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复习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复习导学案(无答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复习导学案(无答](https://img.taocdn.com/s3/m/dfc2fb10daef5ef7ba0d3cb1.png)
【课题】《在光的世界里》学习目标:1、能识别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2、能用光的传播规律、反射规律以及折射规律解释简单光现象3、知道平面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能利用规律画光路图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难点:光现象中的成像规律(平面镜、凸透镜成像)【预习导学】议一议一、知识结构同学们用一张A4纸把这章的知识点用你自己的方式进行梳理或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出来,进行讨论与评比,看谁做的最好。
二、知识要点讲解考点一:光源、光的直线传播1、下列不是光源的物体是()A、太阳B、火焰C、月亮D、开着的电灯2、如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考点二:光的反射3、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15°时,反射角也为15°B.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C.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考点三:探究平面镜成像4、如图2所示,是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他的眼睛应在(A/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的所成的像重合;【自主学习材料】古代的通讯方式主要靠传口信或写信,由专人步行或骑马递送,速度很慢。
要快,就要用火光来传消息。
我国早在周代,镇守边关的守军就已经用燃烽火的办法向都城报告外敌入侵的消息,可算是最早的光通讯了。
西欧至19世纪前半叶出现过讯标机发报法。
如从巴黎到土伦,沿途380公里,每隔一段便在高地上建造一座传送塔,共计120座。
发送员摆动长杆代表特定讯号,接收员用望远镜看。
传送一个讯号,经过120站,约需1分钟。
这也是一种光通讯,比烽火进步多了,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电报、电话发明以后,千里之外通话就像近在咫尺。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新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bcb2df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03.png)
答案:
- 实验步骤:
a. 将蜡烛点燃并固定在支架上,凸透镜放在蜡烛前方适当距离处。
b. 调整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像。
c. 使用刻度尺或尺子测量像的大小。
d. 记录物距和像距的数值,以及像的性质(实像或虚像)。
- 测量像的大小: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光屏上像的长度。
-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等实验器材;
- 照相机、摄像机、投影仪等实际应用设备;
- 黑板、粉笔、教学模型等常规教学工具。
2. 软件资源:
- 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教学PPT;
- 凸透镜成像模拟软件或APP;
- 教学视频、动画、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
3. 课程平台:
- 学校实验室;
- 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凸透镜成像规律: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其成像特点,即物体在不同位置时,凸透镜所形成的实像、虚像及其应用。
a.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c. 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凸透镜焦距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凸透镜的焦距,以及焦距与成像性质之间的关系。
6. 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眼镜中的应用。
答案:
- 眼镜中的透镜根据需要矫正的视力问题,选择凸透镜或凹透镜。
- 对于远视眼,使用凸透镜来提前聚焦光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 对于近视眼,使用凹透镜来推迟聚焦光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的物体。
7. 解释为什么在显微镜中要使用两个透镜。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新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6fe34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2.png)
本章复习和总结【教学目标】1.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光速.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3.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4.知道光的折射定律.5.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透镜的焦点和焦距.6.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7.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8.了解眼睛成像原理,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9.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2.观察法:观察生活中的透镜以及眼睛的构造和各部分的作用.3.实验法:会使用光具座等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本章的主要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光的直线传播例题1(多选)如图所示是用针孔照相机给蜡烛照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要想使像大一些,可移动底片离针孔近一些B.要想使像明亮些,可移动底片离针孔近一些C.针孔离蜡烛越近,像越暗D.针孔离蜡烛越近,像越小解析:本题是考查对小孔成像的理解.针孔照相机是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制作的.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物体通过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上下颠倒,左右互换.当物体到针孔距离一定时,光屏(底片)越远,像越大;光屏越近,像越小.当光屏(底片)到针孔距离一定时,物体越远,像越小;物体越近,像越大.小孔所成的像,像越小越明亮.根据以上规律,选项A、D 是错误的,选项B、C是正确的.答案:BC光的反射例题2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角为________,若保持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将镜面由如图甲所示的位置顺时针旋转10°,则反射光线转过______.解析:当入射光线与镜面垂直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故入射角为0°;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将镜面顺时针旋转10°,法线也旋转了10°,此时入射角就变为10°,如图乙所示,M1′M2′表示旋转后的平面镜的位置,ON为法线,OB为反射光线,依据反射定律,旋转后反射角也为10°,所以旋转后的反射光线相对原反射光线(原反射光线沿OA方向)转过20°.答案:0°20°平面镜成像例题3如图甲所示为同学们制作的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潜望镜看到物体AB的像是()A.倒立、等大的虚像B.正立、等大的虚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实像解析:人眼在潜望镜中看见物体AB的像的原理图如图乙所示,图中物体AB上的光线先射到平面镜M1上反射成像,利用物、像对称作出虚像A′B′,由平面镜M1反射到平面镜M2上,再反射到人眼中,此时在平面镜M2成像的物体应是A′B′,因为平面镜M1反射的光线可认为是从A′B′处发出的,利用物、像对称性,作出A′B′在M2中所成的像A″B″,这就是人通过M2观察到的物体AB的像.此像应是正立、等大的虚像,且此虚像在水平方向上到人的距离比物体到人的水平距离要大.答案:B光的折射例题4在水深1m的湖面上空,一只画眉鸟停在岸边柳树距水面5m高的树杈上婉转地唱歌;在距岸边2m的水中,一条红色的小鲤鱼悠然地游动.静观湖面,“小鲤鱼”、“画眉鸟”和“柳树”浑然一体,好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关于上述情景,下列阐述错误的是()“画眉鸟”是树上的画眉鸟通过水面反射形成的一个虚像“画眉鸟”距离水面1m“小鲤鱼”到水面的距离肯定小于1m“画眉鸟”和“小鲤鱼”都是虚像解析:水中的“画眉鸟”是光的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该像是画眉鸟的虚像,由于画眉鸟到镜面(水面)的距离为5m,水中“画眉鸟”(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5m,故选项A说法正确,B说法错误;看到水中的“小鲤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它在实际小鲤鱼的上方,因湖水深为1m,则所看到的“小鲤鱼”到水面的距离必定小于1m,故选项C、D说法均正确.答案:B例题5如图甲所示,阳光射到铁桶里,AC是桶壁AB的影子,若向桶里注入水,随着水面的升高,影子AC的长度将()解析:光照射到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由空气斜射入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将向法线偏折,如图乙所示.再根据影子形成的原因可知,桶壁AB的影长AC将变短.答案:B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例题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两个探究:(1)为研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选用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上表.①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_______(选填“大”或“小”);②实验序号1中成的像应是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2)小华用若干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形状如“E”的发光物体,如图甲所示,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依次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乙所示,如果只将“E”换成“R”,并在同一位置观察,光屏上成的像就是图丙中的_______.(填数字序号)解析:从题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物距一定时,焦距越大的凸透镜,所成像的像距越大,且三次实验中,物体均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均大于物距,即像是放大的、倒立的实像;从凸透镜对E的成像特点来看,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R所成的像也应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故④是正确的.答案:(1)①大②放大(2)④凸透镜的应用例题7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时,若保持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假设两种情况下,人眼看到的物体等大),则有水时().A.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B.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C.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D.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解析:池底的物体在有水与无水两种情况下,相对于照相机镜头的距离是不同的;由于光的折射作用,池中有水时相当于物距减小了.根据照相机成像原理,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变大,要在胶片上得到物体清晰的像,应将暗箱适当拉长一些,同时,胶片上的像将比原来的像略大一些.正确选项为C.答案:C例题8小明用照相机给同学小宇拍照时,发现了一些特点,请根据你的经验和知识,帮他完成下列填空.(1)小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底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2)小宇离照相机镜头越远,小宇在底片上所成的像越_______.(3)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像一定比小宇本人______.(4)人和像在凸透镜(镜头)的_______(选填“同”或“异”)侧.解析:(1)照相机底片离镜头的距离不超过机身的长度,而相机在拍照时,要求被照的对象离相机较远,大大超过相机机身的长度.(2)物体离相机越远,经镜头(凸透镜)成的像越小.(3)照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相机只有那么大,不可能装下一张真人大小的像.(4)人在照相机镜头的前面,胶卷在照相机镜头的后面.答案:(1)大于(2)小(3)小(4)异眼睛及视力矫正例题9如图所示,把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若取下眼镜,则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_____移动,如果此时在凸透镜前再放一副远视眼镜,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_____移动.解析:此题实际考查的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近视眼的成因之一是晶状体太厚,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上的是一个模糊的光斑.可以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来矫正.远视眼是由于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到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我们可以利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来矫正.答案:凸透镜凸透镜光的色散例题10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_____.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我们将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七彩光带.解析:(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即什么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自身颜色相同的光,其他光照射在它上面均被吸收,看起来是黑色的.本题中白色的光屏是不透明体,它能反射所有色光,而红色的光屏只能反射红光,其他的色光均被红色光屏吸收,所以不能看到七色光带.答案色散不能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2017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知识和总结教学设计
![2017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知识和总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d56ccb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46.png)
一、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2.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反射种类和反射现象。
3.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现象和全反射。
4. 光的色散:光谱、棱镜实验和色散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定律和现象。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光学实验。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全反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相关定律和现象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光学实验器材(如光源、反射镜、折射棱镜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实验报告、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阳光透过树叶、照镜子等,引发学生对光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光的传播: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光的反射:讲解反射定律、反射种类和反射现象。
(3)光的折射:讲解折射定律、折射现象和全反射。
(4)光的色散:讲解光谱、棱镜实验和色散现象。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光学经典例题,如反射镜成像、折射现象等。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光学实验,如反射镜成像实验、折射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现象,以及重点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题目。
(2)反射镜成像、折射现象的应用题目。
(3)光学实验报告。
2. 答案:根据教材和课堂讲解,给出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光学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眼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4章 在光的世界里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4章 在光的世界里](https://img.taocdn.com/s3/m/65b8bcc24afe04a1b171de26.png)
第一节光源光的传播【学习目标】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认识反射、折射现象。
2.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3.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4.通过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能绝对地理解科学规律。
————————行为提示:1.情景引入新课。
2.解读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不仅要求物体自身能够发光,而且必须是正在发光。
另外,无论是哪种光源都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光能的一种装置,了解这一点对辨别物体是不是光源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方法指导:小孔成像的特点与小孔形状无关。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光现象》组图:导入语: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光的世界绚烂多彩。
光装点了我们的生活,没有了光我们的生活将不可想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五彩斑斓的光现象中蕴含的奥秘吧!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光源自主阅读教材P56,完成1~2题:1.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__ADEFG__。
A.太阳B.月亮C.钻石D.点亮的蜡烛E.萤火虫F.正在工作的电灯G.发光水母2.概括与小结:__能够自行发光__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__自然光源__和__人造光源__。
知识板块二光是怎样传播的自主阅读教材P57,完成3~7题:3.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举例说明。
__夜晚汽车灯发出的光__4.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1)观察或探究图4-1-3的现象,讨论:光射到物体的表面发生了什么现象?__反射__。
(2)观察或探究图4-1-3的现象,讨论:光射向玻璃砖时,发生了什么现象?__偏折__。
(3)观察或探究图4-1-4的现象,讨论:光射进不均匀的糖水中时,传播路线是直线吗?__不是__。
(4)讨论归纳:光总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吗?__不是__;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__在同种均匀介质中__。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复习课件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3e3ee41a37f111f1855baa.png)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教 科版八 年级上 册 物理 课件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复习课件(共17张PPT)人教版部编版
易错点三: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 易错现象: 没有真正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等大、对称”, 可以解释为:“大小相等、线面垂直、距离相等、左右相反、像为虚像。” 【例3】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则( D ) A.像变大,像与人间的距离变小 B.像变小,像与人间的距离也变小 C.像大小不变,像与人间的距离也不变 D.像大小不变,像与人间的距离变小 【错解】A 【错因分析】走近平面镜,感觉平面镜中的像变大,而错选A。忽略了 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人的大小没变,所以像的大小也是不变的。
【例1】一个五角形的光源垂直照射到一个三角形的小孔上,在小
孔后面的光屏上形成的光斑是( B )
A.三角形
B.五角形
C.圆形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形
【错解】A
【错因分析】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典型应用,像的形状与物
体的形状相同,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易错盘点 易错点一:小孔成像 举一反三 1.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 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 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 膜上看到灯丝__倒__立__(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 拉罐,像的大小_变__大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只将小圆 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__不__变__(填“改变”或“不变”)。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教学案3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教学案3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17a0db4125c52cc58ad6be03.png)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重点、难点:1.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因3. 光的反射规律4.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5.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6. 虚像的概念知识点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实像总是倒立的,像与物分居透镜的两侧,虚像总是正立的,虚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二倍焦距是成缩小和放大实像的分界点,焦点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体向凸透镜移动时,像也移动,物和像移动的方向总是相同的。
【典型例题】例1. 在一块方形纸板的中心挖正方形小孔,把这块有方孔的纸板对准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一定距离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一方形黑影,你还会发现方形黑影的中心有一个圆亮斑,请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地面上出现的方形阴影是____________的影子,是____________造成的现象。
(2)阴影中心的圆亮斑是什么?(3)如果在日偏食或日环食时观察该现象,地面上应出现的图案是什么样的?(4)夏天在林中散步时,我们会看到地面上呈现很多的圆亮斑,请问树叶间的缝隙一定是圆的吗?解析:地面上的方形阴影是纸板挡住太阳光形成的,而阴影中心的圆亮斑是方孔所透过的太阳光的光线所造成的太阳的实像。
这里的方孔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就是小孔成像中的小孔,而地面就好像是承接像的光屏。
方形阴影和圆亮斑实际都是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在日偏食和日环食时观察,方形纸板后仍然会出现方形的阴影,但由于太阳有一部分被月亮挡住不能向地球发光,所以此时所出现的光斑不应是圆亮斑而应当是有一部分缺少的圆亮斑(日偏食)或圆环形的圆亮斑(日环食)。
在小孔成像时,只要孔相对而言足够小,就可以成像。
小孔成像时,像和物体总是一样的,跟小孔的形状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此时小孔的缝隙没有任何要求。
正确答案:(1)纸板光沿直线传播(2)阴影中心的圆斑是太阳光通过方形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实像。
(3)日偏食应出现的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块带圆形缺口的圆亮斑;在日环食时出现的现象应当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个圆环形的亮斑。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教学教案含复习和总结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教学教案含复习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5258a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b.png)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本章内容概述本章涉及的是光学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光的色散等.本章共分8节:1.第一节“光源光的传播”,介绍了光源的概念及其分类,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知道光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第二节“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出光反射时的规律;认识到物体表面能反射光,区别镜面反射与漫反射;会利用光的反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明白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3.第三节“平面镜成像”,通过实验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认识到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会画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掌握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特点,简单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4.第四节“光的折射”,通过实验探究出光的折射时的规律,理解光发生折射的条件,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5.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讲述了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对光的作用,透镜的焦点、焦距;探究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的规律;介绍了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6.第六节“神奇的眼睛”,介绍眼睛的结构,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7.第七节“透过透镜看世界”,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成像特点,简单讲述了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的历程.8.第八节“走进彩色世界”,认识光的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会利用光的色散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认识太阳光谱.本章教材的设计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性(如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础实验的教学),对学生提升科学素质大有帮助,也是初中物理教学要注意的重点.本章特别强调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光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要求学生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来参与学习光现象的知识.本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光源、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色散现象、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的存在.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认识光反射的规律,理解反射、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透镜的分类,透镜的焦点、焦距,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认识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理解远视眼、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大致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经历探究“光反射、折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挂图,明确两种透镜的结构特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养成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在探究“光反射、折射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客观地看到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遭到了破坏,从而形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难点】理解光路的可逆性,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探究,折射引起的错觉,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课时建议】本章共有8节,建议11课时.1.光源光的传播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二、过程与方法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教具准备】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牛奶(或红墨水)、蚊香、火柴、玻璃杯、白炽灯、皮球、三球仪、空的易拉罐、半透明的塑料膜、蜡烛、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课前利用课间休息,滚动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的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日晕、日幻……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多彩的光现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习.【进行新课】一、光源生1:太阳、电灯、蜡烛.生2:手电筒、火把、油灯.生3: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太阳和蜡烛都是光源,它们有何不同呢?生:太阳是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归纳光源定义:能够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分类: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应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十分广阔.例题1(多媒体展示)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B.月亮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解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平面镜、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放电影时看到的也是银幕的反射光,不是银幕自己发光,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只有电视机的屏幕,是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打到荧光屏上,使屏上的荧光物质发光,所以电视机屏幕是光源.答案:D二、光的直线传播1.光的直线传播生:我猜测,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演示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有少许牛奶的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生1:光在空气中传播.生2: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注意:1.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一定要演示给学生看看.2.演示实验可用激光器演示,也可用长手电筒演示(玻璃上用还有1~2毫米宽缝隙的厚牛皮纸或硬纸片挡住).演示时,为了能看到光路,可以把几支蚊香同时点燃,在空气中形成烟雾,可在水中滴少许牛奶或红墨水.教师总结:光在同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例如地球周围大气就是不均匀的,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的光线就会发生弯曲.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就是因为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因此应该说,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为了使学生亲身感受光的直线传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实验.学生实验:讲桌上放置点亮的白炽台灯,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块还有小孔的硬纸板,让眼睛穿过小孔观察光源.启发学生分析:只有当眼睛、两个小孔和光源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眼睛才能看见从光源发出的光.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归纳:1.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2.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2.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可见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门课程.下面我们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简单的光现象.(1)影子的形成.演示2:用白炽灯对着墙,把皮球放在灯和墙之间.现象:墙上出现球的影子.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影子的形成.(学生积极发言)师生共同归纳得: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的黑暗部分就是影.(如图甲所示)(2)日食、月食的成因.演示3: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如图乙(日食)和图丙(月食).(3)小孔成像.演示4:在一个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烛焰.现象:可以看到烛焰在薄膜上呈现的像.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小孔成像的形成原因.师生共同归纳得:小孔成像的形成原因:烛焰上部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下部;下部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上部,就形成了小孔成像.(如图丁所示)教师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是孔径必须很小.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外部轮廓相似,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孔与屏三者之间的距离.例题2(多媒体展示)晴天,树荫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A.太阳的实像B.太阳的影子C.太阳的虚像D.树叶的影子解析:树叶间的窗缝形成“小孔”,树荫里的光斑也就是我们所学的“小孔成像”现象,作为太阳的像,这个光斑也像太阳一样是圆的.这个光斑是太阳光射到地面上会聚形成的,所以是实像,C不对;这个光斑处有太阳光射到,自然也就不能叫影子了,B、D 不对.答案:A三、光的传播速度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生: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15℃)的传播速度是多大?生:340m/s.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光的传播速度”,并讲解.归纳: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2.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3.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近似认为是3×108m/s.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知道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等.我们进一步探究了光的传播速度,知道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最快,是3×108m/s,我们可以利用光速来求星球之间的距离.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教学板书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若能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发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探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2.光的反射定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3.经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通过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教具准备】激光灯、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多媒体课件.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但是,有的同学却看不见黑板上某处写的粉笔字(我们常常说“反光”),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生: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有趣的实验.演示实验1: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归纳: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进行新课】一、光反射中的物理名词.演示实验2:让激光灯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的接触点.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二、实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和光路的可逆性1.提出问题: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我们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研究光的反射,其中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实验步骤:(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时,引导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出的光线的方向.(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是怎样改变的.(3)按图乙所示,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是否能看到反射光线.(4)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实验,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可采取如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步骤如下:①将一张16K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间画出直线ON作为法线;在ON的一侧画几条角度不同的直线AO、A1O、A2O.②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分别沿AO、A1O、A2O射向镜面,观察反射光线.③分别在每条反射光线的位置上用大头针扎一个孔B、B1、B2,用刻度尺画出直线分别将OB、OB1、OB2连接起来.④再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的大小,并记录大小进行比较.⑤使光线分别沿BO、B1O、B2O射向镜面,观察每条反射光线的方向.3.分析和认证:(1)上述步骤(1)和(2)可看到E和F在一个平面内时有反射光线,且反射光线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2)按步骤(3)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学生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3)从步骤(4)的①~④可看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从步骤(4)的⑤可看出反射的光路是可逆的.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归纳:光的反射定律:1.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两线分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3.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教师总结: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应注意以下四点:1.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是因果关系,故光的反射定律中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颠倒位置.2.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反射面入射时,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但由于反射角由入射角来决定,即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入射光线沿原来反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到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将沿原来入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出.例题(多媒体展示)已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成100°夹角,请画出镜面的位置.解析:法线既是反射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掌握法线的这种双重作用,作图就容易了.答案:(1)根据已知条件作图甲.(2)画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法线ON,如图乙所示.(3)根据法线与反射面成垂直,画出镜面,如图丙所示.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演示实验3:让平行光射向平面镜.实验现象: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仍是平行的,而且在反射光线的方向上的光是很强的,其他方向无反射光..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多媒体课件)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学习时应通过实验总结出规律.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应注意抓住规律的关键所在.光的反射是一种普遍现象,需要同学们在今后学习中多联系实际运用好本节知识.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教学板书教学反思1.如果只按照课本的要求去进行教学,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为我们的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意识,更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在物理学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应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使学生在逐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兴趣、学会观察、学会提问、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学会汲取别人的成功改善自己,学会合作交流等等,这些能力的养成,比学会一些知识、技能更重要,所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分析实验.开始可能缓慢些,但必须夯实这一过程,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尤其是思维基础较差的班级,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因为这里是他们学习的转折点,低的起点,小的台阶,极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乐学中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2.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光线”一词常出现,会有学生提出:光线是一条线吗?对于这点,可以向学生介绍,在物理探究过程中,有许多研究方法,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遇到.“光线”并不真正存在,是人们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路径而假想的带箭头的直线.这样讲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同样学生也会有意识地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3.法线是人们为研究反射现象而引入的一条位置参照线,它经过入射点与反射表面垂直.引入法线后,对反射光和入射光的位置、方向的描述,就有了可供参照的标准,如入射角、反射角分别以与法线的夹角来计,易懂易记.由于法线是一条辅助线,在画光路图时用虚线表示.4.实验中为什么要测量多组数据?这是为了增加结论的可靠性,使归纳得出的规律更有普遍意义.物理的定量探究往往要测量多组数据,通过这几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规律.这种“数据归纳”的方法,在以后的探究学习中经常用到.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球面镜的光学性质.【教学难点】虚像的概念,球面镜的应用.【教具准备】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凹面镜、凸面镜、激光演示器、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开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实验1: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镜子的特点.生:这些镜子的表面都是平的.实验2:用这些镜子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镜中的像与原物体的形状一样..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2.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3.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学习思考,但有的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师要想知道上面这些思考题的答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进行新课】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实验探究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实验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4.1光源光的传播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4.1光源光的传播教案(新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27782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2.png)
⑤ 光的传播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传播现象,如小孔成像实验、日食和月食模拟实验等。
⑥ 光的传播应用:介绍光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光学仪器等。
在设计板书时,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每个知识点以简洁明了的词句呈现,同时加入一些有趣的插图或图案,如太阳、灯泡、小孔成像等,以增加板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总结: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我认为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都有所收获和进步。通过课前自主探索和课中强化技能,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光源和光的传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实验和讨论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然而,在情感态度方面,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光源和光的传播的兴趣不够浓厚,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 科普文章:提供一些科普文章,如《自然界中的光源》、《光的传播速度及其测量》等,让学生了解光源和光的传播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 实验视频: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验视频,如光的传播实验、光源的分类实验等,通过观看实验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源和光的传播的原理。
2. 拓展建议:
- 进行家庭小实验: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光学实验,如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对光源和光的传播的理解和兴趣。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光源和光的传播”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复习学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复习学案 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9180b0d551e79b8969022647.png)
《在光的世界里》学习预设问题与活动规则与评价教学(学习)目标1.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光速.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3.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4.知道光的折射定律.5.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透镜的焦点和焦距.6.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7.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8.了解眼睛成像原理,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9.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认真阅读明确目标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一节:光源光的传播一:光源1.光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光源。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光是怎样传播的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小孔成像的特点:,小孔成像的原理:。
3.光可以传播_________和_________三:光传播的速度4.光在______中传播最快,为_______ m/s=________ Km/s。
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_______。
v空气v水v玻璃第二节:光的反射定律一:光的反射规律1.光的反射定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发生反射时,光路是_______的,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3.反射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哪种放射都要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科版物理八上《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复习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教科版物理八上《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复习课导学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0fbc9295901020207409c41.png)
5.虚像不是由_______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_______光线或_______光线的_______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是正立的。
【达标测试】
1.爱好足球的小亮在平面镜前观赏自己的全身像。(如下左图)他实际看到的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
2.一人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墙上钟的像如上右图所示,则实际时间为()
A.3∶40B.4∶20C.8∶20D.9∶40
3.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4.若水中的人能看到岸上的树,则他看到的实际上是( )
6.光的折射定律:光线从一种介质_______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在_______处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________内,折射光线和__分居于_______两侧,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__入射角,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_入射角。
(二)合作交流
例1:画出平面镜中的像。
例2:画出左下两图平面镜的位置。
例3:某发光点发出许多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其中两条反射光线如上边右图所示,你能根据这两条反射光线找出发光点的位置吗?
例4:如图所示,在三个方框内放有光学元件,指出甲、乙、丙三框内分别是什么光学元件?添上光学元件并完成光路图。
导学点拨
或
学生总结
例5:画出图中的折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
教科版八上物理第四章主备课人:胡国民初审人:________复审人:胡国民
第____周星期______授课人:________学生:________评价:______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第3节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第3节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案(新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065494b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0.png)
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二、能力目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三、素养目标“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球面镜的光学性质.【教学难点】虚像的概念,球面镜的应用.【教具准备】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凹面镜、凸面镜、激光演示器、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开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实验1: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镜子的特点.生:这些镜子的表面都是平的.实验2:用这些镜子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镜中的像与原物体的形状一样..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2.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3.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学习思考,但有的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师要想知道上面这些思考题的答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进行新课】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实验探究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实验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实验过程:(边示范边讲解)(1)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3)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4)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动玻璃板,用刻度尺画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5)把测量结果填写到下表中.2.学生分组实验.把课本第65页图432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平面镜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实验能力的培养.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教师提问:(1)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2)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1)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归纳: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例题1(多媒体展示)身高1.6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答案:(1)像高1.6m, 像离镜0.5m.(2)人后退0.5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0.5m.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二、平面镜成虚像对于平面镜成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我们也能看见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呢?然后利用课本第66页图433分析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边板书边讲授,进行解疑,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向学生提问:(1)点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2)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学生回答:(1)点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2)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2.教师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3.教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一只眼睛.师生共同分析得:1.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2.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镜后的交点S′处发出的.教师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相交点S′.4.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67页图435,随即指出:(1)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经反向延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叫虚像.(2)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归纳: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因此是虚像.例题2(多媒体展示)我们知道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可岸边的树林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这是为什么呢?答案:①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②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到水面的距离相等.③由于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所以各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倒立的了.三、平面镜的应用、凹面镜和凸透镜平面镜的应用生1:练功房里,演员用它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生2: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光路的事例.教师画一个潜望镜示意图(如图甲所示)45°,这样就做成最简单的潜望镜.潜水艇上的潜望镜(如图乙所示)原理与之相同,它们都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光路.当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船员便可通过潜望镜来观察水面情况.教师总结并板书平面镜的应用.归纳:平面镜的应用:成像;改变光路.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平面镜是个非常重要的光学元件,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这部分光学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几何光学的学习要突出几何作图,同学们应严格按照规范化的作图格式进行训练,紧紧抓住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思考.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1.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在此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能大胆的进行猜想.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好,既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2.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就能说明一切.课后,一名学生深有感触地说:“上这样的课,就知道怎样去学了,也会学了”.还有的学生说:“假如能经常地这样去训练,那我们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必然超过对足球、对电子游戏的迷恋”.因为他们急于去探究科学的奥妙,所以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这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比较成功的一面.虽然有些问题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就是探索.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有利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在光的世界里复习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在光的世界里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13c5be1941ea76e58fa04da.png)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复习和应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
3.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
5.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射入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7.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8.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光的折射定律。
4.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光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2.运用光学知识完成光路图。
四、教学用具投影片、投影仪.五、复习内容本章讲述光现象。
重点是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凸镜成像的特点及这些知识的应用。
六、知识梳理(一)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知识要点图解[投影片出示例题]七、例题分析例题1(2017 北京)如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参考答案:A。
例题2 (2017连云港)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树在水中的倒影B.立竿见影C.冰透镜向日取火D.鱼翔浅底参考答案:B。
例题3太阳光穿过茂密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A.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B.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C.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D.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解析:这是一个小孔成像的问题,由于光斑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是太阳的实像,是圆的。
选C。
例题4 (2017 大连)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________。
若光源是圆形的,小孔是方形的,则成的像是_________形的。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世界里》复习课学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世界里》复习课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f5dec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6.png)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世界里》复习课学案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复习课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a)理解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相关知识;)例例2.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传播;(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现象;(3)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现象。
例例3、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例例4、身高1.70m的李洋同学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镜中像与他相距m;若他远离平面镜后退0.5m,则镜中的镜高为m。
例例5、如图所示,小明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水平射入隧道内.请你通过作图画出平面镜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例例6、如图所示,A、B为光源S经过平面镜MN反射出来的两条光线,画出光源所在的位置,并完成光路.例例77、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1)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__(选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反射.(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会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120°70°2230°60°(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补充设问:(1)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并测反射角大小目的是__.(2)实验时,测得入射角为45°,则反射角度数为__;若入射角变大,反射角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实验中把纸板的右边向后折,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说明:__.例8、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复习导学案(无答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复习导学案(无答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97bad6d0d233d4b14e6964.png)
第四章复习课学习目标1.理解光的传播特点,能解释相关的生活现象。
2.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能解释相关物理现象,能画出简单的光路图。
3.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知道白光由色光组成,了解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特点。
课前学习课堂学习一、光的直线传播例1:如图所示,均是与光有关的四种现象,其中反映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及时练习1]1.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 阳光下,树在地面上形成影子B .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C .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D . 用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 2.下列都是光源的一组是( )A.萤火虫和烛焰B.电池和烛焰C.萤火虫和月亮D.电池和萤火虫3.当太阳、水星、地球运行到一条直线上时,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太阳上有一个小黑斑在缓慢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水星凌日”,是难得的天文奇观。
下列关于该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黑斑是水星在太阳上形成的影子眼睛和眼镜1、眼睛的作用相当于 透镜,眼球好像一架 ,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 、 的 像。
2、近视眼矫正前将光会聚在视网膜 (前或后),矫正时需要在眼睛前面放一个 透镜。
3、远视眼矫正前将光会聚在视网膜 (前或后),矫正时需要在眼睛前面放一个 透镜。
B.小黑斑是由于水星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一部分光而形成的C.小黑斑是水星在太阳上形成的像D.小黑斑是地球在太阳上形成的像4.夜晚,路边高高的杆子上的路灯亮着。
某人从路灯下的正下方开始朝着背离路灯杆的方向往前走,则地面上的影子( )。
A.在人的后面且渐渐变长B.在人的后面且渐渐变短C.在人的前面且渐渐变长 D.在人的前面且渐渐变短二、光的反射例2:太阳光与水平方向成60。
角射到一深井口,现用一块平面镜反射使太阳光竖直向下射入深井中,则平面镜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夹角()A 75°B 60°。
C 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复习教案重点、难点:1.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因3. 光的反射规律4.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5.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6. 虚像的概念知识点分析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线:一种形象地表示光沿直线传播的方法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排队瞄准时三点成一线木工师傅单眼调线利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现象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两角相等两种反射镜面反射漫反射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的作图平面镜的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实像总是倒立的,像与物分居透镜的两侧,虚像总是正立的,虚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二倍焦距是成缩小和放大实像的分界点,焦点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体向凸透镜移动时,像也移动,物和像移动的方向总是相同的。
神奇的眼睛人眼的视物原理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透过透镜看世界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和幻灯机⎧⎨⎪⎪⎩⎪⎪【典型例题】例1. 在一块方形纸板的中心挖正方形小孔,把这块有方孔的纸板对准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一定距离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一方形黑影,你还会发现方形黑影的中心有一个圆亮斑,请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地面上出现的方形阴影是____________的影子,是____________造成的现象。
(2)阴影中心的圆亮斑是什么?(3)如果在日偏食或日环食时观察该现象,地面上应出现的图案是什么样的?(4)夏天在林中散步时,我们会看到地面上呈现很多的圆亮斑,请问树叶间的缝隙一定是圆的吗?解析:地面上的方形阴影是纸板挡住太阳光形成的,而阴影中心的圆亮斑是方孔所透过的太阳光的光线所造成的太阳的实像。
这里的方孔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就是小孔成像中的小孔,而地面就好像是承接像的光屏。
方形阴影和圆亮斑实际都是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在日偏食和日环食时观察,方形纸板后仍然会出现方形的阴影,但由于太阳有一部分被月亮挡住不能向地球发光,所以此时所出现的光斑不应是圆亮斑而应当是有一部分缺少的圆亮斑(日偏食)或圆环形的圆亮斑(日环食)。
在小孔成像时,只要孔相对而言足够小,就可以成像。
小孔成像时,像和物体总是一样的,跟小孔的形状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此时小孔的缝隙没有任何要求。
正确答案:(1)纸板光沿直线传播(2)阴影中心的圆斑是太阳光通过方形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实像。
(3)日偏食应出现的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块带圆形缺口的圆亮斑;在日环食时出现的现象应当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个圆环形的亮斑。
(4)树叶的缝隙大多是不规则的。
考点分析:考查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和自然中的一些重要现象。
例2. 下图中,两块平面镜互相垂直放置,入射光线AO与平面镜M1的夹角是50°,问此光线在平面镜M2上的反射角是多少?解析:本题中光线发生两次反射,关键是根据反射定律画出光的传播方向,再根据几何知识求出反射角的大小,过入射点O作法线ON,得入射角∠AON=40°,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也是40°。
由此可画出反射光线,用同样的方法再画出平面镜M2上的反射光线,两次反射的光路图见下图。
根据几何知识容易看出,光线在平面镜M2上的入射角是50°,所以反射角也是50°。
正确答案:光线在平面镜M2上的反射角是50°。
考点分析:考查反射定律的应用。
例3. 小明将一张写有字的字条压在一块毛面朝上的毛玻璃板下,纸条上的字就看不清了。
小明让同学小红在不拿开毛玻璃的前提下看清字条上的字,小红十分为难,你能帮助小红解决一下这个难题吗?说明你的方法和理由。
解析:毛玻璃不透明的原因是玻璃有一面凹凸不平(毛面),使透过光没有规则,所以看不清纸条上的字,因此只要设法运用某种透明物质(如水)将凹面填充起来,使整个毛面变得平整光滑就可以了。
正确答案:方法是:在毛面上淋上些水就可以了。
考点分析:考查对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理解。
例4.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实像看得见,虚像看不见B. 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C. 实像总是缩小的,虚像总是放大的D. 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放大或缩小解析:实像总是倒立的,像与物分居透镜的两侧,虚像总是正立的,虚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二倍焦距是成缩小和放大实像的分界点,焦点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体向凸透镜移动时,像也移动,物和像移动的方向总是相同的正确答案:B考点分析:考查凸透镜成像。
例5. 若一物体从距凸透镜3倍焦距的地方,沿主光轴移到1.5倍焦距的地方,则()A. 像距变小,像变小B. 像距不变,像不变C. 像距变大,像变大D. 像距变大,像不变解析:当物体向凸透镜移动时,像也移动,物和像移动的方向总是相同的正确答案:C考点分析:考查凸透镜成像。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70分钟)一. 填空题1. 光在______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______中传播得最快,每秒钟能通过______m的距离。
2. 平行光线射到电影银幕上发生了______反射,此时每一条光线在反射时均遵守光的______。
3.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______像,像和物体大小______。
4. 当入射光线垂直平面镜时,入射角是______度,反射角是______度。
如果入射光线不变,则当镜面旋转2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_度。
5. 在500m深的海面上空5km高处有一架飞机飞过,该飞机在海中的像到海面的距离是______km。
6. 一根直棒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时,棒与镜面之间的夹角是______度。
7. 若一个身高1.6m的人站在竖直挂置的大穿衣镜前0.5m处,则此人在镜中的像高是______m,像到人的距离是______m,若此人以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走2s,则像高______m,像到镜的距离是______m。
8. 有时,在教室的黑板上出现“反光”现象,使我们看不见黑板上的字,这是属于光的______反射现象。
9. 太阳光与水平面成60°角,若要使太阳光照射一口竖直的井底,则平面镜与水平面成______角(锐角)才行。
10. 为了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用激光器向月球上的反射器反射激光,经反射器反回激光发射场,若测得经过的时间为2.54秒,那么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是______千米。
11. l光年=______千米。
12. 一束平行光线由空气射向水面,如果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是90°,则该光束与水面之间的夹角是______。
13. 图中所示的是:一束光射到两种透明物质的分界面,一部分光射回到原来的物质,另一部分进入另一种物质,则入射光线是______,折射光线是______,入射角是______,折射角是______。
14. 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总觉得水中的筷子部分是向______弯折,这是由于______的缘故。
15. 一束光线与两种透明物质的界面成50°角入射时,其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成110°角,则入射角是______,折射角是______。
16. 当光线垂直水面射入水中,则入射角等于______,折射角等于______。
17. 填写表中的空格18. 人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镜,视网膜相当于。
物体在人眼睛中成的是_____立、、像。
19. 近视眼是因为人眼对晶状体的焦距调节功能不够,以致于其焦距变,使清晰的像成在了视网膜之,这种眼睛要用镜来矫正。
二、选择题1. 一束光线竖直入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则反射角是()A. 0°B. 45°C. 90°D. 180°2. 照到平面镜上的太阳光,可认为是平行的,那么,它们的反射光线应是()A. 会聚的B. 发散的C. 平行的D. 无法判断3. 若要使眼睛看见一个物体,则()A. 这个物体一定是光源B. 物体上肯定有光线进入眼睛C. 物体和眼睛必须在一条直线上D. 眼睛能发光4.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决定于()A. 镜面大小B. 物体大小C. 观察的角度D. 物体与镜面距离5. 油漆的黑板会发生“反光”现象,使坐在教室边排的同学看不清上面的字,原因是()A. 黑板发生镜面反射B. 黑板发生漫反射C. 黑板上的字发生了镜面反射D. 黑板对光不反射三、作图题1. 画出图中的入射光线,标出入射角、反射角及其大小。
2. 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3. 图为同一条光线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请画出平面镜。
4. 画出图中从A点出发,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B的光线。
5. 在图中,根据图中的两条反射光线,找出发光点S并完成光路。
6.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做出“F”形物体在镜中的像7. 图中,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8. 在图中的方框内填入合适的光学元件,并完成光路图9. 在图中,根据已知光线画出未知光线。
10. 图中,试画出光线AO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11. 在图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透镜。
【试题答案】一、填空题。
1. 均匀透明介质,真空,3×1082. 漫,反射定律3. 虚,相等4. 0,0,405. 56. 457. 1.6,1,1.6,2.58. 镜面9. 75°10. 3.81×10511. 9.46×101212. 45°13. CO,OG,60°,30°14. 上,光的折射15. 40° 30°16. 0° 0°17.18. 凸透光屏倒缩小实19. 短前凹透二、选择题。
1. A2. C3. B4. B5. A三、做图题。
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