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新课标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附答案)
(2)进一步减轻和徭役;(3)重视“”,废除一些严刑苛法;(4)提倡,以身作则。
3.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史称“”。
【合作探究】1.何谓“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减租税,复十五税一……——《汉书》卷一下《高帝纪》(1)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中,下诏书的皇帝是谁?(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位皇帝休养生息的措施有哪些?(3)结合课文分析,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3.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农于农桑,薄赋敛”。
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概括文帝景帝时期休养生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学后反思】参考答案【自主探究】一、1.202;刘邦;长安;汉高祖。
2.社会生产;残暴统治、秦末的战乱。
二、1.汉高祖。
2.(1)还乡务农;平民。
(2)轻徭薄赋;赋税;兵役。
3.恢复和发展;稳定。
三、1.汉景帝。
2.(1)以农为本。
(2)赋税。
(3)以德化民。
(4)勤俭治国。
3.文景之治。
【合作探究】1.“休养生息”政策絁是指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值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1)汉高祖。
(2)措施:①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因战乱饥荒成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②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3)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措施一方面使国家统治秩序得到稳定,另一方面使曾经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并得到了相应的生产条件,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
3.原因:西汉初年,经济凋敝,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措施:(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2)进一步减轻和赋税徭役;(3)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4)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年级上册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掌握汉朝初年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阅读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西汉的历史,体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优点和缺陷,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汉朝初年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以及“文景之治”的历史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汉朝初年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以及“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以便在教室上展示和讲解。
2. 制作PPT课件,以便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在教室上更好地互动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请学生简要描述片段内容。
2. 引出课题《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讲授新课1. 汉朝建立(1)西汉建立的时间、人物和地点。
(2)西汉建立的历史意义。
2. 文景之治(1)汉初社会经济状况。
(2)文帝、景帝采取的措施。
(3)文景之治的评判。
(三)教室活动1. 小组讨论:如何评判文景之治?2. 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四)教室小结及课后作业1. 教室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
2. 课后作业:请学生搜集有关文景之治的资料,并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五、安置作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西汉能够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最终实现大一统?这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启迪?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掌握汉朝初年的治国策略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汉朝初年的治国策略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①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②知道西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秦亡汉兴,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所做的《大风歌》。
此诗歌只有区区三句,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发了刘邦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惆怅。
那在这种惆怅不安的状态下刘邦是如何做的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西汉如何建立的?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结果如何?答案提示:教师指导: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
楚汉之争,刘邦最终胜利,建立西汉,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
因此“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个子目互为因果关系,“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文景之治”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自主学习:①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曾经并肩作战的友军在秦灭的这一刻起发生了变化,两个人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这个胜利的果实该由谁来享受?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____________ ,封刘邦为_______。
双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争战,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内容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政策,文帝和景帝的治理,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特点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文景之治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归纳文景之治的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4.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变迁的地图。
4.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衰落、楚汉争霸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重点讲解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历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3.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归纳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评价任务】1.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2.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2)3.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3)【学习过程】第一篇章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一段,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指向目标1)【探究学习】你能说出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典故吗?【拓展探究】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二段,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信息。
(指向目标1)【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一段,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指向目标2)材料1:(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2:(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所盖藏。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及目的【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二、三段,结合表格材料,总结汉高祖刘邦采取怎样的措施及影响?(指向目标2)材料一:“兵皆罢归家”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材料三:“今天下已定,令(流民)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材料四:“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材料五: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3. 文景之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景之治的特性和历史影响。
过程:
选择“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等典型政策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到现代社会治理中。
在当堂检测环节,我通过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等多种题型,检测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他们对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②从文景之治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以指导现代社会治理?
③谈谈你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以及在本节课中的应用。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提高历史素养。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论述题:请论述文景之治时期“轻徭薄赋”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分析、现实启示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西汉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基本概念和案例分析。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案例分析题:
分析“轻徭薄赋”政策对汉初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4)论述题:
请结合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论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历史事件中的运用。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一.西汉建立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二.文景之治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
(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投影课本“读一读”: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重新开始。
3.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独创教学设计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一、副标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昌盛之世二、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三、本课立意:本节课讲述楚汉之争后建立了西汉王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并取得成效,出现了治世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汉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采取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政策,对西汉王朝初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并思考对今天社会安定繁荣有哪些借鉴意义。
四、素养目标:(1)通过了解楚汉之争的概况与思考结局的原因,理解西汉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2)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基本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文帝、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作用。
(3)了解“文景之治”局面的盛况,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思考对今天构建安定、繁荣的和谐社会有哪些借鉴。
同时思考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且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五、重点及突破文景之治的内容和原因(史料教学了解内容,阅读文本梳理原因)六、教学主旨:思考“治世”之因探究以史为鉴七、主题线索:一场你死我活的帝位之争——一个审时度势的国家政策——一个治承前启后的治世局面——一个值得深省的以史为鉴八、教学过程:(1)德育切入点: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思考对今天构建安定、繁荣的和谐社会有哪些借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九、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成为大汉天子,意气风发地衣锦还乡沛县,在和乡亲们把酒言欢之时,大声唱起一边吟诵:“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然而刘邦看着父老乡亲依旧过着饥寒交迫,衣不蔽体的生活,他思绪万千,再看看这个大战之后残破荒凉社会惨状,刘邦一直在思考:究竟采取什么办法来来巩固政权呢?拯救这个社会呢?我们一起走进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寻找答案吧!(2)点拨精讲主题板块一:一场你死我活的帝位之争(1)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拥有重兵占据优势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开始了长达4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在垓下打败楚军,反败为胜,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3页教材和相关史事思考这是为什么?(主要从收揽民心和用人方面思考,根据学生反馈,适时启发点拨,并追问这个结局印证了什么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2)提问西汉“人地时”建立概况,并让学生在课本71页地图找出都成长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秦朝的基本情况;2.了解西汉的建立及其意义;3.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
2.教学难点:学生需要对“文景之治”进行深入理解。
三、教学内容1.秦朝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特点2.西汉的建立及其意义–暴君秦二世被推翻–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西汉的意义3.“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改革法律制度–推行教育–诸侯地方自治–对外扩张和稳定边疆–影响:兴盛文化、社会秩序稳定。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小组讨论3.制作PPT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扼要讲述秦朝的基本情况秦朝的基本情况是学生们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剪裁和重点可自行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决定。
第二步:西汉的建立及其意义1.讲述暴君秦二世被推翻和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
2.西汉的意义:秦末乱世结束,中国社会开始步入稳定和发展的道路。
第三步:“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1.根据教材,讲述“文景之治”的特点。
2.分组讨论“文景之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第四步:课堂总结、问题讨论1.通过制作PPT形式讲述本课内容的总结。
2.小组讨论和展示“文景之治”的影响和意义。
3.回答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疑问和问题。
六、教学评估1.每堂课结束后做一个小结,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的评分。
3.期中和期末考试对所学知识的检测。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要加强对关键知识点的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文景之治”的影响和意义,增强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3.11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导学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楚汉之争的史实,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2.知道西汉建立的史实,了解汉初的社会景象,掌握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
3.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社会背景,知道和理解文帝、景帝所采取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4.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认识到改革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5.通过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和秦王汉盛的原因,认识到“得民心者的天下”。
【重点难点】1.重点: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2.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休养生息政策。
【自主学习】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1)目的:西楚霸王和汉王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2)结果: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3)原因: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2.西汉的建立: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休养生息政策(1)背景:由于秦朝的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到处是的景象;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民众得不到温饱。
(2)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
(3)措施①汉高祖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②为稳定民心,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实施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也就是农民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交给国家,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4)作用:经过汉初统治者多年的治理,西汉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2.与匈奴关系(1)原因:西汉初年,匈奴不断袭扰边郡,鉴于汉初、百废待兴的现实。
(2)措施:政策。
(3)目的:以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
三、“文景之治”1.原因:汉文帝、景帝时期,继续实行政策。
2.措施(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进一步把田租降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导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公元前180年即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患病卧床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用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刘恒在位期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农业发展,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是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提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长安。
2.教师讲述: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3.图片展示:“汉并天下”瓦当“汉并天下”瓦当,直径17厘米,是西汉瓦当,陶质。
此瓦正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
“汉并天下”有称耀之意。
4.材料研读:《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按:醇驷即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所驾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提示:说明了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
5.历史再现:“与民休息”(1)主要角色:汉高祖、大臣甲、大臣乙(2)剧本:汉高祖:(坐牛车出场,愁眉苦脸状)今朕已得天下,然面临诸多困难,不知采取何种政策治理天下?大臣甲:大王莫愁。
臣以为可对刁民使用强政,严刑酷法,严加管理,使天下太平。
大臣乙:施暴政,天下更乱!秦朝灭亡就是最好的历史教训!只有休养生息,方能稳定局势,终使大业持久不败。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汉文帝亲尝汤药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从小就奉行孝道。
刘恒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
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侍奉母亲,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
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
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
给太后煎好的汤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
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
汉文帝的仁义和孝心感动了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了解这段历史。
新课探究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1)【问题探究】秦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有何变化?答案提示:时期代表的阶层战争目的利益对象秦亡前被压迫的农民阶级推翻秦的统治国家和人民秦亡后新的统治阶级争夺国家统治权个人(2)【问题探究】四年的“楚汉之争”为什么最终获得胜利的是力量相对薄弱的刘邦?答案提示:①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得到了百姓的拥护;②善于用人,比如韩信、萧何等;③骄兵必败,项羽败在过分骄傲上。
(3)【问题探究】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①目的变化:秦亡前,他们的目的是推翻秦的残暴统治;秦亡后,他们的目的是争夺国家统治权。
②阶级立场变化:秦亡前,他们站在统治阶级的对立面,自然要反秦;秦亡后,他们实际上已上升为统治阶级,这个立场自然主张重建以自己为核心的统治秩序。
2.西汉建立(1)刘邦建国①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初期的历史。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逐步强盛和后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
重点难点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源:《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在反秦浪潮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趁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最终,谁取得了胜利?新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的?二、预习检查1.说说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从“汉服”“汉字”“汉语”“汉学”引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汉朝,介绍汉朝的建立,并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汉朝建立者刘邦的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1)背景: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含反思)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提取教材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刘邦的《大风歌》学生:朗诵教师: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岁率众揭竿而起,56岁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
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位平民皇帝有着怎样的治国方略?西汉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西汉的建立教师: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那么,刘邦是如何登上汉王朝的皇位的?生答:楚汉之争,刘邦胜利。
教师:从秦末农民起义到项羽兵败自杀,大规模的血腥战争持续了数年,而西汉建立后胜利者却无法欢欣鼓舞,因为留给开国君臣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
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将相出行乘坐的牛车讨论:结西汉初年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提示:状况: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残破荒凉的景象。
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展示:二、休养生息政策1.原因教师: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国家很穷,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重点:1.西汉的建立;2.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文景之治的特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教学资源准备:1.课本;2.课件;3.历史地图;4.相关练习题。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掌握程度,以及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通过学习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过程及其意义,学生能够掌握历史发展的时空脉络,理解并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对文景之治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文景之治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请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意义。
答案:
1.西汉的建立过程: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战胜项羽,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的特点: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3.文景之治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汉武帝时期的繁荣打下了基础,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的重要时期。
3.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材分析1.本课立意本课讲述楚汉之争后建立了西汉王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并取得成效,出现了治世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汉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采取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政策,对西汉初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
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共三目,分别是“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第一目讲述秦朝被推翻后,为争夺对全国的统治权,项羽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西汉王朝。
第二目介绍了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措施及作用。
第三目讲述了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三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楚汉之争的结果是西汉的建立,西汉建立之初的残破局面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稳定了新建立的王朝,而“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二、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三、学习目标1.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3.了解“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讨该局面形成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景之治”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史料研读法、教师讲解法、情景演绎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提问:第一组图片告诉我们哪些信息,第二组图片人物不同的表情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第一组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
第二组左图庄严肃穆,体现了秦朝的赫赫军威;右图恬淡的笑容是西汉百姓幸福生活的写照。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统编版2024)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西汉初的统治困境设问:西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汉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二、整体感知,知识架构阅读本课内容,根据提示,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
三、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任务一:识读地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的经过,并分析楚汉之争的性质。
观频、思考问题阅材,完成思维导图识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过,并分析其与秦末刘邦项秦末刘邦、项羽农民起义是一场反对秦朝残暴统治的正义的农民起义 楚汉之争的性质:双方为了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征战。
(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内部的争斗。
2.成败原因及启示任务二:研读相关史事,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刘邦胜出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相关史事: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胜的原因。
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失败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成功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重用贤才,统治才会长治久安。
3.西汉建立任务三:识读地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完成西汉建立的相关信息。
西汉疆域羽起义性质的不同阅料,分析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从中感悟启示识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梳理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汉并天下”瓦当 “与天长久”瓦当图片简介:瓦当是古代建筑中屋顶每行瓦最前端的挡片,起到遮挡和装饰的作用。
这两块西汉时期瓦当,一块刻有“汉并天下”,另一块刻有“与天久长”,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四、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任务一:研读史料,说说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着怎样的统治困境?材料: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及“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学生能够掌握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文景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树立历史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的史实。
•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相关史料、图片。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所需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景之治”的影响进行讨论。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西汉初期的历史人物,体验历史情境。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汉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这些文物属于哪个历史时期?你知道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吗?”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西汉的建立•讲授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强调其历史意义。
•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汉建立的原因。
•结构图示:西汉建立(刘邦→原因→意义)。
•“文景之治”•讲授“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人物、政策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组织小组讨论:“‘文景之治’为什么被称为西汉的盛世?”•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汉文帝、汉景帝等历史人物,模拟“文景之治”时期的政策制定过程。
•结构图示:“文景之治”(时间→人物→政策→状况→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 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
一.西汉建立
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二.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
(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
投影课本“读一读”:
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重始。
——《史记》
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
重新开始。
那么,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
(板书)1.文景之治的措施
(板书)2.文景之治的成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7页第一段内容,学生归纳文景之治措施实施后,
汉朝社会状况的转变。
教师投影课本“读一读”:
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来,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福。
——《盐铁论》教师先请学生讨论尝试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教师补充:文
帝、景帝年间,汉武帝刚即位的时候,百姓纯朴,全力务农,官吏廉洁,清慎自爱。
国库充实,人口众多,家家富裕。
小结: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
特别着重对比文帝修建陵墓和秦始皇建骊山陵,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 。
文景之治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所有的政策的实施,离不开良好的经济基础,正是有了汉初的修养生息政策,是汉朝经济的得到充分的发展,才有了后来汉武帝大一统的实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板书设计
第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建立
二.休养生息政策
三.“文景之治”
1.“文景之治”的措施
2.“文景之治”的成就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标要求】
了解“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1.掌握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2.通过思考“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文景之治”的成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学习重点】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学习难点】
“文景之治”的成因
【学习过程】
一、西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二、“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 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请回答。
材料一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僅……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
具醇驷(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驾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
――《汉书•食货志》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这一状况是怎样造
成的?
2)汉高祖刘邦是怎样改变这一面貌的?
材料二(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
材料三(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
(3)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社会经济?效果如何?
(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三、对比秦亡汉兴
回忆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
不同之处?再对比他们在位时的统治,谈谈你的看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直击中考】
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2.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
A.指刘邦统治的时期 B •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
C前后近40余年 D •“吏安其官,民乐其业”
3.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A.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略
二、(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是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破坏了社会经济。
(2)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解甲归田、劝民还乡、
释奴为民和十五税一),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劝诫百官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效果:文景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逐步恢复,社会比较安定,国力有了很大增
强,历史上称着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4)汉朝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
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以德化民”,提倡节俭等。
三、不同之处;秦始皇的骊山陵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只用陶瓦装饰。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
秦始皇好大喜功, 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直击中考】D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