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合集下载

手足口病院感防控PPT课件

手足口病院感防控PPT课件
等途径传播; ❖潜伏期一般2—10天,平均3—5天;
3
肠道病毒
❖ 肠病毒在病毒学上分类属于无外膜的病毒;对周遭环境的抵抗力很强; ❖ 耐湿热: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在4℃可存
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 ❖ 耐酸:在PH3.5仍然稳定,可达pH 2,故不会被胃酸破坏,可以通过胃酸到达肠道
餐桌等)、玩具、书籍、游乐设施等每天使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 拖2次或紫外线灯近距离照射30分钟,污染时随时消毒; ❖ 患儿出院、转院、死亡后必须作终末消毒处理;
14
规范的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
❖ 方法:经纬线法
经线(南北即上下)所有经线平行与纬线垂直 纬线(东西即左右)所有纬线平行与经线垂直
12
规范消毒 ③生活用品、织物
❖ 生活用具、玩具等消毒:可用有效氯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 喷洒或擦洗消毒,作用时间30min,清水冲净擦干备用;
❖ 餐(饮)具消毒:首选煮沸消毒30min,也可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 30min后清水冲洗;建议:污染餐具用含氯消毒剂浸泡预处理后,清水洗净煮沸 消毒15分钟 -20分钟;
5
流行病学



性 感
获 得 相






1、病毒耐酸,可在肠道繁殖,肠道排出病毒可持续6~8周; 2、也可在扁桃腺增殖,唾液前数天在咽喉部及粪便便有病毒存在,此时即有传染力;
6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防控原则:
❖及时隔离:控制传染源(感染者、隐性感染、健康携带)
保护易感人群
❖规范消毒: ❖科学防护:
切断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指导原则及措施

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指导原则及措施

《手足口病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为了做好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版)》、省卫生厅《江苏省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试行)》,并根据医院工作实际,特制定以下具体措施。

一、隔离原则(一)落实预检分诊制度疾病流行期间,医院门诊应设立预检分诊点,将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引导至院内指定门诊就诊。

院内指定门诊应配备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快速手消毒剂(单纯酒精制剂无效,我院使用万福金安手消毒剂,消毒时间5分钟),有独立的候诊区、输液室、隔离观察室、专用卫生间等。

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二)医院增设留观隔离床位收容有疑似症状的患者,床与床间应有适度间隔,不得相互紧邻,严禁将患者搁置在病区内的走廊中,防止交叉感染。

(三)同种病人可安置在同一病房,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者;重症患者应单独隔离治疗。

二、消毒措施(一)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前后,应认真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二)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应擦拭消毒(如体温表置于有盖盒内,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冲洗晾干备用;其它常用医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止血带等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表面,清水洗净晾干后备用;注意:不可使用75%酒精消毒)。

(三)奶瓶、奶嘴(含安抚奶嘴)应充分清洗、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

患者饮用水使用煮沸过的开水。

若母婴同室,母亲在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认真洗手。

(四)对住院患者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应消毒后使用(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抹布擦洗);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床栏杆、楼梯把手、餐桌等)、玩具、游乐设施、交通工具等,应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作用时间30分钟;或紫外线灯近距离照射30分钟。

纸张、书报的消毒:可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min,也可在太阳下暴晒。

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婴幼儿手足口病的定义接触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也可能带有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给他人。

飞沫传播污染物品传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症状手足口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足部皮疹等。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等。

诊断诊断手足口病通常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对于疑似病例,医生还会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调查,以明确诊断。

手足口病的症状和诊断患者聚集病毒传播免疫力低下030201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保护患者安全控制疫情维护医疗质量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健康宣教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教,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隔离患者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减少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强化消毒措施对医院内环境、设备进行定期消毒,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健全感染防控制度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防控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防控意识。

预防医院感染的策略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隔离措施确诊的手足口病患者应立即实施单间隔离,避免与其他患者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

患者的隔离与治疗防护措施培训内容健康监测医护人员的防护与培训消毒方法通风换气清洁频次环境的清洁与消毒1 2 3监测网络监测指标数据收集与分析医院感染的监测体系03报告时限01报告范围02报告流程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的报告制度数据挖掘改进措施效果评估数据分析与持续改进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疫苗改进和接种策略优化先进检测技术的研发新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跨部门的协作与联动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合作跨部门信息共享与应急响应增强公众认知与自我防护能力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宣传01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02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防控工作03。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儿和儿童疾病,其特征是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

初期症状包括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和咽痛。

通常在发热1-2天后,口腔溃疡会出现,最初是红色小疱疹,然后变成溃疡。

口腔疱疹通常出现在舌头、牙龈和口腔颊粘膜上。

在1-2天后,皮肤上会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常见于手掌、足底和臀部。

有些病人只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通常不是很严重,几乎所有患者无需治疗即可康复。

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其中最常见的是XXX病毒A16型。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是一种具有中度传染性的疾病,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

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之间传播。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潜伏期通常为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

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世界各地都有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为常见。

手足口病的诊断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

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对手足口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

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清洗脏的衣物。

儿童发病头几天不要上幼儿园。

幼儿园、托儿所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手足口病呢?首先,要对孩子进行晨间体检,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的情况,就要立即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同时,患病的孩子应该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通用8篇)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通用8篇)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篇1为切实加强201X年度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有效应急处置我校可能发生的手足口病,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扩散,确保全校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领导成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把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人,由专人负责专项工作,分工协作,分头行动,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组长:副组长:成员:消毒员:二、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教育1、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2、家长、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3、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学校各班要做好晨午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避免其他儿童接触,及时报告并进行积极治疗。

建立每日零报告制度,幼儿有异常症状,班主任要及时报告教导处,教导处及时上报乡教办。

5、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饮食卫生习惯。

6、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

7、保持教室、宿舍等场所的通风换气,并告诫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8、注意教室、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曝晒。

9、做好校内教室、环境、厕所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工作,保持通风,定时打扫消毒。

厕所要随时清扫积水、尿垢、粪便,确保厕所清洁,防止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10、减少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11>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三、我校预防手足口病实施方案1、认真做好晨检、午检工作在疫情期间,严格实行晨检、午检和零报告制度,并认真做好学生缺课情况统计和缺课原因追踪记录。

每天早上,班主任老师逐一对学生进行晨检,仔细检查每位孩子的手、口腔等部位,如发现可疑患儿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劝其到医院就诊,如诊断不是手足口病,须持医院诊断证明书方可入校。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二、儿童的毛巾、口杯要求专人专用。 三、用品用具实行每日消毒制度,以84消毒液对重点部位进行擦
(拖)拭或浸泡。消毒对象:门把手、课桌椅、玩具、水龙头、扶 梯、地面、室内游乐设施。室外游乐设施每日清洗消毒1次;儿童 到校前开窗通风半小时。 四、寝具应勤洗勤晒。 五、食堂应按食品卫生要求落实相关措施。 六、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单做到家长人手一份,并在托幼机构/ 小学醒目处设置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专栏。
三、经检查,达不到卫生要求的托幼机构或小学作停 课处理。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规范 托幼机构和小学防控工作要点
定义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 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 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 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
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 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
第四条 发生聚集性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开展调查处置。
第五条 发生暴发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应当立即对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 查,开展病例搜索,时间为自首发病例发病前一周至 调查之日,并填写《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 登记表》,上报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 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5例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按照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学校 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 行)》(卫办疾控发〔2006〕65号)、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 (2012版)》和托幼机构/小学手足口病晨 检技术指南(见附件1)的要求全面做好手 足口病病例发现和报告工作。

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为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做好手足口病区、诊室的消毒隔离工作。

依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以及《河南省医疗机构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点(试行)》,特制定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望各相关科室认真执行。

一、处置原则(一)按照丙类传染病管理要求,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同时,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二)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设置发热疱疹预检分诊点,做到合理分诊。

(三)就诊患儿的诊室应做到一人一诊室,防止交叉感染。

(四)临床诊断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区收治,同一病区内不得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患儿。

严禁将患儿安置在病区走廊内,防止交叉感染。

二、消毒隔离措施(一)诊室、病室的空气保持新鲜,开窗通风和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

患儿出院后应采取紫外线灯管进行终末消毒。

(二)诊室、病室内诊疗台、床旁桌、门把手、床栏杆等物体表面采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min,每天至少2次,遇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三)诊室、病室内的地面湿式清洁,禁止使用扫帚扫地,每天至少2次采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min,遇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四)物体表面或地面被患儿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按照血液/体液溅洒等污染物污染时的处置流程进行处置。

(详见附件1)。

(五)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应采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剂与其搅拌均匀消毒,作用60-120min。

盛放呕吐物、排泄物的容器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剂浸泡30min,清水洗净备用。

(六)患儿的床单位用物保持清洁,一人一用一更换,长期住院患者应每周更换,被污染时及时更换。

用后放置于双层污衣带内,交由洗衣房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后,清水清洗、干燥备用。

(七)抹布应在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更换,拖把(地巾)分区域、分室使用、分池(桶)涮洗。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症的传播与防治班级:12-17 学号:201240114 姓名:徐骁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4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和溃疡,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很快,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手足口症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4至4日。

手掌、脚掌,有时臀部,亦会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

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因而食欲减退。

这些水及皮疹通常会在7至10日内消退。

并发症并不常见。

在罕见的情况下,此病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一、病因及症状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多种病毒均可引发手足口病的流行,其中以肠道小RNA病毒属的Cox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EV为主,并以CoxA组的16、4、4、7、9、10型和B组的2、4型以及EV71为主要流行病毒。

EV71病毒是目前常见的手足口病流行病毒,因患儿发病较严重,并多伴发轻重程度不等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EV71毒株分3个基因型(A、B和C型)和11个基因亚型(BrCr、B1~B4和C1~C4亚型),EV71基因型别的变化和易感宿主的累积被认为是手足口病在某一地区间歇性暴发或流行的主要原因。

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和手、足及口腔黏膜等部位出现疱疹,少数病例可能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依据其症状表现不同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

1.普通病例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

预防手足口病消毒隔离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消毒隔离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消毒隔离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认真落实医院内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是预防本病院内感染的关键。

一、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设诊室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

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二、环境消毒要点
(一)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

(二)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现(如门把手、楼梯把手等)做重点性消毒。

(三)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或紫外线消毒灯直接照射30分钟。

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三、消毒方法
(一)粪便:可用生石灰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二)食、饮具: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三)生活用具、玩具、书籍: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使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四)患者衣、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五)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六)医疗垃圾按感染性医疗废物收集、包装、集中处理。

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与手足口病相关的医疗、护理、消毒、清洁、后勤等各项工作。

三、组织与职责1.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2. 临床科室:负责本科室手足口病患者的诊治、护理、隔离、消毒等工作。

3. 消毒供应中心:负责手套、隔离衣、防护用品等消毒供应工作。

4. 后勤部门:负责病房环境、物品、设备等的清洁消毒工作。

四、预防措施1. 隔离措施(1)疑似患者应在单独房间隔离,确诊患者应单间隔离;重症患者应单间隔离。

(2)病室外设立隔离标志,防止交叉感染。

2. 诊疗操作(1)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及污染物时,应穿戴手套、隔离衣等防护用品。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3. 环境与物品消毒(1)病房、诊疗室、卫生间等环境每日进行消毒,地面、物体表面、空气等均需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2)医疗器械、设备、物品等按国家规定进行消毒、灭菌。

4. 个人卫生(1)医务人员、患者及陪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注意呼吸道卫生。

(2)患者及陪护人员应避免接触其他患者,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五、监测与报告1.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定期对手足口病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感染病例。

2. 临床科室应及时报告疑似、确诊手足口病病例,配合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进行感染调查和处理。

六、培训与宣传1. 医院定期对医务人员、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手足口病预防、治疗、护理等方面的培训。

2. 通过宣传栏、健康教育等形式,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

七、奖惩1. 对在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医院感染的人员,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八、附则本制度由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该病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和儿童之间,但成人和婴儿也有可能感染。

为了避免手足口病的传播和减少其对我们的健康造成的威胁,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的知识。

预防手足口病1.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婴儿和幼儿之前、饭前、饭后以及上完厕所后。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充分的洗手,至少要洗手20秒钟。

还要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 避免接触已感染患者的分泌物: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所以要尽量避免与感染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等日常用品,并避免接触其口水、唾液等分泌物。

3. 保持室内通风:手足口病病毒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更容易存活和传播,所以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4. 减少人群拥挤和接触:手足口病易在人群密集处传播,尤其是幼儿园、学校等场所。

要避免人多拥挤的地方,并减少与患者的直接接触。

5. 注意饮食卫生:选择清洁、煮熟食品,避免生吃、切生果蔬和食用不洁的食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6. 清洁环境:保持室内、室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桌子、门把手、玩具等。

治疗手足口病1. 休息和饮水: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和饮水,以帮助身体恢复。

可以选择温水、苏打水、淡盐水等来补充水分。

2. 控制体温:手足口病常伴有发热,可以使用退热药物、温水擦浴等方法控制体温。

在给儿童使用退热药物之前,请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3. 缓解疼痛:手足口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口腔疼痛和溃疡,可以使用漱口液或含漱液来缓解疼痛。

小儿使用前也需咨询医生的建议。

4. 避免传染:患者需要隔离,避免与其他人接触,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总结回顾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预防和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为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我们应该坚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已感染患者的分泌物,并保持室内通风和环境清洁。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范例(三篇)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范例(三篇)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范例____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一、引言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儿童群体中更为常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制定一套全面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流行病学调查在制定预防控制方案之前,需要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相关信息。

通过对近几年手足口病疫情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制定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预防控制方案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特别是加强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集中场所的宣传工作,提高师生和家长的防护意识。

2. 健全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手足口病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通过对病例的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和预警疫情,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病例的传染源追踪和处理,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扩散。

3. 提高卫生意识加强个人和公共卫生教育,特别是提醒公众要勤洗手、多通风、保持环境清洁等,增强卫生防护意识。

同时,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集中场所,要加强卫生管理和消毒工作,确保环境卫生。

4. 加强疫苗接种研发和推广手足口病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减少人群的感染风险。

特别是在儿童群体中,应当加强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减少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5. 加强社区预防社区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社区预防控制机制,加强社区干预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防护意识和卫生素质,有助于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

6. 加强国际合作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流行趋势,因此,加强国际合作,进行病原学研究、疫苗研发等工作,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

7. 建立应急机制建立手足口病的应急机制,及时响应突发疫情,组织人员开展疫情调查和防控工作,及时进行病例的隔离和治疗,防止疫情的扩散。

手足口病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探讨

手足口病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探讨
本文详细探讨了手足口病在医院内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淄博市妇幼保健院为例,介绍了该院在应对手足口病疫情时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在组织管理层面,医院成立了手足口病防治领导小组,并依据卫生部防治指南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其次,在临床操作方面,强调了医护人员需严格消毒双手,医疗器械实行一用一消毒原则,以防止交叉感染。同时,对病房环境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持续通风换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等。此外,针对患儿的粪便、用具等,制定了详细的消毒处理流程。最后,在陪护和探视管理方面,医院指导陪护人员养成良好的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惯,并规定了接触患儿前后的消毒措施。通过这些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实现了手足口病院内感染的可防可控。

基层医院手足口病管理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基层医院手足口病管理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基层医院手足口病管理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关键词】手足口病管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流行,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尤为重要。

笔者对我院2010年1年的手足口病管理及预防控制情况进行了总结。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10年1月——2010年12月31日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675例,其中男455例、女220例,年龄1月—37岁、1岁≤569例≤3岁、小于1岁有12例、大于3岁有104例、其中有2例成年人。

有3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转上级定点医院治疗,675例手足口病患儿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发生医院感染。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归档病历,查看病程记录、医嘱单、检验单、影像报告单、三测单等,根据综合分析,675例患儿无一例发生医院感染。

2、预防控制措施2.1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如手足口病预检分诊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会诊转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门诊工作日志制度等。

2.2加强培训多次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2010版手足口病的诊治、消毒隔离措施及个人防护,并组织手足口病区医护人员及“120”急救进行演练,考试,科内再次组织医护人员培训、考核,让每个医护人员掌握手足口病的有关防治知识及诊断标准、消毒隔离措施。

院感办及保洁公司对院内保洁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及个人防护措施培训,使消毒隔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3落实预检分诊制度0~6岁所有儿童来医院就诊前,都要经过门诊预检分诊处、我院门诊预检分诊处常年有皮肤科医生对发热疱疹患儿进行分诊,按照要求对所有发热及疱疹的患儿,首先在预检分诊处经过分诊医生检查后填写挂号单并加盖公章后才能挂号,然后有导医将患儿带至发热疱疹门诊就诊。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模版(三篇)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模版(三篇)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模版一、背景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其临床特点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水疱、疱疹和溃疡,患者会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等症状。

手足口病在儿童中传播迅速,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果。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制定____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二、疫苗接种1. 确保疫苗充足供应:加强与疫苗生产厂家的合作,提前储备足够的疫苗,确保疫苗的充足供应。

2. 推广疫苗免疫:主动推广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通过地方卫生部门、学校和社区组织宣传,提醒家长及时带孩子接种疫苗。

3. 加强疫苗监测工作:建立有效的疫苗监测系统,定期监测疫苗的接种情况和疫苗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个人卫生与生活习惯1. 加强手卫生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手卫生的重要性,提醒儿童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洗手习惯。

推广正确的洗手方法,鼓励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尤其是在食用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部位以及接触污物后要及时洗手。

2. 避免互相传播:避免接触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尤其是接触他们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密切亲密接触者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换洗衣物等。

3. 健康饮食习惯:鼓励儿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提供均衡营养的食物。

加强对家长的健康饮食指导,提高其对合理膳食的认识。

4. 推行公共卫生措施:加强对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增加公共洗手设施,提供清洁的餐具和饮水设施,确保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

四、儿童保健1. 密切关注儿童健康状况:各级儿童医疗机构应建立手足口病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疫情,做好病例的隔离和治疗工作。

2. 加强儿童健康管理:针对手足口病易发生于儿童的特点,加强儿童健康管理工作,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儿童的身体健康。

3. 提高防治意识:通过医疗机构、学校和社区等渠道,加强对家长和儿童的健康教育和防治知识普及,提高他们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流行病学概况
•手足口病流行全球性传染病,无明显的地区性。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以5岁内婴幼儿发病为主。

•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二、病原学
•病原:肠道病毒感染
•常见类型: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CoxA)
三、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

四、传播途径
•1、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2、呼吸道飞沫传播。

•3、接触传播——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4、医源性传播——医务人员手、医疗器械等。

五、易感人群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六、隔离原则
•1、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县级以上医院门诊应设立预检分诊点,将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引导至院内指定门诊就诊。

院内指定门诊应配备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快速手消毒剂(单纯酒精制剂无效),有独立的候诊区、输液室、隔离观察室、专用卫生间等。

•2、医院应增设留观隔离床位收容有疑似症状的患者,床与床间应有适度间隔,不得相互紧邻,严禁将患者搁置在病区内的走廊中,防止交叉感染。

•3、同种病人可安置在同一病房,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者;
重症患者应单独隔离治疗。

七、隔离消毒措施
•1、标准预防———洗手、戴口罩、戴手套。

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前后洗手,必要时戴口罩、手套。

•2、常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消毒方法:
(1)体温表、止血带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晾干备用。

(2)听诊器、血压计等用250~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表面,清水擦净晾干后备用。

•3、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楼梯把手、餐桌、玩具等消毒方法:
(1)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作用时间30分钟,再用清水擦拭。

(2)紫外线灯近距离照射30分钟。

•4、餐(饮)具消毒:首选煮沸消毒15~20分钟,也可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洗净备用。

•5、衣物、被服消毒: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医护人员污染的工作服可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洗。

•6、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1)病区内所有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均按医疗废物处理,使用带有警示标识的双层包装物包装。

(2)盛放呕吐物、排泄物的容器采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清水洗净备用。

(3)医院有污水处理系统的粪便及其污水可直接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排放应符合国家标准。

•7、被病人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地面、墙面等,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喷洒,作用30分钟后再擦拭或拖地,并保持干燥。

•8、使用过的抹布、拖把用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清洗,晾干备用。

未经消毒处理的抹布、拖把严禁使用。

•9、室内空气消毒方法:开窗通风和换气。

安装动态空气消毒设施。

紫外线消毒。

•10、室内空气消毒方法:
(1)开窗通风和换气。

(2)安装动态空气消毒设施。

(3)紫外线消毒。

•11、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注意:不可使用75%酒精和来苏儿消毒——无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