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查_血液一般检查

合集下载

血液一般检测(白细胞)

血液一般检测(白细胞)

20~40
单核细胞(M)
3~8
ppt课件
细胞名称
0.04~0.5 2~7 0.02~0.5 0~0.1 0.8~4 0.12~0.8
百分
6
临床意义
• 白细胞>10×109/L称白细胞增多;
< 4×109/L称白细胞减少。
• 白细胞↑or↓,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
响,白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 有变异。
• 参考值(白细胞计数):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
ppt课件
5
白细胞分类计数
(%) 绝对值
中性粒细胞(N) 中性杆状核(st) 中性分叶核(sg)
1~5 50~70
嗜酸性分叶核(E) 0.5~5
嗜碱性分叶核(B) 0~1
淋巴细胞(L)
● 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1.5 × 109/L
●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penia) ★ 中性粒细胞< 0.5 × 109/L
ppt课件
11
中性粒细胞减少
1)某些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意义:它只出现在白血
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 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急非 淋)
ppt课件
18
嗜酸性粒细胞(E)
参考值:0.5%~5%
作用:吞噬作用 形成吞噬体 与嗜酸性颗粒融合: 被
其中过氧化物酶氧化分解
ppt课件
19
嗜酸性粒细胞(E)
• 生理功能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

临床血液学检验收费标准

临床血液学检验收费标准
18.00
荧光偏振法
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IgA测定

40.00
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IgM测定

40.00
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C3测定

40.00
血小板IV因子活性测定

50.00
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

50.00
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Ⅰ,Ⅳ测定

50.00
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Ⅲ测定

50.00
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数测定
粒细胞膜流动性测定

80.00
淋巴细胞膜流动性测定

50.00
红细胞膜蛋白原纤化度测定

15.00
红细胞膜蛋白量测定

25.00
红细胞膜蛋白结构测定

80.00
红细胞膜Na.K-ATP酶测定

50.00
血红蛋白电泳

20.00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荧光法测定

10.00
糖化红细胞膜蛋白测定

80.00
进口试剂
进口试剂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50.00
国产试剂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100.00
进口试剂
TPA定量测定

80.00
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因子

50.00
国产试剂
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因子

100.00
进口试剂
TPA-PAI复合物检测

100.00
血浆激肽释放酶原测定

30.00
国产试剂
血浆激肽释放酶原测定
4.溶血性疾病检验->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一、红细胞生成起源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男:RBC>6.0×1012/L,Hb>170g/L女:RBC>5.5×1012/L,Hb>16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⑵、尽对增多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要紧环节是EPO增多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贫血:男<120g/L,女<110g/L贫血程度:轻度:>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⑵、病理性减少①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缘故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②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③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一、血液生理概要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血浆占血液的55%,血细胞占45%。

2、血液在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液离体后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

由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会消耗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故血清中不含这些凝血因子,这是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3、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4、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为4~5升,占体重的6%~8%。

(2)颜色:动脉血因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高而呈鲜红色,静脉血因还原血红蛋白(Hbred)含量高而呈暗红色。

严重CO中毒呈樱红色。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

(4)黏滞性:黏度主要与HCT和血浆黏度有关。

血浆黏度主要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球蛋白有关,它们浓度越高,血黏度越高。

健康成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血浆黏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比密:血液比密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为1.090。

(6)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有关,特别是电解质。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Osm (kg·H2O)。

(7)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1、采血的方法和部位:皮肤采血一人一针,WHO推荐成人使用左手无名指内侧。

婴幼儿选用足跟;静脉采血成人选用肘部静脉(压脉带不捆绑不超过1分钟)。

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手工法做血常规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型鉴定。

血液一般检查

血液一般检查

血液一般检查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WBC>10×109/L, .白细胞减少:WBC<4 .0×109/L.
(一)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N) 1.生成: HSC → CFU-GM → CFU-G →原粒细胞→早幼 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 细胞 2.功能: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主要是防御和抵抗病原微生物的 侵袭,可通过趋化作用、变形功能、粘附作用、吞噬和杀灭病 原微生物
CFU 晚幼
血液一般检查
参考值: 红细胞 (RBC)
成年男性 (4.0 ~ 5.5)×1012/L 成年女性 (3.5 ~ 5.0) ×1012/L
新生儿 (6.0 ~ 7.0) ×1012/L
血红蛋白(Hb) 120 ~ 160g/L 110 ~ 150 g/L 170 ~ 200 g /L
血液一般检查
血液一般检查
[中性粒 细胞增多]
生理增多:下午、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新生儿、 月经期等,为暂时性、无质量异常;
粒细胞白血病:AML、CML
异常增生 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性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MF
急性溶血:
急性感染或炎症:最常见的原因,以化脓性球菌最 明显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外伤、烧伤、冻伤等
贫血的程度 轻度贫血 中度贫血 重度贫血 极重度贫血
Hb(g/L) 90~参考值低限 60~90 30~60 <30
血液一般检查
临床表现 无明显症状 体力活动时有症状 轻微活动有症状 休息时有症状
*贫血的分类 1.生理性减少:婴儿、儿童、孕妇、老人
2.病理性减少:根据病因和发病机理分类
病因及机理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

血液学一般检查

血液学一般检查

血液学一般检查血液学一般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通过采集血液样本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该检查可以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血液学一般检查的意义、常用的检查项目和结果解读。

意义血液学一般检查可以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况的重要信息,可用于评估和监测许多常见疾病的进展,如贫血、感染、炎症和免疫系统问题等。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提供医生诊断的线索,并帮助确定治疗方案或监测治疗效果。

常用检查项目1. 血红蛋白(Hb)测定: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血红蛋白测定可以评估贫血的程度,判断氧气的输送是否正常。

2. 红细胞计数(RBC)和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可以评估身体的供氧能力。

3.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成分,可以评估身体对感染的反应能力。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参与止血过程,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出血和凝血问题。

5.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些指标可以提供有关红细胞的大小、形态和含铁量的信息,有助于诊断贫血的类型。

6. 血液沉降率(ESR):ESR可以反映体内是否存在炎症或感染。

结果解读血液学一般检查的结果需要结合临床情况和其他相关检查来进行解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果及其可能的意义:1. 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可能指示贫血,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营养不良、出血、慢性疾病或遗传因素。

2. 高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可能与血液浓缩有关,比如脱水或某些疾病。

3. 异常白细胞计数:高白细胞计数可能表示感染、炎症或某些白血病。

低白细胞计数可能是由药物副作用、病毒感染或骨髓问题引起。

4. 异常血小板计数:高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血液凝块形成的风险增加,低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通过血液检查可以获取许多有关人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专业,本文将介绍临床血液学的基本概念、血液检查项目及其意义,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临床血液学概述临床血液学是研究血液有关疾病、功能障碍以及治疗等问题的学科,它主要包括对血细胞、血浆及其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对血液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和研究。

临床血液学的发展使得临床医生能够通过血液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二、血液检查项目及其意义1. 血细胞计数血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查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它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

通过血细胞计数可以获得患者血液细胞类型和数量的信息,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感染或出血等问题。

2.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它携带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同时也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进行排出。

通过血红蛋白测定可以评估患者贫血的程度,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 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碎片,起着止血和凝血的重要作用。

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出血病变或凝血功能异常。

4. 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获得血液中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免疫系统疾病或其他炎症反应。

5.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常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项目,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的代谢状况、器官功能以及某些疾病的发展情况。

三、临床应用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被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与鉴别诊断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例如,在感染性疾病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可以帮助判断炎症程度和感染程度;在血液肿瘤中,血液中的异常细胞计数和形态学可以帮助判断肿瘤类型和严重程度。

临床血液学检查

临床血液学检查

31
2.各类WBC的比值.绝对值:
绝对值(×109/L) 比值(%)
中性粒C 杆状C 嗜酸粒C 嗜碱粒C 淋巴C 单核C
2-7 0.04-0.5 0.02-0.5 0-0.1 0.8-4 0.12-0.8
50-70 1-5 0.5-5 0-1 20-40 3-8
2021/1/12
32
(二)中性粒细胞(N):
③急性溶血 ④急性失血 ⑤急性中毒 ⑥恶性肿瘤
2021/1/12
35
2)异常增生性↑:
骨髓中原.幼粒大量增生。
见于:①粒细胞白血病。 ②骨髓增殖性疾病: 真红.MF(蕈样真菌病,是
一种起源于T细胞的恶性肿瘤)等
2021/1/12
36
3. 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WBC<4×109/L 粒细胞减少症:N<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N<0.5X109/L
2021/1/12
48
(三)嗜碱性粒细胞:(B)
1. B的生成、功能、正常值: (1)生成:同E。 (2)功能:主要是参与超敏反应(IgE
的Fc受体) (3)正常值:占WBC 0~1%
2021/1/12
49
2.B增高的意义: 见于:慢粒、真红、慢性贫血、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少见)
3.B减少: 无临床意义。
梨形、泪滴形、新月形、长圆形、三角形、盔形等 见于: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RBC呈缗钱状形成: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增多症。
2021/1/12
20
4.RBC染色反应的异常:
(1)低色素性:染色浅、中央淡染区扩大 缺铁贫、铁幼粒细胞性贫血(铁粒贫)
(2)高色素性:染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 球形RBC增多症

检验科血液室检验项目

检验科血液室检验项目

检验科血液室检验项目
血液室是临床检验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负责进行各种血液
检验项目,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监测治疗进展和评估患者的健康
状况。

血液检验项目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血液成分、血
液细胞、凝血功能、血液生化指标等。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一
些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

1. 血液成分检验项目,这些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这些检验可以帮助医生
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白细胞数量以及血小板数量,从而评估患者
的贫血、感染和出血风险。

2.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包括骨髓涂片检查、外周血涂片检查等,通过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来评估患者的
造血功能和疾病状态,如贫血、白血病等。

3. 凝血功能检验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用于评
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对于患者的出血和凝血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4. 血液生化指标检验项目,这些项目包括血红蛋白A1c、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等,用于评估患者的血红蛋白代谢、铁代谢和贫血类型。

总的来说,血液室的检验项目涵盖了血液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些检验项目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血液室在医疗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它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数据,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诊断学] 临床血液学检测 血液一般检测

[诊断学] 临床血液学检测 血液一般检测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第 七 章
总结与展望
临床血液学检测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临床血液学检测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血液一般检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
未来血液学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提高临床血液学检测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血液检测技术的创新与升级
提高血液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精准医疗与个性化诊断的结合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第 三 章
血液一般检测的标本采集和处理
静脉采血法
静脉采血法注意事项:采血前需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保持空腹、避免剧烈运动等;采血时需选择合适的静脉和穿刺部位,并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采血后需及时送检并进行相应处理。
红细胞压积:正常值0.4-0.8,压积增高提示红细胞容量增加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白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4-10×10^9/L
白细胞分类: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各类白细胞的功能和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
定义:血小板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血小板的数量
血液一般检测在疗效观察中的应用:通过定期复查血液一般检测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血液一般检测在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根据血液一般检测指标的变化,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情况。
第 六 章
血液一般检测的注意事项和局限性
标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采集时间: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血液采集,避免影响检测结果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临床血液学检测 - 血液一般检测

血液学检验重点

血液学检验重点

血液学检验重点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检验血液样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用于诊断、监测和评估疾病的状态。

血液学检验包括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测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血液学检验的一些重点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分析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常见的一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形态学评估以及相关功能测试。

其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是评估贫血的关键指标。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可以反映炎症、感染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而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的指标。

二、血液生化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是通过测定血浆或血清中的各种生化参数来评估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器官状态。

常见的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和血糖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肝炎、肾病、心肌损伤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例如,AST和ALT是常用的评估肝功能的指标,血尿素氮和肌酐则是评估肾功能的关键指标。

三、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是评估机体出血和凝血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类型和原因。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而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增高可能与抗凝药物治疗相关。

四、其他血液学检验指标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检测,血液学检验还涉及其他一些指标的评估。

例如,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的指标,血沉是评估非特异性炎症和感染的指标,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氧合和酸碱平衡情况。

这些指标能提供更多关于疾病状态和机体功能的信息,对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血液学检验涵盖了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检测和其他相关指标的评估。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学检验结果仅作为一个辅助诊断依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血液学一般检查

血液学一般检查
使用中需妥善。 2.标准曲线或K值,应定期检查、校准。 3.722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转化液作空白(可共用)。透
射比模式,开盖调0,闭盖调100;吸光度模式比色。
实验一
2.白细胞计数
[原理] 血液用白细胞稀释液(2%醋酸溶液)稀释,使红细 胞溶解,白细胞形态更加清晰后,充入血细胞计数 池,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 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实验一 血液学一般检查
[内容] 血红蛋白测定(氰 化高铁血红蛋白测 定法)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实验一
1.血红蛋白测定---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 测定法
该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试剂容易保 存等优点,被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 荐为参考方法,为我国测定血红蛋白首选方法。
0.450
171.8
0.550
209.9
135.5
0.455
173.7
0.555
211.8
137.4
0.460
175.6
0.560
213.7
139.3
0.465
177.5
0.565
215.6
141.2
0.470
179.4
0.570
217.6
143.1
0.475
181.3
0.575
219.5
145.0
0.20g 0.14g 1.0ml
蒸馏水
加至1000ml
上述试剂为淡黄色 溶液,贮存于棕色 瓶中室温保存,其 中非离子表面活性 剂可加速溶血,缩 短转化时间,防止 因血浆蛋白改变引 起的混浊
[操作]
1.取血红蛋白转化液5.0ml加入大 试管中。

诊断——血液学一般检查

诊断——血液学一般检查
[原理] 血液用白细胞稀释液(2%醋酸溶液)稀释,使红细 胞溶解,白细胞形态更加清晰后,充入血细胞计数 池,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 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实 验 一
•[器材]
1.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 2.血红蛋白吸管(具有10µl
及20µl刻度) 3.1ml吸管,小试管,玻棒 4.光学显微镜
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压线细胞计数原则:数上不数下,数左不
数右)
•实 验 一
6.计算:白细胞/L=(N/4)×10×106×20=(N/20)×109
式中N表示四个大方格内数得的白细胞总 数。 /4:为平均每个大方格(0.1mm3)稀释液 内 WBC数。 ×10:将一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换算为1µl 内的白细胞数。 ×106:1L=106µl。 ×20:为血液稀释倍数。
•白细胞计数区
•白 •白
•实 验 一
•白 •白
•计数池构造
•实 验 一
•低倍镜下的计数池大方格结构
•实 验 一
•低倍镜下的白细胞形态(10X10)
•实 验 一
•白细胞计数操作步骤
•实 验 一
[报告方式] 白细胞数(WBC):__×109/L [参考值]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诊断——血液学一般检 查
2020年7月22日星期三
1.血红蛋白测定---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
该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试剂容易保 存等优点,被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 荐为参考方法,为我国测定血红蛋白首选方法。
•实 验 一
•原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血红蛋白
1.0ml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1.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

2. 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

3. 溶血的检验。

4.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5. 造血功能、免疫系统、肝脏代谢等放置的状况。

6. 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

这些指标能够体现人体是否处于炎症状态,如感染、疾病反应等。

7. 血液凝集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人体止血机制是否合理、血液流变学是否正常。

8. 病毒感染指标,如各种病毒的血清学指标,如HIV、乙肝病毒、C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

9. 肝功能相关检查,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了解人体肝脏的代谢功能,如肝功能是否正常、肝脏是否受损等。

这些检验可以提供关于人体生理状态和健康状况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称为贫血。贫血包括生理性贫血和病理性贫血两种。
(1) 生理性贫血
①婴儿生理性贫血,因胎儿期红细胞较大,出生后易破坏,引起生理性溶血,而致贫血。小儿生长发育时铁供应相对不足亦可引起贫血。
②妊娠中、后期,由于血浆容量增加而引起稀释性贫血。
(2) 病理性贫血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例如各种原因的出血 (如消化性溃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血液学检查/血液一般检查
血液学检查/血液一般检查
一、血液一般检查
在血液学检查中,血液般检查具有广泛的意义,例如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可以筛选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在很多疾病时沉降率可以加 快,如炎症、恶性肿瘤、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亦可作为疾病恶化、好转的指标。血液的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几乎是每个病人必需检查的常 规项目,因为一些病的诊断和疗效估价可从它们的变化中直接的或间接的得到帮助。例如长期持续高烧病人,如白细胞减少,又看不到嗜酸性粒 细胞,这就提示应考虑伤寒;如果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这种高烧病人就要与急性血吸虫病鉴别;如果病人白细胞数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数都明 显增加,就不必考虑伤寒,而提示急性血吸虫病可能,应进一步作有关血吸虫的特殊检查。红细胞减少称为贫血,贫血并非一定是红细胞本身有 病变或制造红细胞的骨髓有病变,贫血亦是很多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例如风湿热、十二指肠钩虫病、胃溃疡、胃癌,及其他恶性肿瘤、营养不 良、一些慢性病都可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减少,如果疾病治疗好转时贫血就可改善。血液一般检查所反映的面较广,而方法简便、省时,设备简 单,因此临床广泛采用。
2. 时间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在一天的一定时间内也存在着波动。据报道,上午7时出现到峰,随后下降,这一生理现象机理尚未阐明。
3. 采血部位
由于采血部位不同,其结果亦有不同,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的结果低10%~15%,这可能与静脉血流的流速较快有关。
【临床意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
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增加
(l) 生理性红细胞增多如新生儿,氧气稀薄的高原地区居民,他们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较平原地区居民高,这是由于低氧环境使红细跑生成素 合成增加,促进红细胞生成和释放,以利于携带更多的氧,适应身体的需要。
(2) 病理性红细胞增多
①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本病的原因尚未完全了解,患者红细胞量过多可能是由于红细胞过度生成,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病常见于 40 ~70岁年龄组。典型者,不但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明显增多,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同时升高,常伴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在介绍血液一般检查前,先了解一下血液的最基本情况。血液是一种有粘滞性的混悬液,在血管内流动着,呈红色(动脉血)或暗红色(静 脉血)。它的颜色与血夜中含氧量有关,含氧量多的血呈鲜红色;含氧量低的血呈暗红色。血液离开血管约10分钟左右就会凝固,成为红色的凝 块,经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血块收缩挤压出淡黄色血清;如果离体的血液在尚未凝固前加入适量抗凝剂,如常用的草酸盐、构橼酸盐,或轻轻搅拌 血液,血液就不凝固。这是由于抗凝剂与血液中的钙离子(Ca++)结合,钙就不能再在凝血过程中起作用,血液就不会凝固了;搅拌血液使纤维 蛋白粘附在玻棒上,它是形成凝块的重要成分,脱纤维后血亦就不凝固了。还有常用的抗凝剂如肝素,它不是与钙离子结合来阻止凝血,而是阻 断一件凝血因子的活性来中断凝血过程。抗凝的血液可分为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细胞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加入适量的钙 或中和肝素的物质,血浆仍可凝固成淡黄色凝块,亦可挤压出血清。因为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只要加入其所缺少的物质或回到生理的条件 下,纤维蛋白原仍然可以被转变为纤维蛋白,即凝块的主要成分。而血清不会再凝固,因为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已被转变成了纤维蛋 白,血清中不再含有纤维蛋白原,凝血过程中其他的凝血因子亦被消耗了,所以难以再凝固。
(一) 红细胞(RBC)计数和血红蛋白(Hb)测定
红细胞不断新生,不断死亡,保持着平衡,使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保持着一定的水平。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红细胞逐渐衰老过程 中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红细胞膜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能量供应减少,影响红细胞膜的功能;红细胞膜中的脂质成分发生变化,这些都可使红细胞 膜的可变性降低(正常的红细胞有很强的可变性,所以能通过直径比它小得多的毛细血管),膜的脆性增加,这样的红细胞就容易被脾脏“扣留”、
【影响因素】
1. 年龄
随年龄增长RBC和Hb可以有升高或降低,这是生理现象。新生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高于成人,这是由于:①胎儿期相对缺氧守促使红细胞 生成、释放,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增加。②出生后进食少,并有一定程度脱水,这样就使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增高。出生后10天左右,红细抱 和血红蛋白开姑下降,这是因为:①出生后发生生理性溶血。②生长发育快,循环容量迅速增加。③男孩6~7岁左右为最低,这可能与生长发育较 快,造血所需要的铁等营养物质相对不足有关。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至12岁左右达成人水平,约30岁左右时达最高峰,30岁以后又渐下降, 至60岁时尚有下降倾向。女孩在13~15岁达最高峰,以后渐下降,在21~35岁之间维持最低水平,以后又明显上升,可接近男子水平。
血细胞的祖细胞称多能干细胞,它可以向各系统的祖细胞发展,后者称为定向干细胞,只向某一系统的血细胞发展。血细胞生成、发展、成 熟受一些物质的促进和调控。例如红细胞生成素(EPO)可促进红细胞生成,血小板生成素(TP())促进血小板产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有促进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生成的作用。自细胞介素-3(IL-3)是多系统的刺激因子。血细胞的调控机制还不太清楚,这些刺激因子 可能与细胞的调控有密切关连。
维生素B12 和叶酸是细胞增殖、生长不可缺少的原料。在细胞生长、增殖过程中,尤其在细胞分裂前去氧核糖核酸(DNA)需要量成倍增长。 DNA的合成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两者缺一就可影响DNA的合成,从而阻碍细胞生长、成熟,细胞就“发育不全”,细胞体积大于正常,核的 染色质不能紧缩而疏松,形成一种特有的细筛状结构,出现这种表现的贫血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这种“巨变”不但出现在红细胞系统,也可
②红细胞寿命缩短如各种原因的溶血(输血的溶血反应、蚕豆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③造血原料不足如慢性失血者对铁的重新利用率减少,铁供注或吸收不足。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原料,原料不足使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也 有铁供应并不缺少,而是由于先天性的或后天获得性的某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内酶的缺陷,而致铁不能被利用合成红蛋白,铁堆积在细胞内外,使 发育中的细胞功能受障碍,红细胞过早死亡而致贫血。临床表现尤如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小、中心苍白圈扩大等,但其血清铁和贮存铁都增加, 不是减少。在幼稚红细胞核的周围围绕况着铁颗粒,故称为铁粒幼细胞贫血,有时可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原因不明。亦可由于某些药物所 引起,如异菸肼、硫唑嘌呤、酒精等。铅中毒的病人亦可出现。也可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肾功 能不全等。
④造血功能减退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磺胺类药物、保泰松、有机砷、马利兰等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物理因素如X线,60钴、镭照 射,放射性同位素等均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亦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慢性肾功能衰竭,因有尿素、肌肝、胍类、盼、吲哚等物质潴留可能 对骨髓和红细胞有不良影响。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了解的造血功能障碍,常有全血细胞减少。
/lf/lf000434-1.htm(第 3/13 页)2010-11-3 8:05:06
血液学检查/血液一般检查
见于白细胞系统。这种巨大的红细胞寿命短,有的在骨髓内早已被破坏,形成所谓“无效造血”,因而造成贫血。日常身体所需要维生素B12和叶 酸均来自食物,如有偏食、肠道功能障碍、胃壁粘膜有病变 (胃粘膜可分泌一种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结合,保护维生素B12不被破坏,以利被肠道 吸收) 等情况时均可致贫血。这类贫血亦可见于应用抑制DNA合成的药物,例如抗癌药5- 氟脲嘧啶、6-基巯嘌呤、阿糖胞苷、秋水仙素等。有些疾 病也可出现巨幼细胞变,如白血病前期、有些肝硬化和尿毒症病人。前者可能有细胞成熟障碍,后两者可能与肝功能和肠胃吸收功能障碍有关。
血红蛋白 男性 120~1606/L(12~16g/dl); 女性 110~150g/L(11~15g/dl); 新生儿 170~200g/L(17~2Og/dl) 。 高原地区(拉萨等地)居民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红细胞 成年男性(5.80士2×0.24)×1OI2/L(580士2×24.5万/μl); 成年女性(5.441土2×0.17)×1012/L(544.1土2×17万/μ1) 。
血细胞生长发育从原始细胞开始,经幼稚阶段;幼稚阶段由于发育形态上的差异,除淋巴细胞和单细胞除外,其余各系统细胞的幼稚阶段又 分早、中、晚幼稚细胞,最后进入成熟阶段。粒细胞系统在成熟阶段中由于核的形态不同而分为杆状核和分叶核,前者也可说是成熟的早期,后 者为成熟细胞,衰老的粒细胞核的分叶可多达4~5叶。也就是说,粒细胞从成熟到衰老,核的分叶数亦随之增多。红细胞到成熟时它的核被“挤 脱”了,称为脱核,不过红细胞内还残留一些核成分的残留物质,经活体染色后可看到红细胞内有点线状的颗粒。这种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 也可说是红细胞成熟的初期。成熟的红细胞内就没有这种物质。
/lf/lf000434-1.htm(第 1/13 页)2010-11-3 8:05:06
血液学检查/血液一般检查
破坏和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另一方面,衰老红细胞膜的表面所带的负电荷减少,使红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排斥效应降低,这样红细胞就易聚集, 使体积增大,亦容易被牌脏“扣留”而破坏。这些可能都是促使红细胞死亡的因素,不过总的说来,红细胞衰亡的机制还未完全了解。 红细胞的功能是通过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有交换和携带气体的功能。红细胞经过肺部时,肺泡中的氧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 壁进入红细胞内,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流带到各组织,此时血红蛋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与氧气分离,氧气进入组织内供利用;同时组 织代谢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就与血红蛋白结合经血流带到肺部,经肺泡排出体外,红细胞再带携氧向组织输送,如此往复,输送循环不息,使全 身组织能及时、充分地得到代谢所需要的氧和排出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这就是气体交换。血红蛋白有维持血液酸碱平衡的作用,即缓冲作用。 红细胞有免疫粘附功能,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它通过细胞表面上一种叫“受体”的蛋白质粘附免疫复合物,将后者带到肝、牌。免疫复合物 被巨噬细胞所吞噬清除,红细胞仍回到血液循环中去。有些病人,如红斑性狼疮、肾炎、恶性肿瘤等,都有红细胞粘附功能低下的表现。 【参考值】 红细胞 男性 (4.0~5.5)×1012/L(400~550万/μl); 女性 (3.5~5.0)×1012/L(350~500万/μl); 新生儿 (6.O ~7.0)×1012/L(600~700万/μ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