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融之欧阳家百创编
《美学原理》(尔雅)期末考试100分答案之欧阳家百创编
![《美学原理》(尔雅)期末考试100分答案之欧阳家百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2626289afe4733687f21aa0a.png)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欧阳家百(2021.03.07)1《艺术哲学》的作者是()。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2《格调》的作者是()。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不属于展示人体美画作的是()。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从一个点去透视,去看一个世界的是()。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5“构成自然界美的是指我们想起的或者预示人格来的东西”是()的观点。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6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窗体顶端A、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7审美趣味决定了一个人的()。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特殊,是因为()。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9认为休闲“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的是()。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0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1对审美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包括()。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2对文化产业说法有误的是()。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3怡红院是()住的地方。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4“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出自()。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5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6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之欧阳家百创编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之欧阳家百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daa4d3518762caaedc33d401.png)
How to Arouse Students’Potentialities in Learning English by Using Non-intelligence FactorsHow to Make Use of Mother Tongue in English TeachingOn the Role of Affective Factors in English Teaching素质教育在英语学习中的体现大一新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状况调查研究新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对比分析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如何提高英语阅读速度英语学习过程中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motivation for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英语词汇教学的交际化传统语法-翻译法与现代语法-翻译法的对比分析英语测验的设计(口语交际能力课堂培养模式探索)英语歌曲与英语语言的学习浅谈如何激发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4.Grammar Teaching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6.The Role of Learner Difference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英语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意义小议影视作品名称的翻译英语中的缩略词经典英美电影赏析与英语学习绵阳市内主要景点英译现状的分析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Film Titles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The Translations of Culture-loaded WordsViews 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Emma《雨中猫》中女性意识的崛起论《雨中猫》的多重主题《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写作风格和手法从《蝇王》看人性的善与恶解读《教长的黑面纱》《欲望号街车》的幻想与现实的对立<<欲望之渊,悲剧之源>>---浅析<<榆树下的欲望>>A Character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Emma《茶花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悲剧《恋爱中的女人》中两姐妹性格异同对比《汤姆叔叔的小屋》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分析《了不起的盖次比》的象征主义特点论《红字》的人物塑造《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分析Dream—Willy’s Reality Evasion DrugOn Translating English Book Titles into ChineseCultural Gaps and Untranslatability The Great Translator Yan FuHow to Realize Culture-Functional Equivalent Effect in Transl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rms 从目的论角度看影视名称翻译文化差异与广告语翻译许渊冲翻译研究论直译与意译小议文学作品名称的翻译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文学作品中颜色词的翻译小议影视作品名称的翻译文学作品中称谓的翻译试论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试论广告英语的翻译特点汉英中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试论旅游英语的翻译特点英语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分析英汉思维差异对其翻译的影响The Studies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语音与音韵在语篇组织过程中的作用英语语调的信息功能分析科技英语的名词化结构和语法比喻分析语境与理解语用学与翻译礼貌---交际策略中英禁忌语对比研究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东西方文化差异英语中的歧义与双关英语新词新意探究论第二语言习得中动机因素的影响二语言习得中的洋泾浜化和克里奥耳化现象英语中的缩略词论中文标语(口号语)的英译论英汉称谓语的差异文化背景差异与翻译论以学生为主的英语教学论中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论英语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运用论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论将中国文化融入中学英语教育论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中美校园文化比较研究试论英语报刊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翻译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经典英美电影赏析与英语学习浅谈学习者内在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意识形态与新闻翻译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论英汉双关语的翻译英汉形合意合的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启示英汉成语与翻译浅谈商标名的翻译化妆品广告的翻译对等原则下的广告翻译策略论旅游指南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论中国地名的英译文化翻译中的异化策略和《三国演义》中的习语翻译绵阳市内主要景点英译现状的分析汉语量词的英译初探英汉习语对比及其翻译因特网对汉英翻译实践的影响关于《红楼梦》翻译的同化和归化从《红楼梦》两译本看译者的主体性从《红楼梦》中诗词的翻译看翻译中的理解中英文化与英汉翻译译者的主体性与翻译的标准简论理解在翻译中的作用商业价值原则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包子舌尖上的中国台词之欧阳学文创编之欧阳索引创编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包子舌尖上的中国台词之欧阳学文创编之欧阳索引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23f1f553ec3a87c24128c4d6.png)
食评里可以用到的词:软嫩鲜香的口感、鲜香倍增、汤汁浓郁回甘、(口蘑、蘑菇)丰腴滑润、(贝类)肉质鲜嫩肥厚、浓香四溢、醇厚鲜香(沙蟹汁)欧阳家百(2021.03.07)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第二季第一集:《脚步》1.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2.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
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3.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只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
4.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
5.召唤他的,不仅仅是亲情,还有熟悉的味道。
6.肉的丰富,萝卜的清甜,米粒的饱满,这就是···,一种···的···。
7.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
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来处。
第二季第二集:《心传》1.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
(美食与手(刀工)的关系,美食与厨师的关系)2.飞速变化的生活中,古老的传奇依然在上演。
3.更多关于食物的传承,恰恰是在最平凡的生活里。
4.食评:两面焦黄,(保持)蚝肉生嫩,汁水饱满,不失鲜味。
蘸上鱼露提鲜,入口外焦内嫩,脆嫩兼备。
5.高速发展的中国,人们对新事物的追逐更加急迫,是坚守传统,还是做出改变,这是一个问题。
6.美食的传承,离不开挑剔的美食家。
7.一门手艺的生命力,正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升华,随着时代而流变的美味,与舌尖相遇,触动心灵。
8.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
9.在这座城市中西杂糅,开放包容的味觉历史中,有一种滋味,出身低微,却自成一家。
在演变中,不引各方冲击而消失,反倒越来越清晰和强大,这就是(本帮菜),他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味觉之本。
中西文化交融范文
![中西文化交融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70b34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10.png)
中西文化交融范文中西文化交融是指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各个领域交流、融合、互动的过程。
这种文化交融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今时代的趋势。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文化的多元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从明清时期西方传来的科学、艺术、哲学等知识开始,中西文化交流的脉络已经初步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相互借鉴、互相吸收的现象成为主流,无论是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还是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佛教传统等,都给对方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在科学领域,西方的科技成果不断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例如明代朱载堉翻译了西方数学著作《几何原本》,使得中国的几何学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另外,在医学领域,西方传来的疫病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中国的卫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领域,中西文化交融也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中国的京剧和西方的歌剧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京歌剧。
中国的水墨画与西方的油画相互借鉴,产生了中国画的新风格。
同样,西方艺术家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启发,从而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元素和风格的作品。
在哲学和宗教领域,中西文化交融也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西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少西方学者对儒家文化进行了研究,将其思想运用到社会发展中。
同样地,中国佛教也吸引了众多西方人士的兴趣,佛教的教义和禅修方法逐渐被西方社会接受。
当然,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冲突。
在交流的过程中,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摩擦。
此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也可能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和挑战。
因此,要实现中西文化交融,需要在尊重和保护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强相互理解和包容,推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
在当今世界,中西文化交融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使得世界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多彩。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为人类的和谐共存做出贡献。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之欧阳理创编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之欧阳理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24ea69eaf111f18582d05a35.png)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
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
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
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
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1.首先在美国兴起。
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例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例](https://img.taocdn.com/s3/m/27ca74c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2.png)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相互融合的文化元素也随之产生。
中西方的经济、政治、艺术等各个领域的交流、融合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也有力地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里,我将介绍一些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例子。
一、餐饮文化的交融在餐饮文化方面,中西方的融合也是比较显著的。
西方烤肉、披萨、汉堡等食品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西方国家,中国餐厅也越来越受欢迎。
中餐的美食如春卷、糖醋排骨等并不矛盾地融入到西餐中,形成了很多中西餐混搭的餐饮形式,如中华烤鸭披萨、麻婆豆腐堡等,更是充分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二、服装文化的交融在服装文化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
当代服装趋势中,旗袍、唐装、中式手绘等传统的中国文化服装已经成为国际时装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有些对称腰身、用全透明的立体工艺体现主题的背心等,更是有很多的西方设计师通过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进行了予以整合,展现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精髓。
三、建筑文化的交融建筑领域中,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式设计手法在国际现代建筑中运用,加强了空间的感染力;同时,西方建筑元素也被完美地嵌入到中国建筑中,令中式文化为其增色不少。
例如,钱穆以西方建筑规制和精神为中式建筑进行改造和升华,使中式建筑更为精致优雅。
四、音乐文化的交融中西方音乐文化也发生着交融。
从传统串烧乐,到现在风靡的跨界音乐,中西方的音乐元素融合渗透无处不在。
例如,金属乐队乐器与古典乐乐器的交融,中国传统民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产生了交融,海洋之滨的中国与西方之国在文化的采撷上更是畅通无阻。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及其元素的混合、融合,大大地拓宽了文化的内涵,创造出更多元、开放和多样化的文化世界,也为两个国度的友好关系和友好交流奠定了基础。
中西跨文化交际课程情景案例分析之欧阳治创编
![中西跨文化交际课程情景案例分析之欧阳治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157529ce4431b90d6d85c74a.png)
Unit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Theory Communication is something we do every day. It takes place so naturally that we simply fail to notice it until it hiccups or breaks down. Though it is commonplace,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communication is life and life is communication.1.When you join a social gathering, you must be aware of rules and procedures that govern the way things are going to proceed. There is a technical term for such rules and procedures—schema.2. Face and politeness are two other areas which are extremely value—sensitive. One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politeness is self—denigration and other—elevation.Case 1:Litz is a professor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 university in Finland. She invited her Chinese students home for an evening party.The schema from Litz’s point of view includes the following:1. Giving invitation: by phone / by mail2. Prepare everything before the arrival of guests3. Receiving guests: open the door / express welcome / take their overcoats / introduce guests / offer them drinks / make them comfortable4. Serving food: set the table / soup first / main course / desert5. Post dinner activities: chat / play music / offer more drinks6. Seeing guests off: thank them for coming / good nightLitz’s evening party was not very successful, because she was upset by one of her guests. Here was the initial conversation between Litz and Lin:Litz: (opens the door) Oh, Lin, how nice you could come! Lin: It’s not difficult to find your house.Litz: Come on in.Lin: (comes in)Litz: Can I take your coat?Lin: No, thanks.Litz: Ok, this way please.Lin: (take off her coat and hangs it)Analysis: Litz was hurt because Lin did not let her hang her coat. Litz’s offering to hang Lin’s coat is one of Litz’s ways (it’s on Litz’s schema). On Lin’s side, she thought that Litz was her supervisor and that it was inappropriate to let her supervisor hang her coat. Here we have an instance of one action attached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Case 2:Finding an Interested BuyerGeorage Hall was in Beijing attending a trade fair and looking for an opportunity to do business in China. He had been very successful in his business dealings in the US and prided himself on his ability “to get things moving.” His first day was going well .He looked around at the displays of sporting equipment to get some idea of whom he might approach. He was sure that his products,tennis rackets with an unusual new design, would arouse some interests. On the second day he approached the company which he felt would be most responsive to his products. He introduced himself to the general, a Mr. Li. Since he had read that Chinese find getting down to business immediately too abrupt and rude, he began a casual conversation, eventually leading up to the topic of his products and suggesting how Mr. Li’s company might benefit from using them. George then suggested that he could arrange to get together with Mr. Li and provide more specifics and documentation on his products.Mr. Li responded in fairly good English,” That would be interesting.”Knowing that he had only a few days left in Beijing, George wanted to nail down a time,” When can we meet?” asked George.“Ah. This week is very busy,” replied Mr. Li.“It sure is,” said George,” How about 10 o’clock? Meet you here.”“Tomorrow at 10 o’clock?” asked Mr. Li thoughtfully.“Right,” said George, “I’ll see you then?”“Hmm, yes; why don’t you come by tomorrow,” was the reply.“OK,” responded George,” It was nice meeting you.”The next day at 10 o’clock he approached Mr. Li’s company’s exhibit only to find that Mr. Li had some important business and was not able to meet with George. He called back later in the day and was told that Mr. Li was not available.Analysis: 英美人士做事情讲究守时。
关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事例素材
![关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事例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d9cac7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6.png)
关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事例素材
1. 饮食文化交融: 中西餐饮文化交融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在过
去的几十年里,中餐在西方国家变得越来越流行,许多西餐厅也开始提供中餐选项。
同时,中国人也开始欣赏并接受西餐,西餐厅在中国的城市中也越来越普遍。
2. 服装文化交融: 中国的传统服饰如旗袍和唐装在西方国家也
越来越受欢迎。
同时,中国的年轻一代也更加接受西方的时尚风格,如西装和牛仔裤在中国也越来越普遍。
一些国际时尚设计师也开始将中西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服装款式。
3. 音乐文化交融: 近年来,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之间
的交融变得越来越普遍。
一些中国音乐人开始使用西方音乐元素,如摇滚和流行乐器,并将其融入到传统音乐中。
同时,中国的传统乐器也开始在西方音乐中出现,例如在交响乐队的演奏中使用中国古筝或二胡等乐器。
4. 宗教文化交融: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的发
展和传播,也使得中西文化之间产生了一些交融的现象。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西方教堂的建筑元素,同时在一些西方宗教建筑中,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5. 电影文化交融: 好莱坞影片在中国的票房表现一直非常强劲,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关注。
这使得中国和西方的电影文化之间产生了一些交流和互动,例如中国导演与西方演员合作拍摄电影,或者在电影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情节。
这些例子只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小部分,实际上,在现代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普遍。
这些交融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也加强了不同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西文化交融事例作文
![中西文化交融事例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70a41a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c.png)
中西文化交融事例作文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西文化的交融变得越来越常见。
而我,有幸亲身经历了一场充满奇妙融合的生日派对,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趣味十足。
那是我朋友小李的生日,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化融合爱好者”。
这次生日派对,他决定要办得与众不同,将中西方的生日元素统统融合在一起。
当我走进他家的院子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传统的中式红灯笼,红通通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但仔细一看,灯笼上居然画着可爱的西式卡通形象,有米奇、唐老鸭,这种奇妙的组合让人眼前一亮,忍不住笑出声来。
院子里摆着几张桌子,上面放满了美食。
中式的美食自然少不了,那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饺子,一个个饱满圆润,好似金元宝。
还有那香气扑鼻的烤鸭,皮脆肉嫩,光是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可就在这些中式美食旁边,居然有着一堆西式的甜点,精致的蛋糕上插着“生日快乐”的英文牌子,小巧的马卡龙五颜六色,像是一个个梦幻的小精灵。
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这边有人说着流利的英语交流着西方的电影和音乐,那边又有人用中文讨论着中国的诗词和戏曲。
一时间,中西方的文化话题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
小李穿着一身唐装出现了,本以为这就是他的全部装扮,没想到他脚下居然踩着一双西式的皮鞋,还系了一条带有西方元素的领带。
他笑着跟大家打招呼,那模样真是又滑稽又可爱。
派对开始,按照中国的传统,先是长辈送上祝福。
小李的爷爷奶奶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对他深深的关爱和期望。
接着,按照西方的习惯,大家一起唱生日歌。
英文的生日歌欢快动听,可唱着唱着,不知道谁起了个头,居然变成了中文的“祝你生日快乐”,两种语言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温馨和欢乐。
吹完蜡烛,该切蛋糕了。
小李拿起刀,正准备动手,突然有人喊:“等等,先许愿!”小李闭上眼睛,认真地许了愿。
然后,他一刀切下去,蛋糕被分成了几块。
这时,有人提议:“咱们用筷子吃蛋糕怎么样?”大家纷纷响应,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筷子吃蛋糕大赛”开始了。
看着大家努力用筷子夹起蛋糕的样子,笑声回荡在整个院子里。
中西文化交融
![中西文化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744c6e6243323968001c920b.png)
中西文化交融摘要:本文通过中西文化的特点以及今年来的互相发展与影响,发挥作者本人有关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见解。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华民族应当抱着攀登世界巅峰的崇高理想,抱着平稳的心态去与西方在文化交融方面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关键词: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中国人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归纳,西方人善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注重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自从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就象两条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
时至今日,运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
举个例子来说,如今圣诞节已由原来传统的宗教节日发展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聚会。
在西方,人们这天更多地选择和家人在一起。
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更多地把过圣诞作为一种时尚,他们更愿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厅和商场去狂欢,他们的这种推力正把圣诞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洋节中国化。
更多热衷过圣诞的人恐怕是一种从众心理,他们更愿意把圣诞当作一个休息放松、聚会的机会。
国务院批准出台的节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使人们在对圣诞、情人节等洋节的喜欢和追捧中也不数典忘祖,不淡漠中华文明哺育的传统节日。
其实喜欢洋节,并不代表我国人们崇洋媚外。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出国、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来,不少美国、澳大利亚人都兴致勃勃地过起春节,这充分说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正在互相影响和改变着。
虽然中西文化逐渐相交、融合,但是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因为在我看来,融合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各自实现本土化的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或者说,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例子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9ff7b86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f.png)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例子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
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
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
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
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
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第一、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
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
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
《美学原理》(尔雅)期末考试100分答案之欧阳地创编
![《美学原理》(尔雅)期末考试100分答案之欧阳地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5ef7bf54d0d233d4b04e693a.png)
一、单选题(题数:50,1《艺术哲学》的作者是()。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格调》的作者是()。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不属于展示人体美画作的是()。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从一个点去透视,去看一个世界的是()。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5“构成自然界美的是指我们想起的或者预示人格来的东西”是()的观点。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6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窗体顶端A、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美育应该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7审美趣味决定了一个人的()。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特殊,是因为()。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9认为休闲“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的是()。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0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1对审美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包括()。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2对文化产业说法有误的是()。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3怡红院是()住的地方。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4“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出自()。
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5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1.0 分窗体顶端A、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6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高考模拟题之欧阳术创编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高考模拟题之欧阳术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e6d27315f61fb7360b4c65f0.png)
第一单元周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17·湖北天门、仙桃、潜江高三期末·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写道“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恩格斯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A.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 B.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C.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D.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2.(2017·湖北孝感七校教学联盟高三期末·26)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战国时初步形成,秦朝确立,明清强化。
下列关于官吏选拔制度,表述错误的是()A.秦汉时官吏由皇帝任免 B.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C.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 D.明朝设三司,清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官吏3.(2017·吉林吉林二模·5)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社会个体成员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
”材料所述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巨额的军事、行政开支 B.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C.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 D.“大一统”的集权统治4.(2017·山东德州高三期末·2)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
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
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5.(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调研五·6)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
中西跨文化交际课程情景案例分析之欧阳体创编
![中西跨文化交际课程情景案例分析之欧阳体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741b35ade518964bce847cdc.png)
Unit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Theory Communication is something we do every day. It takes place so naturally that we simply fail to notice it until it hiccups or breaks down. Though it is commonplace,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communication is life and life is communication.1.When you join a social gathering, you must be aware of rules and procedures that govern the way things are going to proceed. There isa technical term for such rules and procedures—schema.2. Face and politeness are two other areas which are extremely value—sensitive. One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politeness is self—denigration and other—elevation.Case 1: Litz is a professor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 university in Finland. She invited her Chinese students home for an evening party.The schema from Litz’s point of view includes the following:1. Giving invitation: by phone / by mail2. Prepare everything before the arrival of guests3. Receiving guests: open the door / express welcome / take their overcoats / introduce guests / offer them drinks / make them comfortable4. Serving food: set the table / soup first / main course / desert5. Post dinner activities: chat / play music / offer more drinks6. Seeing guests off: thank them for coming / good nightLitz’s evening party was not very successful, because she was upset by one of her guests. Here was the initial conversation between Litz and Lin:Litz: (opens the door) Oh, Lin, how nice you could come!Lin: It’s not difficult to find your house.Litz: Come on in.Lin: (comes in)Litz: Can I take your coat?Lin: No, thanks.Litz: Ok, this way please.Lin: (take off her coat and hangs it)Analysis: Litz was hurt because Lin did not let her hang her coat. Litz’s offering to hang Lin’s coat is one of Litz’s ways (it’s on Litz’s schema). On Lin’s side, she thought that Litz was her supervisor and that it was inappropriate to let her supervisor hang her coat. Here we have an instance of one action attached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Case 2:Finding an Interested BuyerGeorage Hall was in Beijing attending a trade fair and looking for anopportunity to do business in China. He had been very successful in his business dealings in the U S and prided himself on his ability “to get things moving.” His first day was going well .He looked around at the displays of sporting equipment to get some idea of whom he might approach. He was sure that his products, tennis rackets with an unusual new design, would arouse some interests. On the second day he approached the company which he felt would be most responsive to his products. He introduced himself to the general, a Mr. Li. Since he had read that Chinese find getting down to business immediately too abrupt and rude, he began a casual conversation, eventually leading up to the topic of his products and suggesting how Mr. Li’s company might benefit from using them. George then suggested that he could arrange to get together with Mr. Li and provide more specifics and documentation on his products.Mr. Li responded in fairly good English,” That would be interesting.”Knowing that he had only a few days left in Beijing, George wanted to nail down a time,” When can we meet?” asked George.“Ah.This week is very busy,” replied Mr. Li.“It sure is,” said George,” How about 10 o’clock? Meet you here.”“Tomorrow at 10 o’clock?” asked Mr. Li thoughtfully.“Right,” said George, “I’ll see you then?”“Hmm, yes; why don’t you come by tomorrow,” was the reply.“OK,” responded George,” It was nice meeting you.”The next day at 10 o’clock he approached Mr. Li’s company’s exhibit only to find that Mr. Li had some important business and was not able to meet with George. He called back later in the day and was told that Mr. Li was not available.Analysis: 英美人士做事情讲究守时。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之欧阳德创编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之欧阳德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93de3ae9f111f18582d05a40.png)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中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中医学。
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而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和针灸医疗理论。
中医药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理论体系,卓越的治疗效果,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中医药事业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
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
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
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
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
CLT、TBLT特点以及优缺点之欧阳治创编
![CLT、TBLT特点以及优缺点之欧阳治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c52d49f43169a4517623a357.png)
一、交际法教学的概念及特点交际教学法(简称交际法)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Christohper Candi和Henry Widdowson等人在6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英语教学法。
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以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以一系列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交际法的核心是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核心是使语言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
交际法所强调的不是抽象的语言形式,而是不同语言形式的实际运用及其交际功能。
交际法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1、其教学目的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运用所学语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
2、交际教学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3、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忽略语言的准确性。
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交际。
4、交际教学法重视对目的语比国家文化的学习,同时注意介绍中西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知识。
交际教学法的优势1. 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功能该教学法认为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需要,其目的就是使交际双方达到理解和沟通。
斯大林指出:“语言是属于社会现象之列的,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的存在。
”交际教学法的运用可以迎合具有不同语言的同一名族及拥有不同方言的同一名族间,要达成相互间信息的畅通。
英国语言学家H.G Widdowson曾说:“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语言,不是造句,而是表达概念,通过造句的形式展现语言交际的功能。
”教育部对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明确指出其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基本的日常会话能力以及拼读、拼写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为他们升入中学继续学习英语奠定初步的基础。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不难发现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大纲是结合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结合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制定的有阶段性的目标。
CLT、TBLT特点以及优缺点之欧阳家百创编
![CLT、TBLT特点以及优缺点之欧阳家百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7ea8670028ea81c759f57807.png)
一、交际法教学的概念及特点欧阳家百(2021.03.07)交际教学法(简称交际法)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Christohper Candi和Henry Widdowson等人在6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英语教学法。
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以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以一系列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交际法的核心是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核心是使语言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
交际法所强调的不是抽象的语言形式,而是不同语言形式的实际运用及其交际功能。
交际法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1、其教学目的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运用所学语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
2、交际教学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3、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忽略语言的准确性。
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交际。
4、交际教学法重视对目的语比国家文化的学习,同时注意介绍中西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知识。
交际教学法的优势1. 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功能该教学法认为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需要,其目的就是使交际双方达到理解和沟通。
斯大林指出:“语言是属于社会现象之列的,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的存在。
”交际教学法的运用可以迎合具有不同语言的同一名族及拥有不同方言的同一名族间,要达成相互间信息的畅通。
英国语言学家H.G Widdowson 曾说:“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语言,不是造句,而是表达概念,通过造句的形式展现语言交际的功能。
”教育部对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明确指出其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基本的日常会话能力以及拼读、拼写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为他们升入中学继续学习英语奠定初步的基础。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不难发现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大纲是结合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结合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制定的有阶段性的目标。
CLT、TBLT特点以及优缺点之欧阳化创编
![CLT、TBLT特点以及优缺点之欧阳化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8681c023aa00b52acec7ca36.png)
一、交际法教学的概念及特点交际教学法(简称交际法)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Christohper Candi和Henry Widdowson等人在6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英语教学法。
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以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以一系列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交际法的核心是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核心是使语言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
交际法所强调的不是抽象的语言形式,而是不同语言形式的实际运用及其交际功能。
交际法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1、其教学目的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运用所学语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
2、交际教学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3、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忽略语言的准确性。
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交际。
4、交际教学法重视对目的语比国家文化的学习,同时注意介绍中西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知识。
交际教学法的优势1. 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功能该教学法认为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需要,其目的就是使交际双方达到理解和沟通。
斯大林指出:“语言是属于社会现象之列的,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的存在。
”交际教学法的运用可以迎合具有不同语言的同一名族及拥有不同方言的同一名族间,要达成相互间信息的畅通。
英国语言学家H.G Widdowson曾说:“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语言,不是造句,而是表达概念,通过造句的形式展现语言交际的功能。
”教育部对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明确指出其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基本的日常会话能力以及拼读、拼写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为他们升入中学继续学习英语奠定初步的基础。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不难发现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大纲是结合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结合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制定的有阶段性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交融
欧阳家百(2021.03.07)
摘要:本文通过中西文化的特点以及今年来的互相发展与影响,发挥作者本人有关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见解。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华民族应当抱着攀登世界巅峰的崇高理想,抱着平稳的心态去与西方在文化交融方面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关键词:中西文化相互交融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中国人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归纳,西方人善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注重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自从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就象两条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
时至今日,运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
举个例子来说,如今圣诞节已由原来传统的宗教节日发展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聚会。
在西方,人们这天更多地选择和家人在一起。
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更多地把过圣诞作为一种时尚,他们更愿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厅和商场去狂欢,他们的这种推力正把圣诞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洋节中国化。
更多热衷过圣诞的人恐怕是一种从众心理,他们更愿意把圣诞当作一个休息放松、聚会的机会。
国务院批准
出台的节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使人们在对圣诞、情人节等洋节的喜欢和追捧中也不数典忘祖,不淡漠中华文明哺育的传统节日。
其实喜欢洋节,并不代表我国人们崇洋媚外。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出国、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来,不少美国、澳大利亚人都兴致勃勃地过起春节,这充分说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正在互相影响和改变着。
虽然中西文化逐渐相交、融合,但是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因为在我看来,融合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各自实现本土化的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或者说,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交会是一个事实,而融合则只是一种可能。
文化总是具体的、个别的,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历史形态,没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
各民族的文化并不都是出于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种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标准。
首先,随着东方经济,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崛起,东西方在经济上的差异已逐步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
政治上的两大体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都在不断异化,相互借鉴,去他之所长以补己之所短,争取建立更完善的体制。
其实,随着经济政治的不断跨国化,文化层面已经不自觉的做出了反映并一定程度的发生了融合。
一种单一的文化无论如何潜力总是有限的,只有不断的借鉴,吸收,创新,才有发展的前
途。
况且这种交融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历史潮流。
中国作为东方世界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大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需要世界文化来创新,同样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国文化来丰富。
基于中西文化的交融决非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霸权,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确实是必要的。
随后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看待中西文化相交的前景,怎样估价这种交融中冲突的因素和互补的因素。
且不论冲突的不可避免性,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也并非坏事。
两种文化相交,各自对对方形成挑战,实际上也就为各自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剌激,提出了新的课题,不管它们是不是会融合为一,它们实际上都是可以从这种对比和冲突中获益的,它们在这种相遇和冲撞中能得到借鉴和互补。
而且,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的交流中,我们站在自己的基点上来决定:我们究竟需要借鉴些什么和拒斥些什么。
我们不能够亦步亦趋地照搬别人。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实际上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这种梦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对自己所没有、所缺乏或失去了的东西的向往。
所以,处在喧嚷的高速公路上的人可能羡慕乡间小路的质朴单纯,但是,如果我们忘记了羡慕者的这一基点,反而引证羡慕者的话来为自己死守在乡间小路上辩护,那就是糊涂和迂腐的了。
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当然,我们可以在发展中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避免别人走
过的弯路,消除发展中畸形的、片面的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基本的方面。
我们不能混淆发展过度与发展不足。
我们应当参考别人的意见,但我们更应当熟悉自己的基点和座标,把住自己的舵。
当二十世纪的中国人,尤其是在二次大战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接触到西方文化时,我们正好看到的也许正是西方人对自己文化批判反省最甚的时期。
他们抨击他们过份膨胀的个人主义、快乐主义和功利精神;他们批评他们民主制度的弊病(例如日益繁复的诉讼程序);甚至于批判理性本身。
西方文化的大举涌入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势力扩张而进入中国的,这就使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相交融,是以一场激烈的冲突和震荡的形式来表现,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反应表现为十七世纪居高临下的优容礼遇,十八世纪的淡漠置之,十九世纪的震惊警醒了。
应该承认中西方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传统的等原因,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作为统一中生存物—人,且有着共同的生活世界,那么如何来实现交融?如果是说去对方的优点来融合,那么什么又算得上对方的优点呢?融合后又会达到一种什么状态?相关问题接踵而来。
我认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最大的障碍是语言的不通。
举例来说,因为英语已经基本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我们才会对西方的文学作品了解甚多。
然而中文呢?据此,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评奖委员竟以不懂中文来作为华文作品至今无获诺贝尔奖的原因(除法籍华人高行健外,也恐怕是处于压力的迫不得已)。
在音乐界,我们可以尊重并欣赏,演奏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然而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却被西方人演奏的一塌
糊涂。
所以我认为只要能克服语言的障碍,双方的交流将会登上新的台阶。
还有一点便是在交流中,除了大胆的“拿来主义”之外,我们要积极的实行“送出主义”,这才算礼尚往来。
文化的沟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而达到交融境界的。
交流当然应该允许争鸣,但争鸣必须是以尊重、宽容为前提,以借鉴、扬弃为手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回归到交融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