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尊敬的陛下:臣谏以千言万语,不尽忧虑之情。
愚见国家朝堂,政务日积千秋,实有改革之必要,然而陛下一直以来过于重用权臣,导致朝政不得善尽,国家民生日趋困顿,竭河山之财力,劫万民之民力。
愿陛下深思臣之言,审时度势,使得治国无方之局势得以扭转。
首先,陛下所用之权臣司马氏实为国家之累。
自祖父司马懿起,权臣篡夺朝政之权,离间君臣关系,先帝悔之晚矣。
如今司马氏代陛下为政,可谓朝国矣!陛下宜思以何等之忠臣为国家和百姓负责。
其次,臣见国中之朝堂制度也有可改之处。
如今朝中文武大臣百官众多,其职能重叠,决策效率低下。
陛下宜考虑减少多余之职位,合并冗杂之部门,以提高政务运作的效率。
另外,宜加强对官员的选拔,注重其品质与能力,以确保国家之治理不被权臣篡夺。
再者,国家财政危机迫在眉睫。
一方面,陛下过度重用权臣,导致国家财政无法善尽,臣担忧日后民不聊生。
另一方面,陛下宽纵权臣横征暴敛,民众负担过重。
臣请陛下审查国家财政,以重整财政体制,优化税收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以增进国家和民众的福祉。
最后,陛下对内外交战之态度需审慎。
如今国内动荡不安,外忧祸患丛生。
陛下宜避免过度扩张战争,导致国家势力耗尽,百姓生活裕困。
同时,陛下宜重视对外交战事务之处理,与敌国和解,以换取国家之安宁与和平。
愿陛下深思臣谏之言,审时度势,以改革国家政务,修复朝堂体制,改善财政状况,维护国家稳定和民众福祉。
司马懿曰:“以千里马为普通车用徵,此势必不可,并传曰:马名曰神龙。
”则臣庆幸王寡人一直以来给予臣的信任和支持。
愿陛下在庆王名号的引领下,开创国家新纪元,带领国家繁荣昌盛。
愚谨上表,谨以为议。
臣:司马谏参考译文:臣以为千言万语,表达不完的忧虑之情。
愚见国家朝堂已经积累了许多政治难题,亟待改革。
陛下一直以来过度信任权臣,致使政务不善,国家经济日渐崩溃,国力和人民生活都在急剧恶化。
愿陛下深思臣的劝告,时刻审视目前形势,扭转治国无方的局势。
首先,陛下所信任的权臣司马氏实在对国家不利。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王安石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end#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翻译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
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原文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原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
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⒈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
司马谏议,指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
曾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作品原文答司马谏议书(1)某启(2):昨日蒙教(3),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5)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6),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7),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8),于反复不宜卤莽(9),故今具道(10)所以,冀(11)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12)所争,尤在名实(13),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14)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1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16),以授之于有司(17),不为侵官;举(18)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19),难壬人(20),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21)。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22)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23)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2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5)?盘庚之迁(26),胥怨者民也(27),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28),度义(29)而后动,是(30)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31)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2),守前所为(33)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34)。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35)。
词语注释(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
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
古诗答司马谏议书翻译赏析
古诗答司马谏议书翻译赏析《答司马谏议书》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qiǎng)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 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⒈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
司马谏议,指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
曾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⒉某启:我的陈述。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⒊游处:交往共处。
⒋所操之术:所持的主张和方法。
⒌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译】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
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
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及翻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rén) 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 其如此也。
原文及翻译
❖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 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 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 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 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 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表现出作者对守旧派的鄙视,也表明了他坚 而不汹汹然?
“窃”,古汉语中的谦词“我”,与今义不同。 既表现出作者对守旧派的鄙视,也表明了他坚定不移、变法到底的决心。
定不移、变法到底的决心。作者理足气盛, 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赏析】
❖ 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司马光给王安石写 了一封长达三千三百多字的信,他在信中除 全面否定新法外,还警告王安石,说他如固 执己见,“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 矣”。作者在这封回信中,没有和司马光在 一些细节上纠缠,只是就几个关键问题和对 方辩论。他先拈出来信中指责他的几个要点, 然后对它们(“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逐一驳斥。
❖ 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 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 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 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 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 的。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王安石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高中课文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高中课文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高中课文如下: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与翻译说明:为方便同学们比较原文与翻译,我们采用逐句对照翻译,以下黑体字为原文,红体字为翻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安石敬曰: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往深厚密切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在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分歧,这是因为我们对事情有不同的主张和办法的缘故吧。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
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举先王之政,以兴利弊,不为生事;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当作好事。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对照翻译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
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
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征利”。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
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胥怨者故改其度,度(duo)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
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
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 注释 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信的开头,王安石首先表明了写信的缘由。
他说自己与司马光在交往中相好已久,但在议事时常常意见不合。
这是因为两人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有所不同。
尽管如此,王安石还是希望能够与司马光坦诚地交流,希望他能够理解自己的立场。
在信的主体部分,王安石针对司马光信中指责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进行了逐一反驳。
他认为,自己奉命制定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进行讨论和修改,然后交付有关部门执行,这是合理合法的,不能算是“侵官”。
他推行新法是为了兴利除弊,并非“生事”。
他理财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并非“征利”。
他驳斥邪说,拒绝佞人,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并非“拒谏”。
至于“怨谤”之多,他认为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因为他的改革措施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王安石在反驳中,不仅列举了充分的论据,还运用了严密的逻辑推理。
他指出,名实相符是儒家学者所追求的目标,只有明确了事物的名称和实际意义,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自己所推行的新法,都是符合先王之道和国家利益的,是真正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他还以盘庚迁都为例,说明在面对困难和阻力时,应该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能因为他人的反对而动摇。
在信的结尾部分,王安石再次表达了自己对司马光的尊重和期望。
他说,自己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他希望与司马光能够坦诚相待,共同为国家的未来努力。
他希望司马光能够理解他的立场,不要再对他进行指责和攻击。
他还说,自己会继续坚持自己的改革措施,不会因为他人的反对而退缩。
《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文章。
它不仅展现了王安石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素养,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和主张,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北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完整版)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与翻译说明:为方便同学们比较原文与翻译,我们采用逐句对照翻译,以下黑体字为原文,红体字为翻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安石敬曰: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往深厚密切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在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分歧,这是因为我们对事情有不同的主张和办法的缘故吧。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
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举先王之政,以兴利弊,不为生事;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当作好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的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抓住要害、针锋相对的行文思路。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坚定的改革精神。
教学重点: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驳斥司马光的?
2.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 1.作者给司马逃回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
教学方法:自学为主,点拔为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一封长达三千三百多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对此作回复。
司马光,字君实当时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
二.字词
强qiǎng聒guō卤lǔ莽mǎng(鲁莽)见恕shù难nàn壬rén人胥xū膏gāo泽三、生自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理思路:
第一部分:先叙酬答的话,然后则要“具道所以”由此转入正文。
第二部分:信的主体部分,也是辨论的关键[针对司马光来信中提出的责难进行辩驳] 第三部分:结尾客套语。
四、生在文中找司马光在信中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如何反驳的呢?
司马光观点王安石驳斥
侵官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授之于有司
生事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
征利为天下理财
拒谏辟邪说,难壬人
怨谤固前知其如此也
作者给司马光回信的根本原因:对司马光的指摘进行针锋相对的驳斥。
五、探究:作者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说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幼”,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
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这里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五、研读课文。
(一)
1. 师: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2.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3. 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4.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师: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
4.师;翻译下列句子。
生: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生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生: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二)整体感悟
1.师:第2段作何理解?
生: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
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
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2.师:第3段作何理解?
生: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
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
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三)教师小结: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