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材料成型技术是一种将材料加工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制造方法。
它包括热成型、挤压、压缩成型、注塑成型、吹塑成型和复合成型等多种技术。
下面将对材料成型技术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
首先是热成型技术。
热成型是利用高温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通过压力使其成型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热成型方法有热压成型、热拉伸成型和热吹塑成型。
热成型技术可用于金属材料、塑料、橡胶等。
其次是挤压技术。
挤压是指通过将高温的材料推入压模中,利用模具的形状来使材料成型的一种方法。
挤压技术广泛应用于铝合金、铜合金、塑料等材料的生产。
再次是压缩成型技术。
压缩成型是指将粉末或颗粒材料装入压模中,然后通过压力使其成型。
常用的压缩成型方法有冲压、压铸、注射等。
压缩成型技术适用于金属、陶瓷等材料的制造。
注塑成型技术是指通过将熔融的塑料注入模具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取出成型的方法。
注塑成型技术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的生产,如塑料盒、塑料管等。
吹塑成型技术是将加热的塑料吹入空气或气体的膨胀中,通过气流的作用使塑料成型。
吹塑成型技术常用于制造塑料瓶、塑料容器等。
最后是复合成型技术。
复合成型是指将多种材料通过压合、热熔等方法使其粘结在一起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复合成型方法有层压、模压和注射等。
复合成型技术可用于制造复合材料、夹层玻璃等产品。
总之,材料成型技术是一种将材料加工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制造方法。
不同的成型技术适用于不同的材料和产品,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进行材料成型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与目的随着工业的发展,材料成型技术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掌握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工艺技能,是现代制造业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
而材料成型技术基础课程则是培养学生掌握材料成型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的重要课程。
基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考虑,本次课程设计旨在:1.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材料成型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2.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3.通过项目实战,让学生能够熟悉材料成型技术实际应用场景,增强其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1.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理论•材料成型工艺分类;•各种类型材料的成型原理;•成型工艺中的加热、冷却、应力等关键问题;•成型工艺流程及其控制等。
2.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操作•材料成型技术基本操作流程;•成型材料的选择及其处理;•成型工具的选择及其使用;•成型工艺的后续处理。
3. 项目案例实战•通过案例实战,让学生了解材料成型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流程1. 理论学习(1周)•学生通过教师授课、资料阅读、讨论等方式学习材料成型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师通过出题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 实践操作(2周)•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并进行讲解和解答;•教师通过考核实习成绩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进行评估。
3. 项目案例实战(3周)•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项材料成型技术项目实战任务;•教师通过对项目进度、成果等方面的考核,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学生针对项目进行收尾报告,形成项目实践总结。
四、考核及评估方式为确保课程设计效果,教师将针对不同环节制定考核及评估方式:•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30%;•实践操作成绩:考核学生对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30%;•项目实战成绩:考核学生运用材料成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占总评成绩的40%。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材料成型技术是指将原材料通过一定的加工方式,制造成为具有特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产品的过程。
材料成型技术是现代工业制造的基础,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汽车、机械、电子、建筑等。
本文将对材料成型技术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
1. 基本概念材料成型技术包括各种加工方式,如锻造、铸造、挤压、拉伸、滚压、剪切、锯切等。
这些加工方式都是通过对原材料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使其得到所需的形状和性能,从而实现产品的制造。
2. 锻造锻造是一种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加热和压制,使其改变形状和性能的加工方式。
锻造可以分为自由锻造和模锻造两种。
自由锻造是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后,用锤头或压力机对其进行压制,从而使其改变形状和性能。
模锻造是指将金属材料放入特定的模具中进行加热和压制,从而使其得到所需的形状和性能。
3. 铸造铸造是一种通过将液态金属材料倒入特定的模具中,使其冷却固化后得到所需的形状和性能的加工方式。
铸造可以分为压力铸造和重力铸造两种。
压力铸造是指将液态金属材料通过高压喷射进入模具中,从而得到所需的形状和性能。
重力铸造是指将液态金属材料倒入模具中,通过重力作用使其冷却固化,从而得到所需的形状和性能。
4. 挤压挤压是一种通过将金属材料通过模具中的小孔挤出,从而得到所需的形状和性能的加工方式。
挤压可以分为冷挤压和热挤压两种。
冷挤压是指将金属材料在室温下通过模具中的小孔挤出,从而得到所需的形状和性能。
热挤压是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后,通过模具中的小孔挤出,从而得到所需的形状和性能。
5. 拉伸拉伸是一种通过将金属材料拉伸,使其改变形状和性能的加工方式。
拉伸可以分为冷拉伸和热拉伸两种。
冷拉伸是指将金属材料在室温下拉伸,从而得到所需的形状和性能。
热拉伸是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后,拉伸,从而得到所需的形状和性能。
6. 滚压滚压是一种通过将金属材料通过辊轮的滚动,使其改变形状和性能的加工方式。
滚压可以分为冷滚压和热滚压两种。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课后答案

第一章金属液态成形1.①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是指熔融合金充满型腔,获得轮廓清晰、形状完整的优质铸件的能力。
②流动性好,熔融合金充填铸型的能力强,易于获得尺寸准确、外形完整的铸件。
流动性不好,则充型能力差,铸件容易产生冷隔、气孔等缺陷。
③成分不同的合金具有不同的结晶特性,共晶成分合金的流动性最好,纯金属次之,最后是固溶体合金。
④相比于铸钢,铸铁更接近更接近共晶成分,结晶温度区间较小,因而流动性较好。
2.浇铸温度过高会使合金的收缩量增加,吸气增多,氧化严重,反而是铸件容易产生缩孔、缩松、粘砂、夹杂等缺陷。
3.缩孔和缩松的存在会减小铸件的有效承载面积,并会引起应力集中,导致铸件的力学性能下降。
缩孔大而集中,更容易被发现,可以通过一定的工艺将其移出铸件体外,缩松小而分散,在铸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对于一般铸件来说,往往不把它作为一种缺陷来看,只有要求铸件的气密性高的时候才会防止。
4 液态合金充满型腔后,在冷却凝固过程中,若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缩减的体积得不到补足,便会在铸件的最后凝固部位形成一些空洞,大而集中的空洞成为缩孔,小而分散的空洞称为缩松。
浇不足是沙型没有全部充满。
冷隔是铸造后的工件稍受一定力后就出现裂纹或断裂,在断口出现氧化夹杂物,或者没有融合到一起。
出气口目的是在浇铸的过程中使型腔内的气体排出,防止铸件产生气孔,也便于观察浇铸情况。
而冒口是为避免铸件出现缺陷而附加在铸件上方或侧面的补充部分。
逐层凝固过程中其断面上固相和液相由一条界线清楚地分开。
定向凝固中熔融合金沿着与热流相反的方向按照要求的结晶取向进行凝固。
5.定向凝固原则是在铸件可能出现缩孔的厚大部位安放冒口,并同时采用其他工艺措施,使铸件上远离冒口的部位到冒口之间建立一个逐渐递增的温度梯度,从而实现由远离冒口的部位像冒口方向顺序地凝固。
铸件相邻各部位或铸件各处凝固开始及结束的时间相同或相近,甚至是同时完成凝固过程,无先后的差异及明显的方向性,称作同时凝固。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铸造铸造是一种制造零件的方法,它将液态金属填充到型腔中,待其凝固冷却后,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毛坯或零件。
填充铸型的过程称为充型,而液态合金充满型腔,形成轮廓清晰、形状和尺寸符合要求的优质铸件的能力被称为充型能力。
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包括金属液本身的流动能力(合金流动性)、浇注条件(浇注温度、充型压力)以及铸型条件(铸型蓄热能力、铸型温度、铸型中的气体、铸件结构)。
流动性是熔融金属的流动能力,是液态金属固有的属性。
影响合金流动性的因素包括合金种类(与合金的熔点、导热率、合金液的粘度等物理性能有关)、化学成份(纯金属和共晶成分的合金流动性最好)以及杂质和含气量(杂质增加粘度,流动性下降;含气量少,流动性好)。
金属的凝固方式包括逐层凝固方式、体积凝固方式或称“糊状凝固方式”以及中间凝固方式。
收缩是液态合金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体积和尺寸减小的现象。
收缩能使铸件产生缩孔、缩松、裂纹、变形和内应力等缺陷。
合金的收缩可分为三个阶段: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和固态收缩。
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通常以体积收缩率表示,是铸件产生缩孔、缩松缺陷的基本原因。
合金的固态收缩通常用线收缩率来表示,是铸件产生内应力、裂纹和变形等缺陷的主要原因。
影响收缩的因素包括化学成分(碳素钢随含碳量增加,凝固收缩增加,而固态收缩略减)、浇注温度(浇注温度愈高,过热度愈大,合金的液态收缩增加)、铸件结构(铸型中的铸件冷却时,因形状和尺寸不同,各部分的冷却速度不同,结果对铸件收缩产生阻碍)以及铸型和型芯对铸件的收缩也产生机械阻力。
缩孔和缩松是铸件凝固结束后常常在某些部位出现孔洞,按照孔洞的大小和分布可分为缩孔和缩松。
缩孔的形成主要出现在金属在恒温或很窄温度范围内结晶,铸件壁呈逐层凝固方式的条件下。
缩松的形成主要出现在呈糊状凝固方式的合金中或断面较大的铸件壁中,是被树枝状晶体分隔开的液体区难以得到补缩所致。
合金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越大,浇注温度越高,铸件的壁越厚,缩孔的容积就越大。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电子制造
材料成形技术在电子设备的封装和连接中起着重要 作用。
航空航天
艺术雕塑
材料成形技术用于制造航空航天部件和航天器结构。 材料成形技术被艺术家用于创作各种雕塑作品。
材料成形技术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1 高性能材料
随着科技的进步,材料成形技术需要适应高性能材料的特性和要求。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材料成形技术是制造业中最常用的加工技术之一,它涉及到各种成形工艺、 成形材料以及成形工艺流程。
成形技术定义
成形技术是通过施加力或应用热量将原始材料转化为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加工方法。
主要成形技术分类
1 压力成形技术
将材料置于模具中,并施加压力使其变形, 如冲压、铸造等。
2 热成形技术
2 节能环保
开发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成形工艺和材料,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数字化制造
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材料成形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3
成形操作
按照成形工艺要求进行操作,施加力或应用热量使材料变形。
常见的成形材料
金属
如铝、钢等,用于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设备等。
塑料
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广泛用于塑料制品的生产。
陶瓷
如瓷器、陶器等,用于制作装饰品、器皿等。
复合材料
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于制造航空航天部件。
材料成形技术的应用领域
汽车制造
通过加热材料使其变软或熔化,然后形成所 需形状,如热压、热挤压等。
3 凝固成形技术
通过材料凝固过程中的相变来实现成形,如 注射成型、凝胶成型等。
4 仿生如3D打印、 模具复制等。
成形工艺流程
1
工程材料成型与技术基础

工程材料成型与技术基础工程材料成型是指通过一定的工艺方法,将原材料加工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程零部件或构件的过程。
在工程领域中,材料成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工程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而材料成型的技术基础则是支撑整个成型过程的关键,它包括了材料的性质、成型工艺、设备工具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材料成型的基本概念、成型工艺和技术基础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材料成型的基本概念。
材料成型是将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工艺,使其成为符合设计要求的零部件或构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原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以满足产品的使用要求。
常见的材料成型工艺包括铸造、锻造、压力加工、焊接、切削加工等。
这些工艺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加工,以满足产品的形状、尺寸和性能要求。
其次,材料成型的工艺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材料成型过程中,工艺参数的选择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铸造工艺中,铸造温度、压力、冷却速度等参数都会直接影响铸件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在锻造工艺中,锻造温度、变形量、变形速度等参数也会对锻件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工程师需要对不同的材料成型工艺有着深入的了解,以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除了工艺参数的选择和控制,材料成型还需要依靠一系列的设备工具来完成。
比如在铸造工艺中,需要使用熔炼炉、铸型、浇注设备等;在锻造工艺中,需要使用锻造机床、模具等。
这些设备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影响成型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工程师需要对不同的设备工具有着深入的了解,以确保成型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最后,材料成型的技术基础是支撑整个成型过程的关键。
它包括了材料的性质、成型工艺、设备工具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材料的性质,工程师需要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以便选择合适的成型工艺和工艺参数。
对于成型工艺,工程师需要了解不同的成型工艺的原理、特点、优缺点等,以便选择合适的成型工艺。
对于设备工具,工程师需要了解不同设备工具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等,以便正确选择和使用设备工具。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材料成型技术是指利用压力、温度和时间等因素,通过给予物质以一定的形状,以获得具备特定功能和要求的制品的一种技术方法。
材料成型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制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材料成型技术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1.材料成型的分类:材料成型可分为热成型和冷成型两类。
热成型是指在高温下进行的成型过程,包括热压、热拉伸、热挤压等。
冷成型是指在常温下进行的成型过程,包括冷弯、冷挤压、冷拔等。
2.材料成型的原理: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材料施加力和热量,使其发生塑性变形,进而得到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制品。
材料成型的力学过程包括拉伸、挤压、弯曲、剪切等。
热量作用主要是为了降低材料的硬度,提高其变形能力。
3.材料成型工艺:材料成型的工艺包括模具设计、加工设备的选择与调试、成型过程的操作等。
模具是材料成型的关键工具,模具的设计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形状和尺寸的要求。
加工设备的选择与调试要根据材料的成型要求和加工量来确定。
成型过程的操作要严格控制力和热的加工参数,保证制品的质量。
4.材料成型的性能影响因素:材料成型的性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成型工艺的参数、设备的性能等。
材料的性能对成型工艺的选择和制品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成型工艺的参数如温度、压力、速度等也会对成品的性能产生影响。
设备的性能如精度、刚度、压力等也会影响到成型的结果。
5.材料成型的应用:材料成型技术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建筑等。
汽车制造中的车身、发动机零部件等都需要经过冲压成型、挤压成型等工艺。
航空航天中的飞机壳体、涡轮叶片等也需要通过成型工艺进行制作。
电子产品中的外壳、散热器等也需要通过成型技术来获得所需的形状。
建筑领域中的钢结构、混凝土构件等亦需要经过成型工艺来生产。
综上所述,材料成型技术是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材料成型的分类、原理、工艺、性能影响因素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材料成型技术,提高制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材料成型技术是现代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将材料加工成所需形状、结构和性能的过程。
材料成型技术分为传统成型技术和先进成型技术两种。
前者包括热加工、冷加工、焊接等,后者则包括快速成型、激光加工、注塑成型等。
无论是哪种成型技术,都需要掌握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知识才能熟练地操作和完成任务。
1.材料成型技术原理材料成型技术在原理上是通过施加压力,改变材料外观和性质。
采用不同的成型方法和工艺流程,可获得所需的形态和性能。
例如,金属冷加工依靠的是材料的塑性变形,而激光切割则是利用激光的高能量和热量来割断材料。
因此,不同成型技术的原理不同,工艺流程也不同。
2.材料成型技术分类材料成型技术主要可以分为常规材料成型技术和高级材料成型技术两类。
常规材料成型技术包括热加工、冷加工、铸造、焊接、切削等。
这些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可以制造出各种形态的零部件和产品。
高级材料成型技术是在常规成型技术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和工程技术发展起来的成型技术。
例如,金属材料的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LS)、三维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和注塑成型技术等。
这些技术通常被用于制造高性能、高单价、高品质的工业产品。
3.常规材料成型技术热加工热加工技术是利用高温对材料进行塑性变形的加工方式。
通过热处理,可以使金属变得更加容易软化和延展。
热加工适合于制造大量的同样尺寸和形状的零件,例如轴、齿轮等机械元件。
冷加工冷加工技术是不需要高温处理的制造加工方法。
冷加工一般用于金属加工,由于没有热变形,冷加工一般具有更好的精度和表面光洁度。
冷加工应用广泛,例如冷拔、冷轧、冷环等。
铸造铸造是利用熔化的金属,将其注入模具中成型制品的加工方法。
铸造可以生产出各种不同尺寸和形状的零件,应用范围广泛,例如钢铁、铝合金、铜、铜合金等材料。
焊接焊接是将两个物体连接在一起的加工方式。
焊接广泛应用在车辆工业、建筑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例如电弧焊、气体保护焊、激光焊等技术。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液态成型部分1液态成型:将液态金属借助外力充填到型腔中,使其凝固冷却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毛坯或零件的工艺。
2液态向固态转变(凝固)过程中有哪些现象:宏观上体积减小;微观上,原子间距变小,熵值降低,元素偏析,结构有序化由近程有序变为长程有序。
3铸造性能评价:合金的流动性、收缩性、吸气性和偏析等。
4影响合金充型能力的因素:a合金成分(内因):纯金属和共晶合计流动性好。
结晶温度区间小,合金的流动性好。
b浇注条件:浇注温度和充型压力。
c铸型条件:铸型温度和浇注系统。
d铸件结构:结构形状和最小壁厚的要求。
5流动性:纯铁大于铸钢。
铸铁大于铸钢。
共晶大于非共晶。
近共晶大于远共晶。
流动性差导致缺陷有:浇不足,冷隔,夹砂,气孔6合金两相区越宽,凝固方式为体积凝固,易产生缩松、裂纹等缺陷,防止方法为采用同时凝固加冷铁,改善厚大部分组织;两相区越窄(如共晶、纯金属)的合金,流动性越好,固液界面平直,铸造性能越好,凝固方式为逐层凝固,易产生缩孔缺陷,防止方法为:采用顺序凝固方式加冒口7结晶温度范围小的合金,其凝固方式为逐层凝固,其凝固控制原则为顺序凝固。
控制铸件凝固的工艺原则:a顺序凝固原则:在铸件上从远离浇口部分到浇口或冒口之间建立一个递增的温度变化,从而实现由远离冒口的部分向冒口方向顺序的凝固。
b同时凝固原则:采取工艺措施保证铸件上各部分之间没有温差或温差尽量小,使各部分几乎同时凝固。
8收缩分为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固态收缩。
缩孔和缩松形成本质是合金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远大于合金的固态收缩。
合金收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合金的成分、浇注温度、铸件的结构和铸型条件等。
9铸造应力:原理:固态收缩受到阻碍。
危害:变形和裂纹。
分类消除措施:时效处理10热应力使铸件厚壁处或心部受拉应力、薄壁或表层受压应力。
铸件壁厚差越大,合金线收缩率越高,弹性模量越大,热应力越大。
热应力导致变形。
11减少铸造应力的措施:合理选择合金(E和线膨胀小)、减小铸件各部分的温差、提高铸型和型芯的退让性、及时落砂。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二章(绪论+铸造成型):1缩孔、缩松:液态金属在凝固的过程中,由于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因而在铸件最后凝固部位出现大而集中的孔洞,这种孔洞称为缩孔,细小而分散的孔洞称为缩松。
2顺序凝固:指采用各种措施保证铸件结构各部分,从远离冒口部分到冒口之间建立一个逐渐递增的温度梯度,实现由远离冒口的部分最先凝固再向冒口方向顺序凝固的凝固方式。
3同时凝固:由顺序凝固的定义可得。
4偏析:铸件凝固后截面上不同部位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偏析。
5:宏观偏析:其成分不均匀现象表现在较大尺寸范围,也称为区域偏析。
6微观偏析:指微小范围内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
7流动性:液态金属自身的流动能力称为“流动性”。
8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叫充型能力。
9正偏析:当溶质的分配系数K>1的合金进行凝固时,越是后来结晶的固相,溶质的浓度越低,这种成分偏析称之为正偏析。
10逆偏析:当溶质的分配系数K<1的合金进行凝固时,越是后来结晶的固相,溶质的浓度越高,这种成分偏析称之为逆偏析。
11:自由收缩:铸件在铸型中收缩仅受到金属表面与铸型表面的摩擦阻力时,为自由收缩。
12:受阻收缩:如果铸件在铸型中的收缩除了受到金属表面与铸型表面的摩擦阻力,还受到其他阻碍,则为受阻收缩。
13:析出性气孔:溶解于熔融金属中的气体在冷却和凝固的过程中,由于溶解度的下降而从合金中析出,当铸件表面已凝固,气泡来不及排除而保留在铸件中形成的气孔。
14:反应性气孔:浇入铸型的熔融金属与铸型材料、芯撑、冷铁或熔渣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在、铸件中形成的孔洞,称为反应气孔。
15:侵入性气孔:浇注过程中熔融金属和铸型之间的热作用,使型砂和型芯中的挥发物挥发生成,以及型腔中原有的空气,在界面上超过临界值时,气体就会侵入金属液而不上浮逸出而形成的气孔。
三章(固态材料塑性成型)1金属塑性变形:是指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材料产生预期的变形,以获得所需形状、尺寸和力学性能的毛坯或零件的加工方法。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铸造1 铸造通常是将液态金属浇注到与零件的形状、尺寸相适应的铸型型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以获得毛坯或零件的生产方法。
2 铸造的特点(1)较强的适应性(铸件形状、质量、尺寸、材料不受限制)(2)良好的经济性(3)铸件力学性能较差、质量不够稳定(4)铸造生产条件和环境差(铸造生产过程中、混沙、造型、清沙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熔炼浇注温度很高,铸造过程中还有大量的烟雾、刺激性气体产生,工人劳动强度很大)3 铸件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矿山冶金、交通运输工具、石化通用设备、农业机械、建筑机械等领域。
4 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5 影响充型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液态金属的流动性、铸型性质、浇注条件以及铸件结构等6 金属的凝固方式:逐层凝固、体积凝固、中间凝固。
7 铸件在冷却过程中,体积和尺寸缩小的现象叫做收缩,收缩性是铸造合金固有的物理性质。
8 金属从液态冷却到室温,要经历三个相互联系的收缩阶段(1)液态收缩-----从浇注温度冷却至凝固开始温度之间的收缩(2)凝固收缩-----从凝固开始温度冷却至凝固结束温度之间的收缩(3)固体收缩-----从凝固完毕时的温度冷却至室温之间的收缩9 影响铸件收缩的主要因素有:化学成分、浇注温度、铸件结构、铸型条件等。
10 铸造的内应力分为:热应力、相变应力、收缩应力。
(1)热应力是铸件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不同部位由于收缩不均衡而引起的应力(2)相变应力是由于固态相变,各部分体积发生不均衡变化引起的应力(3)收缩应力是由于铸型、型芯等阻碍铸件的收缩产生的应力,收缩应力一般使铸件产生拉伸或剪切应力。
11热裂是在铸件凝固末期高温下形成的裂纹;12冷裂是铸件在低温时形成的裂纹。
13防止冷裂和热裂的主要方法是减小铸造内应力。
14灰口铸铁的性能特点:熔点较低,凝固温度范围小,流动性好,凝固收缩小,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综合机械性能低,抗压强度比抗拉强度高3-4倍。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材料成型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加工方法,将原材料加工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的技术。
它是制造业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成本和生产效率。
材料成型技术包括铸造、锻造、焊接、切削加工、塑性加工等多种加工方法,本文将对这些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铸造是指将金属或非金属熔化后,借助重力或压力,注入模具中,冷却后得到所需形状的工件的一种加工方法。
铸造方法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制造大型、复杂形状的零件,但其工件的力学性能一般较差。
其次,锻造是指将金属加热至一定温度后,放入模具中进行挤压、冲击或冲裁等加工方法,得到所需形状的工件。
锻造工件的晶粒结构致密,力学性能优良,适用于制造高强度、高耐磨的零件。
接下来,焊接是指利用高温将金属或非金属熔化,使两个或多个工件连接在一起的方法。
焊接方法种类繁多,包括电弧焊、气体保护焊、激光焊等。
焊接工艺灵活,适用于各种形状、材质的工件连接,但焊接工件的热影响区较大,容易产生焊接变形和裂纹。
再者,切削加工是指利用刀具对工件进行切削、镗削、铣削等加工方法,得到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
切削加工精度高,表面质量好,适用于制造高精度、复杂形状的零件,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屑多,效率较低。
最后,塑性加工是指利用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通过压力、拉力或弯曲力等加工方法,将金属板材或棒材加工成所需形状的工件。
塑性加工适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各种形状、材质的工件加工,但工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较难控制。
总的来说,不同的材料成型技术各有优势和局限,应根据具体的工件要求和生产条件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
在实际生产中,还可以通过组合应用多种加工方法,充分发挥各种加工方法的优点,实现工件的高效加工和优质制造。
希望本文对材料成型技术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

铸造:将熔融的液体浇注到与零件的形状相适应的铸型型腔中,冷却后获得逐渐的工艺方法。
1、铸造的实质利用了液体的流动形成。
2、铸造的特点A 适应性大(铸件分量、合金种类、零件形状都不受限制);B 成本低C 工序多,质量不稳定,废品率高D 力学性能较同样材料的锻件差。
力学性能差的原因是:铸造毛胚的晶粒粗大,组织疏松, 成份不均匀3、铸造的应用铸造毛胚主要用于受力较小,形状复杂(特别是腔内复杂)或者简单、分量较大的零件毛胚。
1、铸件的凝固(1)铸造合金的结晶结晶过程是由液态到固态晶体的转变过程.它由晶核的形成和长大两部份组成。
通常情况下,铸件的结晶有如下特点:A 以非均质形核为主B 以枝状晶方式生长为主.结晶过程中,晶核数目的多少是影响晶粒度大小的重要因素,因此可通过增加晶核数目来细化晶粒. 晶体生长方式决定了最终的晶体形貌,不同晶体生长方式可得到枝状晶、柱状晶、等轴晶或者混合组织等.(2)铸件的凝固方式逐渐的凝固方式有三种类型:A 逐层凝固B 糊状凝固C 中间凝固2、合金的铸造性能(1)流动性合金的流动性即为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是合金本身的性能。
它反映了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但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除与流动性有关,还与外界条件如铸型性质、浇注条件和铸件结构等因素有关,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生产上改善合金的充型能力可以从一下各方面着手:A 选择挨近共晶成份的趋于逐层凝固的合金,它们的流动性好;B 提高浇注温度,延长金属流动时间;C 提高充填能力D 设置出气冒口,减少型内气体,降低金属液流动时阻力。
(2)收缩性A 缩孔、缩松形成与铸件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的过程中.对于逐层凝固的合金由于固液两相共存区很小甚至没有,液固界面泾渭分明,已凝固区域的收缩就能顺利得到相邻液相的补充,如果最后凝固出的金属得不到液态金属的补充,就会在该处形成一个集中的缩孔。
适当控制凝固顺序,让铸件按远离冒口部份最先凝固,然后朝冒口方向凝固, 最后才是冒口本身的凝固(即顺序凝固方式) ,就把缩孔转移到最后凝固的部位—- 冒口中去,而去除冒口后的铸件则是所要的致密铸件。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材料成形技术是将原材料通过加工和加热等方式进行形状改变的一种工艺技术。
它是现代工业生产中最为基础的一种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设备、建筑等众多领域。
材料成形技术的基础包括材料性质、成形工艺、模具设计和材料成型设备等方面。
首先,了解材料的性质对于材料成形技术至关重要。
不同的材料在成形过程中的行为和特性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材料成形之前,首先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测试,了解其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以及变形性能等方面的特点。
这些性能对于选择适当的成形工艺和加工参数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成形工艺是材料成形技术的关键。
成形工艺是指通过施加力和温度等条件改变材料形状的过程。
常见的成形工艺包括铸造、锻造、轧制、挤压、拉伸、剪切等。
不同的成形工艺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材料和形状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成形工艺。
第三,模具设计是材料成形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模具是将材料成形成所需形状的关键工具。
模具设计需要根据材料性质、成形工艺和产品要求等因素合理设计模具的结构和形状。
同时,模具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对于成形工艺的控制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模具设计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最后,材料成型设备是实施材料成形技术的基础。
不同的材料成形工艺需要相应的设备,如高温炉、锻压机、挤压机、轧机等。
这些设备需要具备相应的功率、控制精度和稳定性,以保证材料能够按照预定的工艺要求进行成形。
总结起来,材料成形技术基础包括材料性质、成形工艺、模具设计和材料成型设备等方面。
了解材料性质、选择适当的成形工艺、合理设计模具和使用符合要求的成型设备是确保材料成形质量的关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成形技术的研究不断推进,使得各种新材料和新工艺得以应用,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知识点含答案

知识点11、凝固成形的方法包括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熔模铸造等。
2、宏观偏析可分为正常偏析,逆偏析和密度偏析等。
3、进行铸件设计时,不仅要保证其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要求,还必须认真考虑铸造工艺和合金铸造性能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4、铸件的缺陷类型包括缩孔、缩松、裂纹、变形等。
5、冲压模具工作零件是指对坯料直接进行加工的零件;定位零件是指用来确定加工中坯料正确位置的零件。
6、挤压按金属的流动方向和凸模的运动方向可分为正挤压、反挤压、复合挤压、径向挤压。
7、手工电弧焊焊条药皮的主要作用有保护作用、冶金作用、提高焊接工艺性能。
8、焊接残余变形总体变形分纵向收缩变形、横向收缩变形、弯曲变形和扭曲变形。
9、氩弧焊按电极可分为钨极氩弧焊和熔化极氩弧焊两种.10、形核时,仅依靠液相内部自发形核的过程,一般需要较大的过冷度才能得以完成;而实际凝固过程中,往往依靠外来质点或容器壁面形核,这就是所谓的非自发形核过程。
11、一般凝固温度间隔大的合金,其铸件往往倾向于糊状凝固,否则倾向于逐层凝固。
12、焊接接头由焊缝和热影响区两部分组成.13、挤压成形按成形温度可分为热挤压、温挤压、冷挤压。
14、材料的体积变化是由应力球张量引起的,材料的塑性变形是由应力偏张量引起的。
15、焊接内应力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热应力、相变应力和机械阻碍应力。
16液态金属凝固方式一般由合金固液相线温度间隔和凝固件断面温度梯度两个因素决定。
17、晶体生长方式决定于固一液界面结构。
一般粗糙界面对应于连续长大;光滑界面对应于侧面长大。
18.设计铸造模样时,要考虑加工余量,收缩余量,起模斜度和铸造圆角等四个方面.19.焊条的选用原则是,结构钢按等强度原则选择,不锈钢和耐热钢按同成分原则选择.20.合金的凝固温度范围越宽的合金,其铸造性能越差 ,越容易形成缩松缺陷.21.合金在凝固过程中的收缩可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固态收缩 .22.冲压的基本工序有冲裁,弯曲,拉深,成形等.23.常见焊接缺陷主要有焊接裂纹,未焊透,气孔,夹渣,咬边等.24.焊缝的主要接头形式有对接接头,角接接头, T形接头,搭接接头等四种.25.锻造加热时的常见缺陷有过热,过烧,脱碳,氧化开裂等.26.铸造时设置冒口的作用是补缩、排气、集渣 ,设置冷铁的作用是加大铸件某一部分的冷却速度,调节铸件的凝固顺序 .27.金属坯料经热变形后会形成再结晶组织,且变形程度愈大,这种组织愈粗大 ,它使金属的机械性能能带来力学性能下降.28.按焊条药皮的类型,电焊条可分为酸性焊条和碱性焊条两大类.知识点21、为什么说非自发形核比自发形核容易?(所需的临界形核功小,因而对能量起伏的要求小;非自发形核借助外来杂质或衬底,有利于形核)2、逐层凝固与糊状凝固之间有何区别?(其凝固的温度范围不同,逐层凝固的温度范围窄,而糊状凝固的温度相对较宽,其凝固后所得组织也不同)3、焊接热过程的特点是什么?(体积小,冷却速度大;过热温度高;对流强烈;动态下凝固)4、多道焊为什么可以提高焊缝金属的塑性?(后一道焊接对前一道有预热作用)5、米泽斯屈服准则与屈雷斯加屈服准则有何差别?在什么状态下两个屈服准则相同?*(轴对称状态)什么状态下差别最大?(平面状态)6、铸铁合金中石墨形态共有几种?一般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石墨形态?7、板料成型模具一般有哪几部分组成(凹凸模)?每部分各起到什么作用?8、锤上模锻(上模具固定在垂头上,下模具固定在衡垫,通过上模的运动直接对坯料施加力来获得所需形状尺寸)与压力机(锻造力是压力,变形程度低,可以锻造低塑性材料;锻造时行程不变,每个变形工步在一次行程中完成,便于机械化、自动化;滑块精度高,起模斜度,加工余量锻造公差小;振动和噪声小,改善了劳动条件)模锻变形特点有何不同?9、手工电弧焊的原理(利用电能在焊条与工件间产生的电弧热将焊条和工件熔化而焊接。
(完整版)工程材料及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1-1 材料原子(或分子)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 当正电性金属原子与负电性非金属
原子形成化合物时,通过外层电子的重 新分布和正、负离子间的静电作用而相 互结合,故称这种结合键为离子键。
离子晶体硬度高,强度大,脆性大。 如氯化钠,陶瓷。
18
2、共价键 当两个相同的原子或性质相差不大的
原子相互接近时,它们的原子间不会有电 子转移。此时原子间借共用电子对所产生 的力而结合,这种结合方式称为共价键。
14
3.陶瓷材料 ① 普通陶瓷—主要为硅、铝氧化物的硅酸盐材料. ② 特种陶瓷—高熔点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
等烧结材料。 ③ 金属陶瓷—用生产陶瓷的工艺来制取的金属与
碳化物或其它化合物的粉末制品。 4.复合材料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 ①按基体相种类分:聚合物基、金属基、 陶瓷基、 石墨基等。 ②按用途分:结构、功能、智能复合材料。
15
本部分重点
1)工程材料的概念
– 制造工程结构和机器零件使用的材料
2)工程材料的分类
• 金属材料
钢铁材料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 有机高分子材料
塑料 橡胶等
• 陶瓷材料 • 复合材料
16
第一章 工程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1-1 材料原子(或分子)的相互作用
当大量原子(或分子)处于聚集状态时, 它们之间以键合方式相互作用。由于组成 不同物质的原子结构各不相同,原子间的 结合键性质和状态存在很大区别。
8
绪论
一、材料的发展史
材料(metals) 是人类用来制作各种产品的物质,是 先于人类存在的,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 反映人类社会文明的水平。
1 . 石器时代 :古猿到原始人的漫长进化过程。原料: 燧石和石英石。 2. 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用火烧制陶器。 3. 青铜器时代:夏(公元前2140年始)以前就开始了 4. 铁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开始 大量使用铁器
合工大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复习知识点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第二章铸造一、铸造的定义、优点、缺点:铸造指熔融金属、制造铸型并将熔融金属浇入铸型凝固后,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金属零件或毛坯的成型方法。
优点:铸造的工艺适应性强,铸件的结构形状和尺寸几乎不受限制;工业上常用的合金几乎都能铸造;铸造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设备投资少;铸造适于制造形状复杂、特别是内腔形状复杂的零件或毛坯,尤其是要求承压、抗振或耐磨的零件。
缺点:铸件的质量取决于成形工艺、铸型材料、合金的熔炼与浇注等诸多因素,易出现浇不到、缩孔、气孔、裂纹等缺陷,且往往组织疏松,晶粒粗大。
二、充型能力的定义、影响它的三个因素:金属液的充型能力指金属液充满铸型型腔,获得轮廓清晰、形状准确的铸件的能力。
影响因素:①金属的流动性;②铸型条件;③浇注条件。
三、影响流动性的因素;纯金属和共晶成分合金呈逐层凝固流动性最好;影响充型能力的铸型的三个条件;浇注温度和压力对充型能力是如何影响的:影响流动性的因素:①合金成分:纯金属和共晶成分的合金,结晶过程呈逐层凝固方式,流动性好;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呈中间凝固方式,流动性较差;凝固温度范围过大,铸件断面呈糊状凝固方式,流动性最差。
结晶温度范围越窄,合金流动性越好。
②合金的质量热容、密度和热导率:合金质量热容和密度越大、热导率越小,流动性越好。
影响充型能力的铸型的三个条件:①铸型的蓄热系数:铸型从其中金属液吸收并储存热量的能力。
蓄热系数越大,金属液保持液态时间短,充型能力越低。
(在型腔喷涂涂料,减小蓄热系数)②铸型温度:铸型温度越高,有利于提高充型能力。
③铸型中的气体:铸型的发气量过大且排气能力不足,就会使型腔中气压增大,阻碍充型。
浇注温度和压力对充型能力的影响:①浇注温度:提高浇注温度,延长保持液态的时间,从而提高流动性。
温度不能过高,否则金属液吸气增多,氧化严重,增大了缩孔、气孔、粘砂等缺陷倾向。
②充型压力(流动方向上的压力):充型压力越大,流动性越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造工艺图绘制
零件的铸造工艺图的制定及铸件图举例(一) 首先应综合考虑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确定,1 加工余量、2 起模 斜度,3 砂芯的部位,要画出砂芯的位置、形状和芯头。
上 下
收缩率 1%
Φ150 Φ70
全部 M15×4均布
Φ50 Φ100
110
第五章 铸件结构设计
第一节 铸件设计的内容
铸件结构设计指的是铸件结构应符合铸造生产要求,满足 铸造性能和铸造工艺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2009总结
第一章 铸造成形工艺理论基础
第二节 合金的铸造性能 一、合金的充型能力
影响合金充型能力的主要因素?
1、合金的流动性
二、合金的收缩性
合金收缩会造成哪些铸造缺陷?
1. 合金的收缩概念
3. 铸件中的缩孔与缩松
⑵缩孔和缩松的防止
4. 铸造内应力及铸件的变形和裂纹
⑴内应力的形成
体积不变的假设假设+最小阻力定律 拔长时的锻造比为: Y拔=S0/S, 镦粗时的锻造比为: Y镦=H0/H.
第四节 影响塑性变形的因素 金属的锻造性能 — 衡量材料在经受压力加工时获得优质零
件难易程度的一个工艺性能。 衡量可锻性常用的指标。
第七章 锻压成形工艺
第一节 自由锻 二、自由锻工序 基本工序(轴类、盘类) 五、零件的自由锻结构工艺性
于上、下两个砂箱,造型简便
对称性铸件,如套、管、
阀类零件单件、小批生产
挖砂造型
模样为整体,但分型面不是平面, 分型面不是平面的铸件的 造型时手工挖去阻碍取模的型砂, 单件、小批生产
生产率低,技术水平高
三箱造型 活块造型
铸件两端截面尺寸比中间大,必须 主要用于手工造型,具有
有两个分型面
两个分型面的铸件的单件、
减小和消除铸造应力的途径
P15 .(2)、(4)、(6)
第二章 常用铸造合金及其熔炼
第二节 工业中常用的铸造合金及其熔炼 一、铸铁及其熔炼
1、铸铁的分类
根据铸铁中石墨形态的不同,灰口铸铁又可分 为哪几类?
影响石墨化程度的主要因素?
1.普通灰铸铁 :简称灰铸铁,其石墨呈片状。
2.可锻铸铁: 其石墨呈团絮状。如图b所示。 3.球墨铸铁: 其石墨呈球状。如图c所示。 4.蠕墨铸铁 : 其石墨呈蠕虫状。如图d所示。
a
b
c
d
第三章 金属的铸造形成工艺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整模造型
掌握各种造型方法的原理、分三特模箱点造造与型型 用途;
能根据零件的结手构工形造状型、大挖小砂与造型生产类型正确选
择铸造方法
活块造型 刮板造型等
第一节 重力作用下的铸造成形压实式造型
一、砂型铸造
震机压实式造型
微震压实式造型
机器造型 高压式造型
铸件结构应尽可能使制模、造型、造芯、合箱和清理过程
简化,并为实现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铸件结构设计的要考虑
如下问题:
铸件外形的设计
铸件内腔设计
铸件壁厚的设计
铸件壁(肋)间的的连接设计
第一节 铸件设计 的内容
一、铸件外形的设计
1 .避免外部侧凹、凸起; 2 .分型面应尽量为平直面; 3 .凸台、筋条的设计应便于起模。
下
中
中
下
上
上
二、铸件内腔的设计
1 .应尽量减少型芯的数量,避免不必要的型芯。 2 .便于型芯的固定、排气和清理。
芯撑
三、铸件壁厚的设计
1 .合理设计铸件壁厚 2 .铸件壁厚应均匀、避免厚大截面
第六章 金属塑性成形的工艺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金属塑性成形的基本工艺 第三节 塑性变形理论及其假设 一、最小阻力定律 二、塑性变形前后体积不变的假设 成形时金属流动模型——
不限
表面质量 差
高
较高
最高
较高
较高
生产批量 不限 成批、大 大批大 大批大量 成批、 成批、大
量
量
大量
量
生产率 低、中 低、中 中、高 最高
中
中、高
应用
床身,机 刀具叶片 铝活塞
架箱体带 自行车零 水暖
轮
件
化油器仪 表喇叭
缸体缸 盖壳体 螺旋桨
铁管环套 辊轴承
第4章 铸造工艺设计
第一节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一、 浇注位置及分形面的选择 第二节 铸造工艺参数的确定 第四节铸造工艺方案及工艺图示例
自由锻件横截面若有急剧变化或 形状较复杂时,应设计成有几个 简单件构成的组合体,再焊接 或机械连接方法连接。
第二节 锻模模膛及其功用
锤上模锻用的锻模模膛根据功用的不同,可分为:
模膛
模锻模膛 制坯模膛
终锻模膛 预锻模膛
拔长模膛 滚压模膛 弯曲模膛 切断模膛
一、模锻模膛 2. 终锻模膛
飞边槽、冲孔连皮
空气冲击式造型
射压式造型
抛砂式造型
铸件形体组合-造型方法选定
表2-2 常用手工造型方法的特点及应用
造型方法
主要特点
适用范围
整模造型 整体模,平面分型面,型腔在一个 最大截面位于一端并为平
砂箱内;造型简单,铸件精度表面 面的简单铸件的单件、小
质量较好
批生产
分模造型
模样沿最大截面分为两半,型腔位 最大截面在中部,一般为
二、制坯模膛 制坯模膛种类及作用
第八章 板料的冲压工艺
第一节 分离工序 一、 落料及冲孔 第二节 成形工序 一、 拉深 2. 拉深中常见的废品及防止措施 (1) 拉裂 拉伸系数 防止拉裂的措施。 第四节 冲压工艺的制定过程 二、 拟订冲压工艺方案
第十章 熔焊工艺
第一节 熔焊原理及过程 二、熔化焊的三要素 第三节 焊接变形与焊接应力 三、减少和防止焊接应力与变形的措施 第六节 熔焊方法及工艺 一、手弧焊 2. 手弧焊的工艺 (1)直流手弧焊
小批生产
对铸件上妨碍起模的小部分做成活 用于妨碍起模部分的铸件 动部分。起模时先取出主体部分, 的单件、小批生产 再取出活动部分
➢特种铸造 三、金属型铸造 金属型铸造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四、熔模铸造(失蜡铸造) 熔模铸造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五、气化模铸造 气化模铸造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第二节 外力作用下的铸造成形
一、 离心铸造 离心铸造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二、 压力铸造 压力铸造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铸造方法的选择
砂型铸造 熔模铸造 金属型 压力铸造 铸造
低压铸 造
离心铸造
适用金属 任意 铸钢为主 有色合 铝、锌合 有色合 铸铁、铜 金为主 金等 金为主 合金
铸件大小 任意
<25Kg 中小为 主
<10Kg
中小为 主
五、零件的自由锻结构工艺性
锻造具有锥体或斜面结构的锻件,需制造专用工具,锻件成形 也比较困难
避免锥体和斜面结构
圆柱面与圆柱面相交,锻件成形十分困难。 平面相交,消除了空间曲线,使锻造成形容易
几何体间的交接处 不应形成空间曲线
零件的自由锻结构工艺性
自由锻件上不应设计出加强筋、 凸台、工字形截面或空间曲线形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