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凭静脉麻醉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2019麻醉指南专家共识电子版

2019麻醉指南专家共识电子版

2019麻醉指南专家共识电子版一、剖宫产麻醉(一)麻醉前评估和准备1、病史采集既往病史(包括手术麻醉史)、孕期保健、相关产科病史及相关用药情况(重点关注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2、体格检查重点评估气道、心血管系统。

如拟行椎管内麻醉应检查腰背部脊柱情况。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交叉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

4、胎心率检查建议在麻醉前后,由专业人员监测胎心率。

5、预防反流误吸措施⑴对于无合并症的择期手术产妇,麻醉前禁饮清液体(包括但不限于水、不含果肉颗粒的果汁、碳酸饮料、清茶以及运动饮料等)至少2h,禁食固体类食物6~8h(具体视食物种类而定)。

⑵对于急诊饱胃或拟行全身麻醉者,麻醉前30min可酌情口服非颗粒性抑酸药(0.3M枸橼酸钠30ml)、静脉注射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50mg)和/或胃复安(10mg)等。

6、多学科会诊对高危产妇,建议在麻醉前组织多学科(包括但不限于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内科等)讨论。

7、麻醉物品和设备无论选择何种麻醉方式,必须准备并检查人工气道相关的设施设备(如面罩、喉罩、声门上通气装置以及呼吸机、吸引器等),保证设施设备处于可正常工作状态。

麻醉科医师应熟练掌握应对各种困难气道的策略。

同时还须准备与术中异常情况(如低血压、呼吸抑制、心搏骤停、局麻药中毒、恶心、呕吐等)处理相关的药品和新生儿抢救的设施设备。

(二)麻醉方法选择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法主要包括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

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麻)、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

每种麻醉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麻醉方法的选择应个体化。

主要根据产妇及胎儿状态(如产妇的心肺功能状态、胎儿宫内状态、手术的紧急程度等)和麻醉支撑条件(如麻醉科医师的技术水平、所在医院能提供的设施设备情况等)选择麻醉方法。

静脉全身麻醉知识点总结

静脉全身麻醉知识点总结

静脉全身麻醉知识点总结静脉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给予患者镇静、疼痛控制和肌肉松弛等效果来实现全身麻醉。

在给予患者药物的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在手术中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在实施全身麻醉时,麻醉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病史、手术类型、药物选择等因素,以确保麻醉效果的最佳化。

而在术后,患者需要逐渐恢复清醒状态,同时麻醉医生也需要关注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就静脉全身麻醉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包括作用机制、药物选择、麻醉前评估、术后管理等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麻醉方式。

一、静脉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静脉全身麻醉是通过给予患者一定药物来实现全身麻醉效果。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镇静作用:通过给予患者镇静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促进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2. 疼痛控制作用:全身麻醉药物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减轻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觉。

3. 肌肉松弛作用:在一些手术中,为了方便手术操作,麻醉医生需要给予患者肌肉松弛剂,以使患者的肌肉得到完全松弛。

通过以上作用机制,静脉全身麻醉可以确保患者在手术中处于无痛、无意识和无记忆的状态,以保证手术安全地进行。

二、静脉全身麻醉的药物选择静脉全身麻醉的药物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药物有着不同的作用效果和副作用。

通常情况下,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手术类型和药物特点来综合考虑,以确保麻醉效果最佳。

常用的静脉全身麻醉药物包括:1. 丙泊酚:丙泊酚是一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具有快速起效和短效的特点,可以使患者迅速进入麻醉状态。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对血压的影响,可能会引起低血压。

2. 芬太尼:芬太尼是一种非常强效的镇痛药物,可以迅速控制患者的疼痛感。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

3. 酮米洛尔:酮米洛尔是一种肌肉松弛剂,可以使患者的肌肉得到完全松弛,有利于手术操作。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对心血管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心率减慢和低血压。

最新全凭静脉麻醉专家共识

最新全凭静脉麻醉专家共识
最新全凭静脉麻醉专家共识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王燕
全凭静脉麻醉(TIVA)是指采用多种静脉麻醉药物完成麻醉诱导和维持全过 程的技术。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17位专家起草了《全凭静脉麻醉专家共识》 。以推动推动TIVA在我国的规范化应用。 以下内容主要为该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
由于速效和超短效静脉麻醉药物的问世;多室药代模型和效
推荐意见11.
鉴于瑞芬太尼停药后数分钟作用即消退 ,为防止停药后突发剧烈疼痛,停药前 应给予作用时间较长的镇痛药,如芬太 尼、舒芬太尼、曲马多等。(专家支持率 :93.3%)
推荐意见12.
TIVA被列为术中知晓的危险因素。TIVA中宜 监测麻醉深度,如维持BIS值40~60,可显 著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专家支持率: 86.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推荐意见4.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因药代动力学及 药效动力学特点,是TIVA最常用 的组合。(专家支持率:100%)
TIVA常用药物包括三大类
(一)镇静催眠药及辅助镇静药:丙泊酚、依托咪酯、 氯胺酮、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等。 (二)阿片类镇痛药:TIVA适用中短效的阿片类药物。 (三)肌肉松弛药:TIVA更适用中短效肌肉松弛药,例 如维库溴铵、罗库溴铵、顺阿曲库铵等。临床应用中 需注意,静脉麻醉药与吸入麻醉药不同,不能增强肌 肉松弛药的作用。
。意识消失与苏醒时的效应室浓度基本相同,因此停药后可 根据意识消失时的效应室浓度大致判断苏醒所需的时间。( 专家支持率:100%)
推荐意见3. TCI镇静管理策略,麻醉维持期间的 靶浓度略高于个体意识消失时的效应 室浓度即可,镇痛和/或肌松不足时可 应用相应药物。(专家支持率93.3%)
TIVA的适应证

静脉治疗专家共识PowerPoint演示文稿

静脉治疗专家共识PowerPoint演示文稿

静脉导管拔除 (4.2)
拔除人员的资质
(1)外周静脉导管应由具有执业资质的医护人员拔 除。
(2)中心静脉导管(包括PICC、CVC、PORT)应由 接受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拔除。
静脉导管拔除 (4.3)
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时的体位
(1)外周静脉导管应由具有执业资质的医护人员拔 除。
(2)中心静脉导管(包括PICC、CVC、PORT)应由 接受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拔除。
冲管与封管(1.4)
工具与操作
①一般选择10ml注射器或10ml管径的预充式导管 冲洗器。一次性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可减少导管相关 感染和回血率,但不应使用其稀释药物。
②应采用脉冲式冲管,即“推-停-推”方法冲洗导 管(推、停间隔时间约0.5秒的频率)
③无损伤针针尖斜面宜与输液港港座出口反方向, 使其冲管效果最佳。
(3)以下情况应立即更换输液接头:输液接头内有血液残留或 有残留物;完整性受损或被取下;在血管通路装置血液培养 取样之前:明确被污染时。
(4)三通接头应与输液装置一起更换。
静脉导管拔除 (4.1)
拔除的时机
(1)临床治疗不需要使用静脉导管时,应及时拔除。 (2)不宜仅以留置时间长短作为静脉导管拔除依据。 (3)中心静脉导管出现不能解决的并发症,应拔除。 (4)外周静脉导管出现并发症时应拔除。
④外周静脉导管:宜使用生理盐水封管,尤其是对于凝血功能异常、 血液系统疾病及肝功能异常的患者
⑤中心静脉导管:PICC/CVC可用0~10U/ml的肝素钠溶液封管。 输液港(PORT)导管可用100U/ml的肝素溶液封管。
★肝素钠溶液的配制
以前
现在
外周静脉 生理盐水或 宜用生理盐水
25U~50U/ml

(医学课件)静脉全身麻醉

(医学课件)静脉全身麻醉

04
静脉全身麻醉的风险与并发症
呼吸系统并发症
支气管痉挛
由于个体差异或药物过敏,全麻过程中可能出现支气管痉挛,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 等症状,需要使用支气管扩张药和糖皮质激素等紧急处理。
肺不张
全麻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肺不张,即肺部分或全部不扩张,导致呼吸困难。此时需要鼓 励患者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医学课件)静脉全身麻醉 》
2023-10-26
目录
• 静脉全身麻醉简介 • 静脉全身麻醉的药物学原理 • 静脉全身麻醉的临床应用 • 静脉全身麻醉的风险与并发症 • 静脉全身麻醉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静脉全身麻醉简介
定义与背景
静脉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通过静脉注射药物, 使患者失去意识、感觉和运动能力,以达到手术或治疗过程 中无痛觉、不知晓和不记忆的效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静脉全身麻醉常用于手术、无痛胃肠镜检查、无痛人流等医 疗场景,具有起效快、易于控制、安全性高等优点。
麻醉过程与步骤
麻醉前评估
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病史、过敏 史等评估,确定是否适合进行静脉 全身麻醉。
麻醉诱导
给予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等, 使患者失去意识、感觉和运动能力 。
麻醉维持
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手 术需要给予适量的麻醉药物维持。
心肌梗死
极少数患者全麻后可能出现心肌梗死,此时应立即抢救,包括心肺 复苏、溶栓治疗等。
其他并发症与处理
恶性高热
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多在麻醉后出现,表现为高热、高代谢状态、肌肉强 直、酸中毒等。一旦确诊,需要立即抢救,包括给予丹曲林钠、降温、纠正 酸中毒等措施。
苏醒延迟

成年患者体外膜氧合的术中管理:心血管麻醉师协会专家共识声明-第二部分,术中管理和故障排除

成年患者体外膜氧合的术中管理:心血管麻醉师协会专家共识声明-第二部分,术中管理和故障排除

成年患者体外膜氧合的术中管理:心血管麻醉师协会专家共识声明-第二部分,术中管理和故障排除翻译:张建成徐继前医师在心血管麻醉医师协会体外膜氧合(ECMO)工作组专家共识声明的第二部分,讨论了静脉动脉(VA)和静脉静脉(VV)ECMO在手术室的管理和故障排除。

该专家共识声明介绍了VA和VVECMO患者术中监测、麻醉药物剂量和术中问题解决方法(Anesth Analg 2021;133:1478–93)。

方法学心血管麻醉师协会质量、安全及领导委员会体外膜氧合(ECMO)工作组由12名来自美国成人ECMO中心的心血管危重护理麻醉师组成。

写作组中包括一名灌注师-ECMO经理,以加强ECMO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创建专家共识声明的第一阶段,小组成员提出了与术中ECMO管理相关的主题。

使用MEDLINE对每个主题进行文献综述,1980年以后发表的文章由小组成员自行决定纳入。

查询的特定搜索词因每个主题领域而异。

在完成文献综述后,小组成员起草了专家共识声明,并提交给全体工作组审议。

所有小组成员使用改进的德尔菲法进行评估,小组成员使用5分李克特量表来评估每个共识声明。

≥10个工作组成员“同意”或“强烈同意”的共识声明被采用为最终的专家共识声明。

所使用的方法是基于胸外科医生协会先前的专家共识声明。

术中抗凝治疗的一般管理只要ECMO流量足够(≥3.5升/分钟),静脉-动脉(VA)ECMO 患者可暂停全身抗凝可安全维持数天,静脉-静脉(VV)ECMO患者暂停全身抗凝可安全维持更长时间。

血栓形成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ECMO持续时间、基线凝血状态和活动性感染的存在(表1)。

在决定暂停抗凝方案时,应考虑潜在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当进行暂停抗凝时,接受VA ECMO的患者有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而VV ECMO的患者有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

中心插管VA ECMO患者暂停抗凝的风险最大。

如果使用肝素抗凝,且血栓形成风险低,应在重大非心脏或气道手术前暂停使用约6小时。

全静脉麻醉-靶控输注

全静脉麻醉-靶控输注

0
10
20
30
40
50
60
0
2
4
6
丙泊酚浓度
唤醒患者
时间(分钟)
(mcg/ml)
缝皮
稳态
调整剂量
切皮
等待
术前
诱导
TCI临床应用和发展方向:
TCI的应用可以为病人快速建立所需要的稳定血药浓度,而麻醉医生也可因此估计药物对病人产生的效果。在临床麻醉中,TCI技术可用于巴比妥类、阿片类、异丙酚、咪唑安定等药物诱导和麻醉维持。复合双泵给予异丙酚与短效镇痛药,可满意地进行全凭静脉麻醉。TCI迅速实现稳定血药浓度特点,将有利于进行药效学、药物互相作用的实验研究。
静脉麻醉仍需学习,普及,和研究
谢 谢 !
单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续静脉给药
目标控制输注技术(TCI )
是根据不同静脉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体重病人的自身状况,通过调节相应的目标血药浓度以控制麻醉浓度的计算机给药静脉给药方法。
恒速输注丙泊酚
mg/kg/hr
mg/kg/hr
mg/kg/hr
随意调节 保持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的平衡 快速达到并维持恒定的血浆浓度
既往丙泊酚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的药理学知识有限,许多国家不允许在这个年龄范围应用丙泊酚,欧洲于2002年6月18日增加了静安新适应证,可用于4周-3岁婴幼儿的全麻,新西兰的报告:甚至在早产儿中应用丙泊酚
小 结
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静脉麻醉的时代
静脉麻醉可控性能与吸入麻醉媲美
TCI 便于调节麻醉深度、个体化、防止知晓和预测苏醒
TCI能自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靶浓度,但是临床麻醉深度及手术刺激的改变都需要不断调整所设定的浓度,目前的TCI系统却不能完成这项工作。对于药物浓度,目前的浓度监测还不能对静脉麻醉药的血药浓度进行即刻测量。

《静脉全身麻醉》课件

《静脉全身麻醉》课件

检查操作
适用于无痛胃肠镜、无痛 人流等需要镇静的医疗操 作。
其他
还可用于危重患者的镇静 和生命支持。
02
静脉全身麻醉的原理
药物作用机制
镇静药
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减轻焦虑和恐 惧。
肌松药
使肌肉松弛,便于气管插管和手术操 作。
镇痛药
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减轻或消除疼 痛。
麻醉过程
麻醉诱导
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 使患者迅速进入麻醉状态 。

循环监测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 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循
环功能状态。
神经功能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监测患 者的神经功能,防止神
经损伤。
03
静脉全身麻醉的方法
诱导期
麻醉诱导
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 意识逐渐消失,进入手术状态。
监测生命体征
诱导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 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指标, 确保患者安全。
呼吸道梗阻
由于麻醉药物引起的呼吸道肌肉松弛,可能导致呼吸道梗阻,如喉 痉挛、舌后坠等。
肺部感染
由于麻醉过程中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等操作可能增加肺部感染的风 险。
循环系统并发症
低血压
麻醉药物可能导致血管扩张和心肌抑制,引起血压下降。
心律失常
麻醉药物可能对心脏电生理产生影响,导致心律失常,如心动过 缓、室性早搏等。
苏醒期
麻醉苏醒
逐渐减少麻醉药物的输注,使患者意识逐渐恢复 。
拔除气管导管
当患者意识恢复良好,能够自行呼吸且呼吸道通 畅时,拔除气管导管。
观察和护理
在苏醒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确保生命 体征平稳,做好护理工作。
04
静脉全身麻醉的风险与并发症

静脉治疗专家共识ppt

静脉治疗专家共识ppt

固定和包扎注意事项
特殊情况处理
固定和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避免过紧或 过松,防止滑脱和感染
如出现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应立即 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静脉治疗的规范操作指南
建立健全的静脉治疗团队
建立由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组成 的静脉治疗团队,确保治疗质量和 安全
制定完善的操作规程
制定完善的静脉治疗操作规程,包 括穿刺、固定、包扎、用药等环节 ,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点和建议。 • 制定共识初稿:专家组根据搜集到的文献和现有的研究结果,讨论并制定共识初稿。 • 公开征求意见:专家组将初稿公开征求意见,收集更多的反馈和建议,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 审核和定稿:专家组根据公开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对初稿进行审核和修改,并最终定稿。
静脉治疗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及解读
静脉治疗的基 本原则
静脉治疗的培 训与考核
要求对从事静脉治疗的 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考 核,确保其技能水平能 够达到共识要求的标准 。
静脉治疗专家共识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提高静脉治疗的安 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遵循共识中的操作规范和建 议,可以减少静脉治疗过程中的 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 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提升医护人员的技 能水平
通过培训和考核,可以使医护人 员掌握正确的静脉治疗操作方法 和技术,提高其技能水平,从而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推动静脉治疗领域 的规范化发展
静脉治疗专家共识的制定与发布 ,可以推动静脉治疗领域的规范 化发展,使临床实践更加符合科 学和医学标准,提高整体的治疗 水平。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 作
通过参与制定共识的专家和学者 的努力,可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 作,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动 静脉治疗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静脉治疗专家共识

静脉治疗专家共识
质量。
CHAPTER 02
静脉治疗技术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
PICC适应症
为中等至高度渗漏性药物、刺激性药物、高渗性药物、化 疗药物、长期胃肠外营养、静脉高营养、抗生素、测量中 心静脉压等提供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
PICC置管步骤
选择血管,测量臂围,消毒,穿刺,送管,固定,拍片。
CHAPTER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经验与不足之处
经验总结
静脉治疗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 。
专家们对静脉治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于不同 疾病和不同人群的静脉治疗策略和方案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 践体系。
总结经验与不足之处
• 近年来,静脉治疗领域对于药物输送、血管通路 、感染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输液港(PORT)技术
PORT适应症
适用于需要长期反复输液 的患者、需要接受高渗性 药物或刺激性药物的患者 等。
PORT置港步骤
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局部 麻醉,穿刺,植入输液港 座,缝合。
PORT维护
保持导管通畅,避免感染 、血栓等并发症,定期更 换敷料、肝素帽等。
静脉采血技术
采血前准备
向患者解释采血过程,消除紧张 情绪,选择合适的血管。
注射药物过程中,若药物渗漏至 皮下组织,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 伤和疼痛。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 止注射,局部冷敷或使用药物外 敷,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血栓形成
由于长期卧床或肢体活动减少, 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方法包括定期翻身、按摩肢 体、使用抗凝药物等。如发生血 栓形成,应及时就医治疗。
CHAPTER 04
静脉治疗具有起效快、用药方便、可快速调整治疗方案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风 险和并发症。

静脉全身麻醉专业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静脉全身麻醉专业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不去除阿片镇痛作用。用量50~100mg,20mg/次 缓慢iv。 【不良反应】纳络酮和佳苏仑用药后均有交感神经兴奋 作用,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甚至 肺水肿。高血压、心肌缺血患者慎用。
静脉全身麻醉专业知识讲座
31
二、瑞芬太尼remifentanil
(一)药理特点 1.瑞芬太尼为纯粹µ受体激动,是一种强
静脉全身麻醉专业知识讲座
10
【TCI系统的2种工作方式】
(1)开环方式—药物固定不变地按照预 先设定的程序给予。
(2)闭环方式—将实施监测到的血浆药 物浓度或脑电图、心电图、血压及心率 变异性等指标反馈回程序模块,并自动 作出调整,改变给药速率,以满足手术 过程中对麻醉深度的实时需要。
静脉全身麻醉专业知识讲座
⑵ 呼吸抑制:瑞芬太尼对呼吸的抑制呈剂量依 赖型。
⑶ 肌僵 瑞芬太尼引起的肌僵呈剂量依赖型, 由于起效非常快,所以比芬太尼和舒芬太尼 更容易观察到肌僵的发生
(4)恶心呕吐。
瑞芬太尼的不良反应同它的镇痛作用一 样持续时间较短。
静脉全身麻醉专业知识讲座
34
(三)临床应用
1、麻醉诱导:2-4ug/kg,可稀释成1020ml静注,减轻心动过缓反应。
18
六、并发症
1.静脉炎; 2.误注入血管外可引起皮肤坏死、脂肪液化、
硬结、红斑; 3.动脉内膜炎:误注入动脉内所致,眼动脉走
行的剧烈烧灼痛,局部皮肤苍白,动脉搏 动消失;【处理】A.即在动脉近端注入生 理盐水以稀释药物,同时注入普鲁卡因、 酚苄明止痛、扩张血管。
静脉全身麻醉专业知识讲座
19
六、并发症
瑞芬太尼0.05-0.25ug/kg/min 丙泊酚3-5mg/kg/h 维库溴胺0.05~0.08mg/kg/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意见3 TCI镇静管理策略,麻醉维持期间的靶浓度略高于个
体意识消失时的效应室浓度即可,镇痛和∕或肌松不足 时可应用相应药物。(专家支持率:93.3%)
二、TIVA的适应症 【问题3】哪些外科手术可以应用TIVA?
除外明确对静脉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TIVA可 应用于所有需要全身麻醉的手术,尤其是由于手 术特点或病情限制不宜采用吸入麻醉的手术(见 表1)。
2.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和恢复非常迅速,特点是对血流动 力学影响轻微,安全性高,特别适合于高龄、危重、休克 、心衰患者的麻醉诱导。其时-量相关半衰期比丙泊酚还 短,由于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依托 咪酯长时间麻醉维持的安全性仍有争议。
3.氯胺酮:与传统镇静催眠药不同,氯胺酮产生意识消失, 并有镇痛作用。同时兴奋中枢交感系统,血压、心率和血 浆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因此适用于血容量不足、失血性休 克患者的麻醉,成为自然灾害或战伤救治情况下的首选 。小剂量氯胺酮也用于术后疼痛的防治。
全凭静脉麻醉专家共识 (2016)
全凭静脉麻醉(TIVA)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近年不乏国内相关的临床研究报道,包括多中心 RCT。为推动TIVA在我国规范化应用,中华医学会 麻醉学分会组织17位专家起草了《全凭静脉麻醉 专家共识》。共识历经专家反复修改和两次专家 会议集体讨论,并对推荐意见进行逐条投票。编 写方法首次采用“问题-陈述-推荐意见-专家投 票”的模式,以方便读者阅读时抓住重点。
相对于手动输注,TCI使得静脉麻醉更加精确稳定,易于控制[9-11] 。
推荐意见2 中国成年手术患者(<65岁)TCI丙泊酚时,意识消失
的效应室EC50和EC95分别为2.2(2.2~2.3)和3.2 (3.1~3.3)μg∕ml。意识消失与苏醒时的效应室浓度 基本相同,因此停药后可根据意识消失时的效应室浓度 大致判断苏醒所需的时间。(专家支持率:100%)
推荐意见1
由于速效和超短效静脉麻醉药物的问世;多室药代模型 和效应室概念的应用;TCI的诞生;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快速 与舒适化的麻醉恢复质量,促使TIVA已成为主流的麻醉方 法之一。(专家支持率:100%)
【问题2】TIVA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TCI是TIVA的核心技术,是将药代动力学理论用于临床 麻醉实践的典范。与持续输注方法不同,TCI根据药代动力 学模型自动计算出达到设置的靶浓度所需的给药速率,并 使麻醉从诱导到维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TCI技术解决了 静脉麻醉可控性不如吸入麻醉,以及难于连续监测血药浓 度的不足,使静脉麻醉的管理如同吸入麻醉一样,通过设 定和调节静脉麻醉药物靶浓度的方法来实施[7]。
TCI解决了持续输注时维持特定药物靶浓度的输注速率问题,并未解 决静脉麻醉药个体差异较大的药效动力学问题。麻醉医师需要根据麻醉 手术中不同的刺激强度,如气管插管、手术切皮等,参考药物作用的 EC50至EC95浓度范围指导用药,并提倡使用相应的监测。个体化的TCI 管理,麻醉诱导时,静脉麻醉药缓慢给药达到意识消失,记录意识消 失时静脉麻醉药的效应室浓度,麻醉维持在略高于个体意识消失的效 应室浓度即可,如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维持高于意识消失时浓度约 0.5~1.0μg∕ml。镇痛和∕或肌松不足时可用相应药物来解决。意识消 失和苏醒时的效应室浓度基本相同[8],因此停药后可根据意识消失的 效应室浓度大致判断苏醒所需的时间。中国成年手术患者(<65岁)TCI 丙泊酚麻醉时,意识消失的效应室EC50和EC95分别为2.2(2.2~2.3) 和3.2(3.1~3.3)μg∕mL[7]。
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是指采用多种静脉麻醉药物 完成麻醉诱导和维持全过程的技术[1]。近30年来 TIVA的兴起,主要源于静脉麻醉三个主要方面的 进展,即新型静脉麻醉药物的问世、新的药代动 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概念的应用以及静脉麻醉给药 新技术的诞生,从而使静脉麻醉发生了划时代的 变化[2-3]。
推荐意见4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因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 特点,是TIVA最常用的组合。(专家支持率: 100%)
【问题5】实施TIVA常见药物有哪些?各药物的药 理特点是什么?
TIVA常用药物包括三大类:
(一)镇静催眠药及辅助镇静药:丙泊酚、依托咪 酯、氯胺酮、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等。
1.丙泊酚: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可控性强,对血容量 不足、心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引起血压显著下降,心率相 应减慢。反复给药或静脉输注时蓄积少,停药后苏醒较 快,明显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小儿对其清除率更高、代谢 更快,因此小儿麻醉诱导和维持比成人需要更大的剂量 [12]。
三、TIVA的药物选择及常用方法
【问题4】实施TIVA的药物选择原则是什么?
TIVA需要复合使用静脉麻醉药、阿片类镇痛药和肌肉松弛 药来实现全身麻醉的三要素:意识消失,充分镇痛和满意 的肌肉松弛状态。三类药虽然不可相互替代,但是静脉麻醉 药与阿片类镇痛药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可以减少各自用量。
TIVA的理想药物应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清除率高、 体内蓄积少、副反应少、代谢产物无活性的特点,其中丙泊 酚和瑞芬太尼因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是TIVA最常 用的组合。依托咪酯和尼或丙泊酚用于TIVA的诱导和 维持[4]。
一、TIVA的应用基础
【问题1】TIVA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静脉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理论成功用 于指导临床实践,如:多室药代模型、时-量相关半衰期 、效应室浓度等[4-5]。新型静脉麻醉药速效和超短效的 特征,提高了静脉麻醉的可控性,如:镇静催眠药(丙 泊酚)、阿片类镇痛药(瑞芬太尼)等。新的静脉麻醉给 药技术,如:计算机化的靶浓度控制静脉自动输注系统 (target-controlledinfusion,TCI),以药代动力学 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药物浓度为指标,由计算机根 据药代动力学模型计算并控制输注速率,自动达到预期 的靶(镇静或镇痛药物)浓度[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