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概述
《现象学社会学》课件
目录
• 现象学概述 • 社会学概述 • 现象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 • 现象学社会学的应用与实践 • 结论与展望
01
现象学概述
Chapter
现象学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现象学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的哲学方法,强调通过直接经 验来认识世界。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现象学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的哲学方法,它通过直接经验 来认识世界,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直观和反思。现象学具有 以下特点:首先,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结构,而 不是外在表象;其次,它强调通过直观和反思来认识事物 ,而不是通过抽象和概念化的方式;最后,它注重经验和 实证,认为只有通过直接经验和实证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 。
加强实证研究与理论构建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通过深入调查和实验 验证相关理论,同时不断完善和构建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 体系。
促进跨文化比较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加强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 社会现象的共性和差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现象学社会学 的理论定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通过现象学社会学的方法,识别和分析政策制定 中的利益相关者,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和影响。
3
社会问题诊断与解决策略
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诊断社会问题 ,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 。
现象学社会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文化与组织行
为
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企业文化和组织行为,提 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02
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分析 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育需求,促 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03
教育评价与质量提 升
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评价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提 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西方哲学十讲7现象学的方法
参与观察
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 通过参与观察的方式了解社会现象的 实际运作情况。
现象学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的比较
1 2 3
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比较
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定 量分析,而现象学社会学则更关注社会现象的主 观性和整体性。
与解释主义社会学的比较
解释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社会现象的主观理解和解 释,而现象学社会学则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客观 描述和分析。
02
现象学的方法论
悬搁与还原
悬搁
胡塞尔提出的“悬搁”概念,要求将 自然科学的态度、理论以及一切预设 的前提加以悬搁,暂时存而不论,以 便直接面对现象本身。
还原
通过悬搁,将我们的意识从自然科学 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到纯粹的意 识领域,从而揭示出意识的本质结构 。
直观与描述
直观
现象学强调直观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直观才能把握现象的本质。直观是一 种直接的、非概念性的把握方式,能够揭示出现象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
要点二
访谈法
现象学心理学通过与被研究者进行深 入的访谈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体验。这 种方法要求访谈者具有良好的沟通技 巧和倾听能力,以便能够引导被访谈 者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要点三
案例研究法
现象学心理学通过对个别案例进行深 入的研究来了解心理现象的本质。这 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 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能够准确 地分析和解释案例中的各种因素。
倡导描述性研究
现象学心理学提倡对心理现象进行详尽的描述,通过描述来揭示心理现象的结构和特征。它认为,只有 通过对心理现象的准确描述,才能为理论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
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要点一
观察法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教学⽬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了解现象学哲学产⽣的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把握现象学哲学的基本⽅法、理论内容、哲学⽬标及其演变过程;并通过对现象学基本思想观点的评析,使学⽣能够正确地把握现象学哲学的成就和局限,以及它对此后西⽅哲学发展的影响。
[教学⽅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节现象学概论⼀、什么是现象学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开创的哲学运动,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哲学思潮之⼀。
所谓“现象”就是呈现出来的东西。
传统西⽅哲学是在与“本质”、“本体”的对⽴中来使⽤现象⼀词,所以做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分,认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才是对事物起决定作⽤的东西。
康德对现象和物⾃体的区分是其典型代表。
现象学虽然是把现象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但它对现象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就是事物本⾝,没有现象之后的问题;现象作为“显现”,不仅是对感官⽽且是对意识的显现,⽽且正是在意识中事物本⾝被认识;同时,意识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也不再是主客观关系,因为显现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是意识的⾃我显现。
这⾥“意识”已经不是传统哲学所说的精神实体或主观的活动,⽽是⼀个揭⽰真理的过程。
“事物本⾝”也不是不依赖于意识⽽存在的精神实体,⽽是在意识活动或⼈的存在过程中显现出的内容。
现象学正是要通过意识的⾃我显现来揭⽰事物本⾝。
这种关于现象的概念,企图消除传统哲学中内在与外在、本质与现象、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灵与⾝体、⼈与物的对⽴,强调显现于我之物即事物本⾝。
⼆、现象学⽅法现象学不是⼀个统⼀的学派,⽽是⼀个由不同理论和学派组成的哲学思想运动。
各种理论和学派的⼀致性在于他们都采⽤了现象学⽅法。
斯⽪格尔伯格(H. Spiegelberg)在《现象学运动》⼀书中总结了现象学⽅法的七个要点。
现象学
象的同时有一种反思(reflexive)行为,借
助于它我们体验到意向行为本身。
现象学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称为反思的和描述的心理学,因
为现象学把反思到的意识结构描述下来。
(二)意向性理论
9. 意向内容的边缘域
意识活动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当意向行为指向一个对象时,
也潜在地指向其周围的东西。
每一个意向内容的周围形成一个由过去和将来的意向内容
(二)意向性理论
7.带存在信念的行为与不带存在信念的行
为,这属于行为的质性方面的差别。
“我的别墅在市郊”——“我希望在市郊有我的别墅”
“上帝因为人类造巴比伦塔而惩罚人类,使人类各民族
间的语言彼此不同。”
(二)意向性理论
8.认识对象的主要方式是知觉(Wahrnehmung)
或以知觉为基础;我们的意向活动在对准对
第三节 现象学的发展
一、舍勒的哲学人类学:
1.生平:舍勒(Marx Scheler, 1874-
1928)德国著名现象学哲学家,哲学人 类学的开创者。先后在耶拿大学等任教。 主要著作:《先验的方法和心理的方法》 (1900)《同情的本质与形式》、《论 人的永恒性》、《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1928)等。 2.接受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但拒绝其先 验自我意识理论。在关于意向性问题、 人类知识的分类等问题上均与胡塞尔不
胡塞尔
一、生平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二、主要著作
《算术哲学》(1891)、《逻辑研究》(1900~1901)、 《作为严格科
学的哲学》(1910)、《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 《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1929)、《笛卡尔式的沉思》(1950)、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1954)、《第一哲学》(1959)等 。
现象学举例
现象学举例【最新版】目录1.现象学的概念与特点2.现象学的创立背景3.现象学的举例说明4.现象学在我国的应用与影响正文一、现象学的概念与特点现象学,作为一门哲学分支,旨在通过直接研究事物的现象来揭示其本质。
现象学强调回归事物本身,排除对事物的先验判断,从而揭示事物的真正本质。
现象学的主要特点包括:直接性、纯粹性、无预设观念和回归事物本身。
二、现象学的创立背景现象学创立于 20 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提出。
胡塞尔在哲学研究中,发现传统哲学方法往往过于依赖抽象思维和理性判断,而忽视了对事物现象本身的关注。
因此,他倡导创立一种新的哲学方法,即现象学,以回归事物本身,揭示其本质。
三、现象学的举例说明现象学在具体研究中,往往通过举例来阐述其观点。
以下是一些现象学的经典举例:1.桌面的例子:当我们看到一张桌子时,现象学认为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桌子的现象本身,而不是桌子的材质、用途等先验观念。
通过关注桌子的现象,我们可以揭示桌子的本质。
2.椅子的例子:当我们坐在椅子上时,现象学强调我们要关注坐在椅子上的感觉,而不是椅子的概念或者我们的预设观念。
通过关注感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椅子的本质。
3.红色的例子:当我们看到红色时,现象学认为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红色的现象本身,而不是红色这个概念或者与其他颜色的比较。
通过关注红色的现象,我们可以揭示红色的本质。
四、现象学在我国的应用与影响现象学自创立以来,在我国哲学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学者将现象学引入中国哲学研究,尝试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来解读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此外,现象学对我国的艺术、文学、心理学等领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总之,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事物现象的直接关注,揭示事物的本质。
用现象学的方法写历史_范文模板及概述
用现象学的方法写历史范文模板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历史研究是对过去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的探索和理解。
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事实的收集、整理和解释。
然而,随着现象学方法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运用现象学思维来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并进行历史写作。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现象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包括介绍现象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探讨其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历史研究中的优势。
接下来,我们将从现象学视角探讨历史写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和技巧,包括如何将叙事与解释相结合、重塑历史事件的意义以及刘易斯·弗罗伊德对现象学方法的思考。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文章所涉及的观点,并展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引入并探讨用现象学方法写作历史这一主题,旨在揭示现象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潜力,以及它对历史写作所带来的新视角和思考方式。
通过深入分析现象学视角下的历史写作技巧和问题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并为未来的历史研究提供启示。
同时,本文也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于不同研究方法的兴趣,并促进学者们关于用现象学方法进行历史研究的讨论和探索。
2. 现象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2.1 现象学方法介绍现象学是二十世纪初由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强调关注和描述人类经验中的现象。
它通过直接观察和描述个体对待感知对象的方式,试图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与意义。
2.2 现象学方法与历史研究的关系现象学方法可以被运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历史研究。
在历史研究中,现象学方法通过关注历史事件或人物背后隐含的本质和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并展望未来。
2.3 现象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优势现象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有着许多优势。
首先,它强调从直观经验出发进行分析,使得研究者能够接近当时人们所面对的真实情境和问题。
其次,现象学方法注重揭示事件背后的本质和意义,有助于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含义。
许茨的现象学批判: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生活世界理论
许茨的现象学批判: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生活世界理论张彤内容提要胡塞尔虽然提出“生活世界”概念,但在许茨看来,胡塞尔并没有真正地理解生活世界。
许茨批判胡塞尔仅仅从先验哲学的视域来看待生活世界,却忽视了生活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许茨通过 现有的知识储备、类型化、关联这些方法论概念,把生活世界描绘成一个经过思维组织化和系统化了的世界,它包含着人们看待世界和解释社会行动的各种方式。
由于生活世界的意义是与他人共同建构的,藉由主体间性所表现出来的是与他人沟通的一整套方法论程序,社会科学家的任务就不再是追求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客观 性方法,也不再是历史科学所主张的个性化方法,而是发展出建构社会理论模型的理想型方法。
许茨的现象 学批判,对当代中国构建文化模式,重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具有重大而坚实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迪。
关键词许茨生活世界建构方法论20世纪哲学中有一个非常时髦的概念“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不仅成为哲学家创造的并在日常语言中取得成 功的少数几个词汇之一(伽达默尔语),而且成为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 学科都争相使用的共同语言。
与生活世界概念相关的有 日常生活、日常世界、常识世界等多个意义相近的不同概 念。
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人们是在不同的意义上使 用这些概念的,例如,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赫勒就是在本 体论的意义上来阐明其观点的,她的《日常生活》延续了 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日常生活是个体再生产与社会再生 产的前提与基础。
阿尔弗雷德•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既不同于赫勒的本体论生活世界理论,也不同于胡塞尔先验 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而是在一种方法论意义上谈论“生活世界”理论的,许茨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反思批判,进而建构了一种独特的作为方法论的生活世界理论。
许茨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方法论改造众所周知,创造“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哲学家胡塞 尔是在先验哲学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生活世界是通 *往先验现象学而开辟的一条新的道路。
现象学研究方法
现象学研究方法现象学是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强调对事物本身的直接观察和描述,而不受到理论假设或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干扰。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现象学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以深入理解人类行为、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本文将介绍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步骤。
首先,现象学研究方法强调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研究者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触和理解研究对象,避免预设观念和假设的干扰。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尽量避免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判或解释,而是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描述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结构。
其次,现象学研究方法注重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
研究者需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直接观察和描述,逐渐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运用丰富的描述性语言,将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而准确的描述,以便深入理解其本质和特征。
另外,现象学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的主观参与和情感体验。
研究者需要以亲身经历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研究对象,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融入到研究过程中。
通过主观参与和情感体验,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意义和特征,从而得出更加准确和深刻的研究结论。
最后,现象学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的反思和批判。
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观察和描述进行反思和批判,以确保其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不断审视自己的主观偏见和观念假设,以保持对研究对象的客观和准确的理解。
总之,现象学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视对事物本身的直接观察和描述的哲学方法,它强调研究者的主观参与和情感体验,以及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和反思批判。
通过运用现象学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
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研究方法已无法完全满足对教育现象深入探究的需求。
因此,教育现象学方法应运而生,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现象学方法的基本理论、核心特点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读者能够对教育现象学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灵活运用该方法,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提升教育质量。
本文首先对教育现象学方法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包括其起源、发展以及核心观点。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教育现象学方法的核心特点,如关注个体经验、强调情境性、追求直观理解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教育现象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如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教育评价等方面。
我们将对教育现象学方法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教育领域的持续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教育现象学方法的基本理论教育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理论主要围绕着“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原则展开。
该方法强调对教育现象的直观把握和深度描述,致力于揭示教育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在教育现象学的视野中,教育现象被视为一个复杂而多面的领域,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意义。
这些经验和意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教育者的意图、受教育者的感受以及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
因此,教育现象学方法强调对教育现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以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现象学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它强调对教育现象的直观把握。
这意味着研究者需要深入到教育实践中,通过直接观察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第一手资料。
这种直观把握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现象,还能够为后续的深度描述和解释奠定基础。
教育现象学方法注重对教育经验的深度描述。
在获取了直观的教育现象资料后,研究者需要运用深入而细致的描述方法来揭示教育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这种描述不仅要求研究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还需要他们运用文学和修辞等手法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这一主题下,我们首先需要概括介绍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方法,强调对现象的直接观察和描述,对事物本身的表象进行无偏见的描述和分析。
现象学要求研究者不受任何预设或理论框架的干扰,只专注于事物本身的表像和表现。
现象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由爱德华·胡塞尔和马丁·海德格尔等哲学家提出和发展。
现象学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感知和认知活动是唯一的存在方式,并通过直觉和体验来捕捉事物的真实面貌。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探讨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意义,表现,和直觉等概念,以及现象学的方法论。
我们将深入解析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并探讨它在当代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现象学这一重要的哲学思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展开详细论述。
首先,通过介绍现象学的起源,我们将了解现象学在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意识、表现和解释等关键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象学的基本思想。
最后,我们将分析现象学的方法论,探讨现象学在研究和探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论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进而深入思考现象学在当代的意义。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哲学思想流派。
通过对现象学的起源、核心概念和方法论进行解析,可以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现象学的整体认识,从而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文本中所提到的现象学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总结现象学的定义和关键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现象学在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探讨现象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总之,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不仅可以对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可以深入思考现象学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探索人类存在意义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当代哲学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参考和启示。
现象学:作为城市设计方法
市形 , 】 体 性 畦 — 城市 特衍; 别 I 公 共空 】 S. 别l 厅于建筑 密度大、 r多、 i 人 城市 m坦复杂 n 城改 关 键 词: 风景 日林 中 围分类号 : u 9 6 T 8 象 城 计 奇
女 章编号 :1 0 6 4 2 1 ) 3 0 5 3 00 6 6 { 0 0 5 0 00 文献 标志码 A
2 9— 0 00 06 4
收 稿 日 期 :2 9 2 修 回 日 期 00 02 7
Ab l d I t i p e l c c 0 a c arcer c ol sm n hs ap r i e f On e f nd h t i s a  ̄i ph n e ome lg m eh t e diee c b t e n fe noo y tod h f n e ew e h r 0h … e e 0『qc I uba d sgn an Ie l io G『 or a d le c arcerl s poc s an so s o n 0 IO n r ei d n r t n e ad i l n h h l si e s a ic r d lp f e 00 ( meho n ig 口l t d
和 城 市规 划 领域 的运 用 却 刚起 步 与 传统 的
资 料 的收 巽 、 分类 归纳 、 炼 . 提 菸得 诸 如广 场
认 为知 识是 由社 会和 历 史建构 的 自 实 用主 是
城 市设 计方 法相 比 , 现象 学 万法特 别 关注 城市
究 , 求人 的 为 与城市 形 态z 间 的 关联 忖 . 探
是 建 筑设 计 和景 观设 计 领 域的 运 用 有 相当
长的 殷时 间 , 并颇 见成 效 , 其在 城市 设计 但
现象学的方法名词解释
现象学的方法名词解释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方法和学科,旨在研究和理解人类以及世界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
该方法的核心观点是,我们作为人类应通过观察和直接体验来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
现象学方法常被用于研究艺术、文学、科学、人类行为和思维等领域,以探索并理解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结和关系。
一、现象学方法的起源及哲学基础现象学方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德国,由爱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创立。
胡塞尔认为,传统哲学过于关注于抽象概念和理论,而忽视了对经验和直接感知的研究。
因此,他提出了现象学方法,以强调直接观察和体验的重要性。
现象学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主观主义和现象主义。
主观主义认为,人类在认识和解释世界时,主观经验和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象主义则强调,我们应该从直接现象中获取信息,并建立起对世界的描述。
二、现象学方法的特点和目的现象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关注经验:现象学方法要求我们直接观察和体验事物,而非过度依赖理论或假设。
通过亲身经历和感知,我们可以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一个现象。
2. 描述和解释:现象学方法追求对现象的准确描述和理解。
它注重揭示和解释现象的背后意义和内在规律,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
3. 超越个体:现象学方法试图超越个体的感知和观点,寻求普遍适用的、客观的规律和结论。
它追求一种普遍性的人类经验,将各种个体经验进行合理的总结和归类。
现象学方法的目的是通过深入了解和解释各种现象,揭示其本质、结构和意义。
它力求给予我们更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帮助我们理解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并为各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思考方式。
三、现象学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象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其中包括艺术、文学、科学和人类行为研究等。
在艺术与文学中,现象学方法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解释艺术品和文学作品。
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可以揭示作品背后的情感、意义和创作者的意图。
现象学
• 如果按“无前提”的标准来衡量, 现象学还原并 没有达到真正的始源, 只达到了笛卡儿—康德哲学 传统认为不证自明的概念——自我意识。但是,“ 自我意识”是这一传统所设定的前提。如果真正 做到无前提, 那么需要悬置的不仅是自然态度所 认可的
客观存在, 而且应包括在历史中形成的理论、概 念,其结果是回到一个前科学时期, 不受任何理论、 传统、习惯的影响, 直接面对“ 生活经验”。
• 经过彻底的悬隔之后剩余的东西就是一个纯粹意 识的领域,这种纯粹意识具有意识活动与意识内 容的相关联系的意向性结构。在这里,纯粹自我 是作为意识活动的执行者而存在的,意识内容是 由意识活动构成的。
先验还原
• 先验还原的思路:首先肯定意识活动、意向性结 构、作为意识活动执行者的自我的自明性,然后 说明意识活动如何构成意识活动的对象。
• 本质还原要求把有关认识对象存在的信念放在括 号内存而不论,因为事物像我们显现的只是它们 是什么,并未显现它们的存在,我们可以设想它 们是由意识构造的。 • 本质还原把现实的或想象的个别对象当作例子, 并在自由想象的变更中把握多种多样的例子 的共相,即本质。
• 本质还原不要求把作为经验主体的人 的存在的信念悬臵起来,不探讨本质 如何存在的问题,也不探索认识的主 体和认识的对象的关系问题。要说明 本质的存在方式,本质与主体的关系, 以及本质还原方法的合理性,必须进 行先验还原。
和)的本源是先验的主体,世界是由先验主体构 造的。 • 先验还原就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地、客观
地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相对于先验主体而存
在的观点。
先验还原
• 先验还原不仅要求把一切作为认识对象的东西的 存在的信念悬隔起来,而且要求把有关认识的主 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悬隔起来,以彻底打破自 然态度。
学术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
学术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现象学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现象学方法是一种哲学方法,强调对现象的直接观察和体验,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在学术研究中,现象学方法有助于深入探究研究问题,提高研究质量,并促进跨学科交流。
本文将通过实例分析,阐述现象学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其优点和局限性。
一、现象学方法概述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流派,强调对现象的直接观察和体验,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现象学方法主张去除人为的假设和偏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现象本身。
在学术研究中,现象学方法强调从现象出发,通过对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反思,挖掘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摆脱传统研究方法的束缚,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探究研究问题。
二、学术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应用1.案例研究通过直接观察和参与体验,现象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案例。
例如,在教育领域,现象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观察,研究者可以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2.跨学科研究现象学方法有助于促进跨学科交流。
通过去除人为的假设和偏见,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观点。
在跨学科研究中,现象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打破学科界限,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探究问题,促进跨学科合作和交流。
3.反思性现象学方法强调反思性,即通过对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反思,挖掘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反思性有助于提高研究质量,促进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在学术研究中,反思性可以帮助研究者不断审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不断改进和提高研究质量。
三、优点与局限性1.优点(1)深入探究:现象学方法有助于深入探究研究问题,挖掘现象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2)跨学科交流:现象学方法有助于促进跨学科交流和合作,打破学科界限。
(3)提高研究质量:通过反思性,现象学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质量,促进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浅析现象学方法及其意义
浅析现象学方法及其意义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一方面继承了自从笛卡尔以来认为真理的标准就是“清楚和明白”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康德哲学所追求的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可能性条件,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未来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何以可能”。
现象学独特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内心深处独特的意识世界,让我们加深了对自身的理解。
标签:悬置;本质还原;先验还原;意向性;科学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一股重要的思潮在国内外学界已被广泛地重视,在国外研究主要有斯皮格尔柏格、斯图吕克等,其中斯皮格尔柏格的《现象学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国内现象学的研究成果也颇多,诸如倪梁康译的《纯粹现象学和哲学的观念》、孙周兴译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现象学》以及张汝伦的《现象学方法的多重含义》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现象学方法历史渊源的考察与分析却很少,本文主要通过追溯现象学方法的历史渊源来阐述现象学方法的起源、内容和意义。
一、现象学方法的历史渊源自从胡塞尔开创现象学以来,现象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就已经被广泛地关注。
然而现象学哲学家之间的思想也是迥异的,就连胡塞尔最器重的学生海德格尔也不同意胡塞尔晚期的思想,因此现象学不能说是一种流派,只能说是一种运动或者思潮。
现象学作为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来说最突出的特征究竟是什么,答案就是现象学的方法。
这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说的那样“现象学意味的是一个方法概念,用来描述哲学研究的如何,而不是从事实的方面来描述哲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
”〔1〕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一)现象学方法来源于古希腊的“逻各斯”精神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对整个西方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现象学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更,同样可以在古希腊哲学那里找到根源。
“理性”在古希腊是一个外延非常宽泛的名词,胡塞尔曾说:“理性的、必然的道路许可它起初只把握无限任务的一个方面,暂时不必去认识理论上完全无限的任务和存在总体。
浅析现象学视角下的学生学习观
学习 目的具有指导学生有效 学习的功能。学习 目的的不 同相
应产生的学 习结果也会不同。学生应将学习 目的进行解构 , 一直拆
除到学习 目的所 由出的源泉。经过不断质疑与拆 除, 这样才能对学 习 目的进行概念性 阐释 . 掌握 学习 目的质的方面的意义 , 更好地 激 发的学生学 习动力 , 用实际行动努力实现学习 目的。
习的效果也不会太 明显。在这个时候 , 应该将新知识还原为曾今学
过的基本原理、 本方法 , 回到知识本身 的源头进行思考 。 基 引 222 建构整体知识体系 _. 学习内容容易获取 ,然而从学习内容基础上抽象出来的知识体 系的建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依据现象学的观点看来 ,
义和形而上学方法之间形成 了一定的张力 。
122 还 原 、 构 、 构 I. 建 解
体系是十分必要 的。 按照现象学从个别到一般的整体知识建构方式 ,
可以从具体的学习内容着手 , 增加知识储备 , 在翔实知识积累的基础
() 1还原。对于胡塞尔而言 , 现象学还原——他在《 纯粹现象学
时间内学到更多有拥有价值的知识 , 这涉及到一个学习内容 的取舍
1 现 象 学 的简 介
11 现 象学 定 义 .
问题。 现象学研究的实践表明, 如果研究者给予研究对象选择他们 自
身生活体验的例子越 自由, 研究者获得的资料就越丰富。 这指导学生
在进行学习内容的取舍时尽可能选择与 自身生活体验相符合相一致 的内容 , 这样可以从有限的学习内容中发现丰富的知识经验 。 2- 习方法的选择 2学 学 习方法在学生学习观的构成 中占有 十分重要 的地位 。有效
现象学可 以从两个层 面来理解。一是作为方法的现象学 , 是 一
现象学研究方法
现象学研究方法现象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主要关注对事物本身的描绘和描述,而不是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解释。
现象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描述,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现象学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尤其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现象学研究方法注重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研究者通过亲身经历或者对他人经验的记录,来获取事物的真实表象。
这种直接观察和描述的方式,能够使研究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而不会受到理论假设或主观解释的影响。
因此,现象学研究方法能够提供更加客观和真实的研究结果。
其次,现象学研究方法强调对事物的描绘和描述。
在现象学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会尽可能地详细描述事物的各个方面,包括外观、结构、特征、行为等。
通过对事物的描绘和描述,研究者能够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从而为后续的分析和解释提供充分的素材和依据。
此外,现象学研究方法强调对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的揭示。
通过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描述,现象学研究方法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研究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的内在含义和意义。
这种揭示的过程,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从而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总之,现象学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描述,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现象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对事物的描绘和描述,以及对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的揭示。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现象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因此,现象学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象学研究方法概览
现象学研究方法概览现象学研究方法概览1. 引言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方法,旨在深入探究和理解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经验。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可以应用于各种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自然科学等。
本文将对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概览,介绍其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领域。
2. 现象学的基本原理现象学起源于德国哲学家爱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思想,强调“回归事物自身”的原则。
即,研究者应该摒弃任何预设和假设,纯粹地观察和描述对象的现象特征。
通过这种纯粹的观察,研究者可以揭示对象的本质和内在意义。
3.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在现象学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直接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象的各个维度和方面,尽可能地还原对象的真实面貌。
研究者还会关注观察者的角色和影响,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4. 现象学的应用领域现象学方法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现象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探究人类意识和认知的本质。
在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中,现象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经验。
在自然科学领域,现象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揭示其背后的规律和意义。
5. 现象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现象学方法的优点在于它强调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描写,可以提供真实和细致的描述。
现象学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主观性和相对性较高,容易受到研究者的主观意识和观察角度的影响。
现象学方法在某些复杂和抽象的主题上可能面临困难,需要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6. 总结与展望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和描写的方式,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和揭示对象的本质和意义。
它在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现象学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现象学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结合,以拓展其应用领域和提升研究的质量。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概述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概述我们可以把现象学方法广义地理解为“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具体分为(1)悬搁,(2)本质直观(还原),(3)先验(超越论的)还原。
在某种意义上说,以悬搁为出发点,可以从本质还原到先验(超越论的)还原,也可以从先验(超越论的)还原到本质还原。
一,本质还原--排除事实,还原到本质(观念)本质直观=本质还原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方法是现象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唯一具体的操作方法。
在《逻辑研究》中,本质=观念=eidos。
通常人们在谈论某物的时候,或者是思想中的存在,或者是自在的超越的存在。
胡塞尔则认为,观念之物既不存在于空间之中(外在的超越存在),也不存在于时间之中(单纯的主观存在),它是超时空的存在。
胡塞尔在1925年的讲座《现象学的心理学》中为本质直观规定了一个新的名称:“自由想像的变更法”(本质变更法)。
倪梁康教授在《意识的向度》中分五步描述了本质变更法的基本特征(P27-32)。
1、本质变更法的初步过程经验被看做出发点和基础,而本质变更法则是在想像中进行的。
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孩子无法进行任何想像,不过想像又可以超出经验之外,经验有限而想像是无限的。
在想像中,事物“浮现”在我们眼前。
例如一把红椅子,在获得本质之前我们只知道一堆感觉材料而并不知道它是什么。
我们可以自由地任意地进行类似的想像,例如一张红色的床、一张红桌子……于是我们会发现,在变更过程中以及由变更而产生的变项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常项,忽略了变项,有一个统一保留了下来--红。
这就是在杂多的变项中把握更高层次的一致--常项。
2、本质变更法的深入最初层次的本质变更须以经验为开端,以后的本质变更则可以摆脱经验,直接对第一层次所获得的一般本质本身进行自由想像的变更了。
从一系列的变更中获得了“红”的一般之后,我还可以再进行各种系列的变更,由此而把握住黑、黄、蓝、绿的一般。
这是同一层次的递推。
在这个变更系列中,黑、黄、蓝、绿等一般之物,观念本身成为杂多的变项,从它们中在更高阶段上观察到一个一般之物,一个出自观念的观念,一个观念的观念--颜色,它构成了颜色的区域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概述我们可以把现象学方法广义地理解为“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具体分为(1)悬搁,(2)本质直观(还原),(3)先验(超越论的)还原。
在某种意义上说,以悬搁为出发点,可以从本质还原到先验(超越论的)还原,也可以从先验(超越论的)还原到本质还原。
一,本质还原--排除事实,还原到本质(观念)本质直观=本质还原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方法是现象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唯一具体的操作方法。
在《逻辑研究》中,本质=观念=eidos。
通常人们在谈论某物的时候,或者是思想中的存在,或者是自在的超越的存在。
胡塞尔则认为,观念之物既不存在于空间之中(外在的超越存在),也不存在于时间之中(单纯的主观存在),它是超时空的存在。
胡塞尔在1925年的讲座《现象学的心理学》中为本质直观规定了一个新的名称:“自由想像的变更法”(本质变更法)。
倪梁康教授在《意识的向度》中分五步描述了本质变更法的基本特征(P27-32)。
1、本质变更法的初步过程经验被看做出发点和基础,而本质变更法则是在想像中进行的。
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孩子无法进行任何想像,不过想像又可以超出经验之外,经验有限而想像是无限的。
在想像中,事物“浮现”在我们眼前。
例如一把红椅子,在获得本质之前我们只知道一堆感觉材料而并不知道它是什么。
我们可以自由地任意地进行类似的想像,例如一张红色的床、一张红桌子……于是我们会发现,在变更过程中以及由变更而产生的变项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常项,忽略了变项,有一个统一保留了下来--红。
这就是在杂多的变项中把握更高层次的一致--常项。
2、本质变更法的深入最初层次的本质变更须以经验为开端,以后的本质变更则可以摆脱经验,直接对第一层次所获得的一般本质本身进行自由想像的变更了。
从一系列的变更中获得了“红”的一般之后,我还可以再进行各种系列的变更,由此而把握住黑、黄、蓝、绿的一般。
这是同一层次的递推。
在这个变更系列中,黑、黄、蓝、绿等一般之物,观念本身成为杂多的变项,从它们中在更高阶段上观察到一个一般之物,一个出自观念的观念,一个观念的观念--颜色,它构成了颜色的区域范围。
3、本质变更的概括说明我们进一步将这些把握到的观念据为己有,我们命名它们,将它们陈述出来,如红的概念,颜色的概念。
这样,一般陈述便成为可能,如:红是一种颜色。
不恰当地说,我们不能说观念=命名,而只能说命名是关于观念的命名。
换言之,观念=绝对的被给予性。
4、本质直观与一般化的区别变更过程把握的对象是观念,一个超时空的观念是无所谓变化的。
(3)统一性以及对它的辨认这个因素不言而喻同时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本身就是本质直观的目的。
多样性绝对必要但却不重要,我们的目光始终集中在统一之物上,对它的把握叫做递推,也叫做直观辨认。
一旦我们把握住了它,我们便发现,它是纯粹的可能性和一般性。
正因为这个纯粹的可能性不受任何事实的束缚,因此本质变更法必然具有随意性的特征。
正因为它可以无限多地在现实的范例中个别化,因此本质变更法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把握本质的方法恰恰与本质本身的特征相适应,因而证明它是一种适当的方法。
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意味着在个体直观的基础上,一个普遍性意识在“观念化的抽象”中构造起自身,在直观普遍性意识中,这个个体之物的“观念”、它的“普遍之物”“成为现时的被给予”。
区别于通常的本质观念,胡塞尔意义上的本质不是一种“符号性思维”,而是一种直观,一种“对普遍之物的感知”。
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来说,抽象标志着“这个客体的观念,它的普遍之物成为现时的被给予性”的过程,“抽象”在这里是一种“在直观的基础上直接把握种类统一的意识”。
因此,胡塞尔的“抽象”概念等于“观念化的抽象”,即:排斥非本质之物(变项),关注于本质之物(常项)。
二,超越论还原的方法:超越论还原--排除实体之物,还原到非实体之物现象学的还原在胡塞尔那里最初泛指超越论还原和本质还原,后来他明确地将超越论还原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现象学还原。
斯皮格伯格也认为“超越论还原日益被看作是现象学还原的同义语”。
因为超越论还原是真正意义上的现象学--超越论本质现象学的独有方法,唯有它才使现象学区别于任何一门其他科学。
简言之,对胡塞尔来说,超越论还原使现象学成为现象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意味着悬搁世界,面向事情本身,亦即面向纯粹的意识本身,也就是面向超越论的主体性,而实现从自然意识向哲学意识(现象学)的转向正是超越论还原的工作。
所以,超越论还原可以理解为胡塞尔向超越论的主体性回复的全部方法。
作为“还原”,超越论还原要排除实体之物,还要归结到非实体之物。
实体之物首先并且主要是指自然的世界和对这个世界的设定,胡塞尔称之为“自然观点的总命题”:“我始终感到作为我的对立面有一个空间和时间的现实存在着,我自己也属于这个时间,同样,所以其他处于这世界之中并以同样方式与它有关的人也属于这世界。
‘现实’这个词已经有所表明:我感到它是此在的,并且像它给予我的那样,也把它设定为此在着的。
所有对自然世界的被给予性的怀疑和摒弃都丝毫不改变这个自然观点的总命题”。
尽管我不理解我怎么能超出自身之外去设定它的存在,但我无论怎样仍然默默地相信它的存在。
超越论还原正是要对这自然观点的总命题进行彻底的改变。
胡塞尔说:“如果我能充分自由地做我想做的一切,那么,我不会像诡辩论者那样否认这个‘世界’,不会像怀疑论者那样怀疑它的此在;但我要使用现象学的‘悬搁’,它为我完全闭锁住所有任何给予时空此在的判断”。
这个“悬搁”意味着“……排除世界,就是说,不想直接对它做判断。
我们判它为无效,我们‘排除它’,我们‘给它加括号’”。
“对我们来说,排除自然是使目光转向超越论纯粹的一般意识得以可能的方法手段”。
超越论还原的范围(悬隔的范围)第一,“首先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对自然世界,物理的和心理物理的世界的排除,所有通过评价的和世界的意识功能而构造着自身的个体对象也被排除,所有种类的文化构成物,技术的和美的艺术作品,科学(只要它不是作为有效性的统一,而是作为文化事实而成为问题),任何形态的美的价值和世界的价值都被排除。
与此相同,当然,国家、风俗、法律、宗教这类现实也被排除。
因此,所有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连同它们的全部认识内容,作为需要自然观点的科学都被排除”。
第二,“人作为自然生物和作为在人的集团中、社会集团中的个人,是被排除的;同样,任何动物生物也是被排除的”。
第三,对上帝的超越的排除。
与自然世界的超越相对还有另一种超越--上帝的超越。
上帝的存在不仅超越了纯粹意识,也超越了自然世界,因而是一种特殊的怀疑之物。
“我们当然把现象学还原延伸到这个‘绝对之物’和‘超越’之上。
它应当始终被排除在这个必须被新创造出的研究领域之外,如果这个领域是纯粹延伸本身的领域的话”。
第四,对各种本体论的排除。
第一项对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排除针对的是以经验对象、个体事实为内容的科学的排除,对各种本体论的排除针对的则是所有以一般对象、本质为内容的科学的排除。
超越论还原不仅排除个体实在和关于它们的科学,而且排除一般和本质以及关于它们的科学。
当然这个排除不是无限制的。
“除了我们在意识本身那里,在纯粹的内在之中可以明晰地、合乎本质地把握到的东西之外,我们什么也不能利用。
因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明确的认识,一门描述现象学原则上不依赖于任何科学”。
对于现象学来说超越论还原之所以具有关键性的重要性,是因为通过这一系列的还原,我们便回复到超越论的主体性上。
在对超越论的主体性进行深入研究之后,便可以回答所有关于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人们可以说,以这种方式,‘哥白尼转变’之谜便完全解开了”。
超越论还原排除了实体之物,还原到非实体之物--这就是现象学的剩余之物。
三,现象学的剩余;无论是超越论还原还是本质还原,就其否定意义而言,它们是对某些东西的排除;而就其肯定意义而言,它们是向某些东西的集中,是对某些东西的保留。
这些保留下来、剩余下来的东西,便是超越论现象学的研究领域--纯粹现象的领域。
四,总结广义的现象学还原包括本质还原和超越论还原,前者排除事实还原到本质,后者是排除实体之物还原到非实体之物,因而“纯粹现象”之“纯粹”指的是:现象学的现象不仅是观念化的本质,而且是与所谓外部的实在世界没有任何关系的现象。
而“纯粹现象”之“现象”有两层,即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
“意识与被意识者,一方面是意识种类和可能的意识组合的无限多样性,另一方面是意向的相关项的无限性--这就是现象学还原之后留给我们的纯粹反思的领域”。
真正意义上的现象学的现象是经过了两次还原而纯粹化了的现象,有别于心理现象。
当然,纯粹现象也可以理解为纯粹的意识:“我们将我们的理解的和理论研究的目光放在纯粹意识及其绝对特征上。
它正是作为被寻找的‘现象学的剩余’而留存下来的东西”。
而现象学的目的是研究纯粹意识的一般结构。
或许有人以为胡塞尔缩小了认识的范围,把我们的世界限制在狭小的意识之中,殊不知胡塞尔实际上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世界。
通过悬搁,我们看似失去了客观世界,而实际上获得的是无限广阔的意识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开放了意识的世界。
就意向性是意识的本性而论,任何意识都是“关于……意识”,不仅桌子、椅子、石头、树……是意向性的对象,正义、2的平方根、爱……甚至“圆的方”都是意向性的对象,这是一个远比所谓外在的客观世界广泛的世界。
流行的观点把意识看作是一个容器(口袋),它本身与这个世界并没有关系,只有当意识被外在事物因果性地影响了之后,它才与世界建立了联系。
这意味着只有当对象因果性地影响了意识状态时,才能说意识状态指向了对象,于是意向性是世界里的两个物体的关系。
这种客观主义的解释的错误在于:在我的直接物理环境中,实在存在的空间性对象仅仅组成我所能意识到的东西的很小部分。
当我坐在我桌子旁边时,我不仅仅能够思考月亮的背面,我也能想到方的园、独角兽、下个圣诞节和矛盾律。
当我思考不在场的对象、不可能的对象、未来的对象或者观念的对象时,显然,并非这些对象因果性地影响到我,我才产生了对它们的指向。
通常人们以为如果我要意识到某个对象,那么它就必须因果性地影响我,但是意向不存在的对象也是可能的。
即使我所意向的对象不存在,我的意向仍然是意向性的。
虽然关于意向性的客观主义解释是错误的,我们也还有可能做一种主观主义的解释,把意向性理解为意识和其对象的关系,即把意识理解为与内在于心灵的对象的关系。
在胡塞尔看来,假定意向对象是内在于意识的,只会导致对行为(意识)与对象之间的绝对区分的否定,换言之,意识与内在于意识的对象没有了绝对的区别,而实际上意识与意向对象之间存在着区别。
由此可见,胡塞尔面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两个方面作战。
我们会以为胡塞尔既然悬搁了客观世界,意识的所有东西都是内在于意识的主观的东西,这个理解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