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
徽商
徽商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
齐梁时,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
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成“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成商人集团之总称。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明喜靖以降至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
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
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徽商的本质是儒商。
徽商研究是徽州文化研究中的不配课题,向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
徽商作为一支重要的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
徽商不仅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三百余年事业的辉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日俱增的人口和山多地少的客观环境压力,这正如明嘉靖年间微州一村妇所说的:"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
";2、丰富的物产、便捷的水路交通刺激徽人经商;3、徽人思变精神的内地动力加上当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外部契机。
而其三者,最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是徽人的思变精神。
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打“重农抑;,冲破世俗偏见,才使许多徽民变为徽商,与正是这种转变才产生了徽商的鼎盛。
古代徽州文化-徽州商人
盐商中,还有水商,或称水贩、水客,是领 取水程中转引票的中小盐运商人。 明末以来,徽州盐商已形成集团,控制了淮 盐产、供、销的特权。 据光绪《两淮盐法志》记载:自明嘉靖至清 乾隆期间,在扬州的著名客籍商人共80名, 徽商独占60名,山、陕各占10名。嘉庆《两 浙盐法志》记述,明清时期,在浙江的著名 盐商共35名,其中徽商就占28名。
徽商四大行业之二——典当商
典当业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最古老的一种信用行业,专为 私人提供抵押品贷款,最早称为“质”和“质库”。到 了明朝,名称就有10多种,通常称之为“当铺”。 明、清时期,徽商经营典当业遍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城 镇。长江以北,徽州典当商也很得势。 典当店铺多为石库门面,并在外堵或影壁上,写上一个 楷书大“当”字,大到几乎占了整个墙面。 徽州典当商属于徽商中的“上贾”,资本极为雄厚,在 当时激烈的商帮竞争中’,他们联合族人乡党集中于一 地同治典业,以较低的典利排挤其他商帮而占领市场。
解读“无徽不成镇”
自明朝嘉靖、万历之后,徽商便逐步操纵着所在 经营地的许多重要商业部门以至执其牛耳,造成 “无徽不成镇”的气势和局面。 长江干流地带的大小城镇都有徽商立足称雄。地 近运河与淮河交汇处的苏北淮安布帛、盐等行业 都很发达,徽州人在那里势力也很大。 当然徽商的影响除体现在空间区域外,还作用于 经济文化生活及民风等社会领域,徽商的存在与 否关乎某个地方或市镇的兴衰荣萎。
《清史稿》云:“凡商有二,曰场商,主收 盐;曰运商,主行盐。其总揽之者曰总商, 主散商纳课。” “场商”,系指寓居各盐场的商人,他们专 以向灶户收盐为务,是商人中直接控制盐业 生产,并与灶户建立包购关系的一部分商人。 “运商”,是指占有引窝的行盐之商。 “总商”,是诸运商与盐政交涉的代表,也 是清王朝为便于催缴盐课而设。两淮“运商” 中之“总商”,多为徽人担任,对于淮盐产 销方面的各个环节,亦为徽商所把持。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指起源于徽州(今安徽省徽州区)地区的商人,以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内外贸易中的活跃和卓越表现而闻名于世。
徽商兴盛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徽商兴盛与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1.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徽州作为一个重要商贸中心开始形成,并且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
徽州商人以纺织业为主,经营丝织品、绸缎等商品,与中原地区和海外进行贸易,取得了丰厚的利润。
2.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徽商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壮大。
徽商的兴盛得益于徽州地理位置的优势,作为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徽州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徽商开始经营茶叶、盐业、铜器、瓷器等商品,并且由于在宋金两朝之间进行的频繁贸易,徽商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徽商的商业网络扩展到了全国范围。
徽商的贸易活动涉及到了盐、茶、纺织品、银杂、蜡烛、化学制品等多个领域,在多个城市设立会馆、商号和分支机构,形成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4.近代时期(1840年-1912年):由于清朝的内外部问题,徽商的发展开始受到一定的限制。
然而,在这一时期,徽商仍然保持了很高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参与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并逐渐转型进入现代企业经营领域。
徽商在近代银行业、保险业、纺织业等行业中崭露头角,成为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总的来说,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他们以勤劳、敬业和诚信的商业精神为基础,通过与中原地区和海外贸易的活跃,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徽商的兴盛给徽州地区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为中国商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徽籍人的商帮,它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历史达六、七百年,其中鼎盛期领中国商界之风骚达三、四百年,影响至深至大。
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当年是被逼出来的。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土瘠人稠,所谓“即富者无可耕之田”;即使是有限的田地,也正如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说的,是“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责红虾灿,不宜稻梁。
壮夫健牛,曰不过数亩,粪龚缉栉,视他郡家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
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之一。
”本土经济长期以来都是赖以山林的山戍经济。
粮食从来不能自给,所需粮食皆“仰四方之米”。
特别是到了唐宋以后,“黄巢之乱”和“靖康南渡”连续两次的外地移民于徽州的高峰,使徽州人口大增,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尖锐,民众的生存空间更小。
于是,徽人“非经营于四方,绝无治生之繁矣。
”拓展生存空间,找寻徽州的再向外移民,就成了徽州人当时的当务之急。
同时,又由于徽州本土的主体经济结构是山林经济,它本身是盈缺待补和不平衡的,如,徽州山出美材,而美材于林只为柴;境内多茶叶,但茶叶过多也只为草,因此需要输出去,通过商业贸易,方才能换取徽民的所需。
于是为治生计,徽民们多选择了经商作为自己的一大治生之道。
除一方面他们感慨自己“生在徽州”是“前世不休”外,另一方面,又总是毫不犹豫把自己在“十二、三岁”时“往外一丢”。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徽人经商就这样千呼万唤要出来了。
而正在徽民要外出经商之时,恰好又碰上了“靖康南渡”,宋王室偏安江南,迁都临安(今杭州),从而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向南转移,江南经济开始充分活跃。
这一历史契机,被徽州人牢牢地把握住了。
徽民们充分利用了自己紧靠临安,有横贯徽州全境地的新安江水路直通临安的极大交通便利,极尽本土物产丰富、名产特产多的优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使徽商在南宋后全面崛起,走进历史大舞台,并获得极大的成功。
浅谈徽商发展古今
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商帮期末论文金融学院投资2班贺敏20130973浅谈徽商发展古今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籍商人。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省市、绩溪县及婺源县。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商的活动围遍及城乡,东抵,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上文是摘自百度百科,人们对于微商的一般认识大致如上所说,但我仍对其感到迷惑和怀疑,徽商从何而来,又将归于何处,在清朝之后,它就真的逐渐衰微,泯然于市了吗?我翻开历史的书简,探寻那辉煌的奇迹,又不得不寻访这片美好的故土,领略重生的新徽帮。
一,从何而来徽商萌发于东晋,但徽州从商的历史就要追溯到更久以前了。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也”,粮食产量普遍较底,因此,这里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人们的生存条件非常差。
又因地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每当战乱,难民纷纷逃来此地,以避战祸,人口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矛盾,生存条件更加恶劣。
地少人多的矛盾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粮食严重不足,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史料称: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全境10%的人口,百姓为粮食所迫,外出谋生的人竟有十之八九。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
万山丛中盛产竹木,所产杉木,质地坚硬,可为栋梁之才;竹子满山遍野皆是;茶可称一绝,尤其是祁门茶和松萝茶;土也是徽州的一大财富,瓷都的制原料白土,就产于徽州;手工业更具特色,文房四宝闻明全国。
纸:“自首至尾,匀薄如一”;毛笔倍受人们喜爱;墨:“坚如玉,纹如犀”;砚:因石取势,雕琢成颇具艺术价值的图案,至今盛名于世;漆器:被当时人称为“绝古未有”的珍品。
徽商的发展史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绩溪牛”、“一代儒商”等美称,“无徽不成镇”这一说法曾流传于大江南北,可见徽商影响之大。
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但徽商的历史应该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衰亡于清末民国初,其发展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文房四宝、漆、木、茶叶,势力上还不能跟山西、陕西的商团相比。
阶段二,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中叶的100余年间是徽州商帮的的发家阶段。
由于政府对盐业政策的松动及社会农商皆本的风气加上徽商的艰苦创业、极好的经济效益观念、恰当的经营策略,使得"其货无所不居”、“足迹几遍天下”,可以说这一阶段奠定了徽商的基调,是其辉煌前的翘板。
阶段三,从康熙中叶到嘉庆、道光之际的一百数十年是徽商的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徽商的发展较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长江- -线商业活动的扩大,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而长江流域正是徽商称雄的地方; (2) 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更为密切。
之前提到的“黄山旧案",他使徽商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仰仗封建势力,而入清以后,官商之间的结合则进一步加强。
阶段四,清末民初,徽商逐渐衰落徽商的衰落除主要有以下几点:建王朝队徽上的打压和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侵销于我国各地,徽商经营的手工艺品敌不过外商用机器生产的商品,损失惨重。
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客观上对徽商也是一种严重的打击。
徽商经商并不是唯利是图,恰恰相反,它是一支贾儒结合型的商帮徽商做买卖一曰“货真”二曰价实,三曰量足,四曰守信,这种商业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仍让有借鉴意义。
历史地理环境对徽文化的影响
地 理 对 文 化 社 会 的 影 响
1.宗族文化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 徽州是个高移民的社会区域,中 原的士家大族在迁徙之前,宗法 组织严密,迁徙之后,仍聚族而 居,保持原来的宗族文化风貌。 • 徽州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亦 使之较少受到战乱的影响,社会 较为平稳。同时多山,耕地破碎 的地理环境也使宗族聚居形成稳 定的局面。
• 南宋以后,人多地少粮缺的矛盾愈益突出, 现实生存环境压力逼迫着许许多多的徽州 人步入商途,竟致造成“钻天洞庭遍地徽” 和“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 (康熙《徽州府志》)的局面,从而崛起 了称雄三四百年的徽商,并在古徽州的文 明演进史册上写就了一页辉煌篇章。
地理环境对现代徽州地区的影响
•
四周崇山峻岭环峙列布的徽州其高山海拔64% 平均为1332米,另34%的高山海拔达1131米。境 内腹部地带丘陵广连、河谷纵横,山环水绕之间, 谷地及盆地被穿割围合,从而整合成若干片自然 群落,由是构成诸县之境域。“徽之为郡,在山 岭川谷崎岖之中,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 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即山为城, 因溪为隍。百城襟带,三面距江。地势斗绝,山 川雄深。自睦至歙,皆鸟道萦纡。两旁峭壁,仅 通单车。……水之东入浙江者,三百六十滩,水 之西入鄱阳者,亦三百六十滩。……船经危石以 止,路向乱山攸行。……以此守固,孰能逾之。” (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8《越黄门郡志略》)
3.地理环境对徽商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 因俗云“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 园”的特殊状况,古徽州田地贫瘠,所产 至薄,且农人终年劳作,往往用力过倍而 所入不当他郡之半,“地狭人稠,耕获三 不瞻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 勿论岁饥也。”(康熙《休宁县志》卷7)。 但是徽州的林地给徽州人带来了丰富的物 产,盛产木材,茶叶,毛竹,笔墨纸砚。
《信息检索》操作题题库
操作题1.跨库检索1.1请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博士、硕士、国际会议、国内会议、报纸”这六项进行跨库检索,检索词:文学意象;检索字段:篇名;其他条件不限,检索到的文献量约是(587 )篇。
AA.600B.300C.800D.1001.2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国际会议、国内会议”这三项进行跨库检索,检索词“数字图书馆”,检索字段:全文,其他条件不限,检索到的文献,受基金支持项目资助最多的基金项目是?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B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863 计划D 国家科技支持计划1.3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博士、硕士”这三项进行跨库检索,检索词“数字图书馆”,检索字段:全文,其他条件不限,检索到的文献,受基金支持项目资助最多的基金项目是?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B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863 计划 D 国家科技支持计划1.4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国际会议、国内会议”这三项进行跨库检索,检索词“数字图书馆”,检索字段:全文,其他条件不限,检索到的文献,发文最多的机构是?A 武汉大学B 华东师范大学C 北京大学D 南京大学1.5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博士、硕士”这三项进行跨库检索,检索词“数字图书馆”,检索字段:全文,其他条件不限,检索到的文献,发文最多的机构是?A 华东师范大学B 武汉大学C 南京大学D 北京大学1.6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国际会议、国内会议”这三项进行跨库检索,检索词“宋代妇女”,检索字段:全文,其他条件不限,检索到的文献,发文最多的机构是?A 中山大学B 北京大学C 陕西师范大学D 四川大学1.7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博士、硕士”这三项进行跨库检索,检索词“宋代妇女”,检索字段:全文,其他条件不限,检索到的文献,被引最多的文章是?A 论宋代妇女改嫁盛行的原因B 浅谈宋代妇女的就业C 论宋代士大夫贞淫观对妇女改嫁的影响及原因D 宋代家训中的妇女观研究1.8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国际会议、国内会议”这三项进行跨库检索,检索词“宋代妇女”,检索字段:全文,其他条件不限,检索到的文献,被引最多的文章是?A 论宋代妇女改嫁盛行的原因B 浅谈宋代妇女的就业C 论宋代士大夫贞淫观对妇女改嫁的影响及原因D 宋代家训中的妇女观研究1.9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国际会议、国内会议”这三项进行跨库检索,检索词“中国梦”,检索字段:全文,其他条件不限,检索到的文献,发文最多的机构是?A 中国人民大学B 中共中央党校C 武汉大学D 北京大学1.10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博士、硕士”这三项进行跨库检索,检索词“中国梦”,检索字段:全文,其他条件不限,检索到的文献,发文最多的机构是?A 中共中央党校B 吉林大学C 中国人民大学D 北京大学1.11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博士、硕士、国际会议、国内会议、报纸”这六项进行跨库检索,检索词:文学意象;检索字段:篇名;其他条件不限,检索到的文献量约是587 篇。
历史地理视角下明清陕、徽、晋三商比较——兼论陕商的没落
取代 元朝 统一 中原地 区 , 但 是蒙 古 贵族 一直 不 甘心 失败 . 不 时侵 寇 明朝 边境 . 为 此 明朝 政 府 在 北 部边 疆 屯 有 重兵 . 为 了解 决 军 队 粮饷 不 足 的问题 , 洪 武
8 2
同时 . 为解 决 军 布供 应 与 赋税 之 需 , 陕西 商 民远 赴 江南购布 。 从 中赚 取 到 大 量 利润 , 导致 陕西 布 商 的 兴 起 。除盐 商 、 布商 而外 , 陕西 茶商也 在这 一时 期崛
作 者简 介 : 郭世 强 ( 1 9 8 8 一 ) , 男, 江 苏徐 州人 , 陕西 师范 大学西北 历 史环 境与 经济社 会发展 研 究院硕 士研 究生
陕 西商 帮 作 为 我 国历 史 上较 早 出现 的 商 帮之
一
三年 ( 1 3 7 0 ) , 山西行省建 言 , 允许 商人运粮 到大 同仓 和太原仓 ,分别 用米一 石和一 石三斗 换取两淮 盐引
三年 ( 1 3 7 0 ) 实行 的 “ 开中” 法 具有很 大 的关 系 。 明朝
于陕 西 、 山西等 边地省 份 , 陕西 商 民以关 中平原 雄厚 的农 业生产实 力为依 托 .充 分发挥 自己道便 费省 的
地域优 势 . 率 先趋 中 . 走上纳 粟贩盐 的经商道 路圈 。 这 使陕西 商人在 明代 盐业 贸易领 域抢 得 了先机 。与此
二 十四卫 马步 军一 十 四万 四千 九百 九 十一人 . 马八
千三 百七 十一 匹 ” i 3 1 . “ 一岁 刍粮 数千 百计 ” . 军布 “ 一
来 说 只 是 陕西 商 人 、 山西 商人 和徽 州 商人 , 文 章 的
研 究 对象 是基 于地缘 、 亲缘 因素 而形 成 的商 帮 。这
徽商文化
徽商文化徽商文化是安徽的骄傲,也是中国和世界的骄傲。
三百年前,古老的徽州大地上,曾经上演过一幕徽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历史剧,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集团之总称。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作为古代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
所以能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一、文化概述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从实力上来看可以与山西商帮相抗衡。
徽商们往往是官、商一体。
徽商一旦发迹,衣锦还乡,大兴土木,建楼院、祠堂,修路桥、会馆,以荣宗祖,壮大势力;特别热衷于兴院,开学堂,办事馆,培养封建人才,巩固宗法统治。
明、清时,徽州名臣学者辈出,仅仅有五个小县城的进士(中国古代考试中的一个级别)就有2018人,而歙县一地,明、清既有43人列入诗林、文苑,出现过“连科三殿,十里四翰林”、父子同为“尚书”(一种朝廷里的官职)、兄弟两个一起为“丞相”(朝廷中的高官)的逸事,造就了诗书礼仪之风,培育了竞相怒放的徽学之花,给后人留了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
二、徽商的兴衰徽商,即徽州商人。
徽商始于南宋(1127年-1279年),发展于元末(1271年-1368年)明初(1368年-1644年),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清代(1644年-1840年)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
南唐,休宁人臧循便行商福建。
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
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
朱熹的外祖父朱雀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
徽商的兴起与地理环境
正因如此,从东汉末年到唐宋时期,中原士民或 避战乱,或躲祸患,纷纷南下徽州,安家定居繁 衍子孙,成批迁到这里来定居的大致有三次:一 次是西晋永嘉年间(307—313),由于中原战乱 频繁,人们纷纷避乱南迁,史称“永嘉南渡”, 大约有十万人来到这个地区。第二次是唐中叶的 “安史之乱”和唐末的黄巢起义,在此期间,不 少士族豪强率领家族乡党和佃客、部曲等迁入徽 州成为这里的“史迁祖”,第三次是北宋末年的 “靖康之乱”,又有一部分官员、地主、黎民到 此驻足。
(三) 自然地理环境为徽商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机遇 南宋王朝迁都江南的契机,为徽商的兴起提供了历 史性的机遇。中国历史上,随着战乱,大批劳动 人民的南迁,江南得到充分发展,我国的经济中 心逐渐南移,特别是在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后 宋王室南迁,1132年,宋王室南迁至临安(杭 州),1368年,明朝把南京作为都城,从而也最终 促成了中华民族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的南移,江南的经济也开始迅猛发展。而徽州紧邻 杭州、南京,对于徽州的经济和商业活动的繁荣 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徽州又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宋元以来,
这里书院兴起,文风特盛,有称“文献之 帮”所谓“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并非夸 张,教育发达,人文昌盛,既提高了徽州 人的整体素质,又使徽州社会积淀了深厚 的文化底蕴,因徽商大力捐资兴学,徽州 人才辈出,先后涌现出在各个领域独领风 骚的“新安学派”、“.新安画派”、“新 安医派”等。
一路上经常看到一个个村子,光从外观就知道有数百年历史,而这些村子被宏村、 西递等明星村所掩盖不为人知,从另一个角度保留了原样的风貌。
好一幅春耕图
风姿万千
油菜花开
粉 墙 青 瓦 马 头 墙
“徽州三雕”——砖雕
徽商的兴起与衰败探析
徽商的兴起和衰败探析摘要:徽商,一般特指清末以前的古徽州地区(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江西的婺源六县)的商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以商业为主导的地域文化和商业文化。
从明代到清朝徽商持续兴盛了三百多年,享有“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美誉。
其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曾对中国明清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试对徽商的兴起和衰败进行探析,其中,分别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来分析徽商的兴起和衰败的原因。
关键词:徽商、兴起、衰败、探析一、徽商的兴起(一)客观因素1、地理环境从地理环境来看,“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山地及丘陵占十分之九,平地只占十分之一。
黄山山脉盘踞于西北部,横跨黟县、歙县、休宁、太平、祁门五县,海拔在千米以上。
东南部的天目山和白际山等山脉也在千米以上。
东部的昱岭、歙岭,西部的大赤岭,犹如两扇门户守卫着徽州东、西两条通道。
新安江、青弋江、阊江为徽州的三大水系,多急流险滩,不便行船。
徽州“山多田少”,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而可怜这“一分田”由于土壤贫瘠,并不能旱涝保收。
即使是风调雨顺之年,徽州土地的收入也不及江苏太湖地区受灾之年的一半。
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徽州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因此,为了求生存和发展,徽州人不得不走出丛山,经商谋利。
此外,徽州出产的独特而丰富的资源如茶叶、陶土、纸、墨、砚等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便利。
徽州气候温润,利于茶树生长,尤以祁门茶最为上乘,祁门几乎是山山种茶,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市时,全国各地商人都来此贩茶;陶土也是徽州一大财富,景德镇的制瓷原料——白土,就多出于徽州的婺源和休宁;徽州竹林茂密,故徽州出产的纸质优良,所产澄心堂纸因获南唐李后主喜爱而名声大噪;徽州古松较多,用古松松烟制做的徽墨,品质优良,往往成为贡品;徽州山上盛产用以制做砚台的砚石,名满天下,为徽州人提供了一大获利来源此外,徽州的漆,徽州近邻宣州所产的宣笔也极富盛名。
明朝徽商的兴衰
明朝徽商的兴衰徽商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地域性商帮,起于东晋、发展于两宋、兴于明末清初、衰于清中、亡于清末,其在兴衰过程中与统治阶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徽商,专指古代徽商,是古徽州一带商人的总称。
徽州在古代(明清以前)又有“新安郡”的别称,因此,徽州商人又被称为“新安商人”。
徽商萌生于东晋,隋唐时期已在当地小有名气,直到宋代才形成一定规模,后经过不断发展最终缔结形成了一个商业“帮派”,被世人称为“徽州商帮”,简称徽商。
古徽州大致位于今天安徽、江西和浙江三省交界,歙县、休宁县、婺源县、黟县、祁门县和绩溪县合围区域。
在地理位置上,古徽州地区以丘陵为主,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徽州人被迫外出经商”之说,明末“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弊书》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徽商的经营范围很广,足迹遍布全国,与潮商、晋商被合称为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其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除了粮食、绸布、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品之外,还包括“文房四宝”、典当、茶叶、食盐等,其中盐、茶、木、典被称为徽商经营的“四大宗”。
下面就来具体聊聊明朝徽商的兴衰。
明朝中后期徽商的兴起明朝建立以后,徽州商帮的势力日渐增大,至明陈化到万历(1573-1620 年)的一百多年里,徽商的发展进入第一次“黄金时期”。
当时徽商的发展形势,万历年间的《歙志·传》这样记载的:“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
”(一)木商的崛起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自古以来树木就特别繁多,而且树木的品种也多,因而木材资源十分丰富。
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徽州的木材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内产外销”模式而转向了“外购代销”模式。
随着自然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徽商不断向国内木材大市场进军,逐渐占领了我国东南和西南重要的木材产区,并通过“贱买贵卖”赚取大量财富。
徽商失败的原因
清道光以降,主宰商界三百余年的徽商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徽商衰落,不少前辈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研。
有学者指出,徽商衰落的客观原因是清政府盐业政策的调整,由纲法改为票法,使得徽商主体一败涂地;主观原因是徽商昧于大势,未能与时俱进,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被历史所淘汰。
有学者认为,徽州商帮的衰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清朝封建政府和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之间的战争,乃是加速徽商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有学者指出,徽商在享受封建政权许多优惠的经营条件和特权同时,更受到封建政府的压榨勒索,加上各种捐输、急公济饷及灾赈、报效等沉重的经济负担,从而导致了徽商趋于衰落。
还有学者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指出徽商衰落的原因离不开当时的地理环境,主要表现在商品落伍和市场萎缩两个方面,认为徽商兴于长江三角洲,最终亦衰于长江三角洲。
[1]诚然,导致徽商衰落的原因应该有多种。
以上专家学者的观点都很独到,值得肯定。
其实,很多徽商在业贾致富后弃贾从儒,更为甚者,徽商普遍地让其子弟专习儒业,以至儒而不贾。
因此,笔者认为,大批徽商及其子弟后代“由贾入儒”,也是促使徽商趋于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由贾入儒:众多徽商的终极关怀随着财富资本的不断增多,身处“四民之末”的徽商,其内心深处那挥之不去的自卑感就愈发强烈。
受封建“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使得徽商视“业儒入仕”为独尊。
在经商致富后,很多徽商就不愿意再业贾了,他们或自己“弃贾从儒”,或教育子弟“儒而不贾”。
1、“弃贾从儒”这也可称之为“先贾后儒”。
不少徽商致富后,自己或弃贾业儒或弃贾就仕。
对他们来说,经商不过是为自己或子孙业儒仕进打下一定的物质基础,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弃贾业儒或由贾入儒。
如清初休宁人汪錞经商十余年后,“复习举子业,读书江汉书院”,后来一举登第,“擢吏部文选司主政”。
[1](卷6人物·宦业)江登云,清康乾时人,16岁随兄外出经商,虽大获成功,却殊不自得,决心要“为国家作栋梁材”,终于弃贾业,入武庠,“连第进士,膺殿廷选,侍直禁卫”,官至南赣都督。
徽商历史介绍
徽商历史介绍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
下面带来的徽商历史介绍。
徽商在南宋崛起之后,到明朝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商界和晋商并举的一支劲旅,到清朝中叶,徽商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尤其是在盐茶业贸易方面,徽商独执牛耳。
康熙、乾隆年间,“钻天洞地遍地徽”,“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徽商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徽商才开始走向没落。
绩溪徽商的兴起比徽州其它县要晚一些,当徽属各县之徽商日趋没落之际,绩溪徽商却方兴未艾。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明代中叶,绩溪徽商才兴起,到清末蔚成大观。
绩溪徽商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红顶巨商胡雪岩。
胡雪岩生性机敏,胆识过人,深谋远虑,不攻近利,最终不仅发迹致富,成为活财神,还以资助清廷、输款筹饷,功在边陲。
胡雪岩原本是纯粹的商人,竟然得到清廷特赐戴红顶子、穿黄马褂,实为亦官亦商,这在我国商史中亦属罕见。
——徽墨名家胡开文。
清代我国有四大制墨名家,绩溪汪近圣和胡开文就占了两家,尤以胡开文墨后来居上,成为文房四宝中徽墨的代表,胡开文墨业自1756年起至1956年,前后经历200年,成为国内京、津、沪等数十个城市、集从业人员上千人的大行业,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茶商胡炳衡。
徽商胡炳衡祖孙四代,在江苏三泰地区开辟茶商贸易,历百余年商海沧桑,几经劫难与复兴,先后开设茶庄、茶栈12爿,为绩溪茶业在三泰地区开创了一方天地。
抗战以后,店业相继转营到上海等地,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
——徽商工业创始人胡练九。
1941年在绩溪县龙川村创办缫丝厂的徽商胡练九毕生致力于丝绸行业,是我省最早的缫丝企业创建人,是徽商中由商业贸易向工业生产的较早跨越者之一,这是我县徽商群体中工业萌芽的具体表现。
解放初期,胡练九提出在重点地区栽桑养蚕,逐步普及全县,并建议县人民政府利用龙川缫丝厂的设备筹建公私合营绩溪县缫丝厂,就是现在的安徽绩溪丝业公司前身,当时的苏联《真理报》曾予以采访报道。
徽商
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
•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
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进至日本、暹罗、
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衰落情况及原因:
•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
处境愈来愈困难。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革除淮 盐积弊,改行“票法”,靠盐业丏利发迹的徽商开始衰贤,典 当业也因左宗棠垄断及外国银行的侵入而中落。茶、木两商则 由于鸦片戓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连年亏损。尤其是随着
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
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经营之道
• 徽商在经营中注重人才,做到知人善任,注重市场行情,实行灵 活经营。有一业为主兼营它业的;有根据不同行情、季节变换经 营项目的。 •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以勤 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 常。
帝国主义入侵,外资渗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
多被其所替代。 • 同时与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开始兴 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 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徽商的理念
• 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也是“徽 文化”的根基。从区域文化特征上看,徽州是明清两代主 流文化———以儒学为基础的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儒学的 伦理道德观念成为一代徽商精英创业、创新的指导思想。 • “儒商”是徽商的主要特征,徽商以儒学为指导思想,形 成了具有共同的观念信仰、伦理道德、礼仪风俗的“文化 特质”,建立了一种以同行公认、自愿遵守的商业行为制 度为特征的“文化模式”。如在商业行为中,“以诚待 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以人为本”;在 创业发展中“讲勤俭”、“讲谦让”、“讲和谐”、“讲 效益”;在学习修养中提倡“自主自立”、“行而后知”、 “学无止境”、“学以致用”等理念。
徽商的兴衰史发展
徽商的兴衰史发展清末和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媚、歙县房地产商人程霖生等崭露头角,但整体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颓势。
下面是带来的徽商的兴衰史发展。
徽商崛起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其后历经三百余年的辉煌,成为中国商界的奇迹。
明朝中叶,社会经济有长足的进展,在我国东南部出现了许多贸易重镇。
徽商除了将本地的竹、木、瓷土和生漆、茶叶等土产运销外,也以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那时盐的产量不高,成为最紧俏的商品。
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愈来愈多,直至将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击败。
当时在扬州的徽州盐商,或为场商(专向灶户收购食盐),或为运商,各有其生财之道。
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间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
此时的湖广是淮盐畅销口岸,所销之盐占淮盐的一半以上。
明清时期徽商之富,称得上是“富可敌国”。
清代乾隆年间,仅徽州盐商的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的总收入;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资本有四五千万两银子,而清朝最鼎盛时的国库存银不过7000万两。
乾隆末年,中国对外贸易有巨额顺差,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而出口商品中由徽商垄断经营的茶叶位居第一。
苏北的仪征、淮安等地由于盐业市场的繁荣,当时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徽商通过盐业生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其活动范围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无论从业人数、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典当业古来有之,与其他行业相比风险小,获利稳,因此徽商继盐业后大举进入典当业。
历史上记载说:金陵当铺总有五百家,大部分为徽商所有。
后来他们把典当行设到乡村小镇,至此社会上又流传起“无典不徽”的谚语。
就连典当行的掌柜称为“朝奉”,也源自徽商俗语。
徽州方言成了当铺的通用行话,《古今小说》、《拍案惊奇》等明清小说所反映的相关内容也多取材于徽籍典商。
随着江南棉布的进一步商品化,徽州布商的足迹很快遍及苏浙盛产棉布的大小城镇。
徽商的兴起与衰落
徽商的兴起与衰落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所属(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组成商人集团的总称。
据史料记载:徽商起源于东晋,脱颖于唐宋,发展于元末明初,鼎盛于清代前期和中期,衰败于清代晚期,前后长达600余年,在中国商界称雄300余年。
徽州人为什么外出经商成风,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条:一是徽州山多田少,人口众多,外出经商是生活所迫。
二是作为山区,徽州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如竹、木、茶叶等,文房四宝闻名天下,经商有着天然的优势资源。
三是水路发达,新安江各支流上达徽州各地,下通杭州,水路交通方便,在古代,水系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徽州人正是利用了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踏上了经商之路。
四是徽州人聪明至极,善于大胆利用朝廷的“开中制”“折色开中”等政策,可以说对朝廷政策的把握,也伴随着徽商的兴起与衰落。
从经营的心里角度探寻徽商兴起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逆境中的积极心态。
尊儒重仕,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色国策。
在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影响下,商业被认为是市井小人之事,为人所不削。
因此,这种商贱、商轻的传统价值观念,给徽州商人带来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在创业之初产生了一种从商的自卑心理。
经商是徽州人因为客观环境而作出的生存选择,在封建社会只有公民利禄才是正途思想的影响下,徽州商人是想去极力改变这种心理上的不平等的。
于是,自卑和满腔报复的心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积极的价值观念,入仕成为了他们最高的价值取向。
为徽商的生存与发展,开拓出一片较为宽松的心理空间,使得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贾儒结合,儒政相同,以宗亲为纽带,以勤奋敬业精神闯荡市场的徽商特点。
这种在他们经营过程中否认仕贵商贱,批判农本商末,又极力与儒结合的经营心理,作为一种价值观,减轻了徽州商人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使他们有了一种改变命运和歧视的积极心态。
第二,渴望尊重与贾仕结合。
当徽商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而不能获得与其财力相适应得社会尊重合与其财力相匹配的政治地位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再一次失去了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学研究・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葛剑雄(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摘 要:多山少地的生存环境、俭朴的生活、商业中的诚信、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或许都起过作用,但对徽商这样一个商业群体来说,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商品和市场。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即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加以考察,徽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稳定占有以长江三角洲为主的市场,经营的商品也摆脱了原籍的局限。
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使徽商获得食盐营销的特权,并以此迅速致富。
徽商的最终衰落也在于市场的丧失和商品落后。
关键词:历史地理;徽商;市场;商品 中图分类号:K248;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4)04-0084-03The thrive and decline of the H uizhou merch ants view ed from historical geographyGE Jian2xiong(Center for Historical G eographic S tudie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M ountainous area and the shortage of farmland,plain living standard,honesty and sincerity in business,the in flu2 ence of the C on fucius doctrines perhaps played roles in the form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 Huizhou merchants1The decisive factors for this merchandise group are nothing but market and comm odities1From the historical geographic view point,surveying the geo2 graphic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the Huizhou merchants fully utilized fav orable geographical situation,g ot rid or the limitation of the comm odities from their hometowns and finally stabilized its market with the Y angtze River Delta as its main part1The collabora2 tion with administrative power made the Huizhou merchants obtain the privilege for salt sale and become utterly rich rapidly1They declined s oon as their market lost and the comm odities became out of date1K ey w ords:historical geography;Huizhou merchants;market;comm odity 近年来,徽商的历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有关论著不断问世,对徽商的研究不断深入。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必要的清理,因循旧说、不求甚解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对徽商兴衰的根本原因往往缺乏合理的解释,当然也就谈不上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对于徽商产生和形成的原因,我记得徽州的方志都解释为由于当地山多田少,仅仅靠农业生产养不活当地的人口,更无法致富,所以只能从商,到外地去找出路。
这话当然有道理,却不是徽商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要说山多田少,中国南方很多地方都是如此。
要说人多地少,或者地薄人穷,其他地方也有的是。
在本地已经没有足够耕地的情况下,当地居民谋生的手段千差万别,可以迁移他乡,可以终老故里,也可以到外地谋生。
就是到外地谋生,也可以有各种手段———徽州人和山西人选择经商,浙江南部一些人选择求学,更多地方的人只能外出打工帮佣,或者沦为奴仆,也有的人啸聚山林,安徽凤阳一带的人往往四出乞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大批飘洋过海,但也有些地方的人宁愿节衣缩食,以至受冻挨饿,只愿终老故里,而不愿外出求生。
对于徽商成功的原因,一些人归结为节俭。
不错,徽州商人一般都比较节俭,以至民间流传不少徽商节俭、甚至过于吝啬的故事。
但如果稍加考察,事实也并非如此。
徽商固然有相当节俭的一面,但在另外一些方面,他们并非舍不得花钱,例如现在留下的那些徽商大宅,往往大大超过他们居住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在当时已经很奢侈了,更不用说在扬州等地徽商精心建造的私家园林。
大徽商在附庸风雅、结交官府方面更会花钱,谈不上节俭。
显然节俭并不是徽商成功的主要原因。
至于将徽商的成功归功于诚信,那也并非事实。
徽商中固然有一些诚信的事例,但诚信并非徽商所特有,为什么其他商人就不能成功呢?徽商以后衰落了,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商人不诚信了吗?徽商的生存环境与其他商人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为什么他们能讲诚信,其他商人就不能讲诚信?如果诚信能带来商业的成功,为什么其他商人就不愿意或者不能诚信呢?何况,徽商中固然不乏诚信,不诚信以至完全不讲信用的现象并非没有,不少诚信的例子大同小异,至少是经过加工或夸大的。
还有些人将徽商的长盛不衰与儒家思想联系起来,强调徽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属于所谓的“儒商”。
其实,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知道,从秦汉以降,即使是富可敌国的富人,他的政治地位也不会高,除非亦官亦商或者由商入官。
而他的社会地位,更远不如儒。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根深蒂固,在一些地方直到今天还没有改变。
在徽商兴盛的明清时代,科举制度相当发达,读书人没有不想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的,更没有人会在考上了秀才、举人、进士,或成为儒家学者后弃儒从商的。
即使科场不利,一般也会选择教馆授徒,或“耕读传家”,也不会当商人。
现在一些人津津乐道的“儒商”,都是先商后儒,即在商业取得成功后再附庸风雅沾有儒气,或请人代笔刻上一部稿,或将自己的子孙转化为儒生。
而且,这类儒商的记载往往是成功徽商的自我标榜,或由他们授意制造出来的神话,而不是历史的实录。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徽商兴衰的主要原因呢?我认为离不开当时的地理环境,因为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时代,地理环境所起的作用比今天要大得多。
地理环境不仅包括自然地理方面的条件,也包括人文地理方面的条件。
一般来说,自然环境的变化比较慢,而人文环境的变化往往相当迅速。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的徽商兴衰的地理环境属于历史时期的,是过去的,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地理环境代替,特别是那些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人文因素,这正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其实,经商的成功与否固然与商人的能力与素质有关,但市场和商品无疑是更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而这两个因素都在很多程度上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一个成熟而稳定的商业集团,无不与成熟而稳定的商品与市场联系在一起。
对徽商来说,最幸运的是,在离徽州不远处就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大市场———长江三角洲。
从公元10世纪以降,长江三角洲地区长盛不衰,在明清时期更是稳居全国之首。
在当时的条件下,水运是最便利的运输手段。
从徽州出发的交通路线非常方便,沿新安江而下,经富春江、钱塘江,即可到达杭州,进入浙江最富庶的杭嘉湖地区。
通过内河航道,还可连接江苏的苏、松、常、太各府州。
另一条路线,经青弋江等水路进入长江,顺流而下就可至南京、镇江、扬州,经京杭大运河沟通各地。
由于都是顺流而下,便于将徽州的土产如竹、木、石料、药材、纸、茶叶等外运,回程则可运输丝绸、百货等相对价高质轻的商品。
由于这个市场人口众多,生活富裕,木料、石料等建筑材料有稳定的需求。
在一个文化发达、读书成风的区域,以竹、木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纸、墨,以石材加工的砚,都有很大的需要量。
茶叶和药材更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有了这样一个稳定的大市场,徽商的生存和发展就不再受到徽州本地的制约。
随着本身商业地位的稳定,徽商的经营已不限于经营药材、茶叶、纸墨、竹木等故乡的产品,而是以从事“两头在外”的商业为主,即从外地采购商品,在外地销售。
或者完全在外地经营。
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当铺一度为徽商所垄断,当铺的主要客户是急需资金周转的商人或衰败中的世家富户,在其他地区包括徽商的故乡徽州在内,是不会有如此大的市场的。
在这些商品中,对徽商这个群体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食盐。
食盐是人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事关国计民生,又是一种本薄利厚的特殊商品。
正因为如此,历来都由官方控制或直接经营,官府对打击私盐不遗余力。
明清的大多数年代实行由官方控制食盐销售许可与配额的制度,盐商获得了配额,就有了稳定而丰厚的利润。
徽商依靠已经积累起来的财富和敏锐的商业眼光,在盐业经销上抢占先机,占有的“窝”(徽州盐商间术语,即经销权与配额)越来越多,在南方几乎占了垄断地位。
这样的地位也离不开便利的地理条件:当时南方主要行销淮盐,产地是今苏北沿海,都离京杭大运河不远。
徽商集中的扬州正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至今江苏淮阴、淮安一带的王家营、清江浦航运便捷,运输量大,正常情况下畅通无阻,不像运河山东段那样不便,而且经常受到水旱灾害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扬州、王家营、清江浦等沿运城镇可以通过发达的内河水运将食盐运往各地。
当然,徽商要取得这样的垄断地位,也需要利用政治权力,不结交官府,不取得政治权力的庇护和合作,仅仅依靠财力,是不可能维持稳定的行销权和充足的配额的。
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商业受政治权力左右的明清时期,商人这种做法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在有关的史料中和民间的传说中都有大・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量徽商结交官府的记载和故事,在清朝康熙、乾隆南巡期间,徽商为接待投入大量精力,报效了巨额财富,自然也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即使在平时,即使是一些中小徽商,也很难完全摆脱政治权力的影响,也都免不了要利用政治权力。
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徽商还是一个移民集团,因为实际上,大部分徽商已经脱离了原籍徽州,迁入外地并且定居。
长江三角洲是徽商经商获利的主要场所,所谓“无徽不成市”的说法在其他地方或许有所夸张,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却千真万确,因为没有哪一个市镇中会没有徽商。
多数徽商自幼离家,追随在外经商的父兄,或者在同乡、亲友的商店当学徒,成年回家结婚,然后又外出经商,仅年节返乡团聚。
越是成功的徽商,越是大而富的徽商,他们的商业活动与故乡的联系越少,所以明清以来不少徽商都已迁离家乡,在经商地定居,只是偶尔回原籍扫墓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