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资料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总结
1.生物的组成: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
细胞质内含有各种细胞器,如核、线粒体、高尔基体、细胞核等,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功能。
3.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
有丝分裂用于体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减数分裂用于生殖细胞的形成。
4.细胞的各项代谢活动:包括物质的运输和转化、能量的吸收和利用、垃圾的排泄等。
5.遗传物质:DNA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它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
DNA的结构是双螺旋,由核苷酸链组成。
6.基因与性状: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功能片段,它决定了生物的性状。
基因通过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分离保持传递。
7.物种与进化:物种是具有相同形态和生理特征,能够繁殖后代的一组生物个体。
生物的进化是物种随时间的推移适应环境而发生的变化。
8.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多样的生活方式。
9.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由根、茎、叶和花组成,每个部分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为化学能,并进行呼吸作用。
10.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动物按体内骨骼的有无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动物根据其食性可以分为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和植食动物等。
11.生物的繁殖和生长:生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生物的生长是生物体体格发育的过程。
1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维护着生态平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初中生物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做好总结,也就是做好复习提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一、显微镜的结构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二、显微镜的使用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一、认识生命。
1. 生物的特征。
-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如动物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排出废物,植物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例如含羞草受到触碰会合拢叶片,动物会逃避敌害等。
-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由小长大,并且能够繁殖后代,如种子的萌发、母鸡下蛋等。
-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叫遗传,子代和亲代不同的现象叫变异。
-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 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进行观察。
- 调查法: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如果调查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生物体的结构。
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 显微镜的结构:主要包括目镜、物镜、镜筒、转换器、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等。
- 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反光镜,使视野明亮)→观察(放置玻片标本,先降后升,先粗后细)。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质(内有液泡、叶绿体等细胞器,细胞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液泡(内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 细胞的生活。
-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一、人的由来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1859年世界的进化论建立者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提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始祖在非洲,亚洲的直立人是非洲迁徙过来的。
3)在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
4)由猿到人进化关键的第一步是直立行走,后由于语言的产生终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形成。
5)人类的进化过程主要特征:起源森林古猿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发生改变:臂行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劳动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
生活习性以及语言的产生:赤身x得御寒、遮羞。
2、人的生殖)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男性主要的性器官)内生殖器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阴茎:排精、排尿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是女性主要的性器官)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子宫:胚胎、胎儿发育的场所阴道:精子进入,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外生殖器:即外阴精子: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1)卵细胞:球形,人体内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初期发育提供营养。
2)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输卵管。
3)一个人的发育起始于受精卵的形成。
受精卵在移入子宫的过程中,不断分裂发育成胚泡。
移入子宫以后,植入子宫内膜,这个过程称为怀孕4)胚胎的发育和营养:睾丸精子输卵管输卵管子宫内膜子宫分娩+受精卵胚乳胚胎胎儿婴儿卵巢卵细胞结合细胞分裂细胞分裂分化继续发育5)胚胎的营养: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胎儿每时每刻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
8周成胎儿(出现人形)40周(280天)分娩3、青春期——人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及概念图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及概念图第1单元认识生命第1章生命的世界1.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及组成大气圈的下层生物圈整个水圈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约10千米向下约11千米。
岩石圈上层生物圈是由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一.生物的多样性1、物种多样性:2、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基础)3、生态系统多样性:陆地、湿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关系:(1)基因多样性决定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
因为不同的生物生活环境一般是不相同的。
(3)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二.生物的特征1、应激性: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它能使生物趋利避害.2、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病毒被列入生物主要是它能繁殖产生后代)3、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区别,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蛋白质和核酸)和结构基础:(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遗传使物种基本保持稳定,变异使生物不断进化发展。
6、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生态因素同种生物: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生物因素不同种生物:共生、共栖、寄生、捕食、竞争等(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阳光:a.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光的决定性作用在于它的有无,目前地球各处基本都能得到光,所以决定植物分布的最关键因素是水。
【初中生物】2024版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复习知识点汇总
生物期中考试复习第一章认识生物和生物学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的家族中包括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它生存的环境就叫做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
3、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统称为生物多样性。
4、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中一些生物他们颜色状态都不同,但是都属于一个品种,如两千多种的品种菊,那么就体现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生物的遗传信息不相同,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遗传信息也不尽相同。
)5、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6、生物的基本特征: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
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
7、自然科学活动包括观察、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相互交流等。
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8、法国学者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
9、瑞典科学家林奈对生物进行分类,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按照大小和从属关系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林奈的研究使分类学成为一门科学,林奈被称为分类学之父。
10、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创立“进化学说”。
11、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是生物学研究中较早运用实验法的科学家。
12、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分子生物学阶段。
13实验法的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14、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猎物的。
此实验中设计的两只死老鼠的唯一区别是:有无毒液;设计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的目的是:对照实验。
第二章细胞1、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单细胞生物:衣藻、草履虫等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资料汇总
7、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细胞壁
无
有
细胞膜
有
有
细胞质
有线粒体,没有液泡和叶绿体
有线粒体,有液泡,绿色部分有叶绿体
细胞核
有
有
8、细胞结构各自的功能:
细胞膜: 具有保护作用,能进行物质交换,是选择透过性膜。从环境中吸收细胞生活所需要的物
质;将体内的废物通过细胞膜排出体外。
细胞需要的物质有 无机物 和 有机物 。 无机物:水和无机盐;有机物: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537745146.doc
第1页 共8页
气湿度、调节气候等;蚯蚓还可松土;蝗虫啃食庄稼等。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有利弊之分,但其结果都是使存活下来的生物更能适应环境;生物的生存也会影 响环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我国的自然保护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渔业法、水法等)
第二章、探索生命
( 4)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分布在脑、脊髓以及神经中;
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 。
4、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 1)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一般比较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黏稠,具有分强的
分生能力。嫩芽和根尖
( 2)营养组织:营养组织细胞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如:番茄果肉;
细胞壁:植物细胞的最外层,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具有保护作用。
植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物 细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有许多微细结构。
胞 线粒体:能量转换器,将化学能转换其他形式的能
叶绿体:能量转换器,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
液泡:含有细胞液,含有不同的味道和色素。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资料(北师大版)第1单元认识生命第1章生命的世界§1.1.1 形形色色的生物一、生物的多样性1.物种多样性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和被子)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2.遗传(基因)多样性在地球上,不同种生物体内所携带的基因是不同的,即使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基因也不尽相同。
如菊花有2万至2.5万个品种;同一头母猪却生下了一窝白猪、花猪和黑猪等不同毛色的小猪。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其生存环境组成。
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它又可划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都可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二、生物的特征生物在表现为多样性的同时也具有共性: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和应激性等生命特征。
(1)应激性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
应激性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它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
如向日葵的花盘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等。
(2)生长生长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性,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
(3)繁殖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叫做繁殖。
如蜻蜓点水、母鸡生蛋等。
(4)新陈代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汗液、尿液、二氧化碳等)。
动、植物的遗体,枯枝落叶等不是生物,因为它们不具有上述生物的几个基本特征。
§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生物的生存空间统称环境。
生物既适应环境,也影响和改变环境。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归纳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归纳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第一章: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里,这个薄层包括大气圈、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生物的特征包括应激性、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
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和湿度等,而生物因素则包括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互帮互助或竞争,而非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竞争、捕食、互惠互利或寄生。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同时环境也能影响生物。
地球之肾是“湿地”,地球之肺是“森林”。
第二章:探索生命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19世纪初,法国学者XXX首次提出了“生物学”。
瑞典科学家XXX对生物进行分类,分为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英国科学家创立了“进化学说”。
XXX发现了血液循环,XXX和XXX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生物工作者利用观察、调查、分类和实验等方法,观察、收集生物的科学事实。
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法的步骤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
第三章:细胞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单细胞生物如衣藻、草履虫等只由一个细胞构成,而多细胞生物则由许多细胞构成,大多数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
显微镜的结构包括目镜、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臂、物镜、转换器、载物台、遮光器、通光孔、反射镜、镜柱和镜座。
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包括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并记录以及收放。
对光需要转动物镜,使目镜、物镜和通光孔在一条线上,看到白光。
观察时需要先使用低倍物镜观察,调节粗准焦螺旋找到物象,再调节细准焦螺旋看清细胞。
如果物象在视野边缘,需要调节到中间,把标本往物象的一边移动。
显微镜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乘以物镜放大倍数。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需要用生理盐水浸泡细胞,保护细胞。
2024年北师大版中考生物总复习考点梳理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认识生命第1章生命的世界 第2章探索生命
2.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命现象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⑧形形态态、结构、分类、⑨生生理理、遗传和变异、进化、 ⑩生态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以⑪实验为基础的基础科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生物 北师版
知识点 5: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①实实验验法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生物学研究还有许多其他方 法,如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等。 2.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 信息→(3)②作作出出假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③实实施施实实验验并并记记录录→(6) 分析实验现象→(7)④得得出出结结论论。
因素
实例
水分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阳光 春兰秋菊;葵花朵朵向太阳
温度 南橘北枳;香蕉只能在热带地区生存
空气 动植物时时刻刻都在呼吸
土壤 生活在贫瘠土壤中的植物植株矮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生物 北师版
(2)生物因素: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系
解读
实例
种内 ③互互助助 同种生物之间相互协作
2024版 生物 北师版
七年级上册 第1单元 认识生命 第1章 生命的世界
第2章 探索生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生物 北师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生物 北师版
知识点 1:生物多样性
①物种多样性: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真
菌、细菌和病毒等
生物多样性③②生遗遗态传传系多统样多性样:性决:定生物物种圈多是样地性球上最
如海葵 和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生物 北师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初中生物复习提纲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细胞器官的功能与特点: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3.细胞的代谢活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物质运输等二、生物的分类与进化1.生物的分类:物种、属、纲等2.动物界的主要门:脊椎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等3.植物界的主要门:门、纲、目等的特点与分类4.进化论的基本观点: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三、遗传与变异1.遗传物质:DNA的结构与功能2.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基因组合规律等3.变异与适应:变异的产生原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等四、生物的生长与发育1.细胞分裂过程: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的特点与区别2.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种子发芽、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变态过程等五、生物界的物质与能量的转化1.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光合作用的特点与条件等2.呼吸作用: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区别、呼吸作用的反应方程式等3.物质循环: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六、人的生殖与发育1.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男性生殖器官、女性生殖器官的特点与作用2.怀孕与胎儿发育:受精过程、妊娠的基本过程与特点3.青春期的变化:二次性征的出现、生理周期的变化等七、人体的呼吸与运动1.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气管、肺的特点与作用2.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骨骼、肌肉的特点与作用3.呼吸与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神经调节等八、动物的体内环境与稳态1.动物体内环境的特点:恒定性与稳态的概念与作用2.稳态的调节:神经调节与内分泌调节的机制与特点九、保护生物与环境1.自然界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保护濒危动物、建设生态城市等2.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方法: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以上是初中生物复习的提纲,根据不同的版本和教材内容,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建议结合具体教材进行复习。
北师大版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
北师大版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北师大版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主要包括生物基础知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细胞和遗传、生物的分类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展开详细介绍。
一、生物基础知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
生物的特性包括生命活动、遗传变异和进化。
生命活动包括营养、呼吸、运动、感应和繁殖等。
生物的遗传变异是指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的性状上的变异。
生物的进化是指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
生物体是指所有的生命现象发生的基本单位。
生物体的组成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等。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的最小单位。
组织是由相同或类似细胞按一定规律组成的结构,有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器官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组成,协同工作,完成特定的生命活动。
二、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生物的结构适应其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从而发挥特定的功能。
例如,鱼的鳞片可以保护身体,便于游泳;鸟的羽毛可以起到保暖和飞行的作用。
生物的结构多样性既反映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也展示了生物种类的适应性。
生物的功能是指生物体能够通过不同的器官和系统完成的各种活动。
例如,呼吸系统用于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消化系统用于摄取、消化和吸收食物等。
不同器官和系统之间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形成生物体各种功能的整体。
三、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生物的生长是指生物体体积和质量的增加过程。
生长的过程包括细胞分裂和细胞增大两个方面。
细胞的分裂是生物生长的基本方式,也是生物体增大和更新的基础。
细胞增大是指细胞内物质的积累和细胞体积的增大。
生物的发育是指生物从胚胎到成体的整个过程。
发育过程中发生的生命现象包括细胞分化、形态建成和生殖发育等。
细胞分化是胚胎细胞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细胞类型。
形态建成是指生物体外部形态的形成和建立。
生殖发育是指生物体产生后代的过程。
四、细胞和遗传细胞是所有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归纳
七年级上册生物(北师大版)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什么的世界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里,薄层包括:大气圈、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
2、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3、生物的特征:应激性、生长、繁殖、新城代谢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5、生物因素: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6、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帮互助、竞争。
7、非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竞争,捕食、互惠互利、寄生。
8、生物能影响环境,环境也能影响生物。
9、地球之肾是“湿地”,地球之肺是“森林”。
第二章探索生命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
3、瑞典科学家林奈对生物进行分类,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4、英国科学家创立“进化学说”。
5、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
6、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7、生物工作者利用观察、调查、分类、实验等方法,观察、收集生物的科学事实。
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8、实验法的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第三章细胞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单细胞生物:衣藻、草履虫等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3、多细胞生物:由许多细胞构成,大多数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
4、显微镜的结构:目镜、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臂、物镜、转换器、载物台、遮光器、通光孔、反射镜、镜柱、镜座。
5、显微镜的使用:(1)取镜安放;(2)对光;(3)放置玻片标本;(4)观察并记录;(5)收放。
6、对光:转动物镜,使目镜、物镜、通光孔在一条线上,看到白光。
7、观察:先使用低倍物镜观察,调节粗准焦螺旋找到物象,再调节细准焦螺旋看清细胞。
8、物象在视野边缘,要调节到中间,把标本往物象的一边移动。
9、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第一章、生命的世界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里,这个“薄层”叫做生物圈。
它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10000m ,向下11000m 。
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统称多样性。
(biological diversity )今天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有: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3、生物的特征:应激性、生长和繁殖、新陈代谢等 应激性: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
生长和繁殖: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叫做繁殖。
新陈代谢:生物需要营养物质、需要排出体内的废物、需要呼吸等,这些是新陈代谢现象。
还有遗传和变异、适应性等等。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4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区分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生存空间等。
(2)生物因素: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形成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互助关系、共生关系。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
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这三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
如:绿色植物可以降低温度、增加大气湿度、调节气候等;蚯蚓还可松土;蝗虫啃食庄稼等。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有利弊之分,但其结果都是使存活下来的生物更能适应环境;生物的生存也会影响环境。
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 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 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生存空间等我国的自然保护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渔业法、水法等)第二章、探索生命1、自然科学活动的内容:包括观察、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相互交流等(远古时代的先民获取食物的最重要式,就是采集植物和渔猎动物。
)2、生物学的发展历程:(1)描述性生物学阶段:如:林奈(分类学之父)与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2)进化性生物学阶段:如: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3)实验生物学阶段:如: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4)分子生物学阶段:美国的沃森与英国的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人类基因组就是人体细胞内全部DNA的总和)3、生物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法国学者,拉马克19世纪初)。
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和生态的科学。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4、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实验法、比较法、文献法等5、实验法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实验方案中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
)第三章、细胞除病毒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显微镜的结构:注意看书P34目镜:放大物像;镜筒:连接目镜和物镜;粗准焦螺旋:调焦距;细准焦螺旋:调焦距;转换器:调换物镜;物镜:放大物像;镜臂:提握镜身;压片夹:固定玻片;载物台:放玻片;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通光孔:光线通过;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镜柱:支持镜身;镜座:稳定镜身。
2、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个数就越少,细胞个体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少,视野中看到的细胞个数就越多,细胞个体越小。
5、在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与实际物体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
6、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膜:保护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8、细胞结构各自的功能: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能进行物质交换,是选择透过性膜。
从环境中吸收细胞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将体内的废物通过细胞膜排出体外。
细胞需要的物质有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水和无机盐;有机物: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细胞质:内有能量转换器。
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所需要;植物细胞除了线粒体外,还有叶绿体,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
细胞核: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控制作用外,对生物的遗传也有重要的作用。
(细胞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9、细胞分裂:(1)分裂规律:一个细胞经过n次分裂以后,产生的细胞个数为2n个。
(2)分裂的特点: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数量倍增,并且平均分到两个新细胞中,这样保证了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分裂不仅与繁殖新个体有关,而且能促使新个体由小长大,使生物体不断更新衰老死亡的细胞,从而保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10、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注意看书P36—P40。
第四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细胞分化: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细胞,这一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3、人体的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1)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分布在体表、呼吸道和消化道内壁,血管壁等;具有保护和分泌功能;(2)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
分布在骨骼、心脏、胃、肠、血管等处;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3)结缔组织:细胞间质发达;分布广泛;具有支持、连接、营养和保护等功能;(4)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分布在脑、脊髓以及神经中; 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
4、植物体的主要组织:(1)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一般比较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黏稠,具有分强的分生能力。
嫩芽和根尖(2)营养组织:营养组织细胞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
如:番茄果肉;(3)保护组织:能减少植物失去水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
如:洋葱表皮、叶表皮(4)输导组织: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运输有机物的筛管都属于输导组织。
5、器官: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
如:心脏、眼、耳、肺、肾、肝、胃等是动物体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六种是植物体的器官。
6、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7、植物体的结构层次:8、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 组织 器官 动物体 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物方式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上皮组织 肌肉组织 结缔组织 神经组织 运动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神经系统 保护组织 分生组织 营养组织 输导组织 细胞 组织 根茎 叶 生殖器官 花 果实 种子 植 物 体光合作用的实质:一是物质转变,即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二是能量的转变,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为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和能量来源;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呼吸作用的意义: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一部分转化成热量散失。
生物的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不但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且会产生热能)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植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一部分转化成热量散失。
因此,植物的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2、吸收作用:植物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
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与土壤的接触表面积。
吸水失水原理:一般情况下,根毛的细胞液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若土壤溶液浓度大于要毛细胞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就会失水。
植物吸收无机盐:植物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3、蒸腾作用:植物体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的。
蒸腾作用的意义: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面温度;增加大气湿度;促进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4、运输作用:由导管和筛管来完成。
植物的根、茎和叶脉中的导管和筛管是连通的,形成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共同完成植物体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功能。
导管:由下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位于茎的木质部,由死细胞连通的。
筛管:由上向下运输有机物,位于茎的韧皮部,由活细胞连成的。
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生活史是指生物在一生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全过程。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是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从一粒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到幼苗的根、茎、叶的发生和生长,再到成熟植株的开花、传粉和受精,最后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种子的萌发形成幼苗2、种子萌发的条件:既需要自身条件,又需要外在条件。
缺少任何一种条件,种子都不能萌发。
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外在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萌发的种子要有发育成熟而完整的胚,还要有足够的供胚发育的营养贮备,种子内部驻村的营养成人分有:水分、无机盐、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
此外,没有生活力的种子绝对不能萌发,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也不能萌发。
(种子萌发时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缺一不可) 绿色植物的根、茎、叶是植物体吸收、运输和制造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称它们为营养器官。
3、根的作用:吸收营养和固定植物体。
萌发种子的胚,总是胚根最先突破种皮,迅速地向下伸长,并逐渐形成根系。
4、根的类型:直根系(由主根及其反复分支的侧根)和须根系(根系像胡须)。
根的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称为双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