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1 绪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1 第一章 绪论

CH4 CH3 CH2 CH CH3 + H CH2 + H CH + H C + H Ed ( CH3-H ) =423 kj / mol Ed ( CH2-H ) =439 kj / mol Ed ( CH-H ) =448 kj / mol Ed ( C-H ) =347 kj / mol
C-H键键能 (423+439+448+347)/4=414 kj/mol 键键能=( 键键能
2003-2008年 2003-2008年
2009年至今 2009年至今
1999-2003年 年 化学(师范类) 化学(师范类) 2003-2008年 年 有机合成 2009年至今 2009年至今 有机化学
安徽师范大学 理学学士 中国农业大学 理学博士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博士后
第一章 绪论
§ 1-1 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 1-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3 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表达方式 §1-4 现代共价键理论 §1-5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4,键的极性和极化性 ,
两个不同原子形成共价键时, 两个不同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将使键产生极性 不同原子形成共价键时
δ H δ Cl H C m H Cl C =3.57X10
-30
=3.57X10-30 C m Cl
极化性:键的极性大小取决于成键的两原子电负性 极化性:
的差值,与外界条件无关, 永久的性质 的差值,与外界条件无关,是永久的性质
H3C NH2 N O
O
硝羟硝
S OH 硝磺羧 O
§1-3 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表达方式
H H C H C H H C C H CH3CHCH2CH3 CH3
C-H键键能 (423+439+448+347)/4=414 kj/mol 键键能=( 键键能
2003-2008年 2003-2008年
2009年至今 2009年至今
1999-2003年 年 化学(师范类) 化学(师范类) 2003-2008年 年 有机合成 2009年至今 2009年至今 有机化学
安徽师范大学 理学学士 中国农业大学 理学博士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博士后
第一章 绪论
§ 1-1 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 1-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3 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表达方式 §1-4 现代共价键理论 §1-5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4,键的极性和极化性 ,
两个不同原子形成共价键时, 两个不同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将使键产生极性 不同原子形成共价键时
δ H δ Cl H C m H Cl C =3.57X10
-30
=3.57X10-30 C m Cl
极化性:键的极性大小取决于成键的两原子电负性 极化性:
的差值,与外界条件无关, 永久的性质 的差值,与外界条件无关,是永久的性质
H3C NH2 N O
O
硝羟硝
S OH 硝磺羧 O
§1-3 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表达方式
H H C H C H H C C H CH3CHCH2CH3 CH3
有机化学第1章_绪论

有机化学—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能、制 备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学的科学。
CO32-、CO2、CO、CN-、OCN-、SCN-等由 于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习惯上仍列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数量庞大,结构复杂
易于燃烧 熔、沸点较低
H
BCNO F
难溶于水 反应速度较慢
Si P S Cl Br
反应产物复杂
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元素 I
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
3、有机化学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有机化学是医学课程中的重要基础课,也是生 命科学不可缺少的化学基础;作为基础学科的 有机化学,在医学领域中几乎是无所不在;
在考察生理、病理现象时,对各种生理活性物 质和药物的研究及应用,都离不开有机化学的 理论指导和先进的有机化学实验技术。
第三节 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的极性
在双原子分子中,共价键的极性就是分子的极性。 多原子分子的极性不仅取决于各个键的极性,也取决 于分子的形状,其偶极矩是各键的偶极矩的向量和。
μ=0 (非极性分子)
H H
H
μ=1.87 (极性分子)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偶极—偶极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产生在 极性分子之间。使分子定向排列。这种分子间 力也称为定向力。
2、分子间的作用力
(3)范德华力:非极性分子在运动中可以产 生瞬间偶极。这种瞬间偶极所产生的相互作用 力称为范德华力(也称色散力)。范德华力不 仅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也可存在于极性分子 中。范德华力比共价键作用力弱得多。
+ - + -+-+-
- + -+-+-+
2、分子间的作用力
CO32-、CO2、CO、CN-、OCN-、SCN-等由 于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习惯上仍列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数量庞大,结构复杂
易于燃烧 熔、沸点较低
H
BCNO F
难溶于水 反应速度较慢
Si P S Cl Br
反应产物复杂
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元素 I
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
3、有机化学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有机化学是医学课程中的重要基础课,也是生 命科学不可缺少的化学基础;作为基础学科的 有机化学,在医学领域中几乎是无所不在;
在考察生理、病理现象时,对各种生理活性物 质和药物的研究及应用,都离不开有机化学的 理论指导和先进的有机化学实验技术。
第三节 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的极性
在双原子分子中,共价键的极性就是分子的极性。 多原子分子的极性不仅取决于各个键的极性,也取决 于分子的形状,其偶极矩是各键的偶极矩的向量和。
μ=0 (非极性分子)
H H
H
μ=1.87 (极性分子)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偶极—偶极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产生在 极性分子之间。使分子定向排列。这种分子间 力也称为定向力。
2、分子间的作用力
(3)范德华力:非极性分子在运动中可以产 生瞬间偶极。这种瞬间偶极所产生的相互作用 力称为范德华力(也称色散力)。范德华力不 仅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也可存在于极性分子 中。范德华力比共价键作用力弱得多。
+ - + -+-+-
- + -+-+-+
2、分子间的作用力
有机化学课件:有机化学绪论

二、碳原子轨道的杂化
碳的原子序
数为6, 能
电子排布式
为:
量
1s22s22p2
2p — — — 2s — 1s —
碳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
1. sp3杂化
2p — — — 能
2s — 量
1s —
2p — — — 2s — 1s —
————
基态
激发态
sp3杂化态
碳原子2s电子的激发和sp3杂化
轨道式表示杂化方式为:
有机化合物:
含碳的化合物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3、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通常可用五个字概括: “多、燃、低、难、慢”。
(1)结构特点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C和H组成,有些有机化合物也含有O、S、
P、N、X、Mg、Ag等。尽管组成有机物的元素不是很多,但 是由于碳原子之间相互以共价键结合,分子组成复杂,加之 立体构型不同,因而有机物的数量繁多。而由众多元素组成 的无机物的数目只有六万种。
O H2N C NH2
自 然 界 中 碳 的 循 环
通过对众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发现,有 机化合物均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有的还含有氧、 氮、硫、磷和卤素。这些元素的种类虽然远不如 无机化合物所含的多,但是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却 远比无机化合物繁多,性质也有较大的差异。有 机化合物的种类不仅因元素组成而异,即使元素 组成相同,它们也往往呈现不同的性质。
有机化学→有生机的化学,这一僵化的观点便是历史上显赫一 时的“生命力”学说。
1828年Berzelius.J的学生,一个法国青年科学家F.Wöhler在 实化合验物室的由人氰工酸合铵成(N:H4OCN)合成尿素(NH2CONH2),促进了有机
O
有机合成化学(叶非)第1章 绪论ppt课件

海葵毒素(分子式为C129H223N3O54,有64个不对称 碳和7个骨架内双键, 异构体数目多达271个)
O O OH H 2N HO OH O OH O OH Me OH OH OH OH O HN NH OH OH Me O OH O Me OH Me OH HO O HO OH OH OH OH O Me OH O OH HO OH OH OH Me OH OH OH HO O HO OH OH O OH OH HO OH OH OH HO OH OH
在人类已拥有的2400多万种化合物中,绝大多数是化学 家合成的,几乎又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自然界。
纵观20世纪,合成化学领域共获得多项诺贝尔化学奖。 1912年格利雅因发明格氏试剂,开创了有机金属在各种 官能团反应中的新领域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狄尔斯和阿尔德因发现双烯合成反应而获得1950年诺 贝尔化学奖。 齐格勒和纳塔发现了有机金属催化烯烃定向聚合,实 现了乙烯的常压聚合而荣获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 甾体(Windaus,1928年诺贝尔化学奖)、 抗坏血酸(Haworth, 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 生物碱(Robinson,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 多肽(Vigneand,1955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5年有机合成大师Woodwa源自d由于其有机合成的独创 思维和高超技艺,先后合成了奎宁、胆固醇、可的松、叶绿 素和利血平等一系列复杂有机化合物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Wilkinson和Fischer合成了过渡金属二茂夹心式化合物, 确定了这种特殊结构,对金属有机化学和配位化学的发展起 了重大推动作用,荣获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 1979年Brown和Wittig因分别发展了有机硼和Wittig反应 而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2005年,法国科学家伊夫· 肖万、美国科学家罗伯特· 格拉布 和理查德· 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
徐寿昌《有机化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1845年柯尔伯(H.Kolbe)合成了醋酸 1854年柏赛罗(M.Berthelot)合成了油脂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分支。
贝采利乌斯,瑞典化学家。1779年8月
20日生于东约特兰省的林雪平,1848年8月7
日卒于斯德哥尔摩。1796年入乌普萨拉大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及应用的科学。 20世纪20年代以前,化学传统地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四个学科。2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的 高速发展,化学键的电子理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电子技术和 计算机等技术的兴起,化学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验技术上都获 得了新的手段,导致这门学科从3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现已分 为7个分支学科。
1684年于耶拿大学读完医学。1694~ 1715年任哈雷大学化学和医学教授。 1716年任普鲁士宫廷医生。施塔尔被认 为是当时的第一流化学家。他的重大成
就是1703年根据他的导师J.J.贝歇尔的 燃烧理论提出了燃素说,该学说流行于
18世纪。他还是最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试验的化学家,又是冰醋酸的最初制造
1778年提升为正教授。拉瓦锡是近代化学奠基
人之一。1774年10月,发现氧。1783年拉瓦锡
将水滴在加热的炮筒上,产生了氢气,他和H.
卡文迪什的工作确证了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
氢和氧的化合物。1789年拉瓦锡写了《化学概
要》一书,书中为元素下了一个定义:“凡是
简单的不能分离的物质,才可以称
“有机化学”是由当时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瑞典化学家柏则 里斯(Berzelius,Jons,Jakob)(1979.8.20-1848.8.8)于1806年首先 引用,以区别于矿物的化学——无机化学。其引用有机化学这个 名词并将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绝对分开是基于“生命力论” (Vital Force).
贝采利乌斯,瑞典化学家。1779年8月
20日生于东约特兰省的林雪平,1848年8月7
日卒于斯德哥尔摩。1796年入乌普萨拉大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及应用的科学。 20世纪20年代以前,化学传统地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四个学科。2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的 高速发展,化学键的电子理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电子技术和 计算机等技术的兴起,化学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验技术上都获 得了新的手段,导致这门学科从3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现已分 为7个分支学科。
1684年于耶拿大学读完医学。1694~ 1715年任哈雷大学化学和医学教授。 1716年任普鲁士宫廷医生。施塔尔被认 为是当时的第一流化学家。他的重大成
就是1703年根据他的导师J.J.贝歇尔的 燃烧理论提出了燃素说,该学说流行于
18世纪。他还是最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试验的化学家,又是冰醋酸的最初制造
1778年提升为正教授。拉瓦锡是近代化学奠基
人之一。1774年10月,发现氧。1783年拉瓦锡
将水滴在加热的炮筒上,产生了氢气,他和H.
卡文迪什的工作确证了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
氢和氧的化合物。1789年拉瓦锡写了《化学概
要》一书,书中为元素下了一个定义:“凡是
简单的不能分离的物质,才可以称
“有机化学”是由当时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瑞典化学家柏则 里斯(Berzelius,Jons,Jakob)(1979.8.20-1848.8.8)于1806年首先 引用,以区别于矿物的化学——无机化学。其引用有机化学这个 名词并将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绝对分开是基于“生命力论” (Vital Force).
绪论--有机化学课件

奥秘的伟大历程中,又迈进了一大步。 ②. 核糖核酸的合成
从1968年起,由中科院北京生物物理所、上海生物化学研
究所,上海有机所,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上海生物物理
所,北京大学生物系协作完成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
糖核酸工作,这种核糖核酸由76个核糖核苷组成。
1979年底,对其中一个片断—核糖四十一核苷酸合成成功,
(2). 容易燃烧
例:乙醚、汽油、甲烷(沼气)等。
但CCl4不燃烧,而是灭火剂(扑灭电源内或
电源附近的火)。
8
(3). 熔点低 有机化合物熔点比较低,而无机化合物熔点较高。
例: NaCl m.p. 801℃ b .p. 1478℃
CH3CH2Cl m.p. -136. 4 ℃ b.p. 12.2 ℃
原因:NaCl 化学键是离子键,而CH3CH2Cl是共价键。 (4). 难溶于水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水是极性分子,而有机物 大多是非极性分子或极性较弱的分子。
9
(5). 反应速度慢 例: Cl- + Ag+
AgCl 快
RCl + Ag+
AgCl
RCl要和Ag+反应,首先要打开R-Cl键,使氯转变为
离子型,才能与Ag+反应。
O
O
N
O
H
N
O
H 35
2. 按官能团分类 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都有相似的性质。
例: CC
CC
X
官能团 双键 叁键 卤素
化合物 烯烃
炔烃 卤代烃
36
OH
羟基
O
羰基
COOH 羧基
醇 醛、酮 羧酸
从1968年起,由中科院北京生物物理所、上海生物化学研
究所,上海有机所,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上海生物物理
所,北京大学生物系协作完成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
糖核酸工作,这种核糖核酸由76个核糖核苷组成。
1979年底,对其中一个片断—核糖四十一核苷酸合成成功,
(2). 容易燃烧
例:乙醚、汽油、甲烷(沼气)等。
但CCl4不燃烧,而是灭火剂(扑灭电源内或
电源附近的火)。
8
(3). 熔点低 有机化合物熔点比较低,而无机化合物熔点较高。
例: NaCl m.p. 801℃ b .p. 1478℃
CH3CH2Cl m.p. -136. 4 ℃ b.p. 12.2 ℃
原因:NaCl 化学键是离子键,而CH3CH2Cl是共价键。 (4). 难溶于水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水是极性分子,而有机物 大多是非极性分子或极性较弱的分子。
9
(5). 反应速度慢 例: Cl- + Ag+
AgCl 快
RCl + Ag+
AgCl
RCl要和Ag+反应,首先要打开R-Cl键,使氯转变为
离子型,才能与Ag+反应。
O
O
N
O
H
N
O
H 35
2. 按官能团分类 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都有相似的性质。
例: CC
CC
X
官能团 双键 叁键 卤素
化合物 烯烃
炔烃 卤代烃
36
OH
羟基
O
羰基
COOH 羧基
醇 醛、酮 羧酸
大学化学《有机化学 绪论》课件

第 1 章 绪论 ——有机化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本章提纲
1.1 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1.2 有机化学的成就
1 学科建设 2 学术成就 3 研究思路
1.1 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1773年 由尿中得到了尿素。 1805年 由鸦片中得到了第一个生物碱——吗啡。 1806年Berzelius J(柏则里)首先引用“有机化学”,同时提出“生命力” 学说。 1828年Wöhler F(魏勒)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尿素。 1845年Kolbe H(柯尔柏)合成了醋酸 1848年Gmelin L(葛美林)提出“有机化学是研究碳的化学”。 1854年Berthelot M(柏塞罗)合成了油脂, Butlerov A(布特列洛夫) 合成H4CNO
NH4CNO 氰酸铵
O
H2NCNH2
尿素
Kolbe H的工作(1845年)
C + 2S CS2 + 3 Cl2
CS2 Fe
CCl4 + S2Cl2
2 CCl4
C2Cl4 + 2 Cl2
C2Cl4 + 2 H2O + Cl2
CCl3COOH + 3 HCl
CCl3COOH + 3 H2
CH3COOH + 3 HCl
1.2 有机化学的成就
1 学科建设
1 制备了上千万种的化合物 1928年(第一个),1990年(1000万种), 1999年(2443万种) 。
2 建立了一套系统鉴定和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吗啡(1805年)发现,历经150年才测出它的结构,现在使用先进的 仪器,几个月、几天、几个小时就可以测定一个化合物的结构。
材料化学 由无机材料发展为无机、有机材料并重,将来有机材料将会占主导地位。
本章提纲
1.1 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1.2 有机化学的成就
1 学科建设 2 学术成就 3 研究思路
1.1 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1773年 由尿中得到了尿素。 1805年 由鸦片中得到了第一个生物碱——吗啡。 1806年Berzelius J(柏则里)首先引用“有机化学”,同时提出“生命力” 学说。 1828年Wöhler F(魏勒)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尿素。 1845年Kolbe H(柯尔柏)合成了醋酸 1848年Gmelin L(葛美林)提出“有机化学是研究碳的化学”。 1854年Berthelot M(柏塞罗)合成了油脂, Butlerov A(布特列洛夫) 合成H4CNO
NH4CNO 氰酸铵
O
H2NCNH2
尿素
Kolbe H的工作(1845年)
C + 2S CS2 + 3 Cl2
CS2 Fe
CCl4 + S2Cl2
2 CCl4
C2Cl4 + 2 Cl2
C2Cl4 + 2 H2O + Cl2
CCl3COOH + 3 HCl
CCl3COOH + 3 H2
CH3COOH + 3 HCl
1.2 有机化学的成就
1 学科建设
1 制备了上千万种的化合物 1928年(第一个),1990年(1000万种), 1999年(2443万种) 。
2 建立了一套系统鉴定和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吗啡(1805年)发现,历经150年才测出它的结构,现在使用先进的 仪器,几个月、几天、几个小时就可以测定一个化合物的结构。
材料化学 由无机材料发展为无机、有机材料并重,将来有机材料将会占主导地位。
有机化学ppt课件完整版

卤代烃多为无色或浅色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它们的密度一般比水大,难溶于水,易溶 于有机溶剂。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卤代烃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相应的醇和卤化氢。此外,卤代烃还可发生消 去反应、取代反应等。
17
醇、酚、醚
2024/1/27
醇
醇是脂肪烃、脂环烃或芳香烃侧链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根据羟基所连碳原子的类型不同,醇可分为 伯醇、仲醇和叔醇。醇具有亲水性,能与水形成氢键,因此易溶于水。醇可发生氧化反应、酯化反应等。
酚
酚是芳香烃环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酚具有弱酸性,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酚还可发生氧化反应、 取代反应等。
醚
醚是由醇或酚的羟基中的氢被烷基或芳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醚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被氧化。 醚可发生开环反应、取代反应等。
18
醛、酮、醌
醛
醛是羰基碳与两个氢和另一个烃 基相连的化合物。醛具有较强的 还原性,易被氧化为羧酸。醛可 发生银镜反应、斐林反应等特征 反应。
IUPAC命名法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 会制定的有机化合物命名 规则,具有通用性和规范 性。
10
03
烃类化合物
2024/1/27
11
烷烃
烷烃的通式与命名
介绍烷烃的通式、命名原则及常 见烷烃的名称。
烷烃的结构与性质
阐述烷烃的结构特点,包括碳原 子的杂化方式、分子构型等,以 及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如熔沸点、密度、溶解性、稳定
炔烃的来源与制备
介绍炔烃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工业制备方法及实验室 合成方法。
14
芳香烃
芳香烃的通式与命名
介绍芳香烃的通式、命名原则及常见芳香烃的名称。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卤代烃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相应的醇和卤化氢。此外,卤代烃还可发生消 去反应、取代反应等。
17
醇、酚、醚
2024/1/27
醇
醇是脂肪烃、脂环烃或芳香烃侧链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根据羟基所连碳原子的类型不同,醇可分为 伯醇、仲醇和叔醇。醇具有亲水性,能与水形成氢键,因此易溶于水。醇可发生氧化反应、酯化反应等。
酚
酚是芳香烃环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酚具有弱酸性,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酚还可发生氧化反应、 取代反应等。
醚
醚是由醇或酚的羟基中的氢被烷基或芳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醚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被氧化。 醚可发生开环反应、取代反应等。
18
醛、酮、醌
醛
醛是羰基碳与两个氢和另一个烃 基相连的化合物。醛具有较强的 还原性,易被氧化为羧酸。醛可 发生银镜反应、斐林反应等特征 反应。
IUPAC命名法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 会制定的有机化合物命名 规则,具有通用性和规范 性。
10
03
烃类化合物
2024/1/27
11
烷烃
烷烃的通式与命名
介绍烷烃的通式、命名原则及常 见烷烃的名称。
烷烃的结构与性质
阐述烷烃的结构特点,包括碳原 子的杂化方式、分子构型等,以 及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如熔沸点、密度、溶解性、稳定
炔烃的来源与制备
介绍炔烃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工业制备方法及实验室 合成方法。
14
芳香烃
芳香烃的通式与命名
介绍芳香烃的通式、命名原则及常见芳香烃的名称。
2024版《有机化学绪论》ppt课件

有机化学发展历史及现状
发展历史
早期有机化学以天然产物为研究对象;18世纪开始,有机化学 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世纪中后期,合成有机化学迅 速发展;20世纪以来,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金属有 机化学等分支学科逐渐形成。
现状
有机化学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如医药、农药、高分子材料、功 能材料等;新的合成方法、反应机理和理论不断涌现;绿色化 学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有机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 形成的化学键,具有方向 性和饱和性。
极性分子
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 重合,导致分子具有极性, 如HCl等。
非极性分子
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重 合,导致分子不具有极性, 如CCl4等。
官能团对性质影响分析
官能团定义
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 子团,如羟基、羧基等。
官能团对物理性质影响
构象异构
由于分子中单键旋转而产生的不同 空间构象,如乙烷的交叉式和重叠 式构象等。
03
有机反应类型及机理探讨
取代反应类型及实例分析
亲核取代反应(Nucleophilic Substi…
例如,卤代烃与氢氧根离子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醇和卤化氢。
亲电取代反应(Electrophilic Subst…
例如,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生成卤代苯。
官能团对化学性质影响
官能团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化学 性质,如醇类能发生酯化反应、羧酸 类能发生中和反应等。
官能团的存在会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熔 点、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
立体异构现象介绍
立体异构定义
分子式相同但空间结构不同的异 构现象,包括构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构和构象异
构。
有机化学课件绪论

向重叠成键。
(1) 共价键的形成
描述共价键的两种理论:
价键理论:形象直观,定域的观点,常用于描
述非共轭体系;
分子轨道理论:离域的观点,常用于描述共轭
体系。
将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结合起来,可以较
好地说明有机分子的结构。
(甲) 价键法
• H2的形成——成键电子处于成键原子之间。(略)
• CH4、C2H4、C2H2的形成——杂化轨道的概念:
(StructuralGenomics)—功能基因(Functional Genomics)。
有机化学特别是生物有机化学参与研究项目:
研究信息分子和受体识别的机制;
发现自然界中分子进化和生物合成的基
本规律;
作用于新生物靶点的新一代治疗药物的
前期基础研究;
发展提供结构多样性分子的组合化学;
• 键与键之间的夹角。
• 键角与成键中心原子的杂化态有关,也受分子中其他
原子的影响。
H
在纸面后方
在纸面上
H
C
H
H
在纸面前方
立体透视式的写法
(四) 键的极性和极化性
a. 键的极性
•
键的极性是由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引
起的,例如:
H
Cl , CH3
Cl , CH3
OH
通常:
成键原子电负性差大于1.7,形成离子键;
H
H
H-C-H
H
短线式
较麻烦
OH
键线式
较为常用
例2:苯的构造式
H
(1) 共价键的形成
描述共价键的两种理论:
价键理论:形象直观,定域的观点,常用于描
述非共轭体系;
分子轨道理论:离域的观点,常用于描述共轭
体系。
将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结合起来,可以较
好地说明有机分子的结构。
(甲) 价键法
• H2的形成——成键电子处于成键原子之间。(略)
• CH4、C2H4、C2H2的形成——杂化轨道的概念:
(StructuralGenomics)—功能基因(Functional Genomics)。
有机化学特别是生物有机化学参与研究项目:
研究信息分子和受体识别的机制;
发现自然界中分子进化和生物合成的基
本规律;
作用于新生物靶点的新一代治疗药物的
前期基础研究;
发展提供结构多样性分子的组合化学;
• 键与键之间的夹角。
• 键角与成键中心原子的杂化态有关,也受分子中其他
原子的影响。
H
在纸面后方
在纸面上
H
C
H
H
在纸面前方
立体透视式的写法
(四) 键的极性和极化性
a. 键的极性
•
键的极性是由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引
起的,例如:
H
Cl , CH3
Cl , CH3
OH
通常:
成键原子电负性差大于1.7,形成离子键;
H
H
H-C-H
H
短线式
较麻烦
OH
键线式
较为常用
例2:苯的构造式
H
有机化学绪论ppt课件

44
4、键的极性和可极化性
当成键原子相同时,形成的共价键无极性
(H-H)。当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时,电负性 大的原子带部分负电荷(δ-);电负性小的原 子带部分正电荷(δ+)。键的极性强弱用偶极 矩或键矩,即部分电荷与电荷之间距离的乘积
(μ)来衡量。μ=q.d(C.m)
δ+
H
δ-
Cl H
Cl μ=3.57x10-30(C.m)
(二) 按分子不饱和程度的不同
饱和脂肪族化合物、不饱和脂肪族化合物和芳香 族化合物
2021精选ppt
51
1. 链状化合物(无环化合物,脂肪族化物)
如:丁烷,丙烯,乙酸,丙醇等。 2. 环族化合物 (按环的特点,分为两类) (A)脂环族化合物
OH
(B)芳香族化合物
O H
3. 杂环化合物
N O 2
O
N
Pauling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杂化轨道 理论。
基本要点: (1) 原子在成键时,可以变成激发态;而且
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以重新组合形成 新的原子轨道,既杂化轨道。 (2) 杂化轨道的数目等于参加杂化的原子轨 道的数目。 (3) 杂化轨道的方向性更强,成键能力更大。
2021精选ppt
30
C原子的电子排布如下
节面
2021精选ppt
38
线性组合:最大重叠原则、能量近似原则、对称性匹配原则 电子排布:Pauling不2相021容精选原pp则t 、能量最低原则、Hund规则 39
第三节 共价键的几个参数和断裂方式
一、几个重要参数
1、键长 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间的距
离称为键长。下表是常见共价键平均键长。
共价键 CC CH CN CO 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