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十)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合集下载

2017考研政治马哲需重点把握的20个原理

2017考研政治马哲需重点把握的20个原理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哲需重点把握的20个原理马哲是马原的学科基础,概念抽象,体系庞大,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也是历年来的考察难点,尤其是原理和方法论,考生需要多下功夫去理解记忆。

下面整合了20条马原重点原理,希望考生能够重点学习记忆。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5)辩证的否定观。

(6)否定之否定规律。

(7)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8)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9)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1)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17)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9)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0)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原理。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这个知识点中的重中之重。

人的认识过程经过了两次飞跃才能完成一个周期,其中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

要掌握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首先要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概念有所理解。

感性认识是指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属于“生动的直观”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具体的、生动的认识形式,知觉则是指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之上所获得的对事物整体形象具体的、生动的认识,表象则是对感觉和知觉的联想、记忆和再现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属于“抽象的思维”阶段,主要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人们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判断则是人们运用概念对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判定或说明;推理则是指人们从已知的判断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有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使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重点知识解答(一)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重点知识解答(一)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重点知识解答(一)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不是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认识起源于经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则认为意识先天就有,是意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先验论。

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先天就有。

(2)关于“世界的可知性”命题,唯物主义者和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虽然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但唯心主义者把认识看作是精神活动,使认识脱离了客观现实。

例如,认为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是上帝赋予的观点,虽然也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是这种认识是脱离客观现实的。

(3)对于“认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命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

但对于经验来自何方,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对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首先产生的是感性经验。

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认识起源于经验。

唯心主义则认为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的经验和感受,或是上帝赋予的,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

(4)“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者与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不知到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

有些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也论述了思维运动的辩证过程。

(5)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和一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可知,都接受“认识起源于经验”,也都认为“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所以,以上三方面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2.主体和客体是指什么?主体指在一定社会中的、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PPT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PPT
整体性、动态性、矛盾性。
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1
把握事物内在联系,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
了解事物发展趋势,预测未来走向。
3
分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运用辩证法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 性,推动事物发展。
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斗争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 定的属性。在事物发展中,斗争性推动 着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促使事物发生 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VS
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属性。在事物发展中,同一性维持着矛 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使事物保持 相对稳定和平衡。同时,同一性也包含着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 着条件。
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含义
适度原则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适度原则在辩证法中的体现
适度原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 “度”,防止“过”或“不及”的极端做法。
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即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同时,该规律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指导,即要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坚持发展的观点。
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过程
新事物产生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 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 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旧事物中积 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 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十大原理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十大原理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十大原理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

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本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事物。

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

2、大综合: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学说或矛盾规律原理。

(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3、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1)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

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4、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2)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3)整体是各部分有机之和。

(4)整体的作用就在于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5)整体和部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大综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1)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2017考研政治马原理重难点:发展的实质

2017考研政治马原理重难点:发展的实质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理重难点:发展的实质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1)发展不等同于运动和变化。

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是发展。

(2)新事物不等于新出现的事物。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新出现的事物也会有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旧事物。

2.案例或记忆方法关于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含义: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原因和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动力 状态:量变和质变趋势: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途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一观点划清三个界限:1、他把反映论原则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

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2、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3、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的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活动、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改造世界。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同时,认识对实践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既会出现理论脱离实践基础的教条主义倾向,也会出现现实脱离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倾向,这两种主观主义错误倾向都是应该防止和克服的。

四、认识的辩证运动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其一,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

其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保障;其三,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自觉实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根本途径。

其四,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物质基础。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第一,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其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客体本身发展过程和客体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认识的辩证运动发展过程--马原

认识的辩证运动发展过程--马原

特别鸣谢 “大白兔”公司的支持 以及 董莹莹同学的奶糖
认识的无限性
•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人们的认识经过有实践到认识 、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认识和客 观过程的规律性符合,并且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 结果,这时候,对于某一具体事物、具体过程的认 识来说,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 则并没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整个世界是无限发 展着的,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尽头,这一点决 定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就是说上述由实践到认识 ,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会无限的进行下去,人类认 识世界的任务永远不会完结,人对世界的认识会越 来越深化全面。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 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料
• 感性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 一是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理性认识是要进行抽象,概 括,必须有可靠概括的足够材料。依据零星的感觉、印象, 依据鳞半爪 的感性材料,不足以形成理性的认识。 • 二是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依据道听途说的东西是作不出正 确的结论的。显然,要获得十分丰富并合于实际的感性材料 ,就要深入实践,深入调查。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就是说的没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 理论结论。
• • • • • • •
1千虑一得 每考虑一千次 就有一次收获 2乡下佬等候在河边, 企望着河水流干; 而河水流啊,流啊, 永远流个不完。 ——康德引用贺拉斯的诗喻说哲学对绝对的 东西的无限追求
• 3马原的演讲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发展表明,它既 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 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对此,毛泽东作了 如下科学地概括:“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 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 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十)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十)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十)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两次飞跃过程)原理: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

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反映。

③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②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第一,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第二,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①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②运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因为:①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②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①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③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行动。

马原的原理及方法论

马原的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及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了用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它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辩证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实体基础,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强调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2.矛盾普遍存在: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世界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并通过斗争实现事物的发展和转化。

3.量变质变相互关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相互关联的过程。

量变是指事物的数量上的增减,质变是指事物的性质和质量的变化。

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

它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的事物被否定,但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的一部分,这样变化后的新事物继承了旧事物的部分内容,并推动事物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因素。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适应时,就会产生矛盾,从而催生社会革命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实现的。

认识的辩证运动发展过程马原课件

认识的辩证运动发展过程马原课件
理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推理等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具 有抽象、概括、深刻的特点。例如,通过归纳、演绎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01
人们通过实践直接接触事物,获得感性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
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02
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
强化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 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知识的可靠性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人类的认识是否能够完全客观地反映 现实?主观因素对人类认识的影响是 什么?如何处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 系?
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是否可靠?是否存 在绝对真理?如何评价不同知识之间 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02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 例如,通过观察、感知来认识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认识论的重要性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类认识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知识的获取、传播和应用等方面具有重 要意义。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可能性,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为科学、文化和社 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认识论的主要流派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来源于 先验的理性概念,通过演绎推理 和逻辑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可靠 的知识。代表人物包括柏拉图、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与外部世界接触,获得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
识。
02
实践是认识发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推动认识的进
一步深化和发展。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PPT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PPT

培养和发扬革命批判精神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辩证法,掌握革命批判精神的理 论基础和思想武器。
参与社会实践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实和问题,增强对旧事物、旧观念 的批判意识和对新事物、新观念的追求精神。
勇于自我革新
通过勇于自我革新,不断超越自身,追求真理,推动个人和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
辩证法起源
辩证法起源于古希腊哲学,由苏格拉 底、柏拉图等哲学家提出,后经黑格 尔、马克思等哲学家的发展和完善, 成为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关系
形而上学定义
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本身及其本质、结构、属性和变化规律的哲学学科。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关系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它们在对待世界、自然、社会等 问题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性、联系和发展,而形而上学 则强调事物的静止、孤立和片面。
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矛盾
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矛盾的特殊性会有所变化。如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 会,其矛盾的特殊性在不断变化。
同一矛盾在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即使是同一矛盾,其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点。如人民内部矛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都有不同的表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探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依存
04
发展过程:量变、质变及其相互 关系
量变定义、原因和过程描述
01
量变定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
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02
量变原因
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或者外部环境对事

马原知识点总结4篇

马原知识点总结4篇

马原知识点总结马原知识点总结4篇马原知识点总结1(1)规律及其客观性①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创造或者消灭物质,也就不可能创造或消灭规律,只能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实现的。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条件就可以反复出现;而社会规律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不会重复出现的,即历史事件不可重复。

(3)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③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方法论: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要认识到规律的重要性,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

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马原知识点总结2一、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一)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

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⑴前提或基础即世界观不同,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

⑵核心不同:前者是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后者是先验论: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⑶认识路线(顺序)不同,前者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后者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⑴可知论:承认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即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⑵不可知论:否认人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即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⑶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可知论。

对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和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彻底坚持了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同时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是:⑴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入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⑵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⑶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

它以实践观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4、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人类社会生话的本质是实践的,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其理由、内容、表现包括: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⑷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017考研政治 马原知识点解析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2017考研政治 马原知识点解析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考研政治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

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马原分析题

马原分析题

2017考研政治马原万用背诵模板分析题大题归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基础;3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通过实践调查,获取感性材料(基础);b.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理性思考,加工制作。

真理的绝对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客观、世界可知、无限发展。

真理的相对性:对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扩展、深化、发展。

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真理有适用范围。

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真理和谬误具有同一性(,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对待谬误与失败: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在坚持和发展真理的同时要敢于和蔼于同谬误作斗争,善于发现谬误中的正确的成分与萌芽;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失败不可防止,要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崇尚理性思维、实事求是,人文精神要求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审视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合理性。

1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2人与自然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材料处),3转变实践方式,通过合理的劳动实践(结合材料处)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观能动作用1认识:a.根据目的反映客观世界——主体选择性;b.认识不仅对客观事物进行直观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做出抽象反映;不仅反映当下,而且能构造出客观事物可能成为的样子(蓝图)——能动创造性。

2实践:a.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b.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考研政治当中经常考察的知识点。

下面老师就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做详细的讲解。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首先,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其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再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观)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观)

河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发布河南事业单位考试信息和备考资料。

微信号:hesydw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与实践观)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观)。

1.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以上内容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备考公共基础知识提供备考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
推荐河南招教网 /?wt.mc_id=bk10702
发布河南最新的招教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招聘信息。

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考研政治

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考研政治

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总结上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4.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没有鼓励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间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5.因果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6.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也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该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8. 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9.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该原理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③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理论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依据.①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②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和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下01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即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02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03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0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05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06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多变易失,凭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二者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所以我们要想认识事物就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0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08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原理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应当在实践基础上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向前推移,逐步深化,不断扩展.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09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分析与综合二者是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的分析.所以我们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1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1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1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发展.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发生矛盾时,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13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原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社会发展制约个人活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推动社会发展.1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人生价值的含义是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15理想与现实的辨证关系理想与现实是辨证统一的,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奋斗中实现理想.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它要我们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利益二奋斗;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走与人民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十)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两次飞跃过程)
原理:
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

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反映。

③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②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第一,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第二,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①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②运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因为:
①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③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行动。

{C}④{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三、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在认识活动中,理性的因素起主要作用,但人的非理性因素,即情感、意志、欲
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和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情感、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激发和调控因素,是认识运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3)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C}①{C}指导作用;{C}②{C}解释作用;{C}③{C}预见作用。

(4)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C}①{C}动力作用;{C}②{C}诱导作用;{C}
③{C}激发作用。

四、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或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认识的主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复调查研究、补充、修正。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方法论: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二,重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三,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理论和实践具体的结合。

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在考研的复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总是看着别人的复习进度,这样往往自己的复习计划被打乱。

看着别人复习的进度比自己快了,心里就会很焦急,进而产生烦躁的情绪。

对于这种情况。

凯程老师建议考生按照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来,按部就班的复习。

对于别人的复习进度,可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千万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原则。

如果考生在复习中出现一段时间看不进去书的状态,拿起书来就感到非常烦躁。

出现这样的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在感到烦躁时,可以由这门课换为另一门。

如果还是不管用,干脆,合起书本,找到要好的知心的朋友,一起到校园里走一走,聊一些大家都开心的事,看看校园中匆忙的身影,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

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缓解这种状况。

其实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态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成功的学生,除了刚开始纠结于考不考得上这个问题紧张心绪不稳定之外,后来都挺稳定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或许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偶尔还是会出现抓狂的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

只要坚持到考研的最后的一刻,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那么你就一定会成成功。

效率与时间:要记住效率第一,时间第二,就是说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再去延长复习的时间,不要每天十几个小时,基本都是浑浑噩噩地过去的,那还不如几小时高效率的复习,大家看高效的学生,每天都是六点半醒,其实这到后面已经是一种习惯,都不给自己设置闹铃,自然醒,不过也不是每天都能这么早醒来,偶尔也会出现一次那种睡到八九点的情况,我想这是身体的需要的,所以从来也不刻意强制自己每天都准时起来,这是我的想法,还有就是当你坐在桌前感觉学不动的时候,出去听听歌或者看看财经新闻啥的放松放松。

坚定的意志:考研是场耗体力、耗脑力又耗心力的拉锯战,所以保持心态的慢跑,不要让心态坐上“过山车”,学着调节心态的奔跑速度和节奏,能帮助你练就一颗坚定的心。

考研考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场心理素质之战,在这场战争中,你要时刻警醒,不然随时都会有倒下的可能。

而且对于自己的复习成果要经常肯定,要自信!疲惫时,多和朋友聊天,以
积极的态度彼此鼓励。

当你在对别人给予鼓励和信任时,也会对自己产生明显的激励作用。

此外也可以运用自我暗示法,调整人的情绪状态。

这一方法是通过语言这个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机能得到改善。

如感到自己紧张不安时,可反复地暗示自己:“我很平静”“我对考试充满了信心”“我能坚持下去”等。

当感到没有学习的热情时,想一下自己当初考研的动力是什么,要不言败,不放弃,要持之以恒坚持到成功,否则之前的努力都将白费,可以在自己的手机音乐播放器里存一些特别励志的歌曲,休息期间可以听听,让自己疲惫下来的心理瞬间又满血复活。

在凯程,不断有测试,有排名,你就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找到差距,就能充足能量继续复习。

最后,无论以何种方法复习,考生都要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凯程考研祝大家考研顺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