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第一章 绪论(20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外科学的范畴
现代外科学的范畴: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逐步形成的,并将会不断的更新变化。外科一般是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按病因大致可分为五类。
损伤(injury):由暴力或其他致伤因子所致的人体组织破坏。如各种创伤、烧伤等。
感染(infection):由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所致的组织、器官的损害、破
坏,发生坏死和脓肿。如坏疽阑尾、肝脓肿等。
肿瘤(tumor):绝大多数的肿瘤需要手术处理。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畸形(malformation):绝大多数的畸形需要手术治疗。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畸形。
其他性质的疾病:常见者如肠梗阻、尿道梗阻等器官梗阻;胆石症、尿路结石症等
结石形成;门静脉高压症、下肢静脉曲张等血循环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功能失调。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现代外科学的研究涉及实验外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其与内科学的范畴是相对的,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常分属两个学科范畴,如化脓性感染、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由于医学科学的进展,有些疾病已在两个学科范畴之间发生了转化,如尿路结石、先天性心脏病;近年来介入放射学和内镜诊疗学的快速进展,已使外科与内科以及其他学科更趋交叉。事实上,即使同一疾病的同一阶段亦需两个学科的共同处理,许多危重病更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协同诊治。
二、外科学的发展
中医外科学简史:
公元前14世纪(商代),甲骨文中有“疥”、“疮”记载。
公元前1066-公元前249年(周代),外科独立为一门,医者称为“疡医”。
秦汉时代,《内经》中有“痈疽篇”专章。
汉末,华佗(141-203年)使用麻沸汤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
南北朝,龚庆宣著《刘娟子鬼遗方》(483年)中有“金疡”专论。
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610年)叙及断肠缝连、腹疝脱出等手术使用丝线结扎血管;“人先有疮而乘马”得炭疽;单纯性甲状腺肿与地区水质有关。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652年)中有下颌关节脱位手法复位记载。
宋代,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992年)中有砒剂治疗痔核记载。
金元时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1337年)中已有脊柱骨折等正骨经验记载。
明代,是中医外科学的兴旺时代,陈实功著《外科正宗》中有刎颈切断气管急用丝线缝合记载,对乳痈、乳岩亦有较确切描述;孙志宏著《简明医彀》中有先天性肛门闭锁疗法记载。
清代,清初设有专治骨折和脱臼者;《医宗金鉴》中有“正骨心法”专篇;清末高文晋著有《外科图说》(1856年)。
现代外科学简史、现状与发展方向:
现代外科学奠基于19世纪40年代,在其后近70年的时间里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和止血、输血等外科基础问题。
1846年,美国Morton首先采用乙醚作为全麻剂(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布尔芬奇厅埃瑟室);1892年,德国Schleich首先倡用可卡因作为局麻药,后改为普鲁卡因。
1846年,匈牙利Semmelweis首先使用漂白粉水洗手,使产妇死亡率由10%降至1%,这是抗菌术的开端;1867年,英国Lister采用石炭酸溶液冲洗器械、湿敷伤口,使截肢死亡率由46%降至15%,奠定了抗菌术的基本原则;1877年,德国Bergmann认为避免伤口再污染更重要,采用了蒸气灭菌,研究了敷料、器械等的灭菌措施,建立了现代无菌术;1889年德国Furbringer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美国Halsted倡议戴橡皮手套,使无菌术趋于完善。
1872年,英国Wells介绍止血钳;1873年,德国Esmarch倡用止血带。1901年,美国(奥地利)Landsteiner发现血型,之后采用了直接输血法;1915年,德国Lewisohn提出了加枸橼酸钠的使血不凝固的间接输血法,加之此后血库的建立,才使输血安全易行。
外科学成长于20世纪20-40年代。1929年英国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35年德国Domagk倡用百浪多息,此后系列抗菌药物的研制成功,麻醉术、补液、输血、营养支持疗法的进展,扩大了手术范围并增加了安全性。
外科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的研究成功,为心脏直视手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创伤、整形和器官移植外科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超声、核素扫描、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体层成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到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等检查以及影像的三维重建技术,不仅能准确定位病变而且能帮助定性;介入放射学的开展,进行超选择性血管插管,将诊断和治疗同时深入到病变的内部结构。
循证医学理念和微创外科、生物工程、组织工程、基因工程、干细胞、纳米、信息等技
术,既已广泛渗透到外科学各领域,同时也是21世纪外科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基础或方向。
现代外科学的专业划分:根据工作对象和性质,分为实验外科和临床外科。在临床外科中主要有,按系统分为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血管外科;按部位分为头颈外科(颅脑外科)、胸心外科(胸外科、心外科)、乳腺外科、腹部外科(胃肠外科、肝胆胰外科、肛肠外科)、脊柱外科;按年龄分为小儿外科、老年外科和有待形成的胎儿外科;按手术方式分为整形外科、美容外科、显微外科、腔镜外科、移植外科和近年形成的微创外科;按疾病性质分为肿瘤外科、急症外科、创伤外科、烧伤外科;按器官功能分为内分泌外科等。
当代中国的外科成就:在国际上属于领先或先进水平的主要外科学成就有:①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救治:自1958年救治成功一烧伤总面积89%、Ⅲ度面积23%病人后,迄今已治愈数十例Ⅲ度面积超过90%的烧伤病人;②断肢(趾)再植:自1963年接活已离断6h的右前臂后,迄今已接活数千例断指、断掌、断肢病人,包括离断达36h的肢体、断为三节的上肢的再植和同体异肢的移植等均获成功;③中西医结合在外科中的应用:包括骨折小夹板局部外固定、粘连性肠梗阻、胆管结石、急性胰腺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内痔、肛瘘等;④门静脉高压症、食管癌、肝癌等。
三、怎样学习外科学
正确认识外科“学”与外科“手术”的关系:就某一外科疾病而言,其外科学不但包括该病发生与发展规律、病理生理变化与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预防与治疗的系统知识和技能,还涉及相关基础医学和其他临床学科的知识。诚然,外科学的终极目标是高质量的治愈该病,一般而言,外科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但是如果没有对该疾病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掌握,包括其所处病理阶段的明确诊断、全身状况与手术适应证、最佳麻醉方法与手术方案以及相应的围术期处理计划等,则不管该手术成功与否都将是一个没有“基础”的手术,很难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或意外情况,更难谈高质量的治愈。因此,要正确认识外科“学”与外科“手术”的关系,端正学习态度,反对“外科学即手术”、为手术而手术和为练习技术而手术的观点与行为,将来做一个真正的外科“学”医生而非片面的外科“手术”医生。
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外科医生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规范。作为一名医学生,一方面要认真学习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临床实践。要见习和参加各种诊疗操作包括手术和麻醉,要全面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和对各种治疗的反应,要学习、研究各种诊疗规范和病历文书等。要善于发现并分析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把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