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地震相分析
地震地层学之地震相分析
四、 杂乱反射结构
1、结构特征 为不连续,不整一的反射,一种无次序排列的 反射面。
2、地质解释—— 两种成因: 1)是在一变化不定、相对高能环境下沉积的地层。 2)原来低能环境形成连续的地层,后遭受变形后破 坏了连续性。
杂乱结构
杂乱结构
1、 海进环境 2 、海退环境 3、 河道
(2)地质解释 浅水环境的
前积作用形成
叠瓦前积
叠瓦前积
5、乱岗状斜交反射结构
(1) 结构特征 由不规则的,不连续的,亚平行的反射段组成,
表现为杂乱无章的乱岗状模式。 反射终止无规律,侧向上常常递变为较大的更明
确的斜交前积,并且向上递变为平行反射。
(2)沉积解释
第一节 地震相的概念
二、地震相的定义
地震相是一个可以在区域上圈定的、由地震 反射层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反射结构、外形、 振幅、连续性、频率和层速度等要素与邻近 相单元不同。
三、地震相参数
共有 6 大地震相参数
1、反射结构
揭示地下总的层理模式。根据反射结构可以解释沉 积过程、沉积现象和古地形。 另外,流体接触面(如 平点)也可通过反射结构 识别出来。
地震地层学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的目的: 是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沉积环境背景 和沉积相类型及分布。
第一节 地震相的概念
一、相和沉积相的概念 1、相的定义
相是一种具有特定特征的岩石体。
2、沉积相的概念
在理想情况下,沉积相是在一定的沉积条件 下形成的一种有特色的岩石,这种沉积条件 反映一种特定的沉积作用或沉积环境。
2)沉积物迅速地充填了盆地,并且后来的沉积 水流路过或者冲刷上部的沉积表面。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入门在石油、煤炭等地下沉积矿产的勘探开发中,沉积相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目的层深埋于地下,因此所采用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与露头区的沉积相研究相比有很大不同。
在地下相分析中只有通过岩石资料才能够观察到目的的沉积相标志,而钻井取心一般都不是连续进行的,并且一口探井的全井取心率往往只有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这给沉积相研究造成很大困难。
利用电测井资料进行测井相分析虽可对全井做出连续的沉积相解释,但其多解性较强,因此除上述两种资料外,还迫切需要从其它资料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以提高沉积相解释的准确性。
更重要的是,即使单井相分析的资料足够充分,但采用传统研究方法所得到的毕竟只是一部分信息,而如地层叠置模式、沉积体外形等重要信息并没有利用。
进一步看,即使解释完全正确,但毕竟只是“一孔之见”。
要想进一步掌握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就必须有大量的足够密集的钻孔,而这在勘探阶段恰恰难以满足。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仅用少量钻孔就能较好地掌握沉积相平面变化特征的新手段、新方法。
地震相分析正是为满足上述迫切需要而产生的。
地震相就是在地震反射时间剖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反射波的面貌。
地震相分析则是根据地震相特征进行沉积相的解释推断。
在石油勘探及某些煤田、盐矿勘探中,地震勘探资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资料。
这些资料一般在勘探初期就可获得,且一般都能覆盖整个盆地,其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地层、构造和沉积相信息,因此是地下地质分析中极为宝贵的基础资料。
地震相分析作为地震地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于1977年左右,并在世界上迅速传播。
十几年来它在广泛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已成为地下相分析不可缺少的锐利武器。
地震相必须在一定的地震单元内部进行。
最重要的地震地层单元是层序,它被定义为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部和底部以不整合面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一套地层,主要根据地震剖面上的上超,削蚀及退覆型顶超来划分。
在层序内部可进一步细分为体系域(或准层序组),体系域以重大海侵面为界,这一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很强的连续反射同相轴,并在界面上下伴生有下超、视消截和前积型顶超等现象。
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1课时地质灾害及其防避讲义鲁教版必修1(2021-2022学年)
第十一课时地质灾害及其防避(原教材选修5第二单元第一节、第四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重点)2。
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避措施。
(重难点)一、地震灾害1.概念(1)震源:引起地震的能量释放的源头。
(2)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
(3)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
(4)震中距:震中到周围地面上某一点的距离。
(5)等震线: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成的曲线。
2.衡量指标(1)震级①含义: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②特点: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
(2)烈度①含义: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3.地震类型(1)按震源深度划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2)按成因机制划分为:构造地震、陷落地震和人工诱发地震。
(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4.发生机制错误!―→错误!―→错误!―→错误!ﻬ5.主要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6.分布(1)世界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中国①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灾情严重。
②频发地区:台湾以及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上.7.防避措施(1)社会层面:①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地震预报科技攻关、防震避灾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智查。
②做好地震应急方案制定及组织实施等.③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防震避震意识及能力.(2)个人层面:①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风险等级、居住房屋的结构和防震性能.②地震发生时,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环境,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及科学自救措施.③地震后要注意预防和避免次生灾害的影响.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1.概念(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地震相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s32层序地震相证据图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s31层序地震相图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s31层序地震相证据图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s1+2层序地震相图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s1+2层序地震相证据图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d3层序地震相图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d3层序地震相证据图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d2层序地震相图
港海2-1井以西地区的地震剖面显示,自沙三段至东三段 都发育明显的大规模的丘状反射地震相,说明白东地区的 浊积扇体一直比较发育。结合砂体展布和地震相的内部反 射结构看,本区砂体应是北部地区扇三角洲前缘的砂体滑 塌形成的。
典型地震相特征
112线
楔形反 射地震 相
微弱的前积 反射特征
涧南断层南侧分别在沙三段和东三段地层中发育一系列楔 形反射地震相,说明此时本区发育受断层控制的砂体。根 据楔形体的内部反射结构可以判定,砂体有北部物源区供 源。
地震相参数与地质解释(据Sangree等,1977修改)
地震相参数 内部反射结构
地质解释 总的岩层模式、物源方向、沉积过程、侵蚀作用、古 地理及流体界面 总的沉积过程、物源方向、地质背景 地层的连续性、沉积过程 地层岩性、地层厚度、地层结构、流体成分 地层厚度、流体成分 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
外部形态 反射连续性 反射振幅 反射频率 层速度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是地震地层学的核心,地震相是由特定的地震 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空间的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的沉 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外部形态、内 部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波形和层速度等参数用于区 分不同的地震相,其中最准确的参数是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其次是振幅和连续性。频率的可靠性较差。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第11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54_NoRestriction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斜交前积
④斜交型前积(平行斜交前积)
前积层
特征: 缺乏顶积层;前积层具有明显的顶超终止现象; 缺失底 积层;前积层以较高角度下超于底界;
沉积条件:盆地缓慢或者没有发生沉降,海平面静止不动。 相对高的沉积物供应速率。代表一种相对高能的环境。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②下超型前积
特征: 上段:水平或倾角很小,与地震相单元的上界面呈顶超-整 一关系。 中段:一般比较厚,倾角较陡。 缺失底积层;前积层以 较高角度下超于底界; 沉积条件: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沉积物较粗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③顶超型前积(切线斜交前积) 前积层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2)前积构型的三个基本单元及其成因意义
前积层 顶积层
底积层
中 标准的前积构型具有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地震相:指有一定分布范围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由地震参数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的反射波组所构成。
地震相代表了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一定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地震相的概念主要有三层含义:1、地震相指在区域内能够圈定、有一定规模可以作图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
2、地震相单元的主要地震参数包括单元内部反射结构、单元外部几何形态(几何外形)、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反射连续性、地层速度地震参数是识别和划分地震相单元的标志。
正如识别和描述沉积相需用沉积物的颜色、粒度、结构、构造(如层理)等参数一样,识别和描述地震相也要有一定的参数。
地震相分析就是描述地震反射参数的特征和变化,并对其进行地质解释。
每个地震参数都提供了相当多的地下地质信息。
也可以说,地震相划分的依据就是地震反射参数特征的变化。
因此,地震参数很重要,下面还要详细讲述。
3、说明了地震相的地质含义。
归根结底,地震相就是沉积相的地震反射响应。
但由于地震反射波分辨能力的限制,地震相又不是沉积相细微的表现,而是沉积相宏观特征的响应。
地震相的目的及优点目的: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我们可以根据地震层序内地震相的平面分布特征编制地震相平面图,进而转换成的沉积相平面图,帮助分析层序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重塑盆地的沉积史和构造史,预测盆地中生油岩相和储集岩相的分布;并在地震资料和地震相的解释过程中,可预测地层、岩性等有利圈闭。
地震相平面图→沉积相平面图优点:地震相分析是沉积盆地分析的一种新手段,特别是在盆地勘探早期、钻井有限的情况下尤为适用。
单井相分析是一孔之见,虽然精度高、可靠性强,但横向上不可能外推很远,尤其对于相变较快的陆相盆地。
在盆地勘探早期、井少的情况下,单用井资料恢复整个盆地的沉积相难度很大,地震相分析则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点。
因为现代勘探,地震先行,地震资料往往很丰富,通过地震相分析制作地震相平面图,再结合钻井的岩心相、测井相标定对应的地震相,将地震相转换成沉积相,能对盆地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便指导勘探。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11课——地震相分析
(3)地震相编图中要注意的问题
2)不同采集、处理条件资料的应用问题
当采集、处理条件不同时,地震相特征会有很大不同,尤其
表现在对地震反射结构的影响上。而地震反射构型和地震相单元
外形因为是几何地震学信息,故对采集、处理条件不太敏感。 解决办法: ①尽可能使用采集、处理条件相同的资料。 ②只利用其地震反射构型和地震相单元外形等几何地震学信
息。
(3)地震相编图中要注意的问题
3) 前积构型的表示方法 前积构型是所有地震反射构型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构造, 它可以反映沉积体的性质、古水流方向及沉积---沉降之间的补 偿状况。因此在编制地震相平面图时,应当尽可能对前积构型
的类型加以细致划分,并且将各剖面上前积构型的推进方向投
影到平面图上。 当前积构型表现为多期推进的特点时,应尽可能将各推 进期划分开,并在图上加以注明。在有条件情况下,应计算储 前积层的视倾角并标注在平面图上。
弱振幅断续 反射区
中振幅亚平 行反射
高振幅平行 连续反射
杂乱前积 反射
杂乱无序 反射
4.3.2 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
(1)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地震相是沉积相某些特殊物质表现的物理响应 沉积相是一定沉积环境的产物,而岩相、生物相、化学相是 沉积相的不同物质表现。
测井相本质上是岩相的一种物理响应。
地震相与测井相有某种相似之处,它也是对沉积相的某种 物质表现的物理响应。但这种物质表现是某种在传统的沉积相研 究中基本上没有加以利用和考虑的新的物质表现——这就是沉积 体的外形、岩层的叠置模式以及岩性差异的组合方式(它们分别与 地震相单元的外形、地震反射构型和地震反射结构相对应)。
4.3.2 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
体系域)内部,根据地震相标志划分出不同的
地震相分析解读
(1)振幅(Amplitude)
振幅是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位移量,它反映相应地震 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对于同一入射波,界面的反射系数 越大则所产生的反射波振幅越强。反射系数的大小由界面 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所决定。波阻抗差越大则反射系数就 越大。一般泥岩的波阻抗较低,砂岩的波阻抗中等,碳酸 盐岩的波阻抗较高。因此,振幅的大小最终可归结为界面 上下岩性差别的大小。
表 3 —9 反射结构 振幅 频率 连续性
地震反射结构分类 模式图解 实例
杂乱
高
——
不连续
无
极低
可高可低
中连续
三高
高
高
高
向上增强
向上增强
可高可低
可好 可差
(2)无反射结构(极低振幅结构)
基本特征:振幅极低,几乎看不出同相轴的存在。 意味着岩性均一,无反射界面。代表能量相对稳定的沉 积环境。可能是巨厚的砂岩、泥岩、灰岩或是生物扰动改 造后的似均匀沉积层。深湖相泥岩、滨海相砂岩、陆棚相 灰岩以及泥质沉积很贫乏的辫状河砂岩中都可发育这种反 射结构。它们的岩性差别很大,但其内部相对较为均一。
然它对沉积相解释有重要意义。
(二)相标志的主要特征 1、地震反射结构
在三种地震相标志中,以地震反射结构的类型为最多、
最基本。常见的典型地震反射结构有以下四种:
(1)杂乱反射结构(高振幅低连续性结构)
基本特征:振幅强,不连续,波形杂乱无章,无规律( 表3-9)。
振幅强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不连续则意味着 岩性或岩层厚度横向变化快,从而反射系数横向上变化很 大。这种反射结构代表水动力条件动荡不定,且能量相对 较高环境下形成的产物,也可能是原生连续地层遭受后期 改造变形后的结果。往往发育于冲积扇、浊积扇、海底扇 等扇体中,或者由于重力滑动或构造变动而发生强烈变形 了的地层。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第二节地震相分析地震相是由地震反射参数(振幅、频率、相位、同相轴以及反射结构等)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从研究层次上来看,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体系域的次一级单元,一个层序可以包含若干种地震相,这些地震相往往是特定沉积相的地震响应,因此对地震相的理解是应用地震相推断和划分沉积相的基础。
地震相的分析和识别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肉眼来观测地震反射特征,并与所建立的标准地震相特征进行比较,判别属于何种地震相,俗称“相面法”。
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局部的地震资料解释和分析中,解释和识别精度较低。
第二种方法是应用地震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取出能够反映沉积相变化的属性参数,依据地震属性参数的空间变化划分地震相,这种方法被称为定量地震相分析方法。
由于该方法能够对整个地震数据的属性参数进行精确分析和计算,因此是一种高效、先进的分析方法。
在本节主要介绍第一种地震相识别方法,定量地震相识别方法在地震属性分析一节中介绍。
一、地震相划分参数及地质意义(一)地震相分析参数地震相分析就是利用地震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层速度和外部几何形态等参数解释和分析不同参数组合所反映的地质意义,从而推断可能的沉积相。
这些地震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表11-1所示。
表11-1 地震相参数及其地质意义(二)内部反射结构反射结构是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的横向变化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关系。
根据内部反射结构的形态可以分为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发散反射结构,前积反射结构,乱岗状反射结构,杂乱状反射结构和无反射。
1.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反射层由一组平行和亚平行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构成,地震相以中强振幅、中高连续性、近平行反射结构为特征,它往往出现在席状、披盖及充填型单元中。
平行与亚平行反射代表均匀沉降的陆架三角洲台地或稳定的盆地平原背景上的匀速沉积作用(图11-7a, 7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
以同相轴彼此平行或微有起伏为特点。它是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大体相等的均匀 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在陆棚、深海盆地、深湖或浅湖、沼泽等许多相带中都可 发育,因此多解性很强,但反映了在稳定条件下的均匀沉积这一点是相当明确 的。此反射构型中的连续性一般都比较好。振幅和频率则可以因情况不同而异。
关于地震反射结构与地震反射结构的术语
• 在国内一些地震地层学教材中将含义为同相轴 的排列方式特征的“Seismic configuration” 一词译为“地震反射结构”,这与人们在沉积 岩石学中对“结构”( texture)概念的理解 是不吻合的。故根据configuration的一般含义 (构型),采用地震反射构型的术语。
叠瓦状前积反射、下切谷
6)杂乱前积构型
在前面介绍的各种前积构型类 型中,如果同相轴不平整呈起伏 状,并且连续性较差,则可称之为 杂乱前积构型。它的地质意义与其 对应的前积构型类型相似,区别在 于其岩性界面横向上不稳定,变化 大,这可能是高能条件下沉积所造 成的。如冲积扇等常具此种前积构 型;也可能是由于重力滑动或构造 变动使岩层发生强烈变形,如盆底 扇、陆坡扇等可具此种构造。应注 意不要把杂乱前积构型的概念与杂 乱反射结构的概念相混淆。前者强 调的是同相轴之间的排列方式,是 几何地震学信息。而后者强调的是 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具有杂 乱前积构型的沉积体一般都具有杂 乱反射结构。然而具杂乱反射结构 的岩层如果不具进积的条件,就不 会具有杂乱前积构型。
差异小
差异大
• 视周期(视频率):反映了反射界面之间间距的大 小。间距越大,则它们各自产生的反射波之间的时间 差越大,即相当于视周期越大。反之间距越小则视周 期越小。当界面间距小于入射地震波的1/4主波长 时,两个界面形成的反射波将相互叠加成为一个复合 波,从而无法将两个界面区分开,这就是地震波的垂 向分辨率。由于视频率的影响因素很多,干扰因素的 影响往往比地质因素更强,因此除了其地质意义特别 重要的少数场合,一般可不考虑视频率的特点。
4.2
• 4.2.1 • 4.2.2 • 4.2.3 • 4.2.4
地震相参数
基本概念 地震反射结构 地震反射构型 地震反射外形
•4.2.1
基本概念
• (1)常规地震剖面信息
– 几何地震学信息 – 物理地震学信息
• (2)地震参数信息
– 波阻抗、速度 – 属性
• (3)地震剖面相分析的基本信息
– 地震反射结构 – 地震反射构型 – 地震反射外形
(3)发散反射构型
其特征为同相轴之间的间距朝着一方逐渐减小,其中一些同 相轴逐渐消失,从而使同相轴的个数也朝一方减少,与之对应的 地层单元的厚度也相应减薄。但这种地层厚度减薄并不是由于在 地层单元顶、底界发生削蚀或上超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各同相轴 的间距向一方减小而造成。当两根同相轴的间距减小到地震垂向 分辨率的极限时就合并成为一根,从而使同相轴的数量减少。
振
幅:强、中、弱
频
率:高、中、低
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 和连续性的分级
连续性:好、中、差
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的地质意义
• 视振幅:反映相应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进而反映界 面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的大小。波阻抗与岩性有着密 切的关系,因此视振幅的大小最终可归结为界面上下 岩性差别的大小。
层理构造反映是水流体制和物质组分粒度 特征的变化,而地震反射构型则是厚度大致与 准层序(以海洋洪水面为界的地层单元)或成因 层(以沉积环境突变面为界的地层单元)相当于 岩层的叠加模式的直接表现,反映的是宏观沉 积作用的性质和沉积补偿状况等。它们都在沉 积相解释推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反射构型受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过程 的影响较小,且一般都具有显著的沉积相意 义,因此在地震相分析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杂乱反射结构与无反射结构的区分
(3)三高反射结构(高振幅、高频、高连续性结构)
其特征是振幅、频率、连续性都很高。振幅高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 大。频率高意味着层厚较薄且频繁交替,连续性高则意味着岩性和岩层厚度横 向上很稳定,它是浊积砂发育的深海相、深湖相、或者薄煤层稳定发育的浅湖 沼泽相的典型特征。
地震相参数
基本概念 地震反射结构 地震反射构型 地震反射外形
4.2.3
地震反射构型 (Seismic configuration) 在沉积类似,地震 反射构型是指地震剖面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即 同相轴)的空间排列方式。 地震反射构型在形态上与层理构造十分 相似,例如平行反射构型类似于水平层理; 前积反射构型类似于交错层理等,从而在某 种意义上可将其看做是“超巨型”的层理。但 它们在成因机制上有着本质区别。
深湖相泥岩(三高反射结构)
扇体杂乱反射
(4)向上增强反射结构
增强 弱(岩性均一)
其基本特征是振幅在下部较弱,而向上显著增强。这表明在下部 岩性较均一,而向上岩性差别增大。通常在反旋回的沉积相组合 中,如三角洲、海退期陆棚沉积等容易形成这种反射结构。
4.2
• 4.2.1 • 4.2.2 • 4.2.3 • 4.2.4
• 此外在国内外的地震地层学文献中对地震反射构型 的术语使用的不很严格,把完全是根据同相轴的物 理地震学特征所定义的一些地震相特征也称为某某 反射构型,如无反射构型等,这与它所下的定义自 相矛盾。对此根据其内在含义称其为地震反射结构 ( Seismic texture )。这样就形成两个术语, 根据“结构”与“构型”的一般定义,将同相轴的 物理地震学特征称为地震反射结构,而将同相轴的 排列方式称为地震反射构型。
•
• • •
1)S型前积构型 2)顶超型前积构型 3)下超型前积构型 4)斜交型前积
•
• • •
5)叠瓦型前积构型 6)杂乱前积构型 7)复合前积构型 8)双向前积构型
几种典型的前积构型
•斜交型前积
前积 退积
叠瓦型前积构型
1)S型前积构型
顶积层 前积层 底积层
是标准的前积构型,具有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顶积层发育表明当时该 地区的水平面处于相对上升状态,可容空间增大,从而陆源物质得以向上垂向加 积。底积层发育表明在沉积体的前方也沉积了大量物质,而根据沉积分异原理, 较粗的碎屑物质应在顶积层及前积层的部位上卸载,在与底积层对应的地区则主 要为细粒沉积物,因此可以把底积层发育看作陆源物质粒度较细、泥质沉积特别 丰富的表现。通常在大陆坡和泥质丰富的三角洲中容易发育这种反射构造。
前积反射结构 (2)波状反射构型
其特征为各同相轴之间在总体趋势上是相互平行的,但细看都 有一定程度的波状起伏。它是不均匀垂向加积作用产物,同一地层 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通常在冲积平 原、滨浅海(湖)以及总的沉积速率相对比较缓慢的扇体等相带中容 易产生这种构型。
反射波同相轴 表现为波状起伏的特点。振幅和 频率可以变化较大。
• 地震相分析的意义:①钻前预测;②井震结合的综合分析,地 震相有其独到的信息和长处。 • 地震相研究的最佳地层单元:
– 地震相和亚相——体系域 – 地震微相——与单一同相轴厚度相当的地层单元,准层序组至准层序
预测井
4. 地震相分析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概述 地震相参数 地震相划分与编图 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 典型地震相模式
(1)常规地震剖面信息
• 几何地震学信息 • 物理地震学信息
(2)地震参数信息
• 波阻抗、速度 • 属性
速度剖面
振幅属性
(3)地震剖面相分析的基本信息
• 地震反射结构(Seismic texture ) • 地震反射构型(Seismic configuration) • 地震反射外形(Seismic form )
4.2.2 地震反射结构(Seismic
texture )
• 在沉积相标志中,沉积结构是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 特点。例如碎屑岩的结构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碎屑颗粒本身 的特点(如粒度、分选),胶结物的特点以及碎屑与胶结物 的关系。 • 与之类似,地震反射结构是指同一地震地层单元范围内地震 剖面各个组成部分(即同相轴)的代表性物理地震学特征,包 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
3)下超型前积构型
其特征是缺失底积层,前积层向下方以下超的方式终止于地层 单元底界上。其顶积层发育表明在水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 而缺失底积层则表明陆源碎屑物质粒度较粗,缺乏细粒沉积物。 一般在冲积扇、陡崖浊积扇和扇三角洲上容易发育这种构造。
4)斜交型前积
前积层分别以顶超和下超的方式终止于地层单元的顶、底界 面之上。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它是在水平面相对静止时期由较 粗的碎屑物质进积所造成的,它所对应的沉积体性质与下超型前 积构造相同,区别仅在于水平面相对变化的状态不同。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十一课
课件编著人:王英民、黄捍东 2009年5月15日
4. 地震相分析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概述 地震相参数 地震相划分、编图 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 典型地震相模式
4.1 概述
• 地震相:地震反射的面貌,它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 地震相分析:根据地震相特征进行沉积相的解释推断。
5)叠瓦型前积构型
其特征与斜交型很相似,区别仅在于前积层的倾角更平缓,所对应的地层更 薄,通常仅相当于1-2个同相轴的间距,从而形态上就如同叠在一起的瓦片一 样。它是在水平面相似静止时期,于水深较浅、坡度较缓的背景下由沉积物进积 而形成的。通常发育于浪控三角洲、坳陷湖盆三角洲、碳酸盐台地缓坡等环境 中。叠瓦状前积构造由于规模较小,故在地震剖面上较难识别,但在湖盆中最常 见的恰恰是这种构造,因此在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研究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