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a6b05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8.png)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元素周期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4、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和迁移类比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实验仪器、有关药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引入](出示门捷列夫挂像),介绍门捷列夫是俄国伟大的科学家。
门捷列夫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学生回答]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教师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律[教师引导]如何理解"律"、"周期"的含义?[学生讨论]略。
(可以从"星期"、"年"、"四季"等方面认识。
)[教师小结]律就是规律,是关于元素的规律;所谓周期,首先意味着周而复始的重现。
其次,严格说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符合哲学上的观点:螺旋式上升。
望大家在这两节内容的学习中仔细体会。
我们现在明白了:元素周期律就是揭露元素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元素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周期性变化。
[教师小结]请同学阅读课本130页表5—5中原子序数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栏。
其中原子序数指的是人们按核电荷数给元素编的号。
阅读后请同学从这样几个角度分析,同时完成表5—6。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学生活动]略。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周期性变化[教师引导]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我们已经清楚了,请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推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情况,还是按照刚才我们提出的三个方面讨论。
[学生活动]略。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5fcbb7bceb19e8b8f6babe.png)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武威市第十五中学叶承名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
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一些金属元素如Na、Mg、Al、F e、Cu和一些非金属元素如C、N、Si、S、Cl、Br、I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并初步了解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此时,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元素的性质,从而归纳总结出它们的规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也非常重要。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在以前对化学的学习是分散的,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4、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5、教学难点: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原子结构的规律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情面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但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
这一节课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第4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第4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https://img.taocdn.com/s3/m/7f7c150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2.png)
第四章元素周期律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必修一模块第四章。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要求是: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知道元素和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构建元素周期律。
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给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是:查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讨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元素周期律这部分内容始终是高中化学概念理论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新课程中,更加关注概念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课程标准规定或建议的核心教学活动凸现了概念理论的建构过程,更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1、知道核外电子能量高低与分层排布的关系。
2、能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写出常见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能说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其结构。
4、能根据原子序数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5、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写出常见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能说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其结构。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投影、电脑视频【引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
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它们是如何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呢?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科学史话】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提问】原子由什么构成?什么叫质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板书】……【讲解】一、原子结构1.电子层(1)概念: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的区域简化为的壳层,称作电子层。
(2)不同电子层的表示及能量关系a、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
b、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低,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高。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https://img.taocdn.com/s3/m/f2cdad9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1.png)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质子、中子、电子)及其数量关系,并能从宏观元素性质推断其微观原子结构特征。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构建原子结构模型,学生能够运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排布等概念,解释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建立元素周期律的初步认知。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周期表信息,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科学及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及粒子间的数量关系。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与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能级跃迁与电子层、能级的概念。
•元素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
四、教学资源•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原子结构模型动画、元素周期表演示图)。
•实验视频或实物演示(如钠、镁、铝金属性对比实验)。
•互联网资源(科学史话、最新研究成果链接)。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小组讨论,围绕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进行合作探究。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梯度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概念。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元素性质变化实例,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引入:展示一张色彩斑斓的元素周期表图片,提问:“这张表为何如此重要?它背后的秘密是什么?”激发学生好奇心。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原子结构发现的科学史视频,简述从道尔顿的原子论到现代原子模型的演变过程,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教学•原子的基本构成:•讲解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物质结构 化学键 元素周期律教案
![物质结构 化学键 元素周期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f78e210066f5335a812138.png)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1、陌生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2、与量有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知识讲解考点1、原子的构成质子(Z个)原子核1.原子A Z X 中子(N个)核外电子(Z个)R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2.Z A n①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电荷数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电荷数③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考点2、元素、核素、同位素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原子)。
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特别提示:1.任何微粒都有质子,但不一定有中子,也不一定有核外电子。
2.同一元素的各种核素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不同。
3.同位素:“位”即核素的位置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同一个位置。
考点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3.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电子层 1 2 3 4 n电子层符号K L M N ……离核距离近远电子的能量低高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n2考点4、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长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考点5、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1.核电荷数:同周期从左到右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教案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befe8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0.png)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3)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规律;(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及其应用;(2)元素周期表中族、周期的分布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1)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2)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的概念及分布规律;(3)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 完成练习题,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如药物设计、材料科学等。
2. 分享成果: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七、案例分析1. 案例一: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以某种药物的设计为例,讲解如何利用元素周期律选择合适的元素进行药物设计。
2. 案例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_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4d3ca98f7ec4afe04a1dfe9.png)
教学设计学生情况分析学生能够从文字资料中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但对信息的审读能力不是很全面。
遗漏信息、误读信息是学生完成习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
从短期目标高考分析,进入高三的学生高考意识比较强,需要强化高考题,强化高考题中的热点问题,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长期目标个人的长远发展分析他们需要提高表达、与人合作、处理信息的能力。
效果分析通过学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能够跟着老师思路走,但独立构建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知识存储零乱。
在完成本节课教学后学生知识存储有序,建立了较完善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体系。
通过几次测验,元素周期律知识正答率都在80%以上。
学生掌握该知识点较好。
课后咨询:学生比较满意这节课的教学方式,认为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得很轻松,也有所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位置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材内容分析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专题是高三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
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和应用贯穿了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始终,是学习中学无机化学的理论指导。
高三对于元素周期律这部分知识、能力的要求高于高一、高二的水平,它要求学生熟悉元素周期律在高考命题中的主要题型,掌握其解题规律和技巧,同时能应用元素周期律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研实际问题。
评测练习题1、某主族元素的原子有5个电子层,最外层有1个电子,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单质不能与冷水反应 B.其原子半径比钾原子半径大C.其碳酸盐能溶于水 D.其氢氧化物属于强碱2、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若X的阳离子与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的阳离子氧化性强于等电荷的X阳离子的氧化性,Z的阴离子半径大于等电荷的Y的阴离子半径,且Z离子所带电荷数的绝对值是W离子的两倍,W离子与Z离子的电子层相差两层。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11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30027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2.png)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11篇元素周期律的教案【篇1】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很好,说得全面。
就构决定性质!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每隔一定数目就增加一层,最外层电子数则呈周期性变化。
【指导阅读】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的递增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表5-3关于原子半径的数据,参考书上130页底端的小字注解,归纳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原子半径为什么呈周期性变化呢?从原子结构角度来讲,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请同学们分析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大家说的三种因素都起作用,但有主次关系。
通常,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在后两种影响结果相反的因素当中,核吸引电子的影响是主要的,因此,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半径减小。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f84ea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0.png)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结构的概念及重要性;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和组成;3.理解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4.能够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重难点:1.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和组成;2.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实验室材料和设备;3.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2.你知道元素吗?元素是由什么构成的?二、讲解物质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10分钟)1.什么是物质结构?2.物质结构对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影响?3.举例说明物质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三、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和组成(20分钟)1.元素周期律是什么?2.元素周期表的组成:a.元素周期表的行和列;b.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基本信息。
四、讲解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30分钟)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2.元素周期表中的主要分组:a.碱金属组、碱土金属组、过渡金属组等;b.其他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c.同一周期中元素性质的变化。
五、实验演示(20分钟)1.利用元素周期表找出其中一周期中元素的共同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
2.利用元素周期表找出其中一族元素的共同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
六、讨论交流(10分钟)1.根据实验结果,对实验中发现的现象进行解释。
2.学生围绕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和组成进行讨论。
七、总结(10分钟)1.总结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和组成;2.总结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3.思考物质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拓展:1.提供更多实际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物质结构的兴趣和思考;2.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教学评价:1.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程度;2.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元素周期律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元素周期律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057c70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8.png)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在本节中,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内容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本节内容以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难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也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钠、镁、铝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比较)得出结论,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自己去分析卡片(Si、P、S、Cl元素的性质事实)资料获取信息或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元素周期表》教案
![《元素周期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ca9f077c1cfad6185fa716.png)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授课目的:使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看法。
●授课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授课方法:启示、引诱、阅读、谈论、练习、研究等●授课用具:投影仪、多媒体、元素周期表挂图等●授课过程【引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这一百多种化学元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很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必然的。
那就是元素周期表,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四页的文字,回答:(1)哪一位科学家第一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2)编排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时,是以什么为编排序次?现在的周期表又以什么为编排序次?(3)什么叫原子序数?它和核电核数、质子数有什么关系?【板书】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研究】你能否将1— 18 号元素编成一个小小的周期表?要求:1.将性质相似的元素归类。
2.表现元生性质的周期性递变规律。
编制原则:1.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归为一列。
2.将相同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在一行。
3.按原子序数的递加编排。
【投影】收集具代表性的由学生所编制的周期表。
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设计 1:设计 2:H He H HeLi Be B C N O F Ne Li Be B C N O F NeNa Mg Al Si P S Cl Ar Na Mg Al Si P S Cl Ar【谈论】请大家谈论一下以上两种周期表的编排,哪一种更为合理呢?【小结】诚然 He 的最外层电子数与Be 和 Mg相同,但 He原子的最外层已经排满了,达到了牢固结构,而Be 和 Mg都没达到牢固结构,因此He 的性质与Be 和 Mg其实不相似,反而与同是达到牢固结构的Ne 和 Ar 相似,因此将He、 Ne、 Ar 归为一列更合理。
【表达】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加的序次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加的序次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7b4f1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7.png)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主要内容包括: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
并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属基础理论知识范畴,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
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不仅对学过的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规律性的总结,也为即将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才真正打开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科学大门。
3教材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二)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三)德育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二。
教学方法:1方法: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
第六单元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六单元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989ab17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a.png)
课时
教学目标与思路
课时7
离子键1.理解离子键的概念及本质和形成条件。通过实例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熟练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2.通过实验的演示,提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由离子通过离子键能 结合成离子化合物,学会微观的问题研究方法。 3.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化学乐趣,建立个性与共性、对立与统一的科学辩证观。
五、教学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与思路
课时1
原子结构 核素1、立足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情境,学生学会用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2、感受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修正和完善,归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提高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3、了解131I和127I在甲状腺治疗中的运用,探秘其原子结构差异,树立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观念,提升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素养。
五、教学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与思路
课时4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卤族元素1、能够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2、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探究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元素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的微观模型,理解根据该模型进行元素性质推理的科学思想。4,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学习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较多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材的编写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将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融合,并引人化学史资料,体现发展过程,揭示科学本质;在呈现形式上,较多地利用直观模型图示、表格对比,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原子结构及化学反应的本质;在活动安排上,利用实验探究、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新人教版《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2344f2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0.png)
[讲解]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在发现原子的组成及结构之后,人们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板书]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科学探究]1.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认真分析、观察原子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3.将上述1-18号元素排列成合理的元素周期表,说明你编排的理由。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友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纵行。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请大家阅读书本第5页的内容。
[板书](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指导阅读]1、周期2.族过渡元素:[讲解]周期表中还有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
例如:第IA 族:碱金属元素 第VIIA 族:卤族元素 0族:稀有气体元素[投影展示]阅读思考题:1.周期表的编制是否应完全归功于门捷列夫?2.通过这些资料,你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不是一帆风顺的?所得到的知识是否都为绝对真理?[学生阅读、思考、回答]1.不应该。
而是许多科学家不断研究、探索的智慧结晶。
2.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螺旋式前进的。
人们得到的知识不一定都是绝对真理,其中多数是处于发展中,并且在发展中不断地被完善。
元素周期表周期( 个横行, 个周期) ______( 个) 第1周期(共 种元素) ______( 个) 第7周期,目前发现 种元素 第2周期(共 种元素) 第3周期(共 种元素) 第4周期(共 种元素) 第5周期(共 种元素) 第6周期(共 种元素) ______( 个) 族( 个纵行,___个族) 副族( 个;用 表示 ) 第 族( 个, 列)_____族( 个, 列) 主族( 个;用 表示 )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讲述]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内在联系编排而成,具体形式可多种多样,根据刚才咱们讲述的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请同学们分组探究元素周期表的其他编排方式。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80b928700abb68a882fb52.png)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4.1.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1 -4.1.2核素 ........................................................................................................................ - 4 -4.1.3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 6 -4.2.1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9 -4.2.2元素周期律及应用............................................................................................... - 11 -4.3化学键 ..................................................................................................................... - 14 -4.1.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能够根据原子序数确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情境]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很早以前,人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物质是否无限可分?在公元前5世界,希腊哲学家德谟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aad363f111f18583d05a6d.png)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篇一: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们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总结,学会概括,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难点: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1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课前板书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老师:原子结构大家在初中就已经了解了,刚才通过同学们对导学案的展示已经对原子结构了解的不成问题了,那么核外电子具体怎样排布?有什么规律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能够体现出哪些结构规律,与元素性质规律有什么联系,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第二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内容背景及结构特点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内容研究。
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
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
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
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
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
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
好的基础。
2.本章内部结构关系
本章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主要内容和线索,将原子结构、碱金属与
卤素的性质、电子层排布、化学键、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紧密结合。
本章内容划分为三节。
第一节为元素周期表,它主要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
结构,并且通过碱金属和卤素两个典型的族,引入同一族的元素的性质递变,
最后基本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等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是元素周期律,本
节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
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第三节是化学键,介绍了离子键和共价键,极性
键和非极性键,电子式和结构式,本节主要是为了选修内容和化学专业的同学
打基础。
全章内容的设计,通过实验和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元素化合物,利用探
究模式,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周期、族的概念,掌握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的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律,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3)知道共价键的概念,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结构分析、性质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培养学生的重视迁移运用能力,通过学习化学键的形成过程没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和综合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的历史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自己的实践,同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2)学习元素周期表,认识事物的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关系;
二、典型内容设计
1.主要内容
本章相关内容的新旧对比分析
内容结构:
2.案例:《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第2课时)
(1)教材与学情分析
①教材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
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
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人教版教材在这一节一元素周期表的演进为
线索组织内容,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体验分类的方法在开学
研究中的应用。
②学情分析在学习本教学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的原子结构
的基本知识,高中《必修1》的物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等知识,具备了一
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初三学习的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
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经过高中一学期的学习,
学生之间的差异逐渐开始显露出来,有少部分学生思维敏捷,能顺利掌握物质
的基本性质,甚至可以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类别对物质的限制进行预测
而绝大部分同学对物质的学习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还有少部分同学开始产
生畏惧化学的的情绪,面对众多的物质没有头绪,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性质的学习室枯燥的,是需要大量机械记忆的,很难主动发掘所学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结构及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
了解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有关知识,能够依据有关数据和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运用元素周期表,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及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初步学会依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和解释其原子结构特点和相关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化学史知识,认识“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展度需要长期不懈的能力,才能获得成功”这样的道理。
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碱金属和卤素的性质。
难点: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相关性。
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