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哮病是中医学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反复发作性气喘。
中医认为哮病主要与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因此治疗哮病时,要从整体上调理五脏六腑,以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目的。
以下是针对哮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证施治中医将哮病根据病证的不同分为寒哮、热哮、阴虚火旺等类型,辨证施治具体如下:1.寒哮类型特点:咳嗽声低而稀,气息短促,喜温喜按,舌苔白腻,脉象虚弱。
治疗方案:宣肺化痰、温阳通络。
常用方剂:苓桂术甘汤、平喘丸。
2.热哮类型特点:咳嗽声重而粗,气息急促,喜凉喜开窗,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疗方案:清热利湿、化痰止咳。
常用方剂: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3.阴虚火旺型特点:咳嗽声低而破,气息短促,口干咽燥,喜凉喜清淡,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疗方案:滋阴降火、润肺化痰。
常用方剂:玉屏风散、清肺降金丸。
二、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哮病患者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自身体质,并减轻症状的发作。
1.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增加蔬果摄入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可以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适量饮用蜂蜜水蜂蜜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可以减轻咳嗽和痰多的症状。
5.避免过冷过热的饮食冷热刺激容易引发症状发作,患者应避免饮用冰冷的饮料和食用过热的食物。
三、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哮病主要通过调理肺气、化痰止咳、平喘开窍等作用来缓解症状,并达到根本治疗的目的。
以下是常用的中药治疗方剂。
1.参苓白术散主要成分为黄芪、茯苓、白术等,具有益气补中、温阳散寒、健脾利湿的作用。
2.玉屏风散主要成分为麦冬、石膏、黄柏等,具有滋阴润肺、清热降火的作用。
3.金银花露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咽的作用,常用于热哮病例的治疗。
4.桔梗化痰丸主要成分为桔梗、杏仁、牛蒡子等,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哮病主要通过辨证施治、食疗调理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并逐渐调理五脏六腑,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引言哮病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病,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传统中医学认为,哮病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肺气虚、痰热内蕴、湿阻肺脾等病理变化。
因此,中医在哮病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哮病中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中医的诊断方法、常用药物和饮食调理等内容。
一、中医诊断方法1.望诊:通过望察患者的舌苔、舌质、面色等来判断哮病的证型。
典型的证型包括舌苔黄厚、舌质红、面色潮红等。
2.闻诊:通过闻患者咳嗽时的音响来判断哮病的证型。
典型的证型包括喘息音、喘鸣音等。
3.问诊: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发作频率、病程等,从而判断哮病的证型。
典型的证型包括气急、咳嗽、痰多等。
二、中医常用药物1.百部丹:主要成分为瓜蒌、桔梗、半夏等,具有宣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适用于肺气虚、痰热内蕴型的哮病。
2.杏仁石膏汤:主要成分为杏仁、石膏等,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适用于痰热内蕴型的哮病。
3.苦杏仁: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适用于肺气虚型的哮病。
4.胆南星散:主要成分为胆南星、明矾等,具有清热解毒、平喘止咳的作用。
适用于痰热内蕴型的哮病。
5.半夏石膏汤:主要成分为半夏、石膏等,具有宣肺化痰、清热止咳的作用。
适用于痰热内蕴型的哮病。
三、中医饮食调理1.多食蔬果:蔬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力。
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柠檬、橙子等,对于清热化痰、平喘止咳有较好的效果。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加重痰热内蕴,使哮病症状加重。
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葱蒜等。
3.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提供能量和修复组织。
哮病患者应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类等。
4.忌食油腻食物:油腻食物容易导致脾胃湿滞,加重哮病症状。
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
5.适量饮用温热水:温热水可以起到润肺止咳的作用。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项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疗(一)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妥、情志失调、劳累等原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疗标准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和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和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相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诊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它疾病所引发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经典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疗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忽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诊疗不妥等所致。
2.慢性连续期:是指每七天均不一样频度和(或)不一样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三)证候诊疗1.急性发作期(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显著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
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哮病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二、概述哮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引动内伏于肺的痰气而阻塞气道,使肺气不得宣降。
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
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一、药物治疗
1.清热化痰方:包括麻黄薏苡甘草汤、麻杏石甘汤等,主要作用是清
热解毒,化痰止咳。
这些方剂中的麻黄、桔梗、石膏等药物能够祛除体内
的热邪,薏苡仁、甘草等药物则具有化痰的作用。
2.补肺定喘方:包括参苓白术散和五苓散等,主要作用是补益肺气,
平喘止咳。
这些方剂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物能够补充肺气,乌梅、
桔梗等药物则具有止咳的作用。
3.苦寒活血方:包括三七、桃仁、地龙等,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消
散肺络。
这些药物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能够改善痰湿阻塞气道的情况,
缓解哮喘症状。
二、中医调理
1.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引起哮病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原因
之一、因此,调理脾胃是改善体质,预防哮病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关键。
建
议调理脾胃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尽量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重视膳食营
养的均衡,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2.调节情绪:情绪波动是哮病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对疾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通过心
理疏导、休闲放松、运动健身等方法来缓解精神压力和情绪紧张。
3.锻炼呼吸肌肉:哮病支气管哮喘患者因为气道痉挛和痰液堵塞,导
致肺活量减少。
适量的呼吸锻炼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改善肺功能。
可以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量运动。
4.调节环境:哮病支气管哮喘患者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诱发发作。
因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封闭的环境,远离花粉、尘螨等过敏源,对改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
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 年)。
①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②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1)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2)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3)呼气流量峰值(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连续7日,每日PEF昼夜变异率之和/7)>10%,或PEF周变异率{(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值)/ [(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值)×1/2]×100%}>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2.疾病分期(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中医认为,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情志刺激、饮食不当、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临床常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而本科室住院患者常以急性发作期为主。
哮喘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学将其称为“哮病”。
中医认为哮喘的病因病机复杂,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根据哮喘的不同证型,中医辨证治疗有以下几个方案:一、风寒袭肺证症状:咳嗽,喘息,胸闷,鼻塞流涕,恶寒发热,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1. 麻黄汤加减: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
2. 姜苏散加减:苏叶、生姜、紫苏子、白前、杏仁、甘草。
二、风热犯肺证症状:咳嗽,喘息,胸闷,鼻塞流涕,发热,口干咽痛,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1. 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杏仁、甘草、连翘、薄荷。
2. 金银花汤加减:金银花、连翘、桔梗、甘草、薄荷、牛蒡子。
三、痰湿阻肺证症状:咳嗽,喘息,胸闷,痰多色白,食欲不振,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1. 二陈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杏仁、生姜。
2. 茯苓丸加减:茯苓、半夏、陈皮、甘草、杏仁、紫苏子。
四、肺气虚证症状:咳嗽,喘息,胸闷,气短乏力,自汗,易感冒,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补肺益气,止咳平喘。
方药:1. 四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2. 党参黄芪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茯苓、五味子、甘草。
五、肺阴虚证症状:咳嗽,喘息,胸闷,干咳无痰,口干咽燥,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平喘。
方药:1. 麦门冬汤加减:麦冬、沙参、玉竹、甘草、杏仁、枇杷叶。
2. 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生地黄、麦冬、玄参、贝母、白芍、当归。
六、肾阳虚证症状:咳嗽,喘息,胸闷,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阳,止咳平喘。
方药:1. 金匮肾气丸加减:附子、桂枝、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
2. 右归丸加减: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
七、注意事项1. 哮喘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饮酒、过度劳累等。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呈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和 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断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三)证候诊断1.急性发作期(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
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哮喘(支气管哮喘)【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
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重复发作性3.发作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
但病程日久,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二)西医诊断1.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肺功能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③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能够诊断为哮喘。
二、证候诊断发作期:1.寒哮: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
面色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作,畏寒怕冷。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热哮: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不利,色黄或白,质粘稠。
面色红赤,口渴喜饮,口苦,不恶寒。
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或滑数。
缓解期:1.肺虚:自汗,怕风,容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答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2.脾虚:平素气短息粗,动则尤甚,吸气不利,心慌,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哮喘易发。
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分析

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中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中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科应用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治疗了62例哮病患者,其中显效39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死亡0例,总有效率93.55%。
其中风哮30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有效率93.33%;热哮10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有效率90%;寒哮21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有效率90.47%;虚哮1例,有效1例,有效率100%。
通过一年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本方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应用本诊疗方案如辨证准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较好。
2、本诊疗方案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患者满意度高。
但是在临床观察,我们认为还存在以下治疗的难点:
1、年版诊疗方案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部份不能与临床实际相符,还需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分析、评价、和总结出更新更具体更贴合临床实际应用的方案。
2、年版诊疗方案,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应该对患者宣教,护理,避免影响患者治疗的信心,导致治疗效果较差。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通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和查阅国内外资料,同时借鉴其他医院的临床经验,对年版诊疗方案进行优化,使版诊疗方案更加全面,中医诊疗特色突出,主要针对年不足之处的几个方面进行了优化:
1、在哮病中医证型的的基础上,贴合实际临床症状、体征、理法方药,在临床实践中增减药物,是辨证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2、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增加宣教,加深患者对哮病的了解并高度重视,做到预防-治疗-保健一体化。
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哮喘(支气管哮喘)【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
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3.发作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
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二)西医诊断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肺功能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2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③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证候诊断发作期:1.寒哮: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
面色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作,畏寒怕冷。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热哮: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不利,色黄或白,质粘稠。
面色红赤,口渴喜饮,口苦,不恶寒。
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或滑数。
缓解期:1.肺虚:自汗,怕风,容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答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2.脾虚:平素气短息粗,动则尤甚,吸气不利,心慌,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哮喘易发。
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和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断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三)证候诊断1.急性发作期(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
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4)阳虚喘脱危证: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舌质青暗、苔腻或滑,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
2.慢性持续期(1)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痰多易出,面色青暗,舌苔厚浊或黄腻,脉滑实。
(2)虚哮证: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3.临床缓解期(1)肺脾气虚:气短声低,自汗,怕风,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肺肾两虚:短气息促,动则为甚,腰膝酸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
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急性发作期(1)风哮证治法:祛风解痉,宣肺平喘推荐方药:黄龙舒喘汤加减。
炙麻黄、地龙、蝉蜕、紫苏子、石菖蒲、白芍、五味子、白果、甘草、防风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寒哮证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推荐方药: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射干、麻黄、细辛、半夏、杏仁、生姜、紫菀、冬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热哮证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推荐方药:定喘汤或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银杏、杏仁、款冬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4)阳虚喘脱危证治法:化痰开窍,回阳固脱推荐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
人参、炮附片、甘草、山萸肉、石菖蒲、白果、葶苈子、煅龙骨、煅牡蛎、蛤蚧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慢性持续期(1)痰哮证治法:健脾化痰,降气平喘推荐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减。
炙麻黄、苦杏仁、橘红、半夏、茯苓、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诃子、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虚哮证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推荐方药:平喘固本汤加减。
黄芪、胡桃肉、五味子、紫苏子、法半夏、款冬花、陈皮、地龙等。
或补肾益气方加减,黄芪、淫羊藿、生地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注:慢性持续期证型较复杂,往往虚实夹杂;实证有寒热之分,虚证当分清肺脾气虚或肺肾气虚,同时还应分清阴阳;另外还需重视兼夹证。
3.临床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治法:健脾益肺,培土生金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
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2)肺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推荐方药:补肺散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桑白皮、熟地黄、人参、紫菀、五味子、当归、法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菟丝子、补骨脂等。
或补肾益气方(验方)加减,黄芪、淫羊藿、生地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二)其它中医特色疗法1.针灸治疗(1)实证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如因痰热,多见咳痰粘腻色黄,咳痰不爽,胸中烦闷,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
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
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
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虚证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无力。
如喘促日久,以致肾虚不能纳气,则神疲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汗出,肢冷,脉象沉细。
治法:调补肺肾之气为主。
毫针用补法,可酌情用灸。
处方:肺俞、膏肓、肾俞、气海、足三里、太渊、太溪。
疗程:每日1次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2.穴位贴敷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定喘、风门、肺俞、天突、膏肓、膻中等穴位,脾虚加脾俞,肾虚加肾俞。
参考《张氏医通》白芥子膏组方,炒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细辛、甘遂、肉桂、天南星各10g,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将药糊贴敷于穴位上,胶布固定。
贴2~4小时后去药洗净,注意防止出现皮肤损伤。
疗程:慢性持续期,每次间隔3~4天,治疗8~10次为1个疗程;临床缓解期,在三伏天,每伏各取1天做穴位贴敷,3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做3个疗程。
3.拔罐: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风门、肺俞、定喘、丰隆等穴位,每日或隔日拔1次,每次更换部位,拔罐时间5~8分钟,10日为1疗程。
4.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下屏尖、肾上腺、气管、皮质下、交感、肺等穴位,用磁珠或王不留行固定于相应穴位,每天按4~6次,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次3~5分钟,保留3~7天。
5.膏方: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患者,根据患者体质辨证使用。
哮喘发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虚实夹杂,故临床在扶正补虚的同时,宜兼顾祛邪治病;同时应重视顾护脾胃,不可滋腻太过。
方以二陈汤、七味都气丸、人参养荣汤等为主加减。
(三)西药治疗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和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详细采集病史,进行临床查体并结合血气分析、肺功能等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哮喘重度急性发作的患者参照指南给予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等;病情危重者,经上述药物治疗,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无改善甚至继续恶化,应及时给予机械通气等治疗。
有细菌感染的证据,给予抗感染治疗。
(四)护理调摄要点1.起居护理: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重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寒哮、虚哮证患者的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证患者的室温宜偏凉;痰粘稠难以咯出时,注意翻身拍背。
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证宜热服;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饮食护理: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对咳嗽痰多患者,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4.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帮助病人理解哮喘发病机制及其本质、发作先兆、症状等。
指导病人自我监测症状,预防发作。
通过定期肺功能监测,客观评价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应对,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疗效、副作用,与病人共同制定哮喘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
5.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慢跑等,逐步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等,防止发生猝死。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基于分期的疗效评价标准急性发作期显效: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降2级以上,或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气分析中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与肺功能中FEV1、PEF占预计值%等指标明显改善。
有效: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降1级,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血气分析中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与肺功能中FEV1、PEF占预计值%等指标也有所改善。
无效: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死亡。
慢性持续期使用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16年)。
完全控制:25分。
部分控制:20~24分。
未得到控制<20分。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3.其他可供参考的化验及检查指标:如肺功能或呼气峰流速仪、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IgE、呼出气NO浓度等。
(二)评价方法1.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注:只要符合某一严重程度的某些指标,而不需满足全部指标,即可提示为该级别的急性发作;1mmHg=0.098kPa。
?2.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
哮喘评估工具ACT评分表经国内多中心验证表明,不仅易学易用且适合中国国情。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16年)。
3.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各种证候的评价具体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4.其他:可根据临床上肺功能或呼气峰流速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gE、呼出气NO浓度等结果,由临床医师判断病情好转或加重,需结合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