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传播途径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病害,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多循环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大,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季节流行曲线:在一个生长季中如果定期系统调查田间发病情况,获得发病数量(发病率或病情指数)随病害流行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再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发病数量为纵坐标,绘制成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被称为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
曲线的起点在横坐标上的位置为病害始发期,斜线反映了流行速率,曲线最高点表明流行程度。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
腐霉属,丝核菌属和一些引起萎蔫的镰孢霉属、真菌都是土壤习居菌的代表。
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但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货,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都属于这一类。
微效基因抗病性 :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遗传上表现为数量性状的抗病性。
主效基因抗病性:植物体内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盂德尔法则遗传的抗病性。
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生物防治: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调节植物的微生态环境,使其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或者是其对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发生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影响,从而达到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
毒素: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所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的非酶类化合物。
植物病理学 第9章 病害循环 图文
第九章 病害循环(侵染循环)
概念:
➢侵染循环(Disease cycle):从上一生长季 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 过程。
➢不同于病害的生活史; ➢不同于侵染过程(病程); ➢了解病害循环的目的:选择最薄弱的环节
进行治理,切断病害的循环
第一节 初侵染和再侵染
• 概念 初侵染 (一次) 再侵染(多次)
➢多循环病害(polycylic disease): 病害在 生长季节中有多次侵染,如马铃薯晚疫病 、稻瘟病、禾谷类锈病;
➢单循环病害 (monocyclic disease): 有些 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没有 再侵染。如小麦散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 等
第二节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田间病株 ➢种子、苗木和其他无性繁殖材料 ➢土壤(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 ➢病株残体 ➢肥料
第三节 病原物的传播
➢气流传播(许多真菌病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传播(细菌和一些真菌病害) ➢生物介体(昆虫、线虫、真菌等传病毒) ➢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 ➢人为因素传播
几类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西瓜和棉花的枯萎病:土传病害 • 小麦的腥黑穗病:种传病害(局部侵入,
系统侵染的病害) • 植物的白粉病:气流和雨水传病害 • 蔬菜根结线虫病:土传病害
农业植物病理学
水稻病害一.水稻稻瘟病病斑具明显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潮湿时产生灰绿色霉状物1.症状分8种类型: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2.叶瘟病斑有4种类型:①白点型②急性型③慢性型④褐点型3.慢性型三部一线: 病斑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
慢性型病斑自外向内可分为中毒部、坏死部和崩溃4.越冬方式与场所: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病谷上越冬5.传播方式: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二.水稻纹枯病1.水稻纹枯病又称“花秆”、“烂脚病”2.危害部位:叶鞘、叶片、茎秆、稻穗3.诊断要点:病斑为云纹状,后期病部生鼠粪状菌核,后期潮湿时并不产生白色子实层。
4.越冬方式和场所: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其他寄主和田边杂草上越冬5.近距离传播方式:菌丝向四周蔓延6.发病条件:a.菌核基数:上季或上年轻病田,打捞菌核彻底的田块和新垦田,一般发病轻;反之,历年重病田区,上季或上年重病田,越冬菌核残留量多,初期发病也较多。
b.气象条件: 纹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 c.水肥管理:长期深水灌溉,稻丛间湿度加大,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施氮肥过多、过迟,有利于病菌侵入 d.种植密度和方式:密度与发病呈正相关 e.品种抗病性及生育期: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病;在相同条件下,杂交稻比常规品种病重;一般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比生育期长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植株矮、分蘖能力强的发病重。
7.病害控制:a.清除菌源:打捞“浪渣b.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排灌,以水控病;做到浅水发根、薄水养胎、湿润长穗;分蘖末期至拔节前进行适时搁(晒)田、后期干干湿湿的排灌管理;氮、磷、钾要配合施用,做到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
要前期发得起、中期站得稳、后期不脱肥,做到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收割时青秆黄熟。
C.种植抗病品种 d.药剂防治: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复方多菌灵、芽孢生防菌株B908三.水稻白叶枯病(普通型凋萎型急性型中脉型)1.诊断要点:是病斑沿叶缘坏死,边缘呈倒V字形斑,病部有黄色菌脓溢出,干燥时形成菌胶2.越冬:病菌主要潜伏于稻种表面、胚和胚乳表面随病稻种越冬或随病稻草、稻桩越冬,作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3.传播途径:带菌稻种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新病区的主要初侵染源小麦病害二.小麦赤霉病:症状: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业题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4、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
二、填空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 )()()()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 )()()()()五大类型。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 )()五种类型。
5、()( )()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6、植物侵染性病害由( )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 引起.7、植物病害症状包括( )和().8、1945年,爱尔兰由于()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饿死100万人,200万人逃亡海外,这称为爱尔兰饥荒。
9、按照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以可以分为()()( )( )等.1、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2、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3、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4、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5、寄主、病原、环境条件6、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7、病症、病状8、马铃薯晚疫病9、气传病害、种苗传播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三、选择1、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
a.脓状物b。
霉状物c。
粉状物d。
颗粒状物2、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
a. 霜霉病b。
晚疫病c。
《普通植物病理学》寄生植物章笔记
第六章寄生植物一、寄生植物的一般性状1. 寄生植物的定义:- 寄生植物是指一类无法独立进行光合作用,必须寄生在其他植物上才能生存的植物。
2. 寄生植物的特征:- 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 没有根系,通过与宿主植物的根系紧密连接,吸收宿主植物的水分和养分。
- 具有特殊的结构,如吸盘、根瘤等,用于与宿主植物的根系连接。
3. 寄生植物的营养吸收:- 寄生植物通过吸盘、根瘤等结构,与宿主植物的根系紧密连接,吸收宿主植物的水分和养分。
- 寄生植物的根瘤可以产生特定的激素,促进宿主植物的根系分泌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二、寄生植物的繁殖与传播1. 繁殖方式:- 寄生植物的繁殖主要依靠种子或孢子进行无性繁殖。
- 种子或孢子通过风、水、昆虫等方式传播到宿主植物附近。
2. 传播途径:- 风传播:种子或孢子随风传播到宿主植物附近。
- 水传播:种子或孢子随水流传播到宿主植物附近。
- 昆虫传播:昆虫携带种子或孢子传播到宿主植物附近。
三、寄生植物的主要类群1. 菟丝子属(Cuscuta):- 寄生在多种植物上,包括大豆、棉花等。
- 吸盘与宿主植物的根系紧密连接,吸收宿主植物的水分和养分。
2. 列当属(Orobanche):- 寄生在豆科、菊科等植物上。
- 吸盘与宿主植物的根系紧密连接,吸收宿主植物的水分和养分。
四、寄生植物的危害1. 寄生植物与宿主植物的竞争:- 寄生植物通过吸收宿主植物的水分和养分,导致宿主植物生长受阻。
- 寄生植物与宿主植物在光照、水分、养分等方面存在竞争关系。
2. 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 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包括根瘤病、萎蔫病等。
- 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会导致宿主植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五、寄生植物的防治1. 农业防治:- 轮作:避免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易受寄生植物侵害的作物。
- 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寄生植物的寄生机会。
2. 生物防治:- 利用寄生植物的天敌,如寄生植物寄生蜂、寄生植物寄生菌等。
- 引入寄生植物的天敌,控制寄生植物的繁殖和扩散。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疾病的学科,它探索了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方法。
在植物病理学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名词,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植物疾病发生的过程。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植物病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侵入植物并在其体内生长,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或器官坏死。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致病菌、致病菌株或者带有致病基因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体可以通过种子、土壤、虫媒、器官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引发植物病害的发生。
3. 病害:病害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变化。
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植物种类、病原体的侵染程度以及环境因素等。
4. 病斑:病斑是病害在植物器官上形成的局部病变区域。
病斑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鉴别病害的类型,并且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5. 症状:症状是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后表现出的外部特征。
症状可以包括叶片变黄、枯萎、变形、裂伤等。
通过观察和描述症状,可以帮助识别和诊断植物病害。
6. 抗病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
植物通过表现抗性,如抗性基因的表达、产生抗性蛋白等来保护自身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抗病性可以分为常染色体遗传抗性和质粒遗传抗性两种。
7. 寄主:寄主是指植物病害的宿主植物。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和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性水平决定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播。
8. 疫情:疫情是指特定地区或特定时间发生的病害流行。
疫情的严重程度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程度、寄主易感性、环境条件等有关。
疫情监测和预测对于制定病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9.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植物种群内个体基因组的差异程度。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的破坏和病害发生有关。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构。
5.菌脓:细菌病害常见特征。菌脓失水干燥后变成菌痂。 * 注意:由于植物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因此只有病状,而不产生
病症。
黄瓜霜霉病
豇豆白粉病
豇豆锈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三、 症状的变化
1.典型症状 一种病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病性的品种上或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Ly图表园林
植物病害的定义
•
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利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其生长
发育受到阻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理学
一.植物病害
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 了能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 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1.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
毒等。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其场所:
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无性繁殖材料,病株残体 ,土壤或肥料,昆 虫或其他介体。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病原物 的传播
主动传播
被动传播
气流传播
水流传播
人为传播
昆虫等 介体传播
植物病理学
(2)病原物的传播 气流传播:是病原真菌的主要传播方式 雨水传播:植物病原细菌和部分真菌的分生孢子或土壤中的病原物; 昆虫或其他生物介体传播:病毒、菌原体和部分细菌、真菌、线虫; 人为因素传播:人为调种、农事操作等。
坏死
番茄斑枯病
坏死
柑橘溃疡病
西瓜细菌性角斑病
3、病状的类型--腐烂
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或 细胞破坏消解。
植物病理学)5植物病毒知识介绍
病毒会影响植物内部营养物质 的合成和分布,导致果实营养 成分含量降低或比例失调。
病毒侵染还会影响植物的香气 和口感等品质性状,降低农产 品的品质和商业价值。
03
植物病毒的检测与鉴定
症状观察
总结词
通过观察植物的异常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感染病毒。
详细描述
植物感染病毒后,通常会出现变色、畸形、坏死等症状,如 叶片黄化、花斑、皱缩等。通过观察这些症状,可以初步判 断植物是否感染病毒。
植物病毒的分类
根据遗传物质分类
植物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 毒两类。
根据传播方式分类
植物病毒可分为虫传病毒、土传病毒 和气传病毒等。
植物病毒的传播方式
虫传
气传
通过昆虫(如蚜虫、粉虱等)传播, 昆虫在感染植物上吸取汁液时将病毒 带入,再传播给其他健康植物。
通过空气中的病毒颗粒传播,主要通 过花粉、风和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植物病毒生态学研究还涉及到病毒与其他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 昆虫介体在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土壤微生物对病毒存活和传播的影响等。这些研 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的生态学特征,为防治植物病毒病提供更多策略。
THANKS
感谢观看
土传
通过土壤中的真菌或细菌传播,病毒 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通过根部接触 感染。
02
植物病毒的危害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病毒会破坏植物的细胞结构,导致植物生长受阻,表现为生长缓慢、矮化、叶 片变形等症状。
病毒侵染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 生长过程。
病毒还会影响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运输,导致植物营养不足,生长不良。
利用微生物的寄生和竞争作用 来降低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含量
植物病理学的专业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专业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
本文将对几个重要的植物病理学专业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
1. 病原体(Pathogen)病原体是指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类病毒颗粒和原核生物。
它们通过侵入、寄生或寄生虫等方式感染植物,破坏其正常生长和发育过程,导致植物出现病状。
2. 病斑(Lesion)病斑是病害在植物体上所形成的病征。
它通常表现为叶片、茎部或果实上的颜色变化、组织坏死等病变。
通过观察病斑的形状、大小、颜色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类型,为后续的防治提供依据。
3. 传播途径(Transmission)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一个寄主植物到另一个寄主植物的方式。
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种子、嫁接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了解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至关重要。
4. 抗性(Resistance)抗性是指植物对病原体感染的免疫能力或抵抗能力。
植物可以通过遗传途径,表达一系列特定基因,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和繁殖。
研究植物的抗性机制,可以为选育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5. 病害防治(Disease Control)病害防治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少或消除植物病害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常见的病害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如农药的使用)、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或拮抗微生物)和栽培管理措施(如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病害防除措施)。
6. 统计学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统计学分析在植物病理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采集大量的样本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对病害发生的规律性进行分析,可以对病害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原体的传播方式等进行研究。
统计学分析结果可以为制定合理的病害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7. 生物学防治(Biological Control)生物学防治是利用天然的生物途径来控制植物病害。
这包括使用益生菌、寄生性蜱虫、真菌拮抗剂等生物制剂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简述利用生物技术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途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生物技术对植物病理影响最突出的可能有如下三个领域植物细胞和组织的培养,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核酸的分析和操纵。
1)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大规模生产无病原植株。
2)病原鉴定和病害诊断:各种免疫技术如单克隆抗体等和核酸技术如PCR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各种快速检测试剂盒的出现,提高了植物病害诊断的效率和准确度。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常用的微生物有哪些?生物防治的机制是什么?1)链霉菌。
所产生的抗生素主要有井冈霉素、效霉素等。
研究证明,链霉菌代谢产物几丁质酶是造成菌丝畸变、细胞质凝集和外溢的直接原因。
2)木霉菌。
木霉菌的生防因子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水解酶类,如几丁质酶、纤维素霉、木聚糖酶、葡聚糖酶和蛋白酶,这些酶类对真菌细胞壁的降解有重要作用,可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引起菌丝崩解。
二是次生代谢产生的各种抗生素类物质,主要的有木霉素,胶毒素、绿木霉素、胶绿木霉素和抗菌肽等。
3)拮抗细菌。
是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孢杆菌和放射性土壤农杆菌。
芽孢杆菌的主要生防物质是蛋白质和多肽类物质,其抑菌谱甚广,可使病原真菌菌丝体溶解,原生质外溢。
4)拮抗真菌。
A、我国共有3个属的食线虫真菌。
其中淡紫拟青霉对大豆胞囊线虫的致死作用主要是其代谢产生的几丁质酶。
B、梨胶锈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vinoo),其孢子萌发形成芽管从病菌的性子器口和锈子器口侵入,不能直接侵入。
我国水稻上有哪些重要病害,目前江苏水稻最重要的病害有几种,其关键的防治技术是什么?我国水稻重要病害主要有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纹枯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等。
目前江苏省最重要的病害为稻瘟病、白叶枯病和条纹叶枯病。
条纹叶枯的防治:a、推迟移栽期7-10,避免灰飞虱的主要传毒高峰。
b、拔除病株,控制病害。
C、秧苗期全程药控,防病保秧。
D、选用抗病品种。
稻瘟病:采取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抗病丰产良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策略。
植物病理学(1)
植物病理学第一章植物病理学的意义:为了防止植物受病害侵扰,并且在最大限度上对已经患病的植物进行治疗,并防止传染,以保证生态平衡以及最大经济效益,对植物的病理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这便足以体现植物病理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保证农作物的健康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国高度重视植物病理学的发展。
为了确立防病和治病的方法,还研究形成病原的环境条件、病原体传染途径以及病害的诊断法。
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病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其影响或干扰强度超过了植物能够忍耐的限度,植物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产生一系列病理学变化过程,在生理和形态上偏离了正常发育的植物状态,有的植株甚至死亡,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就是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是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连续干扰,生理活性受到干扰而表现的异常状态)症状: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和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植物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寄生性:寄生性是寄生物能够从寄主体内获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致病性:致病性也称为病原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严重影响或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物类群: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寄生植物第二章菌物的性状:(1)无根、茎、叶分化的异样型生物;(2)有明显的细胞壁(除黏菌的营养体外)和细胞核;(3)菌体形态在基物内外呈变形虫状(爬行)原生质团或假原生质团(无壁、多核)、单细胞、菌丝状(有隔或无隔);(4)营养方式:复生、几声或共生生活;大多为寄生或腐生生物(从动植物的活体或尸体或残枝烂叶分解、吸收营养物质);(5)典型的不动性生物,部分种类可产生游动孢子。
菌物的特点:(1) 具有细胞核;(2) 营养体为丝状体;(3) 典型的异养生物;(4) 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5) 没有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6) 通过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农大农业植物病理学2讲解
《农业植物病理学》复习问答题1. 简述水稻叶瘟股性型病斑在苗期与水稻胡麻斑病梭形斑区别水稻叶瘟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生的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邑,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邑煤层,病斑较多时连片成规则大斑。
典型慢性型病斑主要特征可分为“三部一线”水稻胡麻斑病梭形病斑:病斑中央为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邑,周国有深浅不同的黄邑晕圈,椭圆形或长圆形,严重时相互能结成不规则大病斑。
潮湿时,病部有黑色绒状煤层。
2. 简述栽培管理对稻瘟病发生轻重的影响我培管理措施直接影响水稻的抗病性和通过影响田间小气候而影响病菌的生长发育,因而改进我培管理措施,特别是合埋施肥,控制滚溉水对稻瘟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特别注意施肥、滾溉和布局。
3. 简述药刑防治稻瘟病的决策与方法主要针对感病与中等感病品种的易感生育期,是否施药和防治次数则依据品种、病情、生育期和天气情况决定。
防治稻叶瘟一般在秧苗3-4叶期或移我前5d施药,大田叶瘟防治主要针对感病品种,防治穗颈瘟可于啟口和齐穗期各喷施一次杀菌剂。
4. 简述说明彩响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因素此病是一种依靠气流传播,具多次再侵染,与环境和品种关系密切的病害。
其发生和流行主要与品种的抗病性,气象因子如温度、湿度、降雨、雾踞,和栽培管理措施有关5. 为什么稻瘟菌的致病力易发生变异已知致病力变异的原因主要有:a突变b异核现象c准性生殖d有性重组e菌丝融合f类似转座子元件的存在6. 简述稻瘟病叶瘟不同病斑类型及病斑型转化的条件叶瘟包括1褐点形病斑:2白点形病斑:3急性型病斑;4慢性型病斑。
当条件不适宜菜种病斑发病时则转变为另一种病斑。
7. 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有哪些特点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以侵染叶勒和假茎。
主要类型为:叶枯型、急性型、中脉型、凋萎型又称枯心型和黄化型。
8. 简述水稻白叶枯病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主要区别水稻细苗性条斑病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邑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遭受其它生物的侵害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植物正常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组织形态发生改变,甚至导致死亡,并对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病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防治的学科。
3、非侵染性病害: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或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不能侵染的,不能传染,这种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
4、侵染性病害:由于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有侵染性的,能传染,这种病害叫非传染性病害。
生物因素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
5、症状:植物受病原影响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称为植物病害的症状。
包括病症(病原物)和病状(植物)。
(1)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变色、坏死(斑点)、腐烂、萎靡、畸形】(2)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病原体特征。
【霉状物、点粒状物、粉状物、菌核、脓状物(细菌特有)】6、寄生:一种植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
(1)专性寄生:在自然界只能从寄生的活组织中获取营养,如锈菌、黑粉菌、白粉菌等。
(2)非专性寄生:一种是侵害活的组织,组织死亡后,仍能继续发育和繁殖,另一种是在侵入寄主之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在其内进行腐生。
(3)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能完成生活史。
(4)转主寄生:锈菌特有的,寄生阶段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这种现象叫转主寄生。
7、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但并非是单纯的对营养和水分的依赖关系.8、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9、.稀释限点:病毒在病株粗汁液中,经过若干倍数的稀释后仍能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大稀释倍数。
《植物病理学》题集
第一大题:选择题(每题10分,共100分)1.植物病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植物的生长过程B. 植物的病理变化及其原因C. 植物的遗传特性D. 植物的分布规律2.下列哪种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A. 稻瘟病B. 烟草花叶病C. 小麦条锈病D.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3.植物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A. 昆虫B. 雨水C. 土壤D. 种子4.下列哪种病害主要通过气流传播?A. 苹果腐烂病B. 松树疱锈病C. 棉花枯萎病D. 番茄晚疫病5.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征”是指什么?A. 病原物在植物体外的表现B. 植物体内的生理变化C. 植物受病后的外部症状D. 病原物的形态特征6.下列哪种方法是植物病害诊断的常用方法?A. 观察症状B. 分离培养C. 显微镜检查D. 以上都是7.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基础主要是什么?A. 基因B. 染色体C. 细胞壁D. 细胞膜8.下列哪种病害属于生理性病害?A. 黄瓜霜霉病B. 苹果苦痘病C. 烟草黑胫病D. 水稻白叶枯病9.植物检疫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C. 提高植物产量D. 保护植物多样性10.下列哪种病害属于检疫性病害?A. 小麦赤霉病B. 柑橘黄龙病C. 玉米大斑病D. 马铃薯晚疫病第二大题:填空题(每题10分,共50分)1.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主要包括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______。
2.植物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一般包括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______。
3.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病原物、寄主植物和______三大因素的影响。
4.植物病毒粒体主要有球状、杆状和______三种形态。
5.植物线虫病害的主要症状包括根部形成根结、根腐和______。
第三大题:判断题(每题10分,共50分)1.植物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无关。
( )2.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绝对的,不会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
( )3.植物病害的田间诊断主要依据病害的症状。
( )4.植物检疫措施对于防止危险性病害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植物病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生长过程中受不良环境影响或受到病毒侵害、寄生,而使植物呈现病变,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现象.2、无性繁殖:是指菌物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是指菌物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产生孢子的方式.3、原核生物: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由细胞壁、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被的单细胞微生物.4、寄生性植物:少数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而营寄生生活.寄生性:指病原物在寄生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寄生植物抗病性:寄主抵抗病原物侵染或限制侵染危害的一种特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转主寄生:有的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全寄生: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的…5、菌物的多型性:在菌物生活史中,有的菌物不止产生一种类型的孢子,这种形成几种不同类型孢子的现象.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6、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和植物自身遗传因子异常而导致的病害.7、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的状态.病状:在病部看到的状态.病征:在病部上长出的病原体个体.8、植物检疫:指由国家颁布条列和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插条、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害性病、虫、草传播蔓延的一项法规防治措施.9、真菌:是一类大多数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细胞膜,通过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产生孢子的生物群.10、钝化温度:把病组织汁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min后,使病毒失去侵染能力的最低温度.11、稀释终点:把病组织汁液用水稀释后,使病毒保持侵染能力的最大稀释度.12、隐症现象:一种病害的现象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隐退直至消失,一旦环境条件恢复或农药作用消失后,植物上的症状又会重新出现.12、病毒粒体:是指形态完整的侵染性病毒粒子.13、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指病原物在一定场所度过寄主休眠阶段而保存自己延续物种的过程.14、单年流行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只要条件适宜就能完成病原物数量积累的过程,导致病害流行的病害.积年流行病害:需要连续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病原物数量积累过程,导致病害流行的病害.15、传播:植物病毒从一植株传到另一植株的过程.移动:植物病毒从植物的一个局部传到另一个局部的过程.16、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后引起病害的能力.毒力:指病原物的致病性的强弱.17、专化型:病原物种内形态相似,但对同一科内不同属的植物致病性不同.生理小种:专化型形态相似,但对同种植物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18、垂直抗性: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与病原物小种的致病性有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植物抗病性.水平抗性: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与病原物小种的致病性没有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植物抗病性.19、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指病原物从受到寄主的影响或识别进而达到侵染部位到记住发病的过程.侵入前期:指病原物到达寄主植物的根围或叶围,受到寄主分泌物的影响,向着寄主运动并产生侵染结构的阶段.侵入期:指病原物从侵入到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潜育期:指病原物从潜入到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时期.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到植物生长季节结束,甚至植株死亡.侵染循环: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20、体外存活期:在室温下,病汁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21、光谱吸收特性:260/280的比值可以表示病毒核酸相对含量的多少,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病毒.22、再次侵染:同一生长季节内,田间已发病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引起的侵染.二、大题:植物寄生线虫为什么会致病:通过头部的化感器接受植物根分泌的刺激,朝着根的方向运动,接触后以口针穿刺植物组织并填入. 线虫的致病机制:1、机械损伤:头部口针刺穿取食所造成的伤害.2、营养的掠夺和营养的缺乏.3、化学致病:食道腺分泌的酶和其他化学物质影响植物的生长4、复合侵染:线虫造成的伤口引起其他病原菌的再次侵染. 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壮树抗病.2、搞好果园卫生,减少病菌.3、药剂预防应在早春树体萌动前,喷布杀菌剂进行保护,5-6月份对树体大枝干涂刷药剂不可喷雾.4、病疤治疗采取“春季突击刮,坚持常年刮”,“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很见实效,有病斑刮治法重刮皮法、敷泥法.5、脚接和桥接.病症上如何区分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答:1、病斑大小与形状: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病斑均由于受叶脉的限制而形成多角形,细菌性角斑病的病斑较小,而霜霉病病斑较大,扩散蔓延快,后期病斑会连成一片.2、病斑颜色和穿孔:细菌性角斑病病斑颜色较浅,呈灰白色,后期易开裂形成穿孔;霜霉病的病斑颜色较深,呈黄褐色,不穿孔.3、叶背面病斑特征:将病叶采回,用保温法培养病菌,24小时后观察病斑为水渍状,产生乳白色菌脓者,为细菌性角斑病;紫灰色或黑色霉层者为霜霉病.4、有透光感觉的是细菌性角斑病.5、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和果实上均发病.植物病原物的越冬场所包括: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病株残体,土壤和粪便,昆虫杂草列当和菟丝子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哪些答:1、轮作、间作.2、清楚有寄生物的植株.3、药剂防治.试述苹果锈病的症状,侵染循环以及防治措施答:病症: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新梢和幼果等绿色幼嫩组织.1、叶片受害初正面产生橙黄色小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病斑,中央橙黄色,边缘淡黄色,外圈有一层黄绿色晕圈,潮湿时溢出淡黄色粘液.2、后期病斑变厚,背面呈淡黄色胞状隆起,并产生灰黄色的管状物.不久锈孢子器顶端破裂散出黄绿色粉末.最后病斑变黑干枯,毛管状物脱落,叶片向内卷曲,叶色变淡,最后变黑干枯脱落.循环过程:冬孢子成熟后遇水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侵入叶片、幼果,病菌侵入后在叶背形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锈孢子通过风力传播到转主寄主上危害,并越冬越夏至翌春形成冬孢子角.防治措施:1、消除转主寄主,砍掉寄主植株是最彻底有效的措施.2、喷药保护:若不能砍除可喷药保护果树或杀死冬孢子.综合防治的原则:1、综合防治要统揽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的全局,不是简单的各种措施的累加,更不是措施越多越好.2、经济有效.3、注意做到保护环境.综合治理的措施:1、植物病害检疫.2、农业防治.3、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4、生物防治.5、物理防治.6、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措施:1、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种苗.2、注意田园卫生.3、栽培措施:适当调整播期;改变种植方式;加强土水肥管理;合理修剪4、轮作.5、适期采收和合理贮藏.生物防治的机制: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叉保护作用、诱导抗性作用.农药的合理使用:1、正确选用农药种类.2、防止产生药害.3、避免农药对环境和果品、蔬菜的污染.4、避免高温时用药.5、酸性和碱性农药不能混合使用.6、施药人员要注意安全防护.农药的使用方法:种苗处理:1浸种药液没过种子5-10cm.2、拌种与0.2%-0.5%干燥药粉搅拌.3、种衣法内吸性药剂.土壤处理:1、穴施、沟施线虫.2、浇灌法根部的害虫.3、翻混法熏蒸剂植株喷药:喷雾;喷粉.操作时的注意事项:药剂选择、浓度,喷药适期,喷药次数、质量. 农药药害产生的原因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原因:1、在同一范围内长期使用单一药剂的结果;其次,同药剂使用浓度的不断提高,也能加速病菌抗药性的产生.2、保护剂不易产生抗性菌;内吸治疗剂较易产生抗性菌.3、病原菌的抗药性存在“交叉抗性”现象.植物检疫的任务:1、禁止危害性病、虫、草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在国内和国外之间传播2、将在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虫、草封锁在一定范围内,严格禁止其传播到尚未发生的地区,并采取各种措施逐步将其控制或消灭.3、当危险性病、虫、害传入新区时,要采取紧急措施,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将其彻底消灭,以绝后患.三、填空选择: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农药三证: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农药标准.杀菌剂使用方法:种苗处理、土壤处理、植株处理.植物检疫的程序:检疫许可—申报—检验—处理.植物检疫法规:国际: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革兰氏染色用于鉴定由细菌引起的病害.病害三角:病原物、寄主植物、环境.病害流行的三要素:有一定数量的病原物且致病性强、有一定数量的寄主、有适宜病害侵染的环境.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营养失调、水分失调、温度不适、有害物质、土壤次生盐渍化.病害循环过程:初侵染—越冬,越夏—再侵染—传播只有初侵染的病害:单循环病害,积年流行病害,单利病害有再侵染的病害:多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复利病害.确定病害的模型:单点模型、多点模型、病害曲线下面积模型病害季节性流行曲线类型:S型曲线、单峰曲线、多峰曲线病情指数增长模型:指数增长、逻辑斯蒂增长.病情指数=病害级数X其病害株数X100/最高病害级数X发病植株总数.发病率=发病植株数/总植株数.植物病害的传播方式:介质传播:昆虫传播蚜虫、叶蝉、蓟马、粉虱非介质传播: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的传播、嫁接传播、机械、土壤植物病害的症状:坏死、萎蔫、腐烂、变色、畸形植物病害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四个生物防治原理:抗菌作用、重寄生作用、竞争作用、交互保护作用、拮抗作用物理防治方法:汰除、热处理、辐射、嫌气处理、拒避化学防治:原理: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免疫作用;方法:种苗处理、土壤处理、植株施药、熏蒸、储藏期处理.六个:植物病害检疫、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植物病毒的化学特性:主要指核酸的类型、核酸的链数、核酸的分子质量、核酸在病毒粒体中百分含量.植物病毒的繁殖方式:复制增殖.病毒的侵染途径:微伤口、昆虫传播.病毒的结构: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病症的分类:粉状物、霉状物、颗粒状物、菌核、脓状物.抗病性机制:按照发生时期:抗接触、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害按抗病机理:结构抗病性、生物化学抗病性抗病性类型:按抗病能力免疫、抗病、耐病、感病、避病按寄主跟植物特异关系:垂直抗病性、水平抗病性菌物的一般性状:营养体:菌丝、吸器;繁殖体:孢子菌物的营养体为菌丝,包括有隔菌丝、无隔菌丝.真菌的营养菌丝可以形成:吸器、附着胞、附着枝、假根、菌套、菌网.真菌的菌组织结构:子座、菌核、菌索.卵菌门病害:黄瓜-月季霜霉病、十字花科锈病接合菌门病害:桃、百合软腐病子囊菌门病害:葡萄、瓜类白粉病、菌核病子囊菌门一般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壳外有附属丝;子囊结构:子囊壳、子囊、子囊孢子担子菌门病害:小麦腥黑穗、小麦散黑穗、大麦、玉米黑粉病、禾本科锈病半知菌门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水稻瘟病,棉花、瓜类炭疽病锈菌的孢子类型:性孢子、锈孢子、冬孢子、夏孢子、担孢子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物病原物:真菌、细菌、植原体、螺原体、线虫病原物的原核生物主要有:细菌、植原体、螺原体.病原物分类:专性寄生物、强寄生物、弱寄生物、严格腐生物病原物越冬或越夏的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病株残体,土壤,土杂肥,昆虫,杂草病原物的传播方式:自然动力传播气流、雨水、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主动传播、人为因素传播原核生物的繁殖方式:裂殖.细菌:裂殖;植原体:裂殖,出芽裂殖.原核生物分类:薄壁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疵壁菌门.原核生物侵入方式:被动侵入;侵入途径:自然孔口、伤口、介体线虫形态:梨形,近圆形,有雌雄同形、雌雄异形两类.线虫生活史中三种虫态:卵、幼虫、成虫.有寄生性和致病性线虫的四大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发达、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发达线虫虫体分两个部分:体壁:从外至内由角质膜、下皮层、肌肉层组成作用:保持体形、保护体腔、调节呼吸、收缩运动体腔.线虫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孤雌生殖植物线虫活体营养生物,分为外寄生、内寄生外寄生线虫:仅以口针穿刺到寄主组织内吸食,而虫体留在植物体外内寄生线虫:全部进入植物体内吸食,有的固定在一处寄生,但多数在寄生过程中是移动的根据线虫在寄主体内的生活方式分为:定居型、迁移型.菟丝子是茎寄生,列当是根寄生。
植物病理学
第一章植物病害造成的危害:1,降低产量,严重者毁产 2,降低品质 3,影响农产品的运输和贮藏外销 4,限制农作物的栽培 5,污染环境 6,产生有毒物质吗,毒害人畜。
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受到有害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的非生物因素的持续干扰作用,当超出所能忍受的限度时,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变现出各种不正常的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最后使植物或者其产品受到质量或者产量损失的现象。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能够传染,有侵染过程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不能够传染,没有侵染过程生物病原:真菌,细菌,病菌,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
病原:导致植物受到病害的原因症状:植物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征和病状。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包括: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点状物,脓状物,菌核。
病状: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性现象包括: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第二章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用来吸收水分和养料,进行营养增值的菌体菌组织:高等真菌或者有隔菌丝密集的纠结在一起形成的组织。
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组成菌核:由两种菌组织形成的坚硬的休眠体。
储藏有较丰富的养分,对高温低温和干燥的抵抗的能力比较强,他是真菌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体,环境适应时,萌发产生菌丝体和产孢组织子座:产生子实体的垫状组织,产生繁殖体,度过不良环境《子实体为产生孢子的结构》真菌的繁殖体:营养体生长到一定时期时产生的繁殖器官《无性和有性》无性繁殖:不经过性细胞或者性器官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的方式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有性孢子:卵,接合,子囊,担菌丝的特点:1,各部分都能无限繁殖2.产生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3.菌落成圆形(生长呈现发射状)无性孢子的特点:在作物生长期产生,在生长季节循环多次,繁殖非常快,数量特别多,扩散广,往往对一种病害在生长季节中传播和再侵染起重要作用,抗逆性差,不能越冬越夏成为初侵染源有性生殖: 经过性细胞和性器官的结合产生产生孢子的方式有性孢子的特点:在作物生长后期或者收获的阶段产生,并且一个生长阶段只产生一次,抗逆性强,可以抵抗不良环境,可作为初侵染源。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案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案第一章: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1.1 植物病害的定义1.2 植物病害的类型1.3 植物病害的病因1.4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评估第二章:植物病原生物2.1 病原生物的分类2.2 病原真菌2.3 病原细菌2.4 病原病毒2.5 病原线虫第三章:非生物因素与植物病害3.1 温度对植物病害的影响3.2 湿度对植物病害的影响3.3 光照对植物病害的影响3.4 土壤对植物病害的影响3.5 农药使用对植物病害的影响第四章:植物病害的传播与流行4.1 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4.2 植物病害的传播介质4.3 植物病害的流行规律4.4 植物病害的预测与预警4.5 植物病害的控制与治理第五章: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5.1 农业防治5.2 化学防治5.3 生物防治5.4 物理防治5.5 综合防治第六章:常见植物病害的识别与防治6.1 真菌性病害6.2 细菌性病害6.3 病毒性病害6.4 线虫性病害6.5 其他病害第七章:植物病害的田间监测与诊断技术7.1 病害监测方法7.2 病害诊断技术7.3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7.4 病情指数的计算与应用7.5 现代化诊断工具的应用第八章:植物病害的抗病育种与植物免疫8.1 抗病育种原理与方法8.2 抗病品种的选育与应用8.3 植物免疫学基础8.4 植物免疫增强技术的应用8.5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策略第九章:植物病害的控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9.1 病害控制的目标与原则9.2 化学农药的使用与管理9.3 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应用9.4 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9.5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植物病害管理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实验技能10.1 病害案例分析10.2 病原菌的显微观察10.3 病害诊断实验10.4 抗病性鉴定实验10.5 植物病害控制实验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理解植物病害的定义、类型、病因以及诊断与评估的方法是学习植物病理学的基础。
重点关注病害的识别特征和病因分析。
二、植物病原生物:掌握不同类型病原生物的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
普通植物病理学_ 病害循环_93病原物的传播_
螨类和线虫
内部 外部
通过进食、迁徙传播病毒。 携带细菌或真菌。
生物介体传播
动物
细菌
真菌 孢子
寄生植物 种子
线虫
病毒等
生物介体传播
动物
土壤及肥料传播
人为传播
人为传播
气流传播
吹动携带土壤碎屑、雨滴、昆虫 吹动植物相互摩擦
雨水和流水传播
01 土壤中的细菌、线虫、孢子借水流传播。
02
子实体内含胶质的黑盘菌目和球壳孢目 真菌的分生孢子借助水滴释放后传播。
03 雨水或流水捕捉空气中的孢子。
生物介体传播
昆虫
内部 外部
通过进食、迁徙传播病原菌。 病原菌借助昆虫。
生物介体传播
病原物的传播
气流传播
主要传播卵菌和大多数真菌的孢子 upward
Trapped on wet surface
air current
horizontal
Turbulence veloc源自tyLand or wash out
娇嫩脆弱的孢子可传播数百至数千米
适应力强的孢子可传播数百至数公里
气流传播
主要传播卵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需要传播至可侵染植物才能完成生活史,或者形成在此侵染。
病原菌传播可依赖其自身活动,如真菌的菌丝生长、线虫和有鞭毛菌 类的运动,寄生植物的蔓茎蔓延。但极为有限。
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菌传播依赖外界因素传播:
气流 传播
雨水和 流水传播
生物 介体
土壤及 肥料
人为 传播
植物病毒病有哪些传播途径及名称
植物病毒病传播途径及名称植物病毒病是引起植物生长异常、叶片变异、果实发育异常等症状的一类重要病害,其传播途径多种多样。
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传播、昆虫传播、种子传播等,并且不同病毒病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及名称。
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接触感染另一植物的方式传播病毒病。
典型的直接接触传播方式包括刀具传播、接种传播。
常见的植物病毒病直接接触传播途径及名称有:•烟叶嵌纹病,通过接种传播;•马铃薯Y病毒,通过刀具传播;•番茄斑点病毒,通过接种传播。
昆虫传播昆虫传播是植物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许多昆虫作为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它们通过取食感染植物的病毒病部分或者叮咬健康植物来传播病毒病。
常见的植物病毒病昆虫传播途径及名称有:•蚜虫传播的黄龙病毒;•白粉虱传播的番茄黄化卷叶病毒;•蚜虫传播的马铃薯卷叶病毒。
种子传播种子传播是植物病毒病传播的另一重要途径。
种子在植物生长期间被感染,从而导致新一代植物继续携带病毒。
常见的植物病毒病种子传播途径及名称有:•石榴病毒X通过种子传播;•隐花日蚀病毒通过种子传播。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一些植物病毒病传播的特殊途径。
这种传播方式主要通过飞沫、气溶胶等方式传播病毒。
部分植物病毒病空气传播途径及名称有:•番茄斑点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总的来说,植物病毒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多样,其中直接接触传播、昆虫传播、种子传播等是较为常见的途径。
对于不同的植物病毒病,选用合适的防治方法和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其传播。
有效阻断传播途径,对于减轻植物病毒病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传播途径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科学学科。
病害
传播是植物疾病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病害的传播路径多种多样。
本
文将介绍植物病害的几种主要传播途径。
一、直接接触传播
1. 蔓延传播:有些病害通过植物的直接接触传播,比如病害在植物
体表面形成复杂的结构,使得植物之间的接触导致病害的传播。
例如,植物病害中的霜霉病就通过叶片之间的接触进行传播。
2. 根际传播:部分植物病原菌通过植物根系进入植物体内,从而导
致病害在植物中蔓延。
根际传播途径包括土壤、栽培介质和根际微生
物等,它们可以促进病原体的生长、侵染和传播。
二、空气传播
1. 风传:风传是植物病原体通过风力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病原体
经过侵染的植物部分在风力的作用下分散到空气中,并通过气流传播
到其他植物上。
例如,稻瘟病、白粉病等都是通过风传进行传播。
2. 水雾传播:部分植物病原物通过水雾传播。
当水滴携带病原体飞
溅到植物上,病原体侵染植物叶片或器官,从而导致病害的传播。
例如,番茄早疫病和马铃薯晚疫病都通过水雾传播。
三、生物媒介传播
1. 昆虫传播:很多昆虫是植物病原体的传播媒介。
它们通过叮咬、吸食植物汁液或将病原体带在体表上,引起植物的疾病感染。
例如,蚜虫是许多病毒性病害的传播媒介。
2. 动物传播:有些大型动物可以将植物病原体传播到其他地区,从而导致病害在植物群体中传播。
例如,一些黄花羊齿病毒通过羊和山羊传播到其他地区。
四、非生物因素传播
1. 土传:部分植物病害通过土壤传播。
例如,根瘤菌病就是通过土壤中的传播途径引起的。
2. 工具传播:人类活动中使用的工具也可能成为植物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比如农具、割草机等。
当这些工具接触到植物病原体时,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消毒,就有可能将病原体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总结起来,植物病害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生物媒介传播和非生物因素传播。
了解病害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和科学的农作物轮作制度也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传播风险。
在未来的研究中,人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病害的传播机制,以便更好地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