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原理”课教学体系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第9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9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1、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____。
【答案】认识过程2、____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答案】教学3、教学过程是由____、学生、____、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构成的,缺少哪一方面都无法构成系统的教学过程。
【答案】教师教学内容4、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看,大学教学过程是大学生____、自主性和____逐步增强的过程。
【答案】独立性探索性5、自学能力和____是大学生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答案】科研能力6、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____和社会化的____所决定的。
【答案】身心发展过渡性7、____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答案】教学原则8、高等学校的特定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其教学过程也有____、____、自主性等特征。
【答案】专业性研究性9、____原则要求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使知识传授与思想培养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答案】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10、____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理论联系实际11、高校教学工作的原则是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目的,遵循____而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答案】教学规律12、____、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这两个原则是为全面实现教学过程三个紧密联系的基本任务而提出的原则,忽视其中任何一条原则就有可能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影响人才的质量。
【答案】教书与育人相一致13、下列哪一句话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A.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B.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C.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D.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答案】B14、在教学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实践教学体系介绍(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体系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和成效,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1. 构建原则(1)科学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2)针对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3)创新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4)可持续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不断优化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构建内容(1)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实践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应建设一批具有先进设备、丰富资源和良好管理水平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3)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应拥有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4)管理制度:实践教学体系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实践教学体系实施1. 课程实施(1)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2)实习课程:通过实习课程,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实训课程:通过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实践基地建设(1)校企合作: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
(2)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3)资源共享:整合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教学原则体系及其要求
教学原则体系及其要求: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要求:a切实保证教学的科学性b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C通过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a理论联系实际地讲授课本知识。
b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C 根据教学需要,适当的补充乡土教材。
3. 直观性原则要求:a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及学生年龄的特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各种直观教具。
b直观要的讲解相结合4. 启发性原则要求:a切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c确立学生主体地位d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5. 系统性原则要求:a按照学科课程的顺序进行教学b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及繁。
c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6.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a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尊重学生的差异7. 巩固性原则要求: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保证巩固的科学性c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班级教学制的基本特点:a.在教学人员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b在教学的活动的程序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c.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班级教学制的优缺点:优点:a.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b有利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c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d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缺点:a妨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b缺乏灵活性c不利于因材施教d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
教学过程规律: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b.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c.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d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交往过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3.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4.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试题与答案一、填空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7、辛德等在 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8、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10、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1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12、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13、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4、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16、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1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19、为了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初中语文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初中语文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篇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等形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即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动力,促使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走进网络……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启用,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理论依据: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被广泛应用开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转变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不适应时代潮流的部分,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
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
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
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
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
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
高等教育学作业
高等教育学作业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是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4、高等教育的地区(区域)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及其比例。
5、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
6、高校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反映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8、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中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学位制度: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10、高校宏观管理体制: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11、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12、学科:①学术的分类。
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也称“科目”。
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单位。
13、高等学校专业: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校(及其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3)二者关系的协调①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
②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
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
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③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
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学复习资料 (2)
10|教学(中)01|填空题1.在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
答:夸美纽斯2.现代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
答:启发式教学3.西方最早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是,他称之为“产婆术”。
答:苏格拉底4.历史最悠久、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
答:讲授法5.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看法,通过相互启发、讨论、商量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答:讨论法6.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在校内或校外组织学生实际操作,将已学知识用于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称为。
答:实习作业法(或实习法)7.实验法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实验仪器设备,控制条件,独立操作,引起实验对象某些变化,从观察变化中获得的方法。
答:新知识或验证知识8.现在各国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答:班级授课制(或课堂教学)9.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是。
答:综合课10.“文以载道”、“教书育人”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答: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答:理论联系实际1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也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答:启发性13.“学不躐等”要求教学遵循原则。
答:循序渐进14.“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答:巩固性15.《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反映了的教学原则是。
答:因材施教原则15.“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
答:学习能力16.班级授课制首行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捷克教育家对其进行了总结,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
答:夸美纽斯17.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
答:复式教学02|名词解释题1.教学原则答: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要求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通过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提出的、指导教师组织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一般原理。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复习题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复习思考题吴红梅第一章1、简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思想政治课教学。
从教学构成要素来看,主要有:教师、学生、教科书、教学环境思想政治课的这四要素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研究内容:教什么,学什么;为什么教,为什么学;怎样教,怎样学(教学的艺术技巧)怎样评价教与学的优劣;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
总之,思想政治教学论是研究思想政治教学的科学理论和艺术技巧的一门学问。
2、简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理论体系。
基本理论内容有三大部分:教学的基本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学科应用教学理论。
理论体系:原理论、课程论、学科教学过程论、学科教法论、学科教学艺术论、学科学法论;学科教学评价论、学科教师论、学科实践论。
3、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有什么重要意义?有哪些重要的形式?意义:1、培养合格政治教师的需要;2、培养学习型教师的需要;3、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4、是适应政治课教学改革,培养新时期“四有”新人的需要。
重要形式:教学形式:1、理论讲授2、教育观察3、教学技能训练4、微格教学5、教育教学研讨6、教育调查研究7、教育实习。
第二章1、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是什么?思想政治学科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行为教育的显性德育课程。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2、从学科内容来看:3、从学科特点来看:4、从实施途径来看:都是德育性质。
2、思想政治学科的地位是什么?功能有哪些?地位:1、思想政治学科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2、思想政治学科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3、思想政治学科是体现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
功能:1、导向性功能:目标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2、规范性功能:政治方向规范、思想观念规范、道德行为规范。
3、个性化功能:个性发展的定向、个性发展的合理建构、个性发展的个体享用。
3、怎样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一)完成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任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注意处理好教学中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要紧密结合实际教学,把理论讲懂讲活;3、要结合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教学。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课程与教学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课程与教学论》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课程与教学论》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每空l分,共10分)1.辛德等在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互动调适观和——。
2.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或设备。
3.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 的需要,又要顾及、4.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 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5.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的——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每题2分。
共10分)1.“互动理论”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
( )2.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 )3.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 )4.除研究法外,讨论法也是一种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 )5.口语化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
( )三、简答题(每题l0分。
共40分)1.什么是教学?2.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3.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4.简述教学过程的原则。
四、论述题(每题20分。
共40分)1.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
2.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填空题(每空l分。
共10分)1.忠实观生成观2.工具媒体3.内容学生的特点4.结构要素5.学生自学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对 2.错 3.错 4.对 5.对三、简答题(每题l0分,共40分)1.’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智慧树知到 《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版)》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版)》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
A:对B:错答案: 对2、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知识讲授的活动。
A:对B:错答案: 错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又反过来作为教师调节自身教的行为的依据。
A:对B:错答案: 对4、教学是学校的次要任务,居于学校教育系统的非中心地位。
A:对B:错答案: 错5、教学的个体发展功能体现在A:创新知识B: 传递知识、形成技能C:培养智力和能力D:形成规范E:拓宽研究领域答案: 传递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力和能力,形成规范第二章1、为了完成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这是()。
A:教育目标B:课程目标C:教学目标D:学习目标答案: 教学目标2、一门或一类课程对处在一定阶段的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后,在身心发展上的预期结果和基本要求,这是()。
A:教育目标B:课程目标C:教学目标D:学习目标答案: 课程目标3、一个规范的行为目标陈述包括四个要素:()。
A:行为主体B:行为动词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E:学习科目答案: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4、教学目标还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时间周期进行划分,一般分为( )。
A:学年(或学期)教学目标B:单元教学目标C:课时教学目标D:课程总目标E: 课程阶段目标答案: 学年(或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5、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三种目标取向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三者均有存在价值,可以互为补充,而不是相互对立。
A:对B:错答案: 对第三章1、以下哪几个要点属于传统的学生观的内容()。
A:学生是完整的人B:学生是加工对象、知识容器C:学生是小大人D:学生是可以任意描画的白板E:学生是动态发展的人答案: BCD2、新课程教学视野中的教师角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简答题(中学)
第一章1.生产力,政治,文化与教育发展的相互作用。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最根本上决定,最终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水平发展。
口诀:“专柜内结账”教育对生产力起反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知识。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直接决定教育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决定受教育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者教育内容的取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者教育体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口诀:“领教慕容体格”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口诀:“人才论民主”③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文化发展制约着课程的发展;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者的观念;文化具有价值定向的作用;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口诀:“法官只克慕容”教育对文化具有反作用:教育能过传承文化;教育能过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口诀:“两传创改文化”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口诀:“手掌”德育是首位和灵魂,智育是核心和认识基础,体育是物质基础,美育,劳动技术;“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口诀:“手掌”①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③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各个作用。
①遗传是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②环境是必要条件和外部动力;③教育占主导作用;④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内在动力、决定性因素。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教育学形考任务2和3网考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教育学》形考任务2网考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正确答案】修业年限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
【正确答案】19世纪末3.教育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正确答案】学校教育制度4.我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壬寅学制”以及“()”。
【正确答案】癸卯学制5.在课程实施之前,为预测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准备程度而做的评价()。
【正确答案】诊断性评价6.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分科课程7.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地方课程8.一般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是()。
【正确答案】总结性评价9.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互整合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综合课程10.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校本课程11.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活动课程12.根据学校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学科课程二、多选题13.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正确答案】纳托普【正确答案】凯兴斯泰纳【正确答案】孔德【正确答案】涂尔干14.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正确答案】卢梭【正确答案】萨特【正确答案】裴斯泰洛齐【正确答案】福禄贝尔15.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功能包括()。
重视科学性_彰显价值性_论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课的主题和灵魂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重视科学性,彰显价值性*———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主题和灵魂● 傅国强(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摘 要: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维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应该把实践思维方式界定为“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的思维方式。
科学性与价值性不是平等关系,马克思更重视价值性。
科学性是“原理”课的主题,价值性是“原理”课的灵魂。
老师讲“原理”课,不论是论述原理的科学内容,还是阐明原理的价值意义,都要以恰到好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实践思维方式;科学性;价值性;课程教学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038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098-03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14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本质特点。
对于这个特点,学界从理论上探讨的成果很多,从课程教学上探讨的文章很少。
不从课程教学上把这个特点理解清楚,讨论透彻,“原理”课教师就很难讲好“原理”课。
本文的目的,就是想从课程教学上把这个特点理解清楚,讨论透彻,希望任课老师能把“原理”课讲得更好。
一、论题的理论依据 学界公认,马克思对以往哲学实现革命变革所取得的最高思想成果,是他为人类确立起实践思维方式。
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2]16是马克思对实践思维方式本质内涵的高度概括。
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必须把人及与人相关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等所有的事物和问题,统统放到人的实践中去理解,把它们当作实践的内容和产物去理解。
实践课程教学体系(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构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原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原则1. 整体性原则: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应与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相协调,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实用性原则: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开放性原则: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4. 个性化原则:实践课程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5. 互动性原则: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践课程设置1. 课程类别:实践课程可分为专业技能类、创新创业类、综合素质类等。
(1)专业技能类: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2)创新创业类:包括创新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孵化、创业指导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综合素质类: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课程结构:实践课程设置应遵循“基础-提高-综合”的结构,使学生逐步提高实践能力。
(1)基础阶段:通过实验、实习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
(2)提高阶段:通过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综合阶段:通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践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任务驱动法:以实际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
3. 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使学生熟悉实际操作流程。
4.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 虚拟仿真教学法: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体验。
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这句话反映的是()。
A.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B.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D.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答案:C。
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意思是,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 “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令不从”,这表明教师的行为具有()。
A. 主体性B. 创造性C. 间接性D. 示范性答案:D。
解析:“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意思是,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这个体现了教师行为的示范性。
3.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发展的动力是()。
A. 共同的奋斗目标B. 班主任的要求C. 班委会的形成D. 共同的活动答案:A。
解析: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共同的奋斗目标,班集体是以教学班为单位,按集体主义原则组建起来的学生群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班集体建设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4. 下列著作中,由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的是()。
A. 教育论B. 理想国C. 教育漫话D. 雄辩术原理答案:D。
解析:《雄辩术原理》是由古罗马的昆体良所编撰的,这本书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教育论》的作者是英国的斯宾塞,《理想国》的作者是古希腊的柏拉图,《教育漫话》的作者是洛克。
5. 兵兵很想改掉上课爱说闲话的毛病,但上课时只要老师一不注意,他又忍不住说起闲话来。
针对兵兵的情况,对他的教育应着重培养()。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答案:C。
解析: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意志行动过程包括:头脑中产生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预测各种行动方案的结果;衡量行动后的利弊得失;按自己的决定行动;现实生活中结果的出现;接受行为结果的反馈;反馈影响心理结构。
现代教育学答案(完整版!!)
《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内容扈中平主编的《现代教育学》(第3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学等含义1.教育:广义的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更准确地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②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
2.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4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揭示学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②立足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③立足于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立场④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实践立场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三、《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等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1.《学记》,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史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任务,他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了完整地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3.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4.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穆勒评价: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四、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1.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教育学之父”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课程建设原则
课程建设原则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与学校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
课程建设应该基于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将会决定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和课程效果的评估。
本文将从课程建设的原则进行论述。
第一、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课程建设中最基本的原则,它要求建立与学习者实际需求相适应的课程。
在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标准上,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背景和环境等因素,确保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连贯性。
第二、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要求课程建设应该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包括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讨论、探究、实践等,以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课程建设应该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标准。
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融入到课程设计中,以保证课程科学性和实效性。
第四、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课程之间应该有明显的衔接和继承关系,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课程设计中需要重视课程之间的关联,同时也应该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形成课程发展的整体性。
第五、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课程建设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更应该是学生、家庭、社会和企业的共同责任。
课程建设应该开放,允许学生、家庭、社会和企业参与其中,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课程建设原则是课程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课程的效果。
只有在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坚持这些原则,才能设计出科学、全面、连贯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进⾏思想品德教育。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关系到教学的⽅向。
⾸先,是我国教育⽬的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培养德,智,体全⾯发展,具有独⽴个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其次,该原则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反映。
再次,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还体现了物质与精神向平衡的时代需要,有助于科技与⼈⽂的结合,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教学原则。
贯彻这⼀原则要求做到以下⼏点:1。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进⾏品德教育。
3。
教师要不断提⾼⾃⼰的专业⽔平和思想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原理”课教学体系
摘要:在“原理”课教学中,既要阐明原理的科学性、真理性,还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涵的能够体现价值性的人文精神内容。
整体性是“原理”课教学的必然要求,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是“原理”课教学的立足点,也是“原理”课教学的内在要求,而专题教学是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统一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性;价值性;专题教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因而具有科学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一个“属人”的学问,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性,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应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主线,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同时还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宗旨,即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揭示“原理”课科学性的一面,而对其人文精神的一面挖掘不够。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体会,从“原理”课教学整体性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并尝试对“协同式”专题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这对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原理”课教学的立足点
“原理”课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1](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一个重点”),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原理”课开设六年以来,教育部和各省(市)举办了多期“原理”课教师培训班,组织制作了“原理”课“精彩一课”全程教学示范片,编写了与统编教材配套的系列教辅资料等,各高校涌现出了一批“原理”课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
这些做法对于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仍然停留在对教材的“翻译”阶段。
从整体性教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价值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确保二者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任何片面性和肢解性的解读,都不利于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2]。
就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仅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科学性线索为主线,对于“原理”课的价值性强调得还很不够,这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理解不够深入。
马克思主义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价值追求,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整体性理解的一个视角。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不仅应把握“科学性”这条线索,还应体现人文关怀这一“价值性”线索。
一条为明线,一条是隐线,二者相辅相成。
目前,教师在讲授“原理”时,仅仅局限于知识性讲授,如此会带来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只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组织教学,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求,就会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产生偏差,使学生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重视人,没有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思想。
第二,无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相衔接,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体现和保证,而且突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基本原理中的人文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理论渊源。
如果只突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一面,而忽视其价值性的一面,学生就无法深刻理解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
其次,教师知识结构与教材的整体性要求不适应。
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设置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分科研究,分科设置虽然可以使不同学科的研究得到加强,但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却是单一的,每个人从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出发,对基本原理有不同的解读视角,其结果就是不能从总体上对基本原理进行把握。
为全面提升“原理”课教
师的理论素养,各级教育部门组织了各种培训班,对教师进行轮训,但这一问题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其影响在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
二、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原理”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突出特征,是它的生命线[3]。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后理论界研究的重点。
首先,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这种整体性要求应将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把握好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马克思主义不仅正确揭示了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而且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进行了剖析,指出其灭亡及向新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把共产主义确立为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解答了人类历史之谜,它不仅追求真而且追求善与美,所以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整体性,把它作为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整体来对待,正确理解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关系,即科学性是价值性的前提和基础,价值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归宿。
其次,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原理”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处理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能动的创造性施教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做到围绕而不是脱离教材,同时又要根据理论逻辑、学生认知逻辑及现实生活逻辑,做到高于教材,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现实性及感染力。
再次,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1]。
因此,应准确把握“原理”课的定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仅局限于知识层面的传授,而应要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原理”课应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既有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科学真理的知识性教育,又有鲜明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因而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中重大的社会问题,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