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地震相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叠瓦状前积反射、下切谷
6)杂乱前积构型
在前面介绍的各种前积构型类 型中,如果同相轴不平整呈起伏 状,并且连续性较差,则可称之为 杂乱前积构型。它的地质意义与其 对应的前积构型类型相似,区别在 于其岩性界面横向上不稳定,变化 大,这可能是高能条件下沉积所造 成的。如冲积扇等常具此种前积构 型;也可能是由于重力滑动或构造 变动使岩层发生强烈变形,如盆底 扇、陆坡扇等可具此种构造。应注 意不要把杂乱前积构型的概念与杂 乱反射结构的概念相混淆。前者强 调的是同相轴之间的排列方式,是 几何地震学信息。而后者强调的是 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具有杂 乱前积构型的沉积体一般都具有杂 乱反射结构。然而具杂乱反射结构 的岩层如果不具进积的条件,就不 会具有杂乱前积构型。
(3)发散反射构型
其特征为同相轴之间的间距朝着一方逐渐减小,其中一些同 相轴逐渐消失,从而使同相轴的个数也朝一方减少,与之对应的 地层单元的厚度也相应减薄。但这种地层厚度减薄并不是由于在 地层单元顶、底界发生削蚀或上超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各同相轴 的间距向一方减小而造成。当两根同相轴的间距减小到地震垂向 分辨率的极限时就合并成为一根,从而使同相轴的数量减少。
3)下超型前积构型
其特征是缺失底积层,前积层向下方以下超的方式终止于地层 单元底界上。其顶积层发育表明在水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 而缺失底积层则表明陆源碎屑物质粒度较粗,缺乏细粒沉积物。 一般在冲积扇、陡崖浊积扇和扇三角洲上容易发育这种构造。
4)斜交型前积
前积层分别以顶超和下超的方式终止于地层单元的顶、底界 面之上。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它是在水平面相对静止时期由较 粗的碎屑物质进积所造成的,它所对应的沉积体性质与下超型前 积构造相同,区别仅在于水平面相对变化的状态不同。
它是在差异沉降的背景下,由于沉积速率的横向上递减,导致岩层 厚度向一方变薄而造成的。在箕状断陷中、陆坡上、盆地的构造枢 纽带上以及同生断层下降盘上都可以发育这种反射构型,其构造地 质学意义远大于沉积学意义,但对沉积相解释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4)前积反射构型
顶积 前积 底积
若以准层序组的顶、底界为参照平面,则其间的同相轴相对 倾斜并朝一方进积。标准的前积构型具有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 层。根据前积层的形态特点以及顶积层、底积层的发育程度可进 一步将前积构型细分为八种类型。虽然它们之间有着种种差别, 但都具有前积层,都是沉积物进积的产物,都反映了古水流的方 向。前积构型是三角洲、扇三角洲、各种扇体以及大陆坡、碳酸 盐台地边缘斜坡的典型标志。
深湖相泥岩(三高反射结构)
扇体杂乱反射
(4)向上增强反射结构
增强 弱(岩性均一)
其基本特征是振幅在下部较弱,而向上显著增强。这表明在下部 岩性较均一,而向上岩性差别增大。通常在反旋回的沉积相组合 中,如三角洲、海退期陆棚沉积等容易形成这种反射结构。
4.2
• 4.2.1 • 4.2.2 • 4.2.3 • 4.2.4
层理构造反映是水流体制和物质组分粒度 特征的变化,而地震反射构型则是厚度大致与 准层序(以海洋洪水面为界的地层单元)或成因 层(以沉积环境突变面为界的地层单元)相当于 岩层的叠加模式的直接表现,反映的是宏观沉 积作用的性质和沉积补偿状况等。它们都在沉 积相解释推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反射构型受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过程 的影响较小,且一般都具有显著的沉积相意 义,因此在地震相分析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杂乱反射结构与无反射结构的区分
(3)三高反射结构(高振幅、高频、高连续性结构)
其特征是振幅、频率、连续性都很高。振幅高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 大。频率高意味着层厚较薄且频繁交替,连续性高则意味着岩性和岩层厚度横 向上很稳定,它是浊积砂发育的深海相、深湖相、或者薄煤层稳定发育的浅湖 沼泽相的典型特征。
地震相参数
基本概念 地震反射结构 地震反射构型 地震反射外形
4.2.3
地震反射构型 (Seismic configuration) 在沉积相标志中,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
各个部分的空间排列方式。与之类似,地震 反射构型是指地震剖面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即 同相轴)的空间排列方式。 地震反射构型在形态上与层理构造十分 相似,例如平行反射构型类似于水平层理; 前积反射构型类似于交错层理等,从而在某 种意义上可将其看做是“超巨型”的层理。但 它们在成因机制上有着本质区别。
4.2
• 4.2.1 • 4.2.2 • 4.2.3 • 4.2.4
地震相参数
基本概念 地震反射结构 地震反射构型 地震反射外形
•4.2.1
基本概念
• (1)常规地震剖面信息
– 几何地震学信息 – 物理地震学信息
• (2)地震参数信息
– 波阻抗、速度 – 属性
• (3)地震剖面相分析的基本信息
– 地震反射结构 – 地震反射构型 – 地震反射外形

典型的地震反射结构
• 按三类物理地震学特征,每类有三种状态计, 可出现27种组合形式。若它们在垂向上分布 不均匀,则描述出的类型就会更多。 在此仅仅介绍几种典型的地震反射结构。
(1)杂乱反射结构(强振幅低连续结构)
冲 积 扇
由于重力滑动或构造变动而强烈变形了的地层
杂乱反射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振 幅很强,但又不连续,故显得很杂 乱。振幅强意味着岩性或岩层厚度 横向变化剧烈,从而反射系数横向 上变化很大。这种反射结构往往发 育于冲积扇,陡崖浊积扇、海底扇 等扇体中,或者由于重力滑动或构 造变动而强烈变形了的地层里。
前积反射结构 (2)波状反射构型
其特征为各同相轴之间在总体趋势上是相互平行的,但细看都 有一定程度的波状起伏。它是不均匀垂向加积作用产物,同一地层 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通常在冲积平 原、滨浅海(湖)以及总的沉积速率相对比较缓慢的扇体等相带中容 易产生这种构型。
反射波同相轴 表现为波状起伏的特点。振幅和 频率可以变化较大。
4.2.2 地震反射结构(Seismic
texture )
• 在沉积相标志中,沉积结构是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 特点。例如碎屑岩的结构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碎屑颗粒本身 的特点(如粒度、分选),胶结物的特点以及碎屑与胶结物 的关系。 • 与之类似,地震反射结构是指同一地震地层单元范围内地震 剖面各个组成部分(即同相轴)的代表性物理地震学特征,包 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
• 此外在国内外的地震地层学文献中对地震反射构型 的术语使用的不很严格,把完全是根据同相轴的物 理地震学特征所定义的一些地震相特征也称为某某 反射构型,如无反射构型等,这与它所下的定义自 相矛盾。对此根据其内在含义称其为地震反射结构 ( Seismic texture )。这样就形成两个术语, 根据“结构”与“构型”的一般定义,将同相轴的 物理地震学特征称为地震反射结构,而将同相轴的 排列方式称为地震反射构型。
地震资பைடு நூலகம்地质解释
第十一课
课件编著人:王英民、黄捍东 2009年5月15日
4. 地震相分析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概述 地震相参数 地震相划分、编图 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 典型地震相模式
4.1 概述
• 地震相:地震反射的面貌,它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 地震相分析:根据地震相特征进行沉积相的解释推断。
关于地震反射结构与地震反射结构的术语
• 在国内一些地震地层学教材中将含义为同相轴 的排列方式特征的“Seismic configuration” 一词译为“地震反射结构”,这与人们在沉积 岩石学中对“结构”( texture)概念的理解 是不吻合的。故根据configuration的一般含义 (构型),采用地震反射构型的术语。
(1)常规地震剖面信息
• 几何地震学信息 • 物理地震学信息
(2)地震参数信息
• 波阻抗、速度 • 属性
速度剖面
振幅属性
(3)地震剖面相分析的基本信息
• 地震反射结构(Seismic texture ) • 地震反射构型(Seismic configuration) • 地震反射外形(Seismic form )
• 地震相分析的意义:①钻前预测;②井震结合的综合分析,地 震相有其独到的信息和长处。 • 地震相研究的最佳地层单元:
– 地震相和亚相——体系域 – 地震微相——与单一同相轴厚度相当的地层单元,准层序组至准层序
预测井
4. 地震相分析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概述 地震相参数 地震相划分与编图 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 典型地震相模式
(2)无反射结构(极低振幅中连续性结构)
其基本特征就是振幅极低,几乎看不出同相轴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很难 评价连续性的好坏,故笼统地称之为中连续性。形成无反射结构的根本原因 是岩性均一、形不成反射界面。这与岩性本身无直接关系,巨厚的深湖相泥 岩,滨海相砂岩、陆棚相灰岩、白云岩以及泥质沉积很贫乏的辫状河砂岩中 都可发育这种反射结构。
差异小
差异大
• 视周期(视频率):反映了反射界面之间间距的大 小。间距越大,则它们各自产生的反射波之间的时间 差越大,即相当于视周期越大。反之间距越小则视周 期越小。当界面间距小于入射地震波的1/4主波长 时,两个界面形成的反射波将相互叠加成为一个复合 波,从而无法将两个界面区分开,这就是地震波的垂 向分辨率。由于视频率的影响因素很多,干扰因素的 影响往往比地质因素更强,因此除了其地质意义特别 重要的少数场合,一般可不考虑视频率的特点。

• • •
1)S型前积构型 2)顶超型前积构型 3)下超型前积构型 4)斜交型前积

• • •
5)叠瓦型前积构型 6)杂乱前积构型 7)复合前积构型 8)双向前积构型
几种典型的前积构型
•斜交型前积
前积 退积
叠瓦型前积构型
1)S型前积构型
顶积层 前积层 底积层
是标准的前积构型,具有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顶积层发育表明当时该 地区的水平面处于相对上升状态,可容空间增大,从而陆源物质得以向上垂向加 积。底积层发育表明在沉积体的前方也沉积了大量物质,而根据沉积分异原理, 较粗的碎屑物质应在顶积层及前积层的部位上卸载,在与底积层对应的地区则主 要为细粒沉积物,因此可以把底积层发育看作陆源物质粒度较细、泥质沉积特别 丰富的表现。通常在大陆坡和泥质丰富的三角洲中容易发育这种反射构造。
三角洲沉积反射特征
2)顶超型前积构型
前积层 底积层
其特征是缺失顶积层,前积层向上方以顶超的方式终止于地层单元顶界上。顶 超关系的存在表明顶积层不是因后期构造侵蚀而缺失的,而是由于在水平面相对 静止时期可容空间保持不变,使水平面以上无法发生垂向加积作用,沉积过路的 沉积物只能在沉积体前缘带进积下来,从而缺失顶积层。其底积层发生的地质意 义同s型前积构型相同。通常在水平面相对静止时期泥质丰富的三角洲中容易发 育这种反射构型。

幅:强、中、弱

率:高、中、低
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 和连续性的分级
连续性:好、中、差
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的地质意义
• 视振幅:反映相应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进而反映界 面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的大小。波阻抗与岩性有着密 切的关系,因此视振幅的大小最终可归结为界面上下 岩性差别的大小。
• 连续性:指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的稳定
程度。本质上反映的是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 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地震反射结构的描述和命名方法

当地层单元内部上述三个方面的特征上、下都比 较均匀时,可直接按“视振幅+视频率+连续性”的顺 序进行描述和命名,例如“强振幅高频高连续性反 射结构”, 当地层单元内部以上特征上、下 不均匀时,则 可在上述命名基础上加上垂向上的变化特点进行描 述和命名,例如“振幅向上增强反射结构”。
5)叠瓦型前积构型
其特征与斜交型很相似,区别仅在于前积层的倾角更平缓,所对应的地层更 薄,通常仅相当于1-2个同相轴的间距,从而形态上就如同叠在一起的瓦片一 样。它是在水平面相似静止时期,于水深较浅、坡度较缓的背景下由沉积物进积 而形成的。通常发育于浪控三角洲、坳陷湖盆三角洲、碳酸盐台地缓坡等环境 中。叠瓦状前积构造由于规模较小,故在地震剖面上较难识别,但在湖盆中最常 见的恰恰是这种构造,因此在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研究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1)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
以同相轴彼此平行或微有起伏为特点。它是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大体相等的均匀 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在陆棚、深海盆地、深湖或浅湖、沼泽等许多相带中都可 发育,因此多解性很强,但反映了在稳定条件下的均匀沉积这一点是相当明确 的。此反射构型中的连续性一般都比较好。振幅和频率则可以因情况不同而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