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写作常识

合集下载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格律诗(一)“工夫在诗外,作诗先作人”这是诗家的一句行语。

诗,是文学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是个人生活经历所构成的心灵图画,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表现,也是个人品德、修养、学问、素质的综合表现。

所以:1、诗人要正派,要胸襟宽大。

2、诗人要高尚,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3、诗人要谦虚,要有学习别人长处的精神。

例如: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首句原为“别梦依稀哭逝川”,后经友人提出“哭”的字面欠妥,建议改为“咒”,毛主席不仅接受,还将其称为“半字之师”,又如毛主席的《长征》中,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因友人建议,诗要尽可能避免重字,前面已有“五岭逶腾细浪”,宜将后浪改为水。

也被采纳,所以,才成“金沙水拍云崖暖”。

诗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感情是纯朴的,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古人云“诗文有骨肉之情”。

一、基本要求:1、字句相等。

七律是七言八句;五律是五言八句。

超过八句符合格律要求叫长律或排律。

律绝同是四句。

2、平仄相对。

律诗讲抑扬顿挫,在对偶句中除注有可平可仄标示的字外,上下句平仄声必须相对立,并要求双句押韵。

3、结构相同。

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上下词组结构必须相同。

4、词性对仗。

律诗不仅要求用字用词精练准确,讲艺术、有美感,而且颔联、颈联上下分组词性必须对仗,否则不称其为律诗。

5、音步分明。

每个诗句第二和第四字为音步,二者不能用同声字。

七言第六字虽不是音步,但一般与第四字也不能同声。

6、注意粘对。

粘对亦称粘连。

“粘”使全诗整体衔接;“对”指对偶句平仄对立。

粘连就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

7、拗句补救。

补救办法有两种:第一是本句自救。

“五言”句一拗三救,四拗三救;“七言”句是三拗五救,六拗五救。

第二是对句相救。

前拗后救,一拗双救。

(注:律诗律绝都有“四式”诗谱,只要认真严格按诗谱写诗就会符合律诗律绝的声律和韵律。

写格律诗口诀,好记易懂!

写格律诗口诀,好记易懂!

写格律诗口诀,好记易懂!【格律诗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救五字,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

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

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

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A式)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B式)B:(仄)仄平平仄仄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式)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D式)D:(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它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入门格律诗词,需要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一、格律诗词的基本构成要素
格律诗词一般由词头、平仄、韵脚、字数等基本构成要素组成。

其中,平仄是格律诗词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每个字的发音方式。

二、格律诗词的韵律要求
格律诗词的韵律要求非常严格,它不仅要求每个字的发音,还要求每句话的韵脚要和前后句的韵脚相对应。

因此,入门格律诗词,首先需要学习韵律的基本知识。

三、格律诗词的字数要求
格律诗词的字数要求也很严格,一般要求每句话的字数相同,不允许出现多余或者缺少的字。

因此,入门格律诗词需要注意字数的掌握。

四、格律诗词的写作技巧
格律诗词的写作技巧也非常重要,包括词头的选取、韵脚的搭配、平仄的运用等等。

因此,入门格律诗词需要学习一些写作技巧,才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词。

以上就是入门格律诗词的基础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开始学习和写作格律诗词了。

- 1 -。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诗基础知识: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称。

格∶平仄、字数、对、粘、对偶、压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

对,即平仄相对。

粘,也是平仄相粘都是指每一句在2、4、6位置上相对或相粘的平仄规则。

对偶,是指词性的对仗,词语或短句结构的相称。

押韵,是为了达到诗词整体的音律和谐,而人为地要求诗句尾字要符合统一的韵字法度。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句韵字的选取。

那么,今天在讲律诗的起承转合之前,我们先学一下流水对(对联的一种),这对写诗很有帮助。

流水对:是指对偶的诗句在诗意上就像流水一样,上流下接,不能截断。

因此,在形式上虽然分成两句,但意思却互相连贯,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说,上下紧密结合,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就不完整了,如杜甫:如:忽闻哀痛诏,又下盛明朝.又:可惜欢吴地,都非少壮时.又: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再举例说明“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

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孟浩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与流水对相反,对偶时如对出了两个意思不相贯通的句子,则称为并肩对,往往显得板正生硬。

并肩对跟犯了相隔的对联差不多。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比较不容易弄出来的一种对子。

一首诗里面有了一联的流水对,就显得灵动了许多。

关于流水对,有这样一些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

”“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著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

格律诗入门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入门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入门的基本知识众所周知,对想学习格律诗的诗词爱好者而言,首先感到棘手的就是“格律”这个拦路虎。

如何去克服这个困难,从而能更便捷地掌握这个规律呢?笔者就自己学习格律诗,谈一些学习体会,以供初学者参考。

一、关于字的平仄声古人对字的平仄声有一个总结:“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虽然顺耳好记,却颇费理解。

更何况上、去、入声均为仄声,也无须去分辨。

窃以为,对于字的平仄声可以作这样的判断:即平声字在读的时候,在声音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尾声可以拖得很长,而仄声字在读的时候,在同样的情况下,尾声难以拖长。

因为古人将字的读音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在汉语拼音中将不少入声字都分解到阴平、阳平中去了。

所以若以汉语拼音来甄别的话,我认为上声和去声一定是仄声,(当然,可平可仄的词除外)阴平,阳平一般为平声,但是也有很多原来为入声的字是仄声。

如:阴平:喝、粥、屋、哭、一、八、发、拨、劈、霹、黑,阳平:疾、急、菊、局、革、熟、伐、罚、拔、席、白、亳、薄、毒、察、侠等等,不胜枚举。

(详见附录1《古代入声转为现代平声的字》这些字若用汉语拼音去读都是读成平声,但事实上它们都是仄声。

因为这些字只要用都昌话读一下,就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仄声。

那么,如何去辨别一个字到底是平声还是仄声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用汉语拼音读后,再用都昌话去读一下,只要有一种读法是仄声,那么这个字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为仄声,若两种读法都是平声,这个字就可认定为平声。

我觉得,这是都昌人辨别平仄声的有效方法。

二、关于格律诗的“对”与“粘”在弄懂词语平仄的基础上,我们来说说格律诗的“对”与“粘”首先,我们知道,格律诗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是成联存在的(每两句为一联),若我们把每一联的上一句称为“奇句”,下一句称为“偶句”的话,那么“对”就是指同一联的奇句与偶句间的平仄是相反的,否则就是“失对”,也就是翻调了。

如:奇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偶句即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歌格律知识点总结

诗歌格律知识点总结

诗歌格律知识点总结诗歌格律是指诗歌在音韵、节奏、韵律、格律上的规则和要求。

它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规范,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格律的运用直接影响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诗歌格律的知识点。

一、诗歌的基本格律1. 诗的长度诗歌的长度是指诗的长度和节奏。

诗长、诗短、长短不一、按照句数等等。

2. 韵律韵律是指诗歌中音节的重复和变化,它是诗歌音韵美感的重要表现形式。

3. 音律音律是指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变化,它是诗歌节奏美感的表现形式。

4. 格律格律是指诗歌中韵律、音律、节奏等的规则和要求,它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规范。

二、诗歌的常见格律形式1. 诗歌的韵律形式(1)平水韵平水韵是指诗歌中每句的韵脚按地、平、仄、入四种韵脚排列的一种规则形式。

(2)排律排律是指诗歌中每句的韵脚按旧韵排列的一种规则形式,可以是平水韵、对仗韵等等。

(3)对仗韵对仗韵是指诗歌中每句的韵脚按平水韵、仄斜韵等的一种规则形式,它要求每句韵脚相互呼应,呈现出对称、对偶、对仗的效果。

2. 诗歌的音律形式(1)平起平收平起平收是指诗歌中每句的音律按平起平收的一种规则形式,它要求每句音律起伏平和,节奏和谐。

(2)平起随收平起随收是指诗歌中每句的音律按平起随收的一种规则形式,它要求每句音律起伏平和,节奏随起随落。

3. 诗歌的格律形式(1)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指诗歌中每句五字,且每句的韵脚按仄仄平平仄的一种规则形式。

(2)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指诗歌中每句七字,且每句的韵脚按仄平仄平平仄的一种规则形式。

(3)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是指诗歌中每句五字,且每句的韵脚按仄平平仄平的一种规则形式。

(4)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是指诗歌中每句七字,且每句的韵脚按仄平仄仄平仄仄的一种规则形式。

三、诗歌的创作技巧1. 平仄转换平仄转换是指诗歌中音律的起伏转换,它通过平仄的变化,使诗歌的节奏更加丰富多变。

2. 对仗变化对仗变化是指诗歌中韵律的呼应变化,它通过对仗的变化,使诗歌的韵律更加紧凑流畅。

格律诗常识

格律诗常识

格律诗常识格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一、什么是格律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称。

格:平仄、字数、对、粘、对仗、押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

律:音律、声律、韵律,合称为“律”。

格+律=格律。

音律:指四声。

1.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

2.泛指乐曲,音乐。

3.文字声韵的规律。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声韵》:“永明中,沈约文词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

”声律: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三国时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

南齐开始分别字的平上去入四声。

唐朝以上去入为仄,平仄相配,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格律。

韵律:平仄和押韵规范,主要指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

为了表述方便,人们习惯性地设置了平仄符号,我们先记住这些符号:平:○ ○○ ○○○仄:● ●● ●●●可平可仄:⊙○⊙●平韵:△仄韵:▲二、格律诗的主要特点1,限定字句。

每首限定八句,每句七个字或者五个字。

五律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押韵。

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四声。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我们通常把押韵、四声、平仄、对仗称为诗词的四大要素。

4,平仄。

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明确规定。

5,对仗。

每首诗中对仗联可以多到四联,至少要有两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6,粘对。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

联内要求对仗,上下联之间要求粘。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一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

孤平为诗家之大忌。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

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的句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学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

尾三平也是诗家之大忌。

三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

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四忌失粘:是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一个句子中除外。

七忌直白:是指太过平直,没有味感。

八忌新旧韵乱用:是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韵混用。

当然,亦有以词韵(如词林正韵)作诗者,词韵比诗韵(平水韵)相对较宽,但是,即使是以词韵为据押韵,也要在同一个词韵的韵部。

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素:诗韵、平仄、对仗。

前面讲了,格律诗是绝句和律诗的通称,格律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及五言和七言排律。

格律诗的基本知识【一小时学会写格律诗】

格律诗的基本知识【一小时学会写格律诗】

格律诗的基本知识【一小时学会写格律诗】第一,格律诗词的基本知识1、五大要素:“五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对。

2、平仄: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普通话里,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中华新韵】在中古汉语里,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平水韵】【词林正韵】规律:在同句中是相间的,在对句中是相对的。

3、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韵”的重要性:韵是格律诗的根基,绝对不容许错。

如果“韵”错了,诗就立不起来了。

规律:①在律诗(正格)中,除起句外,所有的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才押韵。

②在同一首诗中,不能串韵,只能押同一种韵;同时,新韵、古韵也不能互押。

4、“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5、律诗的四大忌讳:一忌“失粘”“失对”,二忌“孤平”“拗句”,三忌“三平(仄)脚”,四忌方言混用。

第二,格律诗的“诗谱”1、诗谱的符号及其意义:不同的书籍其符号都不相同。

必须先阅读其符号说明。

在本稿的诗谱里,“平”表示平声;“仄”表示仄声;“平”表示是平声韵;红色则表示可平可仄——“平”表示应平可仄,“仄”表示应仄可平。

2、四种格式的诗谱【正格】本稿中的这四种格式是基本格式(正格),是最权威可靠的,因为他综合考虑了格律诗的所有要素和禁忌。

只要严格依谱作诗,就不会出格。

七律诗谱【正格】1、仄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破题,首联,第一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颔联,第二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颈联,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诗写作技巧

格律诗写作技巧

格律诗写作技巧1、窜韵:顾名思义,就是用韵时,窜到的别的韵部。

再简单的讲,就是押韵时用的韵字不是同一个韵部的字。

这个窜韵也是写律诗时要避免的,是律诗中的一个大忌。

2、比兴:说到写诗,我们就不能不说到《诗经》, 《诗经》一个很重要的知识,就是两个字:比兴。

比,就是比喻, 以某物喻其他,兴,就是,看见什么东西,引起、或激起兴趣,联想起其他的。

比兴,是三千多年来,一直推崇的写作手法。

比兴不是格律,是一种写作手法。

3、律诗的首联也叫起句,颔联也叫承句,颈联也叫转句,尾联也叫合句。

4、景起的作用:是为了以景来衬托心情,为了好用比兴的手法,我们要学习诗经中最好用的手法。

当然,写诗时我们选景要选用合适的景,与诗的内容最相符的景,要写实际的景,景起,写景的话就是景语,因为景语为兴。

也就是说,他们写诗,都是因“景”而“兴”起。

这就是“比兴”的兴。

也是,今后我们初级阶段的硬性要求,写诗,必须从景语开始。

不能直接的告白,必须使用景来兴起。

起句是指什么?兴起下文,律诗的起承为景,景起景承,为什么要景起?入目即景,拿来即用,这是最简单的写法。

5、承句的主要作用:承句是指什么?承句,顾名,承接。

承接上文同时引起下文。

因此,承句的主要作用就是承接首句,承接、扩展、深入,进一步写景,深化主题。

6、起句与承句写景的区别:可以是远景近景的不同,可以是时空,远近、高低、古今等等方面的不同。

因为承句的作用,就是扩张、扩展,深入、深化,所以我们不能在起句的景上继续打转。

简单归纳一下起承:起,兴起,所选择的景,符合后面的内容。

承,在起句的基础上,扩张、扩展, 注意,是在起句的基础上, 这样做,是不偏离主题, 不能起句说西,承句说东。

7、景+情的章法:关于目前我们写诗的硬性要求就是:起承要写景,转合要写情,就是:景+情的章法。

当然,律诗也有情+景的写法,更还有情景交融的写法,但那些都比较难,景+情是最简单的章法,也是最易掌握的章法。

8、转句:转变。

格律诗词写作十大基本技巧

格律诗词写作十大基本技巧

格律诗词写作十大基本技巧格律诗词是按照格律诗的格律要求和词谱对格律词的内在规定性来写文学作品的一种文学体裁。

必须明确这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既然是文学作品,那么对内容的内在要求很高,加之格律的外在要求,所以很多人感觉很难,因此,我给大家介绍一些技巧。

一、灵活运用格律诗的衍生基本格式不管是五言格律诗或者是七言格律诗,基本格式都有四种,即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和平起平收。

仄起指首句的第一个字是仄声字,平起指首句的第一个字是平声字。

仄收指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平收指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

格律诗的基本格式还有许多变化,即每种基本格式都可以变化出很多衍生的基本格式。

格律诗基本格式的变化要遵循两个原则,就是:1、绝律诗要遵循不得有孤平现象出现这一原则。

2、遵循关键位置上的字平仄不能更改的原则。

关键位置上的字就是指五言格律诗中每句的第二、第四和尾字,七言格律诗中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和尾字,除非拗句救坳。

根据原则,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在保证当句不孤平的情况下,是可以更改平仄的,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一、第三和第五个字,在保证当句不孤平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更改平仄的。

五言格律诗每句可以改动一个字的平仄,七言格律诗每句可以改动两个字的平仄。

这样就会衍生出很多衍生基本格式。

这种衍生基本格式,符合格律要求,我们可以认同为基本格式,这样我们在写作时,就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技巧,解决格律诗格律限制的外在要求问题。

至于如何变换,大家可以根据原则,自行推演。

二、韵谱韵部的选择格律诗词是由作者自主选择韵谱的,为了方便写作,在选择韵谱时,完全可以选择宽韵来写作,不必选择窄韵,因为文章水平的高低不在韵谱的选择上,而在于意境的升华上。

格律诗写作时,不要用《词林正韵》,它尽管是宽韵,但一方面古音我们一般拿捏不准,另一方面是历来用《词林正韵》做格律诗韵谱的很少。

只有选用《中华十四新韵》来写作,不要去管阴阳平交错的问题。

格律诗基本常识

格律诗基本常识

格律诗常识要点现在有许多人喜欢写格律诗,却又不遵守格律诗的写法,大多因为不懂得格律诗的常识,所以有必要普及一下格律诗的知识。

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唐朝定型,分为律诗(五律、七律)、排律(五言、七言)、绝句(五绝、七绝),其中主要形式是律诗,其他形式都是律诗的演化,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排律是律诗的延长。

律诗是一首八句,两句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律诗的每首每句都有固定的平仄式,以第一句第二字为准,是平声字就是平起式,用仄声字就是仄起式。

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而言,古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现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

按古声韵,除了平声字,上去入都是仄声字;按普通话,阴阳为平声字,上去为仄声字,现代没有入声字,分化到普通话的四声里去了。

把声调有意识的运用到诗歌上来是南北朝的沈约,目的是造成调剂吟咏的节奏,构成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感。

现代人写格律诗需要遵循的是古人的平仄规律而不是古代的汉语读音,只需要按普通话四声去弄平仄,不必按古代的声韵,研究古代的诗歌平仄要用古声韵,这是我一向的主张,因为语音是随时代而演变的,现代普通话是标准语音,用普通话弄平仄是语言规范化的要求,也是对现代汉语的尊重。

这既有法的要求,也有现实的需要,那就是现代人读诗写诗都是按普通话来读写的,不是按古声韵读写的。

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那么平仄格律有哪些规则呢?一、粘对规则。

“对”即对立、相反,“粘”是粘联相同。

以起句(第1句)的二、四字为准,如起句的二、四字是仄平,那第二句的二、四字必须是对立的平仄【即“对”】,第三句的二、四字又必须跟第二句的二、四字同位粘联相同的平仄【即“粘”】。

以下几句也是一对一粘直到最后一句。

如果违反了就叫“失对”“失粘”。

古人也有失对失粘的诗,写近体诗应该尽量避免。

二、莫犯孤平。

一句诗中除尾句押韵的字外,全句只剩一个平声字就叫犯孤平。

如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的第一个平声字改为仄声字就犯了孤平。

格律诗写作常识

格律诗写作常识

格律诗写作常识第一篇:格律诗写作常识一、诗体1、古体诗——和绝句、律诗相对的诗体称呼,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

四言诗——始于《诗经》,汉代以前的主要诗体形式,音节单纯,表意复杂。

代表作《关雎》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不论平仄、对仗、句数、押韵,唐以前的五言诗均称为五古。

代表作《述怀》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其它与五古类似。

代表作《饮中八仙歌》杂言诗——句式长短不一,形式自由灵活的一种诗体,不论平仄、对仗等格律。

代表作《蜀道难》乐府诗——最早始于秦,乐府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来人们把此机构制作的可以和乐而歌的作品,成为乐府诗。

代表作《陇西行》歌行——不入乐,也不沿袭乐府古题,音节、韵律比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

代表作《琵琶行》骚体诗——源于《离骚》,后人把楚辞称为骚。

句式不整齐,句数无限制,用韵不严格,句尾多助词。

三言诗——起于先秦。

代表作《代春日行》古绝——只有四句的古体小诗,多押仄韵,不受平仄、对仗等约束。

代表作《春晓》2、格律诗——又名近体诗,和古体诗相对立,对诗的平仄、对仗、押韵和字数都有很严格的规定。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共四十字。

代表作《春望》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句七字,每首八句,共五十六字。

代表作《蜀相》五言排律——排指铺排。

即五言律诗的延长,又称五言长律。

每首至少十句。

代表作《赋得花发上林》七言排律——又称七言长律。

每首至少十句,其余和七律相同。

代表作《清明二首》三韵小律——每首只有六句,共三韵,五言三十字,七言四十二字。

只有中间一联必须对仗。

代表作《李员外寄纸笔》六言律诗——简称六律,每句六字,每首八句,共四十八字。

代表作《送万巨》五言绝句——简称五绝,绝句又称“截句”,每句五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字,无对仗要求。

代表作《登鹳雀楼》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每句七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八字。

代表作《芙蓉楼送辛渐》六言绝句——每句六字,全篇四句,共二十四字。

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

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

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胡田保一,几个基本概念:格律诗:既要押韵,又要对仗、平仄,还要限定句数与字数,具备这四项要求的诗歌,就是格律诗。

有人将这四大特点概括为4句话12个字:“限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仗”。

绝句:每首4句。

每句5字,共20个字,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每句7字,共28个字,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律诗:每首8句。

每句5字,共40个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去,萋萋满别情。

每句7字,共56个字,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闻官军收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

古诗:又称作古风、古体诗。

古诗是一种只讲押韵,而不要求平仄、对仗,也不限字数、句数的诗。

在唐诗的格律兴起之前,亦即南北朝及以前的诗人们写的诗,都没有平仄和对仗,那样的诗即称之为古诗或叫古风、古体诗。

因此,相对于“古体诗”而言,隋唐时期兴起的格律诗,又称之为“近体诗”。

唐以后的诗人写的一些不用平仄和对仗的诗,同样也称之为古诗。

古诗每句的字数可以不受五言、七言的限制,三言、四言、六言、杂言等等都有。

古诗的句数既可以4句、8句,也可以突破4句、8句的限制,可以更长,句数更多。

以下列举几首实例:每首4句:赠晔南朝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每首8句:怨歌行北周庾信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每首6句:七步诗三国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每首10句:饮酒东晋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格律诗词创作基础

格律诗词创作基础

格律诗词创作基础
格律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要求诗词在音韵、字数、句式等方面严格遵守一定规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如果你想尝试创作格律诗词,以下是一些基础知识:
1. 了解格律诗词的基本规律。

格律诗词的音韵、字数、句式等
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七言律诗”要求每句七个字,每句有四个平声和三个仄声;“五言绝句”要求每句五个字,第一、二句押韵,第
三、四句押韵,词牌要求也各不相同。

2. 熟悉格律诗词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格律诗词常常采用古
代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需要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

3. 学会押韵。

格律诗词中的押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熟
练掌握。

4. 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

虽然格律诗词有很多的规律和要求,
但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这是格律诗词的灵魂所在。

总之,创作格律诗词需要对其基本规律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和灵性的表达。

- 1 -。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格律诗基础知识课件汇总.

格律诗基础知识课件汇总.
而“二四六分明”是讲究诗朗诵时 的音律美,“分明”的依据就是 “替”、“对”、“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 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傍母眠。
现在,我们把平仄标出来: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仄仄平平中仄平,仄平中仄仄平中。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中仄平。
七律(仄起不入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七律(仄起入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然后是战国末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创造的诗体 《楚辞》(代表作有《离骚》)
后面依次是《汉乐府》(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 《南北朝名歌》(代表作有《木兰诗》),“永明 体”(又称“新体诗” )。
★ “新体诗”强调声韵格律,对后来的格律诗的
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的代表诗人有沈约、
谢朓。
接下来是“宫体诗” (内容多为宫廷生活,艺术形式上则追求词 藻靡丽,代表诗人有萧纲、萧绎)
二、格律诗的分类:
一、律绝,即绝句。 分五言绝句(每句五字)和七言绝句(每句七字)。律 绝通篇共有四句,如: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说明: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二、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通篇共有八句,如:
陆游《游山西村》(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对这四种格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再来
深入了解一下吧。

格律诗写作入门

格律诗写作入门

七律(仄起不入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七律(仄起入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整理ppt
5
青衣2011.08.29
4、七言律诗的格律
平仄 替、对、粘
用韵 对仗 起式 忌讳
整理ppt
6
青衣2011.08.29
平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联内相对,联间相粘,平仄交替)
锦瑟无端五十弦 , 一弦一柱思华年。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庄生晓梦迷蝴蝶 , 望帝春心托杜鹃。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整理ppt
青衣2011.08.29
11
谢 谢!
整理ppt
青衣2011.08.29
12
整理ppt
9
青衣2011.08.29
对仗
锦瑟无端五十弦 ,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整理ppt
青衣2011.08.29
10
忌讳
三尾平:顾名思义,就是一句中,末三字都为平了,如: 平平仄仄平平平,这是在格律诗中是不允许的。 孤平:即“平声”孤独了。 忌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如“平仄仄仄平” 忌两仄夹一平,如“仄平仄仄仄平平”
格 律诗 写 作 入门
分享人:宋曹凯 2018年4月15日
整理ppt
1
青衣2011.08.29

最新-格律诗常识 精品

最新-格律诗常识 精品

格律诗常识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特点】这里所谓的古和近是以唐朝时代人的眼光来看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是依照唐以前时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绝对不是无格律的现代诗,相反,它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四个特点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2、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

长律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每首限定四句。

五言绝句二十字,七言绝句二十八字,其它的特点都和律诗相同。

【写律诗】要严格地遵照声韵要求来进行。

声是指平、仄两声。

古人将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三声归入仄声就可分平仄,但古人的发音现在无从得知,所以我们只能从一些声韵书中查出某个字在古诗中的平仄。

对于现在使用的汉字,要确定其平仄则比较简单一声、二声属平声,三声、四声属仄声。

诗的格律主要体现在平仄上,格律诗的每句每字都有平仄的要求,依照平仄写出来的诗朗朗上口,否则会觉得读起来很别扭。

韵是押韵,又称压韵、叶韵、协韵。

押韵就是强制性地规定在一首诗的哪句哪字必需使用同韵的字,诗中韵的位置都在句尾,故有韵脚的说法。

古人作诗有韵书可查,清代人常用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

一般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

诗韵大致以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读音韵母来划分,但仍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寒删在现代拼音中韵母相同,应该算是同韵,但在古诗韵书中分属十四寒和十五删,作诗时如果混用是不可以的。

诗词格律与写作文档

诗词格律与写作文档

诗词格律与写作文档诗词格律知识大全(一)目录(一)概述………………………………… (二)平仄………………………………… (01)关于近体诗(02)平仄的基本格式(03)“对”和“粘”的规则(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05)五言律诗(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07)格式以外的规则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10)小律和排律(三)对仗……………………………… (01)律诗的结构(02)对仗的基本含义(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04)工对的追求(05)宽对的必要(06)“合掌”之忌(四)诗韵………………………………… (01)关于押韵(02)诗韵和新韵(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04)关于平水韵(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06)关于邻韵(07)关于诗韵改革(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02)词的平仄(03)词的句子长短(04)词的对仗(05)词的押韵(06)词韵(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一)概述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

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

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

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

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

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

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

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

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

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

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写作常识冉茂勋前言这次传统诗词培训班,学会在给县人民政府的报告中,明确说是为我县申报书法之乡夯实基础。

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也把传统诗词列为教学内容之一,有专门的《诗词写作》教材。

诗、书、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珍宝,而诗又列三者之首。

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不懂得传统诗词创作,最终只不过是一个汉字的抄写手而已,而且,抄写在应酬中也可能出现笑话,不可能成为功底深厚的书法家。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诗序名篇,他不仅诗作得好,文章也享誉当时,传之后世,收入《古文观止》,只不过由于他的书法冠绝千古,使其诗文相对减色。

诗,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国粹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熏陶和历史启迪。

现今所讲的传统诗词,主要是指唐诗、宋词、元曲,我们这次着重只讲格律诗词的创作基本常识。

格律诗是在唐朝才定型的,唐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当然,这并不是说非格律诗就不重要,如唐以前的古体诗——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而是这次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讲多了也消化不了,所以,只能把格律诗的基本知识讲清楚,转化为成果,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实践,写出好的诗词作品来,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贡献。

一、诗的格律创作传统诗,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懂得它的格律。

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主要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

各有四种格式: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首句仄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

汉语,基本上是单字双音节,以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格律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律句又分标准律句和次标准律句(也称准律句)。

(一)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五绝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以及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各自的首尾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要作出变化,可把脚下的鞋拿到头上作帽戴,即将各自最后一个字移到前面去,就变成“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

五绝的句型,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可能超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五绝以仄起不入韵式为正格。

1、仄起不入韵式(首句仄收)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例: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第一、二、四句都是标准律句,只有第三句是次标准律句,因欲穷千里目的“欲”,本应是平声字,而欲是仄声字,即平声错用为仄声,但“穷千”二字都是平声字而连接,所以没犯孤平,也是符合律句要求的,只因这一欲字而成次标准律句。

2、仄起入韵式(首句平收)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只有第二句是标准律句,其余三句都是次标准律句,而且都是在其该句的第一个字,“寥”本该是仄声,却用平声,“白”本该是平声,却用仄声,“闲”本该是仄,却用平。

一般说来,在一首诗里,要尽量避免重字,但这首诗里连用三个“宫”字,却显得活泼自然,堪称一流。

3、平起不入韵式(首句仄收)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李端《鸣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此诗四句都是标准的律句。

筝:是有十三根弦的古琴;金粟柱:桂木做成的弦柱。

描绘一个青春才女,用她纤细白嫩的手指,在她华丽的书房门前拂琴,故意弹错,目的在于吸引像周郎一样俊美而通晓音律的男儿来指正,因有“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可谓曲尽幽情。

4、平起入韵式(首句平收)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卢纶《塞下曲》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此诗除第一句是次标准律句外,其下三句都是标准律句。

鹫翎:大鹰的羽毛;金仆姑:弓箭名,《左传·庄公十一年》:“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燕尾:军旗上的飘带;蝥弧:军旗名,《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

本诗描绘军容整肃,将帅威严,全军同仇敌忾的情景。

(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七绝,就是每句比五绝多两个字的绝句诗。

所谓绝句即绝诗,也称“截句”。

绝、截、断,均有短截之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七绝的平仄律,只是在五绝每一句的前面再加一个平仄相反的节奏单位就是了,即五绝的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就变成七绝的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反之亦然。

七绝以平起入韵式为正格。

1、平起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除第二句是标准的律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次标准律句。

该诗长期以来广为传颂,脍炙人口,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鲜明生动的艺术,优美含蓄的意境,表达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的思绪和愿望。

2、平起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除第三句是标准的律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次标准律句,第一句第三字本该仄声,而“沧”为平声,第二句第一字本该为仄声,但“除”是平声;末句也是用“修”的平声字来救“半”字的仄声的。

这是一首悼亡诗,构思奇妙:曾到过大海,对任何江河也不再觉得浩大;曾会过巫山神女,再见到任何女人,也不觉得美丽,现在随便往任何美女堆里路过,都不回头看她们一眼,这原因一半是我在修道,更主要的是我还思念着你。

3、仄起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李涉《井栏沙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此诗前两句是次标准律句,后两句是标准律句。

这是一首即兴之作。

据《唐诗纪事》载:李涉是唐文宗时太学博士,以诗名世,书亦誉满乡里。

井栏砂是安徽安庆附近的小村落,李涉经此地夜宿,遇土匪,问:“何人”,从者答:“李博士也”,其酋曰:“若是李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书名,愿题一篇足矣”,于是,灯下展纸笔。

涉问:“上款可题”,答曰“无须”,于是下笔一挥而就如前诗。

虽然反映当时社会治安极坏,官匪一家,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唐代社会尊重诗人,爱好诗书的时代风气,连土匪也慕名求之。

4、仄起不入韵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只有末句是标准律句,其余三句均是次标准律句。

(三)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五律的平仄和五绝一样,由两首五绝构成。

其区别在于:用“粘”、“对”的方法使句型变化演进为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上句为上联,下句为下联,每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否则叫失对,是诗家大忌。

首、尾两联和绝句一样,不要求对仗,但作者要对不限。

1、仄起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除颈联上联和尾联下联为次标准律句外,其余均为标准句。

首、颔、颈三联均对仗,首联上联无谓语,其下联也以无谓语相对。

颔联上联是:“主、谓、定、宾、状”,其下联也以相同的词性相对。

颈联也是相同的句式。

但忌同义词相对,否则叫“合掌”。

2、仄起入韵式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只有颔联上联的“露”字和尾联上联的“寄”字,本该平声而用了仄声,所以,除该两句是次标准律句外,其余均是标准律句。

而且颔联上联将“白露”一词倒置拆散,下联也把“明月”一词倒置拆散相对。

也说明这首诗是在当年白露节晚上写的。

这些细节用心良苦,而且“月是故乡明”句为后人乐道。

3、平起不入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只有首联上联,颔联下联和尾联下联是标准律句,其余6联均是次标准律句。

这是一首写秋山风景的名诗,有时间、地点,有景物的动和静,有个人情感的注入,真不愧为丹青妙手。

(四)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七律,是格律诗的正宗,有关格律诗的禁忌,原则等都在七律里充分体现,例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五言诗里就不存在五不论,六分明;七绝不要求对仗,而在七律里一应俱全,且要求严格,所以,较为难写。

七律以平起入韵式为正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温庭筠《利州南度》澹然空水带斜辉,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此诗只有首联下联和颈联下联两句是标准律句,其余皆是次标准律句。

关于对仗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不再重复。

这里只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

凡是次标准律句,都是在这个“口诀”的指导下创作的,但是不能机械理解这个口诀,要以不犯“孤平”、不犯“尾三仄”、“脚三平”为前提,所以,这个口诀大体说来是正确的,因汉字多为单字双音节,“一三五”不在音节上,故可不论,“二四六”都在音节上,故强调分明。

但在多数情况下,一不论,三就要论,三不论,五就要论,否则就犯孤平、尾三仄、脚三平的错误。

如该诗首联上联第一个字是平声位,但用了仄声“澹”字,所以,只好把相邻的第三字的仄声位换成平声“空”,使之与“然”形成连平,也就是“拗救”,目的避免孤平,而且,救平不救仄。

这句诗就是“一不论,三就要论”的理由。

这里还要讲对仗的音节,必须按格律的要求创作,否则会犯“雷同”的错误。

例如这首诗的颔联音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诗也是:“波上、马嘶、看、掉去,柳边、人歇、待、船归”,颈联的格律音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诗句也如是: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也就是说颔联的音节是“二、二、一、二”,颈联的音节是“二、二、二、一”,主要在后三个字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