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的四个“着力点”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为了在课堂中的有效“生成”,但课堂是一个动态交互发展的过程,“预设”往往会出现多种结果,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进行及时的记录、整理、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仅可以为以后的“再预设”提供帮助,而且可以为其他教师作借鉴,更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
当然,教学反思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行为等,但找准反思的“着力点”,则更有助于反思的深入。
本文以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谈谈教学反思应找准的几个“着力点”。
一、反思成功之举──“预设”是怎样“生成”的一堂课结束后,教师总会觉得有些地方上得比较顺手,达到了预期效果,引起了师生教学共鸣。
教师要及时把这些与学生联系最密切、最投入或最能体现自己教学意图的“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预设”是怎样生成的?它体现了哪些新理念?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思考:预设的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如何恰当处理预设内容?采取了什么手段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哪个教学环节生成效率最高?为什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在灵活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案例]在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秦朝一统”一节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对秦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秦始皇这个人物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呢?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
有的说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修筑万里长城等,功绩巨大;有的则立即反驳,秦始皇干了那么多残暴的坏事,修长城劳民伤财,还焚书坑儒,制定苛法严酷镇压人民等,是历史的罪人……经过激烈的争辩,学生们逐渐达成了共识,即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这方面的贡献是应当予以肯定的,当然他也有否定的一面。
这时教师继续提问:我们知道对秦始皇应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其他历史人物呢?如何评价身边的人?又如何看待自己?这样不仅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而且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对秦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等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其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中学生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本(三篇)
中学生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本(三篇)一篇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究,敏锐的观看,坚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制造性。
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育学生的学习力量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是我在平日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一、培育学生阅读力量,让其自我总结教学提纲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猎取历史学问、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亦是培育学习力量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使学生既把握根底学问,又提高学习力量。
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需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学问点以及各学问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学问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精确的学问构造,学问点也就牢坚固定在学问构造的枝干上,从而使学问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结合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培育学生思维力量历史对培育学生的思维力量始终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局部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索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非常留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学问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进展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理清历史进展线索,学会抓住学习重点历史进展的线索就是历史进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大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月、地点、人物大事太多,很不简单把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简单的历史学问中理清进展线索,提示历史进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大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在理清线索的根底上,还要让学生把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拟简单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把握历史根底学问,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近年来,历史与社会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者,社会学作为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对历史与社会教学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历史与社会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不仅仅是一段过去的记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并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当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感性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精神。
其次,历史与社会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兴趣。
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能够从中找到共鸣,并主动参与到历史与社会的研究中来。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进行探讨,如家庭、校园、社会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参与讨论和研究。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资源和技术手段,如展览、实地考察、多媒体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与社会的魅力。
第三,历史与社会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历史和社会领域常常涉及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和价值观的碰撞,学生应该具备辨别信息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质疑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历史与社会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历史和社会教学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指导他们学会与不同观点和意见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辩论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历史与社会教师应重视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师应重视教学反思教师是塑造未来的引路人,他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
作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我们需要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本文将阐述历史与社会教师应重视教学反思的理由,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首先,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结果,教师能够深入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将抽象的历史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是否利用多样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其次,教学反思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反思过程,教师可以深入探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并及时解决问题。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通过反思发现了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更具体的实例或教学辅助工具来解释,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通过反思教学实践,教师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
反思可以让教师更全面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寻找改进的途径。
同时,教学反思还有助于教师的专业研究和交流,通过与同行的讨论和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启发和经验分享,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实施教学反思时,历史与社会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定期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进程,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反思。
可以在每个学期结束后,或者每个课题或单元的教学结束后进行反思总结,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二是积极收集反馈信息。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调查问卷、学生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同事进行互动,相互交流教学上的困惑和挑战,获得更多的反馈。
三是借鉴优秀案例。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参考一些优秀案例,了解其他教师在类似教学情境下的做法和效果。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反思李文涓如何面对《历史与社会》教学如此多变的课堂, 做到“活”中求“稳”,“稳”中求“活”,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观全局,全面了解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拥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灵活的教育机智。
宽容+微笑+沟通+理解+耐心+爱心……课堂教学将会充满持久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一、宽容与微笑,课堂教学会变得生机勃勃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思路,《历史与社会》对于每位学生和老师来说是新生事物。
它拥有丰富多彩的栏目,如“大家谈”、“读与思”、“探究区”等等,它深深吸引着一颗颗好奇的心。
教师要好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请你试试看~”,“你一定行~”,“你真棒~”,“加把劲~”,“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多给学生一点“鼓励”,多给学生一丝“微笑”,多给学生一点“面子”,多给学生一份“宽容”,课堂教学会变得生机勃勃。
二、理解与沟通,课堂教学会变得畅通无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实现师生互动,达到师生共识共进的重要条件。
师生之间需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自由欢快的气氛。
师生之间如果能够实现平等对话,友好交流,将会使课堂教学畅通无阻,“稳步向前”~教师只有善待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学生才会理解老师、喜欢老师、尊重老师,才能做到教学双“活”,“稳”拿胜券。
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种种情绪,没能够很好地去了解学生,没能够与学生进行深入地沟通,自然也就难以设身处地得为学生着想,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阻塞”现象。
因此平时注意课前课后的“感情投资”,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师生之间的关系越趋融洽,教学活动越发顺利~三、耐心与爱心,课堂教学会变得迎刃而解初中生受年龄及心理发展规律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复杂而易变的精神世界。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妙的变化,要用“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要用“爱心”去浇灌学生的心田,使其在这变化多端的社会里健康成长。
实验中学生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本(三篇)
实验中学生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本(三篇)一篇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
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是我在平日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其自我总结教学提纲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
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结合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学会抓住学习重点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并且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不管是历史表演还是知识竞赛,再或者故事讲述,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增强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至于让学生讨厌历史、厌烦历史,也许这就是历史老师最大的心愿。
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引言:历史和社会是孩子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孩子对历史和社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教材设计不合理1. 学习内容不够完整:当前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常常只强调事实的记忆,缺少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孩子们只是被要求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而忽略了事件的原因、进程和影响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2. 缺乏现实连接: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应当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然而,目前的教学设计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有效结合。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1. 重视课本知识传授:当前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述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讲师的角色过于突出,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
2. 缺乏实践体验:小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主要来源于教科书和教师的讲解,缺少现场参观、实地调研、社区参与等实践体验。
这使得学生们对历史和社会的认识局限在书本知识中,缺乏实际感受和亲身体验。
三、教师培训不足1. 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教师普遍来自于综合学科,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历史和社会学科的专业培训。
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持,教师在实践中难以深入挖掘历史与社会的内涵,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2. 缺乏教学能力培养: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需要培养孩子们的探究和思辨能力,但教师往往缺少这方面的培训。
他们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了解有限,这限制了教学的效果。
结论:为提高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质量,需要对教材设计进行改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能力;此外,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历史与社会 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陈琴仙“3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3次的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
”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我国有心理学家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而历史与社会课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事实上,一个称职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习惯。
可是,如果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与社会问题的空间呢?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作用,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
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
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历史与社会》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有部分中学开展了“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初中历史与社会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水平的人。
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水平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历史这个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使用历史知识的水平,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实行自我教育的水平,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理解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水平。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理解,“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
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实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水平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升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
所以,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为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很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
例如,在教授初一历史与社会的第一课时前,我首先给学生指出历史部分的三条线索: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
然后提醒学生关于社会部分的线索:如何起源、怎样发展,社会规则等。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的四个着力点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的四个着力点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的四个着力点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作。
通过反思,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正和改进。
本文将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学生参与以及教育价值观培养四个方面,探讨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的四个着力点,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 教材选择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材的选择是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基础。
教师应当审视自己选用的教材,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教材的时效性和权威性,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通过反思教材选择,教师能够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需求。
2. 教学方法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度。
在反思中,教师可以思考自己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参与历史与社会教学应该是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中心。
在反思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思考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和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还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历史与社会的规律。
通过反思学生参与情况,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 教育价值观培养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反思中,教师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历史与社会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公民道德观念。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社会价值观相关的问题。
通过反思教育价值观培养,教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应该关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学生参与以及教育价值观培养四个方面。
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引言:历史和社会学是高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门学科,它们帮助学生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并为未来做好准备。
然而,对于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反思不仅仅涉及到知识点的教授,更是需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在本文中,我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进行深入反思。
一、知识呈现的方式1. 知识点的重要性历史和社会学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核心知识的传授。
例如,对于历史,我们可以从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传统入手,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合适的教学工具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和社会学的知识。
例如,使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视频和音频,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
3. 互动式课堂为了使学生更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应该创造互动式的课堂环境。
例如,做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1. 批判性思维历史和社会学的学习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通过讨论不同历史观点的对比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
2. 综合应用能力历史和社会学的学习应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通过历史文献的分析和社会学调研报告的撰写等活动,既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调研能力。
三、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方式1. 多角度的历史观点历史和社会学的学习应该展示多元的历史观点和社会思潮。
例如,通过引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对历史的解读不同,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2. 探索社会问题历史和社会学的学习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例如,通过讨论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和环境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结论: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扩展他们的视野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一思新教材。
我认为七班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有地理知识和思想品德方面的,而八班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是历史知识方面的,它把一些历史史实给简化了。
相反的把原来只是用来引起同学爱好的的一部分补充知识却细化了。
整本八上的历史它以时间作为脉络,对古代世界史和古代中国史进行了简约的处理。
但是重心仍旧在古代中国史。
八班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有好的优点。
例如:课文中的插图用得比较好,图文并茂;还有一些“阅读卡”,给同学补充了许多课外知识,这在老教材中是没有的。
总之,八班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对于历史专业的老师来说,是有助于提高的,由于教材知识精炼,这就需要老师讲课时需要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而对于非专业的老师来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我的历史专业知识不是很丰富,有时对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也不够,这就更需要我在教学中虚心地向专业的历史老师学习。
二思新同学与新老师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我们的同学正处于一个思想活跃的进展阶段,好玩是同学的天性。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同学学习方式的改变,老师的角色也随即发生了根本改变。
在新课程的环境中老师和同学共同营造新课堂,尝试构建互动教学模式,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突破点就是让历史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同学真正“动”起来。
由于我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是第一次任教八班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的一位新老师。
面临自己非专业的挑战,我担忧自己的历史专业知识不是很渊博,简单陷入空洞的说教和知识的记忆上,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几点想法。
首先关注同学的爱好点,激发同学的学习动力。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同学如对某种知识有深厚的爱好,他就会产生剧烈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试验说明:什么时候同学兴奋、有爱好、喜爱学,学习的效果就好。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留意捕获同学的“兴奋点”,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激发同学的.的求知欲。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导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社会意识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面临到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
因此,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进行反思是必要的,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内容(1)教材内容过于堆砌事实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教材内容往往过于堆砌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缺乏对历史背后深层次原因和社会背景的分析和理解。
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非仅仅记住教材中的条目。
(2)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脱离教材中的历史事件与学生现实生活脱离,缺乏足够的实践与生活接轨。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将历史与社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法(1)教学过于侧重知识传授在许多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教师过于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探究能力。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2)缺乏多元化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倚重讲解、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互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三、学生参与度(1)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研究、实地考察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性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由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原因,许多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产生了厌倦感,学习兴趣低下。
教师应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结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反思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要求教师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只有通过反思与改进,才能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024年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三篇)
2024年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历史课程每周仅设两节,教学时间有限,但教学任务繁重。
如果我们缺乏危机感和使命感,教学效率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在此,我想就如何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享一些个人的见解。
崔允郭博士,一位知名的课程改革专家,曾指出:“教学效率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态度是否认真,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或者学得是否好。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意愿,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习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具备清晰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教师的基本素养。
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以新的观念来实施教学。
首要的是,教师应确立“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秉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勇于挑战既定规律和权威,批判性地对待人类的认知成果,从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应具备全面发展的观念,理解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的进步。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
在课堂上,应营造无压力的学习环境,设定学习范围,但不强求学生必须记忆或机械地进行复习。
相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愿参与学习,主动完成课堂任务。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喜欢历史课,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以前,我需要全程讲解,效果不佳,而现在,学生小组讨论非常积极,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一次,有学生提出了关于丝绸之路对世界影响的问题,他们的讨论让我对学生的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创新。
1,通过启发和激发兴趣,使课堂生动活泼,兴趣可以激发创新意识,而创新又能进一步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鼓励质疑和交流,使课堂变得有理有趣,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感到学习是讲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
感悟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反思
感悟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通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思考和总结,以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历史和社会新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意识到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首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生培养为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体。
然而,在我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高,他们普遍缺乏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于是,我决定改变我的教学方法。
我开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和互动,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例如,在授课“中国古代人物评价”的时候,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评价古代名人的贡献和缺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
其次,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常常是片面和局限的。
这与他们对历史和社会知识的背景了解不足有关。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增加了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我通过使用文献、图表、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在深入了解历史和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能够增加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二战的影响”时,我让学生们观看有关二战的纪录片,并结合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背景,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在教学反思中,我也意识到历史和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习远远不够。
因此,我在教学中融入了一些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授“社区发展与城市规划”的时候,我组织学生们实地考察附近的社区,了解社区的规划和发展情况,并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进行反思,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学反思在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方面的重要性。
2024年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
2024年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2024年是我担任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的第三年,回顾这一年的教学经验,我深感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持续努力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深入探索历史与社会知识,不断提升个人教学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社会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以下是我对2024年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心得总结。
首先,历史与社会教学需要与时俱进。
作为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我们需要及时了解时事动态,关注社会变迁,将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在2024年,我加强了对当代历史事件的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
例如,在探讨国际政治关系时,我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对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让学生讨论中国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通过与学生共同探究和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也更加关注社会动态的发展。
其次,历史与社会教学需要强调批判性思维。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独特之处在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在2024年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质疑、分析、比较和评估。
例如,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我经常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辅以相关的信息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分析社会问题时,我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的背后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历史和社会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第三,历史与社会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习历史和社会科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记忆和掌握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意识。
在2024年的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例如,我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历史纪录片,并引导他们分享观影后的感受和体验;我还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对历史和社会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对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反思共5页
对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反思一、对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反思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理念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教师的教学理念折射于其课堂教学行为之中。
所以,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应当首先从教学理念入手,通过对教学理念的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升华。
现代教学观积极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历史与社会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型的“学本课堂”。
同理,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过去往往被认为“枯燥乏味”,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在中考中不重要。
因此,作为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尤其应当注重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如何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感兴趣,上课能认真听讲,这是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当关注的底线。
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判者。
教师作为组织者,就是通过组织活动、创设情境、探究问题等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地、积极主动地发现和领悟需要掌握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
作为设计者,教师必须把课程内容转化为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更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问题,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
因此,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讲授知识,还可以以开展小组辩论、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学会自主学习。
作为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对一些事件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并促使学生对其所作的价值判断进行反思。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作用,也是评价教学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教师对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进行思考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对三维目标把握不到位的现象。
首先,一些老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一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忽视系统的知识传授。
《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的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的反思《历史与社会》是对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一门全新的综合文科课程。
它突出了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方式。
作为初中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融合了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实践过程,重视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有高素质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更新知识,更要转变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观念,有一种向学生学习的勇气。
而一些地方在实施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改革时却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对本市师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总认为《历史与社会》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或实施新课程中考改革后实行等级制而没有具体的分数,由此学校领导就安排一些非历史、地理、政治专业的教师(通过调查约占40%)或者可以说主科教不好的教师授课;二是教师专业素养不够,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时有些问题解答模糊的占35%”。
在这种情况下,要怎样进一步实施《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呢?下面,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高等师范教育要调整培养方式,侧重学科综合《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文科课程,它不是过去教材的改版或重组,它反映了时代对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需求。
为了体现学科之间的交融性和互动性,新教材采用了崭新的内容编排序列,多学科渗透尽量做到不留痕迹。
如“生活在社区里”包含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天文与气象学、区域地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文明中心——城市”包含城市学、历史学、艺术与文化学等学科的内容。
可以看出,各学科内容的综合编排过程是根据需要而出现,而不是依据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归类而出现的,这是教材的新巧之处。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遇见能力的人。
”这也就是说,传统的单纯知识“灌输式”“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教学中,“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当前教学的要务之一。
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才能逐步攀登更高的科学巅峰。
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总结了几点贯穿学法指导的教学模式,抛砖引玉。
一、编写学习提纲,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历史与社会学科隶属于文科类,阅读教科书学生能获取历史知识,不仅是提高学科成绩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智力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教学之初,首先就应该教会学生阅读教材。
由于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学生在初次阅读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重点指导和训练。
我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编写阅读提纲的方式,为学生导读,将其引导到阅读的正规上来。
长时间训练下来,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且学生还逐渐地学会了自己编写阅读提纲,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由于传统认识的片面,导致多数学生都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只需要死记硬背,不需要思考和理解,其实不然,历史与社会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首先,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深到浅进行层次性的递进,实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转变;其次,问题要把握好难易,循序渐进,既不要太难,导致学生产生无助和自卑的心理,又不能太易,学生不动脑子就可以轻易解答,没有起到问题的实质性作用;最后,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效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的四个“着力点”
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为了在课堂中的有效“生成”,但课堂是一个动态交互发展的过程,“预设”往往会出现多种结果,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进行及时的记录、整理、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仅可以为以后的“再预设”提供帮助,而且可以为其他教师作借鉴,更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
当然,教学反思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行为等,但找准反思的“着力点”,则更有助于反思的深入。
本文以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谈谈教学反思应找准的几个“着力点”。
一、反思成功之举──“预设”是怎样“生成”的
一堂课结束后,教师总会觉得有些地方上得比较顺手,达到了预期效果,引起了师生教学共鸣。
教师要及时把这些与学生联系最密切、最投入或最能体现自己教学意图的“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预设”是怎样生成的?它体现了哪些新理念?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思考:预设的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如何恰当处理预设内容?采取了什么手段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哪个教学环节生成效率最高?为什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在灵活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案例]在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秦朝一统”一节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对秦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秦始皇这个人物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呢?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
有的说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修筑万里长城等,功绩巨大;有的则立即反驳,秦始皇干了那么多残暴的坏事,修长城劳民伤财,还焚书坑儒,制定苛法严酷镇压人民等,是历史的罪人……经过激烈的争辩,学生们逐渐达成了共识,即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这方面的贡献是应当予以肯定的,当然他也有否定的一面。
这时教师继续提问:我们知道对秦始皇应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其他历史人物呢?如何评价身边的人?又如何看待自己?这样不仅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而且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对秦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等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其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课后,教师认真地作了反思,认识到:(1)看似死板的历史知识其实通过教学预设、运用某些教学策略是可以使其变为活生生的教育事实的,要努力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并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解释相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并形成一种能力;(2)学生用自己的见解可以领悟到的知识,才真正可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如果学生拥有了这样的知识,他们就会自己去把握历史的脉搏,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使课堂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二、反思“败笔”之处──“预设”为什么“未生成”
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力求使每一个环节都完美,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甚至考虑到有可能大大超出教师、教材的认识范围,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
有时会出现一些令学生厌烦、焦虑的情形。
教师毕竟不是学生,很多事情很难预料,在备课时很容易出现定势错误。
这就使得教师难以真正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如果引导不得法,还会出现“预设未生成”而走向“强行灌输”的败局。
当教学出现失误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反思:预设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基础?预设内容安排是否妥当?教学重点难点为什么不突出?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为什么缺乏兴趣或启而不发?……对这些问题要从多方面找原因,及时找出问题症结,采取相应对策。
[案例]学生在学习《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一课时,课前老师布置了任务,让每位学生回家找一幅地图准备下节课用。
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地图,看看有哪些种类的地图,谁知讲课开始时班上却没有一个学生拿出来。
教师一时无措,自己又没准备可以替代的地图,“那这样吧,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看书上两幅台湾岛的地图。
”为了消除尴尬的场面,教师补充说,“我们先请同学们说说你对台湾了解多少。
”这下学生们可来了兴趣,纷纷举手发言。
其中有一个同学问:“老师,从福建坐船去台湾,要多长时间,我想暑假去台湾旅游。
”这下老师可为难了,要讲清台湾与大陆交通现状可不是简单的事,老师只能说:“你这个问题下课后我们再交流吧!”上课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分钟,教师匆匆地向学生讲起了“如何选择地图”。
本堂课的问题症结在哪儿?通过反思,教师总结出了以下四点:(1)教师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农村学生家庭课程资源尤其是书籍、图册相对匮乏这一现状,以致背离了“预设”而出现课堂开始时的尴尬局面。
(2)课堂导入应把握探究的逻辑起点,对于综合探究课,首先要明确探究什么?从哪里开始探究?很明显,本节课要探究的是两个问题,即如何选择地图和怎样使用地图。
而探究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地图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只有在“地图是多种多样的”这一前提下,才会遇到怎样在多种多样的地图中选择合适的地图,继而才会有如何使用好这些地图的问题。
所以,这堂课的导入方式还可以是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浙江政区图》等,让学生明白不同地图按照表示的范围来看是多种多样的。
然后再出示《中国地形图》、《中国交通图》、《中国气候分布图》等,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图按表示的内容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后归纳出地图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虽然学生没能带来地图,但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挂图等教学资源。
(3)教师在预设失败时,还可以发挥教学机智,凭借学生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说说曾看到过哪些地图。
(4)课本插图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和图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图片,每幅图片都蕴含着编者的良苦用心,每幅图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
教师应仔细研读,深入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课本中两幅台湾地图的比较也可以作为本堂课的导入材料。
三、反思教育机智──怎样促使“非预设”的“生成”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或出人意料的想法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
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
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整合到教学中,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非预设生成”(事先没有预设,却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形成)。
教师课后要对这些师生之间的智慧闪光点进行深刻反思,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上升到一定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以使今后面临“意料之外”时,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尽可能取得“非预设生成”的良好结果。
[案例]如:在讲《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一课中“经线和纬线”内容时,教师拿出地球仪,开始讲南极、北极、经线、纬线……对这堂课教师应有心理准备:内容比较抽象,同学们不容易懂,应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
这时一只排球从桌子底下滚了出来(学生为了体育技能训练,每人准备了一个排球),排球的主人──这位同学的脸涨得通红,等待老师批评。
老师灵机一动,这不正可以作为学生用的地球仪吗!索性让学生把体育课用的排球放到桌上来,在球的上面定出北极和南极,画出经线和纬线,分辨出东、西和南、北半球等,学生这样一“动”,就来了精神,对经线和纬线这一抽象知识,就理解得深刻透彻,教学效率非常高。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反思可获得这样一些认识:(1)课堂也是一种资源,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巧妙地加以利用,使课堂成为教师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2)面对教学中的意外,教师要冷静,意外有可能“变废为宝”;(3)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们要随时把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
四、反思再教设计──为了“生成”该怎样“预设”
大量实践证明,成功的教案不在课前,而在课后。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上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发诱导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及时反思这些得失,找到教学实际与“预设”之间的差距,并进行必要的归纳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更有效,对原先的“预设”进行修改完善。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课堂教学会走上优质高效循环之路。
[案例]学生在学习“东西部有差异”一课时,在学生读图明确了东部与西部范围和讨论东西部的地形、气候、河流、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之后,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定个角色,可以是西部某省的省长,也可以是某领域的专家等,然后根据角色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合理化建议、措施。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情绪高涨,说出了很多有关西部大开发的策略。
如何才能使课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通过本案例的反思,可以获得以下借鉴:(1)新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课堂教学中必须优化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社会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关注我们生活的世界;(2)要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3)要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去体验甜酸苦辣、成功失败──这些对学生而言是一笔无法估价的“财富”。