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知识与实践技能等方面的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非遗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制定一份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一、课程目标小学非遗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非遗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1. 传统手工艺:学生将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基本技巧,如刺绣、剪纸、编织等。

通过亲身实践,他们将了解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培养对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

2. 传统音乐舞蹈:学生将学习传统音乐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他们将了解到传统音乐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培养对音乐舞蹈的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3. 传统戏曲表演:学生将学习传统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如唱腔、表演动作等。

通过学习传统戏曲,他们将了解到中国戏曲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培养对戏曲的兴趣和热爱。

4. 传统节日习俗:学生将学习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他们将了解到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培养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热爱。

三、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传统手工艺时,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一件作品,从中感受到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2. 观摩交流:组织学生观摩非遗大师的示范表演或作品展览,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和心得体会。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非遗项目。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四、评价方法1. 作品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来评价学习成果。

他们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表演的音乐舞蹈或戏曲等,让其他同学和家长欣赏和评价。

2. 学习笔记: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在学习非遗课程中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学习笔记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进步和收获。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适用专业艺术设计适用学制三年制获取证书无编制陈淑姣审核制定日期一、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与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艺术设计各专业开设地专业通识选修课.其中理论与实践比例分别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艺术专业群大类地公选课,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增进他们对民族文化艺术地认识和理解,提高艺术修养地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地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本课程以丰富多样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本着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地融合、对接原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地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小传统”地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地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地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了有效地理论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地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地文化价值判断.本课程前导课程有《文艺常识》和《中外美术鉴赏》,是学习后续课程《创意思维》、《设计综合应用实训》等地重要基础.二、课程目标本课程地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目标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地学习,使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基本概念、基本形态特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历史与现状等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并掌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地分类体系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分类体系.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地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地调查与分析、整理与记录过程中来,独立完成课程设定地实践目标.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地学习,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地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地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地文化自觉,从而实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训“求实、创新、厚德、重艺”所包容地发展目标.三、教学起点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学时)完成.该课程地前导除相当高中水平地通识课程以外,还有艺术类其它技术平台课程,如:《素描》、《色彩》、《中外美术鉴赏》等,他们已具有相关基础知识并具备相应地基本能力,具体如下:.具有基本地语、数、史、地等文化基础,具备基本地语言表述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造型、色彩认知等美术基础,具备基本地绘画表现能力;.具有对美术作品地层次、构成以及中外著名画家经典作品地创作规律、风格流派地基本认知.并学会了基本地赏析方法;. 具有借助现代工具搜集信息、获得新知识地基本能力;.愿意与人沟通,具有与他人合作意识;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教学载体根据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学生地学习需要,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地分类进行解读,并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十种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地项目,推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沿革、评价标准、人文内涵和审美特征,作为教学载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主题:()民间文学(刘三姐、梁祝传说);()传统音乐(蒙古族长调民歌、陕北民歌);()传统舞蹈(秧歌舞、傩舞);()传统戏剧(京剧、川剧);()曲艺(京韵大鼓、山东快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北京天桥耍中幡、抖空竹,武当功夫);()传统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凤翔泥塑);()传统技艺 (景泰蓝技艺、保安族腰刀技艺);()传统医药(针灸、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民俗(春节、端午节).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学生数量大,涉及面广,为了保证教学目标地顺利实现,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学科特点,对课程地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在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及作业、考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主要做法有:rqyn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特点和价值。

-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分类。

- 能够识别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促进学生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特点和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分类。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 系统地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包括概念、范畴、特点、价值、表现形式和分类等。

- 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瓶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小组讨论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教师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4. 实地考察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场,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 在实地考察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视瓶或展示一些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导入本节课的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三:(1、课程大纲一律采用本格式进行录入和编辑。

采用A4版面,普通页边距。

【宋体,小四号,1.5倍行间距】2、本次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均需重新修订和编写中英文课程教学大纲)重庆大学研究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中文)一、课程名称:课程编码:(现有在MIS系统中的课程与编号,新课程由学校统一编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二、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三、适用的学位类型:学术型博士/硕士美术学学术型硕士四、先修课程:无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请注明出版社及是否原版(境外原版、国内原文出版、国内翻译)】1、使用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主要参考书目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六、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简介(课程简介的叙述必须简明扼要,控制在500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基于美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关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人类文化记忆研究的学科。

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生动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强调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而是蕴藏在其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

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各种基本理论,总结其传承规律,寻求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有效保护措施与方法是开展本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国际及中国国内的产生,并从其发展历史、价值、意义、分类等多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研究,旨在通过上述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判定认知,并对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具有具体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目标1.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主要介绍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以及种类和传承人;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准和研究能力,有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丰富和拓展;3.要求学生掌握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各类内容的特征;学会识记和鉴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作品;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作业的方法;4.本课程以文艺理论、古代文学、美学、民间文学、民俗学为先行课,同时它又是文学欣赏、影视文学创作、文化产业基础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要求:本课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主要范围、研究方法、山西非遗资源、分类别的非遗项目文学类、音乐类、舞蹈类、戏剧、民俗、节日类非遗以及非遗调查为主要内容。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讲清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学科系统性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动向、新成就。

注意非遗资源分布、保护发展方面的关系;2.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图片、幻灯、及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3.在讲述非遗过程中,充分注意非遗理论讲述与田野考察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民间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学时少,内容多,因此一部分要求学生自学掌握。

这一部分,采用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老师课堂解答的方式。

三、先修课程民间文学、民俗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来,当代意义;教学难点:非遗鉴赏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专题片欣赏和田野调查(视客观条件而定)为辅,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埋和专题讨论,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_牟延林_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_牟延林_教学大纲

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课程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文理基础指导选修课,是伴随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该领域研究的进展而生发出来的研究性课程,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6年度教改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的重要实验内容和支撑。

它以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为基础,融合文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建构了具备独立的逻辑框架和知识系统的理论体系,还与学科前沿探索、田野实践、专题研究紧密结合,呈现出面向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运用以田野实践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课程以田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方法训练则为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研究基础。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目标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

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基本形态和保护过程监控等基础理论;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从事田野实践的基础方法,并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的调查与分析过程中来,独立完成课程设定的实践目标;素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重庆文理学院校训“进德修业,博文达理”所包容的发展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三:(1、课程大纲一律采用本格式进行录入和编辑。

采用A4版面,普通页边距。

【宋体,小四号,1.5倍行间距】2、本次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均需重新修订和编写中英文课程教学大纲)重庆大学研究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中文)一、课程名称:课程编码:(现有在MIS系统中的课程与编号,新课程由学校统一编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二、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三、适用的学位类型:学术型博士/硕士美术学学术型硕士四、先修课程:无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请注明出版社及是否原版(境外原版、国内原文出版、国内翻译)】1、使用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主要参考书目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六、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简介(课程简介的叙述必须简明扼要,控制在500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基于美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关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人类文化记忆研究的学科。

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生动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强调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而是蕴藏在其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

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各种基本理论,总结其传承规律,寻求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有效保护措施与方法是开展本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国际及中国国内的产生,并从其发展历史、价值、意义、分类等多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研究,旨在通过上述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判定认知,并对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具有具体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三:(1、课程大纲一律采用本格式进行录入和编辑。

采用A4版面,普通页边距。

【宋体,小四号,1.5倍行间距】2、本次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均需重新修订和编写中英文课程教学大纲)重庆大学研究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中文)一、课程名称:课程编码:(现有在MIS系统中的课程与编号,新课程由学校统一编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二、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三、适用的学位类型:学术型博士/硕士美术学学术型硕士四、先修课程:无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请注明出版社及是否原版(境外原版、国内原文出版、国内翻译)】1、使用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主要参考书目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六、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简介(课程简介的叙述必须简明扼要,控制在500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基于美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关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人类文化记忆研究的学科。

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生动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强调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而是蕴藏在其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

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各种基本理论,总结其传承规律,寻求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有效保护措施与方法是开展本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国际及中国国内的产生,并从其发展历史、价值、意义、分类等多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研究,旨在通过上述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判定认知,并对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具有具体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1.1保护主体缺失期
1.1.1 教科文组织20世纪50、60年代的保护和研究行为, 并没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一种独立的遗产类别加以保 护,更没有注意到这种特殊遗产的传承人的独立性和主体 地位。
1.1.2 当时的保护和研究的对象是“文化”,强调对特定 文化的记录和保存,而最重要的这种文化的传承人以及传 承行为却被搁置一旁,往往导致一种文化被记录、保存后, 其传承却难以为继,从而成为博物馆和书本上的文化样式。
2.2.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遗产是指一个民族/群体在长久的历史进程 中积淀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创造等遗产,作为 传统,它内在地蕴含着民族性和稳定性,虽然随着时代变 迁而有所变化,但总的来说,其核心却是相对恒定的。简 言之,传统文化遗产就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的文化 核心。对我国而言,传统文化遗产就是以经、子、史、集 等典籍记载为主的,同时通过年节、礼俗、建筑、工艺等 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面貌。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相比较,我们发现,传统文化遗产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全部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 部分。同时,传统文化遗产更强调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立价 值,在某种意义上还呈现出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 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 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

文化遗产概论 教学大纲

文化遗产概论  教学大纲

《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理论为历史学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基础主要是历史学、旅游学和建筑学,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般规律,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中国的世界遗产知识的原理分析相关问题。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知晓其目前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的保存状况,以及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内涵,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客观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主要对不同遗产类别的代表作做以介绍,讲授文化遗产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相关理论。

具体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内容。

(四)教学时数周4课时,共72课时。

(五)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参观、讨论、课外辅导等方式。

二、本文第一章“世界遗产”的诞生和发展教学要点:本章主要了解《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世界遗产提名和确定,以及世界遗产。

重点是《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委员会。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2课时)1.《世界遗产公约》;2.世界遗产组织。

第二节《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义务和权利(2课时)缔约国需承担和承认的义务和原则;缔约国享有的权。

第三节“世界遗产”的提名和确定(2课时)第四节“世界遗产”的现状(2课时)1.“世界遗产”项目的分布;2.“世界遗产”的主要类。

第二章中国的世界遗产工作教学要点: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遗产政策与行动和世界遗产中的中国部分,重点是中国的遗产政策。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的遗产政策与行动(2课时)第二节世界遗产中的中国部分(2课时)第三节中国加入世界遗产组织(2课时)1.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2.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总体特征;3.中国近期世界遗产项目的预测。

第三章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上)---宫殿、坛庙、宗教建筑教学要点:本章主要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概况、文化遗产中的宫殿、坛庙和宗教建筑,重点是故宫、天坛和布达拉宫。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2.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代表性项目;3.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意义;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代表性项目•分类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与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指导学生分析各个类别下的代表性项目,如中国京剧、太极拳、中国传统医药等。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意义•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包括口述记录、数字档案、社区参与等;•引导学生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如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

4. 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三、教学方法1.情境引入法:通过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2.讨论法:在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题目进行思考并互相交流观点。

3.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4.观摩体验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或近期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或表演活动,并引导他们感受、体验其中的魅力。

四、评价方式1.小组讨论成果评价:根据小组讨论时学生的参与度、观点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进行评价。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综合作业,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方法的设计等,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参观活动反馈评价:组织学生参观活动后,要求学生撰写参观体会和感受,并根据内容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1.情境引入(5分钟)–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10分钟)–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

世界文化遗产概论大纲

世界文化遗产概论大纲

《世界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大体信[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学分]2学分[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4学时[适用对象]旅行治理专业学生[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旅行学概论》、《旅行资源》后续课程:《旅行文化》等(二)课程介绍本课程要紧介绍有关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第一,论述了世界遗产的产生、进展和现状,第二,还介绍了世界遗产组织设立的状况,讨论了世界遗产的治理、爱惜和可持续进展。

最后,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濒危遗产四个类别进行系统的介绍。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把握世界遗产的大体知识了解和把握世界遗产在现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所教学的相关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经济进展,为发扬光大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在尔后社会经济生活中,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进展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储蓄必要的知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奉献。

(四)要素教学方式、手腕教学方式:教学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教学法:关于世界遗产的相关理论,世界遗产的治理和爱惜部份采纳课堂教学为主。

引导教学法:关于具体章节对世界遗产的介绍采纳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播放加深学生对世界遗产的了解。

讨论式教学:关于濒危遗产如何进行爱惜,针对爱惜方法展开班级讨论。

(五)学时分派二、^文第一章结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世界遗产的概念、标志、世界遗产的组织设立和中国世界遗产的申报时刻、标准和属性;熟悉世界遗产的产生、进展和现状和世界遗产的申报;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历次会议,世界遗产的评定。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世界遗产的概念、标志、世界遗产的组织设立和中国世界遗产的申报时刻、标准和属性教学内容第一节世界遗产概述一、世界遗产的产生、进展及现状二、世界遗产的意义第二节世界遗产的分类一、文化遗产二、自然遗产三、文化景观遗产四、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第三节世界遗产标志和委员会历次会议一、世界遗产的标志二、委员会历次会议第四节世界遗产的组织设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二、世界爱惜联盟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四、国际文物爱惜与修复研究中心第五节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评定一、世界遗产的申报二、世界遗产的评定第二章世界遗产的治理、爱惜和碉续进展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世界遗产的可持续进展;熟悉世界遗产的治理;了解世界遗产的爱惜。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72周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面向我院社会文化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类别、申报流程、管理办法、保护手段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对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如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性等,都能有所了解;同时,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熟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相关机构,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另一方面,课程还将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等。

通过学习,将帮助学生更好的胜任非物质文化遗产协管员这一岗位方向。

2、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我院社会文化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专科人才培养木目标。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总体的认识;(2)掌握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类别、申报流程、管理办法、保护手段及旅游等相关问题;(3)熟悉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化等;(4)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5)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6)熟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相关机构,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7)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自主策划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范本模板】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范本模板】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适用专业艺术设计适用学制三年制获取证书无编制陈淑姣审核制定日期2014。

9一、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与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艺术设计各专业开设的专业通识选修课。

其中理论与实践比例分别占70%和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艺术专业群大类的公选课,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增进他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本着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对接原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本课程前导课程有《文艺常识》和《中外美术鉴赏》,是学习后续课程《创意思维》、《设计综合应用实训》等的重要基础。

9#}27761 6C71 汱B5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目标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基本形态特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等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并掌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分类体系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的调查与分析、整理与记录过程中来,独立完成课程设定的实践目标。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训“求实、创新、厚德、重艺”所包容的发展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师范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课程以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为基础,融合文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建构独立的逻辑框架和知识系统。

并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以田野实践为基础,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讲解,弥补了“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讲授,使学生较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认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进而掌握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发展状况,为学生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意义,以及中国和外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等内容。

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包括考察学生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状况、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研究等。

(四)教学时数
周2课时,共36课时。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 ♦・工*,
一、本文
第一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学要点: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非物质文化遗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1课时)
自然遗产概念的提出;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深化。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1课时)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相关概念的理解;国内外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2课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关系。

第四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1课时)
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

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教学要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丰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基本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基本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丰富性(2课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丰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体系性。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基本特征(1课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基本特征(1课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1课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第三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要点:
国际一级保护的意义;国家一级保护的意义。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一级保护的意义(2课时)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特定文化权利的实现。

第二节国家一级保护的意义(2课时)
保护传统文化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发展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章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
教学要点:
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新中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成绩;中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1课时)
中国古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国现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第二节新中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成绩(2课时)
建国后17年保护非遗的成绩;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非遗的成就;新时期的非遗保护。

第三节中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2课时)
中国保护非遗的组织机构;社会团体保护非遗的成绩;非遗保护形成高潮。

第五章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
教学要点:
国外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二战后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
护;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法律、政策、机构和资金情况。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外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2课时)
古希腊神话传说史诗的传承;古印度民族口头传统的传承。

第二节二战后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1课时)
日本立法;韩国全民参与;法国形成保护非遗的整套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意大利提出“反发展”的整体性保护新概念。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1课时)
法国设立“文化遗产日”;意大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亮点;日本引入欧美保护非
遗的“登录制度”;韩国的商业运作和旅游业参与;亚洲一太平洋地区出现保护非遗产的热潮。

第四节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政策、机构和资金情况(2课时)
国外制定保护非遗的法律和政策;国外保护非遗的机构设置;国外保护非遗的资金投入;发展中国家非遗保护面临的问题;不发达国家非遗保护面临的问题。

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教学要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的意义;文化学与艺术学上的分类研究;世界遗产及人类文化遗产的分类;国际文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的制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体系。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的意义(1课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与个别;类学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文化学与艺术学上的分类研究(1课时)
文化的分类;艺术的分类。

第三节世界遗产及人类文化遗产的分类(1课时)
《世界遗产公约》界定的世界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确认;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出;世界遗产的基本分类。

第四节国际文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1课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布之前的分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分类。

第五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的制定(1课时)
从中国保护非遗的实际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

第六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体系(1课时)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十种分类;对于十种分类的理论分析。

第七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个基本问题
教学要点:
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实施合理的价值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1课时)
第二节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实施合理的价值评定(1课时)
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做好保护工作要有的放矢。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1课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第四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方法与措施(2课时)
立法保护;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采取系统科学的有效方式;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参考书目
1.王文章编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向云驹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赵勇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1 版。

4.高小康著:《城市文化评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版。

5.单霁翔著:《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一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课程除使用教材外,还使用图像资料,为配合使用课件教学,需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