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第11章 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11.2.4 Suzuki偶联反应机理
ArX Ar-Ar' Pd
o
ArPdAr'
ArPdX NaOR
ROB(OH)2 ArPdOR Ar'B(OH)2
NaX
图11-3 Suzuki偶联反应机理
11.3 Stil1e偶联反应 在钯配合物催化下,卤代烃与锡有 机化合物间的交叉偶联反应,称Stille偶 联反应 。
I + SnBu3 Pd(dba)2 L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配 体(L) PPh3
MePPh2 P(CH2CH2CN)3 (4-MeOC6H4)3P (4-FC6H4)3P (4-ClC6H4)3P (2-MeC6H4)3P (2-furyl)3P
相对速率 1
<0.07 <0.07 <0.07 0.60 0.71 35.2 105
2. 卤代烃 溴代芳烃是最早使用的Suzuki偶联反 应的底物,卤代芳烃和烯基卤的活性是I >Br>Cl>F。芳基或烯基三氟甲磺酸酯 (Triflates),甚至磺酸酯都能与有机硼 酸发生Suzuki偶联反应
CO2Et + OTf
O B O C5H11 OTBDMS
Pd(PPh3)4 K3PO4
11.1 Kumada偶联反应 Kumada偶联反应是在镍配合物催化 下,Grignard试剂与卤代烃间的交叉偶 联反应。 1960年Chatt和Shaw Grignard试剂 对镍配合物中Ni-X键的烃化反应; 1970年Uchino 二芳基镍配合物与 卤代烃R’-X反应生成新的芳基卤合镍和 联二芳烃。 Kumada将这两个化学计量反应组合 起来并实现了催化循环
以上结果表明,钯配合物中的烷氧基和乙酰基 能促进配体交换反应,这对Suzuki偶联反应是很重 要的
第11章-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PPh2
*
M NMe2
Br
Ph
MgCl
PPh2
* Me2N
M Br
Mg Cl-
Ph
PPh2
*
M
NMe2
C
Ph CH3
H
MgClBr
PPh2 Fe
C NMe2
H MeMຫໍສະໝຸດ BrBr+
CH3 CH
CH3
H C CH2PPh2 NMe2
Ni*
MgCl
+ Br
s-valphos NiCl2
Me H 83%ee
零价钯配合物,如Pd(PPh3)4。 后来,零价钯或二价钯与 单叔膦配体,如三叔丁基膦; 双齿叔膦配体,如dppe,dppf等; 多齿叔膦配体,如Tedicyp;
Tedicyp
P、N配体,如
水溶性P、N配体,如 氮杂环卡宾,如 甚至无配体二价钯,如Pd(OAc)2,PdCl2
催化活性物种还是零价钯
在镍、钯配合物催化下铝、锌、 锆有机化合物在Negishi 偶联反应中活性 都很低,加入ZnCl2等锌盐都可大大地缩 短反应时间,提高产率,见表11-3所示 。
表11-3 添加ZnCl2量对反应影响
RM + ZnX2
RZnX + MX
M=AlR'2; ZrCp2X
11.4.2 Negishi偶联反应底物
IV)格氏试剂以外的金属有机试剂
NC
Br + PhCH2ZnBr Ni(PPh3)4 NC
CH2Ph
MeO2C
Bu Br +
Ni(PPh3)4 MeO2C ZrCp2Cl
V)Ni 以外的金属(格氏试剂+过渡金属)
金属有机化学基础-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

Ph2P(CH2)nPPh2 n = 2, dppe; n = 3,dppp; n = 4, dppb
cis-dpen: dmpf:
13.1.2 Kumada偶联反应底物 卤代烃 R’-X:卤代芳烃 乙烯基卤代烃
R X + cat. M R' M' X = I, Br, Cl, OTf... M = Pd, Ni, Fe, Rh... M' = Mg (Kumada) B (Suzuki) Sn (Stille) Zn (Negishi) ... R R' + M'-X
交叉偶联反应的效率高、选择性好、反应条件温和,是 在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下,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作为 有机合成试剂的典型代表,是现代有机合成新的有效手段。
1)对常规亲核取代反应惰性; 2)R’不含b-H,或难以发生b-H消除。
R'-X H X R' X
L2Ni
b-H消除
L2Ni RMgX
L2Ni L2Ni R' R
格氏试剂 RMgX:烷基格氏试剂 芳基格氏试剂
R'-R
13.1.3 Kumada偶联反应的选择性
1. 化学选择性 当使用烷基Grignard试剂进行偶联反应时,除了得到正常的偶联产物 外,还得到Grignard试剂的烷基异构化的副产物:
Pd(0)
R-R' + XSnR3
Negishi偶联反应:
R-X + aryl or vinyl halide
organozinc R'-ZnR
Pd(0)
金属催化偶联反应

利用连续流动反应技术,实现反应物的高效混合和传质,提高反应 速率和选择性。
优化反应动力学参数
通过调整反应物浓度、催化剂用量等反应动力学参数,实现反应的 高选择性和高效率。
06
金属催化偶联反应的挑战与 未来发展
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选择性问题
金属催化偶联反应中,如何实现高选择性地合成目标产物是一个重要挑战。不同底物和反应条件下,选择性控制需要 更加精细的策略。
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
随着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发展,金属催化偶联反应取得了重大突破。过渡金属(如铜、镍、 铁等)具有较低的毒性和成本,且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实现高效催化。这些催化剂可通过 均相或多相体系进行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金属有机框架(MOFs)在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近年来,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一类新型多孔材料,在金属催化偶联反应中展现出独 特的优势。MOFs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可调的孔径和化学功能性,可作为催化剂载体或直接 作为催化剂参与反应,提高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04
金属催化偶联反应在有机合 成中的应用
构建碳-碳键的方法
01
02
03
交叉偶联反应
利用不同的有机金属试剂 进行交叉偶联,构建碳-碳 键,如Suzuki偶联、 Heck偶联等。
自身偶联反应
相同的有机金属试剂在金 属催化剂作用下进行自身 偶联,生成对称与亲核试剂发生烯丙基化 反应,构建碳-碳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绿色溶剂与试剂
开发可生物降解、低毒性的绿色溶剂和试剂,替代传统有毒有害的 溶剂和试剂,降低金属催化偶联反应的环境负担。
原子经济性
通过优化反应路径和提高原子利用率,实现金属催化偶联反应的高 原子经济性,减少资源浪费。
过渡金属配合物

精选2021版课件
31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
氧化加成与还原消除:
精选2021版课件
32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
Wilkinson获得诺贝尔奖
1983年 K.G.Bergman和W.A.G.Graham在金属络合物与烷
烃的分子间反应中观察到C-H键的活化
精选2021版课件
28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
基元反应并非机理的分类,而只是反应的类别,便于学习, 认识,研究和讨论,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反应结果。同一个基元 反应可能有不同的机理。
精选2021版课件
39
偶联反应:Negishi反应
精选2021版课件
40
Heck反应
Heck 反应是指卤代烃与碳—碳双键在钯催化和碱的存 在下生成取代碳– 碳双键的反应。
精选2021版课件
41
重要的配位催化循环
催化加氢--自催化循环 催化氧化--共催化循环 羰基合成--助催化循环 聚合催化反应循环
精选2021版课件
21
晶体场理论
是分裂后高能态的轨道和低能态轨道的能级差,在光 谱学上把 写成10Dq。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在外场作用 下,d轨道的平均能量是不变的。
2Eeg + 3Et2g=0
解得:
Eeg - Et2g=10Dq
Eeg= 3/5 = 6Dq Et2g= -4Dq
Dq是晶体场强度的衡量,场愈强,Dq越大。
精选2021版课件
14
过渡金属催化氟芳烃的交叉偶联反应

过渡金属催化氟芳烃的交叉偶联反应金属离子作为路易斯酸,能催化Aldol、Mannich、酯的水解等多种类型的反应。
因其相对质子H具有更高的化学价态,能与多个官能团配位并且在反应体系中能够被还原的特性使得路易斯酸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过渡金属催化活化C-X(Cl、Br、I、OTf)键已经研究的相当深入,并且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然而C-F键的键能远大于其它C-X键,难以活化断裂,因此该领域的研究还在起步当中。
氟因其体积小、电负性高而具有的特殊化学性质引起广大化学工作者的兴趣和关注。
氟对人类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它存在于许多特定的物质当中,比如多氟烯烃、氟利昂、光化纤维、医药、农用化学品等,这些化学品都具有非常独特的性质,是其它物质难以企及的。
C-F键的形成与C-F键的选择性活化是当今合成含氟有机化合物的两大主题。
C-F键的形成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通过设计合成优异的氟化试剂制备具有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和多官能团化的合成砌块。
而C-F键的活化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它包含脂肪族氟化合物的选择性脱氟、芳香族氟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和多氟或全氟化合物的选择性脱氟。
C-F键的活化研究已成为有机氟化学研究的热点,然而C-F键活化引起的多氟烯烃的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
过渡金属离子的高价态和良好的配位能力,能很好的插入到C-X键中而活化C-X键。
本文主要介绍Ni和Pt以及其它过渡金属催化的C-F键活化而引起的分子间交叉偶联反应。
镍催化的多氟烯烃的交叉偶联反应1973年,Tamao 和 Kumada报道了Grignard 试剂在Ni的磷配体催化下与芳基和炔基氟化合物的偶联反应(Scheme 1),这也是sp2-C-F键断裂形成C-C键的首次报道,但他们并没有进一步去优化条件提高产物的产率[1]。
Scheme 11977年Fahey 和Mahan 报道了几例三乙基磷镍(0)配合物对芳基、烯基以及酰基卤代物的氧化加成。
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

化工青年的一天
假如小红在家做饭,择菜需8分,洗菜需5分,烧水需3分,淘米需3分,煮饭需 10分,切菜需4分,炒菜需6分,问小红多久能够吃到饭?
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
——汇报人: 洪诗斌
项目执行情况
目的:得到最优催化反应条件
亨利反应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铜盐等
铜催化的亨利反应
O 目的:获得最佳配体 H OH 手性Cu催化剂 配体设计与合成 甲醇 NO2
+
NO
目的:实现水相反应
环糊精的修饰Leabharlann 下一步阶段的工作计划• 寻找最优催化反应条件。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及其相关催化过程ppt课件

一、过渡金属配合物种的化学键
四类配体:
4)配体同时提供一个充满的成键轨道和一个空的反键 轨道,与金属的相应轨道作用。配体的成键轨道与金 属的空轨道作用,形成/ 键;配体空的反键轨道与 金属的充满轨道作用,形成键。如CO、烯烃、磷化
氢等。
一、过渡金属配合物种的化学键
一、过渡金属配合物种的化学键
插入反应:一个原子或分子插入两个初始键合的金
属-配体间。
烯烃向金属-烷基间的插入反应假定机理:
三、相关催化过程
烯烃加氢
能够活化氢的的金属配合物: RuCl63-;Co(CN)53-;RhCl(PPh3)3(即Wilkinson配合物, 对均相催化加氢非常有效)
三、相关催化过程
烯烃加氢
这类催化剂在加氢反应中 的作用为:
二、有机金属配合物的反应与催化反应
氧化加成:配体加成至金属原子并使价态升高的反
应(如H2对配合物的加成)。
氧化加成要求金属周围有两个空配位点,并且金属具 有差值为2 的两种氧化态,比如金属Rh。H2、HI和 CH3I等可以发生氧化加成反应。
二、有机金属配合物的反应与催化反应
插入反应:一个原子或分子插入两个初始键合的金
三、相关催化过程
乙烯氧化制乙醛——Wacker过程
4)在反应体系中直接加入乙醇,有乙醇转化为醛的速率要 比乙烯直接氧化得到醛的速率慢得多,这说明乙烯氧化为乙 醛不是以乙醇作为中间产物; 5)用重水所作的实验表明,所得乙醛分子中不含有D,说明 乙醛中的四个H全部来自乙烯内部; 6)动力学研究表明,插入反应是速控步,根据这一速控步 骤的机理可以导出总反应速率方程
C2H4 PdCl2 H2O CH3CHO Pd 2HCl
2)Pd(0)被氧化为Pd(II),Cu2+还原为Cu+:
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构建C-C及C-Si键的机理研究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I 1 绪 论......................................................................................................................................... 1
①The density-functional calculations of M11-L were used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zinc-catalyzed oxidative coupling of terminal alkynes with benzaldehyde to form carbon-carbon bonds. We proposed the mechanism of mononuclear and dinuclear zinc in this study, 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nuclear zinc pathway is more favorable than the mononuclear zinc pathway. This conclusion may also be used in other reactions of this type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designing new catalysts for future experiments.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compared the reactivity of other aldehydes and ketones in the oxidation reac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oxidants containing electron-deficient carbonyls show higher oxidative properties.
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

化工青年的一天
假如小红在家做饭,择菜需8分,洗菜需5分,烧水需3分,淘米需3分,煮饭需 10分,切菜需4分,炒菜需6分,问小红多久能够吃到饭?
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
——汇报人: 洪诗斌
项目执行情况
目的:得到最优催化反应条件
亨利反应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铜盐等
铜催化的亨利反应
O 目的:获得最佳配体 H OH 手性Cu催化剂 配体设计与合成 甲醇 NO2
+
NO
目的:实现寻找最优催化反应条件。
有机反应机理

碱在Suzuki反应中的作用
在碱存在下,钯配合物中的卤配体与碱的含氧配体发 生交换,使后续的亲核置换反应更易发生。
22
Suzuki反应的底物
1.卤代烃与甲磺酸酯
1)溴代芳烃是最早使用的Suzuki偶联反应底物; 2)烯基卤也可有效发生Suzuki偶联反应,但卤代脂肪 烃的成功实例很少; 3)卤代芳烃和烯基卤中卤素的活性是I>Br>Cl>F; 4)芳基或烯基三氟甲磺酸酯(Triflates),甚至磺酸 酯都能与有机硼酸发生Suzuki偶联反应。
18
Suzuki反应的催化剂
Suzuki偶联反应的催化剂主要是单齿、多齿膦配体配 位的零价钯,如Pd(PPh3)4。实际上更常采用二价钯有机配合 物现场生成零价钯。
有时没有膦配体也 是可以的,如 Pd(OAc)2,PdCl2
膦配体 仿膦配体
水溶性膦配体
19
碱在Suzuki反应中的作用
通常,不加碱Suzuki偶联反应不能进行。 在Suzuki偶联反应中常使用的碱为: 无机碱:碳酸铯、磷酸钾,甚至氟化钾、氢氧化钾; 有机碱:胺、醇钠等。
20
碱在Suzuki反应中的作用
Suzuki认为碱使有机硼酸变成硼阴离子,增加烃基离 去性能。但直接使用有机硼酸阴离子,偶联产物的产率反 而很低 :
但在不加碱进行以下反应时,X基团的性质对反应有显著影响:
以上结果表明:钯配合物中的烷氧基和乙酰基能促进
配体交换反应,这对Suzuki偶联反应是很重要的。
有机反应机理
主讲人:赵春常、包春燕 联系电话:13564337350 地址:上海市梅陇路130号实验十三楼114房间
过渡金属催化的 交叉偶联反应
2
3
交叉偶联反应(cross-coupling reaction)是指在过渡金 属有机配合物催化下, RX与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R’M’ 形成碳-碳键(R-R’)的反应。 X = 卤素、OTf、硼酸酯等离去基团; R = 烯基、芳基、联烯基、烯丙基、苄基、炔基等。
Heck反应及金属催化偶联反应

CO2Me
H 74% (46% ee)
.Chem. 1989, 54, 4738
同一年,Overman及其工作组首先利用Heck 反应合 成了手性季碳原子。
OTf O
Pd(OAc)2 (10 mol%) (R,R)-DIOP (10 mol%)
Et3N, C6H6, rt
O 90% (45% ee)
(31%)
MeNHCO2
NMe NH Me
(-)-physostigmine
Matsuura, T.; Overman, L.E. J.Am.Chem.Soc. 1998, 120, 6500
2.2.1 分子内不对称Heck反应
MeO
I
OTIPS
O
10 % Pd2(dba)3, 23 % (s)-BINAP, CHCl3 MeO
X
Ha
CO2Et
Hb
Hc
PdLn
Hb
CO2Et
Hc
X PdLn
Ha Hb
a PdLnX HcCO2Et
b
Ha
PdLnX
Hb
HcCO2Et
A
Hb
PdLnX
Ha
HcCO2Et
B
Hb
CO2Et
Hc
E
Ha PdLnX
Hc Ph
Hb CO2Et
CO2Et Ha Hc
Z
Hb PdLnX
Hc Ha
Ph CO2Et
.Chem.1989,54,5846
像天然产物physostigmine的合成,成功 的运用和Heck反应构成手性的季碳中心。
MeO
I O
N Me
OTIPS Pd2(dba)3-CHCl3 (10 mol%) (S)-BINAP (23 mol%)
《金属催化偶联反应》课件

金属催化偶联反应的未来发展方向
绿色化学:减少反 应中的有害物质, 提高反应效率
反应机理研究:深 入研究反应机理, 提高反应选择性
新型催化剂开发: 开发新型催化剂, 提高反应活性和选 择性
应用领域拓展:拓展 金属催化偶联反应的 应用领域,如药物合 成、材料科学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应用:广泛应用 于有机合成、药 物合成等领域
优点:反应条件 温和,选择性高, 产物纯度高
均相与多相催化偶联反应的比较
均相催化偶联 反应:反应物 和催化剂处于 相同的浓度和 状态,反应速 度快,但选择
性较差。
多相催化偶联 反应:反应物 和催化剂处于 不同的浓度和 状态,反应速 度较慢,但选
择性较好。
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
定义: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是指在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两个或多个分子或原子通过 化学反应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化合物的过程。
特点:反应速度快,选择性高,产物纯度高,环境友好。
应用: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等领域。
研究进展:近年来,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在反应机理、催化剂设计、反应条件优化 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金属催化偶联反应的氧化还原机理
氧化还原反应: 金属催化偶联 反应中,氧化 还原反应是主 要的反应类型。
电子转移:在氧 化还原反应中, 电子从一个原子 或分子转移到另 一个原子或分子, 形成新的化学键。
氧化剂和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 中,氧化剂和还 原剂是重要的反
应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的 平衡:在氧化还 原反应中,氧化 剂和还原剂的浓 度会影响反应的
金属催化偶联反 应的应用
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合成有机化合物:通过金属催化偶 联反应合成各种有机化合物
偶联反应及举例资料

偶联反应及举例资料偶联反应,也写作偶合反应或耦联反应,是两个化学实体(或单位)结合生成一个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
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形成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交叉偶联和自身偶联反应。
在偶联反应中有一类重要的反应,RM(R=有机片段,M=主基团中心)与R'某的有机卤素化合物反应,形成具有新碳-碳键的产物R-R'。
[1]由于在偶联反应的突出贡献,根岸英一、铃木章与理查德·赫克共同被授予了202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偶联反应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交叉偶联反应:两种不同的片段连接成一个分子,如:溴苯(PhBr)与氯乙烯形成苯乙烯(PhCH=CH2)。
自身偶联反应:相同的两个片段形成一个分子,如:碘苯(PhI)自身形成联苯(Ph-Ph)。
反应机理[编辑]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通常起始于有机卤代烃和催化剂的氧化加成。
第二步则是另一分子与其发生金属交换,即将两个待偶联的分子接于同一金属中心上。
最后一步是还原消除,即两个待偶联的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分子并再生催化剂。
不饱和的有机基团通常易于发生偶联,这是由于它们在加合一步速度更快。
中间体通常不倾向发生β-氢消除反应。
[3]在一项计算化学研究中表明,不饱和有机基团更易于在金属中心上发生偶联反应。
[4]还原消除的速率高低如下:乙烯基-乙烯基>苯基-苯基>炔基-炔基>烷基-烷基不对称的R-R′形式偶联反应,其活化能垒与反应能量与相应的对称偶联反应R-R与R′-R′的平均值相近,如:乙烯基-乙烯基>乙烯基-烷基>烷基-烷基。
另一种假说认为,在水溶液当中的偶联反应其实是通过自由基机理进行,而不是金属-参与机理。
[5]§催化剂[编辑]偶联反应中最常用的金属催化剂是钯催化剂,有时也使用镍与铜催化剂。
钯催化剂当中常用的如:四(三苯基膦)钯等。
钯催化的有机反应有许多优点,如:官能团的耐受性强,有机钯化合物对于水和空气的低敏感性。
金属有机化学12 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及相关聚合反应

Br
ROH
O
R
Substrates Limitation:
R
Br
R
Alkenyl and aryl halide were considered as “inactive” substrates
Cross Coupling Reaction
- 2010 Chemistry Nobel Prize Awarded for Carbon-Bonding Technique
交叉偶联反应及共轭聚 合物的合成
胡爱国
教学大纲
背景知识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及金属有机化学发展历史
金属有机化合物中的结构和化学键
化合价、 氧化态、 d 电子数、 饱和度、有机配体、配位数和18电子规则 空间点群(Point Group)、立体构型 价键理论(Valence bond Theory)、晶体场理论(Crystal Field Theory) 分子轨道理论(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交叉偶联反应及共轭聚合物的合成胡爱国背景知识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及金属有机化学发展历史金属有机化合物中的结构和化学键化合价氧化态d电子数饱和度有机配体配位数和18电子规则空间点群pointgroup立体构型价键理论valencebondtheory晶体场理论crystalfieldtheory分子轨道理论molecularorbitaltheory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配合反应氧化加成反应和还原消除反应oxidativeadditionreductiveelimination迁移插入和消除反应migrationinsertionelimination配体上的反应金属有机化
Cross Coupling Reaction
过渡金属催化端炔的氧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进展

Chin. J. Org. Chem. 2014, 34, 81~91
© 2014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 SIOC, CAS
/
81
有机化学
综述与进展
大的进步, 并且不断开发出一些新的有效的方法, 但是, 这些方法要想得到广泛应用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 主要 是由于难以克服需氧条件下炔的自偶联. 本文将基于不 同催化体系对近年来端基炔参与的氧化交叉偶联研究 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更多酸性质子的化合物能提供更好的选择性; 如果增加
反应底物的酸性可以更快地形成活泼的钯炔中间体, 进
而容易进行自偶联反应; 相反, 酸性较弱的反应底物不
活泼, 形成钯基炔中间体时速度较慢, 与烯烃反应具有
更好的选择性并顺利生成理想的交叉偶联产物, 该反应
的机理可以用 Heck 偶联反应机)2
X +R R'
X = I, Br
DABCO MeCN, air
R'
R
(4)
yield: 19% ~ 100%
R' = NO2, Me, OMe
R = Ph, n-C8H17
Jung 课题组[23]2009 年报道了第一例氧化钯催化端
基炔与烯烃的类 Heck 偶联反应(Eq. 5). 如用 Pd2(dba)3 和 PdCl2(PPh3)2 作催化剂时, 得到的大部分是炔自偶联 产物, 若用 Pd(PPh3)4 作催化剂时, 反应无法进行; 当用 Pd(OAc)2 作催化剂对碱进行筛选时, 发现无机碱得到交 叉偶联产物与自偶联产物的比例比有机碱较高, 但仍没
魏文珑*
摘要 炔基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一类官能团化合物, 端基炔通过氧化交叉偶联反应可以制备各种各样新的炔基 化合物. 总结了近年来端基炔参与的氧化交叉偶联反应, 主要介绍了 Pd, Cu, Fe 等过渡金属催化的端炔氧化交叉偶联反 应研究进展. 关键词 过渡金属; C—H 键; 端基炔; 氧化交叉偶联; 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p2TiCl2 R'
O
CHOH
R'
Cp2TiCl2 H2O + (CH3)2CHMgBr
O
OH
R' CH OH
R'
(CH3)2CHOMgX
Cp2TiCl2
(CH3)2CHMgX
(CH3)2CHMgX
R'
Cp2Ti Cl
OCH R'
R' CO
R'
Cp2Ti H Cl
Cp2Ti Cl
CH3 CH
CH3
Kumada将这两个化学计量反应组合 起来并实现了催化循环
11.1.1 Kumada偶联反应催化剂 该反应的催化剂是零价镍有机配合物
11.1.2 Kumada偶联反应底物 卤代芳烃和烷基、芳基Grignard试剂是
Kumada偶联反应底物。
11.1.3 Kumada偶联反应的选择性
1. Kumada偶联反应的化学选择性
Ph L2Ni Cl +
MgCl
Ph L2Ni Cl +
MgCl
L2Ni Ph
Ph
CH2=CHCH3 H NiL2 Ph
CH2=CHCH3 + PhH
CH2CH2CH3 L2Ni Ph
PhCH2CH2CH3
2 . Kumada偶联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11.1.4 Kumada偶联反应机理
图11-1 Kumada偶联反应机理
12
Ph3Sb
13.2
5
(4-FC6H4)3P
0.60
13
dppe
0.33
6 (4-ClC6H4)3P
0.71
14
dppp
11.4
7 (2-MeC6H4)3P 35.2
15
dppb
<0.2
8 (2-furyl)3P
105
16
dppf
<0.2
11.3.2 Stil1e偶联反应底物
1. 锡有机化合物中基团的活性
第11章 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 交叉偶联反应
交叉偶联反应(cross-coupling reaction) 是指在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下RX与非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R’-M’形成碳-碳键(RR’)的反应。(X=卤素、OTf、硼酸酯等离去 基团;R=烯基、芳基、联烯基、烯丙基、 苄基、炔基等)
R X + R' M'
R
+ HAl(Bu-i)2
R
+ HZrCp2Cl
11.2.2 Suzuki偶联反应底物 1. 有机硼酸 (1)有机硼酸可用Grignard试剂或锂有机化 合物对硼酸酯烃基化来制备 (2)也可以用烯烃或炔烃的硼氢化而制备
(3) Miyaura
RX +
OO BB
OO
Pd(0)
R=Aryl, Alkenyl, Akynyl X=halogen, OTf
O
PdCl2(PPh3)2
OEt + ArB(OH)2 NHR
Na2CO3
Ar
CO2Et
OTBDMS C5H11
O OEt NHR
O
PdCl2(PPh3)2 O
OTs + ArB(OH)2
O
KF
Ar O
11.2.3 Suzuki偶联反应的选择性
Suzuki偶联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和区域 选择性都非常好,这是该反应最大的优 点。手性有机硼酸在进行Suzuki偶联反应 时构型也保持不变。烯基硼酸中烯基也 很少异构化。
11.1 Kumada偶联反应
Kumada偶联反应是在镍配合物催化 下,Grignard试剂与卤代烃间的交叉偶 联反应。
1960年Chatt和Shaw Grignard试剂 对镍配合物中Ni-X键的烃化反应;
1970年Uchino 二芳基镍配合物与 卤代烃R’-X反应生成新的3)4
NMe2
Ph NMe2
Bu
Ph
Br +
O B
Pd(PPh3)4 Ph
Bu
O
MeO2C
Bu
Pd(PPh3)2 MeO2C
+
Me
Br
Al(i-Bu)2
Me
Bu
RMgX + Fe(CO)5
[RFe(CO)5]-
[RCFe(CO)4]-
O R'I
R C R'
O
(CH3)2CHMgX + R'2C
• 碱在Suzuki偶联反应中的作用
通常,不加碱Suzuki偶联反应不能进行。 在Suzuki偶联反应中常使用碳酸钾、碳酸铯、 磷酸钾、甚至氟化钾,氢氧化钾,有机碱等, 最初使用的是醇钠。
O
B
n-Bu
O
Br +
PdCl2, PPh3 Ph EtONa-EtOH
n-Bu
Ph
直接使用有机硼酸阴离子,偶联产物的产率反而很低
IV)格氏试剂以外的金属有机试剂
NC
Br + PhCH2ZnBr Ni(PPh3)4 NC
CH2Ph
MeO2C
Bu Br +
Ni(PPh3)4 MeO2C ZrCp2Cl
V)Ni 以外的金属(格氏试剂+过渡金属)
LnPd0 + RX
L
L
R'M
R Pd X
R Pd L
L
R'
Bu
R R'
Li
Ph
Br +
锡有机化合物中存在四个取代基。 若相同,在Stille偶联反应时哪一个取代 基参加反应都是一样的;若不同时就有 那类取代基优先反应的问题。如使用含 两种不同类型取代基的锡有机化合物作 试剂,就希望一种是活泼的,另一种是 惰性的。
Stille发现,在偶联反应中锡有机化 合物中取代基活性顺序如下 :
R
反应的发生。
L 的影响:
CH3 CH3
P
Cl
双膦配体 > 单膦配体
Fe
Pd
dppp > dmpf > dppe > dmpe
P
Cl
Ph2P(CH2CH2)nPPh2, dppp n = 3.
CH3 CH3 dmpf
Br ZnCl
1
2
H
3
L
1
2
3
PPh3 1
2
78 %
dppe 13
3
消除 CH2 CHCH3
VII)卤代烷以外的试剂 O
RCCl + R'4Sn PdL4
O RCR'
NiCl2 2RX + Mg + CO
O R CR
(CH2)n Br
NHR CO
Pd(OAc)2 PPh3 Et3N
(CH2)n CNR O
11.2 Suzuki偶联反应
在零价钯配合物催化下,卤代烃与有 机硼酸的交叉偶联反应,称Suzuki偶联反 应。
O BR
O
2. 卤代烃
溴代芳烃是最早使用的Suzuki偶联反 应的底物,卤代芳烃和烯基卤的活性是I >Br>Cl>F。芳基或烯基三氟甲磺酸酯 (Triflates),甚至磺酸酯都能与有机硼 酸发生Suzuki偶联反应
CO2Et +
OTf
O
Pd(PPh3)4
B
OTBDMS
O
K3PO4
C5H11
TsO
79 %
dppf 100
III) 不对称合成
Me CHMgCl +
Ph
Ni* Br
Me
HC Ph
格氏试剂存在动态平衡, 其对映体之一优先反应, 剩下 的对映体再消旋化、补充,达到选择性反应:
R
C R'
R''
MgX
MgX
R RX C
R' R''
这个过程称为动力学拆分。
配体L 中必须有氨基存在:
Ph C
Pd(OAc)2 + Ph3P
配体交换 Ph3P Ph3P
Pd OAc OAc
Ph3P Pd(0) + Ac2O + Ph3P=O
Ph3P
O
Pd
P
OAc
AcO O
Ph3
Pd(PPh3)2Cl2 + 2 ArB(OH)2 + 2OH[Pd(PPh3)2] + Ar-Ar + 2B(OH)3 + 2Cl-
在镍、钯配合物催化下铝、锌、 锆有机化合物在Negishi 偶联反应中活性 都很低,加入ZnCl2等锌盐都可大大地缩 短反应时间,提高产率,见表11-3所示 。
表11-3 添加ZnCl2量对反应影响
RM + ZnX2
RZnX + MX
M=AlR'2; ZrCp2X
11.4.2 Negishi偶联反应底物
I +
SnBu3
Pd(dba)2 L
序 号 配 体(L) 相对速率
序 号 配 体(L) 相对速率
1 PPh3
1
9
Ph2P(C6F5) 24.3
2 MePPh2
<0.07
10
PhP(C6F5)2 950
3 P(CH2CH2CN)3 <0.07
11
Ph3As
1100
4 (4-MeOC6H4)3P <0.07
11.2.4 Suzuki偶联反应机理
ArX
Ar-Ar'
P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