂布后的菌落进行瓶装液制备后加入到体液中。

3)通过菌落形态、细胞的颜色和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区分和分离。

染色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但缺点是仅适用于某些特定性的细菌株。

需要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5. 双层琼脂平板分层法1)将待分离的混合液加入到浸入双层琼脂平板基层的上层琼脂中。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

试验材料
1.实验材料: 制备好的PDA培养基、牛肉豪蛋白胨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菌种、菌悬液。 2.实验设备: 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 3.实验器材: 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打火机、试管架
试验方法
(一)斜面分离法 1.准备工作 2.手握斜面: 3.接种环灭菌: 4.拔棉塞: 5.接种:
试验方法
(二)平板分离法 1.平板划线法: (1)平行划线法: (2)连续划线法: (3)扇形划线法:
试验方法
(二)平板分离法 2.混菌平板法:
试验方法
(三)液体培养基分离法 1稀释法: 2.挑单菌落法:
试验方法
(四)显微分离法
谢谢观看
微生物及应用技术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
几个概念
1.混合培养物:在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含有一种以上的微生物培养物称为混合培养物。 2.纯培养:如果在一个菌落中,所有细胞均来自于一个亲代细胞。那么这个菌落称为纯培 养。
3.分离纯化:在进行菌种鉴定时,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为纯的培养物。得到纯培养的 过程称为分离纯化。 4.无菌技术: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 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在分离转接及 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他是保证微生物学研 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实验目的
1.了解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原理; 2.掌握常用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试验原理
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和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性 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大多数细菌
酵母菌以及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 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 很容易得到纯培养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技术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技术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技术食用菌是一类重要的食品资源,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微生物菌种的分离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类栽培中常用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一、传统分离技术传统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技术是指通过菌落形态、生理和生物化学特性等方面的差异来区分不同菌种。

常用的传统菌种分离技术包括接种法、涂布法和稀释法。

1. 接种法接种法是将食用菌菌种接种到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并通过菌落形态和其他特征来判断菌种的差异。

通过接种法可以分离出不同的菌株,进行后续的菌株培养和应用研究。

2. 涂布法涂布法是将含有多种微生物的样品涂布到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基上菌落形态的差异来分离不同的微生物菌种。

涂布法相对于接种法而言,更适合于样品中含有多种菌种的情况。

3. 稀释法稀释法是将样品逐渐稀释,然后分别在培养基上接种,通过稀释程度和菌落数量的差异来判断不同的微生物菌种。

稀释法可以有效地分离出纯种的微生物菌种,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现代分离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分离技术在食用菌类的栽培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代分离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分离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

1. 生物分离技术生物分离技术是指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将不同的微生物菌种分离出来。

常用的生物分离技术包括免疫分离技术、酶分离技术和膜过滤分离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根据微生物菌种的生物学特性,通过特定的生物分离方法来分离出不同的菌株。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微生物菌种进行研究和分离的技术。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技术、DNA序列分析技术和RNA测序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对微生物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准确地鉴定和分离不同的微生物菌种。

3. 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指通过对微生物基因进行工程改造,实现菌种的分离和改良。

常用的基因工程技术包括基因克隆技术、基因表达技术和基因修改技术等。

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和无菌操作

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和无菌操作

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真菌的分离培养方法(-)平板划线分离法1.取适合真菌的琼脂培养基融化,冷至45℃,注入无菌平皿中,每皿15~20ml,制成平板待用。

2.取要分离的材料(如田土、混杂的或污染的真菌培养物、真菌)少许,投入盛无菌水的试管内,振摇,使分离菌悬浮于水中。

3.将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并冷却后,蘸取上述菌悬浮液,进行平板划线(同细菌的划线法)。

4.划线完毕,置温箱中培养2~5d,待长出菌落后,钓取可疑单个菌落先作制片检查,若只有一种所需要的真菌生长,即可进行钓菌纯培养。

如有杂菌可从单个菌落中钓少许菌制成悬液,再作划线分离培养,有时需反复多次,才得纯种。

另外,也可在放大镜的观察下,用无菌镊子夹取一段待分离的真菌菌丝,直接放在平板上作分离培养,可获得该种真菌的纯培养。

(二)稀释分离法1.取盛有无菌水的试管5支(每管9ml),分别标记1、2、3、4、5号。

取样品(如田土等)1g,投入1号管内,振摇,使悬浮均匀。

2.用1ml灭菌吸管,按无菌操作法,从1号管中吸取1ml悬浮液注入2号管中,并摇匀;同样由2号管取1ml至3号管,依此类推,直至5号管。

注意每稀释一管应更换一支灭菌吸管。

3.用2支无菌吸管分别由4号、5号试管中各取1ml悬液,并分别注入2个灭菌培养皿中,再加入融化后冷至45℃的琼脂培养基约15ml,轻轻在桌面上摇转,静置,使冷凝成平板。

然后倒置温箱中培养,2~5d后,从中挑选单个菌落,并移植于斜面上。

二.真菌培养性状观察(一)真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表现1 .酵母菌菌落: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多呈油脂状或蜡脂状,表面光滑、湿润、黏稠,有的表面呈粉粒状、粗糙或皱褶。

菌落边缘有整齐、缺损或带丝状。

菌落颜色有乳白色、黄色或红色等。

2. 霉菌菌落:将不同霉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5d,可见霉菌菌落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等。

菌落大小依种而异,有的能扩展到整个固体培养基,有的有一定的局限性(直径1~2mm或更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
菌类(Fungi)是一类生物体,包括真菌(True Fungi)和微生物(Microfungi)两个大的类群。

菌类在生物圈中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为了研究和利用菌类,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分离和培养技术,以便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纯种菌株以及大规模培养和应用特定的菌株。

本文将介绍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一、菌类的分离技术
菌类的分离是指从混合菌群中获得纯种菌株的过程。

分离技术的关键是保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菌类分离技术。

1. 表层分离法
表层分离法是最常用的菌类分离技术之一。

它适用于土壤、水域等含大量微生物的环境。

具体操作步骤为:取样→稀释→接种→均匀涂布→培养。

通过稀释操作可以使菌落分布在培养基表面,然后进行培养。

最后通过单菌落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中得到纯种菌株。

2. 筛选法
筛选法适用于需要寻找特定菌株的情况,例如寻找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拥有特定生态功能的菌株等。

筛选方法一般包括抗生素筛选、生理代谢筛选或染色筛选等。

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浓度的抗生素或其他化合物,只有目标菌株具有耐受能力,才能生长并形成菌落。

3. 寄主种菌法
寄主种菌法是一种利用特定寄主与菌株共生的技术。

例如,某些菌株只通过与某种植物的根系共生才能生长。

通过将寄主植物的根系或其他寄主组织接种到含有该菌株的培养基上,就可以分离出特定的菌株。

二、菌类的培养技术
菌类的培养是指将分离得到的纯种菌株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培养和繁殖。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菌类培养技术。

1. 液体培养法
液体培养法是最常用的菌类培养方法之一。

通过将纯种菌株接种到含有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利用摇床或震荡培养箱等设备进行培养。

液体培养法适用于大量培养、产生菌体、代谢产物等应用。

2. 固体培养法
固体培养法是将菌株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进行培养的方法,常用的固体培养基有琼脂培养基等。

固体培养法主要用于分离和筛选菌株。

3. 发酵培养法
发酵培养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菌株通过发酵器进行大规模培养,以产生特定的代谢产物。

发酵培养技术是菌类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生物工程等领域。

三、菌类的应用前景
菌类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菌类可以用于食品加工、生物农药的制备、有机肥料的生产以及环境修复等多个领域。

同时,菌类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的制备。

因此,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推动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兴起至关重要。

结论
本文介绍了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包括分离的表层分离法、筛选法和寄主种菌法,以及菌类的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和发酵培养等技术。

菌类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促进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对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