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发展历程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e0185f30dd88d0d232d46a92.png)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一、发展简述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二、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三、发展详述:页脚内容1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页脚内容2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与发展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a42302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1.png)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与发展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与发展应急管理是现代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全球性灾害的频繁发生和不断增强的安全压力,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逐渐显露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本文从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成就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彰显中国在应对灾害、保障国家安全方面的实力和经验。
首先,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技术支撑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指挥调度系统。
通过路径分析、风险评估等技术手段,能够对灾害事件进行快速定位和预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同时,应急指挥中心和各级应急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动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多部门、跨地区、全天候的协同作战。
例如,在抗击COVID-19疫情期间,中国通过快速建设移动小区、应急医疗队、疫情监控系统等,有效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传输,提高了社会应急响应的效率。
其次,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注重了从“后事后防”向“前事前防”转变的理念。
这就意味着中国着力于加强灾害风险评估、预警预报、预案编制等前期预防工作,通过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和制度安排,降低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例如,中国将地震区划、破坏性地震预报、建筑抗震设计等成果应用于实践,大大提高了地震灾害的防范能力。
同时,中国坚持把执法监管和救援救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救援适时、高效地展开,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的效能。
此外,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注重了全民参与和社会共治。
中国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应急管理纳入“一社会”思维框架,倡导政府、企业、公众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协同机制。
中国通过实施灾害公共教育、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巡查、法治化、科技化等手段,弥补了政府单一主导的不足,逐步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和民主化。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a2c7cc4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1.png)
应急预案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各级应急管 理机构应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可 操作性。同时,还要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评估和修订,确保 其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提高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能力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应急物资储备的投入,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包括救援物 资、生活物资、医疗物资等。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管理制度,确保 应急物资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明确职责分工
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应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中央应急管理部门应 主要负责宏观指导和政策制定,地方应急管理机构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具体工作,专业技术支持机构应提 供专业技术和培训等支持。
加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应制定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例 如,针对自然灾害应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针对公共卫生 事件应制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同时,应急预案应根 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
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03
科技支撑与信息化建设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在科技支撑和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有不足。未来需
要加强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和职责 •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挑战和对策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频 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c3b5e01419e8b8f67d1cb936.png)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一、发展简述➢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二、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三、发展详述: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2005年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共计106件。
中国应急管理制度之变范文
![中国应急管理制度之变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08641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e.png)
中国应急管理制度之变范文中国应急管理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重大调整和改革,逐步发展完善。
本文将从我国应急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发展历程中国应急管理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应急工作主要以地下工作为主,主要是防空袭和防核战争。
直到1980年代初,中国国家安全部成立,中国的应急管理制度才开始向综合性、灾害防治为主的方向转变。
1998年,中国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救灾委员会,其职责主要涉及灾后恢复重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我国应急管理制度逐步转向综合性、综合性、防灾减灾为主体的工作方向。
2003年,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减灾工作逐渐成为工作重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始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
2018年,中国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减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相继撤销,组建国家应急管理署。
应急管理署的设立进一步强调了我国应急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为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主要特点1. 统一领导、部门协同。
中国的应急管理制度强调全国一盘棋、统一领导,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应急管理署为中心,协同工作,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
2. 多层次、综合性。
我国应急管理制度设置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机构,形成了多层次的应急管理体系。
同时,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还涵盖了预防、预警、应对、恢复等各个环节,力求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综合的、全方位的应急管理体系。
3. 预防为主、综合防灾。
我国应急管理制度强调防灾减灾,注重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前预警和预测可能发生的灾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预防。
同时,应急管理还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规划和管理,降低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实现综合防灾。
4.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我国应急管理制度强调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设立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制定专门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d6c6951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07.png)
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方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应急管理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
01
针对不同突发事件类型,编制综合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流程和
措施。
专项应急预案
02
针对特定突发事件类型,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制定详细应对方
案。
企业应急预案
03
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编制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
应急管理体系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 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 • 应急管理体系的运作 • 应急管理体系的挑战与对策 • 应急管理体系的未来发展
01
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应急管理体系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通过事前预防 、事中应对和事后恢复等阶段,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 合管理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参与国际应急管理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应急管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突发事件,提 高国际应急协作水平。
加强国际经验交流
加强与国际先进应急管理机构进行经验交流和技术合作,引 进国外先进的应急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提高我国应急管 理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应急处置与恢复
加强应急处置与恢复能力,提高应急设备的快速响应速度和可靠性,实现快速抢险救援与恢复重建。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应急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同联动,实现高效应急处置 。
完善应急预案与演练
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确保能够迅速有效 地应对突发事件。
应急演练实施
开展模拟演练、实战演练和网络 演练等多种形式的演练。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上)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上)](https://img.taocdn.com/s3/m/8a82deb0f01dc281e43af038.png)
2006年
21世纪之 后
单灾种应对能有效地适应各种风 险和挑战。
通过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来应对 日趋复杂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国家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
风险和挑战发生本质的改变,具 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精选2021版课件
9
政府的办公厅或办公室,成立了内设机 构——应急管理办公室。
(一)单灾种应对适应时期
面对的风 险较为简 单且确定
1949年—1978年
单灾种应对时期
1950 年
国家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
精选2021版课件
4
(二)单灾种应对不适应时期
1978年—2003 单灾种应对不适应时期 年
国家成立多个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
1989年 2000年
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 (现国家减灾委员会)
B
突发事件 应急体制
C
突发事件 应急机制
D
突发事件 应急法制
精选2021版课件
12
(四)综合性应急管理停滞时期
2008年到2018 综合性应急管理停滞时期 年
精选2021版课件
13
(五)应急管理走进新时代
2018年
农业社会
A
应急管理走 进新时代
要组建应急管理部
工业社会
B
信息社会
后工业社会
C
人类发展历史的三种社会形态
精选2021版课件
29
当前应急制度设计不适应突发事件
的跨界性
基础、 以致灾因子为导向,强调分类管理、分级负 责。现实中,复杂性巨灾会突破既有的分级、 分类的制度设计。
精选2021版课件
30
当前应急制度设计与突发事件
最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汇编
![最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889bee3f6bd97f192279e9b2.png)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一、发展简述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二、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三、发展详述: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c55b8eaa10a6f524cdbf8561.png)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发展简述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发展历程:三、发展详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 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 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 不协调、不可 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提高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5 年, 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 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 年, 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阶段: 2004----预案建设第二阶段: 2005----体制建设第三阶段: 2006----机制建设第四阶段: 2007----法制建设在2003年以前, 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提出一案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简述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历史演变
![简述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430251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4.png)
简述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历史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应急管理在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的应急管理建国初期的中国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安全问题,应急管理意识逐渐崛起。
1951年,中国成立了国家地震局,开始对地震灾害进行监测和研究。
此后,中国相继建立了气象局、水利部等部门,逐步形成了初步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应急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灾害和安全挑战,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为了加强应急管理,中国成立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察局等机构,加强了对生产安全和事故应急的监管和管理。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应急管理部门,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
第三阶段:应急管理体系的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003年,中国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应急管理工作。
同时,各地也纷纷成立了地方应急管理办公室,加强了地方应急管理能力。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明确了应急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提高了应急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第四阶段:应急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成为现代化、信息化的体系。
中国加强了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推动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应急信息的全程监测和共享。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应急管理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应急管理的国际化水平。
总结起来,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应急意识崛起阶段、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现代化建设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中国应急管理体系还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安全稳定。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上)-王宏伟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上)-王宏伟](https://img.taocdn.com/s3/m/1082e624ec3a87c24128c434.png)
国务院机构改革前部门职责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安全生产职能
九
农业部的草原火灾防范职能
个
部
国家林业局的森林火灾防范职能
门 公安部的消防职能
水利部的防汛抗旱职能
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范职能
自
国家地震局
然
灾
害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救
助 职
民政部
能
国务院机构改革前协调机构
高
01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层
次
1949年—1978
单灾种应对时期
年
1950
国家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
年
(二)单灾种应对不适应时期
1978年—2003 单灾种应对不适应时期 年 国家成立多个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
1989年 2000年
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 (现国家减灾委员会)
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2003年 成立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非常规突发事件
非常规突发事件使得既有的职责、职能 设定被完全打乱,危机现场的情境是高 度动荡和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能 领导靠前指挥。
应急办或成“僵尸部门” 05
应急管理的首要职责:防范化解重大安 全风险。 应急管理的主要任务:高效应对非常规 突发事件。
三、组建应急管理部的“9+4”模式
(一)“9+4”模式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的安全体制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中央层面成立了中央国家 安全委员会。中国应对巨灾的模式也在悄 然地发生变化。
雅安的芦山地震
云南的鲁甸地震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巨灾应 对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巨灾应对模式变成以地方应对为主,中 央提供支持。
中国应急救援
![中国应急救援](https://img.taocdn.com/s3/m/ab4615b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e.png)
提高技术水平
引入先进的应急救援技术,如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提 高救援效率和准确性。
完善培训机制
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培训机制,提高救援人员的业务素 质和应对能力。
提高应急救援物资保障水平
加大物资储备
优化分配机制
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各类救 援物资在关键时刻能够满足需求。
加强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为应急救援提供科 学决策支持。
提高信息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应用先进的信息 技术提高救援效率。
03
应急救援应用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
地震
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应急救括堤防抢险、水库调度、紧急救助等措施,以防 止洪水灾害的发生和减轻其影响。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机制,确保队伍快 速响应和高效处置。
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
01
加强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和管理,确保物资的及时供应和有效 调配。
02
建立物资保障协调机制,实现物资共享和调配,避免资源浪费
。
推进物资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物资保障的效率和精度
03 。
应急救援信息平台
建立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 作业。
02
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1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明确各级指挥职 责和权限。
2
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联动,建立高效的 指挥决策体系。
3
提高应急救援指挥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指挥 技能培训。
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建立多种形式的应急救援队伍,包括专业救援队 、志愿者队伍等。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和演练,提高队伍的实 战能力。
建设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d6ebd54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d.png)
建设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
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实现预防、预测、预警、指挥、协调、处置、救援、评估、恢复等应急管理各环节中各方面快速高效、有序反应.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负面影响的重要保障。
一、建设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紧迫性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度复合化的趋势.应对复合型突发事件.必须以组织化、集约化、系统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态.集中各方面的资源.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等各个领域予以加强.才能奏效。
以往那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应急管理.“零打碎敲”的应对方式.无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突发事件。
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度叠加化的趋势.往往是一系列突发事件累积后一起爆发.因此表现出特别重大突发事件越来越多的现象。
这就需要有应对包括“巨灾”在内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特殊手段。
如果没有比较完整的应急管体系.则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急管的广、深和方面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
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非常规化的趋势。
一些历史上未曾发生过的.或几十一遇、几百一遇的事件.出现的频越来越高.如非典疫情、“9·11恐怖事件、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其确定性和危害性大大超过常规的突发事件。
应急管在决策、处置、善后等各个环节面临着巨大的新挑战.惟有建起全方位的防控和应对网络.建起比较完备的应急管体系.才有可能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发挥应急管的作用。
二、我国应急管体系建设的历程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悠久历史的古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和灾难.历朝历代积比较丰富的应急管经验。
新中国建以来.我国在应急管工作方面奠定一定的基础.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是.作为一个完整巨大的现代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应急管体系建设的时间并长。
从建国开始到现在.我国的应急管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代。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安全生产](https://img.taocdn.com/s3/m/99a82ad05727a5e9846a61d6.png)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1、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具体是指什么“一案”是指制订修订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
中国政府应急管理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应急管理体制: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机制:是指突发事件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
应急管理法制:在深入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形成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并且最终上升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扩展资料应急管理预案包括事故应急的4个逻辑步骤:预防、预备、响应、恢复。
四类四级总体预案所称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成4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Ⅰ级(较大)和Ⅰ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2、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管理分为哪几个阶段?(1)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是要在发生事故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达到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降低事故造成法人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中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中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与完善](https://img.taocdn.com/s3/m/7d43ebc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6.png)
中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灾害。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本文将从地震应急救援的发展历程、体系构建与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尚需完善的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震应急救援的发展历程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1955年中国首次国家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会议上,地震国家预报、地震国家办公室等一系列相关机构和部门得到了建立。
20世纪60年代,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逐渐扩展到各个省份,加强了地震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中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完善。
二、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与建设中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等几个重要部分。
首先,地震监测预警系统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基础。
中国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范围的地震监测预警网络,能够准确监测地震活动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让受灾区域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为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应急指挥系统在地震应急救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震局设立了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各级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确保救援工作的快速、有序进行。
此外,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中国地震局已经组建了一支庞大而专业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拥有各类专业人员和救援装备,能够快速响应、高效救援。
最后,应急物资保障系统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地震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包括应急帐篷、折叠床、食品和饮水等,以满足灾区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
三、取得的成绩中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先,在灾害应急救援方面,中国国家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连续多次参与国际地震救援行动,派遣救援队和物资赴国外参与人道主义援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8b3b6adcff00bed5b8f31da3.png)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一、发展简述➢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得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得意见》➢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二、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三、发展详述: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得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得经验与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得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得突发公共事件。
党与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得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与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得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得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得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得重大课题,这就就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得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得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得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与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与风险得能力。
理论与实践得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得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得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得执政能力建设得决定》,从加强党得执政能力与政府执行力得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得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得能力。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f577fdb6227916888586d75b.png)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一、发展简述””,提出“一案三制?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9 2004年?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二、发展历程:预案建设?第一阶段:2004---- 体制建设?第二阶段:2005---- 2006----?第三阶段:机制建设?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三、发展详述: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2003在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2003年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年102003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2003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2004 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2004年9建立健全社会预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上)文档资料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上)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ce49f566bec0975f565e26f.png)
(五)应急管理走进新时代
2018年
农业社会
A
应急管理走 进新时代
要组建应急管理部
工业社会
B
信息社会
后工业社会
C
人类发展历史的三种社会形态
14
社会形态
风险
农业社会 简单而确定
时期 改革开放前
工业社会 低度复杂、低度不确定 改革开放后
信息社会 高度复杂、高度不确定 21世纪后
15
不再是一种线性演进的过程,而具 有很强的复杂性、复合性、耦合性, 甚至是高度的叠加性,且不可预测、 不可预盼、不可预知。
21世纪之后,面对的危机多为系 统性危机。
16
二、综合性应急管理为何停滞
17
(一)综合性应急管理停滞的原因
1、应急预案 以“一案三制”为核心构建的综合性应急管 理体制,基本上是以工业社会的低度复杂性、 低度不确定性风险为假设背景的。它瞄准和 锁定的并不是后工业社会中具有高度复杂性、 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 发展(上)
王宏伟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1
目录
一、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回顾 二、综合性应急管理为何停滞 三、组建应急管理部的“9+4”模式 四、应急管理部的挑战 五、应急管理部的风险
2
一、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回顾
3
(一)单灾种应对适应时期
面对的风 险较为简 单且确定
10
应急办的主要作用
最关键
A
应急 值守
B
综合 协调
C
信息 汇总
应急办成立
推力:2003年的非典 拉力:2008年召开奥运会
11
应急管理:“一案三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年4月,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应邀参观了芝加哥市的911中心,朱镕基认为美国911应急系统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他对芝加哥市戴利市长说了一句话:“希望你能把这一现代化的设施介绍给中国。
”同年10月,南宁市市长林国强率队考察芝加哥。
历经近一年多的酝酿,2002年5月,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正式运行,这是我国建成的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中国应急系统扬鞭奋追的大幕由此拉开。
2003年,一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的肆虐,刺痛了国人的神经,也在拷问着一个社会应对突发危机的决心与能力。
此后,是一连串的重拳出击:5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布;7月,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国务院办公厅专门成立“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9月,《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公布;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扬州、成都、重庆等地分别开始建设联动系统。
接下来的2004年,城市应急联动成为各省市的工作重点,在短短两三个月内,众多城市都开始上马应急联动。
2005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获准通过。
7月22~2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已编制了国家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均已编制完成。
同年5月,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成立。
业界一致认为,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历程经历了三个里程碑。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我们不能再像面对非典那样仓促应战,而要沉着应对,有章可循。
章从何来?这就是应急预案。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就开始编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
2005年初,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而成,这是第二个里程碑。
”
2006年,政府开始编制并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该规划的发布和实施,是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三个里程碑。
一位地方信息办负责城市应急系统建设的负责人曾向笔者透露,现在各地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已经成立或正准备成立,国家也要求各地尽快建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但是采用什么模式、选用什么系统,我们也有些困惑。
我们也去过南宁、扬州等城市进行考察,但毕竟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状况,不可能完全照搬,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子,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当中。
”
《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城市应急,我们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