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原文、赏析
秋浦歌意思和全诗
秋浦歌意思和全诗一、原文:《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二、衍生注释:1. “秋浦”:这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2. “三千丈”:这并不是实际的长度,是极度的夸张手法,用来形容白发之长,强调忧愁之深。
3. “缘”:因为。
表示白发长的原因是忧愁。
4. “个”:如此,这般。
“似个长”就是像这样长。
5. “秋霜”:在这里用来比喻白发,因为秋天的霜是白色的,和白发的颜色一样,形象地写出了头发的花白。
三、赏析:1. 主题和情感- 主题是诗人表达内心深处的忧愁。
从诗中白发三千丈的夸张描写就可以看出,这忧愁的程度是极其深的。
诗人对着镜子看到自己的白发,发出无限的感慨。
- 情感上,充满了深深的哀怨和对时光流逝、经历坎坷的愁绪。
这种忧愁可能源于诗人仕途的不顺、生活的漂泊等。
2. 表现手法- 夸张是这首诗最明显的表现手法。
“白发三千丈”简直是惊天之笔,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谁能有三千丈的白发呢?但正是这种夸张,将无形的愁绪给具体化、形象化了,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内心忧愁的深重。
- 对比也有所体现,例如白发与明镜里的形象对比,凸显出诗人对自己容颜变化的惊讶和愁苦。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一生渴望入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
他游历四方,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
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就像这首《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就是典型的夸张诗句。
他的诗歌题材多样,有送别诗、山水诗,也有表达自己壮志情怀和忧愁情感的诗。
五、运用片段:1. 在一个老同学聚会上,老张一脸沧桑,对着镜子自嘲地说:“我现在就像李白诗里说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头发白得这么快,肯定是愁工作愁的。
”大家哄堂大笑之后,又都陷入了对生活压力的感慨之中。
2. 语文课堂上,李老师在讲解夸张的修辞手法时,就举了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例子。
《秋浦歌》李白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秋浦歌》李⽩唐诗原⽂阅读翻译赏析《秋浦歌》李⽩唐诗原⽂赏析翻译注释【原⽂】秋浦歌(其⼗五)⽩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何处得秋霜?《秋浦歌》李⽩唐诗原⽂赏析翻译注释【注释】1、个:如此,这般。
2、秋霜:形容头发⽩如秋霜。
【⽩话翻译】 ⽩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秋浦歌》李⽩唐诗原⽂赏析翻译注释【作品介绍】 这⾸《秋浦歌》家喻户晓,它是李⽩组诗作品《秋浦歌⼗七⾸》中的第⼗五⾸。
这组诗创作于唐⽞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度歌咏了秋浦的⼭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世悲凉之叹。
《秋浦歌》李⽩唐诗原⽂赏析翻译注释【写作背景】 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因境内有秋浦⽔⽽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
李⽩⼀⽣三次游秋浦,留下七⼗余篇佳作。
这⼗七⾸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54)第⼆次游秋浦时期(⼀说为天宝⼗⼆载)。
当时李⽩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年。
在这⼗年中,李⽩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携⼿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常。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情并不太好。
天宝⼗⼆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势⼒坐⼤,君王养痈已成。
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情再游江南的。
【赏析】 这是⼀⾸抒愤诗。
诗⼈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法,塑造了“⾃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的艺术⼒量。
“⽩发三千丈。
⽩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咏庐⼭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这⾥咏⽩发,竟说⽩发⽐庐⼭瀑布更长⼗倍,⼤胆夸张,⾮李⽩莫敢。
⾄于像李⽩的“⽩发三千丈” ,虽然看似⽆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此理何?”),却完全符合诗⼈感情的真实。
【诗词】秋浦歌李白古诗
【诗词】秋浦歌李白古诗《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此诗是其中第十五首,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下面是秋浦歌李白古诗,快来围观吧。
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注释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
白发:白头发。
亦指老年。
缘:因为。
个:如此,这般。
明镜:明亮的镜子。
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傈长。
”白发长达三千丈,因为忧愁才变得这样长。
夸张白发之长是为了形容忧愁之深。
起句突兀,落笔惊人,却又切合人的心理,恰如其分。
请问有谁面对明镜梳理自己白发时不会感到长无边际,因为抚弄那缕缕“白丝”之时,心潮涌动,多少陈年往事会涌向心头,童年的无优快乐,少年的燥动探求,青年的洒脱无羁,中年的年富力强,而今的垂垂老矣,多少事值得追忆,多少事值得惋借,一边梳理长发,一边也是在梳理一生的坎坷,一生的转折,人生短暂,好比是自朝至暮,最终还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一切岂一个“愁”字了得,豪放如李白者,到此时也只能长叹“缘愁似个长”,其实胸中惆怅何止“三千丈”,简直是无边无涯,永难诉清。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道明镜里面,那里来了这一抹秋霜。
这一句明知故问的比喻更令人感伤,明知镜中“秋霜”即是自己的白发,却又不敢承认不愿承认。
这此中感觉正如辛弃疾词中“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样,不明说愁却更见愁深如海。
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
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李白诗词《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创作背景: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
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一说为天宝十二载)。
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
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的诗词《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赏析
李白的诗词《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赏析《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两句,以夸张手法,极写忧愁之重之深。
起句言自己的白发长达三千丈,给人以十分突兀之感;次句道明原因,由于发因愁而白,愁既长,白发自然长,以至千丈。
这两句因果倒置,把结果摆在前面,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紧接着再讲明原因,又给人以深沉的悲哀。
起笔突兀而怪诞,落笔则惊人而贴切,十分符合诗人当时的心理。
李白诗中多惊人的夸张,像“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诗句,十分粗豪,然而只有这样写才是真正的李白。
对于有理想有抱负之人来说,眼见自己年老体衰却仍一事无成,这种悲哀就显得格外强烈。
李白如此,千千万万的人亦是如此,面对日益增长的白发,多少前尘往事齐涌心头,或值得惋惜,或值得悲痛,或值得追念……而这所有的感情如今都幻化成愁,正是“剪不断理还乱”,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道明镜里面,哪里来了这一抹秋霜似的白发。
明知故问,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
诗虽写暮年悲白发,但悲中有壮,洒脱豪迈。
夸张和比喻手法的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扩展阅读:李白的早期生活简介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
祖籍为甘肃天水。
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
”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是年岑参生。
最长的头发一句古诗
最长的头发一句古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释义: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秋浦歌》。
古诗全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释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诗句赏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
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
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不仅理想得不到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
所以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意思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意思“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秋浦歌》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⑺寄生:一种植物,其根部不扎在土里而依附在松树、杨树等枝杈上,靠吸取这些树的养分而存活。
⑻江祖一片石:《一统志》载,江祖山,在贵池西南二十五里处,一石突出水际,高数丈,名曰江祖石。
⑼逻人:今称逻人矶,乃江边一巨石。
人:一作“叉”。
⑽鱼梁:地名,在逻人矶附近。
⑾舟:一作“行”⑿平天:湖名,旧址在贵池西南的齐山脚下。
⒀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
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⒁个:如此,这般。
⒂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⒃白鹇(xián):大型鸟类,也叫“白雉“。
【翻译】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
《秋浦歌十七首 十五》原文与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原文与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原文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赏析:此诗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开头一句就以“白发三千丈”起笔,突出了诗人因愁而生的白发之长,为后续的描述做了铺垫。
第二句“缘愁似个长”直接点明这白发之长是因为愁而生,更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心中的忧愁之深。
而第三、四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通过比喻将白发与秋霜相比,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头发的白皙,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无情。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苦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人以白发为切入点,通过夸张和比喻等手法将情感融入形象之中,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作品《秋浦歌》由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秋浦歌》是组诗,共计十七首。
作者运用了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衷。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古诗简介《秋浦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本诗为其中流传最广的第十五首。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注释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李白《秋浦歌》写人生愁苦诗
李白《秋浦歌》写人生愁苦诗李白《秋浦歌》写人生愁苦诗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简介】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时期最有名的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雄奇豪放,飘逸不群,想象丰富,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
【字句浅释】缘:因为。
个:这,此。
秋霜:这里用来形容白发。
【全诗串讲】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
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象秋霜。
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言外之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曾记当年骑竹马,而今便是白头翁。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的事情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怎么就已经白发上头了?无怪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哀叹青春易逝、光阴难留、人生如梦。
但李白与众不同,他一来就出口不凡:白发三千丈!猛一下把个满头银发的形象推到你的面前,而那雪白的银丝却一直飘洒流荡而去,消失在无穷远的地方!当这一震撼人心的镜头淡出以后,他才向你吐露内心的哀愁,指出白发是因愁而起,可知愁有多深!又用雪白而寒冷的秋霜描述象征老迈的白发,意味着走向老迈的过程是一个冷峻的现实,而对于"老之将至'这一警告,自己还是深感突然、手足无措,不免发出由衷的哀叹!一般人都怕"老',但最怕的是紧跟在"老'后面的"死'。
李白《秋浦歌》鉴赏
李白《秋浦歌》鉴赏
秋浦歌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箇)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小编鉴赏:
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傈长。
”白发长达三千丈,因为忧愁才变得这样长。
夸张白发之长是为了形容忧愁之深。
起句突兀,落笔惊人,却又切合人的心理,恰如其分。
请问有谁面对明镜梳理自己白发时不会感到长无边际,因为抚弄那缕缕“白丝”之时,心潮涌动,多少陈年往事会涌向心头,童年的无优快乐,少年的燥动探求,青年的洒脱无羁,中年的年富力强,而今的垂垂老矣,多少事值得追忆,多少事值得惋借,一边梳理长发,一边也是在梳理一生的坎坷,一生的转折,人生短暂,好比是自朝至暮,最终还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一切岂一个“愁”字了得,豪放如李白者,到此时也只能长叹“缘愁似个长”,其实胸中惆怅何止“三千丈”,简直是无边无涯,永难诉清。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道明镜里面,那里来了这一抹秋霜。
这一句明知故问的比喻更令人感伤,明知镜中“秋霜”即是自己的白发,却又不敢承认不愿承认。
这此中感觉正如辛弃疾词中“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样,不明说愁却更见愁深如海。
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
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李白秋浦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李白秋浦歌原文注释及赏析李白秋浦歌原文注释及赏析《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李白秋浦歌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秋浦歌秋浦锦驼鸟秋浦锦驼鸟1,人间天上稀。
山鸡2、羞渌水,不敢照毛衣3。
【注释】1、驼鸟:亦名楚雀。
《海录碎事》:“驼鸟出秋浦,如吐绶鸡,背部大红色。
”2、山鸡:即野鸡,又名雉。
《博物志》载,山鸡有美丽的羽毛,终日在水边照影,欣赏自己的美色,目眩即溺死水中。
3、不敢照毛衣:是说山鸡看见鸵鸟那么美丽,自愧不如,不敢在清澈的水边照影。
秋浦多白猿秋浦多白猿,超腾1、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2,饮弄水中月。
【注释】1、超腾:跳跃飞腾。
2、条上儿:枝条上的小猿。
【赏析】在安徽省南部,江水从西南向东北流淌。
在长江南岸,九华山的西麓,斜躺着池州城。
出了池州城,逆着江水往南走,一百公里长的秋浦河蜿蜓流淌,它穿过九华山的余脉,一直伸到黄山南部的山岭中。
就在这条河上,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写下了组诗《秋浦歌》十七首。
而今,虽然经济驱动让两岸的树木遭到丧心病狂的砍伐,而裸露的黄色山体仍可辨识过去。
好吧,让我们坐上竹排,重温当年诗人的足迹。
传说当地有一种鸟,长得很漂亮,以至于美丽的山鸡都不敢临流照影。
这种鸟叫驼鸟,李白亲眼见过,并把它写进诗里,这就是秋浦歌第三首。
驼鸟当然漂亮,但山鸡羽毛斑斓,也很美丽。
说山鸡见驼鸟比自己还好看,羞愧得不敢照镜子,是诗人赋予动物以人类自知之明的特征,是拟人。
但这样一来,写活了山鸡临流照影时,似乎羞涩的神态,也衬托了驼鸟。
那时候,秋浦水清澈见底,羽毛好看的鸟儿竞相临水照影,不住地引起路过此地的诗人的赞叹。
当时的秋浦还有很多白猿,白得就像洁白的雪花。
它们呼朋引伴,追逐嬉闹,就像天上突然下起一阵大雪。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
古典诗词赏析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秋浦歌·白发三千丈一般指秋浦歌十七首。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下面是《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翻译赏析,欢迎参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前言】《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⑺寄生:一种植物,其根部不扎在土里而依附在松树、杨树等枝杈上,靠吸取这些树的养分而存活。
⑻江祖一片石:《一统志》载,江祖山,在贵池西南二十五里处,一石突出水际,高数丈,名曰江祖石。
⑼逻人:今称逻人矶,乃江边一巨石。
人:一作“叉”。
⑽鱼梁:地名,在逻人矶附近。
⑾舟:一作“行”⑿平天:湖名,旧址在贵池西南的齐山脚下。
⒀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
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⒁个:如此,这般。
⒂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⒃白鹇(xián):大型鸟类,也叫“白雉“。
【翻译】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泛尚湖古诗译文及注释
泛尚湖古诗译文及注释
泛尚湖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下面我将为你提供泛尚湖古诗的译文和注释。
泛尚湖古诗的原文如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泛尚湖古诗的译文如下:
白发绵绵如三千丈,因为忧愁就像一条无穷无尽的长河。
不知道在明镜里,哪里可以得到秋天的霜。
泛尚湖古诗的注释如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的忧愁之情。
诗中的“白发三千丈”是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之情,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
的无常。
诗中的“明镜”和“秋霜”则是通过意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追问和对于命运的思索。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深切思考和感慨。
希望以上的译文和注释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泛尚湖古诗。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诗句解释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诗句解释【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出处】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意思】白发三千丈,因为心中愁苦才会有这么长。
不知明镜里,从何处染上了这一头白发?缘:因为。
个:这样,这般。
秋霜:指白发。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内心愁苦极深,头上平添白发。
[例]当初我所景仰的乌发如墨的教授,而今竟是一个白头的老翁了,走过了多少坎坷的生活途程,经受了多少痛苦磨难,缕缕银丝上,凝聚着多少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 我不禁感慨万千,想起了李白的绝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门瑞瑜《秋霜谱》)二、前两句常用作夸张的例子。
[例]又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愁来似个长”,难道“唯真实论”者可以跑出来质问作者“你这不真实,我从来就没有看见人有白发三千丈的。
你这个说话是过分夸大到失真了!”其实,这里的“白发三千丈”不过是描写其忧愁的深度。
(黄药眠《〈药眠散文选〉自序》)【全诗】《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解题】本题共十七首,此首列第十五。
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时李白从幽燕南归客游宣城、秋浦。
秋浦:唐县名,以秋浦水得名,今为安徽贵池县。
诗中抒写忧心国事、叹息年华逝去之深重烦愁。
“起句奇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
洵非仙才,那能作此!”(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翻译】白发三千丈呵,是因为愁才如此之长!我不知那洁净的镜子里,是怎么染上了一层秋霜。
【鉴赏1】天宝十三载(754),李白从幽燕安禄山的虎口逃脱归来,客居皖南,盘桓在秋浦一带。
秋浦,原是水名。
《一统志》载:“秋浦三十里,四时景物,宛如潇湘洞庭”。
唐时设秋浦县(今安徽池州市)。
《秋浦歌》为一组共十七首的组诗,大多描写秋浦风物,抒发诗人悲慨不遇的愁怨。
此诗是其中第十五首,是抒写怨愁郁结之情最杰出的一篇。
秋浦歌全诗赏析
秋浦歌全诗赏析
秋浦歌全诗赏析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
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2.缘:因为。
3.个:这样。
4.秋霜:指白发。
古诗赏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
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缘”,因为;“个长”,这么长。
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
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
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下载全文
下载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出自唐代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
原文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秋浦猿 Nhomakorabea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秋浦的田舍老翁,为捕鱼而睡在水上的船中。
他的妻子在竹林深处张结鸟网,捕捉林中的白鹇。
桃波离这里只有一步地之遥,那里的人说话这里都听得清清楚楚。
我在这里暗与山僧告别,遥向白云作揖而去。
注释
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急流使得客舟飞快地行驶,山花挨着人面,散着阵阵香气。
水如一匹静静的白练,此地之水即与天平。
何不乘此舟直升云天去一览明月,一边看赏两岸的鲜花,一边在舱中饮酒呢?
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
种田郎荷锄听采菱女唱歌,并一道唱和着山歌踏月而归。
炉火隔彻天地,柴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巨石江祖耸立在清溪河畔,就像是直扫青天的一幅天然画屏。
上面古人的题诗千年犹在,其在绿字之上长满了美丽的苔藓。
秋浦河岸的两旁,长着千千万万棵石楠树和女贞林。
各个山头上都落满了白鬓,各个山涧里都有白猿在哀吟。
劝君千万莫要去游秋浦,那悲哀的猿声会搅碎你这位他乡游子的客心。
逻人石之高踱,上只有飞鸟才能飞过。江祖石上有渔人筑起了捕鱼的小堤坝。
译文
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
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站
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
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
青溪虽非是陇水。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
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公:指山简。
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寄生:一种植物,其根部不扎在土里而依附在松树、杨树等枝杈上,靠吸取这些树的养分而存活。
白鹇(xián):大型鸟类,也叫“白雉“。
罝(jū):捕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鸟兽的网。
波:一作“陂”。
赏析
第一首诗是这组诗中最长的一首。开头说“秋浦长似秋”:秋浦老是像秋天的样子。这是因地名而产生的诙谐,也是为引出下句“萧条使人愁”而设。秋——萧条——愁,顺理成章,并且十分和谐,读之顿生冷落寂寥之感。三四句承上写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一个“望”字,凝聚着深沉的忧愤。“望长安”正是诗眼所在。后面四句是对江水说的话。“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扬州是北上长安的必经之处,诗人要把忧国之泪寄往扬州,实为寄往长安。泪虽一掬,却极有分量。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秋浦产一种霹驼鸟,其羽毛之美,为人间天上所少有。
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秋涌河畔的树丛中多产白猿,其跳跃飞腾如一团白雪。
它们在树枝上牵引着儿女,在玩水中厉月的游戏。
愁作秋浦之客,强看秋浦之花。
秋浦的山川就如剡县一样优美,而其风光却像长沙一带的潇湘之景。
我像晋朝的山简一样大醉骑马而归;我像春秋时的宁戚一样倚牛角而歌。
空吟着《牛歌》而无人知遇,便只有像苏秦那样泪落黑罗裘了。
在秋浦的干重山岭中,唯有水车岭的风景最为奇特
。天空好像要随着大石一道倾倒下来,山石上的松萝兔丝在顺水飘拂。
江祖一片石:《一统志》载,江祖山,在贵池西南二十五里处,一石突出水际,高数丈,名曰江祖石。
逻人:今称逻人矶,乃江边一巨石。人:一作“叉”。
鱼梁:地名,在逻人矶附近。
舟:一作“行”
平天:湖名,旧址在贵池西南的齐山脚下。
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