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论文

合集下载

马原课结课论文

马原课结课论文

谈马原课感想说快也快,一个学期的马原课学习就到了尾声,在这一学期中,虽然之间有过几次因为专业课串讲,不得不错过课程,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格外感谢在这一学期的马原学习中带给我的知识和触动,所以要在此谈一谈我的心得。

当初因为是选教课,很迷茫不知道该在7-8位老师中作何决定,于是仔细得读了读各位老师的简介,十分肯定刘秀华老师一定是一位出色而又经验丰富的人选,便毫不犹豫,也没跟宿舍人商榷就填选了志愿。

当正式开课时,刘老师用略带北京味的口音,幽默地话语迅速调动起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她经常会结合当下时事,将个人观点和马克思理论知识讲述给我们,只要一有这种环节我都是兴奋的而且痴迷的。

原本认为无聊的马原课,都全是充满了欢笑。

作为一名理科生,当听见三个文科室友评价马原内容差不多都是高中学过的知识点时,其实我是拒绝的。

因为想起在高中政治会考阶段的经历就觉得挺艰难,我的抵触心理油然而生。

可是当听过第一节课以后,发现马原的知识却并不完全等同于政治的教条思想,更多的是老师的实际结合和师生交流,当下时事评价和社会舆论高谈论阔,这些都是灵活而不枯燥的。

刘老师纵观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不敢说对马克思主义有多深入的理解,但确实比以前增加了不少知识。

?其中,最值得说的便是分小组做展示的活动。

一组十个人,选择一个主题,分工进行论文PPT和展示的任务,从活动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在人员工作安排上锻炼了我。

从学习中谈收获: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看似深奥,其实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此,使自己在学习中,着重用学习领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自己对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社会问题等进行思考的能力和方法。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第一篇摘要:大学生活是走进社会的前提基础,在大学里学会充分掌握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立统一思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区别对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使我们在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解决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了在枯燥无味的政治课上:老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啃得津津有味,而至于马列主义,因为它理论内容乏味而且不实用,因此我们常常对它提不起兴趣来了.但是在校园中惬意、浪漫的我们,几年后终究是要走出象牙塔,踏进这个复杂纷烦、快节奏的社会,每天都要在那个充满了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都说大学是我们走进社会的准备阶段,因此在大学里就很有必要处理各方面的事情.但是在大学里,有时工作、学习、生活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的话,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的希望有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正确认识生活中各种矛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其实,我们最需要的那双慧眼就在我们的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区别与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在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对立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互相排斥的属性和互相分离的趋势.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学会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可以改善我们的工作,提高我们的有助于我们成功成材.在大学里,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一、公共课与专业课.现行教育模式下,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学习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等公共课和各自不同的专业课,这正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因此就必须开设不同的专业以培养不同的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同时,不同的人才都需要具备某些公共的素质,如数学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政治修养,这是人才培养的共性.事物的共性蕴涵在个性之中,是个性得以存在的基础.就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这些公共课的学习,一个人就不能成为人才.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学忽视了公共课的学习,急于在本专业上有一技之长.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公共课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在专业知识上有长足的发展. 二、恋爱与学习.恋爱是大学生公开的秘密,也是大学生活里最敏感最通俗的话题.恋爱与学习既可以看作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也可以看作两个独立的矛盾.对于恋爱中的同学来说,恋爱和学习是日常生活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既有对立性,又有同一性.恋爱和学习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二者此消彼长,这是对立性.但是,如果二者关系处理得当,对感情的追求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习上的共同进步又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传统观念里,恋爱一定会影响学习,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片面论,只看到矛盾的对立面,否认了矛盾的同一面,这是思想僵化的表现.对于所有的大学生来说,恋爱和学习是两个独立的矛盾,是我们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两件大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处理问题办事情时,应当先抓主要矛盾,后抓次要矛盾,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对于大学生来说,我认为学习是主要矛盾,恋爱是次要矛盾.在二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当牺牲恋爱,集中精力搞学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毕业工作之后,恋爱就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候把恋爱提上日程,就可以实现事业与爱情的双丰收.三、工作与考研.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这是必须面对的两个选择.从短期来看,这对矛盾具有不可调和的特点,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一方克服另一方,要么考研,要么工作.从长远来看,这对矛盾也有统一的一面.考研是暂时的,工作是迟早会面对的.因此,就有了先考研后工作和先工作后考研这两种兼顾二者的选择.先考研后工作,就可以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工作能力势必比刚毕业的本科生强.相反,先工作后考研,有了一定的工作经历,就可以选择一个更合适的专业,学习上也会更有针对性,不会像应届生那样,整天不知所措,一脸盲目.很多同学认为哲学没有用,只能耍耍嘴皮子.其实不然,每个人每天都在运用哲学知识处理问题,只是自己没有发觉罢了.哲学不是具体的科学,不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它是各个学科的抽象和概括,同时渗透在每一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思想中.如果具体科学是世界本质规律的个性,那么哲学就是它的共性.哲学存在与具体科学当中,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也是哲学的妙处所在.从这点我们可以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哲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引导人们深层次地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通过一学期的马哲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中阐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哲学博大精深,又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有限,可能对它的了解只触及皮毛,对深层次的问题了解不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不断努力.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第二篇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它无时无刻不与我们为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学习马克思主义后的心得体会班级:姓名:日期:内容摘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学会了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事情时从实际出发,反复实践去认识事情的本质。

从而进一步地认识社会主义及深思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更要相信,社会主义将在我国逐步发展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关键词:联系:认识:实践:发展本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好地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了马概,我对马概的许多基本原理有了系统的了解,学会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解决自己的生活学习上的问题。

下面是我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概)后的心得体会。

一、事物是联系与发展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

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因此我把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并思考各种问题之间的联系,帮助我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马原论文大全

马原论文大全

马原论文大全第一篇:马原论文大全建设生态文明,建成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此次十八大报告中一个新的创新点就是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独立成篇,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由经济建设的突出地位转向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个重大变化。

这是我国在政治理论指导思想上的又一大进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虽然只有简单的八个字,但背后却蕴含了无限的哲学思想。

首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人类依赖于自然,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了只有人类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在发展社会的同时不忘保护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其次,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充分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

当代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时期,可是鲜亮的经济成绩单背后却是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所以我们必须把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建设联系起来看,不能孤立的处理其中一方面的问题。

最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还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以前我们都只看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斗争性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同一性,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只能取其一;现在,我们必须要看到它们的同一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以达到矛盾双方的平衡。

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非常严峻,特别是近来的雾霾天气,已经成为一大热门话题。

要建设美丽中国,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要改变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保护环境的倾向,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要大力提高国人的文化道德素养,在每一个人心中树立起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

马原期末总结作文

马原期末总结作文

马原期末总结作文在这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

首先,我了解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运动构成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这样的认识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事物的本质是矛盾的统一,而不是简单的对立面。

只有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找到它们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过程。

其次,我学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逐渐变得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引发社会革命。

这个理论让我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变革的方向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理论,例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分析社会现象和指导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剥削的本质。

只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才能找到打破资本主义束缚、实现共产主义的出路。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期间,我也学到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例如,实事求是、辩证思维、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等。

这些方法论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而且可以指导我们正确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始终坚持这些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此外,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我也更加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紧密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社会革命。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点和实践成果。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总而言之,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是我大学学习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

马原论文-期中期末考试论文三千字Word版

马原论文-期中期末考试论文三千字Word版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运行中的诚信基础摘要:社会主义核。

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基础。

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支撑,这不仅由于它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重要内容,更是由于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

同时诚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构建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

但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和学业等方面,其原因是社会诚信缺失和学校诚信教育乏力以及家庭及个人信用意识淡薄。

为此,应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开展诚信教育等方面入手,提升大学生诚信品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道德支撑;大学生;诚信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把握灵魂、主题、精髓、道德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由于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它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道德支撑。

一、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重要内容(一)中国传统诚信观的萌芽时期:春秋以前传统诚信理念的萌芽最早出现在上古时代和夏商周三代。

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朴素的诚信观念,其主要表现是人与人、人与神及人与德之间的相互尊重。

这种古代朴素诚信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个人对集体、对他人的依赖,加之科学文化知识的匾乏,宗教文化、图腾文化便被用来解释生产生活中古人难以理解的种种自然现象,伴随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形成,也就产生了朴素的诚信观念。

[1]这种诚信观念重在解释人应该具备何种道德品质才能在生产生活中赢得他人的信任,从而能够担当重任。

比如((周官》告诫群官要恭俭谦让,无行奸伪之事,才是彬彬君子;为德直道而行,心广而体胖;为德为伪而巧饰,身心劳苦而事日见拙。

从该段文字不难看出古代朴素诚信观念的追求在于为政要秉守诚信、律己服人的早期思想。

马原小论文1000字

马原小论文1000字

马原小论文1000字篇一:马原结课论文1000字左右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蕴含作用。

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一般性的哲学具体来说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准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影子的观点去分析中所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通点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先期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3.善于调动高中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学说或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工具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较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理论指导了考茨基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

“哲学就像猫头鹰,总是在夜幕降临时沉思、反思。

”“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坚持一切从现实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主观客观世界物质存在不可改变,但客观世界的初始状态状态发展方式可以改变。

”同时实现物质极大丰富、百姓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思想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谦逊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列主义是哲学的心脏,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头脑。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结构性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不良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科学是发动机,哲学就是方向盘。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遵循是我应该世界的原则。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分是有意识,有思想。

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第一篇: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之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我们可以在了解“事物发展”的情况下,将它概括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不必多说,发展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所学的马克思原理知识,来看待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就自然能得到许多启示。

就好比,我们各自的一生。

从小,到大,生老病死。

或许,在我们所诞生的那个时间里头,我们就好比新事物的诞生。

先别忙着想:此时的“新事物”为什么没去取代“旧事物”。

取代是必然结果,可是任何一个新事物,他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新事物需要成长,我们,也都如此。

现在的我们是欣欣向上的太阳,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真正阻止我们的成长壮大(启示:正因为这样,之于客观的规律,我们就应该认清自己的使命,承担它,并拥有广大的社会责任感)。

可此时的“旧事物”又会是什么呢,当然不应该会是我们的长辈,他们可不会竭力阻止我们成长。

可也并不代表者旧事物并不存在,或许它是抽象的,亦或许就在我们身边时刻相伴着。

而我们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向上,提高自我,才会有所更大更广更充分地察觉。

随时迎接“旧事物”所给我们有形,或无形的挑战(启示:当遇到挫折时,我们不应该去抱怨去责怪谁和谁没有帮助自己。

奋发向上是我们对自己的责任;直面挫折,笑看人生是自我的一种态度和胸襟)。

在我们踏上成长的道路上,这段时间里,我们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每一代人整体上来说,都是在前进的,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

(启示:我们没有理由让自己堕落,当自己在懒惰的同时,别人仍在努力着,所以我们不得不去奋斗)然而,社会上的不良气息,自生不完善的同时所并存的各种缺点,以及本身和各种事物之间的摩擦,又在阻止着我们前行,所以道路并没有想象的顺畅,相反,曲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深化对人力资本观的认识论文摘要: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派别,其理论和观点极具价值,并为现代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但是其理论以服务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带有西方社会的特征,具有明显阶级性和局限性。

所以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深化对人力资本观的认识。

以更好地运用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人力资本理论及其意义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派别,最先出现于战后的美国。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最早的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出了全新的解释,是人力资本学说的奠基者和第一创始人;贝克尔则为人力资本理论分析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全资本的概念应该包括人、物两个方面,即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

它促进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把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经济发展规划或计划;它使人们认识到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高度互补性;它促进了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了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和人口质量的普遍提高;同时它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理论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支撑点。

二、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现在经济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生产的客观事实[31,其理论和观点极具价值,并为现代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人力资本理论毕竟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它在反映社会生产的同时,有立足于西方社会经济关系的特点,以服务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

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必然带有西方社会的特征,具有阶级性和局限性。

马原理实践教学论文(3篇)

马原理实践教学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的意义1. 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现状1.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目前,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多集中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2. 实践教学方式落后实践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实践教学任务。

四、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1. 丰富教学内容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实际相结合,增加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改进实践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500字马原论文事例

1500字马原论文事例

1500字马原论文事例篇一:马原20xx字论文浅谈微信最近看到了很多讨伐微信朋友圈的文章,关于微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议论也是炙手可热。

毋庸置疑,微信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交发明,但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

微信出现以后,迅猛发展到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微信用户超过6亿,据微信团队匿名人员介绍,日活跃用户达到3亿。

为何微信在短时间之内变得如此热门?用唯物辩证法在发展上的观点来说,微信创始人树立长远的眼光,他们认识到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看中了移动互联网的无限发展潜力,主推语音交互方式,避免用户在窄小的空间上打字的烦恼。

此外,微信抓住了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欲望,设计漂流瓶和摇一摇这两个项目来满足人的倾诉的情感需求,满足了人对跨空间同类的陌生人的好奇,对随机的好奇。

微信,满足了人类的贪嗔痴,将产品,推向社交通信的头把交椅。

微信并没有止步于此,它将目光放于发展多元化,推出公众平台帐号,使其在原本的通讯工具的角色上又增加了自媒体传播属性。

作为近年来社交发明之一,微信是一个半封闭社交平台,如果把社交模式按照熟人、轻熟人、陌生人三种划分,微信则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交模式,只有陌生人到轻熟人的入口:摇一摇、附近的人,一旦在微信里成为好友,至少是轻熟人社交。

正是由于这种社交模式,微信社交可以说是建立在一定熟悉甚至信任的关系之上的关系网。

基于此,微信营销就开始大展拳脚了。

众所周知,在营销中,有一个著名的“鱼塘理论”,即客户比喻为一条条游动的鱼,而微信公众平台就相当于这个鱼塘。

微信营销是靠品质、服务、信用简历品牌实现商品价值,是再小的个体通过梳理自我品牌,通过实现点对点的精准营销展现商品的使用价值赢得客户的青睐。

更重要的是微信营销是生产企业摆脱中间商、卖场盘剥,利用便捷的互联网增加生产商剩余价值,来扩大其生产规模,积累资本。

传统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走向直销,将自己的商品所具有的独特使用价值展现给客户,然后通过长期的诚恳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

马原期末论文

马原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领导思想,到底是选择自由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烦扰专家学者的一件事。

本世纪之初,俄罗斯激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盖达尔和马乌发表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和攻击,把马克思主义分为科学理论和“世俗宗教”两个层面,企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肢解并取其一部分为自由主义辩护,提出所谓“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他们的观点遭到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其他学者的驳斥和批评[1]。

这样的论战自从这两种思想的社会发展应用价值被发掘之初就一直持续至今。

今天我们就来粗略地谈谈这两种思想以及关于它们的论战。

1、概念介绍1.1自由主义“自由主义”(1iberalism)一词最早出现于1819年。

原意为“政治学或神学中坚持自由观念,或者指一个自由党人特有的政治信条”。

“自由主义”产生于 18世纪英国,由自由主义思想家洛克奠基,并在19世纪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与社会制度。

自由主义的理念的主要内容为自由投资、自由雇工、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市场经济、自由民主政治、自由创作文化,自由生活方式。

其核心就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建立一个由资本家统治的共和国[2]。

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指出了如下自由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3]:1.自决原则。

个人生活只有在他们是自我决定的即自由选择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

2.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

国家应当保障每个人与他人的同等自由相容的最大的个人自由。

3.多元主义。

由于个人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有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简言之,存在善的观念的多样性。

4.中立性。

从前三项原则可以推出,国家应当在各种生活方式与善的观念之间保持中立,反对至善主义。

5.善的原则。

应当公平分配资源,以使所有人都有追求其自身善的观念的公平机会。

6.正当对善的优先性。

正义(正当)原则约束个人对其自身善的观念的追求。

1.2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所以他们的学说用马克思的名字命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以下是我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生命力却不断增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导致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而它的思想,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历史的延续继续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世界上马克思主义者将会越来越多。

在接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之前,“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在我脑海里恐怕是最独特的一个词了,非常熟悉但却无法对其做详细恰当的解释,这让我无法了解它的精髓所在,继而也无法得到它对于我的有利影响。

所以,我带着对它的好奇,积极地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领略它的魅力。

这篇论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这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的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论文五篇

马原论文五篇

马原论文五篇第一篇:马原论文人类----宇宙最伟大的骄傲---------《宇宙与人》观后感【摘要】一个不十分了解宇宙的民族,在很多理念上是容易脆弱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充满了浪漫多彩的幻想,人类渴望了解茫茫宇宙,渴望了解生命的真相。

影片《宇宙与人》对有关宇宙诞生、生命起源、外星世界、恐龙灭绝等一系列充满神秘色彩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形象、科学的解答。

【关键词】宇宙人类科学正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观看了《宇宙与人》科教片,我看到了宇宙的浩渺,也为之震撼,从地球系、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在里面孕育着太多的未知,而人类也不断为之而探索着。

宇宙是一切生命的本源,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但生命的诞生更是一个奇迹,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生命,这是一个经过不断进化、发展的生命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比的漫长和伟大的。

对于有生命的星球,到目前为止,研究发现只有地球是拥有生命的,在如此浩渺之宇宙中,人类是孤单的。

从整个生命的起源过程来看,也是历经了几十亿年的历程,从恐龙时代,到现在的人类统治时代,世界开始出现文明,人类懂得了思考,这一切注定人类是出现的最伟大的生物。

这似乎已经出乎了物质所能接受的范畴,或者说物质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物质的含义更加丰富了起来。

一宇宙的物质结构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

而且,这一爆炸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它必将会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所以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本身没有行为,而物质中蕴含了4种力却决定了宇宙的一切。

其中最强的是强力,它存在于强子之中,核能就是靠它产生的,但这种力只在原子核的直径范围起作用,所以,产生核能就必须让它们相互接触,也就是核聚变。

核聚变必须有中子,而另一种弱力,能使质子衰变成中子,并释放出射线,这个力是核聚变不可缺少的。

马原期末论文

马原期末论文

杀死上帝和自己的尼采我最喜欢的哲学家是尼采,因为他的哲学十分独特,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

这样的哲学让我更加理解,更加感动。

同时他认为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关注人生,给生命一种解释,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探讨生命的意义,这点我也十分赞同。

尼采出生在1844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因为这天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生辰。

但尼采的童年却并没因他的生日是举国欢庆的日子而变得快乐,当他5岁时,他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

亲人接连的死亡,使尼采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使他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从童年起,他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

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尼采曾经这样讲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

”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这对他日后的成长和学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64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便不再学习神学了。

他常听同学们交谈,有些人毫无信念和激情地重复黑格尔、费希特、谢林的各种公式,那些伟大的体系已经丧失了激发人的力量;还有一批人喜欢实证科学,阅读福格特和比希纳的唯物主义论文。

这些都没能吸引尼采,因为他是一名诗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东西,他不再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

但这些经历却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哲学思想。

后来,在认识论上,他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

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

大二马原期末考试作文

大二马原期末考试作文

大二马原期末考试作文通过这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原理的学习,我明白了许多,领会了许多,收获了许多,改变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前四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现先将我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内容简单介绍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

它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内容。

1、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表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因为:(1)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2)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

(3)它是划分哲学中基本问题的依据。

(4)它也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1)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论文3000字篇一: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 3000字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盖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根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开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

这门课的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深层次的改变,再次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

在这里就把我对这门课的感悟与体会讲一讲以谋求思想上的进一步升华。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根本概念,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

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我们把经济根底定义为“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

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

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各种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剩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

“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仅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的总和。

在掌握经济根底这个概念时,切不可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相混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

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每一个根本原理,都全面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

因此,一定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克思主义的组成和来源:
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规律的客观性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规律的客观性: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受规律支配。

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原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五、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六、英雄史观(唯心史观)在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原因:1、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滞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至于视野之外。

2、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

这为英雄史观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

3、从阶级根源来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需要宣扬唯心史观,抹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八、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当代中国改革特点:
作用: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特点:不断破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九、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2、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1)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

2)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4)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等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
方法。

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十一、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十二、不变资本及可变资本的划分及意义:
1、划分: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2、意义: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2)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十三、资本主义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

十四、产业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及职能:
1、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职能:货币资本。

2、生产阶段,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职能:生产资本。

3、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职能:商品资本。

十五、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十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根本原因:
1、实质:生产过剩。

即相当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十七、垄断条件竞争的新特点:
1、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竞争则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2、在竞争的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等,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3、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

十八、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原因:
1、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2、二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都建立了战时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全面统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更迅速、更普遍的发展,国家干预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最终得以确立。

十九、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2、贸易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