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认识论概述
安全生产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概论细节1 安全概念一、安全、本质安全与安全生产管理安全与危险是相对的概念,它们是人们对生产、生活中是否可能遭受健康损害和人身伤亡的综合认识,按照系统安全丁程的认识论,无论是安全还是危险都是相对的.1.安全顾名思义,安全为“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意味着不危险,这是人们传统的认识。
按照系统安全工程观点,安全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亡、职业病或设备、设施损害或环境危害的条件,是指安全条件。
不因人、机、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失效、人员伤害或其他损失,是指安全状况。
2.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丁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失误——安全功能。
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2)故障——安全功能。
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所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本质安全只能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3.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
所谓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
安全学原理 第3章 安全认识论
• 事故的复杂性
– 指事故的发生取决于人、物和环境,因此具有极大的 复杂性。
3.4 事故模式理论
– 事故模式理论:说明事故的发生 、发展过程和 后果的理论。 – 目的:认识事故本质,指导事故调查、事故分 析及事故预防。 – 也可以说事故致因理论是人们对事故机理所做 的逻辑抽象和数学抽象,是描述事故成因、经 过和后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 及事故处理这些基本因素如何作研究的指导
改进确定危险线索的方法 提高对不常见危险线索的识别和记忆
四、轨迹交叉理论
– 轨迹交叉论的基本思想是: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 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这些事件概括起来不外乎人 和物(包括环境)两大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 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轨迹),在一 定时间、空间发生了接触(交叉),能量转移于人体 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 安全状态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又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 结果。 – 轨迹交叉理论反映了绝大多数事故的情况。在实际生 产过程中,只有少量的事故仅仅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或 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绝大多数的事故是与二者同时 相关的。例如:日本劳动省通过对50万起工伤事故调 查发现,只有约4%的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无关,而 只有约9%的事故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无关。
• 它研究的是人在面临危险的情况下,人与危险之间的 反馈与控制问题,没有涉及机械及其周围环境的运行 过程。 • 瑟利模型适用于描述危险局面出现得较慢,如不及时 改正则有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
3、安德森模型
系统理论的指导意义: 对事故调查的指导
事故前系统是否出现过异常
对事故预防的指导
对于机械,系统理论主张增进其性能的可靠性,减少其 性能的不稳定性,并设置危险时给出警告信号功能 。 对于操作者,系统理论所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他们对危险 的识别及反应能力。
安全学原理简介
3.1.3.2
(1)安全本质的哲学机理
事故(危害)是以与安全(状态)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而客观存在的。
定义:(生产活动中)安全状态与事故(危害)发生可能性的矛盾运动 及其规律,构成安全本质的哲学机理。
解释: ⑴ 安全状态与发生事故(危害)可能性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决定了 安全本质的客观存在。矛盾双方任何一方的消亡,都决定着本事物的消 亡。 ⑵生产活动一般存在于安全状态,而事故的意外发生和致因具有隐蔽性 和随机性。 (注意矛盾双方的界面) (3)存在着一定条件下的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存在着可为的价值性。
安全本质认识中如何使用哲学工具?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方 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安全本质中“安全状态”与“事故(危害)发生可能性”的对立统一、 矛盾运动是其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①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安全意识滞后生产发展。 (人类首先关注的是物质的生产) ②生产中的事故(危害)是生产活动中的必然伴生物,因为生产中能量 的利用,存在着事故危害的可能性,虽然这种危害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的发生是随机偶然的,存在着量变质变的关系,是人们不期望发生的, 但它的存在却是客观的。
3.1.3.2
(1)安全本质的哲学机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安全本质观的指导思想(思维统领定式问题) 哲学研究的特点: ①哲学是在人与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总体关系中把握 世界的。 (认识与实践,包含着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点。
———《安全原理》随鹏程 陈宝智 编著
2.2 题目与范围
《安全学原理》 入门与基础
解决认识问题——是什么? (理科与工科)
六大安全应急认识论的名词解释
六大安全应急认识论的名词解释
六大安全应急认识论是指中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的六个应急管理认识论,包括:
1.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指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必须将安全意识贯穿于各个领域和环节。
2. 灾害是客观存在的风险: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不可预测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预防和应对。
3. 应急是主动管理的手段:指应急管理是一种主动管理的手段,包括灾害预防、事故防控、应急救援等各个环节。
4. 风险防控是应急管理的核心:指风险防控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包括了解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等各个方面。
5. 救援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指在发生灾害或事故后,及时进行救援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6. 整体应急能力是应急管理的关键:指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整体应急能力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安全认识论安全学原理
安全认识论安全学原理引言在网络时代,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一个涉及个人、组织和国家利益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网络安全,需要从根本上了解安全学原理,以便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安全威胁。
安全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安全认识论是研究安全问题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对安全问题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在安全认识论中,人们通过对各种安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不断总结出适应安全需求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形成了一系列安全学原理。
安全学原理的分类根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安全学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安全学原理自然安全学原理研究自然环境对安全的影响和作用。
其中包括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安全的威胁。
了解自然安全学原理有助于我们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 技术安全学原理技术安全学原理主要研究信息技术对安全的影响和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威胁网络安全的途径也日益增多,因此了解技术安全学原理对于保护网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 社会安全学原理社会安全学原理研究社会环境对安全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安全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面临的安全问题,如犯罪、恐怖主义等。
通过研究社会安全学原理,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社会安全问题。
4. 个人安全学原理个人安全学原理是研究个体安全的一门学科。
个人安全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如个人隐私、个人财产安全等。
了解个人安全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做好个人安全保护工作。
5. 国家安全学原理国家安全学原理是研究国家安全的一门学科。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面临的各种内外威胁和影响,如军事威胁、政治安全等。
了解国家安全学原理有助于我们保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
安全学原理的应用安全学原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安全学原理,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各种安全问题。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1.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当前互联网时代面临的重要问题。
安全认识论安全学原理
目录
• 安全认识论 • 安全学原理 • 安全意识与安全文化 • 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 安全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 • 总结与展望
01 安全认识论
安全认识论的定义
安全认识论是一种研究安全意识的哲学理论,它探讨人们对安全的认识、理解和感 知,以及这些认识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露等风险。
在气候变化领域,研究重点是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社 会和经济的影响,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
安全认识论与安全学原理的前沿研究涉及多个 领域,包括网络安全、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 新兴领域的安全问题。
在恐怖主义领域,研究重点是分析恐怖主义的根 源和特点,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活 动。
安全风险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01
预防措施
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降低风险发 生的可能性。
培训与演练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确保 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应对。
03
02
应急预案
制定针对不同风险的应急预案,提 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监督与检查
定期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监督和检 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04
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实践案例
安全学原理是研究安全问题的 基本理论和方法,旨在为解决 实际安全问题提供指导。
安全学原理强调对安全问题的 全面认识和分析,包括危险源 识别、风险评估、安全管理等 方面的研究。
安全学原理具有跨学科性质, 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 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 的知识。
安全学原理的构成要素
危险源识别
研究如何识别和确定潜在的危险源,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危险 因素。
充分考虑安全性。
预防性原则
现代的安全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现代的安全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摘要]本文系统阐述了安全科学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从早期的事故理论到现代的安全原理,人类保障生产生活安全的思想和方法对策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进步和完善,研究这种轨迹和变化趋势,对于把握和推进安全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本文对安全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三阶段论的观点,即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事故学理论;中期的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现代的安全科学原理。
前言人类防范事故的科学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事后型的“亡羊补牢”到预防型的本质安全;从单因素的就事论事到安全系统工程;从事故致因理论到安全科学原理,工业安全科学的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追塑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轨迹,探讨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于系统、完整和前詹性地认识安全科学理论,以指导现代安全科学实践和事故预防工程具有现实的意义。
本文认为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具有代表性有三个阶段:从工业社会到50年代主要发展了事故学理论;50年代到80年代发展了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从90年代以来,现代的安全科学原理初见端倪,目前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
本文将综合论述这三个阶段的基本的认识论、理论系统和方法特证。
一、事故学理论1.认识论事故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事故,以事故为研究的对象和认识的目标,在认识论上主要是经验论与事后型的安全哲学,是建立在事故与灾难的经历上来认识安全,是一种逆式思路(从事故后果到原因事件)。
方法论的主要特征在于被动与滞后,是“亡羊补牢”的模式,突出表现为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对策方式。
(安全管理交流)2.理论系统基于以事故为研究对象的认识,形成和发展了事故学的理论体系。
事故分类学:按管理要求的分类法,如加害物分类法、事故程度分类法、损失工日分类法、伤害程度与部位分类法等;按预防需要的分类法:如致因物分类法、原因体系分类法、时间规律分类法、空间特征分类法等。
安全认识论安全学原理
安全认识论安全学原理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愈发突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安全的基础则是建立在安全认识论和安全学原理之上。
本文将介绍安全认识论、安全学原理以及它们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
一、安全认识论1.1 安全认识论的概念安全认识论是研究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及其形成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对于安全问题的认知、评估和处理等过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安全认识论的目标是提高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知,减少安全风险。
1.2 安全认识论的主要原理安全认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理:1.2.1 信息量原理信息量原理是指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对安全认识的影响。
信息量越大,安全认识越全面准确。
安全认识论的研究方法中,通过获取、整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来提高安全认识的质量。
1.2.2 经验效应原理经验效应原理是指人们在安全认识过程中,倾向于以自身的经验为依据。
这种倾向使得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知可能偏离事实,容易形成偏见。
因此,在安全认识过程中,要摒弃个人经验的主观影响,注重客观事实的分析。
1.2.3 情感因素原理情感因素原理是指情感对安全认识的影响。
人们对于安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情感态度,有些人可能对安全问题过于恐惧,有些人可能对安全问题过于乐观。
在进行安全认识时,应尽可能客观冷静地评估安全风险,避免情感因素对认识的干扰。
1.3 安全认识论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安全认识论在网络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中,可以通过安全认识论的原理,培养人们对网络安全的正确认识,提高防范意识。
同时,在网络安全事件的分析和处理中,也可以运用安全认识论的方法,全面评估安全风险,制定科学的防护措施。
二、安全学原理2.1 安全学原理的概念安全学原理是研究安全问题的基本原理,它主要研究安全的基本概念、安全特征、安全保障机制等内容。
安全学原理是安全学的基石,对于理解和分析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第一节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一、安全的基本概念1、安全的定义通常中文中,“安”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太平、安适、稳定等,即“无危则安”。
《辞海》对“安"字的第一个释义就是“安全”;“全”指完满,完整,无残缺,没有伤害,谓之“无缺则全”.这里,全是因,安是果,由全而安。
多数专家认为,安全通常指各种事物对人或对人的身心不产生危害、不导致危险、不造成损失、不发生事故、正常、顺利的状态。
即安全与否是从人的身心需求的角度或着眼点提出来的,是针对人和人的身体而言的,当然健康也就属于安全范畴。
对于与人的身心存在状态无关的事物来说,根本不存在安全与否的问题.所以,安全首先是指外界不利因素(或称环境因素)作用下,使人的身体免受伤害或威胁,使人的心理不感到恐慌、害怕,使人能够健康、舒适、高效的进行各种活动的存在状态。
另外,还包括人能够健康、舒适、高效的进行各种活动的客观保障条件.因此书中对安全的科学概念概括为: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狭义的安全是指某一领域或系统中的安全,具有技术安全的含义。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某一领域或系统中的技术安全.如生产安全、机械安全、矿业安全、交通安全等等。
状况)及其保障条件.换言之,人的身心存在的安全状态及其事物保障的安全条件构成安全整体.--这是把人的存在状况和事物的保障条件有机结合的科学概念。
2、狭义安全和广义安全.广义安全。
即大安全。
是以某一系统或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了生产、生活、生存领域的大安全,是全民、全社会的安全。
3、现实中安全问题的划分从专业和行业领域角度划分可分为:生产安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医药医疗安全、职业劳动保护安全、网络安全、经济安全、人口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主要是外来文化侵略)、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社会保障等。
从对象来划分有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环境安全、(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安全、文物安全等。
安全管理的发展史及各种理论
安全管理的发展史及各种理论展开全文【安全认识论】阶段时代技术特征认识论方法论1工业革命前农牧业及手工业听天由命祈求上帝保佑2 17世纪至20世纪初蒸汽机时代局部安全亡羊补牢、事后型3 20世纪初至50年代电气化时代本质安全预防型4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宇航技术系统安全系统工程5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时代大安全观安全管理模式【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一、事故频发倾向•1919年由英国M.Greenwood提出,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预防事故措施】人员选择。
即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
人事调整。
把企业中的事故频发倾向者调整岗位或解雇。
二、因果连锁论•1931年由美国W.H.Heinrich提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事故因果连锁】【事故金字塔】【事故冰山理论】【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形成】【造成不安全行为和状态的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态度技术、知识不足身体不适不良的工作环境【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工程技术方面改进说服教育人事调整惩戒【3E原则】Engineering—工程技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不安全因素,实现生产工艺、机械设备等生产条件的安全。
Education—教育: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知识和技术。
Enforcement—强制:借助于规章制度、法规等必要的行政、乃至法律的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961年由Gibson和Haddon提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
【预防事故思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约束、限制人体与能量接触的措施叫做屏蔽。
【预防事故措施】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限制能量;防止能量蓄积;缓慢地释放能量;设置屏蔽设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信息屏障。
安全管理理论-安全科学原理
安全科学原理1.认识论以安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人——物——能量——信息的安全系统要素体系,提出系统自组织的思路,确立了系统本质安全的目标。
通过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安全信息论、安全协调学、安全行为科学、安全环境学、安全文化建设等科学理论研究,提出在本质安全化认识论基础上全面、系统、综合地发展安全科学理论。
2.理论系统安全原理的理论系统还在发展和完善之中,目前已有的初步体系有:安全的哲学原理:从历史学和思维学的角度研究实现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如有了这样的归纳:远古人类的安全认识论是宿命论的,方法论是被动承受型的;近代人类的安全认识提高到了经验的水平;现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系统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甚至能够超前预防。
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人类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安全系统论原理: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出发,研究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安全大协调系统。
建立生命保障、健康、财产安全、环保、信誉的目标体系。
在认识了事故系统人——机——环境——管理四要素的基础上,更强调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认识安全系统的要素:人——人的安全素质(心理和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物——设备和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产过程能量的安全作用(能量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安全的基础保障。
从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备理性的意义,更具科学性原则。
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控制是最终实现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根本措施。
安全控制论提出了有效的控制原则。
安全控制论要求从本质上来认识事故(而不是从形式或后果),即事故的本质对是能量不正常转移,由此推出了高效实现安全系统的方法和对策。
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信息是安全活动所依赖的资源。
安全学原理资料整理
安全法学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安全指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或生活)系统,在完成其功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事故损失的可接受水平。
重大危险源:长期的或临时的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一种或一类特定危险物质单元(或设施)。
固有危险度:固有危险度固有危险度固有危险度:指一个生产系统,由于自身的功能需要,必须具备某些设备及物料,其设备及物料失控时可能造成灾害的严重程度安全评价:对一个生产(或生活)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性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价。
在安全评价过程中可以有:系统安全评价,随机安全评价等。
本质安全化 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具有不易发生事故含有内在能够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功能且能承受人为操作失误部件失效的影响 在事故发生后具有在我操作保护能力。
危险物质:一种物质或若干物质的混合物,由于他们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物质。
安全四要素:安全人体,安全物质,安全社会,安全系统1何谓安全?人们对安全的认识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安全表述的可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动态过程或状态,过程的趋势或状态是人和事物受到的伤害(包括身体的、精神的)或遭受的损失在当时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安全表述的还可以是一种特定的技术状态,即满足一定安全技术指标要求的物态;安全所表述的还可以是人们的一种理念,即人和物不会受到伤害和损失的理想状态。
人类对安全的认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工业革命前无知的安全认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工业革命后局部的安全认识阶段,第三阶段是由于形成了军事工业、航空工业等进入了系统的安全认识阶段,第四阶段是当今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动态的安全认识阶段。
3.安全的基本特征,了解安全的基本特征有何作用1)安全的必要性和普遍性: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安全作为人是身心状态及其保障条件是绝对必要的,而人和物遭遇到人为的或天然的危害或损坏极为常见,因此,不安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首先是安全,如果生命安全都不能保障,生存就不能维持,繁衍也无法进行2)安全的随机性:安全取决于人,物和人与物的关系协调,如果失调就会出现危害或损害。
安全认识论
§4.2平安哲理
§4.2.1平安的相对性哲理〔2/3) 2.平安问题描述的相对性
人类有了生产就有了平安问题,平安是伴随生产过程而存在的、是与生 产过程共存的过程。由此又可以引申出平安不是瞬间的结果,而是对系统在 某一时期、某一阶段过程状态的描述,是关于时间的连续函数。
当事故频发的时候,面对这窘迫的现实,人们才体会到平安问题是个系统工程问 题,即只有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才能解决好平安问题。
§4.3平安系统与系统平安
§4.3.1平安系统的特性 (2/3) 2.平安系统的本征性
本征二字顾名思义,就是本身的特征。比方在半导体中,本 征半导体的意思是纯洁无杂质的半导体。如果在半导体晶体中结 构中有杂质那么就不能成为本征半导体。又例如在线性代数中里 面有特征值,此特征值也称本征值。
平安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对平安的需求及平安标准随着科学 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开展而提高,由人、机、环境组成的平安系统也是动态 变化的,因而平安是相对的---平安的相对性
事故虽然具有偶然性、随机性,但是也有必然性和规律性。从整体来看, 事故是不可防止的,但从局部和单个事故来说,事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事故的可预防性
具有特定系统功能的有机整体。平安系统是由人、机、环境、管 理等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它们之 间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不可能完全了 解和知悉各个子系统的这种动态关系,因而平安系统是一个十分 复杂的、相互关联的模糊系统〔灰色系统〕。 平安系统的客观性 平安系统的本征性 平安系统的目的性 平安系统的环境性
§4.1平安科学的指导思想
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局部,是贯彻于全部哲学理论中的灵魂,对平安 科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平安科学的指导思想。
安全认识论
Chap 3 安全认识论The Theory of Safety Knowledge第一节安全的属性安全条件与自然科学有关,安全机制与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有关,安全管理与系统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因此安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安全的自然属性1. 安全条件,尤其生产过程的安全条件,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2. 安全机制,与人体科学有关。
3. 安全管理,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4.此外安全的自然属性还反映在安全是人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
二、安全的社会属性1. 安全机制:与思维科学有关2. 安全管理:与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相关3. 此外安全的社会属性还反映在:自从有了人类社会,进步就是社会追求的目标,而走向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安全,这是社会促进安全的主动因素。
同时应该注意人类社会活动,例如政治、军事、文化、社交等,有的对社会直接起破坏作用,有的间接影响着安全,人类的经济活动,例如生产(职业)灾害、高技术灾害(化学品致灾、核事故隐患、电磁环境公害、航空事故等)、交通灾害、环境恶化等,则是自人类开展经济活动以来存在的突出的安全问题。
第二节安全与事故的关系一.安全与事故的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安全与事故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既有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才需要安全,有了安全的保证,才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某一安全性在特定条件下是安全的,但在其他条件下就不一定会是安全的,甚至可能很危险。
绝对的安全(100%的安全性)是很难的,甚至不可能达到,但却是社会和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实践中,人们或社会客观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可或接受某一安全性(水平),当实际状况达到这一水平,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低与这一水平,则认为是危险的。
1. 安全的极向性三层含义①.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0→∞事件或叫稀少事件(即事故具有以下特点:1、可能性0,但后果却∞ ;2、作用强度可能很小,但具有累积效应)②描述安全特征的两个参量——安全性与危险性就有互补关系:S=1-H③人从事的安全活动是希望: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安全2.安全的有限性:避免事故或危险的有限性两层含义:①事故或危害事件是可以避免的,但难以完全避免;②各种事故或危害事件的不良作用、后果及影响可能避免,但难以完全避免。
安全学—思想、策略与方法论
安全学—思想、策略与方法论一、人类安全认识论的进化人类对安全的认识,是与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远古的年代,人类为了基本的生存,没有意识,也无力珍惜安全的价值。
人作为一种生灵,可能与动物别无它样,为了基本食品的需要,可以用健康甚至生命作为代价。
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人类对安全的认识和态度与远古相比就大不一样了。
过去,对于保护环境,珍惜生命,保证健康,安全生产,减轻灾害等等,人们总是摆在次要之位,而今天,这些问题已成为时代最强烈的呼唤。
在我们提出发展安全科学技术,创造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安全世界的今天,我们需要去了解人类过去的安全认识观,以正确地意识和把握当代的安全观念,并以期预示未来人类的安全需求及应所具有的安全态度。
这就是我们探讨本题的目的意义所在。
遵循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把人类的安全认识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安全认识的蒙味阶段,这是十七世纪以前的时代。
人类对于安全表现为宿命论的认识观,对天灾人祸只能是《无能为力,听天由命》。
由于主要处于农业和氏族社会,生产方式及其简单,生存手段及为落后,生活水平相当低下,人类相对于自然胜为弱小,使得人们对于生存中的灾祸无能为力,只能寄托于天命的安排。
人类对于自身的安全处于无知被动的状态。
第二阶段:安全认识的初级阶段,这是十七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出现至20世纪初的年代期间。
人类的安全认识进入了局部安全认识观的阶段,安全的活动表现为《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
比如,由于蒸汽机的应用,锅炉爆炸事故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因此,出现了专门的锅炉安全研究和事故控制机构和组织,例如1866年美国成立了“美国机械工程学会”,1876年法国创办的“锅炉和电气设备所有者协会”等等。
这一阶段,人类显然从自发被动的安全状态,进入了自觉主动的安全认识阶段,安全的意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相对于蒙味阶段有着质的飞跃。
安全学原理复习资料
安全学原理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第⼀节概述安全学原理,就是伤亡事故发⽣、发展及预防原理,是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之⼀,是指到安全⼯作实践的。
科学:⽣产科学和安全科学第⼆节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特征安全是⼈的⾝⼼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
换⾔之,⼈的⾝⼼存在的安全状态及其事物保障的安全条件构成安全整体。
⼈的⾝⼼安全程度及其事物保障的可靠程度构成安全度(安全量)的概念安全分为狭义安全和⼴义安全:狭义的安全是指某⼀领域或系统中的安全,具有技术安全的含义。
⼴义安全,即⼤安全。
是以某⼀系统或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活安全与⽣存安全领域,形成了⽣产、⽣活、⽣存领域的⼤安全,是全民、全社会的安全。
⼈类对安全认识历程:1,物质(不⾃觉)安全认识阶段2,局部安全认识阶段3,系统安全认识阶段4,动态安全认识阶段安全科学是认识和揭⽰⼈的⾝⼼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安全状态及保障条件与转化规律的学问。
即安全科学时专门研究安全的本质及其转化规律和保障条件的科学。
安全⼯程中的⼏个基本概念(1) 安全指标:事故损失的可承受⽔平。
(2) 本质安全化:安全达到本部门当代的基本要求。
注意两点:⼀、本质安全化的相对的,⼆、⽣产是⼀个动态的过程,许多情况事先难以预料。
⼈——机——环境系统⽇常随机的⼀般性事故损失并未彻底消除。
(3) 危险物质:化学、物理及⽣物作⽤导致⽕灾、爆炸、中毒的物质。
(4) 重⼤事故:⽕灾、爆炸或毒物泄漏、后果严重。
具有三特征:⼈⾝安全,伤亡严重,财物受损失与摧毁,环境严重污染。
◆2002年11⽉1⽇起实施的《中华⼈民共和国安全⽣产法》中界定:重⼤事故,死亡三⼈以上,财物损失;特⼤事故,死亡⼗⼈以上,财物损失。
(5)重⼤危险源:⽣产,加⼯,搬运,使⽤或存储危险物质,其数量⼤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危险物质单元。
(6)安全评价:对危险性的定量定性分析,确定其发⽣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价;分为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安全管理的起点和终点)和随机安全评价两类:(7)固有危险度:造成灾害的危险程度。
精选安全学原理讲义ppt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第三章 安全观第四章 安全认识论第五章 安全方法论第六章 安全生理和心理分析 第七章 安全社会原理第八章 安全经济原理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安全的重要性 一组数据: 1、1984年1月19日,墨西哥城的天然气泄漏爆炸,导致452人死亡。 2、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毒物泄漏事故,导致2800多人死亡,12.5万人中毒。 3、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的地铁火灾,导致100多人死亡。 4、2002年,烟台海难事故。 5、2003年,四川井喷事故。 6、一系列的煤矿事故等。 由此可见,安全的重要性,对人类本身来说,安全就是生命。
第一节 安全问题及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
2、国内安全科学的发展
两个阶段: 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末,劳动保护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监督、监察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各类企业都设立了专门机构并配备了相当数量的专职人员。这时期安全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刚刚起步。劳动保护方面的,即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机构,在50年代仅有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卫生部劳动卫生研究所、冶金部安全技术研究所以及煤炭科学研究院下设的部分研究室等有限的几个科研部门,科研人员不超过千人。 70年代末至今,劳动保护的行政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得到加强。自1980年开始,每年开展全国安全月活动,为加强劳动保护干部的继续工程教育和生产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各省、市劳动部门已普遍建立劳动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大的工业企业还建立了劳动保护宣传教育室。到1983年全国建成安全类科研机构Leabharlann 1个,研究人员发展到4000余人。
第二章 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
一、安全问题1、工业、矿山灾害2、交通运输事故3、化学污染问题4、大气污染问题5、核灾害6、航天航空工业灾害二、国内外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1、国外安全科学发展的历程德国于1863年建立的威斯特优利亚采矿联合保险基金会;各国大学设立安全工程专业; 国际上盛行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安全科学基本原理概述
安全科学基本原理概述一.安全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安全生产是人类人类生存的永恒命题,已伴随人类文明社会的生存与生产走过了数千年。
进入21世纪,面对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和变革的年代,面对新的历史形势下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及历史使命,为此,需要企业管理者对安全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有所认识和了解。
20世纪,是人类安全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最快速的百年。
人类冲破“亡羊补牢”的陈旧观念和改变了仅凭经验应付的低效手段,给予世界全新的劳动安全理念、思想、观点、方法,给予人类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知识、策略、行为准则与规范,以及生产与生活事故的预防技术与手段。
从安全立法到安全管理,从安全技术到安全工程,从安全科学到安全文化,针对生产事故、人为事故、技术灾害等工业社会日益严重的问题,在一个世纪中,劳动安全与劳动保护活动为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存,以及人类文明创造了闪光的、不可磨灭的一页。
1.我国安全认识观的发展和进步1)从“宿命论”到“本质论”我国很长时期普遍存在着“安全相对,事故绝对”、“安全事故不可防范,不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即存在有安全生产的“宿命论”观念,随着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事故规律的认识,人们逐步建立了“事故可以预防的、人祸本可防”的观念。
实践证明,如果做到“消除事故隐患,实现安全本质化,科学管理,依法监督,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进步,表明在认识观上人们从“宿命论”逐步转变到“本质论”。
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具备了认识观的基础。
2)从“就事论事”到“系统防范”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发达国家引入了“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通过20多年的实践,在安全生产界“系统防范”的概念已深入人心,这在安全生产的方法论层面表明,我国安全生产界已经从“无能为力,听天由命”、“就事论事,亡羊补牢”的传统方式转变到现代的“系统防范,综合对策”的方法论。
在我们的安全生产实践中,政府的“综合监管”、全社会的“综合对策和系统工程”、企业的“管理体系”无不表现出“系统防范”的高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