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铝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材料疲劳实验报告

材料疲劳实验报告

材料疲劳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材料疲劳实验是为了研究材料在长期重复加载下的性能变化规律,探究材料的疲劳寿命及疲劳行为。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不同载荷条件下对金属材料进行疲劳实验,分析其疲劳寿命及疲劳失效模式。

2. 实验原理疲劳材料学认为,在材料受到交变载荷作用时,由于局部应力和变形的聚焦作用,会造成材料内部微小损伤积累,最终导致材料疲劳失效。

实验中常用的参数包括应力幅、载荷周期、载荷频率等。

3. 实验设备及材料本次实验采用了一台电子疲劳试验机,可实现不同载荷条件下的疲劳加载。

实验材料选用了工业中常见的金属材料,如钢、铝等,以进行疲劳实验。

4. 实验方法(1)根据实验要求确定不同载荷条件下的疲劳试验方案,包括载荷幅值、载荷周期等参数;(2)将待测材料制备成标准试样,并在试验机上装夹好;(3)依据设定的疲劳试验方案进行试验,并根据试验机读数记录实验数据;(4)当达到设定的疲劳寿命或发生疲劳失效时停止试验,记录试验结果。

5. 实验结果及分析经过一系列的疲劳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载荷条件下金属材料的疲劳寿命数据。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载荷幅值的增加,材料的疲劳寿命逐渐减小,疲劳失效模式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此外,不同金属材料在疲劳实验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例如某一种金属在高强度载荷下疲劳寿命更长等。

6.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材料疲劳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材料在疲劳加载下的性能表现及疲劳寿命规律。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载荷条件来延长材料的疲劳寿命,提高其耐久性。

疲劳实验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7. 结语本次实验不仅增进了我们对材料疲劳行为的认识,同时也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期待通过更多的研究和实验,为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混凝实验,研究混凝剂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探讨最佳混凝剂用量及混凝时间,为水处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原理,混凝是指在水中加入混凝剂后,使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凝聚成较大的絮凝体,便于后续的沉降或过滤。

混凝剂一般为阳离子、阴离子或非离子高分子物质,其作用机理主要有吸附、中和、电中和和凝聚等。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实验室自来水、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搅拌器、玻璃容器、pH计、浊度计等。

方法:1. 取一定量自来水倒入玻璃容器中;2. 用搅拌器将水搅拌均匀;3. 用pH计检测水的初始pH值;4. 在搅拌的同时,向水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混凝剂;5. 混凝一定时间后停止搅拌,观察絮凝体的生成情况;6. 用浊度计检测水的浊度,记录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混凝剂用量的增加,水中絮凝体的生成量逐渐增加,浊度逐渐降低,水质得到了改善;2. 随着混凝时间的延长,絮凝体的大小逐渐增加,浊度进一步降低,但当混凝时间过长时,絮凝体又会发生分散,浊度会有所上升;3. 初始水质的pH值对混凝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pH值在6.5-7.5之间时,混凝效果较好。

结论:混凝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能够有效地改善水质,提高水的透明度,减少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水质的不同情况,合理控制混凝剂的用量和混凝时间,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

总结:通过本次混凝实验,我们对混凝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水处理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实验操作的经验,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报告撰写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混凝优化实验报告

混凝优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混凝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

2. 探究不同混凝剂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3. 通过实验确定最佳混凝条件,以优化水质净化效果。

4.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混凝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混凝过程是利用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颗粒、胶体等杂质聚集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实现水质净化的过程。

混凝剂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架桥等作用,使杂质颗粒相互吸引、聚集,形成易于沉降的絮体。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原水、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SAS)、氢氧化钠(NaOH)、硫酸铁(FeSO4)、碳酸钠(Na2CO3)等。

2. 实验仪器:混凝实验装置、电子天平、pH计、浊度计、搅拌器、烧杯、玻璃棒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原水置于烧杯中,测定初始pH值和浊度。

(2)分别向烧杯中加入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混凝剂,搅拌一定时间。

(3)测定混凝后的pH值、浊度和沉淀时间。

(4)观察沉淀物形态,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条件:(1)原水:取自某地表水体,浊度约为30NTU。

(2)混凝剂:PAC、SAS、NaOH、FeSO4、Na2CO3等。

(3)搅拌速度:100-200转/分。

(4)沉淀时间:30分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混凝剂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表1:不同混凝剂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混凝剂 | 投加量(mg/L) | 沉淀时间(分钟) | 浊度(NTU) || ------ | -------------- | ---------------- | ------------ || PAC | 20 | 30 | 1.5 || SAS | 20 | 30 | 2.0 || NaOH | 20 | 30 | 1.8 || FeSO4 | 20 | 30 | 1.2 || Na2CO3 | 20 | 30 | 2.5 |由表1可知,PAC和FeSO4的混凝效果较好,浊度去除率分别为50%和60%。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混凝实验报告引言:混凝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物,以提高水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混凝过程,探究不同条件下的混凝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水样:采集自自来水厂的自来水- 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 混凝剂浓度:0.1 g/L、0.2 g/L、0.3 g/L- 水样pH值调节剂: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准备三个不同浓度的混凝剂溶液,分别为0.1 g/L、0.2 g/L、0.3g/L。

- 步骤二:取一定量的自来水样,分成三组,每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混凝剂溶液。

- 步骤三:使用搅拌器将混凝剂与水样充分混合,搅拌时间为5分钟。

- 步骤四:待混凝剂与水样反应完成后,停止搅拌并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悬浮物的沉降情况。

- 步骤五:测量不同条件下水样的浊度,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不同浓度的混凝剂对水样的混凝效果有显著影响。

通过测量水样的浊度,可以客观地评估混凝效果。

1. 不同混凝剂浓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了0.1 g/L、0.2 g/L和0.3 g/L的混凝剂浓度。

结果显示,随着混凝剂浓度的增加,水样的浊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混凝剂中的聚合氯化铝可以与水中的悬浮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物,从而使悬浮物沉降速度加快。

2. 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pH值是另一个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氢氧化钠和盐酸来调节水样的pH值。

结果显示,在酸性条件下(pH值低于7),混凝效果更好,浊度降低更为明显。

这是因为在酸性条件下,混凝剂与水中的悬浮物更容易发生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物。

3. 混凝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混凝剂与水样反应后的静置时间也会对混凝效果产生影响。

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悬浮物的沉降速度逐渐加快,浊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较大的絮凝物在静置过程中会逐渐沉降,从而使水样变得更清澈。

轴向拉伸实验报告

轴向拉伸实验报告

轴向拉伸实验报告轴向拉伸实验报告引言轴向拉伸实验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力学实验,用于研究材料在受力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材料进行轴向拉伸实验,探究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特点。

本报告将详细描述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选择本次实验选取了三种常见的材料进行轴向拉伸实验,分别是金属材料(铝)、塑料材料(聚乙烯)和纤维材料(碳纤维)。

这三种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和变形特点,可以用来进行对比研究。

2. 实验仪器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了万能试验机作为拉伸实验的主要设备。

万能试验机具备精确的力量测量和位移测量功能,能够实时记录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形情况。

3.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实验材料切割成标准的试样,并进行表面处理,以保证试样的质量和一致性。

(2)实验设置:将试样夹持在万能试验机上,调整试样的初始位置和试验速度。

(3)开始实验:启动万能试验机,开始进行轴向拉伸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实时记录试样的受力和位移数据。

(4)实验结束:当试样发生破坏或达到预设的拉伸极限时,停止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属材料(铝)的实验结果金属材料在受力下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实验结果显示,铝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呈现出线性的应力-应变关系,直至达到屈服点。

在屈服点之后,铝试样的应力开始逐渐下降,直至发生破坏。

这种应力-应变曲线表明,铝材料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变形能力。

2. 塑料材料(聚乙烯)的实验结果塑料材料在受力下具有较低的强度和韧性。

实验结果显示,聚乙烯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呈现出非线性的应力-应变关系。

在初期阶段,聚乙烯试样的应力增长较快,但随着应变的增加,应力增长逐渐减缓。

聚乙烯试样的断裂点较低,表明其抗拉强度较弱。

3. 纤维材料(碳纤维)的实验结果纤维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但韧性较低。

实验结果显示,碳纤维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呈现出线性的应力-应变关系,直至发生破坏。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混凝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剂混凝机理及作用方式;2、掌握常用混凝剂对水质的处理效果;3、熟悉混凝工艺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混凝时,混凝剂与水中有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电荷中和作用,形成较大的絮凝团,并形成一定密度的絮体,从而使水中溶解物、悬浮物或胶体颗粒等杂质得以集结、附着并迅速沉降。

混凝剂主要有无机盐和有机高聚物两大类,常用的有氯化铝、硫酸铝、聚合铁盐、聚合铝盐等。

三、实验步骤1、将水样倒入混凝澄清装置中;2、将混凝剂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混凝槽,并进行搅拌;3、待混凝剂与水中的杂质充分反应后,停止搅拌;4、观察混凝后水样的悬浮物;5、待悬浮物沉降后,取上清液进行测定。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分别使用了氯化铝和聚合铁盐作为混凝剂进行处理。

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混凝剂均能使水样中的悬浮物集结成絮体并沉降,但聚合铁盐的效果更好。

这是因为聚合铁盐是一种高分子有机聚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官能团化合作用,能有效地集结水中的杂质。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混凝实验,初步了解了混凝剂的混凝机理和作用方式,掌握了常用混凝剂对水质的处理效果。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混凝剂的投加量和混凝时间,以及混凝后需等待悬浮物沉降后再进行测定。

同时,还需要注意混凝剂的种类选择,根据水质和实际情况来确定最佳的混凝剂。

六、参考文献[1] 水处理学. 朱成钢,刘上岐主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 环境工程学. 丁仲礼,林长森编著.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 膨胀土等胶结材料的沉降实验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混凝正交实验实验报告

混凝正交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混凝正交实验,观察和了解混凝过程中胶体颗粒的聚集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 探究不同混凝剂投加量、pH值、温度等参数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混凝工艺条件,提高混凝效果。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含有大量的胶体颗粒,这些颗粒表面带有电荷,使得水中的悬浮物不易沉淀。

混凝剂是一种能够中和胶体颗粒表面电荷的物质,使胶体颗粒失去稳定性,从而聚集成较大的絮体,便于后续的沉淀或过滤。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原水、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水温计、pH计、烧杯、搅拌器、移液管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恒温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将实验分为L9(3^4)组,每组实验条件如下:| 组别 | PAC投加量(mg/L) | pH值 | 温度(℃) || ---- | ----------------- | ---- | ---------- || 1 | 20 | 7 | 20 || 2 | 30 | 7 | 20 || 3 | 40 | 7 | 20 || 4 | 20 | 6 | 25 || 5 | 30 | 6 | 25 || 6 | 40 | 6 | 25 || 7 | 20 | 8 | 20 || 8 | 30 | 8 | 20 || 9 | 40 | 8 | 20 |2. 实验步骤:1. 准备原水,测定其浊度。

2. 根据实验分组,依次加入不同浓度的PAC,搅拌均匀。

3. 调节pH值,使其达到预定值。

4. 在恒温箱中,将混合液保持在预定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

5. 将混合液离心分离,测定上清液的浊度。

6. 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组别 | PAC投加量(mg/L) | pH值 | 温度(℃) | 浊度(NTU) | | ---- | ----------------- | ---- | ---------- | ----------- | | 1 | 20 | 7 | 20 | 4.5 | | 2 | 30 | 7 | 20 | 3.2 | | 3 | 40 | 7 | 20 | 2.6 | | 4 | 20 | 6 | 25 | 4.0 | | 5 | 30 | 6 | 25 | 3.0 | | 6 | 40 | 6 | 25 | 2.5 | | 7 | 20 | 8 | 20 | 5.0 | | 8 | 30 | 8 | 20 | 4.0 | | 9 | 40 | 8 | 20 | 3.5 | 2. 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PAC投加量、pH值、温度等因素对混凝效果有显著影响。

拉伸性能实验报告

拉伸性能实验报告

拉伸性能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测试材料的拉伸性能。

实验采用了标准拉伸试验方法,对不同材料进行了拉伸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拉伸性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选取了三种材料进行测试,分别为聚酰亚胺薄膜、聚乙烯塑料膜和铝合金板材。

实验设备:拉伸试验机、计算机、测量仪器等。

实验方法:将样品夹在拉伸试验机上,先进行预拉伸,然后施加拉伸力,记录样品在拉伸过程中的应变和应力数据,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实验结果:
1.聚酰亚胺薄膜:在拉伸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拉伸强度和模量,表现出了良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

2.聚乙烯塑料膜:在拉伸过程中表现出较低的拉伸强度和模量,但表现出了较好的延展性和耐冲击性。

3.铝合金板材:在拉伸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拉伸强度和模量,但表现出较低的延展性和韧性。

结论:不同材料的拉伸性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应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PAC用量实验报告

PAC用量实验报告

PAC用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探究PAC(聚合氯化铝)在不同用量下对水中悬浮物的处理效果;2.确定合理的PAC用量,以达到最佳的水处理效果。

实验原理:PAC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药剂,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

它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研究不同PAC用量对水中悬浮物的去除效果。

实验材料:1.试剂:PAC药剂、蒸馏水;2.实验设备:试剂瓶、滴球管、天平、玻璃棒、导热杯、平板摇床。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所需试剂和设备清洗干净。

根据实验设计,分别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PAC溶液。

2.实验操作:a.取一定体积的水样,称重并记录初始质量。

b.将不同浓度的PAC溶液逐渐加入到水样中,搅拌均匀。

c.将混合液倒入导热杯中,将导热杯放入平板摇床中,进行摇床处理。

d.在一定时间后,停止摇床处理,取出导热杯,等待悬浮物降解沉积。

e.将上清液慢慢倒出,然后将沉积悬浮物取出,洗净并干燥。

f.称重沉积悬浮物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数据处理:a.计算水样中悬浮物的去除率。

去除率=(初始质量-残余质量)/初始质量×100%。

b.绘制不同PAC用量下悬浮物去除率的图形。

c.通过数据分析,确定最佳的PAC用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不同浓度的PAC溶液,对水样进行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计算得到了不同PAC用量下的悬浮物去除率。

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10,68.720,80.530,84.240,89.150,91.960,93.5由上表可以看出,随着PAC用量的增加,悬浮物去除率逐渐增加。

当PAC用量达到50 mg/L时,悬浮物去除率已经达到了91.9%。

然后,悬浮物去除率的提高趋势变缓。

当PAC用量继续增加至60 mg/L时,悬浮物的去除率只有略微提高至93.5%。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的PAC用量为50 mg/L。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一、引言混凝作为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实验,在水处理、建筑材料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以期提高混凝效率和质量。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原理混凝是通过添加混凝剂,使悬浮在水中的细小颗粒迅速沉淀并凝结成块状的过程。

常用的混凝剂包括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

2. 实验装置与试剂本次实验所需的装置包括:玻璃棒、磁力搅拌器、容量瓶、滴定管、烧杯等。

试剂包括硫酸铝、水样。

3.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清洗实验仪器、准备试剂。

(2)制备不同浓度的混凝液:将一定量的硫酸铝加入不同的容量瓶中,并用去离子水稀释,得到不同浓度的混凝液。

(3)取样测试:从水样中取一定量的样品,加入混凝液中,并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均匀。

(4)观察与分析:观察混凝液的沉淀情况,计算混凝效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按照不同的浓度制备了三组混凝液,分别为5%、10%和15%的硫酸铝混凝液。

并在同样条件下,将水样加入各组混凝液中进行反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搅拌,观察到混凝液中颗粒逐渐沉淀,并形成混凝块,混凝效果明显。

其中,浓度为15%的混凝液效果最佳,沉淀块形状更为饱满、坚固。

混凝效果的优劣主要受到混凝剂浓度、反应时间和水样质量的影响。

较高的混凝剂浓度可以提高混凝效果,但当浓度过高时,反而会造成过度凝结,使混凝块过于致密而难以分离。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当的混凝剂浓度。

反应时间也是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因素。

反应时间过短,颗粒可能没有完全沉淀;反应时间过长,可能会出现过度凝结的情况。

因此,在实验操作中,我们需要掌握合理的反应时间,以获得最佳的混凝效果。

水样的质量也会对混凝效果产生影响。

水样中悬浮颗粒的种类和浓度不同,对混凝液的混凝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水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混凝剂和浓度。

四、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制备不同浓度的硫酸铝混凝液,加入水样进行混凝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 混凝剂浓度较高可以提高混凝效果,但过高的浓度会导致过度凝结。

絮凝剂实验报告

絮凝剂实验报告

絮凝剂实验报告绪论絮凝剂是一种常用于水处理和废水处理的化学物质,其主要作用是将悬浮在水中的微小颗粒物质聚集成较大的团块,以便于沉淀或过滤。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条件下絮凝剂的效果,并探究其最佳使用条件。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等)、悬浮物质(如黏土颗粒、悬浮液等)、试管、移液管、显微镜等。

2. 实验步骤(1)准备不同浓度的絮凝剂溶液,如0.1%、0.5%、1%等。

(2)取一定量的悬浮物质,加入试管中。

(3)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絮凝剂溶液,混合均匀。

(4)观察悬浮物质的沉降情况,并记录下时间和形态。

(5)使用显微镜观察悬浮物质的颗粒大小和形态。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添加絮凝剂后,悬浮物质的沉降速度明显加快,颗粒团块也变得更大。

不同浓度的絮凝剂对悬浮物质的絮凝效果有所差异,浓度较低时,絮凝剂的作用较弱,颗粒团块较小,沉降速度较慢;而浓度较高时,絮凝剂的作用较强,颗粒团块较大,沉降速度较快。

因此,选择合适的絮凝剂浓度对于水处理的效果至关重要。

此外,根据实验结果还可以得出结论,絮凝剂的作用效果与悬浮物质的性质有关。

例如,黏土颗粒在添加絮凝剂后往往能够形成较大的团块,而悬浮液中的颗粒则较难聚集成团块。

这可能是由于黏土颗粒表面带有电荷,易于与絮凝剂发生反应,而悬浮液中的颗粒表面电荷较小,难以与絮凝剂发生作用。

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浓度的絮凝剂对悬浮物质的絮凝效果,得出了以下结论:1. 絮凝剂的浓度对絮凝效果有明显影响,浓度越高,絮凝效果越好。

2. 不同类型的悬浮物质对絮凝剂的反应不同,一些颗粒易于聚集成团块,而一些颗粒则较难聚集。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本实验仅考察了絮凝剂对悬浮物质的絮凝效果,未涉及具体的水处理实际应用。

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考虑添加其他辅助剂,如pH调节剂、表面活性剂等,以模拟实际水处理过程中的复杂条件。

此外,可以通过测定悬浮物质的浓度和絮凝剂的投加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佳的投加量,以提高絮凝效果。

废铝罐制明矾实验报告.doc

废铝罐制明矾实验报告.doc

废铝罐制明矾实验报告废铝片制备明矾晶体废铝片制备明矾晶体实验目的1、学习实际物品做为原料的处理方法2、学习无机制备的基本步骤,称量、加热、3、理解晶体生长的条件实验原理:(1)制备明矾的原理铝屑溶于浓氢氧化钾溶液,可生成可溶性的四羟基合铝(Ⅲ)酸钾K[Al(OH)4],用稀硫酸调节溶液的pH值,将其转化为氢氧化铝,使氢氧化铝溶于硫酸,溶液浓缩后经冷却有较小的同晶复盐,此复盐称为明矾[KAl(SO4)2·12H2O]。

制备中的化学反应如下:2Al + 2KOH + 6H2O ═2 K[Al(OH)4] + 3H2↑2K[Al(OH)4] + H2SO4 ═2Al(OH)3↓+ K2SO4 + 2H2O2Al(OH)3 + 3H2SO4 ═Al2(SO4)3 + 6H2OAl2(SO4)3 + K2SO4 + 24 H2O ═2 KAl(SO4)2·12H2O(2)晶体生长的条件:适当的浓度,适当的温度(3)净水原理明矾溶于水后电离产生了Al3+,Al3+与水电离产生的OHˉ结合生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与带负电的泥沙胶粒相遇,彼此电荷被中和。

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

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此外氢氧化铝也是一种空隙很多的物质,表面的吸附能很大,可以吸附水里面的沙子,灰尘等。

实验步骤:明矾的制备:废铝(2g)加入到盛有50mL 1.5mol?L-1 KOH溶液(自己配!)的烧杯中,加热加快反应*。

不再有气泡产生后抽滤,取滤液。

将滤液预热后,边加热边滴加9 mol?L-1 H2SO4溶液(1:1 H2SO4,实验室提供!)至沉淀全部溶解,浓缩溶液至50mL左右(过多损失,过少会形成聚铝。

32ml溶剂+16ml结晶水=50ml溶液)。

放入一次性杯子,自然冷却至室温后一周后观察晶体形貌。

抽滤,用乙醇淋洗后将食盐状晶体粉末放置于空气中晾干,即可得到明矾。

PAC用量实验报告[最新版]

PAC用量实验报告[最新版]

PAC用量实验报告PAC用量实验报告篇一:混凝实验报告物化实验一混凝环93第四小组刘梦圆张晨刘作亚吴悦吕晓佟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缺少也是最为关键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在原水和废水中都存在着数量不等的胶体粒子,如粘土、矿物质、二氧化硅或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碎屑等,它们悬浮在水中造成水体浑浊,混凝工艺是针对水中的这些物质(有时认为在1?m)。

处理的过程。

混凝可去除的悬浮物颗粒直径范围在:1nm~0.1?m通过试验摸索混凝过程各参数的最佳值,对于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至关重要。

一、实验目的1. 2. 3. 4. 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

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

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体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是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去除的。

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以及胶体间的静电斥力,使得胶体颗粒具有分散稳定性。

其中因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mV)以上。

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加速胶体的凝结核沉降;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到左右而变成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粒的吸附凝聚,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然而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同时,投加混凝剂后?电位降低,有可能使水花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着吸附架桥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混凝效果;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者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但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作用,胶粒之间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

絮凝实验报告

絮凝实验报告

絮凝实验报告絮凝实验报告一、引言在水处理过程中,水中的悬浮物质和浑浊物质是常见的问题,它们不仅影响水的质量,还会对水处理设备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和浑浊物质是非常重要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絮凝剂对水中悬浮物质的去除效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包括:自来水、絮凝剂(聚合氯化铝)、试管、滴管、计时器等。

2.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自来水倒入试管中,作为实验样品。

(2)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絮凝剂。

(3)用滴管轻轻搅拌试管中的液体,使絮凝剂充分与水中的悬浮物质接触。

(4)记录下加入絮凝剂后的时间,并观察水中悬浮物质的变化。

(5)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次实验。

三、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1. 加入絮凝剂后,水中的悬浮物质逐渐凝聚成较大的颗粒。

2. 随着时间的推移,凝聚的颗粒逐渐沉淀到试管底部。

3. 在一定时间内,随着絮凝剂的加入量增加,凝聚物质的沉淀速度加快。

四、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絮凝剂具有促进悬浮物质凝聚和沉淀的作用。

絮凝剂中的聚合氯化铝能够与水中的悬浮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大的颗粒,从而使悬浮物质更容易沉淀。

2. 絮凝剂的加入量会影响凝聚物质的沉淀速度。

加入较多的絮凝剂能够增加凝聚物质的数量,从而加快沉淀速度。

但是,过量的絮凝剂可能会导致剩余絮凝剂残留在水中,影响水的质量。

3. 絮凝剂的作用时间也会影响凝聚物质的沉淀效果。

在一定时间内,凝聚物质的沉淀速度会逐渐增加,但是超过一定时间后,沉淀速度将趋于稳定。

五、实验改进为了进一步提高絮凝剂的效果,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改进措施:1. 对絮凝剂的种类和加入量进行进一步研究,找到最佳的絮凝剂使用方法。

2. 在实验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絮凝剂,观察其对悬浮物质的去除效果。

3. 结合其他水处理方法,如过滤和沉淀等,进一步提高水的净化效果。

材料综合创新实验报告

材料综合创新实验报告

材料综合创新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材料综合创新实验实验目的: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新设计,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验原理:材料综合创新是指在设计实践中,将不同特性的材料进行有机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性能和功能。

通过评估不同材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组合方式,并进行制备与测试来完成材料综合创新的过程。

实验步骤:1. 材料调研:首先,对多种材料进行全面的调研,了解它们的特性、优缺点等方面的信息。

2. 材料选择:根据实验需求和目的,选择适合的材料组合进行创新设计。

3. 设计方案制定:参考前期调研结果和实验要求,制定创新设计的方案,包括组合方式、加工工艺和测试方法等。

4. 材料制备: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材料制备,可能涉及到材料混合、熔融、固化等工艺。

5. 制备材料测试:对制备的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包括结构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等方面的测试。

6. 数据分析和评估:通过对测试结果的数据分析,对材料的性能和功能进行评估,评估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7. 优化设计和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可能需要进行多次的实验和测试。

8. 结果和总结:根据最后的实验结果,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实验结果和对未来的展望。

实验记录: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金属材料和聚合物材料作为创新设计的对象。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导电性能,但密度较大;而聚合物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绝缘性能,但强度较低。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决定设计一种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并选择了铝和聚丙烯作为材料组合。

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强度,而聚丙烯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绝缘性能。

首先,我们根据预定的比例将铝和聚丙烯进行混合,并在高温下进行熔融。

随后,将熔融的材料注入模具,并进行固化和冷却。

完成制备后,我们对制备的样品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

首先,测试了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和界面结构。

铝的性质实验报告

铝的性质实验报告

铝的性质实验报告铝的性质实验报告引言:铝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铝的一些常见性质,包括熔点、导电性、反应性等,并通过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来验证和解释这些性质。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铝箔、烧杯、酒精灯、镊子、试管、试管架、酸性溶液、碱性溶液。

2. 实验方法:a. 铝箔燃烧实验:将一小片铝箔夹在镊子上,点燃酒精灯,将火焰接近铝箔,观察现象。

b. 铝箔的导电性实验:将一小片铝箔夹在镊子上,将其两端分别与正负极相连,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c. 铝与酸性溶液反应实验:将一小片铝箔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酸性溶液,观察现象。

d. 铝与碱性溶液反应实验:将一小片铝箔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碱性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和讨论:1. 铝箔燃烧实验:当将火焰接近铝箔时,铝箔会迅速燃烧,并发出明亮的火焰。

这是因为铝具有较低的燃点,当温度达到其燃点时,铝会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光能。

这也是为什么铝箔在烹饪中常被用作包裹食物的原因,因为它能够快速传热和抵御高温。

2. 铝箔的导电性实验:将铝箔两端与正负极相连后,灯泡会亮起。

这表明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铝的导电性能优于许多其他金属,这使得它成为电力传输和电子设备制造中常用的材料之一。

此外,铝的导电性能还使得它在食品包装和保鲜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因为它能够有效地阻止电荷的积聚和传导。

3. 铝与酸性溶液反应实验:将铝箔放入酸性溶液中,观察到气泡的产生和铝箔的溶解。

这是因为铝与酸性溶液中的酸发生反应,生成氢气。

铝与酸性溶液的反应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其中铝起到了酸中和剂的作用。

这种反应也说明了铝在酸性环境中的相对活泼性。

4. 铝与碱性溶液反应实验:将铝箔放入碱性溶液中,观察到气泡的产生和铝箔的溶解。

这是因为铝与碱性溶液中的碱发生反应,生成氢气。

铝与碱性溶液的反应也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其中铝起到了碱中和剂的作用。

与酸性溶液反应实验相比,铝与碱性溶液的反应速度较慢,这是因为碱性溶液中的碱对铝的腐蚀性较弱。

重捕剂实验报告

重捕剂实验报告

重金属离子捕集剂的合成与除重金属离子研究---实验报告课题意义:在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今天,由于重金属废水的排放量日趋增加,矿山、冶金、化工废水的成分也更加复杂,常有重金属污染,而国家对废水排放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使得传统的硫化物沉淀、聚铝、聚铁等絮凝方法不能再满足处理的要求,因而DTC类重金属捕集剂在重金属废水治理的作用愈加重要。

处理重金属离子常用沉淀剂或絮凝剂,其中有机重金属离子捕集剂具有渣量小、处理效果好等特点,但价格昂、运行成本较高,对某些重金属离子的处理不够理想等不足。

而DTC 类重金属离子捕集剂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可发挥捕集效率高、渣量少,并有良好的选择性等优势,是重金属污染去除的发展方向。

反应原理:利用低胺类物质与二硫化碳反应生成二硫代羧酸盐,而二硫代羧酸盐中的硫原子,具有孤对电子,易极化产生负电场,根据配位电场理论二硫代羧基能够捕捉阳离子并趋向成键,与二价的重金属离子形成平面正方形或是正四面体构型,从而形成稳定的交联网状的重金属离子螯合剂,捕捉重金属离子,使其形成沉淀,然后再进行过滤,这样便可以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实验及其数据:在合成方面,主要是用低胺类物质与二硫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白色粉末状重金属离子捕集剂。

最初合成:在装有40mL蒸馏水的锥形瓶中,加入10mL乙二胺,在磁力搅拌下,用分液漏斗缓慢滴加19mL二硫化碳,控制反应温度在30°C,二硫化碳滴加完毕后搅拌2.5小时,再在室温下静置2小时,取出产物,用真空抽滤泵滤掉剩余溶剂,然后再用水洗涤产物,干燥后,得到白色粉末状物质。

检验除去重金属离子效果:配制10mg/L的Pb溶液,然后加入两滴上述配的重捕剂(近乎饱和溶液,有不溶的,也有剩余未溶解的),搅拌3~5分钟,静置3~4小时,过滤两次,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剩余Pb的含量。

两种低胺类物质的合成:在最初合成的基础上,加入三乙胺。

在装有40mL水的锥形瓶中,加入8mL乙二胺,4mL三乙胺,磁力搅拌下,用分液漏斗缓慢滴加20mL二硫化碳,温度在30°C左右,搅拌2.5小时,静置2小时,抽滤,洗涤,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状物质。

观察材料学生实验报告

观察材料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材料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人员:XXX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不同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加深对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观察以下几种材料的性质:1. 塑料:观察其硬度、透明度、耐热性等。

2. 金属:观察其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3. 陶瓷:观察其硬度、耐磨性、耐高温性等。

4. 橡胶:观察其弹性、耐磨性、耐油性等。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适用范围。

三、实验材料1. 塑料: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

2. 金属:铜、铁、铝等。

3. 陶瓷:氧化铝陶瓷、氮化硅陶瓷等。

4. 橡胶: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

四、实验步骤1. 塑料观察:将不同种类的塑料分别进行切割,观察其硬度、透明度、耐热性等。

2. 金属观察:使用万用表测量不同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用锤子敲击金属,观察其延展性。

3. 陶瓷观察:用硬度计测量陶瓷的硬度;在高温炉中加热陶瓷,观察其耐高温性。

4. 橡胶观察:用拉伸仪测量橡胶的弹性;在油中浸泡橡胶,观察其耐油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塑料观察结果:- 聚乙烯(PE):硬度较低,透明度好,耐热性较差。

- 聚丙烯(PP):硬度较高,透明度较好,耐热性较好。

- 聚氯乙烯(PVC):硬度较高,透明度较差,耐热性较好。

2. 金属观察结果:- 铜:导电性、导热性好,延展性较好。

- 铁:导电性、导热性一般,延展性较差。

- 铝:导电性、导热性好,延展性较好。

3. 陶瓷观察结果:- 氧化铝陶瓷:硬度高,耐磨性好,耐高温性较好。

- 氮化硅陶瓷:硬度高,耐磨性好,耐高温性较好。

4. 橡胶观察结果:- 天然橡胶:弹性较好,耐磨性好,耐油性一般。

- 合成橡胶:弹性较好,耐磨性好,耐油性较好。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碱式氯化铝的制备与净水试验
袁闪 08应用化学 0941********
郭超 08应用化学 0941********
肖旭朝 08化学制药 0931********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
1.实验目的:
(1)了解聚碱式氯化铝的制备方法。

(2)试验聚碱式氯化铝的净水作用。

2.实验原理:
絮凝沉降是净化浊水和污水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

聚碱式氯化铝(简称聚铝)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絮凝剂,其化学通式可表示为
[Al2(OH)nCl6-n]m n=1-5 m<10
它可看作Al3+部分水解产生的OH-在Al3+之间架桥,使之形成一系列不同聚合度化合物的混合物,如Al2(OH)4Cl2, Al3(OH)5Cl4, Al13(OH)34Cl5...等等。

在水溶液中这些化合物可解离出Al2(OH)2+4等带正电荷的离子。

自然界的胶体一般都是负胶体,这些高正电荷的离子将有效地降低负胶粒的电势,促使其聚沉。

此外,这些高分子多羟基聚合物与胶粒之间还存在着羟基架桥作用和吸附作用,这些作用也都有助于胶粒形成大的絮凝体而沉降。

二、实验材料
仪器:磁力搅拌器、普通漏斗、烧杯、试管
试剂:盐酸、氨水、铝粉、氯化铝、生活污水
三、实验步骤与现象
(一)聚碱式氯化铝的制备
方法1:由Al(OH)3和AlCl3反应制聚铝
(1)取5g AlCl3制其溶液。

(2)Al(OH)3可由AlCl3溶液加氨水来制备,因此可取制得的AlCl3溶液的一半来制取Al(OH)3,若Al(OH)3沉淀过滤困难,可加入少量聚丙烯酰胺溶液絮凝。

(3)将沉淀与另一半AlCl3反应,因为反应较慢,需要不断加热搅拌,直至混合物溶解透明,即得产物。

方法2:由Al和AlCl3反应制聚铝
(1) 取5g AlCl3制其溶液。

(2)在溶液中加入适量HCl后,为了防止反应太激烈而逸出溶液,分批加铝粉使其反应。

随溶液pH值升高,反应速率变慢,此时应加热促使反应。

最后保温在90度让其充分反应,直至溶液pH升至3.5左右。

(3)过滤掉多余铝粉后的聚铝溶液,如果陈化数天或80度保温数小时,可进一步提高其净水能力。

(二)聚铝的净水试验
(1)用两支试管分别取等量的生活污水,标号1、2。

(2)在2号试管中加入制得的聚铝溶液,立即剧烈搅拌3min,静置10min后与另一份未加聚铝的生活污水对比,发现2号中污水比1号变澄清。

四、实验结果
1.方法(一)、(二)均得产物为无色透明胶状液体,不过(二)中反应时间太
长,大约24小时。

2.污水加制得的聚铝10min后有净水效果。

五、讨论
1.反应(二)时间长可能由于加入盐酸过多,其中的H+多,所需的铝粉多导致;也可能是晚上阶段未加热而使其反应过慢,时间长。

2.由于生活污水本身浑浊度不够而使净水反应需要较长时间才可看到效果。

六、结论
1.方法二中在反应的后阶段应持续加热,减少反应时间。

2.通过本实验制的的聚铝为无色透明胶状液体,具有净水作用,可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工厂污水和河污水净化处理,减少环境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