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归纳复习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文言文、字词、文学常识复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默写《赤壁》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过零丁洋》文天祥⑴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
⑵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句是:,。
⑶表现诗人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⑴词中写由月光转为思绪的过渡排比句是:,,。
⑵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⑶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句是:,。
⑷“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⑴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都城由盛到衰令人伤心的句是:,。
⑵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主旨句):,。
⑶《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写出其险要,并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
课外古诗⑴《赠从弟》中描写风狂的反复句是:,。
主旨句:,。
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宽慰友人,表达送别情感的千古名句是:,。
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
⑶《登幽州台歌》中指生不逢时句:,。
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⑸《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描摹愁绪的千古名句是:,。
运用想象写作者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⑺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⑽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过零丁洋》)30《诗五首》《饮酒》陶渊明(1)“晋陶渊明独爱菊”,写出《饮酒》中陶渊明的与菊相关的名句:,。
(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3)陶渊明的《饮酒》诗中,“,”,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入境无“喧嚣”之感。
《行路难》李白(1)诗中道出了作者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昂扬之气的诗句是:,。
(2) 诗中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
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
,”却又表现出他面对困难消极避世的思想。
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

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整理古文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 dn)死于槽(c a o )枥(I无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亠sh》或尽矍(s u)一石(古音为d a n,今音为sh D。
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 0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 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 e )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用千里马”来称呼他。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马,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通假字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古义:同样。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八下人教版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

八下人教版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八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如下:-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八下语文必背期末古诗词及文言文

八下语文必背期末古诗词及文言文《观刈麦》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悯农》(其一)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唐代: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题临安邸》唐代: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滕王阁序》节选唐代: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以上为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必背的古诗词及文言文部分内容,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诗词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诗词知识点第三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9.桃花源记(一)课文字词详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
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
⑤忽逢桃花林,①为业:作为生计。
为,作为。
②缘:沿着,顺着。
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
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
渔人⑦甚①夹(jiā):沿,靠。
八年级下册文言及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与朱元思书》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解题:“与”:给予。
“书”:信。
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互相和鸣(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集合(超全、超精)

八年级(下)古诗词、名著试题一、名句填空(186分,每空1分)1.吴均在《与朱元恩书》中描写水尤清澈的文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作者发表议论,流露出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归隐避世的高洁志趣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语句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洁,箪瓢屡空,晏如也。
”文中与“不慕荣利”相呼应的评论性赞语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文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对我们读书学习很有启示.3.韩愈《马说》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文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乎,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写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人们常用“千里马”来比喻人才,用“伯乐”比喻发现人才的人。
怀才不遇的人时常感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有关刻苦读书的故事还有:“程门立雪、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孙康映雪、王冕僧寺夜读”。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6.杜牧的《赤壁》一诗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过零丁洋》中用比喻抒写国破家亡悲哀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一、文言文梳理(一)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
2.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重点词语实词【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未果】没有实现。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延.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寻病终】随即,不久。
通假字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2)豁然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文言及译文必背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文言及译文必背知识点》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4.《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8.《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10.《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4.《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5.《爱莲说》周敦颐(宋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重点

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重点《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重点》1.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重点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重点段落:记述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
2. 《醉翁亭记》 - 欧阳修- 重点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重点段落:描绘醉翁亭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闲适生活。
3. 《滕王阁序》 - 王勃- 重点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重点段落:通过滕王阁的建筑和周围景色,表达作者的豪情壮志。
4. 《赤壁赋》 - 苏轼- 重点句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重点段落: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5. 《出师表》 - 诸葛亮- 重点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重点段落: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对国家大事的担忧。
6.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重点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重点段落: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人们生活安宁的理想世界。
7. 《归去来兮辞》 - 陶渊明- 重点句子: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重点段落: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8. 《离骚》 - 屈原- 重点句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重点段落:屈原通过自己的遭遇,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对理想的追求。
9. 《诗经》选段- 重点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重点段落:《诗经》中的名篇,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重点句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重点段落:以明月为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这些古诗词及文言文是八年级下册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背诵这些作品,更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魅力。
人教版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

人教版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中,必须要背诵的古诗词和文言文非常重要,下面按照列表为大家介绍:
一、古诗词
1.《登高》——唐代:杜甫。
名句:“临风听雨忆江南,误入藕花深几许。
”
2.《江雪》——唐代:柳宗元。
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3.《寻隐者不遇》——唐代:贾岛。
名句:“蓬门今始为君开,还是春风好个时。
”
4.《静夜思》——唐代:李白。
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代:韩愈。
名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
二、文言文
1.《醉翁亭记》——元代:欧阳修。
名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
2.《论语》——先秦:孔子。
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3.《红楼梦》——清代:曹雪芹。
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4.《资治通鉴》——唐代:司马光。
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的必背古诗词和文言文,是我们孩子学习中文、提高语言表达的好素材。
只要我们能够背诵这些经典的作品,一定能够在汉语言表达上有所突破,为以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和文言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和文言文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一)古诗词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3.《芙蓉楼送辛渐》(王安石)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4.《赤壁怀古》(陆游)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二)文言文
1.《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曰:“凡在位者,必以至诚待人,而莫之能加也;至诚于上,而民不恶;至诚于下,而上不怨。
”
2.《晏子春秋·让梨》
晏子曰:“孝子之心,不可以己欲为;仁者之行,不可以己情为;礼者之义,不可以己便为。
”
3.《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曰:“君子居之,安而不惧;出之,远而不迫;言之,真而不虚;行之,正而不诡。
”。
八下语文课本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

八下语文课本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八下语文课本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1. 《滕王阁序》(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2.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3. 《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4. 《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 《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6.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汇编: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详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汇编: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详版)01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归纳一、《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二)文言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三)课文赏析1.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答: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2.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答: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答: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5.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答: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所有古诗及文言文(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所有古诗及文言文(人教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期。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归纳复习(完整版)

5)《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打算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表达在哪 三个方面?
答: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患病的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10)对食马者进展猛烈挖苦是哪一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缘由分别是什么? 望峰窥谷
一、解释以下加的词语
1、造饮辄尽
造:往,到 辄:就
2、箪瓢屡空,晏如也 屡:常常 晏如:平稳自假设的样子
3、兹假设人之俦乎 俦:辈、同类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迫的样子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二、翻译以下文言句子 1、故虽知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屈辱在奴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一般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依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依据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 〔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莫非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生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23. 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环围着,静静静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
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

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一、古诗词
(一)《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三)《江畔独步寻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惜春春去,几日还复来。
(四)《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文言文
(一)《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为君子者,其言也必信,其行也必果。
”
(二)《论语·子罕》
子曰:“爱人,能以其言而安之,则乐而行之,可谓孝矣。
”
(三)《汉书·陈涉传》
陈涉有言曰:“志士仁人,不求闻达于斯,只求其心之正而已矣。
”
(四)《礼记·曲礼上》
子曰:“君子之道,贵以正,卑以敬,上以尊,下以顺,则民服。
”
(五)《左传·襄公五年》
孔子曰:“仁者,不忧其不足,不怨其不尊。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异水: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6、每有会意
会:体会、领会
意:要旨
7、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旧:朋友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闲适安静,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
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升官发财。
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望峰窥谷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造饮辄尽
造:往,到 辄:就
2、箪瓢屡空,晏如也 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3、兹若人之俦乎
俦:辈、同类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处所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10)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2、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益:更加
道:学说,学问
4、俟其欣悦
俟:等待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衾:被子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风烟俱净
俱:全,都
2、 从流飘荡
从:顺,随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筹划 反:通“返”,返回
3)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 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5)《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 三个方面?
答: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9、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 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5、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面对
3、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5、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食:餐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
材:通“才”,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9、 才美不外见 10、故虽有名马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样
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即使
且:尚且
等:一样,等同
见:通“现”,表现出来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屈辱在奴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 (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 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 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 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 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 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 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 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
(一)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二)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
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或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