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3(文献的传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藏书家不少,抄书极多,难以备
记,可参见毛春翔的《古书版本常谈》 和吴晗的《江浙藏书家考略》两书。
明《永乐大典》(已残)、清
《四库全
书》为现存规模最大的抄本
又 1962 年在福建发现的弹词长篇小说
《榴花梦》,计 360 卷,为道光年间福 建女作家李桂玉用毕生精力撰成,是现 知我国篇幅最长的一部古典小说,极其 珍贵。
2 、我国学者向来有抄书的习惯,
抄书还被认为是研究的基础,梁启
把抄书作为重要Biblioteka Baidu学习方法之一。
超说:“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荀 悦《汉纪》而后,又见之于宋袁枢 之《通鉴纪事本末》。”
宋、元抄本现存实物极少。宋人抄本
有《大云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集》三 卷,藏故宫博物院;近人傅增湘藏有 《仙源类谱》。 元代抄本故宫博物院藏有赵盂颊妻子 管夫人手抄书的《心经》 北京图书馆藏有宋陈与义撰《简斋诗 外集》一卷 宋刘勋撰《水云村泥稿》十卷。
公元953年,后蜀宰相毋昭裔看到刻
书的重要性,主持刊刻《九经》、 《文选》、《初学记》等等。 后唐冯道等人曾建议政府用这种技 术校刻经典,于是当时的国子监从 后唐长兴三年(932)始刻《九经》, 至后周广顺三年(953)校刻完毕, 宋人称之为“旧蓝本”。
3、宋代的雕版书 两宋是我国古代图书史上的
尽管口头传说对人类的某些知识的传承具有 顽强的生命力(如某些技艺、神秘文化),但 比起传抄来,传说毕竟因其形式自身的 不稳 定性 、 不牢靠性和非记录性 ,很容易导致 某些学术、知识的失传,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 是 “独恃口耳之传,殊不足以行远或垂 后” 。在中国科技史、音乐史、文学史等领 域有很多的事例和遗憾,如唐人的一些精妙的 乐曲及演奏方式,因依靠传说而不是传抄的形 式流传,到了宋代便“失传”了,而唐诗,既 依靠传说又依靠传抄并且主要是传抄,因此, 到了宋代,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大都流传 下来了。
另一方面还大量印行著名文人的诗文集,如
唐代李白、李贺、孟郊,宋朝眉山苏氏父子 等人的诗文集,此外,地方志、医书、类书 等也大量刻印。蜀刻本以刻工精良著称,远 远胜于建本,可以和杭州的最优秀的刻本相 媲美。蜀刻中有不少文人或官僚委托书坊刻 印的本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刻本,刻印 质量更高。可惜,南宋末年,成都、眉山和 四川其他地区受到元兵的大肆抢劫,雕刻中 心很快就衰落下去,现存的蜀刻本不如建本 多。
较为重要的有:
1942年在新疆鄯善出土的晋写本
《三国志•吴志》残卷 六十年代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晋写 本《三国志》残卷 隋薛道衡《典言》 唐卜天寿抄《论语郑注》。
现存唐以前抄本文献的
大宗是:
敦煌文书 吐鲁番文书
雕版通行以后 ,抄本文献仍
大量存在,主要原因有二: 1 、雕版是手工操作,制版不 易,没有相当的人力物力,难 于成事,不是大量需要的典籍, 一般不会轻易制版。

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
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 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在中国, 书写方式涵盖了整个简牍时代、 缣帛时代、纸张时代。即使在今 天的电子时代,电脑的 COPY非 常先进,仍不能完全取代人工的 书写。
书写,虽然也是个别性的传抄,但由于物质材
料的简便易得,文献的字数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长篇大论就是一个明 证。书写比刻写方式简单易行,它使学习知识 的普及成为可能。每个会写字、有文化的人, 只要有纸笔就可以传抄任何他们感兴趣的文本, 商周之际,学术知识由官府向民间下移,应当 与文献传抄制度由刻写方式向书写方式的转移 有关。 为了提高书写的美观性,中国文化发展了独特 的书写工具:毛笔,并相应发展了一门书写的 艺术:书法
南宋私人刻书也盛极一时,号称
家塾本,特
别是杭州版的家刻本很发达,如现存的《文苑 英华》这部大书,就是周必大首次刊行的。

福建建阳地区造纸业发达,为印刷业提供了有利条 件,这个地区刻的本子称为“建本”。
麻沙、崇化这两个地方的书坊,以营利为目的,除 了刊刻经史百家、唐宋名家诗文这些能够盈利的一 般性书籍外,还编印了许多科场需要的大中小型类 书和市民阶层日常参考用的医书、小百科全书。 宋朝末年平话小说流行,建阳的书坊出版了很多这 类作品,如《武王伐纣平话》、《三国志平话》、 《大宋宣和遗事》等,建阳的书坊从宋代一直延续 到明末清初,明朝以后刻印的戏曲小说和通俗性书 籍日益增多,直到清朝中叶,这一出版中心才开始 衰落。
5、明代的雕版书
明代遗留下来的雕版文献,多用竹
纸、绵纸印刻。明官刻本流传最多 的是内府司礼监所设经厂印刻的书, 称 经厂本 。其特点是版框宽大,行 格疏朗,字大如钱,看起来悦目醒 神,纸、墨工料都选上等。其缺点 是校勘不精,脱漏讹误甚多。
6、清代的雕版书
清代的官府刻本,有 武英殿本 和 扬州诗局
在文献传抄制度史上,第一次质的变化是印
刷方式的出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大 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世界文明做出了 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印刷术,给文献的整理 和流传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 电脑软件奇才比尔 · 盖茨认为:印刷术传入欧 洲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西方文明”。“印 刷术给西方带来的不仅是一种快速复制书籍 的方法”。“印刷术改变了之一切,这是第 一个大众传播媒介,知识、观点以及经历第 一次可以凭借一种便于携带、持久的、且容 易得到的方式加以传递”。
本,二者所刻之书,无不尽善尽美,为清代
刻书树立了楷模。 清代私家刻本,大体分为两类: 1、一类是著名文人所刻写自己的著作和前贤 诗文,这类书是刻本中的精品,世称“精刻 本”。 2、另一类则是考据、辑佚、校勘学兴起之后, 藏书家和校勘学家辑刻的丛书、逸书和影摹 付印的旧版书。
清代善本较多,若加分类,可分为:
现存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印刷品是敦煌
出土的唐代咸通九年印制的卷子本 《金 刚经》。它不仅刻有整卷的文字,而且 还有版画扉页,雕印手法已很成熟。由 此推断,中国雕版印刷的发明约在八世 纪以前。从敦煌出土的资料以及文字记 载中可以看到,唱词、日历、韵书、佛 经等等民间需要量大的图籍是首先出版 流通的。可见最先接受使用这项技术的 是市民阶层和宗教徒。
古典文献通过传抄而流传,文献
的载体形式的变化是与其传抄方 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从物理、 工具和技术的角度看,从古至今 的传抄方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 不同阶段:刻写、书写、印刷、
拷贝。
刻写 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古人在甲骨、青
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的物体上传抄文献只 能用刻写的方式。由于受物质载体的材料和工 艺限制,刻写只能是个别性的传抄,文献也只 能是少量的流传。文献的字数也不得不受制于 物质载体的大小规模。如现存一万多件有铭文 的青铜器中,最长的毛公鼎也不过 497个字。 今天,人们对某些文献的传抄还保留着刻写方 式。如微雕、篆刻、碑文等等,但那已是点缀 学术、知识或文化生活的装饰工艺。
宋徽宗政和年间集中了许多道士 成立经局,将道藏增补到5481卷, 在福州的闽县刻版,经版也运到 东京印刷,这两部宗教性的大丛 书是佛藏、道藏的第一次刊版, 可见北宋刻版力量是非常雄厚的。
两宋刻书地主要分布在以下
四大地区: ①北宋首都汴梁,即今开封 市; ②浙江杭州; ③四川; ④福建。
此外,江西、江苏、安徽、湖北、

四川在五代时期即已成为中国第一个雕印中
心,这与四川多年未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有 关,北宋政府派人到成都雕印《开宝藏》, 说明四川具有雄厚的刻印力量,南宋时,除 成都外,眉山成为另一刻书中心,这两个地 区的书坊,一方面迅速翻印政府颁行的儒家 经典,例如现有传本的《周礼》、《春秋》、 《礼记》、《孟子》、《史记。、《三国志》 和南北朝七史等,都是以南宋的监本为底本 翻印的。
1、禁毁善本
2、殿版善本
3、校勘善本
4、丛书善本 5、地方志善本 6、清代文集的稀见本 7、家刻善本

古典文献传抄的时代性。中国古典文献的 载体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时代:
甲骨时代 金石时代 简牍时代 缣帛时代 纸张时代 电子时代
从这些时代性的演进过程中,我们发现
文献的物质载体形式的演变有一种趋势 特征。 1 、那就是从坚硬、厚重走向柔软、轻 薄; 2、从缓慢、笨重走向迅速、轻便; 3、从固定、有形走向多变、无形。 越古老的载体越经久耐用,但所储存的 信息量越小;越现代的载体,越短暂易 损,但所储存的信息量越大。
1、雕版印刷文献
雕版印刷文献,简称雕版文献或雕
版书,它以纸为载体,运用雕版技 术印刷而成的书。中国雕版印刷史: 起于唐初; 成熟于五代; 繁荣于宋; 极于明至清中叶; 迄清末而衰,历时一千余年。
2、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与发明时间
雕版起源于 石刻捶拓与图章捺印 。我
国雕版印刷术起于何时,学术界有多种 说法。最早的说法谓起于汉代,晚者认 为起于五代。从现存文献可以考知,雕 版印刷术发明于唐初,至五代冯瀛王始 印五经,到了宋代得以广泛传播。总之, 中唐文宗 时,雕版印刷术已经进入了 推广实用的阶段。
第三章、文献的传抄方式
任何文献之所以称为文献,必须经过传抄 才能流传。人类最初的文献传抄是口头方式, 即口耳相传,也就是“献”的本义。一般由 贤人承担文献口头传播的职责。例如早期的 神话文献,都是贤人以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 的。继传说之后,由于文字的发明,才有书 面的传抄,传抄制度的形成有赖于文字符号 与书写工具的演进,从口头传说到书面传抄 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4、辽金蒙古西夏和元代的雕版书 辽代刻书没有流传下来,仅发现一 批刻经。其字体、版式、刻印风格 均与后来的金刻本近似。

金刻本中心在今山西临汾,价值最
高者为《赵城广胜寺藏》,是我国 仅存的一部珍贵孤本佛经。
西夏的雕版事业,据文献记载,
刻有西夏文《大藏经》,现仅见 有残卷。 元代官刻本,中央有兴文署和艺 文监,太医院则刻医书。元代私 刻及坊刻也较发达。元人刻书, 走两个极端,其精者超过宋本, 其劣者不如明本。
抄本文献按字面理解是指抄写的 文献,简称抄本,又称写本,习惯 上唐以前称写本,唐以后称抄本。 抄本文献有广狭二义: 广义是就版本分类而言,指除印本 以外的一切文献; 狭义是就文献载体而言,专指以纸 为载体的抄写文献。

古籍记载西汉已将纸用于
书写,但至今所得实物最 早是东汉时期的,唐以前 古抄本,自本世纪以来, 陆续有所发现 ,多为公文、 私人信件、账簿等原始材 料,典籍少见。
辉煌时期,雕版印刷在两宋出
现了黄金时代。形成了 官、
私、坊三大刻书系统。
两宋官方刻书机构,主要有国子监和各州公使
库(公使库是接待来往官吏的公寓)。除公使 库外,各地方学校、行政机关也刻书籍。官方 刻书量大,质量高。不仅翻刻五代监本的《九 经》和经疏,还大规模校刻史书、子书、医术、 算学书、类书,包括本朝新编的许多大部头的 书,如《册府元龟》等,《文选》这类诗文总 集也由国子监刊行,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北宋 政府除刊印许多大部头的一般性儒家书籍外, 还刊印了两部宗教性的大丛书,一部是佛藏, 一部是道藏。
北宋刻汉文佛藏即
《开宝藏》 ,
开宝四年( 971 )到太平兴国八年 (983)之间,宋太祖、宋太宗下令 在成都雕刻,按《开元释教录》的 ‍ 入藏录刻出佛典 1076 部,又于咸平 二年( 999 )增补进新入藏的 360 部, 此藏在成都雕版,运到当时的首都 汴梁印刷。
道藏称为《政和万寿道藏》,
广东也都刻书,但传本较少。东 京则是集中政府的书版进行印刷 的大本营,运往东京的图书和书 版,靖康之变后都被金人掠走, 因此两宋尽管是我国雕版史上的 黄金时代,但流传至今的宋版官 书并不多,所以传世宋本,皆被 视为稀世之宝。
杭州是南宋的首都,国子监重建于此后,使用
当地的工人翻刻了许多书籍,南宋政府,特别 是国子监的雕版,直到明朝初年还在不断印刷, 不断修补。明朝初年把这些版片集中到了南京 的国子监,19世纪中叶,因火灾荡然无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