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74978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14.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的整理。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的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它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22a638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7f.png)
导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2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③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观点;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怎样的态度和掌握怎么的科学方法?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2.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什么意义?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②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③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④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⑤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85045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5.png)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和整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唯物史观、辩证法、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等方面,对其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汇总,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
物质不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的客观实在。
2.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认识不是主观的自生自灭的,而是建立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
3.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运动规律。
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
4.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活动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是认识的基础和条件。
5.历史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灵魂。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普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等。
3.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包括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原则等。
三、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的有别而产生的社会分化,阶级斗争是由于利益分歧而展开的斗争。
四、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一种方法论。
2.质量互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基础。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是单纯的量变,而是量变到一定程度形成质变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ae6324376c66137ee061964.png)
导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2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③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观点;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怎样的态度和掌握怎么的科学方法?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2.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什么意义?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②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③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④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⑤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a0d5d115f12d2af90242e642.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 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 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54303a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f.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考研哲学专业的必备知识点之一,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是考生成功通过考试的关键。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一学科。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否定之否定等基本概念。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性。
它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等基本概念。
3.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强调对立统一、转化、否定之否定等基本法则的运用。
它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1.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等,它们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
2.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否定之否定等,它们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3. 资本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和压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学说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包括剩余价值理论、价值规律等。
2. 马克思主义法学强调法律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包括阶级斗争原理、社会主义法治等。
3.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强调教育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教育部门与国家的关系等。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1.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初引入到中国,经过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它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f24cf0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d.png)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f5d9ff2a26925c52dc5bf77.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知识点大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b7368a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3.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知识点大全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 •世界观的定义自己对世界观的看法3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A.世界观理论的根本意义,就是在于它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激发人的理想与追求B.哲学的世界观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到理解4 .人生观点核心问题最核心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人类等关系5 .哲学是世界观的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统6 .基本问题A.思维和存在谁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7 .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章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A.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B.人类社会历史开始由地域性的历史转向世界历史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D.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E.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社会科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3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包括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又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第二早1 .世界是物质的2 .物质的定义标准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4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5 .运动是决定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实现的6 .社会存在定义: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7 .自然存在定义: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8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9 ,社会意识定义:是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心里、科学10 .世界的物质统一I生原理A.物质与意识是统一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C.体现在世界物质多样性的统第四章L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2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3 .实践是人存在方式的原因A.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B.实践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C.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4 .实践的内在矛盾A.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B.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C.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5 .实践的基本类型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一物质生产实践B.社会关系的生产实践一社会政治实践C.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实践一科学文化实践6 .实践的结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相互关系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主体一人客体一物中介一物质工具和文化7 .实践的过程A.实践目的的确立8 .主体通过中介或手段作用于客体c.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8.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A.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B.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C.人化自然与人类世界第五章1 .联系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2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 .联系是普遍的,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A.指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指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互联系,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4.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产生5 ,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6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弟八早1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定义同一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普遍性: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处处有矛盾B.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时时有矛盾特殊性:A.每一种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B.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C.每一个事物中的矛盾及其不同方面的地位都具有特殊性4 .两点论: 在工作、生活中,既要把握主要矛盾,又要注意次要矛盾;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要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5 .重点论:在工作、生活中要着重地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6 .质、量、度质:是指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7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8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9 .肯定、否定、扬弃的含义肯定: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既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既促使它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扬弃: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10 否定之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不仅包含肯定的否定,而且包含对否定的否定,既否定之否定11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否定要辩证的否定三个环节:矛盾的开始、展开和解决两度否定:矛盾的展开对开始的否定,以及矛盾的解决对矛盾展开的在否定第七章1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前提2 .现实的人的五个方面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B.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C.人类自身的生产D.社会关系E.人是有意识的人第八章1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含义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制度、设施以及思想体系,主要是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以及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 .生产力的核心:劳动者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重要中间环节:A.分工和生产力相联结,具有生产力的属性B.分工和生产关系相联结,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5 .上层建筑:A.政治上层建筑,指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相关联的方式,核心是国家B.观念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Hi'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是社会形态6 .阶级A.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它是特定时代生产方式的产物B.阶级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C.阶级又是一个政治范畴,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但是阶级一旦形成又必然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政治地位上有所表现7 .工人出卖的劳动力,工人不能独立完成某项劳动8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2 .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盾引起的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与具体劳动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存在,科学技术不是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4 .创新的含义生产要素的重新调配第十章1 .英雄史观的含义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唯心史观2 .群主史观的含义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唯物史观3 .群众路线的含义一切为了群主,一切依靠群主,从群主中来,到群众中去1 .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三种基本形态狭义文化: 指文化观念,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艺术、科学、哲学等直觉形态的文化2 .文化的概念是中性的,文明的概念是褒义的3 •唯物主义者不都会具有群众史观4 .文明的概念指文化的进步方面,特指人类文化活动都积极成果5 .文化的作用对人:A.对人的行为的规范B.对人的活动的调控c.对人的能力的培养D.对人的境界的提升对社会:A.为社会提供思想保证B.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C.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D.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6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划分标准A.是否具有科学性B.是否具有时代性C.是否具有创新性第十二章1 .认识活动:主体在观念上能到地把握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 .认识的基础是实践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5 .认识的运动过程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C.认识和运动的循环和发展6.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有意志的、有情感的、有认知能力的统一整体,人的知、情、意等各要素都对在观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起作用A. 〃知〃主要是指主体的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B."情"和"意"主要是指情感和意志,被称为非理性因素7 .认识的思维方式A.归纳与演绎8 .分析与综合C.抽象与具体D.逻辑与历史第十三章1.真理是一种认识2•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共同决定本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特点: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接现实性4.真理发展规律:A.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B.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C.在解放中发展真理5.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第十四章1 ,价值的本质(对需要的满足)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直觉地掌握和占有客体,利用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主体对需要,以实现主体的目的2 .价值的基本特性:A.价值的主体性B.价值的相对性C.价值的客观性3 .价值的形态:A.物质价值,指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价值B.精神价值,指客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C.交往价值,指客体满足人交往需要的价值4 .评价的含义: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观念活动,人们通过评价来揭示和把握价值5 .价值观点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6 .价值观的作用:A.导向功能,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B.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C.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黏合剂D.激励功能,价值观不仅在理智方面个人以引导,而且能够激发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7 .价值观的内容:A价值原则,它是关于什么是价值,为什么有价值,以及价值秩序的基本观点B.价值规范,价值原则总是渗透在一定的价值规范中C.价值理想,它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和乎自己愿望的价值目标8 .价值观的社会功能A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黏合剂B.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9 .如何选择价值观A.坚持价值与真理的统一B.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C.坚持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第十五章1.社会发展A.社会发展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B.社会发展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C.社会发展是包含着价值理想的历史运动D.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2.人的发展A.内涵:人的素质的提高B.人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3•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4•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A.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B.社会关系的合理建构C.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5启由: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6 .必然: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规律7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超出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求自由8 .为什么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是一致的:A.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8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更不是狭隘的利益集团C.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必须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制度9 .人类解放的内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10 .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634e003650e52ea55189894.png)
第一章一、主要概念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3)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4)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辨析题1、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不正确)P572、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正确)P303、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P30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不正确)P5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不正确)P446、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正确)P417、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不正确)P43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人为制造矛盾可以推动事物发展。
(不正确)P439、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不正确)P57三、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答: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3be01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e.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要知识点。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它认为世界是无限发展和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是在辩证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这便是辩证法的核心。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事物的矛盾着重在于“内因”而不是“外因”。
2.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小到大的演化过程。
3.对立面的共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从而产生统一性。
辩证法的应用:1.用辩证方法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2.分析事物的矛盾,找出事物的发展方向。
3.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辩证法的正确性。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和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是由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构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社会的变革是历史的必然性。
2.生产者是社会的基本力量。
3.社会形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构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1.提出社会变革的方向和目标。
2.分析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关系。
3.揭示阶级斗争的规律,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它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则反映着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社会意识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1.社会意识是物质社会生活的反映。
2.社会意识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产物。
3.改变社会意识必须改变社会的物质条件。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应用:1.指导对社会意识的分析和评价。
2.分析社会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3.在社会意识变革中指导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
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支撑体系是党的思想路线,它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成的荣辱观和理论判断的总结。
党的思想路线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指南针。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备五十个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备五十个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fa74d6b58fafab069dc02bb.png)
这些只是考研政治在复习的时候一个提纲,大家还是尽可能复习更多一点,以备后续考试获得高分。
12、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3、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4、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5、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16、规律及其客观性;
17、现象和本质;
18、必然性和偶然性;
19、原因和结果;
20、可能和现实;
2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2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31、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3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3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3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6、真理及其客观性;
3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38、价值;
39、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4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24、对立统一规律;
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2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
28、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9、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30、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
4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2、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43、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44、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4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8ebd53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3.png)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它们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 对范畴。 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 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对立统一,不可分 割。
五对基本范畴
内容和形式 原因和结果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 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 的组织和结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 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可能性和现实性
现了的可能性,即实际存在的事物和过程。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和 外部矛盾的复杂性,事物往往包含相互矛盾的几种可能性。但是
只有一种可能性在内外条件齐备的情况下转化为现实,其他的可
能性在矛盾的斗争中被克服而没有成为现实。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
偶然性和必然性Biblioteka 一对范畴。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趋势是必然性;事物发 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或可能以多种多样的不同方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 力。生产力标准是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 与自然的关系。衡量生产力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人的全面发展。 2、生产力要素:①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中的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起主导作用。 ②智能性要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社会 形态划分的依据。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在所有社会关系中处于基础 地位。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6fa243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13.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等问题的理论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出发,对其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见解,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没有任何超自然存在的东西,人的意识是物质生活的反映。
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着许多相互矛盾的现象,这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来源。
辩证法是研究这些相互矛盾的法则和发展的规律,是解析矛盾和发现矛盾的方法,因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发展和解决的历史过程。
在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级的社会形态,其特点是实现物质生产和人的自由发展的完全统一。
四、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基础是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对立的,因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在所有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阶级斗争,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尤为激烈。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改变社会的主力军,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五、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是不能忽视的,实践是哲学思考和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根据。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理论的起点和终点,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和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1a8190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1.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如下: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现实世界看作是物质的世界,主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物质世界决定的,意识的变化是由物质世界的变化所引起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提出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辩证法是研究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方法。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是驱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使命,一旦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这种历史发展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活动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根据和检验。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走向崩溃,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成为社会的主要制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和自由。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具有深刻的分析和预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个方面,强调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突出了人的实践是认识源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f27d2f281c758f5f71f670e.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每章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每章主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4ef5758a6c30c2258019e49.png)
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1、什么是世界观:(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2、什么是哲学?(概念)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宗教的本质特征,哲学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其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与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不同,哲学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4、艺术的本质特征,哲学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艺术作品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理解。
与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不同,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以艺术形象表达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哲学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则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5、科学的本质特征,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相当长的过程内,科学以为分化的形态包含在哲学母体之中,哲学和科学的成长过程,就是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事物运动的具体规律不断地成为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则通过对各门学科的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世界。
哲学即必须立足于具体科学,又必须保持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揭示科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总结和概括科学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6、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的内容及意义。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的矛盾。
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具体表现为对生死、祸福、荣辱等问题的看法。
意义:人生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重要地位,肩负着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71ae47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67.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1.唯物论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时绝对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稳定性、有条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物质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意识: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反映,意识不仅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主体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人脑,而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社会实践中去。
规律: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向。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创造、消除的。
人只能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朴素唯物主义;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两个特征:联系观: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即系统观)发展观: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或称斗争性与同一性(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和常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和常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1f7452c7dd36a32d727581b7.png)
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中共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不仅包含由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并由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有联系中国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3、三个组成部分的含义及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中最核心的内容。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集中概括。
5、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批判地吸收、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6、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1845《关于费尔巴哈的批判》,1844-1846《德意志意识形态》公开问世:1847《哲学的贫困》,1848《共产党宣言》问世的意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时代问题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最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②具有革命性,彻底的批判性;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③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8.马克思主义的四个基本特征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表述、内容)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哲学的含义、目的和发展一哲学的含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
2、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1)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人人未必有哲学(2)联系: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二)哲学史对自然学科、社会学科识、思维学科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1)区别: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探究的是整个世界一般的、本质的、共性的规律,而具体学科以世界的某一部分为研究对象,探究的是某一领域特殊的、个性的规律。
两者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性的关系。
(2)联系:具体学科的发展推动和丰富了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学科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1)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的目的指导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三、哲学的发展动力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四、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并不是一切哲学都是科学哲学的基本派别一、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二、哲学基本派别划分的唯一依据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
三、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
2、唯物主义的具体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但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混淆了哲学物质概念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时静止的、孤立不变的、世界的发展是在外力的推动下行进的。
(3)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四、唯心主义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2、唯心主义的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思想、观念,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外化、绝对的精神,上帝、鬼神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3、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精髓:实事求是2、邓小平理论(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问题(2)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科学发展观(1)第一要义:发展(2)核心:以人为本(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1、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不用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物质承担着,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行为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3、运动与静止(1)静止的含义:一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动;二是事物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2)静止与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②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没有相对静止就不能区分和认识事物,没有绝对运动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离开运动谈静止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静止谈运动则会陷入诡辩论的观点。
4、运动的形式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物质的运动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形态5、运动着的物质的时间和空间(1)时间的含义和特性①含义: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②特性:一维性(不可逆性)(2)空间的含义和特性①含义:运动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物体的体积、位置和规模)②空间的特性:三维性(长度、宽度和高度)(3)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①物质的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时间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任何物质的运动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运动。
②时间空间也离不开运动的物质,任何时间空间都是运动物质的时间和空间。
(4)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①时间和空间绝对性的含义: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一定事物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时间和空间相对性的含义:不同物质形态的时间和空间是不一样的,同一物质形态的时间和空间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时间和空间随着事物运动的速度不断发生变化。
③时间空间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运动物质的时间可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否认时空的绝对性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时空的相对性是形而上学观点。
(5)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①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含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世界、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在空间是无边无际的。
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物质形态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②时间和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关系一方面无限包含有限,无限由有限构成;另一方面有限包含无限,具体事物在不断变化中不断突破自身界限,不断无限变化,进入无限。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不能创造、被改变,但可以被认识和利用。
(2)普遍性: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点1、意识的产生:(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心理人的意识。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客观世界是意识的内容)3、意识的含义:意识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4、意识的能动性(1)意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2)意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3)意识活动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4)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5、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由于社会意识的继承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变化未必完全同步(2)意识的反作用(3)意识的创造性6、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8、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实践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
主体、工具、对象是客观的,过程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2)主观能动性。
在人的意识指导下进行。
(3)社会历史性。
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历史制约性。
4、实践的形式(1)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
(3)科学实验。
(二)认识1、认识的类型(1)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表象的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具有表面性、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内在本质和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认识的过程又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有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四)真理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是无限的(2)真理的相对性:任何真理在广度上还有待于扩展、在深度上还有待于深化。
4、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2)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是不断转化的5、真理与谬误(1)两者是有区别的,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错误的反映(2)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真理和谬误又相互转化唯物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联系的特征(1)联系的客观性:客观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联系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3)联系的条件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与部分的联系(1)区别①整体是事物的全部或者发展的全过程,在数量上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各个组成要素或者发展的各个阶段,在数量上是多。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没有的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与整体。
(2)联系①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整体的功能受部分的影响,其中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②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就不成为部分(3)方法论要求:立足整体,统筹兼顾。
4、内容和形式的联系(1)区别①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将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②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的表现。
(2)联系①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任何形式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任何内容都是表现为一定形式的内容。
②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
③内容和形式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既反对形式主义又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5、现象与本质的联系(1)区别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②现象可以通过感知可以知觉感知;本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③现象具体、个别,在数量上是多;本质一般、共同,数量唯一④现象多变;本质相对稳定。
(2)联系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3)方法论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含义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