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第一篇: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能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3.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4.教育媒介: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5.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

6.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8.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人类思维对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归纳。

9.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0.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向人们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也叫“产婆术”或“苏格拉底发”,后人将这种发放概括为四个部分。

即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11.教育国家化:是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制度,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12.(国家)教育目的:即指教育预期达到的目标,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应了教育在人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教师招聘考试,是指对教师招聘工作进行评估和选拔的考试制度。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保证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来筛选出具备优秀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成为保障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教师招聘考试的背景和目的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优秀教师需求的不断增加,教师招聘考试应运而生。

其背景主要包括教育改革的需要、社会对于教师能力的要求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等。

教师招聘考试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选拔优秀人才: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筛选出具备优秀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2. 提升教育质量:通过对教师进行招聘考试,能够保证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3. 规范教师招聘程序:教师招聘考试为教师招聘提供了一种规范化的程序,有效防止了人事安排上的腐败和不公平现象。

二、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和流程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知识考核:对考生的学科知识进行测试,以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2. 教学技能评估:通过演示课、教师教学技能测试等方式,评估考生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熟练程度。

3. 业务能力测试:对考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材使用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进行测试。

教师招聘考试的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报名和资格审核:考生根据招聘信息进行报名,并提交相关的教育经历、资格证书等材料。

学校或考试机构对报名材料进行审核,确定符合条件的考生。

2. 笔试/面试:根据考试要求,进行笔试或面试环节,以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估。

3. 资格审查:通过笔试/面试环节的考生会进入资格审查阶段,学校或考试机构会核实考生提交的学历、教育经历等信息的真实性。

4. 录用和培训:通过考试并经过资格审查的考生,学校或考试机构将会进行录用,入职教师岗位,并提供相应的培训,确保新任教师具备所需的教学能力和知识体系。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尊敬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

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重点)汇总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规则的公民。

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天性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

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7.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8.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教育管理体制。

它包括了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

2021年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全部名词解释总结

2021年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全部名词解释总结

1游戏是一种积极、自愿、高兴、假想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小朋友获得知识最有效手段。

2规则游戏是教师依照教诲、教学目,按照一定目的设计游戏,旨在增进教诲教学任务完毕,因而又称教学游戏。

3创造性游戏是小朋友积极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游戏,它包括角色游戏、构造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4亲子游戏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祖父母和孙子之间游戏行为,它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

这是小朋友游戏一种重要形式,在小朋友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5构造游戏是小朋友运用不同构造材料,通过手创造来反映周边现实生活游戏。

6平行游戏是指幼儿看似在一块儿玩,但仍是单独做游戏,各自玩着自己玩具,彼此没有交流。

她们察觉到其她幼儿存在,偶尔会望一下别幼儿,但接着又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游戏中。

这种游戏在2-3岁时常用,是孩子们初步学习社交机会。

7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一种游戏。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重复经验而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变化。

8.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依照一定智育任务由成人设计一种有规则游戏。

它以生动有趣游戏形式,使小朋友在高兴活动中完成增进知识、发展智力学习任务,它将一定学习因素和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可提高小朋友学习兴趣,是进行智育有效手段。

9.体育游戏——体育游戏也是一种有规则游戏,是体育活动一种有趣形式为小朋友所爱慕。

开展体育游戏条件简朴,不需要许多设备也不需要复杂技能,基本是由走、跑、跳、攀登、钻爬、投掷等基本动作所构成,有场地便可进行。

10.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游戏活动,以音乐与动作相配合,以动作体现音乐,以音乐衬托动作,使动作体现得优美、富有节奏感与体现力。

有音乐游戏有主题、有情节、有角色,也有音乐游戏只具备竞赛性或舞蹈动作。

11学习类型是个体对学习情境一种特殊反映倾向或习惯方式,重要涉及认知风格、学习方略、内外控制点等。

12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的内在心理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150条)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150条)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2021年教师考编之教育学题库2

2021年教师考编之教育学题库2

教诲学试题1.推动教诲学发展内在动力是(D)发展。

A.教诲规律B.教诲价值C.教诲现象D.教诲问题2.提出“泛智”教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所有艺术”教诲家是(B)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3.“咱们敢说寻常所见人中,十分之九都是她们教诲所决定”。

这一观点出自洛克(B)A.《大教学论》B.《教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诲学》4.学校中心工作是(A)A.教学工作B.公共关系C.行政工作D.总务工作5.“活到老学到老”是当代教诲(C)特点规定。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将来性6.学校管理目的和尺度是(C)A.经济收入B.良好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7.学校管理基本途径是(B)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8.小朋友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B)规律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别性9.(C)是所有教诲活动主题和灵魂,是教诲最高抱负。

A.教诲方针B.教诲政策C.教诲目D.教诲目的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功能即指(D)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实践活动,日本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C)在课程中地位注重。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12.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以自然科学为基本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A)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13.教学活动本质是(A)A.结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14.“除数是小数除法”,某教师把学生回答分12个馒头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C)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5.布鲁纳以为,无论咱们选取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基本构造,依此而建立课程理论是(D)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构造主义课程理论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小朋友编在一种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毕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是(D)。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1. 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去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4.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5.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精细加工策略: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7.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9教学测量:借助于学业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

10晕轮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总体印象影响到对论文题目的评价。

1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师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

这里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自我修养的过程;二是通过修养活动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12.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3.分科课程:亦称“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科学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学科教学的课程。

2021年音乐教师招聘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2021年音乐教师招聘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音乐教材教法1、课程原则:课程原则是规定某一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的、内容目的、实行建议教学指引性文献。

2、人文内涵: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文化现象,是每个人每天生活在其中详细、活生生、真实世界,它渗入到人类生存每个领域。

3、多元音乐文化: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风格各种音乐文化。

4、仿真型教学情境:教师运用语言、实物、音乐和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领略了音乐艺术魅力。

5、真实型教学情境:是指让学生参加到乡村、社区、学校、班级等音乐艺术实践中去,尽情地感受、体验、体现音乐带来愉悦,并获得成功喜悦。

6、问题型教学情境:是指在对某个问题探究为平台教学中,学习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关于情境过程,从“不协调(质疑)—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7、合伙学习型教学情境:是指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学习氛围,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详细合伙活动,开拓学生思路,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合伙中有配合又有竞争,培养了学生交往、协作和竞争能力。

二、西方音乐史1钢琴小品:为钢琴而作短小乐曲。

把抒情和戏剧性情绪安排在一种紧密构造里,惯用短小二部、三部曲式。

如无词歌、音乐瞬间。

2、艺术歌曲:一种艺术性很强歌曲。

①所采用歌词大多是文学性较强诗篇;②力求曲调与诗歌丝丝入扣、水乳交融;③伴奏在乐曲总体构造中占有不可或缺重要地位。

④为指定声部而写作;⑤在公开或小范畴音乐会上表演。

3、交响诗:一种自由形式单乐章标题交响音乐,它前身是音乐会序曲。

交响诗在构思上或体现一种哲学思想,或体现一种诗意境,或和一定文学题材相联系。

4、标题音乐:是带有文学或图画联想器乐作品,标题音乐强调描绘性因素,推动作曲家努力体现详细情感,并显示了音乐与生活直接联系。

5、狂想曲:狂想曲一种技术艰深具备史诗性器乐曲。

原为古希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民间叙事诗片段,19世纪初形成器乐体裁。

2021年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考试必考70个名词解释汇编(精品)

2021年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考试必考70个名词解释汇编(精品)

2021年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考试必考70个名词解释汇编(精品)1.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且与社会处于一种契合和谐的状态。

二是维持心理健康状态,减少行为问题与精神疾病的的原则和措施。

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体育活动调整情绪状态,增强自尊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2.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的自己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得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3.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4.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5.需氧量: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体内要氧化某些能源物质,所必不可少的氧量。

6.课堂常规:教师和学生上课时所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

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常规。

7.体育方法:是指体育教学、训练、锻炼的途径和办法。

8.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解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9.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的能力。

10.练习密度:是指一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11.一般性身体训练:也称全面身体训练,使各项身体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对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有重要作用的身体训练。

12.专门性身体训练:与专项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训练。

13.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

教师招聘考试-题目-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题目-名词解释

新课程标准小学英语课程的价值: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是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小学英语课程的任务: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剪卡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章教育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反馈的形式全民教育,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发,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第二章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以及人的道德的发展。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

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念。

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地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第三章学校,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校长负责制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所谓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教育制度广义的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诅咒术系统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行政体制,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第四章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招聘试题及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试题及名词解释

一单选。

1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目的 B 教育方针 C 教育目标D 教育政策2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认知活动 B 智育活动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3 ——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在世纪之交。

我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构建符合素质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A 1999B 2001C 2002D 20034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A杜威 B 夸美纽斯 C 华生D 赫尔巴特5“生而知之”的天才论,“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都是——观点.A环境决定论 B 实践决定论 C 经验决定论D 遗传决定论6 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A谈话论 B 谈论法 C 讲授法D 实验法7 观察,计算,做广播体操,都属于技能中的——类型。

A一般技能 B 特殊技能 C 动作技能D 操作技能8 ——是教师备课上课的主要依据。

A教学大纲 B 教科书 C 参考书D填写进度计划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明在教学过程应该贯彻——的原则A启发性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直观性D 因材施教10 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A知道自我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11 按学生的成绩分班,属于测验中的——。

A安置性测验 B 形成性测验 C 指代性测验D 总结性测验12 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A童年期 B 少年期 C 青年初期D 青年晚期13 张明的感受性低,耐受性高,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反应迅速灵活。

这种气质属于——A多血质 B 粘液质C胆汁质D 抑郁质14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个无底洞,没有明显的时空界限,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A复杂性和创造性 B 主体性和示范性C 长期性和间接性D 连续性和广延性15 ——指出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广义的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单位同事等。

但,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

4.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

5.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6.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7.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8.六艺:“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2.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4.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02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

202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开展规律,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期望的方向开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4.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那么。

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5.关键期: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开展时期。

6.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7.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公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和总方向。

8.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开展和社会开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根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9.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0.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只能的主要实施者。

11.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作出判断,随即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14.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15.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16.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考试欧阳光明(2021.03.07)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一定社会布景下产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成长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成长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标的目的成长变更的活动。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含教育内容、教育办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成长和社会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六艺:是两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含“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成长中的表示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概略的特征,包含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0.教育问题:是指反应到人们年夜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1.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实质的和必定的联系,包含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实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成长变更的必定趋势。

12.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

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嘲讽;第二步称为界说,在问答中经过频频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界说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3.白板说:洛克否决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来就像一块内板,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14.个体身心成长:是指作为庞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竭产生的变更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更的过程。

15.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16.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含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革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17.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成长和受教育者自身成长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应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标的目的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8.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公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标的目的。

19.人的全面成长:人的全面成长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成长,还包含人的品德的成长和人的个性的充分红长的。

20.智育:是教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的文化知识、技能,成长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1.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成长和社会的成长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3.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讲,但凡把知识、技能和技巧教授给他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

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4.教师专业成长:又称教师专业生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继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品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含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和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25.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成长过程,即从一个专业新手成长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26.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

2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含彼此所处的位置、作用和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28.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含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9.课程日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自己要完成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在成长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水平。

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办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30.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分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1.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32.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论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33.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法。

34.课程的横向结构:义称课程规模,讨论的是一定的课程结构内部,各门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35.直线型课程:质的是将课程内容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直线推进,不重复地进行排列。

36.螺旋式课程:就是依照巩固性原理,在相邻的学习单位或年级安插年夜体相同,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合的内容。

37.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38.处所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分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成长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39.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处所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0.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课程设计的实质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依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法组织安插课程中的各种要素,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

41.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2.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办法、途径课程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它包含对课程自己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43.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他包含学生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各种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44.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4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成长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46.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应,它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47.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48.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力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阐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9.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别,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另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成长。

50.教学办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纳的共同活动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成长而共同活动的办法。

51.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教授知识、技能,成长学生智力的教学办法。

52.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力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办法。

53.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颁发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54.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办法。

55教师指阐发、综合、笼统和归纳综合,自行发明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办法。

56.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忙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获得成长的教学办法。

57.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法。

58: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水平分红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59.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合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辨别用不合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合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60.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果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61.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办法和顺序,以包管学生有效地学习。

62.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丈量、阐发和评定的过程。

63.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位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它包含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

64.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它包含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检验。

65.总结性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年夜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