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有过敏史或家族史。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和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断
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三)证候诊断
1.急性发作期
(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或弦滑。
(4)阳虚喘脱危证: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舌质青暗、苔腻或滑,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
2.慢性持续期
(1)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痰多易出,面色青暗,舌苔厚浊或黄腻,脉滑实。
(2)虚哮证: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3.临床缓解期
(1)肺脾气虚:气短声低,自汗,怕风,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肺肾两虚:短气息促,动则为甚,腰膝酸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急性发作期
(1)风哮证
治法:祛风解痉,宣肺平喘
推荐方药:黄龙舒喘汤加减。炙麻黄、地龙、蝉蜕、紫苏子、石菖蒲、白芍、五味子、白果、甘草、防风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寒哮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推荐方药: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射干、麻黄、细辛、半夏、杏仁、生姜、紫菀、冬花、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热哮证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推荐方药:定喘汤或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银杏、杏仁、款冬花、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4)阳虚喘脱危证
治法:化痰开窍,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人参、炮附片、甘草、山萸肉、石菖蒲、白果、葶苈子、煅龙骨、煅牡蛎、蛤蚧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慢性持续期
(1)痰哮证
治法:健脾化痰,降气平喘
推荐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减。炙麻黄、苦杏仁、橘红、半夏、茯苓、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诃子、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虚哮证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推荐方药:平喘固本汤加减。黄芪、胡桃肉、五味子、紫苏子、法半夏、款冬花、陈皮、地龙等。或补肾益气方加减,黄芪、淫羊藿、生地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注:慢性持续期证型较复杂,往往虚实夹杂;实证有寒热之分,虚证当分清肺脾气虚或肺肾气虚,同时还应分清阴阳;另外还需重视兼夹证。
3.临床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肺,培土生金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2)肺肾气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推荐方药:补肺散合金水六君煎加减。桑白皮、熟地黄、人参、紫菀、五味子、当归、法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菟丝子、补骨脂等。或补肾益气方(验方)加减,黄芪、淫羊藿、生地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二)其它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
(1)实证
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如因痰热,多见咳痰粘腻色黄,咳痰不爽,胸中烦闷,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
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
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虚证
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无力。如喘促日久,以致肾虚不能纳气,则神疲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汗出,肢冷,脉象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