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苏州园林》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苏州园林》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实地考察(或视频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尊重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苏州园林特色的细致描写和文化内涵的阐释。

学生对园林艺术美学价值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苏州园林设计的精妙之处和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深入思考和情感体验。

作者简介:叶圣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新的文风著称。

《苏州园林》是其描写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教学准备:《苏州园林》课文PPT课件,包含叶圣陶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化背景。

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示园林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

学生作业本、笔、实地考察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心中的园林”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和特点。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叶圣陶的生平和《苏州园林》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园林美景的描写。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苏州园林特色的描写和文化内涵的阐释。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比喻、排比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园林美学:讨论苏州园林的美学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园林设计的艺术原则和文化内涵。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教案(通用10篇)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教案(通用10篇)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教案(通用10篇)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领悟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二、了解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构造层次。

三、学习本文多样性的语言。

重点和难点:本文着重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

教学关键:同上。

教学方法:尽可能将有关文字复原成画面。

教具:出示苏州园林图片。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

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白苏州园林的根本特点。

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二、检查预习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一)(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二)(3—9)详细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到处八画。

(三)(10)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完毕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1、指名朗读第一段,提问:对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总印象为: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来”而来。

的总印象指明白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当错过苏州园林。

2、学习2段。

(1)齐读。

(2)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表达这一特点?在谴词上由什么匠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到处八画”,详细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

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挨次。

3、争论第一段两自然段间关系及第一段与其次段的构造关系。

——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

正由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善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价值。

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才智。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其次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挨次。

4、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2)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并解释;2、划分其次段层次,概括各层意思;3、练习一。

苏州园林-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苏州园林-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苏州园林-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篇教案是针对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文学回眸·江南水乡》中的苏州园林一课进行的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国园林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魅力及其与文学的关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认识苏州园林的特点及其魅力;2.能够阅读《明朝那些事儿》中的《大明奇才·文征明》、《聊斋志异》中的《牡丹亭》以及《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苏州园林相关的内容,理解苏州园林与文学的联系;3.能够结合课文阅读,体验苏州园林的画意和文化底蕴,领略江南水乡的风情。

三、教学重点1.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及其魅力;2.掌握苏州园林与文学的联系;3.通过课文阅读体验苏州园林的画意和文化底蕴。

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理解其在江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为学生呈现苏州园林的魅力,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感知苏州园林的灵魂和意境。

五、教学方法1.导入课文内容,让学生熟悉与苏州园林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苏州园林的景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3.利用小组合作和课堂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4.借助情景模拟和文学欣赏等方式,带领学生体验苏州园林的画意和文化底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预习阶段,老师布置阅读《明朝那些事儿》中的《大明奇才·文征明》、《聊斋志异》中的《牡丹亭》以及《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苏州园林相关的内容,并让学生做好笔记。

第一堂课,老师将学生的笔记收集起来,通过对部分内容进行点播、讲解、提问等手段,引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以此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正文环节2.1 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通过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或视频、阅读文献和课文等方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地理位置、聚集了哪些名家名士及其建筑特点等方面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五篇】导读:本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方法和结构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法] 讲述和问答相结合[教学途径] 多媒体和黑板[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首先。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园林图片并伴随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第一感受园林的美其次,引入本文,对作者进行再次的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整体把握1、解决生僻字词在黑板上写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让学生朗诵出来[微软中国2] ,如轩(xuān)榭(xie) 丘壑(he) 嶙峋(lin xun) 镂空(lou) 蔷薇(qiang wei) 2、解决难理解字词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一起进行解释,如①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②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③嶙峋:枯瘦的样子。

④广漆:一种天然漆。

由熟漆或生漆和桐油调制而成的,色泽棕黑。

[微软中国3] 3、听录音在标准的语音中感受文章的美4让学生通读课文5、讨论和提问学生①同学们,通读完整篇课文后,你们觉得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②在对苏州园林进行说明过程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进行的? ③同学们复习课文后,你们觉得课文分成几大段? ④我们之前已经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过学习,有哪位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哪些说明方法,并具体找出在什么地方? 第二课时一、分析段落[微软中国5]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讨论热烈,展示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总体来说,这个环节进行得较为顺利,但也有改进的空间。例如,我可以适时地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苏州园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2)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学习课文中所提及的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元素的布局和组合,以及借景、对景、框景等造景手法。
举例:分析课文中“假山之奇,水池之幽,亭台楼阁之错落有致”等描述,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3)课文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掌握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举例:讲解课文中“春则花繁叶茂,夏则绿树成荫,秋则丹桂飘香,冬则白雪皑皑”等排比句式,并进行分析。
2.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深入了解苏州园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3.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技巧;
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八年级语文上《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苏州园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苏州园林的美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

2. 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教师简要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内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互相交流练习心得,分享学习经验。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 作业布置:(1)课后作业:抄写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型。

(2)课外作业:查阅资料,了解苏州园林的保护状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苏州园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苏州园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苏州园林》

教案名称:《苏州园林》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描写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地考察(如可能)、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中对苏州园林美学特征的赞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欣赏和文化传承的意识。

教学重点:说明文的逻辑结构和描写手法。

文章中对苏州园林美学特征和设计的细致描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与描写细节。

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深入思考和文化认同。

教学准备:《苏州园林》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说明文分析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实地考察记录表(如可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叶圣陶的生平和《苏州园林》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说明文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说明文的逻辑性和描写手法。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说明文分析:分析说明文的逻辑结构、描写手法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苏州园林的图片,记录自己对园林布局和美学特征的观察。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和美学价值,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园林或公园,记录考察发现。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创作自己的短文,介绍一处园林或景观。

2. 园林美学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园林美学的理解,鼓励表达个人见解。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苏州园林》的主要内容、逻辑结构和描写手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8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8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构造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构造。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立有重大奉献。

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入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考虑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构造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构造呢?由同学讨论,老师归纳。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讨论归纳: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苏州园林》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介绍园林知识的说明文,壶知道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壶知道给您的好友哦。

《苏州园林》知识点篇一一、文学常识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二、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认真、严肃、聪慧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三、重点字词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丘壑(hè)模样(mú)相间(jiàn)嶙峋(línxún)庸俗(yōnɡ)蔷(qiánɡ)薇斟酌(zhēn zhuó)重峦叠嶂(zhànɡ)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俯仰生姿: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四、艺术特色总分结合,结构清晰:文章开头就对苏州园林做了总体概括,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总体特征,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的特色。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语文教案教案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2. 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3. 学会使用语言描述苏州园林。

教学重点:1. 听、说、读、写“苏州园林”相关的词汇和短语;2. 学会使用语言描述苏州园林。

教学难点:1. 学会使用语言描述苏州园林。

教学准备:1. 音频播放设备;2. 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景点吗?”引出苏州园林。

2. 教师放音乐,与学生共同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

3. 引导学生回答:“苏州园林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4. 提问:“你们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吗?”激发学生的思考。

Step 2 学习词汇和短语1. 预习课文,学习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和短语。

2. 教师板书相关词汇和短语,引导学生读音和意义,并解释相关使用方法。

Step 3 听读课文1.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

2. 教师导读课文,解释课文中不懂的词汇和短语。

Step 4 练习语言描述1. 分小组,让学生互相介绍一座有名的苏州园林,描述园林的特点。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介绍并互相评价。

Step 5 小结巩固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苏州园林的重要性。

2. 提问,巩固学生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教学延伸:1. 带学生实地参观苏州园林,感受其美景;2. 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苏州园林的文章。

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三篇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三篇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镜头1.课题、作者]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

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指导读书的方法。

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读完后我们来交流。

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请同学们交流)[镜头2.标本,鉴赏]以“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教学的切入口选得好,有新意。

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标本”,一个是“鉴赏”。

1.什么是“标本”?“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习、研究用的样本。

”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

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1〖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每段的中心句,梳理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

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学生自主学习案策略与反思纠错与归纳一、〖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1、借助工具书,会读会写生字词。

2、搜集作者和苏州园林的相关资料。

3、熟读课文.梳理课文结构。

引入:播放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片和音像,由学生谈自己所见所感反馈预习成果,师补充纠正。

〖合作探究案〗——升华学科能力(大胆质疑),透析重难点。

1整体感知,知己知彼1)、本文是( )说明文。

也可是( )说明文。

说明对象:( )2)、对象的总体特征:( )3)、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还注意了哪些细节?4)、本文结构特点:( )5)、说明顺序是( )。

具体是从( )到( ),从( )到( ),从( )到( )。

2、苏州园林美点追踪(精读3-----9段)请用“苏州园林很美,美在层次,你看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撞上一面大镜子,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展示你所找到的美。

苏州园林很美,美在( ),你看( )。

3、请你为苏州园林写几句宣传语。

例如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1、明确学习目标。

苏州园林-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苏州园林-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苏州园林-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风格特点等;
2.学习有关苏州园林的词语;
3.掌握写景描写的基本方法;
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苏州园林》
1.课文朗读;
2.分组讨论,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风格特点等;
3.听录音跟读,读音正确、语调自然;
4.分角色朗读,注意语音语调、情感表达。

2. 词语学习
1.“园林”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寺、亭、斋、轩”的区分和用法;
3.“曲径通幽、翠竹参差”等描绘“园林”的词语。

3. 写景描写
1.阅读课文中的描写句子,了解写景描写的基本方法;
2.借鉴课文中的描写句子,带领学生写一幅园林图画。

三、教学流程
1.教师介绍苏州园林的背景和特点,引出课文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苏州园林的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3.课文朗读,学生听录音跟读,分别单独和分角色模拟朗读,纠正发音、语调及情感表达;
4.介绍“园林”与苏州园林相关的重点词语,普及文化常识;
5.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描写句子,探究写景描写的方法,并组织课堂小组探讨;
6.以生活实例为例,介绍如何进行写景描写;
7.持续20分钟进行课堂训练,带领学生写一幅园林图画,指导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的方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苏州园林的文化和特点,熟记苏州园林相关的重点词语,掌握写景描写的方法并运用于实际写作中。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能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厚的兴趣和认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6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6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6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6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1 教学重点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构造、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美才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3、问答式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学习说明文有关知识〔幻灯片展示〕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致全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老师板书课题二、欣赏苏州园林:幻灯片展示苏州园林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

比拟知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学生谈感受: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下面,我们看看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三、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

江苏苏州人。

作家、教育家、儿童文学。

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四、指导阅读,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幻灯片展示: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了讲解明的构造、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2、自读课文,考虑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点勾画。

幻灯片展示问题:〔1〕作者是在开场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明确:“标本”〔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构造、顺序怎样?明确:整体——部分——细部,并根据学生的答复相应写出序号,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部分,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五、合作探究画意美1.老师提问引入:请从文中找出表达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句子,并说说它美在哪里。

第19课 苏州园林(2)教案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9课 苏州园林(2)教案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丘壑、嶙峋、蔷薇、雕镂、斟酌、自出心裁”等词语。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把握图画美这一特色,培养他们概括语言能力。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词合作探究讨论了解课文中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情人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重难点:掌握“轩榭、嶙峋、映衬、雕镂、斟酌、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词语(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把握“图画美”这一特征(难点)。

课型、课时: 新课两课时教学手段: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法、激趣法、合作探究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图片,激兴趣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的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伴着清雅的古筝曲来欣赏一组苏州园林的美图。

(这位同学说苏州园林实在是太美了,好想去看一看,嗯,老师相信你以后会有机会的,今天先和老师一起参观一下的苏州园林。

)板书课题二、知作者,检字词(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注意勾画出本课的生字词,一会儿老师检测。

)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他还是语文教育家。

2、我会读xuān xièyìng chèn(1)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花树木的映衬。

jiǎo (2)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diāo lòu(3)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3、我问你答(1)枯瘦的样子。

嶙峋(2)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斟酌(3)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自出心裁(4)重重叠叠的山峰。

重峦叠嶂(5)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别具匠心(6)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因地制宜三、读课文,图画美师:苏州四大名园有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拙政园,说明文要学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体味说明语言。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五篇】.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

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设计(一)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设计(二)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表达和倾听技巧。
5.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园林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苏州园林》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对园林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导入新课到实践活动,再到小组讨论,整个教学流程中,同学们都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发现部分同学对于苏州园林的基本概念和造景手法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我讲解得不够细致,也可能是同学们对这些专业术语还不够熟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些概念,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苏州园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或听说过美丽的园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苏州园林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难点解析:通过造句、翻译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实地考察与课堂学习的结合:将实地考察与课堂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难点解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苏州园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
注意:由于字数限制,上述内容未能达到2000字,但已尽量详细列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并举例解释。在实际教案撰写中,可根据需要对每个点进行进一步拓展和细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苏州园林》是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

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因此,对于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对于文章总分结构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通过之前的《中国石拱桥》这篇非常规范的说明文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的的基本特点,且八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较好的整体感知的能力,所以课堂上,教师只需强调对于文章结构的把握。

但是,学生在绘画原理和园林文化的了解和思考上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品味表达效果,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从整体到局部的多方面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把握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本文段首中心句的作用,学习作者文心周密,层次清晰的说明结构。

3.领会园林设计者和建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趣,理解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激发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并条理清晰地突出特征的写作思路。

2. 领会园林设计者和建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趣,激发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

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现在,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二、读园林知大概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苏州园林具有怎样重要的地位?(明确: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作者看来,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作者认为,苏州园林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的?(四个“讲究”)
2.跳读课文,抓住关键信息,圈画关键词句,找准说明对象
明确:3段: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段: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段: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7段: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段: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9段: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3.小组讨论完成思维导图或者文章结构图。

学生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评,总结课文行文结构。

明确:《苏州园林》在结构上的特点:总分结构。

先总写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然后从四个主要方面和三个细节上说明特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本文的结构特点,为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做准备)
三、从文字走进如画的苏州园林
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1)阅读第三自然段,作者如何说明这个特点?
明确:作者运用“作比较”(跟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作比较)和”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的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出示图片
2.假山池沼的配合
(1)第四自然段如何划分?假山和池沼可以换位置吗?
明确:第一句为一部分,第二三句为一部分,剩下为一部分。

不能换位置,因为本段围绕第一句话展开介绍。

苏州园林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因水成景。

(2)朗读课文描写假山的部分。

多媒体出示“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提问:为什么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呢?
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第五自然段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本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相映成趣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

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作者巧妙的运用这些表达方式,表现出了出示“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明确: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思考:“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一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出示图片。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了。

4.写法总结
请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先总后分。

文章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此外多种说明方法的使用也可以使得说明文更具说服力。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品味表达效果,体会到如画的苏州园林,同时使学生学会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四、结束语
同学们经过学习,我们既领略了独特的、堪称标本的苏州园林,也学习了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希望大家课后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介绍自己的家乡,学有所用。

五、作业布置
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

不少于300字。

六、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基本能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提高了说明文的阅读能力,能初步写说明文。

但是,对说明文的教学,不能仅停留于课本中,还应该拓展课外资源,“授之以渔”,让学生通过训练有效地掌握方法。

这一方面以后还得加强。

点评
本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明确,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把握苏州园林“图画面”的总体特点。

从八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本文的结构特点,在解读的过程中,紧密贴合文本,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真切地体会到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